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与复仇——呼啸山庄读后感 大全
“我爱他不是因为他长的漂亮,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俩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样的,爱与复仇——呼啸山庄读后感。”——凯瑟琳·恩肖
这是《呼啸山庄》中的一句话,使我感触很深。凯瑟琳在答应林顿的求婚后对她的保姆说的。她为了虚荣嫁进画眉田庄,内心却是煎熬的。希思克利夫开始算计拆散他们的两家,复仇成了他今后一生的主题。他夺了呼啸山庄的产权,骗了画眉田庄的土地,甚至把下一代的幸福算计在内。他去田庄与凯瑟琳幽会,让凯瑟琳背负着背叛的煎熬死去,他就是个魔鬼!直到最后,老年的希思克利夫也许是因为心中仅存的爱开始忏悔,经历了几日的食后,他在他们曾关禁闭的阁楼上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结束了他因爱生恨的生命,读后感《爱与复仇——呼啸山庄读后感》。
不知道该怎样去评价这样的两个人,他们彼此深爱,喜欢自由,却又虚荣报复。希思克利夫这样的个孤儿,在老恩肖的呵护下成长,骨子里所带的那种复仇的心理却并没有消失。而凯瑟琳呢,喜欢希思克利夫,却并没能摆脱考虑身份地位的虚荣心。就是这样的一个悲剧吧。
《呼啸山庄》很让人思考,不仅仅是文学,更多的是人性。
——于2011年10月
第二篇:《复仇》读后感
对麻木者的复仇——读鲁迅《复仇》
(二)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日,鲁迅写完第一篇《复仇》之后,继续写了同名的另一篇散文诗《复仇》
(二)。作品借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表现了对社会上麻木者的反抗,其意比前一篇《复仇》更深了一层。
耶稣,是救世的先觉者,他的努力就是为了解除为奴的同胞的苦难。为救同胞苦难而被拘捕,而被送上十字架,而被钉杀。在耶稣被钉杀的时候,耶稣一直为之奋斗的同胞们不但不给予丝毫的理解和同情,相反,却对耶稣百般的戏弄、辱骂、讥诮,鉴赏耶稣的痛苦。作者借此材料,表现了对麻木者的复仇。
让我们先看看人们对耶稣的态度:
“兵丁投给穿上紫袍,戴上荆冠,庆贺他;又拿一根苇子打他的头,吐他,屈膝拜他;戏弄完了,就给他脱了紫袍,仍穿他自己的衣服。”
“四面都是敌意„„”
“ 路人都辱骂他,祭司长和文士也戏弄他,和他同钉的两个强盗也讥诮他。”
耶稣,在为同胞们努力奋斗,而同胞们就是这样待他,百般地戏弄、辱骂、讥诮,恶钉,希望看看耶稣如何痛苦,如何挣扎,想看看耶稣有着一副怎样的可怜相,他们想从耶稣的大痛中获得一种大乐。同胞们如此对待耶稣,耶稣是怎样面对他的同胞们的呢?
请看作品:
“他不肯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要分明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们的神之子,而且较永久地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
“丁丁地响,„„使他痛得柔和„„可咒诅的人们呵,这使他痛得舒服。”
“他在手足的痛楚中,玩味着可悯的人们的钉杀神之子的悲哀和可咒诅的人们要钉杀神之子,而神之子就要被钉杀了的欢喜。突然间,碎骨的大痛楚透到心髓了,他即沉酣于大欢喜和大悲悯中。”面临着被侮辱和死亡,耶稣并不感到痛苦和恐惧,不喝那有镇静麻醉作用的没药所调和的酒,要分明地即精神清醒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悲悯那些麻木不觉悟的人民的前途,仇恨他们现在的麻木不觉悟。他悲悯咒诅四面的敌意。在被钉杀中,他觉得痛得柔和痛得舒服。他对待自己的被钉杀的悲哀,是“玩味”,是“咀嚼,欣赏”;不仅不是难受,而且对于自己的被钉杀是感到欢喜的,他玩味欣赏这欢喜。越是“大痛楚透到心髓了”,他越是“沉酣于大欢喜大悲悯中”。
麻木的人拿“残酷”作娱乐,拿“他人的苦”作赏玩,作慰安。但是耶稣在人们的“残酷”和“痛苦”面前并没有示弱,他不怕痛苦,不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来麻醉自己,以减少痛苦。这样,人们不但不能拿他作娱乐,作赏玩,作慰安,他反而分明(清醒地)玩味他们了。他向他的“可悲悯”而又“可咒诅”的同胞“复”了“仇”。
麻木者想从先觉者身上得到一点乐,先觉者偏偏不给,保持清醒,忍受巨大的伤痛,不露可怜相,反过赏玩可鄙麻木者的可怜,这样,先觉者真正做到了复仇。
第三篇:鲁迅《复仇》读后感
鲁迅是个完美主义者,他终生都在追求理想的完美、人格的完美、道德的完美。他论敌的议论,总是锋芒毕露,直入对手骨髓。
在《复仇》、《复仇(其二)》两篇散文诗中,鲁迅复仇的矛头却直指百姓——那些他一心想唤醒、想拯救的人。鲁迅的这种“复仇”精神,是对愚昧百姓“怒其不争”。
面相觑,慢慢走散”,这时,干枯而立于旷野的男女则反过来赏鉴路人的干枯与死亡,而且因为生命的飞扬而大喜。
《复仇(其二)》这首散文诗所写的故事情节和细节,均取材于《新约全书?马可福音》,但鲁迅竭力把神之子手足被钉的痛楚,同玩味着神之子被钉杀的可悲悯可诅咒的人们的欢喜,作了鲜明而强烈的对照,这就使宗教神话故事获得了新的意蕴。
在散文诗的主体部分,一共八次出现了“神之子”的字样,反复渲染耶酥是“神之子”,到散文诗的结尾,突然来了一个大转弯,说出了他是“人之子”。人们钉杀的是“人之子”,而“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这是文章真正的意蕴所在。
《复仇》表现了他对庸众的几乎没有复仇的复仇,是鲁迅式的黑色幽默,《复仇(其二)》则借用宗教神话故事,表现先觉者在被他希望拯救的庸众迫害的大痛楚中,以对庸众的悲悯和诅咒来作为复仇,他痛得“柔和”和“舒服”,都因为这玩味——复仇之故。这种复仇当然更没有复仇意味,只是牺牲自己以期庸众将来的醒悟。
第四篇:义犬复仇读后感
义犬复仇读后感
这天,我们学到了一篇课文,名字叫《义犬复仇》,它使我想了很多很多„„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苏联卫国战争前夕,在边防哨所有一位优秀的军犬引导员——斯达罗。他引导了一条名字叫文尔内的狗。有一次,斯达罗被敌人的枪弹击中,文尔内气急了,咬掉了那名德军两根开枪的手指头。同时,文尔内也受伤了。伤痊愈后,文尔内不愿意服从新主人的命令。不久,卫国战争爆发了。文尔内丧失了听觉,不能在边境服役了,被作者收养了。
有一次,作者带文尔内回家时,发现他的表现十分异常。突然,他撒腿奔去„„两小时后,值班军官打来电话:“在市中心的街上,出现一条狼狗,直径向一个德国人猛扑上去。这个人掏出手枪,边躲闪边开枪,虽然射尽了子弹,可还是被狗咬断了喉管„„”作者急忙赶到现场,看见文尔内受了致命的枪伤。
原来,文尔内一直记着这个人的气味,居然在他头脑里保存了八年之久,而且他竟然能从柏油路上嗅出敌人的气味。八年来他一直对敌人怀着刻骨的仇恨,并等到了报仇的这一天!
这篇课文的一些段落十分精彩,如:发疯似的扑到凶手身上,用自己尖锐的牙齿咬住了那只开枪的手;走路很不安,情绪显得激动,全身像发寒噤一般颤抖着,连我的命令也失去了效力;他的目光又死死的盯着被它咬死的人,目光里含着一种深仇大恨„„这些精彩的描
述活灵活现,犹如身临其境,使这篇文章读起来更有味儿了。
这篇课文很感人,文尔内对主人是多么的忠心呀,它具有人的情感、意识。宁愿自己死也要为主人报仇雪恨。这刻骨的仇恨它一天也没有忘记过。一般的狗对自己主人只是依恋和忠心,然而军犬却不同,他甚至可以为主人舍去生命。
文尔内是一条特殊的狗。学完这篇课文,使我对它肃然起敬。
第五篇:呼啸山庄读后感
喜欢浪漫,喜欢坚强,喜欢艾米丽.勃朗特
因此,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英国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所写的。
这本书写于19世纪初的英国,当时英国对外加紧了海外扩张,对内则加强了精神生活的控制,但这种控制又激发了作家们的强烈反抗,《呼啸山庄》就是带着一股荒原的狂风闯进了死气沉沉的英国文坛。
这本书主要讲了吉普赛弃儿西斯科列夫被呼啸山庄的庄主收养,但当老庄主去世后,他被虐待出走,最后回来复仇,恩怨一了,情仇一了,想起昨日欢乐的日子,而今已是物是人非,不变的只是一颗眷恋的心,一双多变的眼。
虽然我厌恶荒原上呼啸怒吼的狂风,但我喜欢荒原上孤独守望者的眼睛,喜欢你,西斯科列夫的眼神,喜欢你眼里那淡淡的忧伤,丝丝的甜蜜,为何?从你飘忽不定的眼里,有我曾经朦胧的身影。有我曾经委屈的泪花,有我曾经自卑的灵魂,当小时候的西斯科列夫像小绵羊一样委屈的把头转向肖恩的怀里,那低头的一转,使我想到了童年的自己,还清楚地记得藏在某个角落看着同学走过,羡慕她的新衣裳,新书包,骄傲的眼神。
当小马儿长大了,你,西斯科列夫也长大了,我看见,你与凯瑟琳挥舞长鞭在荒原上狂奔,你野性的眼眸里发出一道火花,那是爱吗?是的,只要有爱,你脉脉含情的眼神总是温
柔的,触动着每一位少女柔软的心田。也许每个坠入爱河的人都这样,正如张爱玲见到胡兰成写到“遇到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中开出花来。”但我的眼里却常含泪水,为我飘落的青春,当 花儿凋谢,爱情已死,你的眼已瞎,无光,无热,亦
无情,忧郁的眼里透着淡定与阴谋,但我想告诉你,你并不孤单,你还有我呢,我也曾被亲爱的人深深伤害,而变得冷漠无情。但即使这样,地球一样转,受伤的心还在,不妨让我们听一首《贝多芬的音乐》慰藉我们脆弱的心,最终打开心灵的窗口,让阳光进来。
时光流逝了,年龄增加了,人生变短了,眼神变暗了,思念加长了,无论你多么的想忘却,却永远掩饰不了眼里遥远的思念,你依然深爱着凯瑟琳,在雨里,风里,梦里呼喊着她的名字,正如季羡林老先生一直不能忘却伊姆加德,小凤仙忘不了蔡锷,张学良忘不了赵一狄。哎,多情的人啊,我要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最后,愿西斯科列夫与凯瑟琳的灵魂得到宁静。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