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台湾南岛语言田野调查

台湾南岛语言田野调查



第一篇:台湾南岛语言田野调查

中正大學語言所演講大綱,26 September 2008

台灣南島語言田野調查:

常見問題與解決之道

張永利

中研院語言所

摘要

台灣南島語言類型特殊且多樣,是台灣的人文寶藏,但是台灣南島語言普遍沒有

文字記載,要瞭解這些寶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透過實地的田野調查。紀錄和分析台灣南島語言一方面可以為濱危語言的保存略盡棉薄之力,另一面也可以拓展我們的語言學視野。然而,台灣南島語言田野調查的過程中會遭遇許多困難和挑戰,例如(a)如何尋找適當的發音人,如何和他們合作?(b)如何選定語言?(c)如何設定議題?(d)如何記音?如何收集語料?(f)如何進行語料分析?(g)如何整理和保存語料?我們將根據過去的經驗,提供解決問題之道。我們希望透過這種問答方式能夠引導初學者進入田野,充分享受自己動手紀錄、分析語言、並且發現新鮮有趣的語言類型之樂趣。

1.引言

重要性與目標

台灣南島語言類型特殊且多樣,是台灣的人文寶藏,但是台灣南島語言普遍沒有文字記載,要瞭解這些寶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透過實地的田野調查。紀錄和分析台灣南島語言一方面可以為瀕危語言的保存略盡棉薄之力,另一面也可以拓展我們的語言學視野。

台灣南島語言田野調查是一項挑戰,過程中會遭遇許多困難,如何克服這些困難,使得調查工作能夠順利推展,是本次講演的重點。

可能的困難與解決策略

2.問題與挑戰

台灣南島語言田野調查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發音人的問題,包括合適且稱職發音人的問題的發音人難覓、發音人配合意願低、發音人不按約定行事等。

早期研究的人少,任何一個台灣南島語言皆為合適的研究對象。但是,隨著研究成果的累積,許多台灣南島語言都已經有不少的參考文獻,研究語言的選定變成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因素。

台灣南島語言的調查初期以語言的全面性調查為主,接下來則需考量以議題導向為依歸,但是如何選定議題則需要仔細評估。

人是經驗的動物,容易受經驗制約,在田野調查時亦然。研究者易受原有知識所誤導,發音人也容易遭所受訓練所影響其語感。同時,如何分析發音人提供的材料,避免落入「道聽途說」的窘境也是不能忽視的問題。另外,理論和議題導向的研究容易「以偏蓋全」,也是必頇正視的問題。

紀錄一個陌生的語言向來都非易事,特別是對耳拙者更是一項重大的挑戰,如何克服這項挑戰,我們將提供一些從台灣南島語言調查所累累積的經驗供大家參考。

拜科技發展之賜,台灣南島語言的整理與保存有更好的解決之道。在本次講演裡,我們將提供一些可以輕鬆和現存軟體共容的工具給大家參考。

資料整理與保存的問題 記音的挑戰 分析上的盲點議題的設定 語言的選定

3.解決之道

以上所提問題,有的是技術問題,有的是心態問題,有的則是思考的問題,以下我們僅根據我們的經驗提供一些可能的解決之道。

選定合適的發音人

合適發音人必頇具備:

1)母語能力佳

2)國語或閩南語溝通無礙

3)理解能力強

4)有耐心、願意配合如何找到合適的發音人:

1)專家推薦

2)朋友介紹

視發音人為朋友,與他們發展長期的伙伴關係,適時的回饋和協助會有效提高他們的合作意願。當然,耐心的等待以及擬好預備方案也是應該有的心理準備。

1)選擇較需要投入研究的語言(例如布農語、邵語、卡那富語、太魯閣語

等)

2)對象語言合適的發音人最好超過兩位,方便交叉查證

3)避開容易引起反彈的語言

1)選擇具有「台灣南島語言」類型特性的議題(以adverbial verb的研究為

例)(如何判斷類型特性可參考Shopen(1985, 2007))

2)選擇具有重大理論意義的題目(以ditransitive的研究為例)

3)選擇符合1-2的條件且較少人研究的題目

1)對台灣南島語言的類型有初步的認識(例如ergative and no passive,“focus” system等,可參考黃美金等 2000)

2)對台灣南島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有初步的瞭解(例如噶瑪蘭語沒有謝謝一

詞,wanay表達問候和再見等意義;鄒語的語言和生活的關係:’ua chumu 鹿+水=水牛,可參李壬癸等(編輯)1998,李壬癸1999)

3)對於發音人所給的詮釋需要辯證和交叉查證(例如鄒語的 aveoveox 謝謝 克服分析上的盲點 議題設定的標準 語言選定的注意事項

= a-veoveo-x 啊-梅花鹿-主事者焦點?)

4)分析時需參照整個語法、語音和語意體系(例如語法系統是否直接反映

心裡活動呢(direct non-metaphorical representation of abstract concepts,Barsalou 1999)?)

5)以三行式翻譯(interlinear morphemic translation, Lehman 1982)記錄台灣南

島語言,並且注意形式和意義的對應(有關glossing請參照the Leipzig Glossing Rules)

1)記錄下來,然後念給發音人聽,確認是否正確掌握所有語音特性(頇熟

悉IPA各種語音和記音符號,可參考Pullum and Ladusaw 1986, Ladefoged and Maddieson(1996))

2)錄音下來,切割反覆聆聽

3)善用系統知識(e.g.音韻系統、最小音對(minimal pair))

4)隨時隨地收集資料,隨身攜帶小筆記簿

5)學會簡單會話,融入人群,勇敢與人對話,掌握語言實際使用情形

1)筆記簿編頁碼,前頁整理語音、語法和語意特點

2)運用Lexique Pro來編輯字典,整理及保存資料(詳細資料請參後附網頁)

3)利用Edirol數位錄音機來錄音,之後儲存於電腦

有效整理資料與妥善保存面對記音和收集資料的挑戰

4.結論

相關參考文獻

Ladefoged, Peter and Ian Maddieson.1996.The sound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Oxford: Blackwell.Pullum, Geoffrey and William Ladusaw.1986.Phonetic symbol guide.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Shopen, Timothy(ed.).1985.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s, Volume

1-3.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__________.2007.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s, Volume

1-3, 2nd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黃美金等.2000.台灣南島語言參考語法系列.台北:遠流出版社。

李壬癸等(編輯).1998.《台灣原住民基本文化教材》台北:國立編譯館。李壬癸.1999.《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台灣省文獻會。

相關網頁

The Leipzig Glossing Rules available at

Lexique Pro downloadable from

Other web resources(courtesy of Marie Yeh):

• Linguistic Fieldwork Preparation:

• Linguistics Fieldwork at Stanford University:

• Linguistics fieldwork in SIL:

• Tools for Linguistic Fieldwork and Language Description:

• Typological tools for field

第二篇:田野调查

潮汕文化

杨嘉琳120501241何嘉雯1205012235

张惠云1205012236杨丽1205012103

B12工本6班-旅游与酒店管理

【概述】

古称为潮州文化,是海内外潮人的根,在广东潮汕地区(以现在广东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为中心)。生活在这个地区的潮汕人,是汉民族中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的一个支系。我们把潮汕人所创造的文化名为“潮汕文化”,并给它以如下界定:

首先,潮汕文化是汉文化的一个地域性亚文化,它是在潮汕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潮汕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隅,广东省的最东端,与福建省毗邻,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地形大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东北和西北多高山丘陵,绵延起伏,东南瀚海连天,形成一个内陆比较封闭,而有很长海岸线的地理小区域。这种地形地貌特征对潮汕文化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其次,潮汕文化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它们组成了既与共存于同一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与周边其它地域文化有异的一个体系。在这些文化特质中,语言是最具有区别性特征的一种。因而,我们把潮汕文化理解为,由讲潮汕话的民系所创造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其三,潮汕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它的形成过程,是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经过多次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在自成体系之后,由于潮汕人的迁徙,潮汕文化向海外传播,同时吸收其它文化的因素,不断发展。

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汕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形成社会风气,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清中叶著称一时的广帮商人,主要由广州帮和潮州帮商人组成,潮商在国内的东南沿海及江南一带生意做得很大,在泰国、新加坡一带颇有势力。强烈的商品意识,是潮汕人一种颇具优势的文化潜质,使他们在改革开放时期足迹遍及城乡,渗透各行各业,特别活跃。秦汉以后,汉文化向岭东扩展。晋唐时期,中原主流文化影响逐渐扩大,陈元光平定泉潮间蛮僚啸乱、韩愈谪任潮州刺史,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宋元时期,大量移民入潮,闽文化北来,使潮汕地区全面开发,是潮汕文化形成的重要环节。明清时期,最终形成有鲜明特征的潮汕民系文化。潮汕地区从宋代起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相应发展,人才辈出。

潮汕方言

潮汕方言,即潮汕话,又称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它的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因而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重视。潮州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字典》,以及《潮语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语言的专著。

戏剧音乐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已有四百三十多年历史的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潮州音乐源远流长,优美动听,驰名中外,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其门类有:以三弦为领奏乐器,伴以弹拨、弦索乐器的弦乐;以琵琶、三弦、筝组奏的细乐;以佛场主要法器,伴以唢呐、横笛领奏的庙堂音乐;以笙、箫、管、笛为主要乐器的笛套音乐;以潮州大锣鼓伴以唢呐领奏的潮州锣鼓乐等。其表演形式灵活多变,既可表演出千军万马,气势磅薄,壮怀激烈的场面,也可奏出轻快活泼、悠扬悦耳的情调。千百年来,潮州音乐备受世人喜爱和欢迎。1957年潮州音乐团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表演并荣获金质奖章。据传六十年代初,周总理访问瑞典时,瑞典国王馈赠的礼物中,便有两张他自己珍藏的潮州音乐唱片。由此可见,潮州音乐已被视为稀世奇珍。潮汕英歌

所谓北有秧歌,南有英歌。流行于潮汕一带的英歌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广场情绪舞蹈。据说它起源于明代中期,是以梁山108好汉为原形。表演形式分有“前棚”和“后棚”之分,现已大多简化只有前棚表演,表演时画着梁山好汉脸谱的演员手持双棒或圆鼓起舞,气势粗犷雄壮。编辑本段潮汕工艺

潮州木雕是工艺美术的佼佼者,说来有趣,在卷帙浩瀚的《辞海》中,要查出“木”雕一词,必须贯以“潮”字方可查到。“潮州木雕”成为专有名词,可见其艺术性、专访性之强,影响面之广。潮州木雕在唐宋时已初具规模。至明清而日臻完美,如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潮州木雕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其形式有圆雕、沉雕、浮雕、多层次的镂空雕,而外形色彩上,可分为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三类。在应用上则大致分为建筑装饰,家具装饰,神器装饰和案头陈设等四类。在潮州,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民居之陋,人们随处都可以见到木雕艺术的存在。所以,潮州有“木雕城”之誉称。

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支系,早在唐代已出现,明、清两代更趋成熟。《潮州府志》云:“潮州妇女多勤纺织”,“织任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清末,潮州还出现过二十四名“绣花状元”,并赴南京参加全国刺绣比赛。潮绣讲究构图均称,色彩浓烈,富丽堂皇,其品种大致可分为日用品、欣赏品和剧服三种,形式有绒绣、纱绣、金银线绣、珠绣四大类。针法千变万化,主要有“过桥”、“銮乾”、“历艮”、“二针锁”、“三针锁”、“三山起”,以及“打只”、“化针”、“乱针”、“点绣”等六十多种。潮绣因其瑰丽多彩,技法精巧而著称,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深受青睐。

此外,还有巧夺天工的潮州抽纱,多姿多彩的潮州花灯,潮州剪纸,潮州银饰,潮州陶瓷,潮州嵌瓷,潮州石雕等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潮汕建筑

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称“下山虎”和“四点金”。规模较小的城镇平民居屋有布局狭长的“竹竿厝”。大型民居以四点金为基础横向或纵向扩大规模,称“三厅串”、“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百凤朝阳”,其外部轮廓则保留十分规整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大规模的集居式住宅称为“寨”,这是清代潮汕地区乡村居民军事化的产物。从平面上可分为方案和楼寨,从外围方式上可分为围墙和围楼。在潮阳,这种集居式住宅称为“图库”。海滨贫民旧时所居多为涂(草)寮,是夯土或以木、草织成墙体的茅屋。潮汕地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采用贝灰和石材。至迟在北宋已开始烧制贝壳灰,以贝灰为主体原料的三合土版筑大为盛行,不仅应用于建造房屋、高塔上,而且应用到加固堤防上。石材不仅应用于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板、抱鼓石、台阶、柱础、井圈、梁枋上,而且建造了石牌桥、石塔、石桥大型建筑物。

潮汕祠堂的基本结构,有两厅夹一庭的两进式和三厅两庭的三进式两种。其建筑系统地运用木雕、石雕、嵌瓷这三大潮汕建筑工艺,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潮汕祠堂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普宁市西社乡永思堂存有民国修建碑记,从中可以了解该祖源流及世系辈序,这对研究该簇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澄海市后溪乡芳庄堂,堂正中入门有一祖墓,这一现象在潮汕是极其罕见的。

潮汕土楼主要分布于饶平县和潮州市凤凰山区及其余脉,如潮安县铁铺镇平原地区。

潮汕人文

潮汕善堂是最具潮汕人文色彩的代表,它是一种带有民间信仰性质的慈善机构。在这种善堂文化的熏陶下,潮人多乐于做慈善事业。

潮汕民俗

潮汕民俗繁多,且保留着很多中原传统文化,这也是潮汕人一直骄傲的地方。除了传统的节日外,他们还保留着盂兰节,中秋烧塔,新年烧龙等等中原已消失的习俗。另外较有特色的还有“人节”食七样羹,澄海赛大猪,盐灶拖神等等习俗。潮汕饮食

潮州菜源于潮州,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潮州菜可追溯到汉。盛唐之后,受中原烹饪技艺的影响,发展很快。唐代韩愈临潮时,对潮菜美味赞叹说: “……章举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至明末清初,潮州菜进入鼎盛时期,潮州城内名店林立,名师辈出,名菜纷呈。近代,由于潮籍海外华侨的往来,潮州菜博采海内外名食之精华,菜式更加丰富多彩,质量精益求精。时至今日,潮州菜已经发展成为独具岭南文化特色、驰名海内外的我国名菜之一。

潮汕小吃,品种繁多,香味可口,让人尝试以后绝对想再尝。信手拈来就有西天巷蚝烙、贡咕鹅肉、老姐猪脚饭、老妈宫粽球、朥糕,以及各类粿品、甜品。牛肉丸。潮汕濒临太平洋,海产资源丰富,为汕头港一带流行,制作鱼丸等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关鱼丸的制作,潮汕民间传说始于公元前三四百的楚国,那时的平王喜欢食鱼,一日无鱼便食不甘味。不过这位楚平王平日骄横惯了,性格残暴,谁也惹不得他,否则生命难保。可笑的是他吃鱼时,如果不小心让鱼骨鱼刺给哽了喉,他从不责埋自己粗心,而总是怪罪厨师,把他杀掉,这可就太难办,太难侍候了。有一天,御厨由一位新来的厨子主理,他家上有老母下有幼子,很为自己的性命忱忧。经过苦思,他想出了一个妙法:“大王要食的不就是鱼肉而不是鱼刺鱼骨嘛?干脆先想法把鱼肉和鱼刺鱼骨分开来,然后再把这些净肉加上配料煮熟以新菜肴的名义供上去,即使得不到大王的首肯,起码也保住了自己的头颅,他就按这法子做了。据说,这就是鱼丸最初时的雏形。后来,因为这种新颖别致的吃鱼方法得到楚平王的赞许和赏赐,它也就传出了宫墙外,传到了南方,传到了潮汕,经过本地厨师的花样翻新,它富有潮汕特色,赢得四方宾客喷啧称赞。

潮州打冷,主要是各类卤水,腌制河鲜等具有潮州饮食特色的冷菜。

潮州功夫茶,中国的茶道。

潮汕工夫茶。工夫茶是潮汕地区极富地方色彩的茶道文化,它历史悠久,植根于千家万户,几乎可以说,凡是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人冲泡工夫茶,它在冲法上,不论是器具、用水、程序、饮法,都极具潮汕地方风味,我们甚至可以说,工夫茶是潮人的代表特征。首先,我们从潮汕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潮州菜和工夫茶都是极带潮汕地方特色的文化,且一“饮”一“食”,又同属潮汕饮食文化。所以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潮汕饮食文化的形式便互相靠拢,借以更突出其地方色彩和特色;其次是工夫茶在潮汕人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凡亲朋好友聚会,接待客人都要用工夫茶相待,而潮菜筵席同样是一种社交形式或亲朋好友聚会的形式,因而同样要用上工夫茶;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工夫茶的最突出特点是量少而茶水浓醇,茶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但喝下去却满口茶香,回味无穷,因而这种茶道形式,便十分适合筵席间饮用。潮州菜席间上工夫茶,确实给潮州菜增色不少,既增添潮菜地方色彩,又符合人们的饮食规律,当人们吃完一道浓郁的菜肴后,喝上一小杯工夫茶,既解肥腻,又清除口腔中的杂味,以便能更好地品尝下一道菜肴的美味,因而使人们在进食的过程中,变得有韵律和节奏。在潮菜筵席中,上工夫茶的程序一般是当客人入座后,便要上第一道工夫茶,以后席间穿插上2~3次,且最好上在较肥腻的菜肴之后,当筵席结束时,又要上最后一道工夫茶。

牛肉丸。潮汕濒临太平洋,海产资源丰富,为汕头港一带流行,制作鱼丸等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关鱼丸的制作,潮汕民间传说始于公元前三四百的楚国,那时的平王喜欢食鱼,一日无鱼便食不甘味。不过这位楚平王平日骄横惯了,性格残暴,谁也惹不得他,否则生命难保。可笑的是他吃鱼时,如果不小心让鱼骨鱼刺给哽了喉,他从不责埋自己粗心,而总是怪罪厨师,把他杀掉,这可就太难办,太难侍候了。有一天,御厨由一位新来的厨子主理,他家上有老母下有幼子,很为自己的性命忱忧。经过苦思,他想出了一个妙法:“大王要食的不就是鱼肉而不是鱼刺鱼骨嘛?干脆先想法把鱼肉和鱼刺鱼骨分开来,然后再把这些净肉加上配料煮熟以新菜肴的名义供上去,即使得不到大王的首肯,起码也保住了自己的头颅,他就按这法子做了。据说,这就是鱼丸最初时的雏形。后来,因为这种新颖别致的吃鱼方法得到楚平王的赞许和赏赐,它也就传出了宫墙外,传到了南方,传到了潮汕,经过本地厨师的花样翻新,它富有潮汕特色,赢得四方宾客喷啧称赞。

粿文化,糜文化,也是潮汕饮食的一大特色。潮汕赋

潮汕赋

借五岳浩气,纳昆仑龙恩。抱神龟玉柱,揽日月辰星。晒天地万物,威镇①潮汕矣。

粤闽之交,襟海背山。美丽富饶,无欲有容。夏无醒者,冬绝严寒。史载潮土,五千余年。秦汉以降,各族和睦。山风海涛,涤荡心胸。共历沧桑,柔中寓刚。

刻苦耐劳,谦恭和顺。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江河行地,日月经天。涛声依旧,潮人永存。卓越贡献,举世闻名。薪尽火传,历久弥许。兼告开放,源远流长。

尤睹潮史,源于两晋。时郡立揭,福享流域。西辖粤惠,东连闽浦。北跨兴梅,南据海涯。天地之间,生灵万物。各茁奇葩,无不攀天。为添意如,浦惠两地。

另立郡卫。重溯海阳。唐宋贤俊,岭南丽珠。韩公文道,永铭潮汕。璀璨文化,独树一帜。风流人物,萌芽千秋。八俊七贤②,功勋无量。

绣山丽水,环绕三江。两寺相映,玄山开元③。鸿雁群集,海碧蓝天。令其天意,府居潮安。地灵人杰,盛水洞天。大明大德,清月清风④。时冠二林,文武状元⑤。

今朝盛世,天地和谐。巍巍新都,四市九县。土沃园博,瀚林之乡。江山如画,海纳百川。宏港明珠,独占鳌头。春秋彭湃,民众夸赞。林君子丰,时振英港。

许氏涤新,经书立传。庄翁世平,德高望重。泰斗宗熙,谱写史章。陶朱嘉诚,楷模一鉴。高贤林立,胜举难书。俊彦贤达,漫笔延闻。

潮人当今,千千万万。根扎广宇,四海和颜。五洲共济,百业辉煌。尤以商贾,驰名宇环。大鹏展翅,龙凤高翔。亿万裔孙,旭日朝阳。金黎鼎盛,奇花异树。

目目芳菲,无一不妍。古今美德,团聚骨肉。风呈水起,诚信相传。故曰“三江水汇脉相连,傲骨花开四海妍。八俊七贤今再现,潮人商贾遍大千”。

美哉、美哉!。厚德 载 物,潮汕潮人也

丁亥春月华仙人陈少慈写于泰龙斋

第三篇:田野调查

上大学前就听一些同学讲大学后会有很多的实践机会,它不像高中一样只是在背书。上大学后一个学期,我发现自己也没有参加过什么实践。而在第二个学期开始,我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实践,内容就是去做一个社区调查。

其实一开始自己接到这样一个任务,真的一点头绪都没有的,心里也没有底,毕竟自己也是刚刚开始学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嘛,更何况自己一个实践都没有做个,经验方面就更不用讲啦。

在知道要做社区调查后,我们很快也找好了人并组成了以马凯旋同学为组长的团队。在组团后,我们也就开始讨论定课题的事情,那时的我也是没有什么方向的,我认为一个社区有太多方面的东西调查了,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进行调查。在听过我们小组同学的讨论后,我们基本定了调查的方向是教育方面的。在和老师讨论后,老师认为我们的课题太大了,不好做。于是我们又开始讨论课题的事情了。我们组中有一个回族的同学,他很想对北京的回族的文化方面做一个调查,于是,我们把课题更细的定到了家庭教育对回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方面。有了课题,我们接下来就要定调查的地点了。我们的组长之前寒假在北京薛营回族村做过支教,所以她建议我们去那里。而我们在认为那地方太偏远,不方便调查后,我和组内的成员又上网找了一个在朝阳区的常营回族村,考虑到这离我们学校比较近,于是我们就初定调查地点在那了。在没有对常营回族村有太大了解的情况下,我们小组成员做了一次初探,但我们去到常营后才发现这里已经发展成一个城市的小区了,对原来农村面貌的保存已经不在了。所以我们也就一致认为这个调查地点对我们的课题不好做。于是我们又把调查地点放回了薛营回族村。从课题的选定和调查地点的选定中,我知道了原来定一个研究课题是很不容易的,我们要经过很多的讨论;查找资料等才能定出一个好的课题来。在找调查地点时,我也知道要先对选定的调查地点最好要有一个初探,看看那个地点是否符合自己定的课题,是否让自己的课题更好的展开等。

在完成课题后,我们也开始分工写开题报告了。我们小组每个人都负责开题报告的一部分,当然分工也是组长来的了。在组长的分配下,我负责的是开题报告的课题研究的局限性和创造点的撰写工作。在一开始接到这个任务时,我也是头脑一片空白啊,我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于是我就翻阅正在学习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和上网找相关的资料,但经过多次的查找后,我还是没有找到好的资料,于是,我就根据自己的观点开始写了,第一次嘛,当然格式什么的都不知道,后来在交给我们组长后,她帮我修改了很多的东西,真是很佩服我们的组长的。在之后,我们再一次聚集讨论的时候,组长拿出了我们的开题报告还有两份的访谈提纲,我一看到也就纳闷了,因为之前组长也没有跟我们说要做访谈提纲的事情。原来这些都是组长一个人在做啊。我再次佩服我们的组长,她的确有很好的领队能力啊。在那时我才发现,做一个领队也是不简单的,他要承担比组员更多的工作。在队长中,我学会了很多事情,真想下次有机会自己也当一下领队,锻炼一下自己也是件好事。

当一切的准备工作做好后,我们小组也对薛营回族村做了一次初探,尽管之前我们的领队来过,但这样的程序也是必要的嘛。在经过2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也终于来到了薛营回族村,当来到村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很干,比北京的城区干很多,会让我这种南方人受不了。之后,我们来到了村委会,本来是打算找一个我们的一个师兄找点有关本村的资料的,因为他在这做村官嘛。但是很可惜他不在。于是我们就和村委会传达室的大爷做了一个访谈。这个访谈主要是我们组长来做的,而我当然也就是在一旁做笔记和学习学习啦。

在组长对大爷做访谈的过程中,我学会很多有关访谈方面的知识,例如怎样去控制问题,怎样去追问问题等等。其实访谈也并不是我们平时的纯聊天啊。在对大爷做完访谈后,我们在村子了走了一下,对村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初探回来后,我们就分工做整理,最有意思的是我分到了整理当地清真寺旧碑文的工作,在一开始时,我看那个碑文图片上面的字就不是很清楚,而且那些都是繁体字。在苦看了很久后,我还是没能把全部的字翻译出来。好在我略懂一些ps技术,把图片整了一下,那些字也就清楚多了。接下来就是翻译工作,还好,自己平时在家看的大都是香港的电视台,对繁体字有一点的认识,翻译这方面也就很快完成了。接下来就是断句了,我自己的的古文能力很有限,只能大致的断了一下。好在我想起了一个历史学基地班的同学,于是找了她帮忙,谢天谢地啊!真是感激那位同学,帮了我一个大忙啊。

第四篇:关于台湾的语言

关于台湾的语言

这几天琢磨着写关于台湾的论文,细想讲什么文化政治经济什么的未免太落俗套。作个没怎么去过台湾没怎么研究过台湾的只上过几节有关台湾的公选课写这些也太不切实际了。其实我选这们公选课,有很大的一方面是因为我觉的自己跟台湾特别“亲切”,这个亲切感来自于言语。闽南话。我是温州苍南人。浙江最南是温州,温州最南是苍南,作为于福建接壤的浙江的南大门,苍南本地是真正的一半浙江人,一半福建人,当地很大一部分也是说闽南话,也就是福建话。虽然我是讲温州话的,但是家里人,邻居都是讲闽南话的,可笑的是我至今还未学会闽南话,但是至少我是听的懂的。但是上课上的一些视频,和以前在电视上看的那些,里面的台湾的明星和政坛的人物时不时蹦出的闽南话却和我所听到闽南话的腔调有很大的不同。自己也十分好奇台湾当地的语言习惯和这些语言的起源,自己也查了很多资料。

总的来说,台湾有语有国语,闽南话。客家话,还有一些原住民的各种原住民语。

就以官方语言来论,台湾的官方语言也就是国语,国语和我们的普通话是一回事。拼音方案不同,那是用来注音的工具不同,按我查到的资料所说, 共和国推广的普通话就是民国政府推行的国语是一回事。但是,国语还有新老之分。“老国音”包含一些吴语的特征,“新国音”纯粹以北京话的读音为准。制定老国音的是民国时期的一个政府机构,以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为主。大约70年代,赵先生还在大陆录过“老国音”——全世界只有他一个人会说的人工语言。这个“老国音”后来作废了。所以,蒋介石时代,全国推行的就是“新国音”,也就是“国语”,也就是我们后来改了名字的“普通话”。台湾的国语是国民党退到台湾以后强行推广的。大陆的推广普通话是延续了以前的推行国语。以,按我总结来说现在台湾的国语主要延续了民国时代推广的国语,而我们大陆的国语是之后推广的以北京话为标准的普通话了。大部分台湾人能够使用母语及“国语”。“国语”是岛内各族群的通用语,是学校教育使用的正式语言,是新闻、出版和公文中使用的官方语言。一般来说,越是都市地区,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使用 “国语”频率越高,越是农村地区,越是经济落后地区,闽南话使用频率越高。年龄越小,使用“国语”频率越高,年龄越大,使用闽南话频率越高。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使用“国语”。

闽南话其实是正宗的中原古语。从汉末到唐末藩镇之乱,黄河沿岸的中原人陆续向南方迁移,把河洛古语带到东南沿海;明清时期一些大陆移民渡过海峡,又把这一语言带到台湾,因此闽南话又被称为“河洛语”。后来,台湾闽南话演变出“台南腔”、“台北腔”和“宜兰腔”等,其中以“台南腔”最具代表性。因为台湾大部分是讲闽南话的,所以很多台湾人和以前统治台湾的日本人把台湾本地的闽南话称为台湾话了。

台湾语言与族群密切相关。按通俗的分法,台湾人可分为4大族群,其中闽南人约占74%,客家人约12%,外省人约 13%,原住民为1%左右。闽南人以闽南话为母语,客家人以客家话为母语,外省人以国语为母语。原住民分为11个民族,分别使用不同的原住民语,并把它们当做母语。按一些台湾本地的网友介绍, 台湾其实不分地区基本上都会说国。台语的,只是生活上使用的比例多寡北部地区还是以国语沟通为主,中南部的人是能用国语沟通的。

我在找这些资料的时候发现了很重要的一点,台湾教育局很重视语言的传趁,09年, 继原民语、客语后,闽南语能力认证也要登场,也就是说,在台湾,这些方言是可以考证的。反观大陆的一些方言,流失的很厉害。虽然说鼓励用普通话交流,但是我认为,失去方言这种具有浓厚乡土情节的语言文化,确实是很可惜的事情,我自己看到温州本地也举行了很多温州话传趁学习的活动和节目,确实感到很欣慰。所以,自己的孩子的学的第一门语言,一定会是温州话和闽南话而不是普通话。

第五篇:田野调查操作方法

田野调查

一、什么是田野作业

 田野作业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理论方法进入特定的文化群体中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一般人解释为“实地调查”、“实地工作”、“实地研究”。

 安乐椅式的研究方法——弗雷泽  田野作业的鼻祖——马林诺夫斯基

1、田野作业是成年礼

田野作业是人类学的“通过仪式”,是每个学人类学的学生的必修课,自马林诺夫斯基在特洛布里恩岛的调查经历

田野调查是一种实地观察和搜集资料的方法和技术,是一项涵盖面很广的复杂的文化活动,涉及到调查研究者和被调查研究者得主观世界语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多方位、多层次的逻辑结构过程,涉及调查者在思想观念和心理上对异文化的认识和适应过程,调查者往往在两个文化相撞中经受考验,作为外来者被夹在中间。

2、田野调查被认为是一种在书本中找不到的实地经验,他直接是在另一种文化中亲身的经历,积累在了自己的文化中。

3、田野作业是一种知识

知识存在于文化承担者得意识之中,通过田野工作、田野工作者才可知道。--他者知识的行为过程--他者知识进程的产品

--他者通过内部知识进程所认识的事物

4、田野作业是一种视角

田野作业的能量表现为它能够从活态文化中,不断地提炼出新视角,它是视角的生长点,而现代田野作业的一个重要的新视角,是以自下而上的眼光解释民族志的性质和特征。(例如:民俗学、人类学家对女性的研究,重视女性的自我解释,“特殊的小婚”)

二、如何进行田野作业

1、调查点的选定

在原调查基地开辟新的调查点;对原调查基地进行回访调查;调查地方文献后选择调查点;实地考察确定地点。

2、前期准备

学术理论准备:知识、语言、提纲 精神思想准备:心态、挫折、吃苦

技术物质准备:资料、记录、设备、生活保障等 社会关系准备:社交档案、前期联系

3、进入田野调查的过程

① 建立田野关系:田野关系是根据田野调查研究的需要所建立起来的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社会关系。它的基础是双方自愿达成的学术合作关系,是介于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之间的对话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田野作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田野关系,学者通过田野关系获得他者文化的新知识。A拟亲属关系:创立种关系的鼻祖是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其意思是田野工作者被当地人接受。如婚姻

B熟人关系:田野工作者有其亲人、朋友的介绍,与他者文化的成员接触,所结成的工作关系。如费孝通的成名作《江村经济》

C官方关系:有些田野工作者是在征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在地方政府管辖的地点做调查工作,或者是以政府工作者的身份到当地居住。② 问题意识

不是一般简单的事象论述,思考我们田野作业的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由一个最初的理论假设,然后在田野工作中不断地证实或修正,有时甚至颠覆最初的理论假设,最终根据田野作业得到一个基本正确的结论。

③ 田野工作的方法

A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是田野作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含义是田野工作者在亲身体验他者文化的同时,直接去观察它。需要本地人接受自己,认同自己的身份。参与观察的结果是获得可靠的学术资料。(如秘密仪式)由于调查者分身乏术,因而,可以采用多人合作或者采用其他补充方法。B现场访谈

访谈是田野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访谈,能了解民众是如何看待他们周围的事物,接近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情感方式。访谈分为开放式的非结构访谈,以特殊问题为基础的结构式访谈。确定访谈对象 访谈技巧 重视对异文的搜集

4、以忠实为搜集的原则 要求观察必须系统,记录必须精确,力避盲目性和随意性,力求将整个调查研究活动建立在尽可能严谨的科学操作基础上,经得起客观事实的检验 按照以下规则:

A讲述人姓名、年龄、性别、民族、文化、职业、出身、经历 B记录时间、地点、记录人姓名

5、田野报告撰写的准则 A报告题目 特定的地点 特定的主题 B报告的内容

调查地点的历史、地理、文化概述 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

活动名称、沿革、程序、组织、主持人、活动时间项目 C活动过程

筹备(如卤龙王的祭祀)、主体活动开始(开始时间、方位等)、活动过程的描述(主要阶段、结构)、活动的结束。D小结 E调查附录 调查时间地点对象 调查问卷设计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9/104270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