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友的中庸之道
用友的中庸之道
企业文化这几个字说起来似乎比较玄乎,然而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文化或形成不了自己特有的文化,是非常致命的。用友文化是一种暖意浓浓慢慢地向你飘过来的、带有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文化,同时也是一种现代高科技的文化。它不落俗套,追求渐进的神韵;它提倡进步,追求自身的完善;它不畏强暴,追求永恒的完美。每一个见过王文京董事长和郭新平总经理的人,都会从他们不卑不亢的热情态度中,体会到用友企业文化的真谛。用友文化是中庸的文化。在用友公司中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有的是平和地讨论问题,对事不对人,在这种环境中造就了一代用友人的成长,也造就了中国软件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用友文化是渐进的、长久的文化。它并不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对立起来,而是恰到好处地把它们结合起来。在许多软件公司纷纷借壳上市时,用友却苦练内功4年,而一朝上市却引来9亿资金和股价超百元的股市奇迹。笔者曾经是软件产业的观察者和推动者,目睹了大大小小软件公司的起起落落,对于众多起步相当不错的公司的失败,曾感到十分痛心,而用友公司却是软件产业的长青树。如果我们把这个现象同文化建设联系在一起,理解起来就变得容易多了。
www.teniu.cc【teniu.cc范文网】
第二篇:中庸之道
中,什么叫中——不偏不倚,容易吗?不容易。
举个例子,在A楼和B楼之间拉一条钢丝,外面刮着七级八级大风,我们要从上面走过去,你往左边,掉下去;往右边,掉下去。是高人吗?不是。你能够坚持正中的不偏不倚,从这东倒西歪摇摇晃晃当中坚持走过去,那才是高人。
中庸的中,还有一种解释,我们看一下:
亚里士多德称之西方的中为正中。我们看到天平是二者相折取其中的正中,左边这个盘子挂一斤的东西,右边这个盘子就要有一斤的砝码,那么这边如果挂一个大山,那边要用多大的砝码?中国不是这样,他把正中左移,移到这上面一称,一秤砣一个衡,如果是一斤的盘,他在上面找到平衡,如果你称一座山,他挪动那个四两拨千斤的秤砣,就找到平衡。
这是中国最高的智慧,它能在纷繁复杂险象环生的环境当中去找到一个四两拨千斤的平衡,那是多么了不起。从这点看它和正中的平衡,和通过移动来调节的平衡,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叫做中。
那么庸呢?庸在《说文解字》当中是通假字,庸者,用也。就说有多么高深的理论,四两拨千斤找到平衡多么关键,都要运用于实践。南宋朱熹这样解释庸:庸者,常也。常,经常、时常,每时每刻天天月月年年往前推进。
怎么解释呢?打一个比方,我有一个学生,跟我说王老师我一定要学好英语出国。我说,好啊,出国。
说完这句话他告诉我,他一天下决心背一百个单词。我想了想,摇摇头,不可能。大家算过没有,一天一百,十天一千,百天一万,二百天两万单词,两万单词什么概念?差不多相当于一个英语博士生的水平,而这个中文系的学生仅花半年时间就超越了人家九年,可能吗?说完这句话我就去国外了。
一年以后我回国,见到他在校园里面溜达。我说你出国回来了?他说我还没走呢。我说英语学得怎么样?他说还是原来老样子。
朋友们,当一个人口出狂言,夸下海口总是不按照规律去做,不是把每天每时每刻的常——经常、通常把握住,那仅仅是说大话的人,仅仅是天天想赶超,却是永远落后的人。
所以“庸”告诉我们,不在于夸海口说大话,而在于坚定地,每天推进一点点。哪怕你每天只背五个单词,一年按照三百天算,一千五百个单词,十年你就一万五千单词,真正不是说在半年之内达到,而是用十年时间你就永远变成英语高手了。
所以“庸”并不平庸,“庸”是在不起眼的日常生活当中做出惊天伟业,在我们平平淡淡当中做出超出平淡的了不起的大事。
中庸所提出的行为目标是知行合一,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可见在国学中,中庸是非常重要的理论论著,那么怎样才能更准确更明晰地掌握中庸之道呢?
我经常问那些听过我课的朋友,我说,今天我们在六楼上课,朋友们能按照金庸先生笔下的高人之招,从地面跳到六楼吗?这功夫道行得练多少年?他们都说王老师,我们是沿着台阶一级一级走上来的,这就是“道”。我们走路的道,也是规律的哲学的纲领的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是一步步地踏着“平庸”的台阶不费劲,但它可以送我们上云天,我们明天可以去登泰山而小天下,后天可以登喜马拉雅山。“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登上世界的屋脊就靠每一步,从脚下做起,从每一步做起,这就是中庸的庸。
这么讲,中庸好像很容易,沿着很平常的每一台阶,走过了人生的若干台阶后,我们就自然达到了。
但是,儒学创始者至圣先师孔子不这么看,因为他一定要做到:“止于至善。”他说了一句话:“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什么意思呢?天下国家都可以均分,难不难?很难。一个大官可以把爵——官帽子不要了,禄都辞掉了,难不难?难。一个将军可以在刀尖上起舞,在枪林弹雨当中前仆后继,难不难?难。孔子认为,这三者之难都难不过中庸,“中庸不可能也。”孔子还说自己一辈子,只做到了两次中庸。
第三篇:中庸之道
《中庸》是《礼记》的篇目之一,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宋代朱熹将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中庸”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是儒家核心观念之一。全书集中讲述性情与封建道德修养,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至诚无息”,将“诚”看作是世界的本体,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知方法。
“中庸之道”在现代人心目中几乎成了迂腐、缺乏个性、走中间路线、不思进取的代名词,细读《中庸》,你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中庸》通篇都在告诫我们要至诚至性,率性而为,行乎当行,止乎当止,并且不厌其烦地列举各种例子,感情充沛地赞美“圣人之道”。书中“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等成为习见的成语,足见本篇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3、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合作探究
1、第一章首先提出了“性”“道”“教”三个概念,请解释这三个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性”指上天赋予人的本性、天理(包括仁爱道义等)。“道”指人依照上天赋予人的正理行事。“教”指修明道德,规范人的行为,使其完善。
“性”是上天赋予,“道”是“性”的表现,“教”为“道”服务。
2、实现“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第一章中提出了了慎独自修的原则,这一原则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要慎独?
意思是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必由之路。
因为“明道”非常重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因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或者是“细节决定成败”。
3、什么叫“中庸(和)”? “中庸”的重要性在哪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也就是说,情感在内心时,是一种适中的状态;表达出来后,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不及”,没有充分表达,二是符合节度,合适而恰当,三是表现得过分。第二种就叫中和、中庸。
“中庸之道”就是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最合适最恰当的状态。这个中间状态,标准状态是“天道”所要求的状态。“过犹不及”,离开了这个状态,都不合“中庸之道”。作用:大本达道,可使“天地位”“万物育”,达到“太平和合”。
4、“折中主义”是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中庸并非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的“道”(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分析下面几个例子,区分它们是合乎中庸之道还是采取折中主义。
A、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大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B、两个小偷争吵,一个说自己自己只分了五十元,而对方拿了一百元。有人过去调解,说各拿七十五元就可以了。
C、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喜欢、坏人讨厌的人。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E、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5、第三章说,中庸之道是天下最高的道德标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学习,才符全“中庸之道”?
6、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结合这句话谈谈如何运用“中庸之道”处理人际关系?
7、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推行弘扬,原因是什么?说人每天吃饭而不知其味的目的是什么? 聪明的人对它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认识又不到位;贤人做得太过了,无能之辈又做得不够。
比喻人们对“道”缺乏自觉性,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三、展示交流
四、点拨评价
五、作业:请举出有关“和”的熟语或格言,概括说明中华文化之 “和”。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衷共济(事业)
和气生财(生意)
政通人和(政治)
协和万邦(外交)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
概括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儒家“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理想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观;民贵君轻的政治观;德主刑辅的治理观;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观;修身正己、以德化人的教育观;恒产与均平的经济公平观;以义统利、群己和谐的社会伦理观;国家统一、协和万邦的民族国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等。这其中的许多成分可以通过扬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用。在实践路径与方法方面,儒家以“中庸”的思想方法认知和谐,通过培养造就“君子”来促进和谐,用伦理道德维系和谐等,在今天也有可借鉴之处。合作探究
1、“中庸之道”的内容包括“五达道”,即运用中庸之道可以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这五种人际关系是?
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2、第五、六、七段节选自《中庸》的二十章。第五段论述了“中庸之道”的另一内容“三达德”,即运用中庸之道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须具备的三种品质。说说为什么“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好学近乎知:好学则能格物致知,通晓自然人类古今远近,智慧自出。力行近乎仁:努力行善则能爱人立人达人,扶危济困。
知耻近乎勇:一个人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勇于改正错误,勇于弥补自己的不足,迎头赶上别人,从而免于羞耻。“勿忘国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发愤图强,富国强兵。
3、第六段论述了“中庸之道”的第三个内容“九经”,它们是运用“中庸之道”治理国家应做的九顶具体工作,“九经”指? 修身(修养自身)、尊贤(尊重贤人)、亲亲(爱护亲族)、敬重臣(敬重大臣)、体群臣(体恤群臣)、子庶民(爱护百姓)、来百工(劝勉工匠)、柔远人(优待远客)、怀诸候(安抚诸候)实际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是达到“太平和合”的重要措施和保证。
关于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方方面面,实际上是《大学》里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阶段的具体展开。是实用的统治学理论。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里面包含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思想。这与孔子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相近,都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或者说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值得我们贯彻实际生活中去,而不仅仅适用于政治范畴。
4、最后一段论述了实现“中庸之道”的另一原则:至诚尽性。为什么要“至诚尽性”“固执之”方可实现“中庸之道”怎样才能做到“至诚尽性”?
因为中庸之道即天道,至诚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最后一段,有一个“五步”学习法可资借鉴,这个方法是?说说你对这个学习方法的认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晰地辨识,坚定地实践。
这个方法不仅对学习过程做了明确的划分,体现了学思结合、学问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强调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充分肯定了勤奋学习的精神的重要性。
6、归纳全文内容,写出相关文句。“道”的重要性: 什么是“中庸之道”:
实现“中庸之道”的两条原则:
“五达道”,即处理的五种人际关系: “三达德”,即运用时须备的三种品德: “九经”,即要做的九项具体事务:
第四篇:中庸之道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天空的广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为星光闪烁而光彩夺目。(摘自学生作文)
2、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才能在山水相依时展现出如诗般的永恒;花的艳丽,蝶的活泼,才能在蝶和花相拥时迸放出一瞬间的精彩;月的明,酒的幽,方能在那“举杯邀明月”中才能将那洒脱尽情挥洒。这一切如此之美都是因为万物之间有
存在。(和谐)不仅是自然之间需要和谐,而且作为自然界主宰的人更是需要和谐。
二、释和谐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明确有关“和”的段落。学生找出:第五段和第六段
2、请一个学生读第五则及其译文
【原文】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点拨要注意的字词:斯:这。
由:遵循。之:它,代词,指和谐的原则。节:节制。
3、思考:请同学们据此写下一段文字评论“和谐”。明确:
需要理解两层含义:礼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不可为和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需要礼加以节制。(举例:孔子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如果大家只是为了表面上社会的和谐而纵容这种现象,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同样的,对于我们同学来说,比如,有个学生抄作业,其他学生为了一时的朋友情深,维持着这种不正常的和谐,而纵容他去抄,那么肯定是害了这个人。因为这种做法是不合礼的。)
4、请学生读第六则以及译文
13•23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5、思考:区别“和”与“同”的意义。并联系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谈谈这句话的启示。明确:
和:对立中的统一。同:无差别的同一。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他们通过交流,能够“求同存异”,达到和谐的效果;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举例:拉链原理)
三、“因中致和” 的理论
春秋末期的晏子以烹调设喻:“和,如羹焉,水火酶酸盐梅,以烹鱼肉,婵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乃是所以“和之”的关键。因为各种原料只有以一定的比例参加作用,才能做出可口的羹来,其中无论何种原料的过多或缺少都会导致羹味失和,故必须把每种原料都调节到最适中的比例上。这里尽管没有出现“中”字,而实际上在“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时,己经运用了“执两用中”的方法把“中”与“和”有机地联系起来了;“中”指每种原料本身的适度,“和”指各种原料之间的协调;只有每种原料都适得其“中”,才能使由各种原料组合而成的羹适得其“和”。因“中”而致“和”,就是“中”与“和”的辩证关系。《礼记•中庸》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里的“中”就是儒家非常推崇的一种温和的处世哲学——中庸之道。
1、阅读课文的第2-4则,谈谈什么是中庸之道?它的表现如何?(穿插重点字词点拨)明确:
a、强调处事有“度”(通过分析第2则)
过犹不及的含义: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学生举例:乘车、吃饭)
例子:从前有一个人,他非常守礼节,行着坐卧各方面无一漏失。有一天,他外出买东西,他按照往常一样谦恭地、慢慢地行走,没想到,天空乌云密布,倾盆大雨从天而落。
那个人本能地快步跑了起来,跑了约一里路左右,他忽然后悔起来说:“刚才我走路的姿态一定有些失态,还好被我及时发现,正所谓‘过则勿惮改’,我现在从头还来得及„„”
于是,他冒着雨,回到刚才起跑的地方,以一贯的缓步姿态在大雨滂沱中行走,路人对他的行径则投以异样的眼光„„
故事寓意:讲究礼仪是种美德,但凡事“过犹不及”,过分拘泥反而效果不彰,也会令人费解。由此可知,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不要过于墨守成规,被既定的经验障碍着,才不会让原本的一桩美事变调了!
“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而“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因而都是偏离中道而走向极端的失中现象。
所以我们这里讲的中庸之道是有个“度”的,强调一个适度性。交往中过分的热情与冷漠都不好,管理中过分的民主或专制也不好。
凡事都有度,与人交往也应“亲密有度”,让对方拥有独立的空间。
思考: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新华词典》
若从价值实质而论,“中”决不是“过”与“不及”两者之间在数量上无原则的对半折中,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合乎客观规律、适得事理之宜的最佳点;
b、强调符合义的原则性(通过分析第3则)
与人交往要有度,这个度的依据是什么?(道义,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只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c、强调取两中用——温和的处事原则(通过分析第4则)
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面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和中庸。
d、调了“权”的重要性(通权达变)(联系课后相关链接)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而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切合实际的思想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通。这种应变的灵活性就叫做“权”。
(《孟子•尽心上》)所谓“举一而废百”的“执一”,实际上就是一种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而只有“执中”并能行“权”的中庸之道才是合乎辩证观点的正确方法。故淳于类问孟子,当“嫂溺援之以手”与“男女授受不亲”的古礼发生矛盾时,将如何处理?孟子毫不犹豫地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这个例子生动地论证了“权”与“中”的辩证关系,并着重强调了“权”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对礼加以变通,才合乎中道。(秤杆秤砣原理)
2、现在,很多人把中庸之道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 联系第八则
乡原即好好先生,是孔子深恶痛绝的人。如果说小人是刺向仁德的“明枪”,那么乡原就是射向仁德的暗箭。
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面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和中庸。
3、探究:在第八则中孔子批判了好好先生之流,但在第九则中孔子又批判了“称人之恶者”、“居下流而讪上者”、“勇而无礼者”、“果敢而窒者”、“徼以为知者”、“不孙以为勇者”、“讦以为直者”,这前后思想是否矛盾? 注意把握一个“度”。
4、孔子曾说过:“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知者贤者过也”(聪明的人容易过头,愚蠢的人往往不足„„好人容易过头,不肖者容易不足。)
结合这段话,与文章第一段,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可参考补充资料)
四、讨论
中庸之道在今天的作用。要求结合实际,大至和谐社会,小至日常生活。中庸之道也有局限性吗?
(补充资料:
关于“中”,从方法上说,是适度、适中、正确,无过无不及而恰到好处;从行为上说,是合宣、合理,无所偏倚而恰如其分;从道德上说,是中正、公正而合乎天理人情的正道。可见“庸”的涵义,就是平凡、平常、平易可行,而又无可改易的一定之理。“普遍适用”之意。
“中”与“庸”的结合,旨在阐明“中”这一基本原则并非高不可攀、深不可测,而是人人不可缺少,人人必须遵守,人人可以做到,适用于一切事物而适得事理之宜的普遍真理。
“中”是道之体,“庸”是道之用。具体地说,也就是理论上的基本原则与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有机地联系起来。
民鲜久矣 何为中庸?
于政治,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持一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壮志,不巴结权贵,不行巧言令色钻营取巧之术;亦不消极等待。全凭一身修养,一腹经纶,一腔热血,适时而为,进而不骄狂,退而无愧悔,安守现状时不颓废哀怨,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为中庸。
于美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岂可灭绝心性?见色而不起淫心,如周敦颐之爱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为中庸。于衣食住行,不娇奢,不淫逸,不浪费,因需要而治;亦不刻意求贫,不吝啬,持一颗平常心,是为中庸。
于为人处世,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攀附权贵豪富,不嫌弃贫病老弱;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涛倒海而砥柱屹然,是为中庸。......中庸之道,非为平庸,非为世故圆滑,尽在点滴言行,尽是人性本然。古今中外,能有几人?故叹曰:中庸之为德也,民鲜久矣!
第五篇:《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 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课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舜亦以命禹。”由于世乱,先王之道废。故孔子不免发出“民鲜(音xiǎn,少义)久矣”——此道久不行的感慨!此章,孔子把中庸视为道德的一种,而且是最高的道德,“至德”是也。可见,中庸亦非常人所能轻易企及,当以发愤求之。
三、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
1、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7.13章、13.24章、17.24章:
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好好先生理解为中庸。根据大家的生活体验,你心目中的好好先生应是怎样的形象?请作举例说明。
生:我印象中的好好先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和事佬”:做事不肯得罪人,两面讨好;因他善能取悦于人,并能博得周围人们的认同。这些人活得吃香,活得自在。如有的班干部就是好好先生,对同学的错误视而不见、隐瞒不报,而对老师的盘问巧于周旋应付,装作一付尽责尽职的模样,既不开罪同学,又给老师留得好印象。简直是圆滑之极!师:说得好,你对好好先生可谓知之甚深。孔子把这些好好先生称之为“乡原”,并深恶而痛嫉之,视之为道德的破坏者。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乡原,德之贼也”(17.13章)? 生1:我认为,好好先生能有一定的市场,是由于周围的人被他的假象所迷惑,看似有德,实则无德。生2:乡原者的“好”,是不讲原则的好,是圆滑的好,有时简直是不讲道德!若以这些人为道德的楷模,确有乱德“之嫌”!„„ 师(总结):孟子也认为“乡原”者,“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意思是说好好先生最能掩蔽自己的罪恶,以致令人无法举出事实来诽谤他,也找不到缺点来讥讽他。“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由此可见,乡原者是同流合污,媚世伪善之辈,以“无德”伪装为“有德”,甚至乱德惑众,确实是“道德的破坏者”。
我们认清了好好先生的本来面目,那么据有中庸之德的君子该有怎样的表现呢?在13.24章中,子贡问孔子“乡人皆好(恶)之”,这样的人可否定论为“善(恶)者”,孔子均以“未可也”予以否定,你是如何理解的?请发表你的见解。
生1:一乡的人都喜欢他,如果乡人都是好人,那么此人必是大好人无疑;如果乡人都是恶人,那么此人必是大恶人无疑。同样道理,一乡的人都厌恶他,如果乡人都是好人,那么此人必是大恶人无疑;如果乡人都是恶人,那么此人必是大好人无疑。所以,不能仅凭此来评判是否为好人、恶人。
生2:我不同意这个看法。首先,“乡人皆好(恶)之”,这个前提是不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好人,应该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一个恶人,应该是善者恶之,不善者好之。惟有这样,才符合生活的逻辑。
师:说得好。朱熹曾说“一乡之人,若宜有公论,然亦各自为类,以为好恶。”一乡之人应有好人坏人之分,不过是比例的大小而已。一乡之人都喜欢他,好人喜欢他,恶人也喜欢他,此人便有与恶人同流合污之嫌,或有“苟容”恶人之举,便讨得恶人之欢心。一乡之人都厌恶他,恶人厌恶他,本应是“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为“好人”一个。然而好人也厌恶他,此人便有“乖世戾俗之嫌。善人不之好,见其无可好之实。”可见,中庸者决非是同流合污之徒、阿世媚俗之辈,是持有是非原则之人。
学生齐读17.24章,一起来体味有是非原则的君子之所恶。
师:乡原者奉行无原则的机械调和的处世方法,而中庸者不这样(“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兼有一定的是非原则,正如我们在第八课4.3章所学——“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板书:好人、恶人[是非原则]
2、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1.16章,4.10章:
师:子张才高意广,为人进取,敢作敢为,而流于冒进;子夏笃信谨守,不敢作为,而流于退缩。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意为子张做得过头,子夏做得不够。你觉得办事“过”与“不及”,哪一种更好,更接近于成功?请发表各自的见解。
生1:我觉得“不及”胜“过”一筹。譬如看病吃药,如果一个病人吃药“过量”,便会对人体造成较大伤害;而用药“不及”,不过是延缓病愈时间而已,并未对身体造成伤害。此类事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生2: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应是“过”高一着。譬如下棋时,如能深思熟虑,想上个七招八招的,肯定比想不了一招二招的人要下得好。无庸讳言,一个聪明人就比一个愚笨者要好得多。
生3:我也不同意你的观点。一个人智力的好坏,是由先天的因素所决定,智愚是人的智质程度,与中庸无关。因为中庸是儒家的“处世原则”,你不该牛头不对马嘴的。生4:我觉得“中庸”一点来讲,“过”好还是“不及”好,应看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简单下一结论„„
为此学生展开激烈的争论,探讨“过”与“不及”的关系究竟谁更胜一筹。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为激烈,许多同学也说得言之凿凿。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态度,当子贡问他“然则师愈与”时,孔子毫不犹豫地下了一个结论:“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与做得不够,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没有做好。好比射箭,你发力太大,把箭射得很远,远远越过“鹄的”,或你发力太小,把箭射得过近,远远不及“鹄的”,这射得“过”与“不及”,其本质是相同的:皆是不中“鹄的”。为人处世时如何做到中道呢?孔子认为应“无过、无不及”,是为适中的原则。接下来,请大家齐声朗读4.10章,进一步体味君子的中庸之道。
师:联系课文注释,请思考君子在为人处世时,如何来体现中庸之道的? 生:君子“义之与比”,以义为处世的准则,既不亲近谁(“无适”),也不疏远谁(“无莫”),以此显示中庸。
板书:无过、无不及[适中原则] 无适、无莫
四、布置作业:
1、尝试背诵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2、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鲜”“原”“贼”“过”“适”“莫”“之”“而”等)。第二课时
一、继续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
1、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3.21章: 师:孔子认为最好与“中行”(指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进行交往,如果不得已而求其次,必须与“狂狷”之士进行交往。
狂,课本注解为“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孔子又说“狂者进取”,那么有谁能举出“狂者”的例子?
生1:天龙八部中有个梦求复国的慕容复,尽管振兴燕国,在他人看来尽是痴人说梦,他的追求终为黄粱一梦,但其执着狂热,可谓一个不折不扣的“狂者”。生2:我认为世界名著塞万提斯的《堂诘柯德》,其主人公堂诘柯德也算得上是一位“狂者”。他作为一个穷乡绅,以恢复灭亡了的骑士制度为已任,效法古代骑士,单枪匹马周游天下,行侠仗义,想打尽天下之不平„„透过他的顽强与执着,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狂者”。
生3:孔子曾在陈,发出过“吾党之小子狂简”感慨,由此看来孔门之士大多为狂士,他们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知其不可而为之,却始终不改出道时的志向„„
师:各位都举得很好。狂者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行事积极进取,但都过了头。那么,狷者是怎样的人呢?有谁能根据对注释的理解,举出生活中的“狷者”呢?
生1:狷者,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我认为,孔子时代的隐者,当属狷者无疑。他们因不愿和污浊的社会同流,又无力改变社会现状,采取了洁身自好的态度,避世独立,以善其身。如荷蓧丈人、接舆、长沮、桀溺者等是也。
生2:我认为不食周黍而死的伯夷与叔齐也是狷者。孤竹君的这两个儿子认为周占商地,而耻食周粟,在首阳山靠采集野果充饥,不惜饿死以成全气节,也可算是狷者中孤介自守的典范。
师:说得好。伯夷与叔齐曾拦住周武王伐纣之师,骂他趁父丧出师,为不孝;臣弑君,为不忠。随之逃往首阳山,不食周黍,而以“采薇”为生,甚至不食“周薇”绝食而死!确实是不折不扣的狷者!其实,狷者与狂者一样,也有很多,如不愿为官以水洗耳的许由也是其一,不再赘述。
那么,孔子为什么说“必也狂狷乎!”该作何理解?
生:我认为,与狂者交往,可使人积极进取,与狷者交往,可使人守节自洁。终归比与看似颇有德行的乡原先生交往,强上千百倍。师:狂者在处世上可谓“过”,而狷者在处世上可谓“不及”,君子若在修道进德时,若能不狂、不狷,这样离中庸不远了。板书:狂、狷[交往原则]
2、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12章,13.32章:
师:在理解13.32章之前,我们先来区分一下君子与小人,两者有何之别呢? 生(异口同声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见第八课《周而不比》2.14章)师:君子与小人为何有这样的区别? 生:因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同上),前者尚义,故能团结而不勾结;后者尚利,故为勾结却不团结。
师:在13.32章,孔子说“君子和谐而不等同,小人混同而不和谐”。那么,“和”与“同”有何区别呢?
生:我认为君子是以义相处的,君子之间没利害关系的冲突,在“淡如水”的交往中,故能和谐;而小人以利相处,只是短时的混同,一旦有利益冲突,便会反目,故不可和谐。师:“和”与“同”的区别,其实可譬之以五色相调、五味相和,五声相成。“同”则单调,只是一色一味一声之间,不与他色他味他声相调和,如此,视之无趣、食之无味,听之无谱。“和”则谐调,就是五色五味五声相谐和,别具佳色佳味佳声,如此,视之有趣、食之有味、听之有谱。《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君子“和而不同”作为处世为人原则,尽显中庸本色。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1.12章,也不难理解有子把“和为贵”视为“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和”足以显示出孔子中庸思想之高之大。师:有子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有子认为,不能单纯地为追求“和”而“和”,“和”还必须受到“礼”的节制。如毛竹有节,虽是一气相通,却是上下有别。好比君臣、父子、夫妇至为亲密,然双方必须有别,有所节限,如此方能相与成“和”。
师:由此看来“言和,必和顺于心,当使人由之而皆安,既非情所不堪,亦非力所难勉,斯为可贵。”
板书:和而不同[中和原则]
二、讨论:结合《论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师: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试结合已学课文的有关内容,来谈谈对孔子中庸思想的认识。生1:我认为孔子对“文质的关系”(第六课12.8章)的看法,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孔子认“质”与“文”两者不可偏废,“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过与不及”皆为不妥,只有“文质彬彬”,和谐搭配,才能成就君子。生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第十一课11.22章),也是体现中庸思想的。孔子认为冉求做事退缩(“不及”),所以要促一促他,使他接近于“中行”;仲由勇气过人(“过”),所以要压一压他,也使他接近于“中行”。可见,孔子在教育学生时,依据中庸而“裁之”的。生3:“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第八课4.26章),如何与国君相处、与朋友交往,孔子也用中庸的尺度加以引导。如果与国君相处过密,则蒙受羞辱的日子不远了;如果与朋友交往过密,则遭受疏远的日子也不远了。孔子认为交往不能太“过”,体现了他中庸的思想。
生4:孔子的中庸思想,还体现在“以直报怨”上(第八课14.34章)。君子用正直来报复仇怨,“不因怨加刻,亦不因怨而反有所加厚”;不挟个人恩怨,不“以怨报怨”,也不持虚伪之德,不“以德报怨”:“不过也不及”,以“适中”来处事。生5:我认为孔子“忠恕之道”(第五课5.12章、6.30章),也是体现中庸之道的。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者,“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忠恕之道,实为“致(达到)中和”。„„
师(总结):大家对孔子中庸的认识,可谓初“得其门”,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需不断去体会、去运用。纵观孔子的一生,是践行中庸之道的一生,学生对他的评价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可见,孔子是一位据有中庸“至德”的圣人。
三、板书设计: 中庸之道
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好人、恶人 [是非原则] 无过、无不及 [适中原则] 无适、无莫
狂、狷 [交往原则] 和而不同 [中和原则]
五、教学后记:
中庸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要正确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相关链接”,教师也可以作必要的解释。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从分析具体形象的材料入手:可让学生从《论语》中找出体现中庸的例子,进行分析,从而阐释中庸之道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