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四川大地震 影评(五篇范例)

四川大地震 影评(五篇范例)



第一篇:四川大地震 影评

这一天,是一个全国举哀,这一天是汶川大地震的“头七”。这是第一次,黎民百姓的国家哀悼。让幸存者以幸存的名义更好地活下去,让死难者以死难的名义安息于民族的血脉。正在挖掘的救援者们,你们哭了吧;一线的医生护士们,你们哭了吧;飞奔而去的志愿者们,你们哭了吧;尽心尽瘁的领导者们,你们也哭了吧;所有在呐喊、在急切、在募捐、在援手的人们,你们都哭了吧。在五千年来第一个为普通人设立的国家哀悼日里,让我们的泪水奔涌而出,以国家的名义哭泣,更重要的,以“人”的名义哭泣。

今天,我看了《四川大地震》这部电影。

影片背景是在2008年5月12日14:28,史上迄今破坏力第十九大的四川大地震,至少69000人在这场里氏8级灾难中丧生。而强烈的余震,甚至超过6级,在主震过后的几个月里继续摧毁着这片土地,不断造成新的伤亡和损失。

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整个亚洲板块都感觉得到震动”。地震发生当天,胡锦涛总书记连夜召开政治局常委会紧急部署救援,强调“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昼夜操劳不息,走公路、搭火车、乘直升机,深入道路尚未打通、余震持续不断的地震灾区,查看灾情,看望受灾群众,慰问救援人员。解放军下达“不惜一切代价向汶川进发”的命令,十万官兵、武警、民警迅速开进灾区;中国空军创单日运兵11420人的我国航空史上最高纪录;伞兵冒死空降在山体还在塌方、大雨还在倾盆的最危险地带救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共度时艰!国内各界群众、台港澳同胞、世界华侨华人,为救灾自愿捐款的人们争先恐后;北京、成都等地为救助伤者自愿献血的队伍排成长龙„„

发生地震后,军队迅速的调动反映出中国领导层对实施高效救灾的重视,同时也向世界表明,在即将到来的奥运会期间,中国已准备好了随时应对任何突发事件。”温总理对着从废墟里救出的孩子们热泪盈眶的话语,“活着的人的努力,你们的幸福生活,就是对死者的最好安慰。我们相信这一代人,乃至子孙后代都会生活得越来越好”,迅速传遍全球。

看完影片,我觉得世界上有很多人真的太不应该了,为了一件小事,自杀、跳楼……他们一点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如果人能够把生命给另一个人的话,我觉得那些白白浪费自己生命,不会珍惜生命、利用自己生命的人就应该把他们的生命给那些在地震中壮烈牺牲的救援人员和那些热爱自己生命的人。地震中,有多少人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生命的重要,渴望生命,希望能够快乐生活。是的,这就是中国——中国的人民、中国的政府、中国的军队,没有什么困难可以让他们低头!大灾就是大难。大难如大考,考验着一个民族的凝聚力、领导力和执行力;如炼炉,熔炼出一个民族的脊梁和英雄本色;如学校,启示着一个民族从灾难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增长新的本领。

总之,这部电影很不错,它给我带来了一种震撼,一种坚持,一种团结,一种我们国人的精神。多难兴邦,没有一个民族的复兴之路是一帆风顺的。从灾难中走出来的中国,必将更加强大,更加成熟,发展的脚步更加稳健,不会停滞。我希望大家都能够珍惜自己的生命,好好学习,不要浪费生命,浪费时间。

第二篇:四川大地震 ——演讲稿

演讲稿——四川大地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四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这场大地震,震撼了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心。

看着那些子弟兵,看着国家领导,看着那些灾民,看着那些志愿者,心里暖暖的,眼睛不时的被感动的泪水湿润。这场灾难,我们的心紧紧在一起。想起曾经那些受过的伤,吃过的苦,都觉得刻骨铭心。

以前,觉得受伤受苦不公平,觉得委屈,但是在这么大的灾难面前,那些都可以不用计算,以前觉得孤单,觉得没有朋友,觉得除了家人就没人关爱,但是在这场大灾难面前,那些都被冲刷的干干净净,涌现在我们的面前的是伟大无私的爱。那热血沸腾的呼喊,那点点滴滴的付出,那绷紧我们神经的数字„„一个个奇迹,让那些过往都黯然失色。突然间的突然,我发现,人生最悲惨的不是失去亲人,不是失去金钱地位,不是失去家园,失去这些固然悲伤,痛苦,但是撑起我们生命向下走的是对生命的渴望,是希望和信心,人的一生那么短又那么长,支撑我们完整的人生信念,就是希望,信心,爱心!

那忧伤,算的了什么?那成长的挫折,算的了什么?那病痛,算的了什么?在伟大的爱的面前,这一切都黯然失色。也许我们遇到很多不公平,很多愤恨的事,但是面对这庞大的事件里,我们能看的到,人性的真善美,它时刻在我们身边,被包裹在深层。我们不孤单,我们不绝望,我们有13亿的中国人都是家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我们是中国人而骄傲吧„„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支撑我们人生信念的力量!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篇:四川大地震演讲稿

抗震救灾演讲稿: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 爱心铸就奥运辉煌是一篇关于抗震救灾 抗震救灾演讲稿 的文章.我们忘不了这样的一张图片:一位中学生被压在水泥堆下,手腕上牵着根输液管,脸庞尚留血渍;我们忘不了,66岁的温家宝总理不慎摔倒,手臂受伤出血,但为了抢救遇险群众,他把要给他包扎的医务人员推开了。

“9个小时救出两母女。”震撼来自于一位记者在灾区的所见所闻,来自于他亲眼目睹的惨状,和在灾难面前永不泯灭的爱心和民族脊梁。9个小时,两条鲜活的生命,所有的人伸出手臂,迎接复活的母女!上天啊,当你降灾难于人间,可曾被这一幕打动!

“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所有人都哭了,然而所有人都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废墟第二次坍塌。几个小孩子还是被救出来了,但只有一个活着。当那些年轻的战士抱着那个幸存的小女孩在雨中大叫着跑向救援队所在的帐篷时,上天也泣不成声了。

“救救我。”一位被埋在废墟中的女学生伸出一只求援的手不停地呼唤着。孩子,别放弃希望;孩子,别哭!我们一定要把所有的障碍移开,让你重新回到家人的怀抱!即使是用最原始的挖掘不止的双手,我们也要刨出每一个生的希望。

央视的主持人在直播中哭了,在一句“为什么我们能够这样(爱心救助),是因为这片土地的人民懂得互相守望和帮助”的解说后,他眼含泪水,忍不住哭泣。然而,这一次没有人责怪他。灾难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每个人都忍不住动容。

看着那些幼小的生命,他们蜷缩着,鲜血已经凝固,像熟睡的样子……总理哭了,更多的人也和总理一样哭了。面对天灾,我们可以对大自然的残酷无情心生怨恨,但我们明白,怨天尤人不会让逝者复活,努力从废墟中挽救幸存者的生命,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今天是三天生命临界线的最后一天,让我们擦干泪水,从四面八方伸出援助之手,为灾区人民尽一份绵薄之力。从那一刻起,就再也没有人会无助地哭泣。

众人拾柴火焰高,爱心不分能力大小、物力多少!

事实告诉我们: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废墟里的世界一样精彩!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爱心铸就 奥运辉煌

第四篇:唐山大地震 影评

23秒的灾难,32年的精神

---影评·唐山大地震

不得不说于2010年上映的影片《唐山大地震》无论从视听效果还是票房口碑上都获得了业内人士及观众的良好反馈。在逐渐繁荣的华语电影市场之下,《唐山大地震》融合了好莱坞灾难片式的震撼特效及主旋律影片感人至深的人文情怀,同时也是对类型电影展开了一种中国式的新尝试。值得注意的是:本片在灾难背景之下以人性光辉照及民族精神,从深层次挖掘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现和强大的内心力量,并以此来弘扬坚韧勇敢的民族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情感价值。优秀的电影就是一股最真挚的力量,而《唐山大地震》更是透过大片式的视听冲击让我们体味到了一种被升华了的情感支持:灾难的飓风过后,永远不会被摧毁的是人性的伟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和繁荣。

《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围绕一个家庭在经历灾难之后的聚散别离,时间和地点的跨度沿着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轨迹延伸开来,堪称一部中国人的心灵史诗。剧情开始于唐山大地震灾难的23秒间,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着人的心灵,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震后的废墟中,水泥板的两端分别压着一对龙凤胎姐弟。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这位年轻的母亲,将如何抉择?这是这部电影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在“只能救一个”的万难抉择下,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的喊出“救弟弟”几个字时,压在钢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泪,呢喃着喊出最后一句“妈妈”,同样也在黑暗中陷入了无助和绝望。23秒的地震灾难,引发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死别离。对于母亲及姐弟二人来说,活下来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面对一个无解的难题,母亲在32年中一直沉浸于自责和负罪的情感中难以自拔,女儿在追求幸福人生的过程中也难以摆脱心灵曾受到的创伤。正如影片中借方达的口描述元妮的心理状态:“倒塌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可我妈心里的房子再也没盖起来,这三十二年就守着废墟过日子”,以及方登对父亲诉说心底的阴霾:“就这三个字——救弟弟,爸,我不是不记得以前,是实在忘不掉。” 如此至情至深的语言让我们不禁要问:人类如何才能修复这种因灾难或苦难带来的悄无声息的隐痛? 1

当然我们在直面人性的拷问时,探索答案的过程比得到答案的结果更具意义。我想这也许就是冯小刚拍摄这部影片的真正目的和成功之处。而人们在影院中所留下的泪水,却也不仅是为了被灾难伤害了的生命和情感,更是为了悲痛之中人性迸发出的坚忍和不屈。即使是灾难也无法磨灭人类追求幸福和美好的权利,即使它的过程同样也昭示着痛苦。电影多处渲染了这种情感的力量,元妮用尽全力含辛茹苦地独自抚养方达长大,方登在其父母的帮助下考上大学并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她对生命意义的解读,残缺了一只手臂的方达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创业成功成为了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人。影片表现出的人性的倔强与顽强是千万中国人的写照,深刻的情绪就这样随着镜头地流淌自然而然的与观众产生共鸣,融入内心,撼动灵魂。当然本片表现出的无论是故事、画面节奏的把握,还是对观众情绪的驾驭,冯小刚都显示了他娴熟的功力。对大地震的灾难表现,也处理的恰到好处,既形成了对故事发展的推动和压力,也没有过度的渲染,电影在意的是如何让观众能设身处地走进角色的情感中,一旦与之呼应、合拍了,你自然会与角色一起深入到那复杂的人性世界中。人们流下的泪水,其实是对人性的一次重新认识:生命和心灵的残缺可能不能代表完整,但谁说美好的事物就一定是完整的呢,残缺和痛苦都是生命必经的体验,人生的美好在于追求。

电影着重对人物命运及性格的刻画,但放眼全片,以细微处见深刻:个人命运的荣辱无不支撑着一个民族的脊梁。《唐山大地震》就是这样一部寓言,它用一个带着体温和血泪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苦难重压下人性的尊严。李元妮一家32年来的生命轨迹和精神历程正象征了整个中华民族在灾难过后所表现的不屈和坚忍。回首过往,近百年来,中国有太多的苦难和灾难,中国人民也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无奈。其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让经历苦难的人发出声音,不仅是对那些受难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着将那些个体的苦难记忆,转化为民众可以用来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公共记忆。如果在每一次灾难和痛苦过去后,那些记忆被我们遮蔽的脑海之外,苦难在公共话语中的失声,那么人性将失去了直面不幸与悲伤的能力。正所谓:一味地选择忘却其实是愚蠢的表现。这种关于痛苦和灾难的记忆,对一个民族来说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因为对于苦难记忆的同时也昭示了冲破苦难的勇气和

警示人们堤防这种苦难的再度发生。人们没有抹去唐山大地震的苦痛记忆,因此当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国家和人民第一时间选择了坚强,整个民族对待灾难的态度日臻成熟。温总理的一句“大难兴邦”恰到好处地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影片结束于元妮和方登情感通达后的谅解,23秒的误解需要用32年的时间来化解,如果说整个过程是时间过程不如说是情感历程或精神历程。32年心灵的伤痛也终因不断的努力和弥补最终回归到和谐的状态。虽然我们也许没有能力忘记曾经经历的伤痛,但正是这一份记忆也同时昭示了我们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过程,就像影片结尾的镜头,大地震纪念墙上镌刻着24万死难同胞的名字,而纪念墙的背后是浴后凤凰城----唐山的崭新发展。

第五篇:唐山大地震影评

唐山大地震

——————悲而不哀的震撼Xingming :cdd

1996年唐山地震,给人们留下的是永久的回忆。冯小刚导演斥巨资为广大的观众打造了一部灾难大戏。这部戏深深打动了亿万观众,尤其是对于亲身经历了地震的幸存者来说更是意义深刻。我也不例外,这部片子也深深打动了我。我看这部片子看了好几遍,每次看都会潸然泪下…….整个故事描述的不仅仅是地震和震后,还有着一个家庭三十多年来的故事和变化。他要记录的不仅仅是一场灾难,他还在片中讲述了这场灾难是如何改变一个家庭里每个成员的人生轨迹。短暂的23秒地震造成了原本幸福的一家32年无法愈合的伤痛。徐帆扮演的元妮,在地震里失去了丈夫,双胞胎子女被压在屋下,情况危殆,只能选择救一个。而元妮在悲痛中,选择了救儿子。她抱着儿子赶往机场救护,而女儿却意外的醒来,被救灾的军人收养。故事,从这里徐徐展开,电影,从1976年,讲至2008年。故事原本是非常悲伤的,可是我却丝毫感觉不出一点点哀伤,有的只是对逝者的敬仰,幸存者的敬佩…..本片虽算不上什么世纪大片,也并非人人喜爱,可的确有不少出彩的地方。

首先是,导演的功力高深,对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一个十分整体的把握。

电影的开头,就用多个短镜头,描述了震前唐山安逸,平静的生活,简直就是人间堂。简单明了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将故事逐步的拉开帷幕,故事主人公也十分自然的出现。本片多次用了伏笔,这使电影的情节发展十分自然流畅,然人觉得没有突兀的感觉。例如,开始的时候,妈妈将最后一个西红柿给了方达,让登觉得妈妈偏爱弟弟达。由此一件小事可见,在方登幼小的心里,妈妈爱方达胜过爱自己。再加上更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面临同胞姐弟俩只能救一个的时刻,妈妈最后选择了就弟弟。这一切就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伏笔,做了铺垫。比如方登震后被救没有向解放军说明自己的情况,不愿回忆以前的事,不愿意和养父养母提及以前的事,更不愿意去寻找自己的亲人,甚至对母亲怀有一丝恨意等一系列的情节,原本是让人觉得突兀的,可是由于前面已有所交待,让人觉的也在情理之中,自然接受。还有,原本方登对母亲的行为十分不解,觉得母亲是不重视自己,才决定救弟弟的。知道汶川地震时,亲眼目睹了,一个母亲为了不牺牲更多人的生命,竟然选择舍弃自己女儿的一条腿。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方登,似乎他对母亲的态度由此转变,也让母女以后相认有了可能性,然人觉得真的很自然很真实。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情节都是让人觉得那么的意料之中。也有的让观众觉得有点遗憾了,并不是情节不好,自己是因为超出了自己的预料。比如,方登的养父去看方登的时候,竟离奇的和方达相遇,关照可能会觉得这可能会是亲人相认的一个契机,可

是导演视线一转,直接切入另一镜头。他们并没有此次会面意识到彼此间的那层关系。原本观众认为也许会发生点什么的,缺什么也没有,这超出了观众的思维,不免让观众觉得这个导演太调皮,竟然吊起了胃口。总之,导演对于故事的整体把握的很到位,故事内容也很感人,吸引人眼球。

其次就是电影的深刻的主题了。

本片将唐山和汶川的两次地震融入一部影片,尤其是开头几十秒的地震场面,十分震撼,让人切实感受到了灾难的毁灭性和生命的脆弱。但是,面对灾难,中国人民并没有倒下,而是互相扶持,重建家园。汶川地震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唐山人,纷纷以自己的方式投入到就在当中,让人感受到了唐山人热忱的感恩之心。本片用极其普通的手法,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大灾面前有大爱,血浓于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团结的,有凝聚力民族,任何灾难都不会将我们打垮,向世人宣告我们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民族。

当然除了这个最最深刻的东西外,还有一些东西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富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演员的表演也很出彩。徐帆饰演妈妈元妮,因丈夫为了救自己而失去了生命而决心不嫁,因为他要永远只做她丈夫的女人,一个愿意用生命去挽救自己的男人的女人。在面对自己两个孩子被困只能救一个的情况下,他不得不艰难的做出选择,选了弟弟,为此她愧疚了32年,32年来他都背负着对女儿慎重的愧

疚之感,他用自己的方式惩罚自己,折磨自己,想以此换回天堂亲人对自己的谅解,尤其是自己的女儿。徐帆,将这角色演活了,有血有肉。他感动了我,除了母爱亲情,还有他的爱情。在这个物质肆意横流的社会,还有几个人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电影通过,妈妈爸爸的爱情,告诉我们,爱情不是每天的甜言蜜语,更不是名车豪宅,而是一个人愿意拿命对你好。妈妈说,没了,才知道啥叫没了。这句哈也深深地触动了我,只有真正失去过的人,才明白失去的痛苦,所以我们要珍惜,要珍重,要感恩的活好每一天

由李晨饰演的方达,地震改变了他的一生,在震中妈妈选了先救他,才有幸捡回了有一条命。有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确如此。在地震中,他失去了一只手臂,但也让他变得更加强大。知道自己考不上大学的他,选择了独自外出闯荡。经历过生死的他,变得异常强啊,最后终于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这其中的苦也许只有他自己明白。在另一次地震时,他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小震不用跑,大震你也跑不了。真的,真正经历过生死得人,真的会变得很与众不同,不会在那么让人觉得不经世事。李晨虽是一个新演员,但是演技很不错,首次出演残疾人的他,把那种自强不息的感觉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由出演的方登,虽说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妈妈虽然没能救他,却被解放军救了,还被疼爱自己的养父母收养。他的一生极富传奇,是一个极其勇敢的人。在与男友恋爱后,不小心怀

孕了。可能是还不想担有什么责任吧,男友以种种理由,劝她堕胎。可是他却坚决不同意,甚至选择了离开男友,离开自己喜欢的大学,去挽留这么一个生命。用他的话说,他是从尸体堆里爬出来的,他知道什么是生命。她与男友的对生命的不同态度,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好不客气的说,这无疑是对那些无视生命的人的一个巨大的讽刺。也许只有经历了生死的人,才真正懂得生命的含义,真正懂得生命可贵。他的演出也很出色。将登的痛苦,无奈,以及种种复杂的内心世界很好的展现出来,也让我们很好的了解了这个人物形象。

当然不可缺少的还有音乐。影片主题曲的演唱者尚雯婕演唱了该片的宣传曲《23秒32年》,它准确的表达出了影片的核心:“亲人永远是亲人,《唐山大地震》真正震撼的不是房屋,而是我们的内心。”

凭借特殊的情感力量和主创们的创作诚意,部分媒体主编在看过电影之后,特地联袂送上深情寄语,诚恳又情真意切,再次证明中国人对于“亲情”这个永恒主题的不断思考和坚持

媒体说,《唐山大地震》带领我们回到了电影的原点,它让人痛快地哭,之后让人破涕成笑,它让我们知道,电影还是我们记忆中的那个有生命力,能感动人,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反复回想的电影

这部电影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好电影,虽然是一个悲伤地故事,可是每个角色都是那么宁,那么坚强出色,没有一点哀伤的感觉。它真的教育了我很多,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每次看都有新的震撼。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