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忆萧红(精选5篇)

忆萧红(精选5篇)



第一篇:忆萧红

忆萧红,看今天

1911年6月20日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在这一天,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的萧红出生了。

在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地处松嫩平原腹地的呼兰县,以呼兰河得名,这源远流长的呼兰河,又因养育了著名女作家萧红极其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著作而闻名。萧红的《呼兰河传》写了‘‘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寂寞’’,‘‘单调刻板’’写了‘‘呼兰河许多人的善良’’她‘‘宛如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是呼兰人的骄傲,是黑龙江人的光荣,人民不会忘记她。

萧红奶奶是土生土长的呼兰人,青少年时代也是喝呼兰河水长大的。呼兰河水滋润过她,呼兰大地五谷杂粮养育过她,呼兰河畔的勤劳而淳朴善良父老乡亲的高尚品质影响过她,因此,她一直不忘呼兰河与呼兰人民。

.萧红奶奶出生在封建帝主家自幼丧母,父亲又因重男轻女这种封建思想,当踏进萧红故居时就像回到了那个年代,每当看那一篇篇著作时,都能感受到呼兰河许多人的善良,与萧红奶奶的心境,让人好像走进了那世外桃源为呼兰的风土人情而感叹!虽然贫困但却有让人充满志向的感觉,同学们!中华儿女们!我们不应把起点的长短责怪道父母身上,既然我们到终点要比别人长一些,然我们就付出大于别人的心血,努力,去拼搏,志向是人生前进的动力,那么理想那个是希望和梦想的灵魂。我挑战自己,在学习上多找问号,懂得耻下问,因为学问是打开理想之门的钥匙。我奋斗,挣扎,超越,就是打破无知的道路走向理想的殿堂,雪野茫茫的小草,寒冷孤寂中怀抱着“理想”取暖;征途迢迢南飞的大雁,因为“理想”才不停的往前飞。萧红奶奶因为有了志向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为什么我不可以?我想树立自己的理想,坚信自己就能实现,“人才不断涌出,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邓小平。同学们我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只有我们才能使中国越来越精彩,只有我们这些中华儿女,来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兴伟大,近几日的“十八大”顺利召开。让我们的民心又能更好的受到理解。让我们有了更好的提高。国家不但不收学费,还要补给我们钱,国家的政策一步步的提高,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太阳总在有理想的地方升起,月亮也总在有理想的地方朦胧,理想是永恒的微

笑,我的理想不尽,我要理想之花永不合拢,为了梦,那遥远而真实的理想,我会努力前行!

孟家中学

二年一班

关东月

第二篇:风雨中忆萧红

《风雨中忆萧红》中的“风雨” 朱先泽

丁玲的散文《风雨中忆萧红》作于1942年4月25日,延安同志们得知左翼著名女作家萧红已于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的噩耗后,在5月1日下午2时于文抗作家俱乐部举行追悼会,丁玲在会上致了开会词。6月15日《谷雨》1卷5期初刊此文。

萧红之死,无疑是此文的触发点,但延安的“风雨”理当是此文“薄发”之“厚积”载体,是成此文的主因。“风雨中”是文眼。丁玲与萧红都出生于没落大地主家庭,都有过三次刻骨铭心的婚恋,都极富反叛封建传统意识,她们用作品与行为追求民主自由精神,均对包办婚姻进行了出色的抗争,不屈服命运的奴役。她们都是大才女,只是一个柔弱多病,自理能力差,一个体健好胜,爱独当一面罢了。萧红之死,对丁玲这位身处困境的强女子来说,真有唇亡齿寒之忧。

《风雨中忆萧红》中的“风雨”,虽是气候的实写,却更是政治风雨的暗喻与象征。在写此文之前,丁玲因《“三八节”有感》和签发王实味的杂文《野百合花》惹出了大祸。闭门思过,她吃亏在没有吃透毛泽东同志“整顿三风”的报告实质精神,南辕北辙了。丁玲同志作为烈士家属,她是冒着生命危险逃离魔爪投奔革命圣地延安来的,一门心思只想当红军上前线去杀敌,在解放全人类的同时解放自己。党中央号召全党同志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傻劲十足的丁玲便带头写了不少杂文,公开号召大伙“为真理而敢说,不怕丢一切。我们这时代还需要杂文,我们不要放弃这一武器。”(《我们需要杂文》)当时尚无“阳谋”一说,但从后来不打自招的周扬公开宣布的史料得知,蒙在鼓里的丁玲,的确已内定成了“延安时期暴露黑暗派的头头”。毛泽东当时说的是“丁玲同王实味也不同,丁玲是同志,王实味是托派。”“是王实味挂帅,不是马克思主义挂帅”。

风云突变,缺少知己谈心“闷在窑洞里的日子”难熬,丁玲祈盼“仿佛要来一阵骇人的风雨似的那么一块肮脏的云”不再“成天盖在头上”。她轻视“随风而倒的桃李”,憎恶投井下石的小人。“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的丁玲,对冷枪暗箭、被嫉讽所痛苦,“我的头成天膨胀着要爆炸”。她纯洁的投奔延安圣地当红军的动机竟然也被歪曲了。中共党校校长康生公开散播“丁玲在南京自首过,没有资格到党校来”的莫须有罪状,此时更起了压顶作用,所以丁玲清楚地看出:“即使是很小的风雨或浪潮,都能显出百物的凋谢和生长,丑陋或美丽”。她决心在“风雨中”迎接考验,迎接风雨后的月光和日出。“那些死去的或正在受着难的”、“天涯的故人”,一时都浮现在丁玲脑际。《风雨中忆萧红》可谓丁玲的内心独白、丁玲的雷电颂、丁玲的肺腑之言。瞿秋白、端木蕻良、胡风、鲁迅的身影音容,烘托倍衬着风雨中的萧红和丁玲闪现着。丁玲无怨无悔于及时说出了“有了初步的民主,然而这里更需要督促,监视,中国的几千年来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是不容易铲除的”;“文章不是为着荣誉,只是为着真理。”(《我们需要杂文》)

冯雪峰从延安到上海,在与地下党组织的周扬接头前,先从鲁迅口中了解上海的虚实,他倍受指责与埋怨,解放后更受到周扬的排挤与迫害。在路线斗争中被贬斥了的瞿秋白,“他那种二重的生活使他在临死时还不能免于有所申诉”。“这世界上有的是戮尸的遗法,从此你的话语和文学将更被歪曲,被侮辱;听说连未死的胡风都有人证明他是汉奸,那么对于已死的人,当然更不必贿买这种无耻的人证了”。丁玲惶惶不安,忧心重重。丁玲曾鼓励萧军“放炮”——提批评意见,她认为对于错误倾向不能“大度与宽容”,“把握斗争的原则性,展开深刻的、泼辣的自我批评,毫不宽容地指斥应该克服、而还没有克服,或者借辞延迟克服的现象,都是不对的。(《大度、宽容》与《文艺月报》)不知深浅,口直心快的萧军在批斗围攻王实味的会上,居然也捅马蜂窝,为王实味不能申辩而抱不平,引火烧身。丁玲弓在弦上不能不发,对萧军说了几句过头话,绝情话,以示划清界线,设身处地,应能理解。丁玲不知毛泽东与江青结婚,以为是一般请客吃饭,又急于骑马去六十里外的幼儿园看女儿,误失了良机,造成了不必有的误解,留下了苦恼的芥蒂。细节不可忽视。1942年2月15日春节时,丁玲与陈明结婚也是冲破了重重阻力的。这些情况之所以提及,皆与“肮脏的云”有关系,与《风雨中忆萧红》文中的费解隐语有牵连。

“我们似乎没有一次谈过自己,尤其是我。然而我却以为她从没有一句话是失去了自己的„„像这样的能无妨嫌、无拘束、不须警惕着谈话的对手是太少了啊?” “我们分手后就没有通过一封信。”

“我要借这风雨,寄语你们,死去的,未死的朋友们,我将压榨我生命所有的余剩,为着你们的安慰和光荣„„你们的理想就是真理。”丁玲决心为真理而斗争到明天。“我完全不懂得到底要把这批人逼到什么地步才算够?” “我为明天的胜地而微笑,为着永生而休息。”《丁玲全集》,则是永生丁玲的精神家园。死者长已矣,生者悲戚戚。《“三八节”有感》与《风雨中忆萧红》,可说是同病相怜、无可奈何、悲愤不已时的叹息;也是对萧红人生悲剧的共鸣回响。丁玲同志啊,您的言外之意有千钧之力,我的心在隐隐作痛:“‘妇女’这两个字,将在什么时代才不被重视,不需要特别的提出呢?”丁玲作为女人,她更懂得女人的缺点与痛苦啊!

《风雨中忆萧红》的出发点十分明确,丁玲以战友与文友为镜,以昨日的历史为镜,奉劝同志们不可做出让仇者快,使亲者痛的蠢事来,应当团结一切要求进步的人,以大局和真理为重,绝不可以伤害同志为荣为乐。此文是丁玲向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交出的一颗丹心,她当然希望党中央因之引起对自己困难险恶处境的特别关注,也可以说是丁玲向党中央的庄严进言与求救信号。事与愿违,斗争进一步升级,1943年4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继续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7月15日,康生作《抡救失足者》报告,导致反特斗争进一步扩大化,丁玲陷入了难熬的岁月,这是后话。整风运**讲乱咬的人很多。

萧红从香港寄信给白朗:“我的心情永远是如此抑郁,„„如今我却感到寂寞!在这里我没有交往,因为没有推心置腹的朋友。”1938年1月,萧红同萧军、聂绀弩、艾青、田间、端木蕻良,应李公仆邀请赴民族大学任教。不久,萧红、端木蕻良随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西安。萧军经延安也到了西安。二萧在西安婚变。5月,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萧红在香港玛丽医院病逝前,留下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的遗书,含恨与世长辞。她生前是不是读过《共产党宣言》的原文名句:“他们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来挥舞„„臀部盖有老旧的封建印章”呢?才女萧红啊,至今我们还能听到您的哭诉:“我爱萧军,今天还爱,,可是做他的妻子却太痛苦了!我不知你们男子为什么那样大的脾气,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妻子做出气包,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妻子不忠实!忍受屈辱,已经太久了!”

“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却是因为我是个女人。”这是《生死场》、《呼兰河传》的作者撕心裂肺的呐喊声。萧军、丁玲等亲近者对她的作品的嘲弄、曲解,对她个性的改造与政治观念的强求,使她格外孤独。鲁迅的教导引导她大胆地走自己的路。她要争回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做任何人的奴隶或奴才。敢于正视现实的各方面,对人对己,都不用瞒与骗造出奇妙套路和逃路,以求一时的安慰与满足。她不爱看同室操戈,她选择了逃离,选择了清静,选择了贫病交加后的死亡。

我突然记起了萧红对作家聂绀弩的叹息:“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丁玲的老伴陈明同志在电话中回答我说:“4月25日那天,真的下了小雨。”

文章内容解析:(全面、系统、清楚)

《风雨中忆萧红》是一篇怀念散文。有一些句子写得非常精彩,有内涵。“世界上什么是最可怕的呢,决不是艰难险阻,决不是洪水猛兽,也绝不是荒凉寂寞。而难于忍耐的却是阴沉和絮聒;人的伟大也不只是能乘风而起,青云直上,也不只是能抵抗横逆之来,而是能在阴霾的气压下,打开局面,指示光明。”“我不缺乏冷静,而且很富有宽恕,我很愉快,因为我感到我身体内有东西在冲撞;它支持了我的疲倦,它使我会看到将来,它使我跨过现在,它会使我更冷静,它包括了真理和智慧,它是我生命中的力量,比少年时代的那种无愁的青春更可爱呢!”“当我昂头望着天的那边,或低头细数脚底的泥沙,我都不能压制我丧失一个真实的同伴的叹息。在这样的世界中生活下去,多一个真实的同伴,便多一份力量,我们的责任还不止在于打开局面,指示光明,而且还要创造光明和美丽;人的灵魂假如只能拘泥于个体的狭隘之中,便只能陶醉于自我的小小成就。我们要使所有的人都能有崇高的享受,和为这享受而做出伟大牺牲。”丁玲的散文语言朴素精炼,感情真挚,总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作家具有宽阔的胸襟,一往无前的勇气,坚持理想的精神,这些都是值得后人敬仰的。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我的所思、所悟:(运用案例,具体、深刻剖析)通观《风雨中忆萧红》,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散文文本,文本的写作时间非常独特,这是丁玲在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会议召开前夕以及丁玲的历史清白问题重新被人提出之后,丁玲的一次情感的自然流露,也可以说是丁玲文学真正回归的一次情感的真切展现。我们应该知道作为一个出名的作家要实现文学和思想的转向其实是非常痛苦的,丁玲在三十年代有自己的文学写作风格,到延安之后这样的文学写作风格已经不能适应当时延安的文艺界氛围,丁玲有她的苦衷。

萧红死讯的传来为丁玲找到了情感的发泄口,但延安的“风雨”理当是此文“薄发”之“厚积”载体,是成此文的主因。“风雨中”是文眼。丁玲与萧红都出生于没落大地主家庭,都有过三次刻骨铭心的婚恋,都极富反叛封建传统意识,她们用作品与行为追求民主自由精神,均对包办婚姻进行了出色的抗争,不屈服命运的奴役。她们都是大才女,只是一个柔弱多病,自理能力差,一个体健好胜,爱独当一面罢了。萧红之死,对丁玲这位身处困境的强女子来说,真有唇亡齿寒之忧。

《风雨中忆萧红》中的“风雨”,虽是气候的实写,却更是政治风雨的暗喻与象征。在写此文之前,丁玲因《“三八节”有感》和签发王实味的杂文《野百合花》惹出了大祸。闭门思过,她吃亏在没有吃透毛泽东同志“整顿三风”的报告实质精神,南辕北辙了。丁玲同志作为烈士家属,她是冒着生命危险逃离魔爪投奔革命圣地延安来的,一门心思只想当红军上前线去杀敌,在解放全人类的同时解放自己。党中央号召全党同志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傻劲十足的丁玲便带头写了不少杂文,公开号召大伙“为真理而敢说,不怕丢一切。我们这时代还需要杂文,我们不要放弃这一武器。”(《我们需要杂文》)当时尚无“阳谋”一说,但从后来不打自招的周扬公开宣布的史料得知,蒙在鼓里的丁玲,的确已内定成了“延安时期暴露黑暗派的头头”。毛泽东当时说的是“丁玲同王实味也不同,丁玲是同志,王实味是托派。”“是王实味挂帅,不是马克思主义挂帅”。

风云突变,缺少知己谈心“闷在窑洞里的日子”难熬,丁玲祈盼“仿佛要来一阵骇人的风雨似的那么一块肮脏的云”不再“成天盖在头上”。她轻视“随风而倒的桃李”,憎恶投井下石的小人。“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的丁玲,对冷枪暗箭、被嫉讽所痛苦,“我的头成天膨胀着要爆炸”。她纯洁的投奔延安圣地当红军的动机竟然也被歪曲了。中共党校校长康生公开散播“丁玲在南京自首过,没有资格到党校来”的莫须有罪状,此时更起了压顶作用,所以丁玲清楚地看出:“即使是很小的风雨或浪潮,都能显出百物的凋谢和生长,丑陋或美丽”。她决心在“风雨中”迎接考验,迎接风雨后的月光和日出。“那些死去的或正在受着难的”、“天涯的故人”,一时都浮现在丁玲脑际。《风雨中忆萧红》可谓丁玲的内心独白、丁玲的雷电颂、丁玲的肺腑之言。瞿秋白、端木蕻良、胡风、鲁迅的身影音容,烘托倍衬着风雨中的萧红和丁玲闪现着。丁玲无怨无悔于及时说出了“有了初步的民主,然而这里更需要督促,监视,中国的几千年来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是不容易铲除的”;“文章不是为着荣誉,只是为着真理。”

《风雨中忆萧红》的出发点十分明确,丁玲以战友与文友为镜,以昨日的历史为镜,奉劝同志们不可做出让仇者快,使亲者痛的蠢事来,应当团结一切要求进步的人,以大局和真理为重,绝不可以伤害同志为荣为乐。此文是丁玲向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交出的一颗丹心,她当然希望党中央因之引起对自己困难险恶处境的特别关注,也可以说是丁玲向党中央的庄严进言与求救信号。阅读丁玲作品,仿佛走入了她那个特定的时代,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革命者的形象伫立在眼前。她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冷静的头脑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胆有识,有责任感的人。她敢于大胆揭露当时的解放区存在的种种弊端,鞭挞落后的小农意识,暴露狭隘自私的国民性弱点。同时丁玲是一个胸怀宽阔,理想坚定的革命者。她总是面对现实,剖析现实,鼓舞人们去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哪怕历经坎坷,而不计较个人得失。阅读丁玲作品,使我们的思想受到洗礼,它教会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挫折和困难,那就是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为了心中的目标而不懈的努力。好的文学作品总带给人以思考和启迪,以温暖和力量。

第三篇:萧红观后感

萧红观后感

《萧红》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东北年轻女作家萧红的故事。萧红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萧红原名张乃盈,她很热爱读书可是家里人却不让她读书要她嫁人,她就离家出走离开黑龙江去了北平上学。她的未婚夫去北平找她,萧红为此十分感动,她两都离家出走。他们的生活十分贫困,萧红还怀了孩子,可是她的未婚夫后来却离开了她。在她十分落寞的时候他遇到了萧军,萧军很贫穷,但是他却很乐观。他的乐观感染了萧红,他们两个相爱了。他们为了谋生四处奔波,他们去到了上海,他们得到了鲁迅的肯定。生活开始有了改善,但萧红却得到了萧军的背叛。后来萧红认识了端木,他们结婚了,但端木却不能给萧红想要的温暖,萧红的身体也差了。

萧红为了读书离家出走,这等勇气,在我们中呢,我觉得更多的是为了逃避读书而离家出走啊。读书我认为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很快乐每个人都喜欢读书,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读书未来就很狭窄。我们要好好珍惜我们的读书机会啊,想想那些不能读书却很想读书的孩子们。

我们要做一个乐观的人,不管你所处的环境多么悲观,只要你有一个乐观的心,那么不管多苦都能挺过去。当萧军失业之后,萧红和萧军去住旅馆,却连被子都租不起,饭也吃不起,每餐只是馒头蘸着盐吃。每天早上看着其他房间门前的大面包,这完全是一种煎熬。但是他们有着一个乐观的心,他们每天都在努力的想办法活下去,萧军出去找工作,萧红在房间里写作。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最后萧军找到了工作,他们度过了难关。如果他们不是有一颗乐观的心,或许他们早就死在了旅馆里了。

萧军是一个花心的人,至少我是这么认为。他看到每一个可怜的女人都想去爱她们,不管他们是否已结婚。刚开始萧军和萧红在一起,后来萧军又和他学生的姐姐搞在了一起,尽管萧红当时并没有怎么追究问题,但是萧红心里还是不好受的。后来萧军又和阿虚搞在一起,还把阿虚弄怀孕了,还要阿虚把孩子做了,阿虚可是萧红的好盆友啊。萧军这样伤害了多少个女人啊,而且到了最后没有一个女人和萧军一起走。我们要做有责任的人,对人也要真诚,做事也要对得起人,不然就会同时伤害很多人,最后自己也找不到好的伴侣。、我很佩服萧红,萧红很倔强,很坚强,而且她很有才华,她为了自己想做的事不惜离家。“她是一种很强大的真实,她裸露着,不是身体,而是灵魂。”

第四篇:萧红传记

萧红传

萧红一一这个名字,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特别是文学青年)所怀念了。并非仅仅是由于她的文笔优美和她的小说写得好。当然,以上这点也是敬仰和怀念她的原因之一。但是,我想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作为一位女姓作家的她,凄凉飘泊的身世,以及死神过早地夺走了她的生命一一她死时才30岁。这种种原因,引发了人们对她的敬仰和深切的哀思。

1911年(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身在呼兰河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在当地也算得上是一户富裕的大户之家。萧红父亲张廷举,终身为官。母亲姜玉兰,生有一女三子。萧红即是长女。1919年8月,母亲姜玉兰病故,萧红当时只有8岁。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乃莹。她深受祖父张维祯的宠爱,在她的童年时代,她感到最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祖父陪她在家中大花园里玩耍的日子。祖父又从小教她读《千家诗》,使萧红自幼就有了文学基础。

1924年,萧红进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她学习成绩优良,作文尤其突出。就在此时,萧红的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河县驻军帮统王廷兰之子王恩甲。

1926年,萧红的父亲要萧红出嫁王恩甲,萧红坚决拒绝。父亲因此阻挠她继续上学。但是萧红坚持抗争,父亲不得不表示将此婚事暂时搁下。

1927年秋,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在第一女中,除绘画外,萧红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

1929年,萧红的祖父去世,她悲痛万分,因为祖父是萧红最亲的人。萧红的母亲去世早,而她的父亲对她并不关心。祖父一死,使萧红对自己的家已没有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父亲又要她与王恩甲结婚,萧红不从。为了逃婚,她去到北平,进入女师大附中读书。

1931年2月初,由于没有经济来源,而原来从家里带出来的钱,也已用完,生活面临山穷水尽之境。萧红只能离开北平返回呼兰河。春节后又随家搬到阿城县,被迫与外界隔绝。

1931年I0月,萧红又不辞而别,离家出走,只身前往哈尔滨。原想在哈尔滨求得一谋生之职,但举目无亲,无人可帮,她只能困居旅馆。待到所带之钱花光,已面临住、食断供的地步。在无可奈何的情急之下,她不得不违心地去找她父亲要她嫁的人王恩甲,(王长期住在哈尔滨,)想求得王的一臂之力。在王的花言巧语之下,萧红与王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待到临产期近,王恩甲却不知去向。1932年8月,萧红产下一子,因无力抚养,不得不送给别人。萧红又一次面临山穷水尽。幸亏此时萧红遇到了一位好心人,此人是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他向萧红伸出了援助之手。在裴馨园处,她结识了青年作家萧军(代表作有《八月的乡村》),两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过了一段时期,萧红与萧军开始共同生活,两人暂时住在欧罗巴旅馆,生活非常清苦,仅仅靠萧军做家庭教师和稿费维持生计。

I932年II月,萧红和萧军搬进道里商市街25号(今道里红霞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933年5月,萧红写出第一篇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

I933年I0月,萧军与萧红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这在当时的东北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受到读者广泛的好评。由于《跋涉》集中揭露了日伪统治下东北社会的黑暗,引起了特务机关的注意。为避免迫害,萧红与萧军于1934年6月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在青岛,萧军在《青岛晨报》任主编,萧红完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生死场》。同时,与上海的魯迅有了联系。1934年10月,萧红与萧军离开青岛去了上海。

到达上海后,在鲁迅的支持和帮助下,萧红的作品开始在上海的各种刊物上登载。如《小六》、《饿》、《三个无聊人》等先后发表。萧红成了上海文坛上的一颗新星。1935年12月,萧红的长篇小说《生死场》在上海出版,当时在文学界引起轰动。《生死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社会影响大,萧红因此而成了一位著名的女作家,确立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萧红的文学创作开始于I933年,到她去世,一共只有8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8年中,她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三部短篇小说与散文合集《跋涉》、《桥》和《牛车上》。另有《商市街》、《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等三部散文专集。正当萧红、萧军的生活在上海逐渐安定下来,文学创作也比较顺利时,两人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这给萧红在精神上以极大的打击,使她感到无法再进行创作。她孤身一人再次外出飘泊,这一次她走得可远。I936年7月16日,萧红东渡日本。

萧红在日本过着孤独而寂寞的日子,四顾茫茫,举目尽是异国人。于是她用写作来打发时光,她在日本完成了六、七个短篇小说,寄往国内发表。

1937年一月,萧红从日本回国。1937年9月,萧红、萧军与一些文化界人±撤往武汉。在武汉,萧红结识了青年作家端木蕻良。

面对抗日战争,萧红坚定地加入了抗战的文艺队伍,发表了多篇以抗日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并开始着手写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I938年2月,萧红、萧军与端木蕻良等,随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西安。在西安,萧军与萧红感情彻底破裂,从此正式分手。此时,萧红已怀孕。五月,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

日军迫近武汉,端木蕻良去重庆。萧红独自一人辗转于汉口、重庆、江津之间。1938年底,在颠沛流离之中,她在江津产下一子,孩子生下不久即夭折。1939年一月,萧红又回到重庆。在此她写了一系列纪念鲁迅的文章。

I940年一月,萧红随端木蕻良去了香港,住在九龙尖沙嘴乐道8号。

194I年4月,萧红在香港玛丽医院检查出患有肺结核。10月住院治疗,因受医院冷遇,11月返回九龙家中养病。

1942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情加重。1月I5日,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将萧红又送进玛丽医院,1月22日,萧红与世长逝,时年30岁。

可以这样说:死神中断了萧红的创作之路。从她所已经完成的叁部长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和《呼兰河传》),以及其它多种短篇小说、散文来看,无论从艺术、风袼及思想境界上,她都够得上一位现代第一流作家的水平。如果不是这样早逝,如果命运之神不让她如此不幸,那么,她肯定能写出更优秀更辉煌的巨著来。鲁迅对《生死场》的评价是:“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掙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生死场》序言)可惜鲁迅没能看到萧红于1940年完成于香港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后来由茅盾为《呼兰河传》写了序言。茅盾为《呼兰河传》写序言时,萧红已经去世。茅盾在序言中写道:“……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却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呼兰河传》序)。茅盾对萧红30岁就孤寂地辞世香港表达了深沉的悲悯之情。

现在我们再来谈谈萧红创作的艺术特色和她的心灵境界。

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就以《呼兰河传》为例来分析。这是一部比《生死场》更成熟的作品。与《生死场》相同的是:小说中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没有中心情节,大多是写景和叙事,描绘的对象就是故乡呼兰河,作者的亲人、邻居以及一些乡里乡亲们,作者似乎故意不去着力刻划人物性格。但是,一只只故事的串联,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上演,对呼兰河市的场景和传统风俗的描绘,是那样地順畅、自然、优美。当然,作者也表达了下层人民的愚昧无知、悲惨和麻木,这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悲凉,因此作者在小说中曾先后两次发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小说中有几章写了邻居家小团圆媳妇之死,她的死特别令人痛心,因为她正死于那种愚昧无知和麻木不仁之中,虽然不是谋杀,却又无异于谋杀,一个本来天真无邪而又活泼健康的小姑娘,被生生地折磨死了。作者的笔下并

非总是给人绝望,在另几章中又写到另一个邻居冯歪嘴子,他死了媳妇悲痛之余却决心独力担当起抚肓两个幼子时,读者看到了人性的闪光。在大多数的章节,作者几乎都如在平铺直叙,但质朴而又细腻的文字中时见吉光片羽,生动的描绘又往往会使读者如身入其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呼兰河传》开始几个章节,都记叙和描绘了当地的传统风俗,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都是作者童年时代的所见所闻,写来又那么得心应手。可以这样说,如有研究东北那地方传统的民情风俗的专家,要找资料的话,那萧红的这部长篇小说,正是他们最好的资料之一。萧红又是一位重于抒情的作家,但是她的抒情并不在于华丽的词藻或曲折迷幻的情节,而是用质朴但是充满诗意的语言,用文学的直觉,用纯正的感情来表达。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呼兰河传》的结尾,作者把她写这部长篇小说时的感情,都浓缩在这短短数百字中了:“ 尾声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功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功夫会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房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一九四0年十二月二十日香港完稿)”

萧红的小说,也可以把它当作散文来读,因为她的小说与散文没有严格的界限。萧红声称这是自已写小说的风格。这也正是萧红独创的风格,打破了由俄罗斯和法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所规定了的模式。这是一个大胆的独倡,而且,萧红用实践证明了自己的独倡模式可以与其他模式并存。至于萧红写的散文,有些地方又有点象在写小说,比如她写的长篇散文《回忆鲁迅先生》,这里面有很多对鲁迅形象的外观描绘,如:“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什么人说了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笑得咳嗽起来。”又如:“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交往、习惯、谈吐、说笑……的客观描写,没有任何主观的评价,而且没有一句颂扬和赞美之辞,但写得生动、细腻,把鲁迅写活了。写到鲁迅的死,萧红是这样写的:“1936年I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17日,一夜未眠。/18日,终日喘着。/19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象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鲁迅去世后,不知有多少人写了回忆和纪念的文章。却有专家认为:萧红这篇写得有点象小说的《回亿鲁迅先生》的散文,可以在所有的回忆文章中名列榜首。这也就是萧红的艺术特色。

这里再想探索一下萧红的内心境界。应该说,萧红是一个充满同情心的人,一个多才多艺又正直善良的人。她虽然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但是,她又天生一付背叛这个家庭的性格。从她对抗包办婚姻开始,她就走上了一条坎坷艰辛的人生之路。她的不幸有很大一部份是她的父亲造成的,她的父亲是个冷酷无情之人,由于萧红抗婚,因此在萧红最困难之时,这个做父亲的居然断了经济上的支援,见死不救。这在萧红的心灵上留下了一个最初而深刻的创

伤。第二个大的创伤应该说是那个王恩甲留下的,萧红在万般无奈之下去找他(这又得归吝于萧红的父亲,如果他能宽容一点对待自己的女儿,不那么专横和无情,萧紅不可能去找王)结果却上当受骗。但蕭红毕竟是善良的,一切不幸的遭遇,都没能改变她的本性。她的绝大多数作品所写的都是社会底层人,都是最最普通的老百姓,却写得有血有肉,有生有死。萧红对底层老百姓付出了最大的关注。萧红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她短短8年的创作生涯却写出那么多的小说和散文,从她对民情风俗那么仔细和精彩的描绘(见《呼兰河传》),都可以反映出这一点。

萧红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又是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凄凉的一个。据说她去世前二天,自知不久人世,曾写下:“我将与兰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半部红楼”指的是什么?是指自己的创作尚未完成而遗恨绵绵么?世间已无萧红,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了。这是萧红向人生呼喊的最后的悲怆。

萧红一一这凄凉而美丽的名字,将长久地留在她的读者们的心中。

第五篇: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曾用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县人。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市第一女中读书,开始爱好文学和绘画。1930年,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开始过流浪生活。1932年到达上海,与鲁迅相识,来往密切。1933年写了《跋涉》、《旋风》等短篇。1935年她的代表作中篇小说《生死场》出版,这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它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1936年去日本养病,写了短篇小说 《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孤独的生活》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写了散文集《旷野里的呼喊》。后应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她于1940年去香港,抱病勤奋写作,完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作品。1942年因患肺病逝世于香港。

她的作品还有《马伯乐》、《小城三月》,短篇集《牛车上》、《朦胧的期待》等。1958年出版了《萧红选集》。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