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产业
生物产业
生物产业指以生命科学理论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结合信息学、系统科学、工程控制等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对生物体及其细胞、亚细胞和分子的组分、结构、功能与 作用机理开展研究并制造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特性,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行业的统称,包括生物医药(服务产业)、生物农业(资源产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以及生物工业(生物制造产业),还微生物工业为最早的生物工业。
发展历程生物产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也是最现代的产业。人类最早开始认识生物与人体自身,开始了农耕渔牧与医疗卫生、食品餐饮等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生物技术的进展导致生物产业的技术升级,从生物工艺学到生物技术学,20世纪诞生了生物工程学,从发酵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到基因工程,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生物技术革命,还生物信息学、计算机技术进步,后基因组时代又兴起了系统生物工程与合成生物学技术,进入了人工生命系统设计与纳米生物技术时代,从而开启了21世纪的细胞工厂与生物反应器、生物计算机研发,将带来新的一轮产业革命,在生物资源的开发形成生物材料、生物能源与生物信息技术的产业化未来。
中国生物产业发展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技术在医疗保健、农业、环保、轻化工、食品等重要领域对改善人类健康与生存环境、提高农牧业和工业产量与质量都开始发挥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在发达国家,生物技术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增长速度大致是在25%-30%,是整个经济增长平均数的8-10倍左右。中国生物医药15年大致增长了100倍。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国已列出10大领域、35类关键技术,力争培育1000多家大型企业,以实现生物经济强国战略。未来中国将重点发展新兴疫苗、小分子药、新兴中药、高产优质农作物、生物农药、生物制药业、生物能源、环境生物技术。同时,扩大生物技术产业链,发展生物材料。截止2000年,中国生物技术产业产值已经达到200多亿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个生物技术园区。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约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其中涉及医药生物技术的企业300多家,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的企业200多家。截止2006年,中国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的年产值达到600亿元,传统生物技术产业的年产值达到3000多亿元。2007年,全国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约500家,年产值近万亿元。
现状与展望但中国生物产业目前比较分散、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应当充分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盘活中国技术、设备与设施、人才等方面的存量,使各方面的优势系统有效地集成。生物产业同其他高技术产业一样,将成为今后拉动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但相对产业快速发展的潜力和需求,资金不足、融资困难已经成为许多生物高技术企业面临的瓶颈。生物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风险投资的介入。众多投资者已经开始关注这一产业。与传统制药产业不同,生物技术产业在一个月内即感受到金融海啸带来的严寒隆冬。整个生物技术行 业亦经历了有史以来最残酷的资本市场崩溃。经过这次金融海啸洗礼之后,多数生物技术公司的市值将回归自然,投资者也会更谨慎,这对产业或许是件好事。这个行业有很强的生命力,它在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它将 1
永远保持其创造力,它会在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变得更强大。
中国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近年来,发改委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大力促进生物产业集聚式发展。目前已经批准了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促进生物产业集聚式发展,引导社会资源集中投向重点地区,推动我国生物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各地方形成具有特色的生物产业,避免重复建设和分散资源。按照“统筹规划、发挥优势、分类指导、稳妥推进”的原则,“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选择产 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市场化水平高、开放性强的地区,分批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截至目前,已认定了石家庄、深圳、长沙、北京、上 海、广州、武汉、昆明、青岛、成都、重庆等1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及西安、天津、泰州、通化、德州、郑州、南宁、哈尔滨、杭州、南昌等10个生物产业领域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在国家引导、地方推动下,极大地引导和推动了生物产业的集聚化发展,逐步在全国培育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3个综合性生物产业基地,以及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专业性生物产业基地的空间布局,促进生物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加快生物产业向集聚化、特色化发展,集聚效应初步显现。2007年,1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共实现工业总产值3145亿元,同比增长 21%,占全国生物产业的近一半。为促进生物产业聚集发展,各地方通过健全机构、调动资源,出台了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为大力发展一批生物产业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础。基地的建设对于营造生物产业发展环境、大规模聚集国内外生物产业资源、优化生物产业结构与布局、尽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产业增长极、辐射 和带动我国生物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5年6月)石家庄基地特色基地依托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规划面积17平方千米,拥有华药、石药、四药股份等 相关生物企业40余家,总投资超百亿元。目前重点建设项目共178个,分为四大类:一是化学制药领域;二是生物制药领域;三是现代中药领域;四是公共配套领域。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280亿元。建设目标 到2012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485亿元。长春基地特色基地将由3大模块构成:医药产业核心区坐落在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物工业核心区布局在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农业核心区布局在城东的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面积13.4平方千米。目前为亚洲最大的疫苗和基因药物生产基地。在生物制造领域,长春大成实业集团为世界最大的赖氨酸生产商。在生物能源领域,乙醇汽油项目为国家唯一试点城市;大成集团投资100亿元年产100万吨化工醇项目为全国最大的化工醇项目之一。建设目标 到201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700亿~1000亿元。深圳基地 特色 核心区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扩展区为光明和南澳两个片区。产业用地将近3平方千米。2006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数量为123家,其中产值1亿~10亿元的企业数量为36家。通过建立完整的生物产业技术支撑平台和产业配套系统,使深圳成为国内市场化程度最高、功能最齐全的成果转化基地,最具竞争力的创新药物研发及产业化基地,技术含量最高的医疗器械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目标 到201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700亿~1000亿元。第二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6年10月)长沙基地特色是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基地设“一园五区”。基地已形成11个医药产业 群,其中,中药戒毒药列全国第一、生物疫苗和抗生素制剂列中南地区第一、减肥类保健品列全国第三、中药标准化提取物列全国第二。2007年,基地实现工业 总产值70.63 亿元。建设目标 到2015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800亿元。广州基地特色基地规划由两个核心区、扩展区和辐射区组成,总体规划面积约13平方千米。重点发展基因工 程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合成创新药物、海洋药物等四大生物医药领域,着力发展生物农业,推进生物服务业(生物技术研发等)发展。现具有各类生物企业300余家,其中上规模的70多家,19家年产值超亿元。广州医药集团规模和效益居于全国医药行业前列。2007年,广州生物产业完成总产值约358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12.5%。建设目标 到201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的产业规模。上海基地特色按“1+4”架构进行空间布局,“1”即一个核心区,是张江高科技园区;“4”即四个扩展 区。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合成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新产品,积极推动重大项目的实施,促进大型生物企业集团整合和中小企业发展,逐步形成创新体系完善、产业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国家综合性生物产业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2007 年上海市医药工业总产值为388.96亿元,已连续7年保持年均17%以上的高速增长,成为上海市主要新兴产业之一。建设目标到2010年,基地高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达到30%,培育若干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高技术企业,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品牌。北京基地特色基地由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关村大兴生物医药基地3个核心区构成。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教育中心、科技中心、传媒中心、央企总部中心,拥有大量信息资源。另外,人才和研发机构密集。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关村设立了150多家分支机构,其中研发机构70余家。国内大型企业也在京纷纷设立研发机构。基地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建设目标 到2010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2%以上,全市研发经费投入超过地区生产总值6%以上,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到2020年,进入世界创新型城市的先进行列。第三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7年6月)青岛基地特色 产业技术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农业生物技术和工业生物技术及传统生物技术等领域。2007 年,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86.4亿元,同比增长32.7%。建设目标 到2010年,海洋生物企业达到300家左右,生物产业年产值实现220亿元;到2015年,海洋生物企业达到500家左右,生物产业年产值实现600亿元;到202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200亿元。武汉基地特色 核心区包括东湖开发区关南生物制药园、江夏现代中药园、葛店化学合成创新药物园、南湖生物农业园四大特色产业园区,面积为30平方千米。2007年生物产业产值81.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3%。在生物制剂、诊断试剂及芯片产品、诊疗中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生物疫苗位居全国第五位。建设目标 到2012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300亿~350亿元;到2015 年,力争将武汉建设成为中部最大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成都基地特色 核心区是成都高新区,2007年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总产值421亿元,其中生物医药193亿元,生物农业228亿元。一是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包括现代中药、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药服务;二是加快发展资源技术主导型的生物农业、生物能源。建设目标 到201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500亿元;到202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200亿元。昆明基地特色 基地重点发展以良种产业,跨国重大动物疫病,有害生物物种入侵安全性评价、检测产品;生物农药、生物肥料为主的生物农业产业。建设目标 到201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500亿元;到202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200亿元。重庆基地特色重点发展六大产业领域:生物医学工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现代制药、兽药及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特色生物育种、生物质工程、生物技术服务业。建设目标 至2012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至2020年,产业年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第四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2008年2月)哈尔滨基地特色 生物医药产业是哈尔滨市重点培育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另外具有资源优势。哈尔滨是全国重点粮豆产区和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哈尔滨辖区及周边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发展农产品特别是绿色食品和畜产品的深度开发潜力巨大。建设目标 到201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400亿元,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占全部产值75%以上。德州基地特色全市已集聚各类生物企业3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生物企业102家,现有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8家,过亿元的38家。2007年生物产业实现产值220亿元,其中生物制造产业达到160亿元,占全部生物产业产值 的73%。低聚木糖生产能力世界第一、木糖醇生产能力世界第二、低聚糖生产能力亚洲第一,综合生产能力达50万吨,占全国产能的70%。现已形成全国最大 的大豆高蛋白生产基地。建设目标 到201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500亿元;到2020年,全市生物产业增加值突破1200亿元。泰州基地特色已初步形成以生物医药为核心,生物能源、生物农药等辅助发展的产业体系。2007年,生物产业销售额为256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产业销售额为180亿元,占比70.3%。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经济总量连续5年,经济效益连续9年居江苏省第一。扬子江、苏中、济川、江山等在内的龙头企业均已跻身全国医药行业的前百强。建设目标到2010年,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年产值为550亿元;到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产销年均增长20%。郑州基地特色 郑州生物农业特色突出。研发水平、产业规模、产品市场占有率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生物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长41.1%。建设目标 到2010 年,生物产业年产值达到450亿元,增加值达到130 亿元以上;到2015 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500 亿元。通化基地特色建设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3个功能分区的9个产业园区和两个物流中心。2007年,通化医药产业实现产值202亿元,占全市GDP的27.2%,占吉林省医药产业的37.4%。建设目标。到2010年,现代中药产业实现增加值185亿元;到2015年,现代中药产业实现增加值375亿元。南宁基地特色 重点发展非粮生物能源产业。根据南宁市现有的产业分布并考虑生物产业发展潜力与方向,初步拟定南宁市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即设立生物能源产业分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分基地、生物制造产业分基地、生物农业产业分基地等4个专业生物产业分基地。建设目标 到201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690亿元,其中生物能源年产值占生物产业年产值达到250亿元;到202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530亿元左右,其中生物能源年产值占生物产业年产值比例超过38%,达到580亿元。西安基地特色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突出生物药业开发,杨凌重点突出生物农业开发。建设目标 到201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600亿元,增加值200亿元,占全省GOP的比重达到3%。天津基地特色努力构建以出口为导向、以现代生物医药为主体,生物工业和生物农业快速发展的生物产业格局,建成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国内一流、世界重要的现代生物产业制造基地和关键技术的研发转化基地。2006年全市生物产业产值近300亿元。建设目标 201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600亿元。南昌基地特色 2007年全市生物产业资产总额45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2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40亿元,利税78亿元,生物高技术企业80余家。2007年全市生物产业出口额4.1亿美元。建设目标 到201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达到730亿元。杭州基地特色目前已形成以生物技术药物为核心、现代中药为基础。现代化学药物与新型医疗器械协同发展,生物农业形成特色优势,部分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的产业特色。生物产业一直是杭州市重点发展的高技术产业,以医药和农业为主体,2007年生物产业总产值约300亿元。建设目标 到2010 年,生物
产业年产值将达到750亿元;到2015年,将杭州建成华东乃至全国一流、面向国际的生物产业基地。
第二篇:生物产业汇报材料
平河乡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汇报材料
尊敬的xxx及随行各位领导:
衷心感谢各位领导不辞辛劳亲临我乡调研指导工作。在此,我谨代表平河乡党委、政府以及全乡3万多各族干部群众对您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平河乡乡情概况、生物产业培植与发展现状、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下一步发展壮大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工作对策建议作简要汇报。
一、乡情概况
平河乡位于绿春县东南部,乡政府驻地距绿春县城65公里。介于东经102°17ˊ至102°38ˊ,北纬22°至22°57ˊ之间。东与金平县者米乡和元阳县黄草岭乡相连,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西与我县半坡乡、骑马坝乡隔河相望,北与我县三猛乡毗邻,地处两国三县六乡的结合部,国境线长123公里,地理环境十分特殊,区域优势非常明显。
全乡国土面积460.31平方公里,均为山地,地势南北高,东西低,境内群山蜿蜒,河谷深切,沟壑纵横,多陡坡,少平地,最高海拔2202米,最低海拔410米。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局部地区属北热带气候,全年无霜区一般在350天,年平均气温17.2℃,年降雨量2890.7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89.9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
全乡辖11 个村委会、1个社区,有95个村(居)民小组6322户31220人,其中农业人口2864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7.3%。境内世居哈尼族、瑶族、彝族、拉祜族四种少数民族,其中哈尼族26684人,瑶族3863人,彝族504人,-1-拉祜族169人,是全县瑶族人口最多的一个乡。
2010年,全乡完成社会总产值8538万元,同比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达1.16亿元,投资额度首次突破了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0%;农村经济总收入7356万元,同比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1960元,同比增长16%;粮食总产量1531万公斤,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有粮419公斤,同比增长9.8%。
二、生物产业培植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绿色产业富县、电矿产业强县、哈尼文化生态县”三大战略目标,不断深化乡情认识,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土地、气候等自然资源优势,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大力培植以茶叶、草果、八角、杉木、桉树、紫胶、橡胶、核桃、香蕉等为主的生物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绿色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一)生物产业培植措施。一是乡党委、政府牢固树立“潜力在山、希望在山”的生物产业发展思想和认识不动摇;二是念好“山”字经,做好“山”字文章,在低海拔地区大力发展橡胶等热区作物,在高寒山区大力发展茶叶等经济林果;三是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和“兴边富民”政策加大对生物产业发展的扶持,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农户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四是下派工作组进村入户,乡党政领导挂钩、站所干部分片包干负责,优先发动村干部和党员群众;五是在巩固提升原有生物产业的基础上,加大新兴生物产业培植和管抚力度,做好中耕管理和补植补种工作;六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加大林地立体套种力度,强化科技措施的到位和肥力的投入;七是创造生物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吸引大公司、大企业、大老板前来投资开发生物产业;八是通过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方式,较好地解决农户当前生计问题与长远利益矛盾关系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生物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我乡不断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紧紧抓住生物产业培植不放松。截止目前,全乡已形成了17万亩的生物产业格局,人均生物产业面积已突破5亩。其中,培植八角38827.6亩、紫胶14208.4亩、草果29443亩、核桃18695.8亩、茶叶18150亩、橡胶31559.2亩、杉木等2万余亩,实现生物产业总产值6830.4万元(生物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左右)。使生物产业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又一重要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八角、橡胶、草果、茶叶、紫胶为主体的生物产业特色乡。目前,全乡上下积极性高涨,正在掀起杉木、桉树等速生丰产林种植的高潮。
三、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
(一)已建加工企业。我乡建有7个茶叶加工厂,它们是东哈双王茶厂、车里莪玛茶厂、东斯茶厂、略马茶厂、咪霞茶厂、东批哈龙茶厂和东角茶厂。其中,东哈双王茶厂和车里莪玛茶厂规模较大。由于市场价格波动、投入资金不足、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近两年大部分茶厂已停厂。此外,还建有几处零星的木材加工点。
1.东哈双王茶厂:双王茶厂距东哈村委会3公里,紧靠绿二线,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茶厂原经营权属于村委会,于2000年个体户王永发与村委会承包40年的经营权。茶厂占地1200平方米,有茶叶地430亩。
-3-是一家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叶加工企业。厂房有炒茶机、揉捻机、杀青机、热风炉、烘培机等茶叶加工设备。年加工量在6吨以上。目前茶厂生产加工情况不稳定。
2.车里莪玛茶厂:莪玛茶厂位于车里村委会旁,紧靠绿二线,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茶厂原经营权属于村委会,于2001年个体户李梅与村委会承包35年的经营权。茶厂占地230平方米,有茶叶地224亩。是一家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叶加工企业。厂房有炒茶机、揉捻机、杀青机、烘培机等茶叶加工设备。年加工量在3吨以上。由于近年来效益不好,该茶厂已停厂两年。
(二)拟建加工企业。目前,我乡拟在东哈村委会小黑江东岸国防公路沿线独红村下方选址,由绿春县小黑江林胶有限公司建设一座橡胶颗粒加工厂(县人民政府已批复同意建设)。绿春县小黑江林胶有限公司在东哈村委会独红、东角两地共开垦种植橡胶2000余亩,目前胶树长势较好,预计明年可陆续开割。除该公司种植的2000余亩橡胶外,全乡还有3万余亩农户自种的橡胶,明年起将陆续进入开割期,建设橡胶加工厂已迫在眉睫。为此,绿春县小黑江林胶有限公司拟在我乡投资建设一座橡胶颗粒加工厂。该橡胶颗粒加工厂占地15亩,其中建筑物占地7512平方米,投资约620万元,建设周期2年,建成后可年产1000吨颗粒胶,之后随产胶量的增加扩大生产规模。该橡胶颗粒加工厂的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我乡橡胶产业化发展步伐,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促进我乡经济社会发展。
四、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处于粗放型的小作坊形式,企业管理差,配套能力弱,工艺水平低,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生物产品加工企业缺乏流动资金,企业基本上是由个人承包兴建,由于流动资金不足,影响原料收购、加工和产品销售,以及扩大再生产。
(三)生物产品加工程度较低、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不够,市场导向、产品加工、原料基地产业链还没有真正形成,转化增值的幅度偏低,市场流通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影响了产业链的对接。
(四)生物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力量不足,产品深加工能力弱,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应对市场的实力和能力。
(五)生物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质量安全控制薄弱,生产资料、生产标准、标志体系的建设滞后,尤其是企业加工设备陈旧、管理水平不高、质量意识淡薄,很大程度上影响生物产品加工企业的总体水平。
五、下一步发展壮大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工作对策建议 我乡是生物产业特色乡,生物产业产值在全乡经济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时已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要提升生物产品加工质量和层次,提高生物产品比较效益,实现生物产品的外延增值,我们的工作对策建议是:
(一)加强政策扶持。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和扶持办法,设立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征用土地、项目资金、贷款贴息、税
-5-收优惠、担保贷款等方面予以支持倾斜,缓解生物产品加工企业的资金“瓶颈”。
(二)建设良好的生物产品加工环境。加大无公害生物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提高诚信意识、质量意识,熟悉市场规则,加快无公害生物产品的生产引导和推广,从源头上为生物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原料,从而推动生物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
(三)培植主导生物产业。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参与、筑巢引凤”的发展模式,实行专业分工、错位发展,壮大一批优势产业,提升一批传统产业,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在管护好现有17万亩生物产业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生物产业培植力度,努力推进生物产业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我乡发展壮大生物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有力保障。
(四)大力实施技术改造。鼓励、支持现有加工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先进适应性技术,对原有的落后工艺、陈旧设备进行更新和技术改造,以及推行质量体系和管理体系标准化认证,着力做好现有加工企业的内部挖潜和内涵式扩大生产文章。
(五)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加大投入、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精深加工,打破传统的粗放生产加工和经营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生物产品附加值和延伸产业链,巩固、提升和创立自己的品牌,树立精品意识。
第三篇:黑龙江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三、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生物医药。重点在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抗生素、化学原料药领域实现突破。建
立和完善新药研究院、抗生素研究中心、现代中药研究中心、国家动物医学研究中心和动物 用生物制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体系。开发生物基因治疗类药物、新一代头孢菌素系列 产品、具有独特地域品质的中药产品及化学合成原料药,抗生素及粉针、中药粉针、OTC(非 处方药)及保健药品生产规模力争居全国首位,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经营和集群化发展。到2010年,全省生物医药企业产值超亿元的8家,超5亿元的2家,超100亿元的1家。全省
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
1.疫苗。建立人用疫苗研发技术中心,重点开发防控艾滋病、流感、肝炎、肺炎等疾病和
治疗肿瘤、乙肝、七价肺炎、子宫癌等疾病的新型人用疫苗,加快产业化进程,形成规模化 生产。
2.诊断试剂。建立诊断试剂研发技术平台,重点开发梅毒、衣原体、人乳头瘤病毒(HPV)、肿瘤等诊断试剂,肺癌、胃肠癌、卵巢癌快速检测试剂盒,生物芯片等产品,加快产业化。
3.创新药物。建立动物细胞(大规模)重组蛋白药物研发技术平台、蛋白多肽药物研发技
术平台、治疗性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技术平台、新型药物制剂研发技术平台及动物细 胞大规模培养表达重组蛋白中试平台。重点开发治疗自身免疫疾病、遗传疾病和感染性疾病 的基因重组蛋白类药物、抗体药物等新型生物技术创新药物,治疗类风湿病的基因工程药物 及控释、缓释、靶向、透皮、粘膜给药等各类新型制剂,掌握核心技术,形成产业化。建立 抗感染药物研发技术平台,重点开发以β-内酰胺类为核心的第三、四代头孢、碳青霉烯类 药品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生素新药,建成国内最大的头孢类药物生产基地。在生化药物 领域,采用生物提取、分离、纯化等新技术,重点开发多糖、核酸类及酶制剂新产品,形成规模化。
4.现代中药。构筑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突破一批中药研发和核心关
键技术,开发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品,实现中药产业现代化。
(1)中成药。建立完善药物安全评价中心、新药中医临床药理基地、中药剂型改革基地、现代中药工程技术中心和药物临床实验机构。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安全 可靠、技术先进的预防和治疗地方常见病、呼吸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肝病等中药新药。生产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药二类新药注射用刺五加冻干粉针、注射用金森脑泰,治疗肝病 的中药三类新药圣宝肝泰胶囊及护肝滴丸、双参乙肝滴丸等中药新品种。对有市场竞争力、疗效可靠的传统名优中药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推向国际市场。
(2)中药材。以龙胆草、甘草、穿山龙、细辛、平贝、黄芪等道地药材和刺五加、防风、五味子等特色药材为重点,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方法开展资源普查,按照GAP(生产质量管
理规范)要求建设道地、特色药材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建立防风、龙胆草、五味子、紫胡、穿山龙、刺五加、红豆杉、细辛、平贝等野生种质资源库及管理系统,建立道地和濒危药材 生物繁育工程中心。
(3)中药饮片。加强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及规范研究,发展标准提取物,推进中药饮片生产
向标准化、可控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5.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外包。进一步优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依托哈尔滨医科大学、黑
龙江中医药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搭建生物医药信息、活动和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涵盖 新药研发各阶段的“外包”服务链,为创新企业提供实验场所、实验设备、实验室服务、新 药申报、临床研究等一系列技术外包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探索生物服务产业运作 新模式。
6.生物工程相关设备。开发制造优良生物反应器、提高氧传递效率的发酵罐、膜生物反应器、液固二相和液固气三相生物反应器、培养箱、冻干机等设备。
7.加强国内外合作。加强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生物技术公司和制药公司合作,重点在基因工程、重组疫苗、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生物芯片、人造器官、新型给药系统、新型医疗器械等领域加大合作力度。
第四篇:生物医学工程产业调查报告
生物医学工程产业调查报告
智慧
发现
创新
报告人:***(学号***)
班级:***
2013年04月25日
正直
概论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简称BME)是一门由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渗透的产物。它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的一门综合性、高技术的学科。有识之士认为,在新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这是它最大的特点。
同时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也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综合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其目的是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它有一个分支是生物信息、化学生物学等方面主要攻读生物、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仪器分析化学等,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为医疗诊断和药物筛选,以及个性化、转化医学提供了生物医学工程新的技术前景,化学生物学、计算生物学和微流控技术生物芯片是系统生物技术,从而与系统生物工程将走向统一的未来。
I
第一章 关于生物医学工程
1.1发展历程
生物医学工程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与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生物医学工程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其发展也是由科技、社会、经济诸因素所决定的。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美国。1958年在美国成立了国际医学电子学联合会,1965年该组织改称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联合会,后来成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工程学除了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外,还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前景非常广阔,是目前各国争相发展的高技术之一。早在1984年以前,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和系统的市场规模约为110亿美元。生物医学工程学是在电子学、微电子学、现代计算机技术,化学、高分子化学、力学、近代物理学、光学、射线技术、精密机械和近代高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在与
生物医学工程
医学结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过程与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它采用了几乎所有的高技术成果,如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等。
1.2学科内容
1.2.1生物力学
生物力学是运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组织和器官的力学特性,研究机体力学特征与其功能的关系。生物力学的研究成果对了解人体伤病机理,确定治疗方法有着重大意义,同时可为人工器官和组织的设计提供依据。生物力学中又包括有生物流变学(血液流变学、软组织力学和骨骼力学)、循环系统动力学和呼吸系统动力学等。目前生物力学在骨骼力学方面进展较快。
1.2.2生物控制论
生物控制论是研究生物体内各种调节、控制现象的机理,进而对生物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进行控制,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方法是对生物体的一定结构层次,从整体角度用综合的方法定量地研究其动态过程。
1.2.3生物效应
生物效应是研究医学诊断和治疗中,各种因素可能对机体造成的危害和作用。它要研究光、声、电磁辐射和核辐射等能量在机体内的传播和分布,以及其生物效应和作用机理。
1.2.4生物材料
生物材料是制作各种人工器官的物质基础,它必须满足各种器官对材料的各项要求,包括强度、硬度、韧性、耐磨性、挠度及表面特性等各种物理、机械等性能。由于这些人工器官大多数是植入体内的,所以要求具有耐腐蚀性、化学稳定性、无毒性,还要求与机体组织或血液有相容性。这些材料包括金属、非金属及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目前轻合金材料的应用较为广泛。
1.2.5医学影像及设备仪器
医学影像是临床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世界上开发科研的重点课题。医用影像设备主要采用 X射线、超声、放射性核素磁共振等进行成像。/ 9
X射线成像装置主要有大型X射线机组、X射线数字减影(DSA)装置、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装置(CT);超声成像装置有B型超声检查、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等装置;放射性核素成像设备主要有γ照相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装置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装置等;磁成像设备有共振断层成像装置;此外还有红外线成像和正在兴起的阻抗成像技术等。
目前各国竞相发展的高技术之一为医学成像技术,其中以图像处理,阻抗成像、磁共振成像、三维成像技术以及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为主。在成像技术中生物磁成像是最新 发展的课题,它是通过测量人体磁场,来对人体组织的电流进行成像。
另一个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高技术是信号处理与分析技术,其中包括心电信号、脑电、眼震、语言、心音呼吸等信号和图形的处理与分析。
聚合酶链式反应(即PCR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是一种分子生物技术,用于放大特定的DNA片段。可看作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其有三个过程
1、DNA的变性,(90℃-96℃):双链DNA模板在热作用下,氢键断裂,形成单链DNA;
2、退火,(25℃-65℃):系统温度降低,引物与DNA模板结合,形成局部双链;
3、延伸,(70℃-75℃):在tap辅酶(在72℃左右,活性最佳)的作用下,以dTNP为原料,从引物的5′端→3′端延伸,合成与模板互补的DNA链。每一循环经过变性、退火和延伸,DNA含量即增加一倍。
PCR技术在基因图谱建立、亲子鉴定、侦测遗传疾病、克隆基因、基因突变研究 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1.3工程分支
1.3.1数字信号处理
数字信号处理作为信号和信息处理的一个分支学科,已渗透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业生产、国防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信号在时域及变换域的特性进行分析、处理,能使我们对信号的特性和本质有更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得到我们需要的信号形式,提高信息的利用程度,进而在更广和更深层次上获取信息。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优越性表现为:1.灵活性好;2.精度高;3.可靠性好;4.可大规模集成。
然而,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由于受到运算速度的限制,其实时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远不如模拟信号处理系统,使得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制约。DSP芯片,也称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芯片的出现和发展,促进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提高,许多新系统、新算法应运而生,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目前,DSP芯片已广泛应用于通信、自动控制、航天航空、军事、医疗等领域。/ 9
第二章 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现状及分析
2.l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定义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综合应用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角度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整个入体系统多层次认识入体的结构、功能和其他生命现象,研究用于防病、治病、入体功能辅助及歪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和系统技术的总称。BME研究用予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监护、治疗、保健、康复、以及生殖健康等的人工材料、制品、仪器、系统等产品,这些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应用形成了生物医学工程科技产业(简称BME产业)。BME产业范围包括:生物医学材料制品、(生物)人工器官、医学影像和诊断设备、医学电子仪器和监护装置、现代医学治疗设备、医学信息技术、康复工程技术和装置、缝织工程等。BME产业是运用高新技术最多的产业之一,新材料、微电子、软件、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制造技术等几乎所有高新技术均能在BME产业中找到用武之地,并促进BME及产业的发展。BME产业为保障人类健康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它所带动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每年生物医学工程带动的产业就达数百亿美元。同时BME面临着众多的新课题,许多成果又有着极好的产业化前景,因此BME被称为朝阳学科和产业。
2.2全球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概况
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发展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医疗器械)销售额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6%~10%的水平。和制药业一起构成了健康技术(HT)产业的两大支柱,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从全球市场来看,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在41%~43%的水平上,稳居龙头;西北欧占26%--29%,日本约占13%~18%。美国之所以能长期保持其龙头老大地位,资本雄厚、技术领先和技术转移(R&D)、机制灵活等固然是重要因素,国家决策亦起着重大的导向作用。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产生和在入类健康领域中的应用,BME产韭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世界贸易额增长速度最高的产业之一。因此,美、日、德、法等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发展BME高科技产业,抢占国际市场。西北欧地区,尤其是德国和英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非常深厚,在BME技术和产品的许多 不同领域里都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它们的发展战略是巩固已经占有优势的领域,并针对其薄弱关节——技术转移(R&D),从欧盟决策的高度予以强化。
2.2.1美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总体现状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倡导者。20世纪60年代,BME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极大的促进了医疗器械产业豹发展,逐步形成BME产业,现在其产业全球最大。
2.3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现状分析
2.3.1我国BME的概况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发展现状总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10 年以上的差距,但是,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材料科学的发展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兴起,我国工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源泉,从而带动了整个产业的技术进/ 9
步和创新发展,走上了科技产业的道路。
我国开展BME的研究始予70年代,起步较晚,其研究开发、产业规划、行业法规和标准制定,长期以来缺乏有力的统一管理和指导。研究和产业分布在医药、航天、航空、机械、电子、能源、中科院、教育等十多个部门和系统中,力量分散,合作不够,企业的创新能力普遍较低。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世界科技会作的不断深入、软件等高瓶技术在我国的不断发展,我国在BME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一些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盼新企业快速成长,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BME产品开始进入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但总的来说,我国该产业的发展还处予初始阶段。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差距十分显著,主要表现为:
(1)就整体而言,创新能力低下,产品自主知识产权含量不高;
(2)相当一部分国产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可靠性问题没有真正解决。
在全球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市场中,中国是增长率最高的地区。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有额约为1 5%,与20世纪70年代末相比占有率l 1%,未见显著提高,反差极大。
2.3.2目前我国BME产业存在以下特点: I)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医疗器械产业是事关人类生命健康的新兴产业,许多医疗器械是医学与多种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其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高技术医疗设冬产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仅大型医疗设备每年的市场规模就达150多亿元,但国际主要技术医疗设备市场主要被美圈、日本、德国等少数国家的几个跨国公司垄断。由于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竞争能力不足,我国的医疗器械研发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需求。
相关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药品与器械入均消费比例仅为10:l,而目前发达国家入均医药卫生消费药品和器械的比例已达到l:1。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研发能力不足、创新能力薄弱、研究设备和基础条件差、研发的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薄弱。2)进口设备开发利用率低
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医院为了提高声誉和收益,盲强攀比,超前配置各种大型医疗设备,造成设备使用率低、资源浪费。目前各大医院普遍存在着仪器设备引进配置与应用开发、效益评估脱节的情况。我国三甲医院的医疗设备是全球最先进的的,但管理却很不到位。诸如cT等仪器的功能开发率只达到30%,资源严重浪费。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予医生对医疗设备的认识跟不上医疗设备更新的速度,仪器一旦出现故障,医生无法做出判断,只能依靠厂商维修,这通常需要花费很长的周期。
3)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虽然基础差、底子薄,但近年来发展很快,年增长率达到13%-15%。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些高尖端产品也逐步国际化,并拥有专利,比如CT、MRI超声治疗仪、带药冠脉支架等。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力量逐年增强,形成了凡个产业聚集区,涌现出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日益增多,其中部分产品已进入包括欧美在内的国际/ 9
市场,产业发展整体势头良好。应该看到,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仍以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型产品为主,彩色超声波诊断仪和核磁共振成像装置等大型医疗设备仍然排在进口商品的前列。我国正在逐步成为生产医疗器械的大国,如何成为医疗器械强国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因此,我国应采用新技术降低医疗成本,高端产品的高技术、高性能、重要功能向中低档转移,从而降低成本,减轻医疗负担。从整体看,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质量、数量、技术水平上还有差距。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只占世界的3%,不仅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需求,与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7%的水平也不相称。目前,国内市场上高端医疗器械产品被国外或跨国公司占领的局面并没有改变。
第三章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未来发展
3.1危机与机遇同在
21世纪初叶,全球性的医疗危机必然导致医学目的的调整和医学模式的变革。与之相应,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亦必将随之发生方向性的改变。这将为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转变的契机。另一方面,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在后工业化时代,以硬件和硬件技术为核心的竞争,已经成为过去”。创新思路与多种技术的综合优化,已成为当前技术发展的主流。显然,这有利于基础工业和精密工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发展。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1)对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开发来说,目标的合理选择和思路的创新是灵魂。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多种技术的综合、优化。而其前提是对医学需求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感觉。工程科学和医学结合是关键。
(2)微机电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工程的各个方面是21世纪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导致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显著变化。
(3)从20世纪末以来我国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对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和产业的发展愈加重视。生物医学工程和产业的发展纳入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序列。
总之,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所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3.2主要发展方向
3.2.1组织工程
当务之急是突出工程化研究,解决组织工程产业化的关键技术问题,从我国的需求和可能来看,应优先发展:①体外支持型生物人工肝;②中枢神经缺损修复;③体内置型组织工程化胰岛;④关节面缺损修复、重建等。
3.2.2医学影像和数字化医疗
到2012年我国已有相当的产业基础和一定的技术贮备。主要问题是自主知识产权含量不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环境严峻,从发展来看,重点主要是:①成像技术软件,强化医学影像软件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伪像处理、医学影像与电生理图像一体化等基础研究有一/ 9
定积累的领域。②发展基于新成像原理的有限功能目标的医学影像技术和装置。如电阻抗动态成像系统,电阻抗扫描成像技术和装置等。③超生成像探头研制和数字化超图像重建技术相结合。④发展低剂量可移动式x射线数字戏像系统和床旁x—CT。⑤数字化全病区个体医学信息监测、分析系统和网络技术等。
3.2.3超声治疗技术
当前超生治疗技术正处于大发展前期阶段,高强度聚焦超生肿瘤治疗技术为,我国已居世界领先水平。在扩大,巩固这一优势,进入全球市场的同时,将超生治疗技术应用于常见病(如妇女常见病等),慢性病、老年退性行病变(如骨质疏松等)的防治,将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前景。
3.2.4生物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和器件(构件)制备工艺
重点发展
(1)表面处理技术,如表面梯度修饰、表面活性组装等;(2)器件和构件制备技术;
(3)具有免疫屏障功能的可介入/植入材料和器件等。
3.2.5个体化医学临床工程系统
包括个体化手术优化设计、植入物个体化优化设计、靶向治疗个体化设计等。
3.2.6现代社会流行病的急救治疗技术和装置
主要是:①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救、治疗技术和装置;②呼吸系统疾病急救和治疗技术及装置; ③新型肿瘤治疗技术和装置,主要是基于物理原理的无创或微创治疗技术和装置等。
3.2.7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和生物微系统
主要是发展床旁生化检测、分析系统、功能层次不同的体液化学组分和蛋白质检测系统。蛋白质芯片、细胞芯片、芯片实验室以及高生物相容性的可植入芯片等。神经工程和脑一机接口技术神经工程是神经科学与工程科学相结合形成的新型交叉学科。涉及面很宽,应用范围很广。这里仅限于生物医学工程范畴。主要发展:①基于脑一机接口技术的康复工程技术和装置;②以癫痫猝发预防、缓解、调控老年痴呆和帕金森氏综合征为目标,以脑~机接口技术和可植入芯片相结合为主体的技术和装置。
3.3实现目标
到2020年在社区医学系统工程和与新医学模式相关的医学工程方面领先于世界;在个体化临床医疗工程、医学信息技术、组织工程、神经工程以及生物微系统技术等领域里,有独特的创建,整体水平与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相当。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整体水平及全球市场占有份额与日本大致相当。/ 9
参考文献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生物医学工程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索书号R318-12/632 《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索书号R318/324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索书号R/S2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报》
索书号R318/Z1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原: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索书号R/G1 万方、CNKI、维普等数据库
百度百科
注意:以上索书号指的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索书号。/ 9
第五篇:浙江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15年)
加快培育生物产业,是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部署,推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9〕45号)精神和我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和特点
2009年全省生物产业实现销售产值1000亿元左右,已初步形成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为主体,生物环保、生物能源等领域推进发展的产业格局。主要特点是:
(一)产业规模全国领先,但增长速度相对趋缓。我省生物资源丰富,生物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其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医药制造业2009年实现总产值657亿元,位居全国第三,完成出口交货值177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但近年来,我省生物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趋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与先进省市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
(二)优势领域比较集中,但高端产品占比不高。我省生物产业中,化学原料药、维生素、天然药物、保健产品、生物疫苗和检测试剂、生物发酵农药、兽用生物制品、生物饲料添加剂、农林良种、生物基材料、微生物制造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拥有一批拳头产品。但药物制剂等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基因药物、生物工程育种等代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方向的高端产品明显不足。
(三)硬件提升明显,但创新软实力不强。我省拥有省医科院、省农科院等19所与生物产业发展相关的科研院所,建立了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家、企业技术中心32家(其中国家级6家)、公共创新服务平台16家,科研仪器、中试装备等创新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通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欧洲药典适用性(COS)认证的企业数量全国领先。但受国际专利技术壁垒制约严重,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不足,高端科研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缺乏,产业创新链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不畅。
(四)骨干企业效益良好,但生产销售规模较小。2009年我省进入全国医药百强的企业有16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生物企业13家,拥有新和成、浙江医药、海正药业、华东医药、华海药业、仙琚制药、升华拜克、钱江生化等上市企业22家,企业利税位居全国前列。但企业市场拓展能力不足,品牌营销优势不突出,缺乏销售规模超10亿元的拳头产品和产值超百亿元的特大型企业。
(五)产业集聚特色鲜明,但发展后劲明显偏弱。全省有生物专业园区12家,总面积51平方公里左右,2009年总产值达到250亿元左右,已初步形成以杭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台州国家化学原料药基地为主,湖州生物制药、金华天然药物、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生物产业集聚区块。但核心区块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发展不完整,示范带动效应不强。
目前,全球生物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国际生物医药产业链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同时,国家已将生物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抢占发展先机,我省要抓住机遇,立足自身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实现我省生物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思路
(一)基本原则。
坚持转型提升。以创新为动力,加快实现产品、技术由仿制到原创,价值链由低端到高端,布局由分散到集中,产业链由相对缺失到相对完整的发展转型。
坚持重点突破。筛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块、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以及具有重大支撑引领作用的关键技术,对接国家重大专项,以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为核心,集中力量形成突破。
坚持融合发展。推广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生物产业,加快向纺织、化工、造纸、制革等其他行业的渗透,推动产业技术的交叉融合、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排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生物产业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形成“人才+资本”的有效发展模式。
坚持开放带动。主动对接国际产业转移,引进国内外知名生物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支持我省生物企业采用战略联盟、收购兼并、引进发明专利等多种形式与国内外大企业和研发机构开展合作,加强对先进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省生物产业销售产值超过3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省高技术产业比重30%以上;继续保持生物产业发展位居全国前三的地位,并争取缩小与前两位的差距。
行业发展方面:到2015年,生物医药达到2100亿元左右,生物农业达到600亿元左右,生物制造达到300亿元左右,努力保持和形成在生物原料药与制剂、绿色生物农用制品、天然药物、生物保健食品、生物疫苗与诊断试剂、生物基材料等领域的全国领先地位,力争在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药物(包括创新制剂、创新中成药、基因药物)、海洋生物开发、生物服务等领域实现有效突破。
集聚发展方面:杭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销售产值超1000亿元,台州国家化学原料药基地销售产值超500亿元;建成绍兴、金华、湖州等3—5个超100亿元的省级特色生物产业基地。企业培育方面:培育10亿元销售产值以上企业30家以上,50亿元以上销售产值企业5家左右,力争填补百亿以上规模企业空白。
自主创新方面:企业平均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5%以上。
三、重点领域
(一)优先做强四大优势领域。
1特色原料药及药物制剂。加快微生物制药技术和控释、缓释、靶向定位、透皮吸收、微球、微囊、微丸等新型制剂技术的应用,围绕抗肿瘤、抗病菌感染、心血管疾病防治、抗抑郁、糖尿病及代谢综合症防治等重大疾病领域,重点开发氨基酸、核酸、多肽、多糖类的创新药物和特色原料药,做强维生素、激素、药用辅料等优势产品。
2生物医学工程。综合我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领域的产业和技术优势,重点突破核磁共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全数字化彩色三维超声影像诊断系统等大型医学影像和诊断设备、一体化手术室、多功能激光治疗设备、微创手术及介入设备等先进治疗性设备、生物人工器官及工程组件、人缘化或适宜人体的生物医学材料等高端领域,加快开发家用
便携式诊疗与康复设备、社区和中小医院用医疗系统工程技术和设备、急救诊疗康复技术和装置等小型化、家庭化、智能化的先进实用医疗设备,做强内窥镜、注射器、微量泵、医用导管、护理设备等特色领域的高附加值产品,力争在国内率先实现干细胞工程技术突破。
3绿色农用生物制品。针对重要病虫害和禽畜水产重大疫病,重点推进水基化生物农药新剂型、第三代新型高效杀菌剂、广谱高效杀虫剂、农用抗生素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兽药、渔药)、生物饲料的研究与产业化,推动产品制剂标准化,支持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和推广。开发针对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新型动物疫苗、诊断试剂以及免疫佐剂、增强剂。推进具有固氮、溶磷、解钾、抗病等功能的生物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有机无机复混类肥料的研制和产业化推广。开发和推广防病促生长且低毒低残留的维生素、植物源饲用蛋白、微生态制剂等生物饲料添加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推进完全可降解农用薄膜的生产和应用。
4现代中药。开展名医名方的新药筛选,促进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研究创制一批治疗重大疾病的创新中成药产品。集成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在线检测与控制技术等,加快发展口服缓释、控释等新型中药制剂,推进中药饮片规范化加工。推广“浙八味”、铁皮石斛、灵芝等道地中药材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化(GAP)种植,加强金丝桃素、茶多酚、越桔、丹参、银杏、苦瓜、千层塔、益母草等中药标准提取物的研究与产业化生产。加强梅花鹿、蕲蛇、穿山甲等药用珍稀动植物品种保护与繁育。
(二)全力培育四大新兴领域。
1生物制药。扶持开发以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质为代表的基因工程药物,以及融合蛋白、聚乙二醇(PEG)化和抗体偶联药物,争取在第二代基因工程药物开发过程中掌握创新优势。推进预防重大传染病和治疗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新型疫苗、联合疫苗、新型佐剂等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集成,重点开发针对传染病、肿瘤或基因异常的基因诊断、生化检测、酶标免疫等类别的诊断试剂。
2生物保健食品与化妆品。开发和做大一批具有免疫调节等效果的功能性营养保健食品,重点做强铁皮石斛、蜂胶、珍珠粉等特色优势保健食品,加强对功能性茶饮料、益生菌乳制品等新产品领域的开发。发挥市场优势,打响本地品牌,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加强对天然植物、珍珠、蚕茧等的功能成分开发,加快发展具有护肤护理等功效的天然美容化妆品。
3农业良种选育。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推进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加强转基因技术及其对环境风险影响的研究,重点开发优质高产高效水稻等粮食作物新品种,茶叶、竹、特色蔬果、油菜、油茶、菊米等经济作物新品种,良种猪、奶牛等畜禽良种、特色水产良种、名特优水产增养殖新品种以及特用蚕、食用菌等特色新品种;推进花卉等园艺植物和绿化树种的种苗繁育以及产业化、主要经济林和速生工业用材林的选育和规模化繁殖。4海洋生物开发。围绕海洋生物活性多肽、糖氨聚酸、膳食纤维等功能成分,开发针对重大疾病的新型海洋药物以及抗衰老、健脑益智、降脂降压的海洋功能(保健)食品,挖掘海洋生物制品在生物功能材料等其他领域的应用。
(三)推广应用四大可及性领域。
1生物基材料。重点发展聚乳酸、聚羟基烷酸酯等可生物降解的塑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推进乳酸,生物基乙烯、1,3—丙二醇等生物基平台化合物的产业化应用。
2生物制造技术。推进基于酶工程、基因工程、微生物分子选育、代谢工程以及发酵工程
技术的工业用糖化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新型酶制剂和手性氨基酸等微生物发酵产品的生产和应用。扩大新型生物催化和转化技术在医药、化工、食品、纺织、造纸、制革等重点行业的应用。推进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的产业化开发。
3生物环保技术。积极运用生物技术,进行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退化等方面的治理。推进专用微生物菌剂、生物净水剂、絮凝剂、灭藻剂、生物脱硫剂、有机垃圾处理剂等新型生物环保制剂产品和技术的产业化,加快开发基于生物治理技术的环保设备。推广秸秆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
4生物服务。重点支持合同研发、临床试验、安全评价等服务外包。发展生物检测、新药申报、专利申请、报关代理、商标注册、信息咨询、技术交易,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机构。
四、主要任务
(一)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动和支持生物医药、生物农(兽)药领域的龙头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加强与跨国公司战略合作,完善研发、生产、物流和营销网络,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销售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扶持一批研发能力强、成长性高的中小企业,通过成果产业化、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等方式,形成特色优势;加大对拥有技术专利的团队创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创投引导、产业孵化等方式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
(二)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围绕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基因工程菌种构建和选育改良、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和分离纯化、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提取、生物标志物与功能分子筛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胚胎工程繁育、工业酶规模化表达等关键共性技术,对接生物技术领域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实施好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中药现代化、农业生物技术、农业新品种选育等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省内科研院所以及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发展,建设一批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围绕成果产业化的薄弱环节,推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技术)联盟,加强对产业重大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完善中试基地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成果转化平台。
(三)强化基地带动作用。加快杭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发展,重点建设多肽、个性化基因药物、合同研究(CRO)服务、医疗器械、生物疫苗等专业化园区,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产学研联盟和投融资平台,提升服务全省生物产业发展的能力,强化核心区和拓展区的联动,成为全省生物产业的研发孵化中心,综合实力全国领先的生物产业基地。提升台州国家原料药产业基地水平,加快产业链向制剂延伸,促进全省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以原料药与制剂为特色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产业基地。规范发展德清生物农业、兰溪天然药物、舟山海洋生物、绍兴化学药、新昌医药、湖州生物技术、磐安、丽水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基地。支持萧山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嘉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金华农业高科技园区等农业良种育种和规模化繁育基地建设。
(四)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积极申报和对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专项,组织实施新药创制、重大品牌药仿制、中药现代化、新型生物疫苗和诊断试剂制备、大型医疗器械和组织工程产品突破、生物农(兽)药和新型兽用疫苗开发、农业特色良种选育与推广、海洋生物和天然植物资源功能开发、生物基材料产业化示范、现代生物技术推广应用十大重点突破工程,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容量大的生物新产品,推进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组织实施种植业育种、畜禽水产良种、兽用生物制品、饲料添加剂、生物农药、种质创新与资源培
育等一批农林领域的生物产业重大创新提升工程。支持企业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工艺创新与改进、生产基地改扩建,提升装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产能。
五、保障措施
通过引导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向生物产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加速生物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国际化发展。
(一)大力促进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级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博士后工作站,支持企业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对企业自主创新生物产品的研发给予资助。加强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温州医学院、省医科院、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设施建设,对参与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建设的给予补助;积极落实我省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等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快共建系列创新载体,建立有利于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综合考评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和产业标准化工作,加强生物技术科研成果的登记和转移工作,完善生物技术成果的评价体系和转让机制,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积极抢占中药提取、生物保健品等优势领域的行业标准制定权。加强生物技术专利研究与分析,推动生物产业专利库和专利预警报告发布系统建设。在“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和“创新领军人才计划”中,重视生物技术领域人才的培育。制定生物产业人才引进计划,鼓励省外生物产业创新人才、创新团队来浙创业,支持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公开向海内外招聘技术负责人。加大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的收入分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鼓励生物产业人才申报省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学术研修津贴等优惠政策。
(二)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在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中,设立一批生物产业的集聚区块,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结合利用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为现有生物产业集聚区块发展留出拓展空间。在建设用地指标分配上,优先满足杭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台州国家原料药基地等集聚区块项目的空间需求。统筹安排环境容量指标,加大对集聚区块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的调配支持力度,加快生物产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支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等向生物产业集聚区块布局和功能延伸,支持在杭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集聚区内建设一批跨单位整合、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鼓励集聚区块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职业院校,建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和实习实训基地。
(三)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省级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等向生物产业领域倾斜,支持我省生物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申报国家相关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对生物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的投入。切实落实国家《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有关研发费用摊销抵免、所得税减免等各项关于生物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单位和个人从事生物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新设立的生物企业,在地方规费和土地出让金缴纳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对涉及农、林、牧、渔业项目的生物企业贯彻实施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规定,将种畜禽生产列
入政策性保险范围,对畜禽良种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的建设规费实行减半的优惠政策。对企业开展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欧洲药典适用性(COS)等国际市场的注册与认证、临床研究给予补助。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于我省生产的医药创新品种,经联合审定后优先纳入我省医保目录,并采取支持性价格政策,逐步试行药物经济性评价办法定价。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将其主导和优势品种申报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通过强制和计划免疫、扩大良种补贴覆盖面、工程示范、应用试点等措施,鼓励推广使用农林业良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完全可降解生物薄膜、沼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支持和帮助生物企业将产品申报列入国家《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研究编制《浙江省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对于拥有专利技术的生物产品优先列入目录,我省使用财政性资金的机构和项目优先采购列入目录内生物产品。研究建立生物制品便捷通关制度。
(五)拓展投融资渠道。研究设立浙江省生物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和生物产业集聚区设立生物产业引导基金。引导现有的创投基金投向生物产业领域,加强与国际专业生物创投基金的合作。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对生物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品种创新,对符合条件的生物产业发展项目、生物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提供信贷支持。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中小生物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支持产权交易所开展未上市生物企业股权转让试点,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渠道。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