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每人只错了一点点
生命至高无上,安全责任为天
——其实,每个人只错了一点点
有这样一个故事:巴西海顺远洋运输公司“环大西洋”号海轮消失了,21名船员不见了,海面上只有一个救生电台有节奏地发着求救的摩氏码。谁也想不明白在这个海况极好的地方是什么导致这条最先进的船沉没,这时有人发现电台下有一个密封的瓶子。里面有一张纸条,上面这样写着:
一水理查德:3月21日,我在奥克兰港私自买了一个台灯,想给妻子写信时照明用。二副瑟曼:我看见理查德拿着台灯回船,说了句这个台灯底座轻,船晃时别让它倒下来,但没有干涉。
三副帕蒂:3月21日下午船离港,我发现救生筏施放器有问题,就将救生筏绑在架子上。
二水戴维斯:离港检查时发现水手区的闭门器损坏,用铁丝将门绑牢。
二管轮安特耳:我检查消防设施时发现水手区的消防栓锈蚀,心想还有几天就到码头了,到时候再换。
船长麦凯姆:起航时,工作繁忙,没有看安全检查报告。
机匠丹尼尔:3月23日上午理查德和苏勒的房间消防探头连续报警,进去未发现火苗,判定探头误报警,拆掉交给惠特曼,要求换新的。
大管轮惠特曼:我正忙着,等一会拿给你们。
服务生斯科尼:3月23日13点到理查德房间找他,他不在,坐了一会儿,随手开了他的台灯。
大副克姆普:3月23日13点半,带苏勒和罗伯特进行安全巡逻,没有进理查德和苏勒的房间,说了句:“你们的房间自己进去看”。
一水手苏勒:我笑了笑,没有进房间。
一水手罗伯特:我也没进房间,跟在苏勒的后面。
机电长科恩:3月23日14点我发现跳闸了,因为这是以前也出现过的现象,没多想就将阀合上,没有查明原因。
三管轮马辛:感到空气不好,先打电话到厨房,证明没有问题后,让机舱打开通风口。大厨史诺:我接到马辛电话时,开玩笑说,我们这里有什么问题?你还不来帮我们做饭?然后问乌苏拉:“我们这里都安全吧?”
二厨乌苏拉:我回答,我也感觉空气不好,但觉得我们这里很安全,就继续做饭。管事戴思蒙:14点半,我召集所有不在岗位的人到厨房帮忙做饭,晚上会餐。电工荷尔因:晚上我值班时跑进了餐厅。
最后是船长麦凯姆写的话:19点半发现火灾时,理查德和苏勒的房间已经烧穿,一切糟糕透了,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火情,而且火越来越大,直到整条船上都是火。我们每个人都犯了一点错误,但酿成了船毁人亡的大错。
这样的故事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也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因素,都会影响到整个结局。一个小小的事故,一次小小的失误,就会让你全盘皆输,因此,在安全问题上,我们更加不能疏忽,对待安全隐患,我们要做到万无一失。俗话说:安全无大小,安全抓大不放小。都在告诫我们抓安全不能忽视细节,不能心存侥幸。
只有每个岗位的员工养成良好的习惯,从细节做起,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准确无误,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他人的安全,财产的安全,产品的安全!
第二篇:《每人只错一点点》读后感
今年元月12-13日,我参加了市安监总局组织的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复训班,在培训期间听老师说起《每人只错一点点》的故事。这是我第二次听这个故事,第一次是在安全生产报上,当时印象不深;这次之所以非常深刻,主要是我刚从生产转到管安全工作岗位上来。对安全工作了解的不全面,这则真实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责任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的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是只范了一点点错误,最后却造成了船毁人亡的局面,因此把自己听后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不出现《每人只错一点点》现象。
故事主要内容为:四十年前巴西海顺远洋运输公司的一艘“环大西洋号”发生海难,二十一名船员全部遇难,当搜救人员从救生台下绑着的一个密封瓶里为人们揭开了导致事故发生的谜。船上各岗位均把自己所犯的一点点错误写在一张纸条上,有的私自买了一个台灯用来照明;有的是发现救生阀施放器有问题把救生阀绑了起来;有的是例行检查不到位;有的是值班时间跑进了餐厅。最后是船长麦凯姆写的话:发现火灾时,一切糟糕透了,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火情,而且火越来越大,直到整条船上都是火……也许他们只是每人只错了一点点,但是如果船长在起航时,查看了甲板部和轮机部的安全报告;如果大副进行了安全巡检;如果机电长在跳闸后查明了原因;也许这一切将不会发生。这个案例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培训经典素材,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深思。
一、小错与大祸的关系
小错会造成大错, 如果安全生产有章不循,不管多么完善的规章制度都会形同虚设。安全制度流于形式,甚至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根本不知道其内容,习惯性违章时有发生,安全制度根本没有发挥作用,大祸就在其中了。失之小节,也许是酿成大错的开始,因为一个人良好的素养往往体现在小节上,因此正确理解小错与大祸的关系,必须从抓好细节管理开始,重点要放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抓细节必须抓“心”。用心去做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和成功的根本。首先,各级安全管理者要增强抓好安全生产细节的责任心。自觉克服安全生产中想不到、看不到、做不到的问题,提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解决问题就是要靠大家共同努力,安全不出问题就是效益,努力做到防患未然、敢于较真,确保万无一失。其次,各个岗位的员工对待本职工作要倍加细心。自觉克服视而不见、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得过且过的工作作风,努力做到不放过一丝瑕疵,不忽略一处漏洞,不埋下一处隐患,不留下一点遗憾,用心去营造一方和谐、打造一方平安。
另一方面,抓细节必须要抓“小”。构成细节的主要元素是“小”字。诸如:小事情、小环节、小习惯、小麻烦、小隐患等等。也正是平时看似很小的这些事情,往往会酿成大祸,铸成大错。因为小事影响大局,小节牵动整体,小问题不解决就拖成老大难,小缺陷不及时处理就造成大事故。所以我们必须把“小”放大了看,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这个“小”字,增强做好“小”文章就等于做好了细节工作的意识,达到“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的效果,真正让细节这个主题融入我们中冀正元的安全生产中,成为全体员工自觉的行动。
二、敢于对小错说“不”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联想到我们日常工作,私自离岗,随意脱岗,违反工艺指标,安全措施不到位,安全措施执行不认真,风险分析考虑不周全,看似细节性的一点错也足以敲响警钟。“违章是事故的前奏,隐患是安全的天敌”事实上近年来公司发生的事故足以说明问题。做为安全管理者在检查过程中,不能有老好人,放不开情面,怕得罪人的思想。须知,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对一切不安全因素及时制止,尽管得罪了人,但你是在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做好本职工作,不存在和谁过不去的问题,如果明知这是违章而不及时加以制止,一旦发生事故,这倒是你的失职。严是爱、松是害,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违章行为不给予及时制止,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长此下去,发生事故将是一种必然,这不仅是对企业的不负责行为,同时也是对他人生命安全的一种漠视。所以在安全检查中要敢抓敢管,即使违章者暂时不理解,只要你做到对事不对人、工作无私心,问心无愧,无愧于企业、无愧于他人、无愧于自己的良心,这就足够,相信最终大家一定会理解的。
三、从每人只错一点点到每人做好一点点
安全无小事,根据300∶29∶1 “海因里希法则”可知,当一个企业有300个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在这29起轻伤事故或故障当中,必然包含有一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这300个可能都只犯一点点小错的隐患或违章,但要想防止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和一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就必须做好300个小错。就象一张作业票,其危险可能只有3-4项,3个人的工作,每人只要做好一项危险预控,该项工作的安全就得到保障。一个公司安全工作做得好,不单单是公司领导或安全部门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强,而是公司全体员工都能达到“我要安全、我能安全、我会安全”的境界。
第三篇:《每人只错一点点》读后感
每个人只错了一点点
■背景
2004年1月13日,作为科考船的大副,赵文斌先生在巴西的桑托斯参观了巴西海顺远洋运输公司。该公司门前立着一块高5米宽2米的石头,上面密密麻麻地刻满葡萄牙文。当带领参观的巴西港务官员轻轻地用英语从头到尾念完了上面的文字,所有参观的人都沉默了。那是关于责任的,让人心情沉重的真实故事。下面刊发的就是石头上所刻的文字。
当巴西海顺远洋运输公司派出的救援船到达出事地点时,“环大西洋”号海轮消失了,21名船员不见了,海面上只有一个漂浮的救生电台有节奏地发着求救的摩氏码。救援人员看着平静的大海发呆,谁也想不明白在这个海况极好的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从而导致这条最先进的船沉没。这时有人发现电台下面绑着一个密封的瓶子,里面有一张纸条,21种笔迹,上面这样写着:
一水理查德:3月21日,我在奥克兰港私自买了一个台灯,想给妻子写信时照明用。
二副瑟曼:我看见理查德拿着台灯回船,说了句这个台灯底座轻,船晃时别让它倒下来,但没有干涉。三副帕蒂:3月21日下午船离港,我发现救生筏施放器有问题,就将救生筏绑在架子上。二水戴维斯:离港检查时,发现水手区的闭门器损坏,用铁丝将门绑牢。
二管轮安特耳:我检查消防设施时,发现水手区的消防栓锈蚀,心想还有几天就到码头了,到时候再换。
船长:起航时,工作繁忙,没有看甲板部和轮机部的安全检查报告。机匠丹尼尔:3月23日上午理查德和苏勒的房间消防探头连续报警。我和瓦尔特进去后,未发现火苗,判定探头误报警,拆掉交给惠特曼,要求换新的。
机匠瓦尔特:我就是瓦尔特。
大管轮惠特曼:我说正忙着,等一会儿拿给你们。
服务生斯科尼:3月23日13点到理查德房间找他,他不在,坐了一会儿,随手开了他的台灯。大副克姆普:3月23日13点半,带苏勒和罗伯特进行安全巡视,没有进理查德和苏勒的房间,说了句“你们的房间自己进去看看”。
一水苏勒:我笑了笑,也没有进房间,跟在克姆普后面。一水罗伯特:我也没有进房间,跟在苏勒后面。
机电长科恩:3月23日14点我发现跳闸了,因为这是以前也出现过的现象,没多想,就将闸合上,没有查明原因。
三管轮马辛:感到空气不好,先打电话到厨房,证明没有问题后,又让机舱打开通风阀。
大厨史若:我接马辛电话时,开玩笑说,我们在这里有什么问题?你还不来帮我们做饭?然后问乌苏拉:“我们这里都安全吧?”
二厨乌苏拉:我回答,我也感觉空气不好,但觉得我们这里很安全,就继续做饭。机匠努波:我接到马辛电话后,打开通风阀。
管事戴思蒙:14点半,我召集所有不在岗位的人到厨房帮忙做饭,晚上会餐。医生莫理斯:我没有巡视。
电工荷尔因:晚上我值班时跑进了餐厅。
最后是船长麦凯姆写的话:19点半发现火灾时,理查德和苏勒房间已经烧穿,一切糟糕透了,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火情,而且火越来越大,直到整条船上都是火。我们每个人都犯了一点儿错误,但酿成了船毁人亡的大错。
看完这张纸条,救援人员谁也没说话,海面上死一样的寂静,大家仿佛清晰地看到了整个事故的过程。
后记:巴西海顺远洋运输公司的警示方式很有效,此后的40年,这个公司再没有发生一起海难。——摘自《中国安全生产报》2004年7月3日8版 ■感想
通过此文,我们是否也可以懂得一些教育的方式方法。巴西人并没有进行空洞的说教,并没有高喊口号,而只是介绍了事故的过程和真相,然而却取得了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整天念叨“三个代表”,然而真正能做到、能实践的又有几人?我们整天灌输爱国主义思想,然而真正爱国的又能占多大比例?我们嘴上高喊安全口号,然而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的又是几何?所以,做工作一定要实实在在,千万不要有马虎应付的思想,并且要人人抓安全、管安全,人人不违章。这一案例再一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任何一些小的失误都有可能造成大的灾难。
《每人只错一点点》读后感
今年元月12-13日,我参加了市安监总局组织的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复训班,在培训期间听老师说起《每人只错一点点》的故事。这是我第二次听这个故事,第一次是在安全生产报上,当时印象不深;这次之所以非常深刻,主要是我刚从生产转到管安全工作岗位上来。对安全工作了解的不全面,这则真实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责任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的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是只范了一点点错误,最后却造成了船毁人亡的局面,因此把自己听后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不出现《每人只错一点点》现象。
故事主要内容为:四十年前巴西海顺远洋运输公司的一艘“环大西洋号”发生海难,二十一名船员全部遇难,当搜救人员从救生台下绑着的一个密封瓶里为人们揭开了导致事故发生的谜。船上各岗位均把自己所犯的一点点错误写在一张纸条上,有的私自买了一个台灯用来照明;有的是发现救生阀施放器有问题把救生阀绑了起来;有的是例行检查不到位;有的是值班时间跑进了餐厅。最后是船长麦凯姆写的话:发现火灾时,一切糟糕透了,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火情,而且火越来越大,直到整条船上都是火……也许他们只是每人只错了一点点,但是如果船长在起航时,查看了甲板部和轮机部的安全报告;如果大副进行了安全巡检;如果机电长在跳闸后查明了原因;也许这一切将不会发生。这个案例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培训经典素材,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深思。
一、小错与大祸的关系
小错会造成大错,如果安全生产有章不循,不管多么完善的规章制度都会形同虚设。安全制度流于形式,甚至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根本不知道其内容,习惯性违章时有发生,安全制度根本没有发挥作用,大祸就在其中了。失之小节,也许是酿成大错的开始,因为一个人良好的素养往往体现在小节上,因此正确理解小错与大祸的关系,必须从抓好细节管理开始,重点要放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抓细节必须抓“心”。用心去做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和成功的根本。首先,各级安全管理者要增强抓好安全生产细节的责任心。自觉克服安全生产中想不到、看不到、做不到的问题,提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解决问题就是要靠大家共同努力,安全不出问题就是效益,努力做到防患未然、敢于较真,确保万无一失。其次,各个岗位的员工对待本职工作要倍加细心。自觉克服视而不见、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得过且过的工作作风,努力做到不放过一丝瑕疵,不忽略一处漏洞,不埋下一处隐患,不留下一点遗憾,用心去营造一方和谐、打造一方平安。
另一方面,抓细节必须要抓“小”。构成细节的主要元素是“小”字。诸如:小事情、小环节、小习惯、小麻烦、小隐患等等。也正是平时看似很小的这些事情,往往会酿成大祸,铸成大错。因为小事影响大局,小节牵动整体,小问题不解决就拖成老大难,小缺陷不及时处理就造成大事故。所以我们必须把“小”放大了看,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这个“小”字,增强做好“小”文章就等于做好了细节工作的意识,达到“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的效果,真正让细节这个主题融入我们中冀正元的安全生产中,成为全体员工自觉的行动。
二、敢于对小错说“不”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联想到我们日常工作,私自离岗,随意脱岗,违反工艺指标,安全措施不到位,安全措施执行不认真,风险分析考虑不周全,看似细节性的一点错也足以敲响警钟。“违章是事故的前奏,隐患是安全的天敌”事实上近年来公司发生的事故足以说明问题。做为安全管理者在检查过程中,不能有老好人,放不开情面,怕得罪人的思想。须知,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对一切不安全因素及时制止,尽管得罪了人,但你是在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做好本职工作,不存在和谁过不去的问题,如果明知这是违章而不及时加以制止,一旦发生事故,这倒是你的失职。严是爱、松是害,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违章行为不给予及时制止,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长此下去,发生事故将是一种必然,这不仅是对企业的不负责行为,同时也是对他人生命安全的一种漠视。所以在安全检查中要敢抓敢管,即使违章者暂时不理解,只要你做到对事不对人、工作无私心,问心无愧,无愧于企业、无愧于他人、无愧于自己的良心,这就足够,相信最终大家一定会理解的。
三、从每人只错一点点到每人做好一点点
安全无小事,根据300∶29∶1 “海因里希法则”可知,当一个企业有300个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在这29起轻伤事故或故障当中,必然包含有一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这300个可能都只犯一点点小错的隐患或违章,但要想防止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和一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就必须做好300个小错。就象一张作业票,其危险可能只有3-4项,3个人的工作,每人只要做好一项危险预控,该项工作的安全就得到保障。一个公司安全工作做得好,不单单是公司领导或安全部门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强,而是公司全体员工都能达到“我要安全、我能安全、我会安全”的境界。
第四篇:我们缺了点什么
我们缺了点什么
-------郑州学习交流材料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田立莉,全国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老教师,首都师大附小副校长,中央教科所访问学者,北京市教育评估专家组成员,在田立莉老师的教学中,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做到了人人都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领悟到好的学习方法,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在数学主题实践活动中,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空间中,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实例中获得数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感触较深的地方:田老师身边的故事,因为田老师要调走,全班学生集体转学,有条件到更好的单位,有能力当校长,而非要当老师。(爱是有回报的,因为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所以爱上课堂,用心走进课堂,也因为爱教学,所以使学生爱学数学。)
与名师比较我们缺了点什么:
1、老师的基本素质,比如我们语言的亲和力,感染力,能使你说的话能很好的得到学生的认同,让人听得舒服,肢体语言,一进入课堂就有不竭的热情。用自己的热情快乐,去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在愉悦中学习。
2、赏识的少批评的多,表扬的魅力,可给予学生自信,体现出他在数学课堂上的价值,提升他求知的欲望,能使他愿意克服困难,去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知识中去,让学生越学越有劲。(举手的学生到不举手的学生中间去,问一问你为什么不举手呢?)(说的多好啊)(说的太好了,大家为他鼓掌)(你是好样的)
3、融入到学生中,充分的尊重学生,学生的不敢说,不是没想法,而是害怕错,为什么会害怕错,1是学生的嘲笑,2是老师的批评或是不屑一顾,作为老师我们该如何尊重学生,比如田老师的课堂上与学生商量,(我可以发表一下我的见解吗)(让我也试一试,行吗)抛出问题后,让学生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师生之间的地位差异没有了,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听到你平常听不到的东西,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听北京特级教师田立莉老师课堂教学有感
一、深刻的把握教材,并融会贯通到教学中。
听田老师的课,你会感到她对教材了然于胸,并做到融会贯通,才达到对知识深入浅出的、有系统的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深刻的理解。使我感到田老师有很深的课堂教学功底。
二、关注“潜能生”,关注教学效果
“课堂上面向全体”是提了多年的口号,惟独在体现各种先进教学理念的公开课,很难见到踪影,更多的是对思维快、发言积极的学生的关注。我感觉;倒是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做的更好一些。但在田老师的课堂上,能使人真切的感受到对“潜能生”的关照,比如:“试
着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师生共同背乘法的分配率等,象她说的“他代表一类人”,关注了他们,也就关注了教学效果。让学生成为小小数学家
在《分数的再认识》这堂课上,田立莉将一种从事数学活动的科学态度引入到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田立莉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去猜想与论证自己的想法:“王芳捐了自己零用钱数的1/2,赵林同学也捐了自己零用钱数的1/2,那他们肯定捐了相同的钱数吗?为什么呢?”
学生们在老师的鼓励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指出老师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总钱数不一样。”这时田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数学是讲理的,要拿出证据来论证才能说服老师。”在独立思考后,经过小组的讨论,学生纷纷阐释与论证自己的不同想法。
在田老师与学生进行的互动、开放的课堂对话中,小学生学着像数学家那样从事数学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使自己成为决定真理的权威。
通过这样的数学课,田立莉希望学生可以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够给予孩子一种能力、自信与乐趣,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科学的态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这正是教育所倡导的精神。
第五篇:暖冬少了点什么杂文随笔
十二月,寒。我成天趴在桌上,埋着头,笔杆舞动,活动的只是手,全身都冷着。
十二月的某一天,母亲提着个大红的塑料袋,喊着我,走进我的房间。塑料袋很大,看起来装了不少东西。
母亲进来,没有坐下,开始掏塑料袋里的东西。是两双鞋,很大的毛窝,只两双就塞满了一个巨大的塑料袋。
母亲开口:“这是你外婆做给你还有你妹妹的,一人一双。这毛窝才是真的毛窝,那么大。”然后母亲拿出较大的那一双,很惋惜地说:“怎么做那么大呢,这样就不保暖了啊。”说罢就脱鞋,自己试了一下。
母亲的脚比我大,而鞋,比母亲的脚大,大了一圈。
“唉!”母亲叹了一口气,“你外婆看你现在长那么高,以为你脚很大,给你这双鞋做那么大,哪保得了暖呢。而且去年送来的鞋,还有两双没穿呢。”我拿过鞋,仔细地看。针脚细密,甚至要比往年更好。
我见过外婆做女工。外婆老了,带着老花镜,把手臂伸得直直的,布料搁得远远的。穿针引线是真的不行,如果我在身边,我就肩负起了穿针的责任。可外婆给我做鞋时,我不在。那外婆是怎么穿针的呢,我不知道。
可能我在外婆的心里,只是“这孩子长那么高”的概念吧。想来,有多久没看到外婆了?半个月,一个月,还是两个月?不记得了。外婆家其实离我们家很近,不过十分钟的路程,而我却把外婆和那片树林一起,扔在了记忆深处。
外婆家后面的树林里,也应该落满了洁白的雪吧,那些树儿们,也应该穿戴整齐地,准备嫁给冬天了吧?这漫天的雪啊,像极了老人的白发;雪落在地面上,简直就是外婆的发色。
后来,那片树林,被砍了一半多,建了一排排整齐的房舍,我看着有点不舒服。剩下的那一小半,现在我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总感觉好像少了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