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2014年KTV发展趋势研究

2014年KTV发展趋势研究



第一篇:2014年KTV发展趋势研究

2014年KTV发展趋势研究:

【行业资讯】KTV行业:娱乐需求从人机交互过渡到人人交互

新时代下,用户对于已经不满足于科技带来的变化。触摸屏技术、超大屏幕、高清视频等技术应用,始终属于人机互动范畴,属于应对科技技术的发展而进行的各方面提升。高科技给KTV带来了变化,给用户带来的一次次体验的进步,但产品总是被用户寄予更大的希望。用户希望K歌不仅仅是一种情绪的释放与能力的表达,而是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甚至是实现精神寄托。

KTV的本质实际是一个用于“娱乐、社交的私密空间”。在美国等地KTV并不盛行,因为他们更喜欢邀请朋友到家里举行各类别的派对来替代KTV的价值,也可能就在公司。但这和中国人的习惯不一样,中国人喜欢在家里打麻将或喝酒聊天,但不会经常拉朋友到家里狂欢。但人的需求是有共性的,不会因生活习惯而消亡,因此中国KTV市场要比很多国家更为火爆。

KTV的专业定位应该是一个“以唱歌为主的娱乐聚会空间”。唱歌能够满足情绪抒发等多方面需求,但唱歌绝不是唯一需求。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几年很多KTV会放一些骰子在包厢提供用户娱乐、放一些铃铛活跃气氛,再到最近一些KTV装修风格的改变:提升桌子高度,做的和酒吧一样便于沟通,而不是一群人坐哪儿等着唱歌。

所以KTV未来经营的趋势是满足消费者对人人交互的娱乐需求。

而宝乐迪量贩式KTV将为顾客定制独特的K歌打榜服务,借助全国连锁的运营模式,宝乐迪量贩式KTV不仅能实现包厢间的互动,更能实现全国范围内分店之间的K歌打榜,用户在线下店唱歌时,分数同时在线上显示,还可以选择将线下唱歌的视频通过微博或者微信朋友圈与其他用户分享,甚至在线下通过线上的分数进行现场K歌比拼。

OTO模式的引入使用户之间的交互更加直接,K歌娱乐变得更加刺激,通过长期的K歌打榜比赛,吸引用户回流,从而增加了用户的黏性,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活跃了量贩式KTV的运营模式,也进一步彰显了连锁大品牌专业化的技术、一体化的营销和优质的服务优势。

第二篇:量贩式KTV发展趋势分析

量贩式KTV发展趋势分析

自1995年钱柜进驻上海静安区以来,量贩式KTV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将近20年。而消费者对量贩式KTV的喜爱持续火热,促使着量K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注册的量贩式KTV企业就有6000多家,而加上那些没有注册的量贩式KTV,这个数目就会更加庞大。

在量K规模持续庞大的同时,近几年,量贩式KTV发展出现了几个新特点,其中主要特点就是连锁KTV开始彰显出优势,量K行业成长出宝乐迪等知名连锁品牌,连锁量贩式KTV企业的成长反过来又促进了量K行业的发展,并促使行业在发展中显示出新的趋势。

1、量贩式KTV成为KTV行业的主导,未来会慢慢成为KTV的代名词。量贩式KTV不同于以前夜总会式KTV的娱乐方式,消费者能够以较低的价钱获得更加自在的K歌体验。而且这种娱乐形式体现的是量大价廉的特点,类似于批发与零售的关系,批发直接面对消费者,零售商还能有什么活路。

2、KTV连锁是KTV发展的主要方向。当前,国内著名的KTV企业都采用连锁的发展方式,如宝乐迪、钱柜、大家乐等,实际上连锁这种模式是很适合中国的服务性行业的,如酒店,如餐饮。KTV连锁经营具有诸多优势,标准化运作、统一店面形象、品牌效应、集团采购等优势能够让非连锁经营的KTV陷入莫大的竞争压力中。

3、科技是量贩式KTV发展的动力。无论是什么行业想要持续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KTV行业亦是如此。未来,量贩式KTV行业的发展将越来越以来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够互动的KTV包厢将会获得消费者青睐,一切能够增强消费者娱乐体验的科技改革都是未来KTV发展的趋势。

4、量贩式KTV的经营内容将不仅仅是唱歌。虽然现在的量贩式KTV的经营内容也不仅仅是唱歌,还有超市等其他内容,但是在未来,量贩式KTV提供的经营内容将会有很大的不同。如提供3维游戏,提供party服务等,以后消费想到量贩式KTV,脑海中不再会是唱歌的地方,而是娱乐的地方。

5、健康将是量贩式KTV永恒的主题。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健康,量贩式KTV也越来越重视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不难预测出,在未来量贩式KTV有更多的氧吧包厢,消费者在量贩式KTV娱乐,将会获得身心健康的优越体验,不会像现在这样,去KTV唱歌出来满身的烟酒味。

6、量贩式KTV超市内的商品将会更便宜。这是因为随着消费者对量贩式KTV购物的认可,将会越来越多地选择在量贩式KTV的超市购买K歌所需要的所有食物,因此量贩式KTV不需要在用高价维持利润,只要评价销售商品就会获得高额利润。而你要是不降价就让度了部分消费者,而总有先降价的量贩式KTV企业。

7、KTV行业中将会出现为数不多的大型量贩式KTV企业。正如连锁快餐行业中的麦当劳与肯德基,快捷酒店行业中的如家、7天、汉庭、尚客优等,在KTV行业,未来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存在着6000多家KTV企业了,由于企业间竞争加剧、兼并破产等情况的轮番上演,在一轮轮的量贩式KTV洗牌之后,市场上大概仅仅会剩下7家KTV企业。

结语: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在量贩式KTV行业发展中,只有认清了行业的发展趋势,并且最大限度地迎合这种趋势,企业才能生存,如若非此,必死无疑,无论企业是多么的强大,亦如诺基亚一样。

页1

第三篇:竹炭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模版)

竹炭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俞 佳 燕

(浙江临安 311300)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竹炭的起源,竹炭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竹炭炭化工艺和物理化学性质,竹炭的用途,同时结合竹炭产品开发的多样性所涉及到食品行业,提出要人们慎食竹炭食品,根据竹炭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竹炭的发展趋势和几点建议。

关键词:竹炭、炭化工艺、竹炭用途、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竹炭(BC)是竹材高温热解的固体产物,空隙发达,比表面积大,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以及良好的导电性能。作为机能性的环境保护材料,竹炭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和产品的高附加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竹材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1-2]。在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治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的出现不仅为竹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同时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一种新型材料[3],同时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竹炭在环境、保健、医药、高技术等领域有着潜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4]。1.竹炭起源

在中国,炭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使用炭,那更是与生俱来的。大概从雷电点燃原始森林使自然形成的木炭横空出世那一刻起,我们的先民们便开始想用炭带给人们的种种环保和健康的生活。

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在炭材料的使用上创造了世界奇迹。马王堆木炭的应用就是中国古代使用木炭杰作之一。中国的先民们就已经知道炭的防腐作用。在1972年3月,湖南长沙东郊,中国考古学家发掘了马王堆一号汉古墓时,墓葬两千多年的软侯夫人的肌肤状态仍如同刚刚死去。考古学家究其原因,是因为墓葬当时人们在棺木中安放了万斤木炭。正是用于这些木炭,软侯夫人的尸体外形完整,全身柔软光滑,皮肤呈淡黄色状,肌肉和皮肤有弹性,各关节可自由弯曲。

无独有偶,在日本的古墓中也发现了使用炭保存遗体的办法,那些遗骨和木乃伊的状态十分理想。虽然津轻承公的完整的木乃伊状态只有死后一千年的历史,但也证实了酷爱研究科技的日本人在墓中放置了大量木炭的成效。2.竹炭发展研究现状

竹炭这种新型环保产品几年前首先在东南亚地区兴起,逐步风靡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竹炭产品在国内是在2003年“非典”以后逐步进入市场的。

目前,国际市场对环保产品需求量较大。中国是竹的故乡。以竹炭为原料制作的产品有100多种。由于竹炭产品的价格较高,其销售处于“墙内开花墙外红”阶段,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普遍提高,竹炭这一新型环保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是指日可待。

我们对竹炭的功效还有些陌生,但在日本、韩国等地城市居民将竹炭用于日常生活已经有十来年的历史了。目前世界上竹炭的消费主要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市场对竹炭的需求基本稳定。在那里,人们已经很习惯将竹炭列为生活日用品之一,他们特别认可竹炭的环保和保健功能,所以,竹炭店到处都是,颇受大家的欢迎。

我国竹炭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和江西等地,目前的生产厂家有几十家,但大都是近2-3年发展起来的,一般是采用采购原炭,自己生产各种制品。只有20-30%的厂家是10多年前生产木炭的企业改变产品而来,他们大都具有自己的炭窑,其中一小部分厂家具有竹炭纤维的技术。2.1竹炭在日韩国家

竹炭制品的研究在国外主要是日本和韩国,主要研究关于竹材炭化过程、竹炭、竹醋液和竹活性炭的制造和利用。

日本竹炭和竹醋协会名誉会长、京都大学木质科学研究所科学家野村隆哉是这方面的专家。他认为,由于工业文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天然素材在炭化后所产生的碳结构的物理和化学功能正在受到高度重视。如竹炭的固体表面的物理性质、竹炭的固有振动产生的微弱电磁波与人体的共鸣现象、竹炭的半导体功能和屏蔽电磁波功能及负离子效应等,竹醋对过敏性皮炎和糖尿病等疾病的疗效、促进毛发生长作用、对植物的生理活性功能等。野村隆哉主张对这些物理和化学机理进行研究,并且积极地为它们开拓用途。

日本中村和善提出可用低温干馏炭作脱臭、调湿的功能材料以及用竹炭粉作电磁波屏蔽的材料。浦银治认为竹炭对CO:的吸附性能高,不腐烂、保水、透水、保肥性好,可作土壤改良剂使用。佐久间对竹炭的热水冷却试验,发现加了竹炭的热水不容易变凉,认为如果把竹炭加在洗澡水中,即使是自来水,也可获得类似温泉那样的满足感。

千叶大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竹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从中可分离出10种酚衍生物,对于如白粉病等某些植物病害也有抵抗作用。由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出版的《竹炭和竹醋液的制造方法与用途》一书全面地论述了日本目前关于竹炭和竹醋的研究和应用情况。作者池岛庸元说,竹炭和竹醋今后在环境保护、农业和医疗等方面可望发挥新的作用[6]。

在韩国国内,有人在做饭时,将竹炭包在纱布内放入饭中,煮出的饭味儿更[5]香;泡澡的水里放上一点竹炭,全身倍感融融暖意。韩国许多工厂生产的健康枕头,用的就是竹炭。多孔性竹炭不仅可以蓄留植物根部所需水分,还可以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排水性,为植物的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因此在园林绿化中,盆栽土里掺进豆粒大小的竹炭,能为植物提供健康的生长环境。对庭院树木,则增强了抗病虫害的能力。一些装饰性竹炭,犹如吸水石,放于相宜的盆里,本色、自然,且有着雷劈刀削的天然痕迹.竹炭则营造出更为特殊的情趣,春秋笔法赫然在焉。这样的装饰可去臭去湿,放在电视机或其它家电用品周围,还可起到防电磁波作用。2.2竹炭在其他国家

竹炭作为一种全新的健康环保时尚产品,不仅在新加坡的军工、医药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更多的是在生活消费领域的应用,它以其独特的健康保健作用被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成为一种健康消费时尚。目前在新加坡市场上有 12 大系列 100 多个品种。如床上用品系列、汽车坐垫系列、鞋垫系列、美肤品系列、厨用品系列、工艺品系列、炭布系列、竹醋液等。

哥伦比亚对于竹炭速干布料的研制,已成功生产出竹碳内衣。它的保暖,是因为使用的材料是纳米级的远红外线纤维,能吸收外界与人体的体温,达到蓄热保温的功能,工研院检测发现,竹炭纱的调节温度效果为一般棉制品的一倍。竹炭内衣中竹炭纱还能有促进血液循环,塑身保健减肥,纺织研究所研究发现,竹炭服饰可以提高人体浅层微血管内的血液流量约30%,有效降低疾病的风险。而血液循环好,又有助于皮下多于脂肪的代谢,避免脂肪囤积或血管阻塞[7]。2.3竹炭在中国

关于竹炭和竹醋液的研究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由于竹子的分布特性所决定,使对竹炭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国内对竹炭的生产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西、福建一带。

在竹炭的机能性机理的研究方面,张齐生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对竹炭的构造、机能以及对饮用水的净化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8-9]。另外,许多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对竹炭的生产和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叶良明教授等主要针对竹炭的烧制进行研究 [10-11];还有其它学者对竹炭的含水率、挥发成分、竹醋液的成分等指标进行了检测[12]。

此外,还可利用竹炭开发医药保健品。如将竹炭粉与助剂混合装入衣服、织物、枕头、帽子、垫子和宠物用具等物品制成保健品,它具有清净空气作用、按摩作用、除臭作用、红外线作用、调温调湿作用、抗菌和杀虫的作用。在医药上利用竹醋液作防菌杀菌剂和治疗皮肤病等医药原料,提取甲醇和醋酸等作化工原料,其他还有染料媒染剂、动物除臭剂、农药添加剂、发根促进剂、土壤改良剂、动物营养剂等。2.3.1竹炭在浙江

中国的竹炭产业发展前景宽阔。生产企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江浙沿海一带,仅浙江省为例。在五、六年时间内,浙江的竹炭生产产业发展迅猛,比较有名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遂昌、衢江、安吉、宁波和庆元等地,年产量达3000t以上,产值达3000-4000万元,竹炭品种开发也不断深入,目前已开发出建筑、环保、保健、工艺、化妆等6大类100多个品种的竹炭产品,浙江省已成为竹炭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与贸易基地,并且成为山区林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13]。3.竹炭的炭化工艺 3.1备料

炭用材一般选用4年以上竹龄和竹材加工剩余物。因竹材从基部到梢部,其密度、腔壁结构、组成物质都有一定的差异,同时竹材的材性又受竹龄、立地条件、气候环境的影响。竹材中含大量糖类等营养物质,易发生霉蛀。因此,要选择竹龄、大小、立地条件相近的竹材一起装窑,注意竹材的保管、窑中竹材的松紧度等问题。3.2热解

热解工艺条件决定了竹炭的品质,可结合窑体的实际情况,准确控制窑温,尤其是精炼温度,它是竹炭品质的重要指标,不同的用途采用不同的烧制工艺曲线。

竹材的热分解是在温度稍高于100℃时开始的,在150℃以下,竹材受热分解速度很慢,随着温度的升高,竹材受热分解速度显著加快;温度上升到约270℃以上时,分解反应剧烈进行。温度达500℃时,分解反应基本结束。与木材一样,竹材的热分解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1.水分蒸发或干燥阶段

加热温度为100--150℃之间,竹材分解的速度缓慢,主要是竹材组织中的吸着水受热蒸发逸散,但竹材的化学组成,没有明显变化;但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竹材中的戊聚糖含量是可能降低,竹材的物理力学性质有所改变。

2.预炭化阶段

加热温度为150--270℃,竹材受热分解速度加快,其中的化学组成发生明显的分解反应,比较不稳定的组份如半纤维素受热分解生成CO2、CO、H2O和少量的乙酸等物质。上述两个热分解阶段,需要外界供给热量,亦即竹材的吸热分解阶段。

3.炭化阶段

加热温度升高至270-450℃,竹材热分解反应剧烈,伴随产生大量的热分解产物,生成的气体中,CO2和CO的量逐渐减少,而碳氢化合物如甲烷、乙烯、烯烃类及各种活性高能的氢自由基和羟基,则逐渐增多;生成的液体主要有乙酸、甲醇、丙酮和木焦油。

这一阶段放出大量的反应热,称为放热反应阶段;而放热反应温度随加热速度而异。

4.煅烧阶段

温度继续升高到450℃以上时,生成的液体产物已经很少,这个阶段借助外部的热量,除去残留在木炭中的挥发物质,及木炭的煅烧。

以上四个阶段,没有明显的界限,甚至同一试件的外表和内部,都可能同时处于不同的热分解阶段。3.3存放

经冷却出窑的竹炭,因竹炭的吸水性强,如果储存环境潮湿,空气混浊,竹炭大量吸水、吸味,这无疑会影响产品的功效。所以应选择空气干燥清洁的仓库,并根据出窑日期、精炼度的不同分类堆放。3.4加工

根据质量要求依次分批进行加工,在加工前应先抽检其精炼度,然后根据精炼度的不同分类加工成片炭、筒炭。规格尺寸应严格按照客户的要求加工,片炭、筒炭不应有裂缝、缺角等,并把粉尘擦干净。作为颗粒炭和粉炭除按客户规定的规格加工外,应特别注意杂质(泥沙等)问题,否则将严重影响产品信誉[14]。4.竹炭的理化性质

竹炭同竹材外观上相比,纤维素束外鞘变得致密,纤维素细胞腔中一些挥发物质减少。竹炭主要是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呈六角形,质地坚硬,细密多孔。炭化后的竹材仍然基本上保持密实状态[15],外表面仍然保留着竹材表皮粗糙不平的颗粒状态,继承了竹材的多孔状和各向异性构造特征,但是竹材基本组织细胞的细胞壁间隙消失,细胞壁变薄[16]。竹炭组织中的矿物是木炭的5倍[17],1cm3竹炭的表面积可达350m2,是木炭的2.5~3倍,若进一步活化成竹活性炭,则其比表面积可达1000m2以上[18]。竹炭的吸附能力是木炭的10倍以上。木炭的PH值随着炭化温度的增加从酸到碱性变化,但是竹炭的PH值不管炭化温度怎么变化都能保持碱性,并且竹炭的灰份和钾含量好象和PH值有关。在吸湿解析的高温区域,竹炭的调湿能力比木炭强。

竹炭片炭含水率5%~8%,颗粒炭含水率14%~18%;固定碳含量85%~88%;灰分含量(钾、钙)2%~4%;比表面积300~600m-1;挥发分6%~8%;干碳热值30000~33000kJ/kg;PH值8~9;气干密度0.800~1.320g/cm3[19]。5.竹炭用途

(1)燃料:由于竹炭系各种竹材炭化而成,安全性受到信赖,作为烧烤,野炊的燃料,清洁而有情趣,加上目前对其他薪炭材的砍伐限制,作为燃料的竹炭前景看好。

(2)竹活性炭:竹炭经水蒸气法活化处理后具有均匀的细孔状结构,比表面积从50om2/g增加到90om2/g,其竹活性炭的得率为68%,具有和椰子壳活性炭同等以上的比表面积和吸附率。

(3)住宅环境材料:大理石,花岗岩,磁砖类建材,表面容易结露,而三夹板类又容易霉烂虫蛀。用竹炭装填地面和墙壁,由于竹炭对空气中水分的吸湿和解吸调节,加上竹炭的负离子作用,能保持住宅内部环境舒适宜人,心神安定。也茶馆以此来吸引顾客。

(4)水质处理:不仅用来处理自来水,还用来处理污水,河道,渔场,是竹炭浴和掺有用自然物治理环境的极好例子[20]。

(5)健康和美容上的应用:用竹炭制作枕头,有利于睡眠竹炭的美容霜具有特殊的皮肤护理功效[21]。6.慎食竹炭食品

在一些超市、卖场中,一系列用竹炭加工出来的食品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有竹炭花生、竹炭金纳豆、竹炭面条、竹炭面包、竹炭酒等,由于商家标榜该类食品具有吸附人体内有害物质,净化血液中毒素的功效,引起了不少消费者的兴趣。

有关专家认为,炭可以吸附微小颗粒,在中医上从古至今有很多的应用,但是竹炭在中医领域却鲜用于临床。根据竹炭食品的宣传,竹炭可以吸附人体内有害物质,净化血液中的毒素,还有助于人体消化排泄,清洁肠道,具有排毒养颜之功效。其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在实践中将竹炭粉添加进食品中就具备种种保健功效,并没有相关的科学实验作为依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尚没有任何关于食用竹炭粉对人体有益的报告(包括动物实验的报告),活性炭多用于空气和水的净化,其食用功能尚未明确。

竹子虽然是天然的植物,竹笋也是中国料理的重要佳肴,但竹材在高温炭化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许多复杂化合物,其中焦油就是一种致癌物,必须再精制后才能将焦油除去,若将不当加工后的竹炭或竹醋液直接拿来食用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另外,竹炭在加热分解时所产生的甲醇亦有毒性。食用竹炭后,细微颗粒很可能吸入肺里,吸附在肺叶上,而且它吸附性极强,吃下去后很难排出体外,容易形成“尘肺”。有鉴于此,专家认为不要轻信所谓竹炭食品的神奇疗效,选用食品,要看其本质,不要被表象迷惑,对于食用竹炭食品应采用谨慎的态度[22]。

7.竹炭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日本京都大学的野村隆哉进行过竹炭烧制的前处理研究。他对炭材进行烟熏前处理后发现 ,经过烟熏前处理的炭材烧制的竹炭质量好;根据竹炭的不同功用,可以通过控制炭化温度来实现目的;对炭化的工艺和设备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土窑、简易炉和连续式干馏炉;研究竹炭的机能性及利用竹炭机能性开发新型材料,比如开发净水和空气净化炭以及制作内含竹炭粉的枕头、帽子、垫子等生活用品和农林业的应用研究;目前,竹炭研究还存在不少薄弱方面,比如:竹炭屏蔽电磁波的能力;烧制温度与竹炭的比表面积及电阻率之间的变化规律;竹炭产生远红外线的能力及其远红外线的波长;竹炭净化空气和调节空气湿度的机理和规律等。为了使竹炭及其制品能走进千家万户,建议:

(1)引进先进技术,完善我国竹炭生产工艺

竹炭烧制和产品开发是一个新兴产业,目前已具一定规模,实现了初步产业化,但是我国现行的竹炭生产工艺和技术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原料的确定,不同培育方式、不同竹龄的竹材对热解工艺的影响,窑温的控制,竹材热解产品得率等。建议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可大大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2)重视深加工,开发新产品提高制品附加值

对竹炭进行化学深加工,并开发竹炭、竹醋系列新产品。据报道,日本已生产出500目的竹炭纤维,并将这种竹纤维拉长与化纤、棉线等交织在一起,热量可增加10%,并具有吸附性能,透气性好等优点。中国台湾省也准备投资200万新台币,购置其生产设备与日本共同生产竹炭纤维。竹炭纤维的问世,使竹子的附加值更进一步得到提升。

(3)加强生产的自动化研究,开发竹炭生产配套设备

要提高产量,生产高质量的竹炭,需要先进的设备。日本在设备制造方面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但是技术较复杂,成本高,所以制造商必须在现有的设备之上,进行改良,使其更适合于我国竹炭企业,也适合于出口到一些经济不够发达的竹子大国,如印度、非洲、南美等地。

(4)重视环保建设,充分利用竹炭加工剩余物

可以用竹材炭化过程中以鼓风炉吸引生成的甲烷气体,先除去气体中的焦油及粉尘,再送至气轮发电机发电。另外,在竹材炭化及发电过程中,除了竹炭、竹醋液外,还可由热交换器将炭化装置出口的废热转换成温热水予以回收,使竹材炭化过程中的材料、水蒸汽、热等都不浪费。

(5)加强理论研究,开拓竹炭应用新领域

由于对竹炭机能性机理的研究目前才刚刚开始,现今开发的竹炭制品许多特点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作支撑,加之对竹炭的宣传力度不够,竹炭、竹醋液及其制品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市场。因此,开展竹炭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不仅可以使人们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和了解竹炭,还必将促进市场的广泛开发。

(6)规范市场机构,完善竹炭相关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尚未有有关竹炭的健全的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为了进一步加强竹炭生产和管理,以利于竹炭的推广应用,稳定竹炭质量,作为指导生产和交货依据,制定和完善竹炭的相关标准势在必行。同时,国家应该成立全国性的竹炭方面的专业技术机构,规范竹炭市场,保护国内厂商的利益。

(7)普及竹炭科学,增强竹炭产品推广力度

我国竹炭年产量中只有1/3销于内地市场,大部分销往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等地,内地很多消费者不知道有这样一种产品,相比而言,竹炭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等地就极流行,已经成为居家的生活用品。应该针对目前家具装修与水污染等诱发的疾病问题,突出宣传竹炭净化水质与空气的功效,慢慢地让竹炭走进千家万户,使竹炭业尽快发展壮大起来[3]。8.小结

综上所述,竹炭是一种性能良好、有着广阔发展空间的多功能材料和环境保护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竹类资源十分丰富,竹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我国竹炭产业迅猛发展,已成为林区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新途径。竹炭可用于农业、环保、医学、纺织、保健等领域,但我国的竹炭研究刚刚起步,竹炭改性还未产业化,市场前景广阔,应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将其广泛推广,造福人类[4]。

参考文献:

[1]王高伟,胡光洲,孔倩.竹炭性能的研究进展[J].世界竹藤通讯,2006,4.[2]罗辉,蒋新元,李湘洲等.竹材加工剩余物制备竹炭研究进展[J].竹子研究汇 刊,2008,27 [3]李霞镇,徐明,任海青.中国竹炭产业研究新进展及发展建议[J].木材加工机械.2007,06 [4]马印,李青山等.竹炭研究新进展[J].针织工艺.2011,07 [5]胡福昌,陈顺伟.日本竹材热解研究的现状[J].林业科技发展.2001,15 [6]池岛庸元.竹炭竹醋液のつく方と使い方[M].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1999,2.[7]哥伦比亚竹炭速干内衣问世[N].世界竹藤通讯.2011,01.[8]张齐生,姜树海,黄河浪等.竹炭对2,4一二氯苯酚的吸附特性与影响因素研究,竹炭和竹醋液的机能与科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6 [9]姜树海编译,张齐生编审.《竹炭·竹醋液》[M],南京林业大学竹材工程研究中心内部参考资料.2001,9.[10]张文标,王伟龙,邵千均等.竹炭生产工艺的现状与建议[J].竹子研究汇刊.2003,22.[11]黄彪,高尚愚.竹炭、竹醋液生产技术与应用研究综述[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3,23.[12]王伟龙,陈文照.浙江省竹炭的加工利用现状和对策[J].竹子研究汇刊.2002,21.[13]周子贵.浙江省竹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竹子研究汇刊.2005,08.[14] 杨元亮.竹材炭化工艺[J].农村新技术.2010,22 [15]Stephen C.Jones.Natural Fiber Composites A New Market Opens up in Europe[J].Addcon World 2004 Conference Proceeding Amsterdam,2004,27-37.[16]Cihdy Macdonald.Wood-Plastics Composites[J].Additives for Polymers,2005,(2):5.[17]方晓钟,黄旭东.PE木塑复合材料配方中润滑剂对物理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影响[J].塑料制造,2006,10 [18]Peter Mapleston.Modern Plastics international[J].Plastics Engineering,2004,60 [19]李凯夫,戴东花,谢雪甜,李晓增,彭万喜.偶联剂对木塑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的影响[J].林产工业,2005,32 [20]李志欣.竹炭作为土壤改良剂的性能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1]卢克阳.竹炭生产工艺及吸湿机理的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2]金子胜.慎食竹炭食品[N].大众标准化.2011,07.

第四篇:我国电网发展趋势研究

印永华:我国电网发展趋势研究

时间:2010-1-18来源:<电气时代>

文/印永华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我国能源发展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我国一次能源分布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均衡,重要的电源基地与负荷中心的距离一般都在800~3000km,需要开发和应用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二是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影响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像以前大量开发火电等常规的能源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要求。

第一大挑战具体表现在:我国煤炭资源80%以上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宁夏等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水能资源80%分布在西部地区,包括黄河、金沙江、澜沧江等。陆地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其中西北地区占50%以上。太阳能的大规模开发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地区;中部和东部地区的能源需求占75%,是负荷中心地区。

第二大挑战具体表现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已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调整的重要动因。不仅是能源问题,还关系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形势和压力更为严峻,在与发达国家的碳减排博弈中,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面临成本增加,发展步伐减缓的挑战。我国环境面临的压力较大。实施“一特四大”能源发展战略

为了迎接挑战,必须实施“一特四大”的能源发展战略。

“一特”,是规划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国际领先,自主创新、中国特色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四大”就是优先开发大水电、优化发展大火电,合理开发大核电和加快开发大型可再生新能源发电基地。加快特高压电网建设

为了跟“一特四大”发展战略相吻合,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加快特高压和坚强智能电网建设。

1.特高压电网建设进展情况

第一,建成了目前世界上输送能力最大、代表国际输变电技术最高水平的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晋东南-河南南阳-湖北荆门交流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已于2009年1月6日正式投入运营。

第二,特高压智能电网。四川向家坝-上海±800kV高压直流示范工程已全线开工。该工程全长2000km,额定输送功率640万kW,最大连续输送容量720万kW,比三峡直流输电工程两倍还要大,2009年12月开始做工程调试,将于2010年6月建成。

第三,特高压设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电气工业制造行业和电网公司两家是密切配合,在特高压设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包括世界首台1000kV,3000MVA特高压变压器;电压等级最高、容量最大的1000kV、960MVar的高压并联电抗器;特高压交流开关设备开断能力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特高压直流关键元件6in晶闸管已研制成功。

第四,特高压标准化工作居于领先水平。提出的特高压交流1100kV电压被国际电工委员会和国际大电网组织推荐为国际标准电压;国家电网公司向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化管理局提出的高压直流输电新技术委员会已经成立,已经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在技术上工程上领先,在标准上才有发言权。

第五,建成了世界上试验能力最强和技术水平最高的特高压实验研究体系,特高压交流、在武汉和北京昌平的建了直流实验基地;在西藏海拔4000米以上建了试验基地;可以对特高压交流、直流进行试验;最近还在规划青海到西藏的直流工程。除了高电压方面研究以外,对电网的系统研究也很重要,我国建的国家电网仿真中心进行仿真试验、计算试验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提供建设依据,为工程设计建设,调度运行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2.我国特高压电网的发展思路

在交流输电方面,我国已连接华北和华中两大网,建成华北-华中-华东特高压同步电网。但还不够,还要扩大延伸,山西要延伸到陕北,华中地区还要走到武汉、芜湖,形成华北-华中特高压核心电网。

然后是西南水电和北方煤电基地采用特高压交流和直流送至华北-华中-华东同步电网,形成连接各大电源基地和华北华中华东负荷中心的特高压大电网。

第三是大规模风电群和太阳能电站依靠大电网,与火电等合理配合,打捆外送至负荷中心地区。这也是为什么要搞大电网的原因。

第四是西北、东北和南方电网采用直流输电方案与华北-华中-华东、西北、东北及南方四个同步电网。

物联网的好处就是提高了经济效益。当然电网大了以后,另一个方面就是安全稳定性要求更高。一旦出事故,影响较大,一个事故就会影响一大片地区,因此要做好安全稳定的研究,做好三道防线,保证出现事故后,把事故隔离开在小范围里,然后逐渐恢复。我国的安全事故现在已经杜绝了全网停运的大规模事故。

现在大家很担心新能源,风能、太阳能采集之后怎么往外送?跟地面怎么配合?包括火电跟煤电怎么配合?包括电网的调控,风电、太阳能的遥控等,现在都在研究。

2009年整个西北电网已经联网。为加快特高压和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目前在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建设方面,四川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将于明年6月投运;安徽淮南-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准备工作已就绪;陕北-长沙、锡盟-上海、雅安-南京、蒙西-澭坊特高压直流等后续工程的前期工作已全面启动。

加快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建设

在对我国能源资源格局、负荷分布特点等开展大量研究基础上,结合世界能源发展新趋势以及我国电网发展的实际,立足于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用户、服务社会的基本理念,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这是应对能源发展挑战的重大举措。

1.国外智能电网研究现状

目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各国都相继开展了智能电网相关研究,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与欧洲。美国电科院EPRI推动的IntelliGrid研究计划致力于开发智能电网架构。欧洲于2005年成立了欧洲智能电网论坛,2008年9月发布的《欧洲未来电网发展策略》提出了欧洲智能电网的发展重点和路线图。

在输电领域,PJM(美国典型的独立系统运行机构)负责13个州的电网调度运行和电力市场组织,主要从广域测量技术和高级调度控制中心着手开展智能输电网研究工作。

在配电和用电领域,开展了大量的智能化实践,包括智能表计、电压控制和动态储能等,提高电网与用户的互动性,以及风电等新能源的使用率。

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个9万人小镇波尔得(Boulder)从2008年起建设全美第一个“智能电网”城市。其主要技术路线是:构建配电网实时高速双向通信网络;建设能够远程监控、准实时数据采集和通信,以及优化性能的智能变电站;安装可编程家庭用户控制系统;支持小型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混合电力汽车、电池储能系统等分布式发电储能技术。

2.国内智能电网研究现状

在智能电网相关的技术领域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为智能电网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金融危机以后,美国把新能源开发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提出来了智能电网。我国在2009年5月也正式提出智能电网的建设概念和目标,和国外基本上是同等发展。如特高压输电,大电网运行控制,高级调度中心,灵活交流输电技术,SG186信息系统建设,数字化变电站,城乡电网安全可靠供电,电网环保与节能等。

我国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特点:一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二是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三是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全面涵盖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环节。

3.智能电网建设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以下工作:智能电网发展规划编制,现在已经完成;正在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开展各个环节的试点。

第二阶段:201l~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重点开展以下工作: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电网建设,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可靠基础;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制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

第三阶段:2016~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重点开展以下工作:全面建成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水平、运行效率以及电网与电源、用户之间的互动性显著提高;在服务清洁能源开发和保障能源供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4.每个环节的具体目标

(1)发电环节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预测,发电运行控制技术研究;电网接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能力及其对电网安全稳定影响等关键技术研究,制订并网技术标准;建立风、光、储一体化仿真分析平台。

2009~2011年:建成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研究中心,张家口现在已开始建设太阳能和风电研究中心,这是我国太阳能检测中心,检测达到标准才可以入网。在新能源发电运行控制、功率预测等方面取得突破。

2012~2015年: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信息化、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得到普遍应用。

2016~2020年:所有并网风电场实现风电功率预测;可再生能源有序并网发电,实现协调经济运行。

(2)输电环节

全面掌握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加快特高压和各级电网建设;开展分析评估诊断与决策技术研究,实现输电线路状态评估的智能化;加强线路状态检修、全寿命周期管理和智能防灾技术研究应用;加强灵活交流输电技术研究。2009~2011年:加快建设交流特高压工程;建成±800和±66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完成750 kV串补、750 kV/l 000 kV可控电抗器、短路电流限制器、新型无功补偿装置研究和工程示范。

2012~2015年:加快华北一华中一华东特高压电网建设;全面掌握和应用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完成特高压串补和灵活交流输电装置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实现输电线路标准化与全寿命周期管理。

2016~2020年:建成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为基础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水平、运行效率以及电网与电源、用户之间的互动性显著提高;在服务清洁能源开发和保障能源供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3)变电环节

制定智能变电站和智能装备技术标准和规范;建设广域同步信息采集系统;构建综合测控保护体系;研究各类电源规范接纳技术;开展智能设备及设备智能化改造技术研究;转变检修模式,实现资产全寿命综合优化管理。

2009~2011年:制定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初步实现信息统一采集;支持大型能源基地、可再生能源规范接入;初步形成基于风险控制检修模式;完成智能变电站建设及改造试点。

2012~2015年:跨域实时信息初步共享;各类电源的规范接入;实现智能设备对优化调度和运行管理的信息支撑;建立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和检修工作体系;电网重要枢纽变电站智能化建设和改造。

2016~2020年:枢纽及中心变电站完成智能化建设和改造;超过50%的关键变电站实现关键设备的智能化;建立面向智能电网和智能化设备的运行管理体系;基本实现基于企业绩效管理的设备检修模式;形成基于状态的全寿命周期综合优化管理。

(4)配电环节

建成高效、灵活、合理的配电网络,具备灵活重构、潮流优化能力和可再生能源接纳能力,在发生紧急状况时支撑主网安全稳定运行;实现集中/分散储能装置及分布式电源的兼容接入与统一控制;完成实用性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全面建设;全面推广智能配电网示范工程应用成果,配电网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09~2011年:研究智能配电网的总体框架和技术发展规划;开展重点科研项目攻关和试点工程建设;建立智能配电网仿真实验平台;智能配电网示范工程建设。

2012~2015年:完善智能配电网技术架构体系;继续优化完善配电网架;在全面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建立智能配电系统的成熟度评估模型和实验平台。

2016~2020年:在重点城市建成具有自愈、灵活、可调能力的智能配电网。

(5)用电环节

全面开展智能用户管理与服务;推广应用智能电表;实现电网与用户的双向互动,提升用户服务质量,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通过智能电网建设推动智能楼宇、智能家电、智能交通等领域技术创新;改变终端用户用能模式,提高用户用电效率。

2009~2011年:完成双向互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智能电表等计量装置;智能电表覆盖率达30%,用户超过5000万户;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约2l%。

2012~2015年:智能用户管理与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全面建成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电表覆盖率超过80%,用户超过1.4亿户;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约23%。

2016~2020年:全面建成智能用户管理与服务体系;双向互动服务全面应用;全面建成并完善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电表覆盖率达100%;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约26%。

(6)信息平台环节

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手段,要建立坚强智能电网信息体系架构,实现信息高度共享,为发电到用户的各个应用环节提供安全的信息化平台支撑;满足系统协调优化控制、电网企业与用户问灵活互动的要求;充分利用智能电网多元、海量信息的潜在价值,增强智能分析和科学决策能力;全面建成国家电网资源计划系统,实现信息化与电网的高度融合。2009~2011年:初步建立智能电网信息和通信体系架构和统一信息模型;开展下一代电力光传输网络、支撑配用电及分布式能源的负荷通信网络研究与试点;完成“SGl86工程”。

2012~2015年:完善智能电网信息通信架构体系建设和一体化统一信息模型;基本建成国家电网资源计划系统(SG-ERP);全面建成坚强智能电网骨干通信网;基本建成适应于配电、用电及分布式能源接入的负荷通信网络。

2016~2020年:结合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优化信息与通信应用的融合、统一和集成;实现智能决策,支撑智能电网各环节建设;信息平台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结束语

加快推进“一特四大”能源发展战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加强清洁能源相关技术研发,促进清洁能源在发电能源中比重的提高,积极应对减排压力。

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进大规模清洁能源开发和并网技术研究,提高电网对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

第五篇: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产业仍然处于粗放式经营的层面,质量和效益并不理想,物流业务附加值低。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推行现代物流精细化经营,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降低到10%左右,而我国与之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我国物流业务附加值低,物流业务增值服务太少,物流活动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粗放阶段。

3.第三方物流方兴未艾。我国第三方物流开始于20世纪末,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崭新行业。据统计,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营业额从2001年的400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000亿元,年均增长36%。中国仓储协会第三次物流市场调查表明:57%的生产企业和38%的商业企业正在寻找新的物流代理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满意度逐渐提高。预计到2010年,国内第三方物流将达到3700亿元,年均增幅25%左右;到2020年达到22900亿元,年均增幅20%左右;第三方物流占全社会物流比重,2010年将达到30%~40%,另外,在我国物流中,第三方物流所占比重明显偏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据统计,目前中国企业原材料物流和成品物流中均有21%的业务由第三方完成,在商业企业物流中也占到13%。由经贸委和南开大学物流研究中心组织的调查显示中国使用第三方物流模式的企业占22.2%。这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比重(比如美国占58%,日本占60%)相比还有较大的空间。

4.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布局不均衡。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发展不平

衡,东部沿海地区明显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表现为物流基础设施和规模大的物流企业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据统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54%分布在东部、30%分布在中部、16%分布在西部,呈现明显梯级递减模式。物流基础设施“鸿沟”已经成为制约中西部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另外,我国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发展严重失衡,农产品物流与农资物流发展滞后,城乡物流“二元鸿沟”

5.物流领域资源浪费情况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商品周转率只有发达国家的30%,每平方米库存的商品量只及发达国家的25%,配送差错率为发达国家的3倍。每年因包装造成的损失约150亿元左右,因装卸、运输造成的损失约500亿元,因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在30亿元左右。仓库过剩量达到40%,公路货运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组织,空驶率多年来保持在50%左右。物流活动的诸多环节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9/109858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