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西北地区生态培训考察报告大全

西北地区生态培训考察报告大全



第一篇:西北地区生态培训考察报告大全

西北地区生态培训考察报告

赴西北培训考察团留影

一、西北两省、区自然环境概况

甘肃省生态环境恶劣,水资源严重缺乏,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这里每年黄河泥沙超过5亿吨,占黄河流域年输沙量的三分之一。

与新疆环境宣教中心合影

二、西北两省、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绩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新疆生态环境质量不高,生态系统脆弱,系统抗逆性较差,抵御生态环境灾害的能力十分低下,主要表现在:

新疆绿洲面积不断拓展的同时,沙漠化面积仍以每年

168.8

平方公里的但局部地区植被仍在减少,速度扩展,绿洲内耕地次生盐渍化面积以每年

0.7

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使绿洲内大气降尘居高不下,灾害性天气对绿洲的侵蚀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1997

年,新疆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50.5亿元,1998

年为

59.18

亿元,1999

年为

64.4

4亿元,分别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7%、4.35%

5%。

⑷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使许多河流下游水量锐减,甚至断流,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已达

320

公里,其它小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缩短。

植物资源中甘草面积目前正以每年

2.4万公顷的速度被破坏,雪莲、贝母、肉苁蓉等药用植物资源的储量迅速减少,特有的野生动物数量和种类也在锐减,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新疆森林覆盖率虽逐年增加,但局部地区植被仍在减少,塔里木盆地的胡杨林面积减少到

54%,准噶尔盆地的荒漠梭梭林面积减少了

69%。

2、甘肃省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复杂多样,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作用的影响,所面临的诸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旱灾、沙尘暴等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仍然是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保护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37.9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83.49

%,每年输入江河的泥沙量6.44亿吨。

天然林保护任务艰巨,植被覆盖率增长缓慢。由于过度开发,人为破坏,以及自然退化,天然植被覆盖率低下,森林覆盖率9.37%,比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16.5

5%低7个百分点。

草原超载过牧,大部分草场趋于退化。全省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6.6

2%,为全国5大牧区之一,目前受到严重退化、沙化和盐碱化这“三化”的威胁,90

%

以上出现了不同程度退化,中度以上退化的达到33%。

生物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使野生物种的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和遭受破坏,加上一些地方滥捕、滥猎、滥采屡禁不止,导致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由于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失调,导致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乡镇企业“三废”污染防治进展缓慢,化肥、农药、地膜及畜禽养殖等面源污染范围扩大,危害严重。

与甘肃环保局交流经验

三、两省、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新疆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1、强化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围绕开发建设的各项工作,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等多种手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深入进行、环境区情教育,不断提高各级决策者和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加强领导,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按照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落到实处。层层推进各级政府任期和年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管理、资源开发项目的管理等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纳入责任状。

3、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自治区及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都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责任。在自治区实施大开发的过程中,各有关部门都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4、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在开发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各级法律法规,坚决禁止和取缔各种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非法开发建设活动,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5、分类指导,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分区推进。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紧紧围绕重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制定保护规划,实行分类指导,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分区推进,以此带动和推进全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6、加大科研支持能力,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

7、增加生态保护投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要遵循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同步发展的方针,切实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逐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比重。

8、积极开展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坚持经济与技术合作并重,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生态环境管理经验,推动我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发展。

㈡甘肃省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⑴大力实施节约、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的各项措施。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坚持地表水、地下水和天然降水三水齐抓,大中小工程并举,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兴修小型水利,鼓励农民以多种方式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设施,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办水利。大力推广节水和工业、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提高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抓好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方针,在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恢复扩大面积,把生态建设同调整农业结构、扶贫开发、发展地方经济结合起来,通过政策激励、机制创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要抓好天保工程和治沙止漠工程。

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充分利用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更多地采用高新技术发展环保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防治污染的能力。

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依法对水、基本农田、矿产、森林、草地等重点自然资源进行强制性保护。

生态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以顺应自然规律和量力而行为原则,做到了适地适树适草,有水有树,树随水走,先易后难,先近后远。

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的同时,修订并完成《甘肃省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开展了黑河上中游和黄河玛曲两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试点工作,加强了对乡镇企业和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对自然保护区贯彻《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执行情况和秸杆禁烧、严禁采集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麻黄草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有效地遏制了违法行为的发生。

嘉峪关

四、环境保护宣教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情况

1、新疆自治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和与环保相关的纪念日开展形式各异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注重与新闻单位和外界的合作,开展警示教育和法规宣传,努力扩大宣传范围;加强环保宣传教育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网页进行宣传;结合地方特点,深入开展中小学生环境教育活动,确定了乌鲁木齐市实验中学为参加全球开展中小学环境学习与观察计划的备选学校;二是做好环保技术人员再教育和环保干部岗位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环保人员素质。近年来,共承办各类环境管理培训班20期,受教育及培训人数过千人;三是充分发挥《中国环境报》新疆记者站的龙头作用,努力拓宽宣传渠道;四是认真做好环保产业协会工作,推动自治区环保产业的持续发展。

天山

五、几点体会

为期十天的培训考察给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较深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1、本省与西北地区同属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有共同和不同的方面,但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和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双方的发展和进步。

2、对于西北地区而言,本省的生态环境状况相对较好,但不应满足现状,要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搞好规划,增加投入,扎扎实实搞好工作。

3、生态建设是永恒的主题。目前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河流断流、湖泊枯竭趋势日益加重。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开发的根本所在,我们要站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高度,实施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坚持治理和保护并重。

4、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根据当地的水土气候条件,当退则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要有长远考虑,要有统筹规划,切不可一阵风,搞形式主义。同时,要有科学的态度,不蛮干、不盲从,要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通过科技进步来推动生态建设,包括育种、选苗、节水、治沙等等,各个环节、各个领域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离不开讲求科学的精神。

5、水是制约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关键因素,节约与高效化利用水资源和合理规划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坚持“资源节约型”发展方向,是解决西北干旱区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水资源开发中,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应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为优先的原则,以求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应按照“以水定地,以水定人口,以水定发展规模”的原则,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按照流域是一个完善的地表和地下水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的观点,统筹协调上、中、下游用水关系,农、林、牧、生态与工矿、城市用水关系,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的关系,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

2003年10月10日

第二篇:西北地区生态培训考察报告

西北地区生态培训考察报告

为了解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现状和发展,促进交流与合作,由贵州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组织,以全省环境保护职能部门及各环保企业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企业,ISO14000认证企业主管领导,“绿色学校”负责人及可持续发展的各类大中型企业领导为成员的访问考察团一行19人,于2003年9月16日至25日对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等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宣教工作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考察学习,本人有幸参与了此次考察活动。考察团所到之处,受到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的热情接待,听取了有关领导、专家的讲座和情况介绍,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实地考察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如何解决能源的状况、风力发电站和防沙治沙情况。通过考察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受到了启发,学到了有用的经验,顺利完成了培训考察任务。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赴西北培训考察团留影

一、西北两省、区自然环境概况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我国西北边陲,国土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东北与蒙古,西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相邻,边界线长达5600公里,是我国边界线最长的省区。到2000年底,全区人口约1700多万。气候环境是大气干旱和水资源不足。由于新疆远离海洋,地形为三山夹两盆,高山环绕,所以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旱。

新疆现已发现122种矿产。其中居全国首位的有:铍、白云母、钠硝石、陶土、蛇纹岩等。全疆地表水年径流量约884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252亿立方米,冰川面积2.4万平方公里,储水量25800多亿立方米。日照时间长,年均2600~3400小时。

2、甘肃省地处中国西部内陆,黄河上游,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西连青海,新疆,北邻内蒙古,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海拔:1000-3000米,土地总面积45.5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53万公顷,人均2.17亩,草原1664万公顷,森林426万公顷,木材积蓄量2亿立方米。另外还有宜农荒地100万公顷,宜林荒地666万公顷,宜牧草山草坡467万公顷。

甘肃省生态环境恶劣,水资源严重缺乏,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这里每年黄河泥沙超过5亿吨,占黄河流域年输沙量的三分之一。

与新疆环境宣教中心合影

二、西北两省、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㈠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绩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绿洲面积由解放初的1.3万平方公里增加到7.0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由当初的1800多万亩扩大到5700万亩。全区已有4个地(州)、60个县(市)、农垦128个团场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其中25个县(市)实现了平原绿化,使85%的农田得到了林网的有效保护;和田县因治沙业绩突出,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新疆的森林覆盖率已从1998年的1.68%提高到目前的2.1%,绿洲森林覆盖率由10.75%提高到了14.95%。全区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2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保护区总面积为1025。23万公顷,约占自治区总面积的6。17%。

2、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进展良好,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工程、长防长治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风沙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生态县建设综合治理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二期工程和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工程九大工程。甘肃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原1600万公顷,人工造林3.8万公顷,人工种草2万公顷,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农林牧业的全面发展。干旱少雨是甘肃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经过多年努力,甘肃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294座,水库总容量21亿立方米;建成大中小型机电提灌工程7460多处,使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0万公顷。甘肃中部的干旱山区,成功实施了雨水集流工程,基本解决了中部113万人、119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甘肃省已完成退耕还林还草87.95万亩,占国家下达试点任务的97.7%,完成造林177.12万亩,占年计划的90.9%。

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新疆生态环境质量不高,生态系统脆弱,系统抗逆性较差,抵御生态环境灾害的能力十分低下,主要表现在:

⑴新疆绿洲面积不断拓展的同时,沙漠化面积仍以每年168.8平方公里的但局部地区植被仍在减少,速度扩展,绿洲内耕地次生盐渍化面积以每年0.7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⑵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使绿洲内大气降尘居高不下,灾害性天气对绿洲的侵蚀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1997年,新疆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5亿元,1998年为59.18亿元,1999年为64.44亿元,分别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7%、4.35%和5%。

⑶矿产开发对土地植被的破坏和对水环境的污染使开发后地貌无法恢复,恢复面积只占破坏面积的4.5%,而治理面积仅占恢复面积的12.6%。自20世纪70年代末新疆推广农膜技术以来,农膜覆盖面积1999年达到133.3万公顷,用膜量达到8.4万吨,残留率按24%计算,一年残留2.02万吨。

⑷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使许多河流下游水量锐减,甚至断流,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已达320公里,其它小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缩短。

⑸植物资源中甘草面积目前正以每年2.4万公顷的速度被破坏,雪莲、贝母、肉苁蓉等药用植物资源的储量迅速减少,特有的野生动物数量和种类也在锐减,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⑹新疆森林覆盖率虽逐年增加,但局部地区植被仍在减少,塔里木盆地的胡杨林面积减少到54%,准噶尔盆地的荒漠梭梭林面积减少了69%。

2、甘肃省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复杂多样,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作用的影响,所面临的诸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旱灾、沙尘暴等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仍然是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保护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⑴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37.9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83.49%,每年输入江河的泥沙量6.44亿吨。

⑵沙漠化仍在发展,土地盐渍化蔓延,沙尘暴威胁进一步加大。全省沙漠化面积约14.2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1.47%。全省5000万亩耕地中,有1000万亩面临沙漠化威胁,盐碱地面积已达10.7万公顷,成为灌区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⑶天然林保护任务艰巨,植被覆盖率增长缓慢。由于过度开发,人为破坏,以及自然退化,天然植被覆盖率低下,森林覆盖率9.37%,比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16.55%低7个百分点。

⑷草原超载过牧,大部分草场趋于退化。全省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6.62%,为全国5大牧区之一,目前受到严重退化、沙化和盐碱化这“三化”的威胁,90%以上出现了不同程度退化,中度以上退化的达到33%。

⑸生物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使野生物种的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和遭受破坏,加上一些地方滥捕、滥猎、滥采屡禁不止,导致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由于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失调,导致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乡镇企业“三废”污染防治进展缓慢,化肥、农药、地膜及畜禽养殖等面源污染范围扩大,危害严重。

与甘肃环保局交流经验

三、两省、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㈠新疆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1、强化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围绕开发建设的各项工作,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等多种手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深入进行、环境区情教育,不断提高各级决策者和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加强领导,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按照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落到实处。层层推进各级政府任期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管理、资源开发项目的管理等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纳入责任状。

3、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自治区及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都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责任。在自治区实施大开发的过程中,各有关部门都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4、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在开发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各级法律法规,坚决禁止和取缔各种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非法开发建设活动,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5、分类指导,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分区推进。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紧紧围绕重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制定保护规划,实行分类指导,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分区推进,以此带动和推进全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6、加大科研支持能力,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

7、增加生态保护投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要遵循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同步发展的方针,切实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逐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比重。

8、积极开展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坚持经济与技术合作并重,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生态环境管理经验,推动我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发展。

㈡甘肃省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⑴大力实施节约、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的各项措施。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坚持地表水、地下水和天然降水三水齐抓,大中小工程并举,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兴修小型水利,鼓励农民以多种方式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设施,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办水利。大力推广节水和工业、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提高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⑵抓好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方针,在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恢复扩大面积,把生态建设同调整农业结构、扶贫开发、发展地方经济结合起来,通过政策激励、机制创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要抓好天保工程和治沙止漠工程。

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充分利用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更多地采用高新技术发展环保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防治污染的能力。

⑷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依法对水、基本农田、矿产、森林、草地等重点自然资源进行强制性保护。

⑸生态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以顺应自然规律和量力而行为原则,做到了适地适树适草,有水有树,树随水走,先易后难,先近后远。

⑹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的同时,修订并完成《甘肃省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开展了黑河上中游和黄河玛曲两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试点工作,加强了对乡镇企业和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对自然保护区贯彻《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执行情况和秸杆禁烧、严禁采集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麻黄草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有效地遏制了违法行为的发生。

嘉峪关

四、环境保护宣教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情况

1、新疆自治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和与环保相关的纪念日开展形式各异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注重与新闻单位和外界的合作,开展警示教育和法规宣传,努力扩大宣传范围;加强环保宣传教育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网页进行宣传;结合地方特点,深入开展中小学生环境教育活动,确定了乌鲁木齐市实验中学为参加全球开展中小学环境学习与观察计划的备选学校;二是做好环保技术人员再教育和环保干部岗位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环保人员素质。近年来,共承办各类环境管理培训班20期,受教育及培训人数过千人;三是充分发挥《中国环境报》新疆记者站的龙头作用,努力拓宽宣传渠道;四是认真做好环保产业协会工作,推动自治区环保产业的持续发展。

2、2002年,甘肃环境保护局会同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制定下发了《甘肃省2001年—2005年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召开首次全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会议,“六·五”世界环境日期间,开展了以“两会”(首次全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会议,首届西部绿色环保成果、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两周”(省城环境监护周,全省百万中小学生警示教育环境监护周)“四绿”(兰州市绿色文明商场创建活动,绿色文明在雄关,绿色旅游在天水,绿色文化在庆阳)活动为重点的系列宣传活动。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开展环保法律法规咨询宣传和知识普及活动700余次,各种宣传媒体专题栏目播发环保类新闻稿件1200余篇(条),500万人直接受到环境教育。甘肃省环境保护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成立挂牌,有300余人参加培训。学校环境教育得到加强,有两所中学被评为全国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单位。

天山

五、几点体会

为期十天的培训考察给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较深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1、本省与西北地区同属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有共同和不同的方面,但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和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双方的发展和进步。

2、对于西北地区而言,本省的生态环境状况相对较好,但不应满足现状,要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搞好规划,增加投入,扎扎实实搞好工作。

3、生态建设是永恒的主题。目前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河流断流、湖泊枯竭趋势日益加重。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开发的根本所在,我们要站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高度,实施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坚持治理和保护并重。

4、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根据当地的水土气候条件,当退则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要有长远考虑,要有统筹规划,切不可一阵风,搞形式主义。同时,要有科学的态度,不蛮干、不盲从,要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通过科技进步来推动生态建设,包括育种、选苗、节水、治沙等等,各个环节、各个领域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离不开讲求科学的精神。

5、水是制约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关键因素,节约与高效化利用水资源和合理规划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坚持“资源节约型”发展方向,是解决西北干旱区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水资源开发中,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应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为优先的原则,以求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应按照“以水定地,以水定人口,以水定发展规模”的原则,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按照流域是一个完善的地表和地下水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的观点,统筹协调上、中、下游用水关系,农、林、牧、生态与工矿、城市用水关系,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的关系,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

2003年10月10日

第三篇: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

2009301130072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地理信息系统

刘玥翔

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

第一章 现状与问题

1.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指某个主体周围的情况和条件。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

生态环境就是指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气、土壤等)。

相互关系:生态环境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要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要素间相互形成的各种生态关系的组合。

2.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有些山区滥伐滥垦,削弱了水源涵养作用,水土流失仍很严重;

草地超载过牧,滥垦滥采,造成大面积退化甚至沙化;

内陆河流上中游大量用水,造成下游河湖萎缩,植被衰亡,天然绿洲大量退化以至消亡;

灌区内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河流的水质污染已开始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将严重威胁居民健康。

第二章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1.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含义是什么?

答:①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展。这个这个定义包含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②和谐社会就是以人为本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模式建立的社会。

2.造成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西北地区水源减少、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效应有关,更与人类自身经济活动的不合理行为有关。

从气候变暖的影响看,近十年来,青海省气温上升加快,1991-1997年,年平均气温比历年平均值升高0.21℃,年均降水量347.9毫米,比1981一1990年的378.6毫米减少30.7毫米。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导致江河源头地区冰川后退、雪线上升,水量减少。

从人为不合理开发的影响后果看,50年代末开始的大开荒及以后持续20年以粮为纲的造田运动中,西北地区大片草原被翻耕为农田,山坡地上毁林造田,草原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坡耕地水土流失加重。80年代以后,某些有害于生态环境的农牧业生产及樵采、采挖、采矿等经济活动受较高市场收益的刺激在一些地方一些时候出现失控性扩张。一些牧区因农作物单位面积收益较高而毁草开荒,牧民为获得收益而过载放牧和牧养山羊使草场遭到破坏;农业及各类产业用水取水量增加很快,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下游河段水量锐减;青海省江河源头地区的采金、挖药,宁夏自治区及宁蒙甘陕交界地区的采挖甘草、发菜等人为活动,对山川和草原植被造成破坏。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人类占用了过多的自然资源。20世纪以来,人口从大约1400万增至接近1亿人。在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下,为了供养不断增长的人口,不得不依靠破坏性地掠夺自然资源(包括污染自然资源),从而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第三章 水资源评价

1.水资源的含义是什么?

答:水资源的概念与内涵既简单又复杂,种类繁多、应用广泛、能运动、可转化,其利用又受到技术、社会、环境条件的约束。

广义:地球上一切水体及水的其他存在形式。(储存)

狭义:平均每年可以合理得到补充和使用的淡水量。(循环)

工程:在上述可恢复的淡水中,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为人们开发利用的那部分水量。(运动)

2.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特点是什么?

答:

1、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匀

2、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复杂

3、河川径流的年际和年内变化规律明显

4、径流的年内变化随补给来源的不同而变化

第四章 土地荒漠化

1.土地荒漠化的定义是什么?

答:按1994年《联合国关于发生在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使草原、牧场、森林或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土地荒漠化包括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水土流失和土地生物生产力衰减等。

2.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是什么?

答:1.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土地荒漠化主要是在自然背景下,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而加剧,但不同区域引发荒漠化的因素,即自然与人为因素作用的程度是不同的。

在干旱荒漠地区,自然过程处于荒漠化过程。总体上自然因素是经常起作用的主导因素,人类不合理利用起了促进或诱发作用。绿洲化与荒漠化构成干旱地区的基本矛盾。在半干旱草原地区,自然过程处于草原化过程。人为不合理利用资源是导致草原土地荒漠化经常起作用的主导因素。草原化与荒漠化构成半干旱地区的基本矛盾。

荒漠草原区湿润指数在0.3-0.2之间,是介于草原与荒漠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这种过渡性表明其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和易变性。

2.自然因素

干旱的气候条件是荒漠化土地形成的最基本条件;

地质学研究表明,末次盛冰期就已形成我国现代沙漠、沙地的基本轮廓;

西北地区大部分属于极端干旱、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表广泛分布着疏松的沉积物,在风力驱动下,为土地沙漠化的形成提供着丰富的沙源;

土壤盐渍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可抗拒的地球化学过程。3.人为因素

在半干旱草原区与干旱区天然绿洲的土地荒漠化过程中,人为因素往往起到主导作用(1)人口失控,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2)掠夺性利用资源是造成土地荒漠化发展的主要根源

(3)治理方针存在偏差,防治错位,点面处理不当,重乔木轻灌草

(4)管理体制分割,缺乏有力的协调机制。林管林、草管草、地区之间、河流的上下游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综合协调和系统管理,是造成治理少见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5)思想认识的片面性。50-60年代普遍受“资源无限论”的影响;70年代以后又受到资源无价思想的影响;“人定胜天”、“人进沙退”、“向沙漠进军”等口号皆是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缺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突出表现,这是构成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的思想认识根源。

4.土地荒漠化与农村贫困化同步

土地荒漠化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区

–荒漠化地区国家级贫困县占全国贫困县的17.1%; –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4;

土地荒漠化地区形成了两个相互联系的恶性循环 –“愈生愈穷,愈穷愈生”;

–“愈穷愈垦,愈垦愈穷”。

总之,土地荒漠化的产生与荒漠化土地扩大不是孤立现象,它既是自然与人为综合作用的产物,又是历史、社会、思想、政策与体制等多方面人为因素造成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表现。

第五章 水资源污染

1.水质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是什么?

答:水质评价或称水环境质量评价,就是根据不同的要求,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将水质调查、监测资料与相应的水体质量标准进行比较,对某一地区的水体质量进行合理划分,定出等级或类型,并按污染的性质和浓度划出不同的污染区。目的在于准确地反映水体环境质量或污染情况的现状,指出将来发展的趋势,为规划和管理水体环境,保护水体,防治污染提供信息。

水质评价内容(1)水质标准

(2)河流水质评价

(3)湖泊、水库水质评价(4)地下水水质评价(5)工业废水排放估计(6)城镇生活排水估算

(7)流域排污量估算

(8)农村生活排水和面源污染估算

2.西北地区水质污染的成因是什么?

答:

(一)严重超出水环境承载力

(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低。西北地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213213万吨//日,年处理生活污水约2.42.4亿吨,生活污水处理率约为20%

(三)工业废水排污量大

(四)农业面源污染不容忽视

结论1:城市是西北地区污染控制的主体:西北地区多年来比较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动脉建设(水资源调配与供水设施),忽视城市静脉建设(污水处理管道、污水处理设施),造成城市生态失衡,日益成为流域污染的主导因素,成为制约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结论2:造纸、化工、开矿、冶炼和食品酿造等行业是污染控制重点:西北黄河流域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主要来源于火力发电、化工、矿山开采、造纸等行业,欲从根本上缓解黄河流域缺水的状况,从宏观上需要对流域内工业行业布局进行调整,限制发展高耗水行业,同时对已经建设的高耗水行业进行生产工艺改造,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新鲜水用量和废水排放量。COD削减应重点控制造纸、化工、冶炼和食品酿造4个行业,其中实现造纸行业的水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是关键。挥发酚排放量控制重点是化工、造纸和矿山开采3个行业。石油类排放量控制重点是矿山开采、化工、冶炼3个行业

结论3:农业污染是西北地区污染控制的最难点:由于西北地区土壤结构、施肥方式、灌溉方式基本相似,把河套地区的研究成果推广到西北地区其他区域,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农业污染对水域中含氮污染物的影响很大,是西北地区氨氮超标的主要原因。如何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目前世界范围内也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将成为西北地区污染治理长期的任务。

第六章 合理配置水资源

1.水资源配置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总要求是:在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必要用水和社会经济合理用水的同时,还要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留有适当余地。①缺水现状分析 ②水资源的配置 ③供需发展趋势

④耗水预测与水资源平衡分析

2.内陆干旱区、半干旱草原区、西北黄河流域区水资源配置的原则是什么?

答:

1、内陆干旱区 配置原则:保证河流下游生态环境的耗水要求,使下游的生态环境和上中游的社会经济系统合理分享水资源,原则要求该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耗水以各占50%为宜。按社会经济平均耗水率为用水量的70%折算,今后内陆河流最高开发利用率应不超过70%。保证生态环境的耗水不低于水资源总量的50%。

㈠新疆①大力开展绿洲平原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全面发展节水高效农业。②兴建必要的出山口骨干拦蓄工程,增强对径流的调控能力。③以不对绿洲生态植被产生危害为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④加快大河流域开发进程,增强邻近缺水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⑤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快水资源综合规划步伐。

㈡河西内陆河地区①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建立节水型社会体系。②修建调蓄水库,增加对径流的调节能力

③控制地下水的超采,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④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增加当地可供水量。⑤退耕还林还草,还水于生态

㈢柴达木盆地:注意生态的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止对水资源的污染,增加排水工程建设,维持灌区内的水盐平衡。

2.半干旱草原区

配置原则:防止因地下水超采而影响草原的天然植被。天然降水形成的土壤水和地下水,可以维持草原的天然植被,但不能形成可集中开发的地表或地下径流。只可在一些降水量超过400mm及个别有引水条件和地下水丰富的地方,适当建设人工饲料基地,少量用于发展社会经济。

3.黄河西北片 配置原则

①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有效保护与科学调度,建设节水型社会。②加快灌区节水挖潜改造,积极推广多形式的供水工程建设。③兴建支流调节水库,增强对当地水资源的调蓄能力。④控制地下水的超采,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

⑤兴建区域性调水工程,增加局部地区的供水能力。

⑥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缓解黄河流域资源性缺水状态。

第七章 战略对策

1.针对西北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你对开发大西北有何看法?

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充分用好当地水资源的情况下,再从邻近地区调一些水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可行的。有三条线路可以从长江、黄河的源头向大西北地区每年调去150亿立方米左右的水量,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沙尘暴.沙漠化的发展。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必须认识到人水和谐是建设西北和谐社会、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关键。要以水为中心促进社会发展和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建立人水和谐的新西北。尤其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强化节约用水,加强和提高社会用水保证程度,建立安全健康的河流。

2.你对这门课有何建议?

答:

第四篇:关于罗布泊生态考察报告

一、罗布泊活动的简略介绍

罗布泊,处于昆仑山与天山之间的塔里木盆地,四周山地上所形成的河流,给予罗布泊以鲜活的生命,湖泊就是这样在盆地的洼处,找其归宿,而不能远流海洋,所以塔里木成为全封闭性内陆盆地。发源于周围高山的内陆河流,每至夏日冰雪消融,汇成一股股奔腾咆哮的急流,倾泻而下,形成盆地一片片像念珠似的绿洲地带。汉时西域36国,其实就是一个个小而封闭的绿洲,罗布泊和楼兰就是这绿洲中的一块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一般认为,沙漠中的沃土,就是适宜人生存的绿洲,如若有稳定的水源可供植物生长或人类聚集繁衍的地理区域,如果说,天然绿洲是伴随上新世末至第四纪更新世后青藏高原强烈抬升,致使大面积沙漠的形成和扩张所提供干旱的气候条件而出现的。天然绿洲的形成应在晚更新世,距今约十万年左右。人工绿洲的出现,则与人类活动相适应,大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伴随着原始浇灌农业而出现的,距今约30xx年。

天山南北地区,约距今三四千年前绿洲农业出现,公元前后塔里木盆地的浇灌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这种农牧结合的绿洲经济与游牧经济相比,相对稳定,但绿洲农业受水资源的制约,不可能连成一片,各绿洲之间大都隔以辽阔的戈壁沙漠,形成各自孤立封闭的社会单位,阻碍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在丝绸之路没有畅通之前,绿洲经济的这种封闭性、孤立同样不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一个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地区,发展速度是不可能迅速的。

feisuxs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早先的古城楼兰,内外城郭都有着充足的水道流经,是典型的古代绿洲农业社会,在罗布泊和楼兰文明发展的初期阶段,人类的生产力还未能达到控制与征服自然先进程度,当时的人们,对自然还处在一个顺其力量,为满足自我生存需要的发展阶段。如若没有古代丝绸之路从这里路过,可能,今天的罗布泊仍然是水波荡漾着轻舟,楼兰城郭中仍旧倒影出绿树的影子,东西文明相遇的进程改变了这里的一切,这个古代的农业绿洲,也被融入到东西文明交流的大通道之间,在西汉前后,这个历史上东西方的商路,各种宗教的传播之路,重要的军事要道,过多的人口涌入这个地区,造成了环境重负不可承受之重,生态资源迅速的消耗,一个绿洲农业可能仅仅维持一个本地人口生活需要,但却遭遇了或承担了东西方文明相遇历史责任。可以说,历史曾经选择了罗布泊和楼兰作为东西方文明通道,绝非是偶然的,它属于陆地大发现一个必经之路,当人们还没有发现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古代丝绸之路就是人类一个重要通道,这罗布泊和楼兰被历史选择的必然,也是它必然遭遇环境重负的根本原因。

二、为什么选择罗布泊进行环保考察?

把罗布泊放在一个远古时代的自然史演变进程历史去看待,就是从环境史与生态思想角度切入这个话题,因为这个绿洲的消失,这个湖泊的消失,曾经伴随着诸多文明的消亡。它们都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历史的发展之中。除去了自然史演变之外,罗布泊的消亡——究竟与人为因素有多大关系?这是我们生态考察主要问题之一。我们在当代生态文明背景下重新思考罗布泊,是想告诉当代的人们,远在科学技术并未能发展起来的时代,人类过度利用自然环境,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也同样会带给整个文明的毁灭与破坏,如历史上有名的雅玛文明、吴哥文明,复活节岛上的文明,它们如同楼兰一样,都在环境被迅速破坏之后,在自然中消亡了。考察罗布泊之后,从环境史与生态思想从中得到了新的启蒙与教育,生态灾难与环境破坏的问题,由来已久,并非仅仅是表现为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与科技进步结果,环境与生态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尤其是当代全球环境危机四伏,从罗布泊的个案研究中,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相似情景正在重复的发生,人类对环境与生态的改变与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如若按照一般区域性经济发展需求来看,罗布泊仅仅为楼兰文明提供自然环境需求资源是非常充足的,它根本不会发生什么生态灾难。但是,由于东西方文明古代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就会给罗布泊和楼兰带来致命的环境重负,一个长期封闭的绿洲农业社会,如若没有被东西方古代丝绸之路经达过,它们可能今天还一直存在那里,然而,问题在于,罗布泊和楼兰注定了要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担当重任,它们注定要在生态环境脆弱历史上书写下生态灾难的一页。因为连年战争与饥荒,大量的屯田、屯兵、屯垦彻底让城郭中水道消失了,砍伐了周围的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成为盐碱地,不仅不能供给当地居住者的需求,再也难供给过路的人们。当时的楼兰要冲,那些提水背粮,送迎使者,负担沉重,难以应付,其他绿洲城国,供应往来人员的粮食及牲畜饲料亦力不从心,深以为苦。塔里木盆地南缘土地沙漠化问题,远古以来一直存在,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到唐初沙漠南侵,确已造成严重危害。而塔里木河上移水系的变动,克里雅河的东移,则是造成楼兰古城的废弃,绿洲被沙漠湮没的主要原因;唐宋以降海上航运发展,终于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第五篇:关于罗布泊生态考察报告

一、罗布泊活动的简略介绍

我于2010年9月11日,参加了由统一绿茶与《南都周刊》共同组办的罗布泊楼兰环保探险活动,作为随团的生态学者,于2010年9月21日结束了罗布泊环保探险考察活动,历时10天。我们先后乘座越野车经由吐鲁番、鲁克沁、“迪坎尔”至天山支脉库鲁克塔格山,翻越库鲁克塔格山,沿着原子弹实验基地,抵达罗布泊三大雅丹群之一“龙城”雅丹地貌,途径土垠汉代水陆码头遗址、孔雀河下游铁板河道三角洲古河道、余纯顺遇难地、罗布泊湖心标志点,于罗布泊东岸宿营,再取道进入楼兰;然后,再继续穿越罗布泊干枯湖盆,抵达罗布泊南岸,前往米兰古城,参观了古戍堡和佛塔遗址,回到若羌县城,后至库尔勒,从天山南部,途径了中国冰川一号,返回乌鲁木齐。

罗布泊,处于昆仑山与天山之间的塔里木盆地,四周山地上所形成的河流,给予罗布泊以鲜活的生命,湖泊就是这样在盆地的洼处,找其归宿,而不能远流海洋,所以塔里木成为全封闭性内陆盆地。发源于周围高山的内陆河流,每至夏日冰雪消融,汇成一股股奔腾咆哮的急流,倾泻而下,形成盆地一片片像念珠似的绿洲地带。汉时西域36国,其实就是一个个小而封闭的绿洲,罗布泊和楼兰就是这绿洲中的一块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一般认为,沙漠中的沃土,就是适宜人生存的绿洲,如若有稳定的水源可供植物生长或人类聚集繁衍的地理区域,如果说,天然绿洲是伴随上新世末至第四纪更新世后青藏高原强烈抬升,致使大面积沙漠的形成和扩张所提供干旱的气候条件而出现的。天然绿洲的形成应在晚更新世,距今约十万年左右。人工绿洲的出现,则与人类活动相适应,大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伴随着原始浇灌农业而出现的,距今约30XX年。

天山南北地区,约距今三四千年前绿洲农业出现,公元前后塔里木盆地的浇灌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这种农牧结合的绿洲经济与游牧经济相比,相对稳定,但绿洲农业受水资源的制约,不可能连成一片,各绿洲之间大都隔以辽阔的戈壁沙漠,形成各自孤立封闭的社会单位,阻碍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在丝绸之路没有畅通之前,绿洲经济的这种封闭性、孤立同样不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一个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地区,发展速度是不可能迅速的。

早先的古城楼兰,内外城郭都有着充足的水道流经,是典型的古代绿洲农业社会,在罗布泊和楼兰文明发展的初期阶段,人类的生产力还未能达到控制与征服自然先进程度,当时的人们,对自然还处在一个顺其力量,为满足自我生存需要的发展阶段。如若没有古代丝绸之路从这里路过,可能,今天的罗布泊仍然是水波荡漾着轻舟,楼兰城郭中仍旧倒影出绿树的影子,东西文明相遇的进程改变了这里的一切,这个古代的农业绿洲,也被融入到东西文明交流的大通道之间,在西汉前后,这个历史上东西方的商路,各种宗教的传播之路,重要的军事要道,过多的人口涌入这个地区,造成了环境重负不可承受之重,生态资源迅速的消耗,一个绿洲农业可能仅仅维持一个本地人口生活需要,但却遭遇了或承担了东西方文明相遇历史责任。可以说,历史曾经选择了罗布泊和楼兰作为东西方文明通道,绝非是偶然的,它属于陆地大发现一个必经之路,当人们还没有发现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古代丝绸之路就是人类一个重要通道,这罗布泊和楼兰被历史选择的必然,也是它必然遭遇环境重负的根本原因。

二、为什么选择罗布泊进行环保考察?

把罗布泊放在一个远古时代的自然史演变进程历史去看待,就是从环境史与生态思想角度切入这个话题,因为这个绿洲的消失,这个湖泊的消失,曾经伴随着诸多文明的消亡。它们都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历史的发展之中。除去了自然史演变之外,罗布泊的消亡——究竟与人为因素有多大关系?这是我们生态考察主要问题之一。我们在当代生态文明背景下重新思考罗布泊,是想告诉当代的人们,远在科学技术并未能发展起来的时代,人类过度利用自然环境,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也同样会带给整个文明的毁灭与破坏,如历史上有名的雅玛文明、吴哥文明,复活节岛上的文明,它们如同楼兰一样,都在环境被迅速破坏之后,在自然中消亡了。考察罗布泊之后,从环境史与生态思想从中得到了新的启蒙与教育,生态灾难与环境破坏的问题,由来已久,并非仅仅是表现为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与科技进步结果,环境与生态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尤其是当代全球环境危机四伏,从罗布泊的个案研究中,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相似情景正在重复的发生,人类对环境与生态的改变与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如若按照一般区域性经济发展需求来看,罗布泊仅仅为楼兰文明提供自然环境需求资源是非常充足的,它根本不会发生什么生态灾难。但是,由于东西方文明古代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就会给罗布泊和楼兰带来致命的环境重负,一个长期封闭的绿洲农业社会,如若没有被东西方古代丝绸之路经达过,它们可能今天还一直存在那里,然而,问题在于,罗布泊和楼兰注定了要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担当重任,它们注定要在生态环境脆弱历史上书写下生态灾难的一页。因为连年战争与饥荒,大量的屯田、屯兵、屯垦彻底让城郭中水道消失了,砍伐了周围的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成为盐碱地,不仅不能供给当地居住者的需求,再也难供给过路的人们。当时的楼兰要冲,那些提水背粮,送迎使者,负担沉重,难以应付,其他绿洲城国,供应往来人员的粮食及牲畜饲料亦力不从心,深以为苦。塔里木盆地南缘土地沙漠化问题,远古以来一直存在,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到唐初沙漠南侵,确已造成严重危害。而塔里木河上移水系的变动,克里雅河的东移,则是造成楼兰古城的废弃,绿洲被沙漠湮没的主要原因;唐宋以降海上航运发展,终于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三、罗布泊与文明消亡关系

罗布泊的地貌,从星系之外成像看,俗成“地球之耳”,在一万年之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它们曾经是欧罗巴人游牧向东方推进一个历史的见证;大约在四千年前后,这里,就有着小河墓地文明,它们是游牧与农耕相结合的文明社会;其后,二千年间,这批欧罗巴人消失了。到了西汉时期,汉唐代文明出现在西域,维持了将近七百年,随后,也伴随着历史动荡与演变,汉唐文明也随之消失了。这两次文明的消失,都是以断裂的方式,突然间的消失了,我们不知在这里改变了什么,自然发生什么样的灾变,但是从环境史与生态思想角度分析,它们都与罗布泊有着关系。有人说,罗布泊是一个游湖,由于它的游走与移动,绿洲也随之改变了方位,文明也就随着环境变迁而发生着变化。从历史资料来看,开荒屯田,解决粮食问题,一直困惑罗布泊周围生存的人们,环绕着湖水而息的游牧与农耕文明,当人口在相当数量时,是可以维持本地需求,但是,因为西域是一个历史通道,又是边关,自然过往的行人必须要在此得到补给,这增加了当地粮食生产压力,逐渐的导致绿洲在罗布泊水退去、或随着水系干涸之后,人们放弃了居住地,迁徙它处,从而使这个地区的文明消亡了。这个结论,仅仅是从已有资料作出了的判断,但是,我们还是不清楚这两次文明断裂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人们只是从猜测的角度发现,楼兰文明的消亡与罗布泊历史的变化相关。

四、当代生态危机与罗布泊命运

近代百年以来,中国社会开始选择了向西方现代社会学习,工业革命进程开始成为影响着罗布泊最后消亡的因素,民国初期,罗布泊还是水泽丰润,那里居住着罗布泊人,打鱼、放牧或耕种等多种多样的生活,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和六十年代,原子弹实验基地开始在这里建立的时候,在罗布泊湖泊上,还有船可以摆渡。然而,到了七十年代之后,最后一滴水干涸了,至今,已过去了几十年,罗布泊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重新被纳入了工业发展目标历史阶段,这里存储着世界上丰富储量钾盐、铁矿、锰矿藏,然而,这种矿藏的提取却需要大量的水,这意味着这种工业必须大量用水来提取工艺,因为塔里木河上下游,居住着六个农垦农场,大量截流取水,民屯与军垦生产粮食大量用水,已无法满足这项工程用水;人们必须要将阿尔金山或昆仑山雪水引入干涸的罗布泊,于是,生活在塔里木河下游若羌已经成为当代又一个楼兰,正面临着因为缺水而搬迁危险,若羌县城危在旦夕,过度开发而导致环境恶化,生态灾难不断发生历史悲剧又一次将重新上演。这就是说,在罗布泊死亡之后,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仍旧不放过罗布泊,并对其进行最后浩劫,这恰好表达了人们对罗布泊征服之后,又一次对它进行摧残和生态毁灭的灾难真正原因。上个世纪六十年至七十年代,天山南北大规模的农田开发,这也是绿洲致命死亡的原因。接着,中国又开始在罗布泊进行原子弹实验,最后残存的一滴水也从此不见了。核爆炸产生的蘑菇云和降落在该地区的核辐射尘埃落满在了罗布泊,可能给罗布泊以致命的一击!核问题给人们的教训是: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对于地球环境的影响力较之过去已经无与伦比地增大了,因此人类在进行任何大规模活动前,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的承受力。

五、中国当代楼兰悲剧即将在若羌发生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导致了罗布泊消亡,如今这个历史的悲剧还在若羌县城重新上演,如若我们先辈们曾经放弃了楼兰,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也要放弃若羌县城呢?六万多人的若羌县城,有二个江苏面积之大,如果目前维持着种植红枣,还可以防风和固沙,坚守一段时间,如若真的上了钾盐项目之后,大量的从阿尔金山、昆仑山取水,或截留塔里木河,那么,意味着不久的将来,若羌就会面临着当年楼兰局面,缺水是一个城市文明消亡的关键,学会放弃,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但是,当我们前往若羌时,看到或听到的都是对钾盐项目寄予厚望,谁也不会因为历史上曾经有过生态楼兰悲剧发生而放弃眼前利益,人类中心主义主宰着人们对物质财富贪婪与占有野心,不会让已经死亡的罗布泊安息,或者让它进入到修养生息阶段,自我恢复与调整阶段。其实,我们应该留下这片荒野,留下这片死亡之海,它们作为人类干预自然平衡,过度的消耗了自然资源一个历史的见证。

六、罗布泊需要长期的修养生息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罗布泊这个“地球之耳”彻底失聪了,谁也能判断,这个地区是否还能有生机?谁也不知道未来的几千年,人们将如何对待罗布泊,如果说现代工业彻底结束了罗布泊的生命,那么,处在工业革命进程中国文明选择,如何能给未来的罗布泊新的生命呢?不论是调水方案,还是继续作为试验基地方案,或是特殊旅游和探险,都不能让罗布泊安宁,在浮躁的社会与文化面前,罗布泊的死亡就成为一个博物馆,它在那里展示着自己,至今人们还在不断开发着罗布泊死亡之后的价值。

小河墓地文明,楼兰文明,都是因为缺少水,失去了天然的绿洲,如今罗布泊彻底地干涸了,死亡了,面对着一个缺水的若羌县城,它即将成为中国第二个楼兰,为什么不能让一个死去的湖泊进行自然修复呢?为什么还要以人类利益为目的去继续挖掘它仅有矿藏呢?罗布泊有着铁矿,锰矿和钾盐矿藏,那些维持着罗布泊天然水系地区与山脉,如若过度使用其水源,那么这个地区的放弃与毁灭就在眼前,人们是否可以暂且放弃现实利益而选择让罗布泊长期修养生息,这是一个生态平衡问题,也是检验当代人们生态行为标准,我们不能够让第二个楼兰生态悲剧,在我们这一代发生,我们可以用生态中心主义与环境伦理或道德,相应的处置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去解决人的利益冲突与自然生态平衡问题;我想,这才是我们这一次罗布泊生态考察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七、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

一个死亡的湖泊躯体,如今却是漫漫黄沙滚滚来,极度贫瘠与寸草不生的盐碱地貌,成为今天人们记忆中最鲜明形象,昔日的城市早已化为历史风烟,早年的绿洲完全不见踪影,当年的湖泊完全干涸。这个历史文明的悲剧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在重新诠释这一个环境与文化消失的故事,我们好像感受到今天的许多地区与湖泊面临着同样命运,我们也从中获得许多新的启示,在水资源缺乏的今天,人们重新提起罗布泊的故事,以及楼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悲剧。可以说,这是一个人类历史上因环境变迁而毁灭了一个国家的故事,因水源断绝而关闭的一个大的历史通道幻灭的情景,因不适宜人类居住而撤离的绿洲,将成为人与环境之间上演的悲剧之一,可能更多的人们是带着悲剧心情来到这里,重新探寻罗布泊消亡的历史悲剧是如何发生的。关于罗布泊与楼兰的故事,如何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如何诠释这个历史上曾经辉煌过文明历史,这个故事,对现实最具有说服力原因在于,一个曾经是经济非常繁荣与著名的通商重镇楼兰,一个古代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一个曾经东西文明曾经在这里交汇的楼兰古国,因为水资源的断流与干涸,彻底地变为一片废墟。

可能因为历史上曾经有过小河墓地文明消亡,有过楼兰文明消亡,那么,今天还会可能发生若羌的消亡。一个巨大的湖泊,曾经造就有辉煌的文明,一片绿洲曾经创造了不同文化。如今,难道真的要在环境自然史的断裂中,由于人为造成的环境恶化而毁灭与消亡吗?我们不希望第三次文明的断裂,发生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环境史与生态思想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对罗布泊负有责任与义务,这是一次生态新启蒙,也是一次生态觉醒!必须从历史的进程中去把握当下情景,其实,一个罗布泊也折射出整个中国现代社会环境危机的问题,人们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会学把自然作为一个整体去把握,人们生存于地球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这个共同体繁荣,但是,其先觉条件是,我们不能够因为自身的利益而改变与毁灭自然本身,人们必须学会从自然角度去审视未来,这可能是我们这次罗布泊之旅,应该达到效果。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