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民俗陈列馆展品简介5篇

民俗陈列馆展品简介5篇



第一篇:民俗陈列馆展品简介

文翰公祠耕读文化展览馆陈列品清单

一、农具类

1木梨:用于农田翻土。

2耙:用于将土块划碎。

3耖:用于将水田整平。

4擂荡:用于将水田的泥土打烂。

5牛轭:套在牛颈部用耕绳与梨耙耖相连。

6牛兜:套在牛的嘴巴免得牛吃农作物。

7圈耙:稻田耘田除草用具。

8稻桶、桶梯、桶簟:稻麦脱粒工具。

9稻担:割豆田稻时挑稻把用。

10风车:用于分离谷粒与批谷或米与糠。

11水车:(车架、车桶,车轮子、龙骨、车校架),用于水塘车水。

12椰:用于敲打大麦,大豆之工具。

13拜箕:用于小麦扬壳。

14米筛:用于筛选谷物工具。

15畚斗:装盛工具。

16担冲、蔴索、钩刀:上山砍柴工具。

17镰刀:稻麦收割工具。

18扁担、棒桩:挑担工具。

19地簟:晒谷、麦用。

20锄头、草削:翻地、刨草工具。

21箩筐:盛谷物用具。

22:畚箕:挑栏肥,泥土等工具。

23蓑衣:防雨用。

24笠帽:遮阳遮雨用具。

25草鞋:上山,下田穿的鞋。

26茶筒、饭框:田间劳动时送饭、装茶水工具。

27草袋:上山砍柴时装饭菜用。

二、厨房类用具。

1风箱:烧火鼓风用。

2千张架:做千张(豆制品)用具。

3豆腐桶、豆腐杠、豆腐盆:,做豆腐用具。

4饼模:制作各类糕饼之模具。

5压酒架、大酒缸:酿酒工具。

6温酒壶:温酒用具。

7饭甑:炊饭用具。

8盐缸、盐筐:盛盐用具。

9筷子笼:装筷子用。

10笼格:蒸糕、蒸馒头用具。

11火筒:吹火用具。

12火刀、火石:点火用具。

13笊篱:捞饭用具。

14水桶、井桶:挑水用具。

15、竹雕洒壶:用一节大毛竹雕成,盛酒用具。

三、纺织类工具。

1磨车:用于压棉花籽。

2弹弓、弹棉机:用于将棉花弹松

3纺车:将棉皮纺成棉纱工具。

4织布机:织布工具。

5搬互架:将棉纱拧捆工具。

6麻压、织筐篮:将麻捻成麻线用具。

7打线车:将麻线打成纱线用具。

8织带架:织带工具。

四、私塾馆

书箱:藏书用箱。

文房四宝:毛笔、墨、石砚、青田石笔架,注水壶,讲台桌、戒尺、学生课桌及凳子。

五、匾额类

包括“中书舍人”、“嘉议大夫”、“亚中大夫”、“儒家训导”、“恩进士”、“县丞”、“明经”7块匾额。

圭二公祠宗族、民俗文化展览馆陈列品清单

一、生活用具类

1火桶:哄小孩站立取暖,免于到处乱跑。

2坐车:小孩坐之车。

3焙笼:供婴儿躺取暖。

4铜钱柜:古店铺之坐凳又可装铜钱

5浴盆:洗澡用盆。

6高脚桶:大户人家之洗脚用盆。

7蒲笼:供工匠出外装铺盖用。

8棕箱:旧时公务员外出所用。

9藤篮:出外手提之箱。

10鸟笼:用于养鸟。

11克里(鱼篓):渔夫装鱼用,也可用于采茶,摘棉花。

12凤冠篮:装新娘凤冠用。

13红缨帽桶:清代官帽桶。

14馒头、米粿盒:出嫁时装馒头,米粿之礼盒。

15银柜:旧时保险箱。

二、卧室家具类

1花床、踏床、印花被、方头枕、蚊帐。

2花厨、长杞桌、大凳。

3梳妆台、脸盆架。

4衣柜、衣箱。

5马桶、夜壶。

三、手工技艺展品

1、窗花剪纸:“河阳剪纸”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曾参加过由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河阳剪纸工艺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就已形成风俗,风格特异,内客以中国戏曲为主,配以亭台楼阁、云彩、树林、花草,人物不剪五官,追求神似。其技法特点重外在形似,更注重本质的神似,阴阳刻法相结合,工艺细致,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2、河阳织带:织带技艺与剪纸技艺、刺绣技艺同为旧时河阳女孩子必须学习的三大手工技艺,普遍用于制作裤带、围裙带、背包带等,是家家户户的实用之物。其中字带和福禄寿喜图案带主要是作嫁妆及传家之物,具有较高的手工艺技艺,能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生活,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3、刺绣技艺广泛用于制作香袋、花鞋、肚兜、披肩、童帽等装饰品,大部分作为旧时女子陪嫁必需品。

四、其他民俗展品

1、竹夫人:抱枕,旧时土空调,用于夏天睡觉时透气凉快。

2、三寸金莲:旧时小脚女人穿的花鞋。

3、童帽:旧时小孩戴的帽,有帽圈、狗头帽、荷花帽、太子帽、公子帽。

4、披肩:新娘出嫁时穿戴。

5、鹿形烛台:点蜡烛灯具,造型精细。

6、麦秆盆:针线盒,麦秆编制成精细,有100多年的历史。

7、箬壳盒:日常针线盒。

8、独角镜台:旧时妇女梳妆时用于前后照的镜子。

9、灯盏:青油灯。

10、灯笼挑:挑灯笼所用,天然藤绕木柴制作。

11、瓜子桶:盛放各类瓜子,木雕精美。

12、饭粘刮:做鞋底时刮糯米饭用具。

13、竹桥:供外出出嫁乘坐。

14、木车床:加工木头工具。

15、鱼缸:富户养鱼用缸。

16、大圆桌:独块木板制作的独脚金鸡圆桌。

17、鼎秤:古时称金银首饰用具。

18、清代服装。

五、匾额类

《义阳望族》、《恪守家训》、《为国立功》、《崇祀乡贤》

第二篇:陈列馆简介

陈 列 馆 简 介

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历史陈列馆位于榕江县古州镇古州中路大街西侧,原为清代贵州省古州镇总兵署,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四合院式马头墙木结构建筑,规模宏大,总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1930年4月30日,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中国红军第七军,攻克古州城,设军部于此(史称红七军军部旧址),并于5月1日在军部门前广场召开军民庆“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这是我党领导的军队第一次在贵州打胜仗,第一次入黔攻占贵州的一座县城,第一次在贵州召开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播下革命火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红七军发展史上和贵州革命史上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缅怀红七军的丰功伟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榕江县将军部旧址建成红七军历史陈列馆,以红七军攻克榕江县城为主线,展示红七军光荣的战斗历程。

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历史陈列馆现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贵州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贵州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全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贵州省党史教育基地、黔东南州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是贵州省唯一的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军事衙门。

第三篇:最新聂帅陈列馆简介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简介

重庆市江津区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文化昌明,人才辈出,是共和国元帅聂荣臻的诞生地。聂荣臻元帅陈列馆由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馆名,位于重庆市江津城郊,105亩的馆区山清水秀,碑馆合一的建筑庄严雄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重庆市国防教育基地、重庆市廉政教育基地和重庆市科普教育基地。

广场上中央军委赠送的聂帅铜像神采奕奕。陈列厅里3000多件珍贵文物、图片、文献资料,诉说着“一代元勋”、“星弹主帅”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出生入死、呕心沥血感人至深的事迹。雕塑、油画等艺术作品和声光电技术的巧妙运用,更是生动再现了聂荣臻元帅光辉的一生。“铁锈墙上的家书”表现了聂帅矢志革命,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黄土岭之战”幻影成像,再现了聂荣臻同志指挥抗日军民,击毙日寇名将阿部规秀的激烈场景;“晋察冀家园”场景,展示了晋察冀军民全面建设模范根据地热火朝天的局面;360度环幕电影重现了聂帅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铸就“两弹一星”辉煌的光辉历程;模拟复原的聂帅的青瓦灰墙的四合院办公室,正在专心看报的聂帅晚年硅胶塑像,栩栩如生,展现了聂帅为党

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形象。

开馆12余年来,共接待观众310万人次。2007年获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10部委联合授予的全国青少年社会教育最高奖——银杏奖。

第四篇: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简介

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简介

1937年秋,日军炮火弥漫中华半壁河山。迫于战势,浙大被迫西。760多名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先后在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贵州青岩等地辗转迁徒,流亡办学。经过25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浙大师生历尽千辛万苦,于1940年初抵达贵州遵义、湄潭、永兴定居办学。在七年的峥嵘岁月里,浙大汇聚了中国知识分子一代精英,他们胸怀报国之志,力克千难万险,潜心研究,孜孜以求,取得累累科研成果,培育出一代蜚声中外的求是学子,使浙大迅速崛起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剑桥”。同时,亦为穷乡僻壤的黔北山区播下了现代科学文化的种子,对日后遵义、湄潭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在湄潭工作和学习,日后被评为两院院士的有四十五位。1989年,中央领导同志接见21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其中李竞雄、梁守般、潘家铮三位曾在湄潭就学。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功臣中,王淦昌、程开甲曾在湄潭工作过。

因而,湄潭是求是创新的摇篮、科学教育的圣地。

浙江大学西迁黔北办学史略

1939年2月5日(时在桂北),18架敌机轰炸宜山,投弹一百余枚,浙大标营十数间房舍被毁,一百多学生的衣物用品遭劫。此间环境并不安定,兼之许多师生因水土不服而患痢疾和疟疾,竺可桢校长考滤另寻合适地点,准备必要时再次迁校。2月底赴渝公务途经贵阳时,宋麟生、陈世招、周寄梅等人劝浙大迁湄潭。竺即到遵义了解情况,委托遵义县长刘慕曾与湄潭联系,并请王克仁赴瓮安、湄潭察看。在4月召开的迁校委员会上,初步确定迁校湄潭。6月中旬,可桢亲到湄潭查看房舍300余间,甚感满意,坚定了迁移湄潭的意向。

1939年11月15日,日军自北海登陆,桂南很快失陷。竺可桢召集紧急校务会议,决定立即迁校贵州。12月6日,首批教职员及大部分家属离开宜山,前往都匀。12月中旬,图书仪器陆续运出。同时,李熙谋、胡刚复、蔡邦华受命启程前往遵义、湄潭筹划迁校事宜。

1940年1月12日,竺可桢校长离宜山经贵阳到遵义,2月3日起开始在江公祠办公。2月9日一年级新生迁到贵阳青岩上课。二、三、四年级学生也陆续抵遵义。2月22日正式复课。与此同时,加紧湄潭校舍的准备工作。6月初,浙大农、理学院理组先后迁到湄潭,年底一年级也由青岩迁至湄潭永兴镇。

至此,从1937年起,至1940年2月定居遵义、湄潭、永兴止,浙江大学历时两年半,途经浙、赣、湘、桂、黔六省,行程2600公里的西迁暂告一段落。他们行经的路线正好与三年前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的上段路线基本吻合,而抵达的终点又正好是召开了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的历史名城遵义,因而人们把浙江大学西迁流亡办学称之为中国一支“文军”的长征。

遵义是贵州第二大城市,黔北首府。四面山峦环抱,湘江穿城而过,将全城一分为二:西面是老城,东面为新城。浙大校本部设老城子弹库,新城何家巷为教学活动中心。播声电影院(今遵义电影院)是浙大集会和纪念周礼堂,图书馆在江公祠,各院系教室及师生宿舍遍布新老城区。碓窝井9号是竺可桢住居。

从遵义东行75公里便到了湄潭。这座小县城座落在乌江支流湄江之滨,风光绮丽,农产丰富,民风淳朴,实为一安静良好的治学之处。早在1939年底,湄潭各界就成立了“欢迎浙大迁校协助委员会”,筹商拨让县城部分庙、祠及公房、民宅300余间,迎接浙大迁校湄潭。

浙江大学湄潭分部设在湄潭文庙。前院状元桥面街的大照壁上,嵌有“国立浙江大学”六个大字,两侧为进出辕门。文庙大成殿是图书馆,其余各处为办公室、医务室、教室和部分教职员宿舍。竺可桢来湄亦住此。

城东玉皇阁旁的扶风山下,浙大购地修建了男生宿舍“仁”、“义”、“礼”、“智”斋,江边建了体育场和游泳池。女生宿舍建在文庙右侧,名“信斋”。

物理系设在双修寺,还在此新建了实验大楼。

在城西贺家祠堂一带,租地两百余亩建了浙大农场。除农经系设财神庙、农学农化系设禹院农艺、园艺、蚕桑各系均设于此,还在农场中央建了病虫系“大厦”,农场中名“牛郎背”的小山上,建有一草亭作师生休憩之所。亭柱上刻一联日:“一亭座览山胜,满目争看桃李春”。

财神庙、朝贺寺、天主堂、魏家院子,尚家院子及城内外部分民宅为教职员宿舍。

文庙右侧皂角树下原为湄潭初中校址,湄中与浙大实验学校合并为浙大附中后,校舍仍置于此。

玉皇阁原为湄潭气象站,在此设了浙大附小。

浙大一年级迁永兴后,主要教学活动集中在“江西 会馆”、“三楚会馆”、“四川会馆”。后又将部分教室移至南华宫。教职员安置在张家巷等处民宅中。财神庙是生物、物理实验室,火神庙为畜牧实验场。

从1940年初迁至遵义、湄潭、永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次年—1946年秋迁返杭州,浙江大学在黔北办学的七年,被称为浙大历史上一个极生要的发展时期。浙江大学由一所地方性大学崛起为全国著名高等学府,得了“东方剑桥”和“民主堡垒”的声誉。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学校规模在战乱中发展壮大。西迁前浙大有文理、工、农三个学院,16个学系,70名左右教授、讲师,600多名学生。到1945 –46,浙大已有文、理、工、农、师、医6个学院,25个学系,200余名教授、讲师,2200名学生规模扩大了三倍多;又增设了龙泉水校,办了两个大学先修斑,一间附属中学;还新建浙大研究院,设置了史地、数学、化工、农经等五个学部。1945年攻读各学科研究生达62名。

2、“求是”学风在艰苦办学中发扬。竺可桢倡导的“求是”校训为探求知识、培养健全人格之准绳,在西迁办学中,浙大师生发扬“求是”学风和“勤朴”校风,刻苦自励,奋进不息,园满完成了各科学业;同时通过艰苦环境的磨炼及社会实践的和陶,培育和造就了一代勤奋、朴实、竖毅、果敢的求是学子。

3、著名学者汇聚,学术空气浓厚,科研成果累累。竺可桢把有一批好教授作为“办好大学第一要紧事”,千方百计纳聘海内外著名教授来此教学,浙大一时学者云集。这批老一代老知识分子胸怀报国之志,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潜心钻研,孜孜以求,成就赫然:苏步青在微分几何研究方面取得了突跛性进展,被称为“东方第一峰何学家”:王淦昌在核物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世界物理界所注目;贝时璋关于实验生物的研究,谈家桢关于基因遗传的研究,陈建功关于三角函数的研究,蔡邦民的果树学,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张其昀、谭其骧的历史地理等都 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许多项目在全国各大学中名列前茅。

4、抗日爱国民主运动十分活跃。读书不忘救国,浙大师生以极大的热忱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浙大地下党组织以及“黑白文艺社”、“铁犁剧团”、带领学生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民主爱国运动,浙大被外界称为“民主堡垒”。力主思想自由的竺可桢校长总是站在保护进步学生的立场上,为营救被捕学生 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5、在偏僻的黔北区播下了现代科学文化的种子。浙大在黔 北办学七年,与遵湄人民患难与共,相濡以沫。黔北人民养育了浙大农学院对逐作物、水果、茶叶、蚕桑的研究试验成果,对湄潭乃至黔北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1945年8月14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抗日站争以中国人民的最后胜利结束,浙江大学准备复员东归。9月13日,在浙龙泉分校奉命回杭接收整修校舍。1946年5月,在遵义、湄潭的师生员工及大批图书仪器开始启程东迁,9月全部返抵杭州,10月1日开始上课。浙江大学十年颠沛流离的西迁流亡办学从此结束。然而这一伟大壮举,在中国教育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求是精神永放光茫

第五篇:河南科技大学——中国轴承陈列馆简介

概述“中国轴承陈列馆”是由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和河南科技大学联合建设的轴承专题展馆。现有展区面积400平方米,展品2000余件。2004年10月,在河南科技大学轴承专业(方向)成立三十周年之际,“中国轴承陈列馆”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面向全院师生开放。编辑本段作用

“中国轴承陈列馆”是集教育、宣传、收藏和研究为一体的轴承专题陈列馆,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也是展示中国轴承工业形象的窗口。

编辑本段珍藏产品

据介绍,被誉为机器关节的轴承是现代机器不可缺少的支撑部件,广泛应用于各类机器、电子产品、车辆、航空航天器等,其质量直接影响所配套的各种主机和设备的性能和水平。据了解,该陈列馆共收藏了大大小小轴承3000多套,包括目前我国航空航天器上应用的高精尖轴承。

中国轴承陈列馆介绍

“中国轴承陈列馆”是由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和我校联合建设的轴承专题展馆。现有展区面积400平方米,展品2000余件。

2004年10月,在河南科技大学轴承专业(方向)成立三十周年之际,“中国轴承陈列馆”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面向全院师生开放。

“中国轴承陈列馆”是集教育、宣传、收藏和研究为一体的轴承专题陈列馆,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也是展示中国轴承工业形象的窗口。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许多我们的前人使用轴承的踪迹。早在七千多年前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建造房屋时就安装了可以转动的门,这是对轴承最早的应用;四千多年前中国就发明了车,开始了对滑动轴承的应用;周朝时期创造了轴承的润滑技术;战国时期开始用金属制造轴承;元朝时期已运用了圆柱支承技术;清朝后期制造出了具有现代轴承结构的圆柱滚子轴承。通过大量的历史考证可以推断:在古代,我们的前人所掌握的轴承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对轴承的发明、创造、革新和应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程。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9/120135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