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从甲午战争看中日关系5则范文

从甲午战争看中日关系5则范文



第一篇:从甲午战争看中日关系

从甲午战争看中日关系

110511722

关旭东

一、摘要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发展史,自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国

门后,各方列强纷至沓来。而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我们的邻国日

本。在中日发展中,近代史这一块,是中日关系转变的一个转折

点。本文从甲午中日战争来浅谈中日关系的发展。

二、关键字

甲午中日战争,近代史,中日关系,转折点

三、正文

1、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

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丰岛海战

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

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中

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2、过程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 下半叶一

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

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

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

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他们侵略领土的欲望。

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约》,第一款就说:

“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信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然而,在条约待批期间,发生了琉球船民遇害事件。1871年1

2月,琉球船民因风漂流到台湾,其中 54人被台湾土著(即“原住民”)杀害,其余由清政府护送回国。当时的琉球是清朝属国,对此并未提出异议,事件就此平息,日本政府也不知道。第二年日本使者到中国换约,从清政府邸报中看到此事,于是一面向本国报告,一面到总理衙门交涉,试探清政府对琉球、台湾的态度。总理衙门回答说:“二岛(指琉球、台湾)俱我属土,属土之人相杀,裁决固在于我。何预贵国事,而烦为过问?”这本来说得很好了,偏又画蛇添足地说:“杀人者皆属生番,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这下叫日本抓住个把柄,拿“化外”二字大作文章,说台湾土著的居住地不是中国领土,借口进攻台湾。

1874年2月,日军在台湾琅峤登陆,开始了对台湾的进攻。对

日本来说,这次行动相当冒险,不仅当时中日国力悬殊,国际舆论也不支持。战争至8月,日军增至3600人,但仍进攻不利,酷暑疫病,士气低落。此时日本看到胜算太小,就派了公使大久保利通到北京,争取体面地结束战争。

9月日本公使来华后,先是虚声恫吓,后来又表示结束战争的“诚

意”,说日本出兵台湾费尽财力,中国也不能让日本军队空手而归,应当支付一些兵费然后日本撤兵,这样双方面子上都过得去。清政府觉得在战争中处于优势,以赔钱来结束战争说不过去,而又不想为“化外生番”费太多精力,也想息事宁人,就表示可以考虑对在台湾“被害之人”酌情“抚恤”,等于承认了赔款的原则。在10月31日签订的《北京专约》中,琉球人遇害写成了“日本国民遇害”,日军进攻台湾写成了“保民义举”,中国以“抚恤”名义,赔偿白银五十万。《北京专约》为日本兼并琉球提供了根据,1879年4月,日本占领琉球,更名冲绳县。

3、甲午战争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是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

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战场。晨三时,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总兵马玉崐督队英勇抗击,日军官兵死伤惨重,无力再战,大岛义昌负伤,只得下令退却,午后二时全部撤离战场。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又称朔宁支队)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又称元山支队)担任主攻。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亲燃大炮轰敌,官兵感奋,英勇杀敌。激战中,左宝贵不幸中炮牺牲,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阵亡,午后二时玄武门遂被日军攻陷。日军企图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阻击,只得退守玄武门。其三为城西南战场。晨七时,野津道贯中将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至中午,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此时对清军来说,战事尚有可为,但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

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鸭绿江防之

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抗击日军入侵中国国土的首次保卫战。当时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八十二营,约两万八千人。清政府任

命宋庆为诸军总统,节制各军。日军进攻部队是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包括桂太郎中将的第三师团和野津道贯中将的第五师团,共

三万人。双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庆虽负节制诸军之名,各军实

则不服调度,而且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敌决心。是日午前十一时,日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过江成功。当夜,日军又在虎山

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竟未觉察。25日晨六时,日军越

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奋

勇还击,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

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在不到三天内,清朝重兵近三万驻

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日本第一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二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进占金州(今辽宁大连市金州区)。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不战而得大连湾。日军在大连湾休整十天后,开始向旅顺进逼。当时旅顺地区清军有七统领,道员龚照玙为前敌营务处总办,有“隐帅”之称,共辖三十三营,约一万三千人。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御,将日军击退。是日,龚照玙竟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艇逃往烟台。19日,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也先后潜逃。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22日占领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

降活动。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

对日的最后一战。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包括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中将的第六师团,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23日全部登陆完毕。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六营三千人。营官周家恩守卫摩天岭阵地,英勇抵御,壮烈牺牲。日军也死伤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纯少将中弹毙命。由于敌我兵力众寡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被敌人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

4、从甲午战争看中日关系

110年前中日两国之间发生的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中

国的失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当时,从军力上来看,北洋舰队的实力

在亚洲是无可匹敌的;从经济上来看,虽然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经济有

了很大的发展,不过与中国相比,两者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的;但战争

最后的结果却是一败涂地,不能不让人产生更多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战争失败,这就不能不让人想起当时的主政大臣李鸿章的内政和外交政策。正是在当时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在那样的国际环境下,李所采取的内政外交政策葬送了中国的发展,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必

然的。战争虽然失败了,但教训却是深刻的,对我们今天如何看待与发展中日关系有着巨大的警示作用;对当今中国采取什么样的对日政策,怎

样发展同日本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对日政策及其对中国日后的影响1.中国的对日政策。18世纪后期,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中国这个古老的帝国逐渐衰落。

从这些教训中,让我们能够慢慢懂得改如何去处理现代中日关系。

四、参考文献

1、《从中日甲午战争看中日关系》

作者:张力

来源:《沧桑》2007 02期

2、《甲午战争的背景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作者:张志宇

来源:《日本问题研究》1994 03期

第二篇:从南京大屠杀看中日关系

河海大学2013年中国近代史实践论文

题目:

姓名:

学号:专业:从南京大屠杀看中日关系薛云霞1218010118法学

完成时间:2013.12.20

完成地点:河海大学

从南京大屠杀看中日关系

摘要:南京大屠杀是日本犯下的滔天罪行,虽然过去了70多年,但仍是中国人民心中不可磨灭的痛,同时日方对这一事件模棱两可的态度也着实令人恼火。近年来,又因钓鱼岛问题是两国的关系更加不明朗。在如今追求和平与发展的世界背景下,中日关系该何去何从?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 中日关系 合作共赢

一事件背景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军队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日军暴行的高潮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持续了6周,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约2万中国妇女遭日军奸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南京大屠杀震惊中外,是中国历史上永远的耻辱和伤痛。对于这样一段让所有中国人民沉痛万分的历史,最让我们感到痛心的便是在这样的铁铮铮的史实面前日本的态度:在日本,日本政府承认“发生过杀害非战斗人员和掠夺等行为”,但对遇难人数持刻意回避的态度。日本学界对遇难人数的估计有20万人、4万人、2万人等数种观点,也有少部分人认为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谎言”。这些“否认派”得到部分日本政商势力的支持,在中国引起强烈反感,这使得南京大屠杀成为严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历史问题之一。

二中日双方对这段历史的态度

1.中方

中国学术界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是从80年代初才真正开始的,当时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各界开始拨乱反正,清除“左”的影响,政治思想开放,学术研走上正常发展的道路。二是1982年日本发生教科书事件,日本右翼分子不断美化侵略和否认南京大屠杀,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199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南京市成立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以进一步推动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1998年12月,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南京大屠杀研究中

心这一专门研究机构。2006年4月,南京大学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成立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由江苏省和南京市与南京大学共建,国内南京大屠杀研究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除南京地区的学者外,武汉、上海、北京等地的大学和研究院所也有部分学者积极参与了这一课题的研究。由于学术界的日益重视、专门研究机构的成立和相关课题研究经费的支撑,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日益深入。

中国政府声明: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残暴罪行,铁证如山,国际社会对此也早有定论,任何企图歪曲和抹杀历史事实的图谋都是不可能得逞的。2.日方

“南京大屠杀并不存在,一切都是正常的战争伤亡。”这是多年来日本右翼分子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辩解之词。许多曾在当时南京附近作战的日籍老兵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以东史郎日记为代表的侵华日军忏悔影响极大。日本左翼的日本社会党及左翼背景的日本教职员组合对南京大屠杀也多抱持承认大规模屠杀的立场。尽管如此、还是有部分日本右翼民众否认南京大屠杀。而因为秉持观点与政治立场不同,不同日本人对京大屠杀有不同的解读与看法,其中死伤人数的部分,有二十万以上、十多万人、四万、数千、数百乃至于完全否定者等各种说法。

三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几个问题

1.对历史问题的认知

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伤害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对于南京大屠杀的态度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对这铁一般的事实,日方竟可以明目张胆的扭曲事实,指鹿为马。

2.台湾问题

从历史上看,日本曾通过武力吞并台湾并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1972年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时,日本政府就明确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还承诺与台湾只保持

民间往来。然而,多年来中日两国由台湾问题引起的摩擦也时有出现。据日本《读卖新闻》1996年5月5日透露,台湾“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丁懋时于3月上旬台湾海峡局势紧张时秘密访问了日本,并与日本官房长官木尾山静六就台湾海峡演习情况及日台间的有关情报进行了会谈。台湾高级官员访问日本,就安全问题相互沟通,自70年代日台断交以来这是第一次。1997年9月23日,日本和美国签署了“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当时日本报纸指出:“新指针肯定是针对台湾海峡制定的”,“届时在军事上不可能不具体设想包括台湾海峡危机”。还说,一旦今后台湾海峡有事,日本有“必须支援美国的义务”。日本还有人认为,周边地区的范围“到马六甲海峡为止”,“朝鲜半岛、中国、台湾及其以远地区均被纳入视野”,这表明,日本力图介入台湾问题和南沙诸岛的争端。众所周知,台湾及南沙诸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地把台湾海峡列入日美安全合作范围,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干涉,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决不能接受的。

3.钓鱼岛问题

在钓鱼岛的归属这一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分歧。但从大局出发,20年前缔结和平友好条约时,两国领导人都同意将这一问题留待以后解决。1978年10月25日,邓小平副总理在同福田首相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日本记者提问时说:“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我们的后代会比我们更聪明,将来总能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但多年来,日本时常有一些右翼分子在钓鱼岛问题上进行挑衅。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团体“日本青年社”成员一行7人乘船登上钓鱼岛,并在岛上设置灯塔。1997年5月6日,日本国会议员西村真悟在冲绳县一名议员及两名摄影师的陪同下登上钓鱼岛。5月7日日本政府决定,如果外国人无视日本政府的警告登上钓鱼岛,将被认为是非法入境,日本将用武力予以驱逐。

以上三个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经贸摩擦问题、经援政治化问题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要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关键在日本自身。希望日本政府能够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真正放弃否认和歪曲历史的企图,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扫清障碍。

四未来中日关系展望

1.面对历史

日本在战后未能彻底清算军国主义者所犯下的侵略罪行,也没有对年轻一代进行正确、全面的历史教育。因此,日本国内一直存在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社会土壤,右翼势力不时跳出来否认侵略历史,美化侵略战争,而日本政府则以种种借口,采取包庇纵容的态度。随着近年来日本社会思潮的右倾化,日本在历史

问题上的消极倾向更趋突出。近几年发生的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就在于日本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不能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轻一代。日本政府的这种倒行逆施只能破坏包括中日关系在内的它与亚洲邻国的关系,有损它在亚洲及世界各国人民心中的形象。

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但合作共赢的前提是真诚相待,法德200多年间,爆发了70多场战争,但在战后,由于德国政府和人民真诚为二战罪行忏悔,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也促使了法德和解,成就了法德乃至整个欧洲今日的密切关系。中日关系未来的发展,如果失去了日本方面对历史问题的诚意这个前提,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的,如果日本政府和人民继续目前的模糊或否认态度,可以预见,曾经遭受侵略的中国和亚洲人民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2.中日经济合作

21世纪的中日关系,两国间的经济合作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经济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的21世纪,发展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对全面加深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贸易方面日本期待着进一步降低或取消关税。近年来中国已在这 方面采取了 一些措施。相信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进展,这方面还会有较大的改进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日本减少对进口中国纺织品份额的限制,使两国贸易保持平衡。在投资方面,日本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流通、通讯等服务领域;中国则希望日方多向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投资。目前,双方在这些问题上既有合作也有分歧。但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是由两国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分歧将逐步消除,合作会进一步加强。

第三篇:从甲午战争看细节管理

从甲午战争看细节管理

1894年7月25日清晨丰岛海战发生,打响了甲午战争的第一枪,随后,日方步步紧逼,屡屡告捷,战斗以《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暂时停止。

当时,清朝政府已建立北洋、南洋、福建及广东四支水师舰队,军舰在吨位、数量及火力上都不逊于日本,为何最终会以惨败告终呢?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丰岛海战发生前夕,日本派出间谍到中国军舰上侦查,当中国军舰上横七竖八地晾晒着士兵的短裤、袜子这些细节出现在情报上时,日本政府断定:这是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不会有强大的战斗力。因而,立即决定发动战争。

战争的结果:清政府以惨败告终,财产大量外流,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而日本则成为亚洲军事强国。

启示:由军舰炮塔上晾晒着短裤、袜子这个细节来推断军队的战斗力,将以小见大的推断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有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作大事必须从小事开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作起。正如公司一样,一枚工牌,一套工衣,一个微笑,都是员工精神状态的体现,都是战斗力的体现。如果,我们每个人在日常中都能注意到这种小细节,做好这些细节,那么传递给客户的就是专业、创新、价值、责任的企业精神和风貌。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富昌的明天将会更加的辉煌!而富昌的辉煌必将是每一个富昌人的辉煌!

第四篇:从钓鱼岛事件看中日关系

从钓鱼岛事件看中日关系

钓鱼岛事件引发国人思考,日本究竟置中国于何地?中国在东亚的崛起对日本造成什么威胁?

中国作为泱泱大国,中国的复兴是历史必然,这是毋庸置疑的。钓鱼岛一直是我国的领土,二战结束时波茨坦公告明确指出,日本只有本国国土,雅尔塔会议也指出,钓鱼岛是中国领土。

日本在中国国土内如此嚣张,背后到底有什么支持?这是日本民族特质决定的。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对天皇绝对效忠。二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保留日本的天皇制,这本身就是想以日本作为太平洋的战略军事防御体系,牵制远东,称霸世界的重要一步。

钓鱼岛作为中国的南海防御的天然屏障,拥有丰富的资源,石油储量仅次于中东,在地理位置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在钓鱼岛的态度是坚决的,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不管在国际上还是国内都有法律支撑。

中日关系的好坏,不在中国,而在日本。日本如不改变对中国的态度,中国作为日本的最大贸易国,国人如果抵制日货,团结一心,筑成民族坚固长城,在经济上压制日本,日本最终会妥协,中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态度是坚决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握时代的脉搏,承担起使命,对钓鱼岛问题要高度关注,对时事要与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把爱国主义融入骨子里,振兴民族精神,为国分忧,与国同呼吸共命运。爱国主义不是口号,必须付诸于行动。

中国要成为世界大国,必先成为地区大国,要成为地区大国,必先战胜日本!

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东方巨龙的腾飞已指日可待,中国每年以

9.85%的稳定速度,不断创造着世界经济奇迹,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恐慌不安,引起他们的敌视。中国是世界大国,永远以他宽阔的胸襟,包容一切。但在主权问题上,绝不会妥协。国家关系复杂多变,日本早在90年代就提出“中国威胁论”。但我们这个民族有着悠久而文明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中国的发展不会给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带来威胁,相反,他会壮大世界和平力量,维护世界稳定与发展。但如果危害中国的国家利益,那说什么也不好使。钓鱼岛事件,关乎中国主权。正如邓小平说得“在主权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

从钓鱼岛事件审视中日关系走向,我们要以不变应万变,对日本高度警惕,面对国际风云骤变,以全新的姿态展示中华风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神话,而是必然,因为我们有着伟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泱泱大国要活出风骨。东方巨龙的腾飞,不再是神话,让我们一鼓作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青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泱泱大国要活出风骨。东方巨龙的腾飞,不再是神话,让我们一鼓作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青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泱泱大国要活出风骨。东方巨龙的腾飞,不再是神话,让我们一鼓作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青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泱泱大国要活出风骨。东方巨龙的腾飞,不再是神话,让我们一鼓作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青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泱泱大国要活出风骨。东方巨龙的腾飞,不再是神话,让我们一鼓作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青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泱泱大国要活出风骨。东方巨龙的腾飞,不再是神话,让我们一鼓作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青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泱泱大国要活出风骨。东方巨龙的腾飞,不再是神话,让我们一鼓作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青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泱泱大国要活出风骨。东方巨龙的腾飞,不再是神话,让我们一鼓作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青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第五篇:甲午战争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甲午战争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刘颖041301018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古时,中国是日本学习的对象,但当时中国人自诩为天朝上国,对日本是瞧不起的。最早有唐朝,日本就向唐朝派遣唐使,日本向唐朝学习律令制、汉字等文化,学习到的这些知识促进了日本的急速发展。明末的中国虽已衰败,在1592年至1599年还能派出10万大军跨过鸭绿江,联合朝鲜取得抗倭援朝的胜利。这一胜利遏制了日本的侵华野心,赢得中国东邻半岛近300年的稳定。不得不承认日本是个很善于学习的民族,在向近代社会迈进的过程中,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学习西方使其国家实力极速强大,随着日本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它急需寻求国外市场,邻近的中国成了它觊觎的对象,于是日本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在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之际,日本国民更多的是不理解。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作为学生的日本,要对自己的老师大动刀戈,对于战争的结果,日本人也没抱有期望会胜过中国。然而令世人震惊的是1894年的中日战争,竟然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战争从1894年7月25日持续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两国签订《马关条约》,这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关系的转折点,改变了中日两方发展轨迹,甚至影响到今天的中日关系。日本打败中国后,日本人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从谦卑膨胀成傲慢自大。清末时日本对华称“清国”,甲午战后东洋三岛上却以“猪尾巴”作为称呼中国人的绰号。华侨男子或中国留学生上街,日本小孩往往放肆地在后面用手扯辫子,口中还喊:“清国奴”。在甲午战前,在日华人相当地受欢迎,在横滨卖衣服的来自中国的人,可比在横滨卖药的来自富山的日本人更受优待。”然而战中,“各地上演的甲午战争剧目里,扮演中国士兵的日本舞台剧演员一登场,就有观众向其扔花生壳和桔子皮,有的演员忍无可忍,甚至在舞台上对着观众大喊,“我们也是满怀爱国心的日本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男人都剪去辫子,日本人不再称“清国”,不呼正式国号而只用“支那”一词。战后的日本社会充斥着“中国蔑视观”,说中国人撒谎,中国人偷东西,中国人有无数个老婆,中国人是卑怯者,中国人是迷信家。

甲午战后的中日两国关系从老师学生变成了侵略者与被侵略者,中日实力在甲午战后进行了第一次换位。甲午战争的胜利让日本的胃口越来越大,不断发动对华的侵略,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后,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青岛,提出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不久占领济南和胶济铁路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发动局部战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叫嚷“三个月灭掉中国”。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日本竟然歼灭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土地。日本对中国造成了伤害,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中国后来取得的民族进步也包含着向日本学习的成果。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与日本的经济交流,文化交往相当活跃。经济方面是日本对华贸易量大幅度增加,在华投资办厂,甲午战前对华投资几乎为零,战后1897年,已有商社44个,在上海出现了日华合办的纺织厂。当然,日本出于侵华的侵略目的,也大力扶植日本企业在中国的经济活动,间接刺探情报。在文化方面,中国人开始以日本作为自己崛起的目标,1896年,由于甲午战败的刺激,第一批13人的留学生去了日本,至1905年突破万名,规模为当时世界仅见。至中日全面战争爆发,留学过日本的中国知识分子不下10万,若加上短期考察参观者人数更要翻番。日本对中国留学生实行鼓励政策,其主要政治目的是为了培养“亲日派”,为自己的侵略扩张服务。

总的来说,甲午战争无论是对于当时的形势,还是中日两国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一些影响还延续至今,比如日本人在1895年1月,趁着甲午战争的胜利,通过内阁会议决定把钓鱼岛划归冲绳县,这个决定造成了如今中日双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种种争端,所以每当谈到中日关系,不可避免的就提及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中日关系重要的转折点。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