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象山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5篇模版)

象山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5篇模版)



第一篇:象山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文化体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对于凝聚全县各方面力量,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建设美好家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必须从我县实际情况出发,面向新世纪,根据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战略构想和象山县文化建设总体目标要求,制订象山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主要目标和任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把我县建设成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而努力奋斗。sO100

一、我县文化体育发展现状

象山是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是全国体育先进县。象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以塔山遗址、茅洋庙头山遗址为代表的滨海史前文化,以松兰山、中国渔村、石浦渔港古镇、高塘花岙岛等景点为代表的滨海旅游文化,以殷夫故居、王家谟故居、贺威圣烈士墓及故居为代表的革命历史文化,以竹根雕、剪纸、农民画、渔灯为代表的民间艺术文化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特色鲜明。象山体育工作扎实有效,体育人口不断增加,群众体育意识有效提高,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比赛热热闹闹,竞技体育水平大幅跃进,向国家和省市运动队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五”以来,我县按照《象山县“十五”文化发展规则》要求,积极探索文化体育体制改革,各项文化体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有声有色,年举办各类广尝社区、村镇、校园文化体育活动150多次;业余文艺创作水平在参与实践中不断提高,女子群舞节目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声乐干部纪云飞屡获省市大奖,并获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业余组)荧屏奖;竞技体育成绩可喜,王成意入围中国出征雅典奥运军团,江浩竣康宏伟、卢文华、项晓晓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屡获国内各级比赛奖牌;阵地建设如火如荼,县人民广尝体育馆、图书馆等一批城市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县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及体育中心二期工程也正在规划筹建中;文化体育市场繁荣有序,健康发展;中国开渔节、石浦“三月三”等大型活动(节日)渐成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县招商引资、对外开放、推销象山的一张精美“名片”。

目前县图书馆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藏书达到17.3万册,已通过国家一级馆评估验收。县文化馆建设面积2660平方米,亦已创成省一级馆。我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历史文化保护区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重要文物保护点百余个。县级单项性体育协会(社团)13个。已建成“东海文化明珠”工程13个,其中省级4个,市县级村落文化示范点19个,其中市级5个。全县还有民间艺术表演团体16个,歌舞娱乐场所94家,出版物经营单位208家,其中音像经营单位99家,印刷企业158家(含电脑打字复印店),网络文化经营单位89家,经营性体育项目75个。设施配套、网络健全、机制灵活、管理有序的文化体育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文化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全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虽然我县文体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文化事业的现状和我县悠久丰厚的文化积淀相比仍不相称,与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还不协调,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文化娱乐需求和体育健身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文化体育投入相对不足,标志性设施建设进程缓慢,基层农村文化建设不平衡,文化体育市场管理尚需加强,文体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相关政策意见和事业发展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到位。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势必对象山文化大县建设进程构成障碍和制约。因此,我县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下力气进一步搞好文化体育工作,理清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二、“十一五”总体构想和主要目标

根据我县文化建设总体目标要求,“十一五”(~—202_年)期间,是象山文化大县建设的第二个阶段,即为提高阶段:要使文化建设与全县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形成“文化大县”的基本框架格局。为此,确定我县“十一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今年9月即将召开的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围绕《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体质为出发点,以文化精品创作、社会文化活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文体市场管理、全民健身运动水平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特色文化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为重点,以发展和壮大旅游文化业、体育健身业、大众娱乐业为亮点,带动我县文化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全国体育先进县和文化先进县地位。

通过五年的努力,进一步形成与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相适应的,具有象山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地域时代特色的海洋文化,形成文化体育、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均衡、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努力达到文化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文化体育产业结构合理、文化产品绚丽多姿、竞技体育成绩喜人、文化体育体制富有活力、市民文化和身体素质较好的目标,为文化大县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矗

三、发展重点和具体措施

根据上述总体构想和主要目标,确定“十一五”期间我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创作生产文化精品、开展社会文化活动、兴建文体基础设施、规范文体市场秩序、积极发展文体产业、注重特色文化研究、提高健身运动水平、加快专业文化发展、强化文体队伍建设。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坚持把文化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放在农村,把农村小康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领导责任制。继续实施“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和村落(社区)文化示范点建设,在全县现有13个省市级

“东海文化明珠”的基础上,丹东、丹西、西周、大徐、涂茨等镇乡街道要分别达到省市级“东海文化明珠”标准,在已有19个市县级村落(社区)文化示范点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各镇乡中心村和街道社区均要创成市级文化示范点,80%的行政村达到县级示范点以上标准。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已建“东海明珠”工程和文化示范点建设,巩固基础,发扬成绩。深入开展文化三下乡和“文化春风遍象山”行动工程,切实解决山区海岛地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相对枯燥贫乏的问题,教育引导农渔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提高其融入社会和经济的能力。

(二)创作生产文化精品

进一步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努力繁荣文艺创作。以冲击“五个一”工程奖为目标,以“群星奖”及各类文艺比武为契机,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积极发动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开展各类文艺作品的创作,突出抓好文学、音舞、根雕、农民画、剪纸、美术、书法、摄影等门类的艺术创作,每年有5个项目(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或出版。继续深入实施“一乡一品”活动,在“十一五”末,每个镇乡街道均实现“一乡一品”,形成乡乡有一品、村村有特色的氛围。

(三)开展社会文化活动

继续全力办好中国开渔节、石浦“三月三”等重大节庆活动,使之成为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完善以县文化馆、象山艺校为龙头,镇乡街道文化站(馆)为枢纽,村、社区文化室为基础的三级群众文化网络,并充分发挥其示范指导作用,大力推进广尝行业、社区、村镇、企业、校园、家庭各个层面文化活动。在努力搞好重要节庆庆典活动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

(四)兴建文体基础设施

加大对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国办标志性文体设施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十一五”期间要建成县博物馆、县文化活动中心、象山影都和县体育中心二期工程(标准体育场和游泳池)等一批与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相配套的文体基础设施。制定、完善、落实有关文化体育投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合资或独资兴办各种社会文化体育实体,投资文体基础设施建设。

(五)规范文体市场秩序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强化管理”的原则,积极促进歌舞娱乐、出版物、网络文化、演艺、经营性体育、美术等各类文体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坚决扫除文化垃圾,净化市场环境。进一步加强文体市场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依法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和依法行政管理水平,维护文体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

(六)积极发展文体产业

彻底转变文体人“文不理财,士不经商”的陈旧观念,树立自我竞争意识,实现从文体事业向文体产业转型。重点发展以渔文化为支点的海洋生态旅游、海防文化旅游及旅游工艺品生产经营相结合的旅游文化业;以文化演出、影视放映、文化娱乐等为主体的大众娱乐业;以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健身表演为主体的体育健身业。继续按照文体产业投资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档次,在文体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同时,促进文体事业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七)注重特色文化研究

认真研究象山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和弘扬象山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渊源和文化传统,不断探索、研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文化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特别要注重我县的特色文化即渔文化研究,要充分利用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这个学术性团体,组织协调广大渔文化爱好者分课题、全方位地进行研究,包括对渔文化产业开发、渔文化与海洋旅游业、渔文化与餐饮业等课题的研究。

(八)提高健身运动水平

把增强全县人民体质作为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学校体育为重点,以体育社团为依托,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健身活动为龙头,以“十分钟文体活动圈(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为抓手,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追求文明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风气。“十一五”末,全县体育人口达到50%,100%的社区建有全民健身路径点,80%的行政村建有体育健身设施,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加强松兰山帆板帆船训练基地建设,注意挖掘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充分发挥射击、跆拳道、举重、排球等项目优势,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比赛,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争取在宁波市第十五届、第十六届体育运动会上实现总分、金牌数双丰收,进入全市前三名,同时争取省级以上比赛金牌数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

(九)加快专业文化发展

做好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结合文章,主要是做好花岙岛张苍水兵营遗址申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塔山遗址、赤坎游仙寨、爵溪城墙、殷夫故居、贺威圣烈士墓及故居、黄公岙山海楼、王家谟故居、渔山灯塔、东门妈祖庙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管好、用好现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加强对石浦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宣传、保护。县图书馆在建成国家一级馆的基础上,要加强自动化管理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大扶持、指导基层(村落、社区、校园、军营、企业)图书室建设力度。县新华书店在建成象山港路图书综合楼(象山书城)的同时,要加强经营管理,巩固现有阵地,改善服务条件,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图书销售业绩年年稳中有升。

(十)强化文体队伍建设

立足于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体专业人才、文体管理人才、文体经营人才队伍。注重新生文化力量培育,重视对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和业余青少年艺术团组建,加强象山艺术学校建设,加快发展少儿文化事业,认真实施“蒲

第二篇:文化和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

根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草案)》,以及省、市人口计生委的要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拟定**区“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五”期间人口计生工作的主要成效“十五”期间,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执行国家“一法三规”和省《条例》,圆满完成了十五人口发展计划,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人口出生率持续稳定在8‰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8以上,平均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6以内。多次获市责任目标考核结帐一、二、三等奖,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荣誉称号。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创建活动。从202_年开始,我区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创特色”的工作思路,认真开展了创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活动。区政府出台了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的实施意见和具体方案,明确了创建目标、任务和要求。各镇(街办)对照创建优质服务先进镇、合格村的工作要求,认真查找不足,落实措施。各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坚持计划生育管片包点责任制。202_年全区优质服务合格镇(街办)达到100,优质服务合格村(居)达到98,创建工作一次性顺利通过了省人口计生委组织的考核验收。202_年3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2_年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荣誉称号。

(二)贴近群众,营造氛围,有声有色地开展了宣传教育。一是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将科技服务与知识性、趣味性宣传相结合,使听的、看的、读的和用的都有计划生育内容。二是开展一系列“关爱女孩”活动。组织编排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感染力强的节目,到村(场)、社区巡回演出,受教育人数达10万多人次。三是立足高标准、高起点,大力开展计生宣传阵地建设活动。在城区中心转盘,设立了以“关爱女孩”为主题的大型计生广告宣传牌,在辖区主要街道建立了国策一条街,制作了集生育政策、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内容于一体的彩色喷绘宣传长廊,提升了人口计生宣传品位。

(三)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切实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建设。认真宣传并贯彻执行“一法三规一例”,基本上做到了家喻户晓。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清理了规范性文件。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没有发生因计生干部执法不当而引发的恶性案件。建立和完善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责任过错追究制、督查制和公示制。

(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科学规范地推行长效管理。一是基础台帐抓规范。202_年和202_年,以镇(街办)为单位组织台帐竞赛评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基层台帐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受到省市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二是信息系统抓质量。先后投入50多万元为区、镇(街办)计生部门购置了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实现了省、市、区、镇(街办)四级联网,育龄妇女信息网上流转,资源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三是流动人口管理抓难点。在全区普遍推广了白石坡社区计生中心户联户管理模式和虎牙关社区楼栋长负责制,明确了管理职责,健全了流动人口管理网络。同时,狠抓综合治理工作,形成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齐抓共管格局。四是性别比控制抓整治。组织专班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镇(街办)展开了专项调查,进行重点解剖,跟踪督办,使全区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控制在正常值以内,是全市乃至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正常的少数县市区之一。

(五)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全面推行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我区坚持以满足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主动为群众提供便捷、多样、个性化的服务。一是落实奖扶政策。全区强化宣传,规范程序,争取资金,于今年3月底举行了隆重的奖扶金首发仪式,一次性将奖扶金7.2万元兑现给了120名奖扶对象。全市在**召开了现场会,推广了我区的经验作法。二是出台服务政策。拟定《**区“关爱女孩行动”优惠政策暂行规定》等制度,建立了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三是创优服务阵地。建成了设施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服务较为周全的区计划生育服务站,为全区开展“四大手术”免费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育龄妇女“三查”率达到了95以上。四是服务内容有机结合。将孕情、环情监测服务与随访服务、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综合防治工作等有机结合起来,为全区近4万名育龄妇女建立生殖健康档案,把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送到了千家万户。同时,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与服务活动,受到社会好评。

二、我区当前的人口状况及分析

人口状况主要包括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状况。正确认识分析我区人口状况,是科学制定“十一五”人口计生事业发展规划乃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区人口状况的主要特点是:

1、人口总量仍在不断增长。按现行基

第三篇:象山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象山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文化体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对于凝聚全县各方面力量,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建设美好家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必须从我县实际情况出发,面向新世纪,根据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战略构想和象山县文化建设总体目标要求,制订象山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主要目标和任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把我县建设成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而努力奋斗。

一、我县文化体育发展现状象山是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是全国体育先进县。象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以塔山遗址、茅洋庙头山遗址为代表的滨海史前文化,以松兰山、中国渔村、石浦渔港古镇、高塘花岙岛等景点为代表的滨海旅游文化,以殷夫故居、王家谟故居、贺威圣烈士墓及故居为代表的革命历史文化,以竹根雕、剪纸、农民画、渔灯为代表的民间艺术文化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特色鲜明。象山体育工作扎实有效,体育人口不断增加,群众体育意识有效提高,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比赛热热闹闹,竞技体育水平大幅跃进,向国家和省 市运动队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五”以来,我县按照《象山县“十五”文化发展规则》要求,积极探索文化体育体制改革,各项文化体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有声有色,年举办各类广场、社区、村镇、校园文化体育活动150多次;业余文艺创作水平在参与实践中不断提高,女子群舞节目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声乐干部纪云飞屡获省市大奖,并获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业余组)荧屏奖;竞技体育成绩可喜,王成意入围中国出征雅典奥运军团,江浩俊、康宏伟、卢文华、项晓晓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屡获国内各级比赛奖牌;阵地建设如火如荼,县人民广场、体育馆、图书馆等一批城市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县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及体育中心二期工程也正在规划筹建中;文化体育市场繁荣有序,健康发展;中国开渔节、石浦“三月三”等大型活动(节日)渐成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县招商引资、对外开放、推销象山的一张精美“名片”。目前县图书馆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藏书达到17.3万册,已通过国家一级馆评估验收。县文化馆建设面积2660平方米,亦已创成省一级馆。我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历史文化保护区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重要文物保护点百余个。县级单项性体育协会(社团)13个。已建成“东海文化明珠”工程13个,其中省级4个,市县级村落文化示范点19个,其中市级5个。全县还有民间艺术表演团体16个,歌舞娱乐场所94家,出版物经营单位208家,其中音像经营单位99家,印刷企业158家(含电脑打字复印店),网络文化经营单位89家,经营性体育项目75个。设施配套、网络健全、机制灵活、管理有序的文化体育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文化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全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虽然我县文体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文化事业的现状和我县悠久丰厚的文化积淀相比仍不相称,与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还不协调,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文化娱乐需求和体育健身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文化体育投入相对不足,标志性设施建设进程缓慢,基层农村文化建设不平衡,文化体育市场管理尚需加强,文体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相关政策意见和事业发展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到位。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势必对象山文化大县建设进程构成障碍和制约。因此,我县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下力气进一步搞好文化体育工作,理清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二、“十一五”总体构想和主要目标根据我县文化建设总体目标要求,“十一五”(202_—202_年)期间,是象山文化大县建设的第二个阶段,即为提高阶段:要使文化建设与全县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形成“文化大县”的基本框架格局。为此,确定我县“十一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今年9月即将召开的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围绕《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体质为出发点,以文化精品创作、社会文化活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文体市场管理、全民健身运动水平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特色文化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为重点,以发展和壮大旅游文化业、体育健身业、大众娱乐业为亮点,带动我县文化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全国体育先进县和文化先进县地位。通过五年的努力,进一步形成与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相适应的,具有象山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地域时代特色的海洋文化,形成文化体育、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均衡、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努力达到文化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文化体育产业结构合理、文化产品绚丽多姿、竞技体育成绩喜人、文化体育体制富有活力、市民文化和身体素质较好的目标,为文化大县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发展重点和具体措施根据上述总体构想和主要目标,确定“十一五”期间我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创作生产文化精品、开展社会文化活动、兴建文体基础设施、规范文体市场秩序、积极发展文体产业、注重特色文化研究、提高健身运动水平、加快专业文化发展、强化文体队伍建设。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坚持把文化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放在农村,把农村小康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领导责任制。继续实施“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和村落(社区)文化示范点建设,在全县现有13个省市级“东海文化明珠”的基础上,丹东、丹西、西周、大徐、涂茨等镇乡街道要分别达到省市级“东海文化明珠”标准,在已有19个市县级村落(社区)文化示范点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各镇乡中心村和街道社区均要创成市级文化示范点,80%的行政村达到县级示范点以上标准。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已建“东海明珠”工程和文化示范点建设,巩固基础,发扬成绩。深入开展文化三下乡和“文化春风遍象山”行动工程,切实解决山区海岛地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相对枯燥贫乏的问题,教育引导农渔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提高其融入社会和经济的能力。

(二)创作生产文化精品进一步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努力繁荣文艺创作。以冲击“五个一”工程奖为目标,以“群星奖”及各类文艺比武为契机,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积极发动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开展各类文艺作品的创作,突出抓好文学、音舞、根雕、农民画、剪纸、美术、书法、摄影等门类的艺术创作,每年有5个项目(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或出版。继续深入实施“一乡一品”活动,在“十一五”末,每个镇乡街道均实现“一乡一品”,形成乡乡有一品、村村有特色的氛围。

(三)开展社会文化活动继续全力办好中国开渔节、石浦“三月三”等重大节庆活动,使之成为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完善以县文化馆、象山艺校为龙头,镇乡街道文化站(馆)为枢纽,村、社区文化室为基础的三级群众文化网络,并充分发挥其示范指导作用,大力推进广场、行业、社区、村镇、企业、校园、家庭各个层面文化活动。在努力搞好重要节庆庆典活动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

(四)兴建文体基础设施加大对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国办标志性文体设施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十一五”期间要建成县博物馆、县文化活动中心、象山影都和县体育中心二期工程(标准体育场和游泳池)等一批与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相配套的文体基础设施。制定、完善、落实有关文化体育投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合资或独资兴办各种社会文化体育实体,投资文体基础设施建设。

(五)规范文体市场秩序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强化管理”的原则,积极促进歌舞娱乐、出版物、网络文化、演艺、经营性体育、美术等各类文体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坚决扫除文化垃圾,净化市场环境。进一步加强文体市场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依法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和依法行政管理水平,维护文体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

(六)积极发展文体产业彻底转变文体人“文不理财,士不经商”的陈旧观念,树立自我竞争意识,实现从文体事业向文体产业转型。重点发展以渔文化为支点的海洋生态旅游、海防文化旅游及旅游工艺品生产经营相结合的旅游文化业;以文化演出、影视放映、文化娱乐等为主体的大众娱乐业;以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健身表演为主体的体育健身业。继续按照文体产业投资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档次,在文体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同时,促进文体事业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七)注重特色文化研究认真研究象山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和弘扬象山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渊源和文化传统,不断探索、研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文化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特别要注重我县的特色文化即渔文化研究,要充分利用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这个学术性团体,组织协调广大渔文化爱好者分课题、全方位地进行研究,包括对渔文化产业开发、渔文化与海洋旅游业、渔文化与餐饮业等课题的研究。

(八)提高健身运动水平把增强全县人民体质作为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学校体育为重点,以体育社团为依托,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健身活动为龙头,以“十分钟文体活动圈(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为抓手,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追求文明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风气。“十一五”末,全县体育人口达到50%,100%的社区建有全民健身路径点,80%的行政村建有体育健身设施,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加强松兰山帆板帆船训练基地建设,注意挖掘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充分发挥射击、跆拳道、举重、排球等项目优势,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比赛,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争取在宁波市第十五届、第十六届体育运动会上实现总分、金牌数双丰收,进入全市前三名,同时争取省级以上比赛金牌数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

(九)加快专业文化发展做好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结合文章,主要是做好花岙岛张苍水兵营遗址申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塔山遗址、赤坎游仙寨、爵溪城墙、殷夫故居、贺威圣烈士墓及故居、黄公岙山海楼、王家谟故居、渔山灯塔、东门妈祖庙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管好、用好现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加强对石浦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宣传、保护。县图书馆在建成国家一级馆的基础上,要加强自动化管理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大扶持、指导基层(村落、社区、校园、军营、企业)图书室建设力度。县新华书店在建成象山港路图书综合楼(象山书城)的同时,要加强经营管理,巩固现有阵地,改善服务条件,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图书销售业绩年年稳中有升。

(十)强化文体队伍建设立足于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体专业人才、文体管理人才、文体经营人才队伍。注重新生文化力量培育,重视对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和业余青少年艺术团组建,加强象山艺术学校建设,加快发展少儿文化事业,认真实施“蒲公英计划”,建设农村儿童文化乐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进文艺创作、文艺管理、艺术表演、艺术教育、体育管理、专业体育人才,状大文化体育队伍。

象山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第3页)一文由www.feisux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象山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工作计划

象山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文化体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对于凝聚全县各方面力量,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建设美好家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象山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工作计划。为此,必须从我县实际情况出发,面向新世纪,根据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战略构想和象山县文化建设总体目标要求,制订象山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主要目标和任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把我县建设成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而努力奋斗。

一、我县文化体育发展现状象山是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是全国体育先进县。象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以塔山遗址、茅洋庙头山遗址为代表的滨海史前文化,以松兰山、中国渔村、石浦渔港古镇、高塘花岙岛等景点为代表的滨海旅游文化,以殷夫故居、王家谟故居、贺威圣烈士墓及故居为代表的革命历史文化,以竹根雕、剪纸、农民画、渔灯为代表的民间艺术文化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特色鲜明。象山体育工作扎实有效,体育人口不断增加,群众体育意识有效提高,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比赛热热闹闹,竞技体育水平大幅跃进,向国家和省· 市运动队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五”以来,我县按照《象山县“十五”文化发展规则》要求,积极探索文化体育体制改革,各项文化体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有声有色,年举办各类广场、社区、村镇、校园文化体育活动150多次;业余文艺创作水平在参与实践中不断提高,女子群舞节目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声乐干部纪云飞屡获省市大奖,并获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业余组)荧屏奖;竞技体育成绩可喜,王成意入围中国出征雅典奥运军团,江浩俊、康宏伟、卢文华、项晓晓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屡获国内各级比赛奖牌;阵地建设如火如荼,县人民广场、体育馆、图书馆等一批城市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县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及体育中心二期工程也正在规划筹建中;文化体育市场繁荣有序,健康发展;中国开渔节、石浦“三月三”等大型活动(节日)渐成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县招商引资、对外开放、推销象山的一张精美“名片”。目前县图书馆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藏书达到17.3万册,已通过国家一级馆评估验收。县文化馆建设面积2660平方米,亦已创成省一级馆。我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历史文化保护区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重要文物保护点百余个。县级单项性体育协会(社团)13个。已建成“东海文化明珠”工程13个,其中省级4个,市县级村落文化示范点19个,其中市级5个。全县还有民间艺术表演团体16个,歌舞娱乐场所94家,出版物经营单位208家,其中音像经营单位99家,印刷企业158家(含电脑打字复印店),网络文化经营单位89家,经营性体育项目75个。设施配套、网络健全、机制灵活、管理有序的文化体育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文化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全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虽然我县文体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文化事业的现状和我县悠久丰厚的文化积淀相比仍不相称,与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还不协调,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文化娱乐需求和体育健身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文化体育投入相对不足,标志性设施建设进程缓慢,基层农村文化建设不平衡,文化体育市场管理尚需加强,文体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相关政策意见和事业发展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到位。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势必对象山文化大县建设进程构成障碍和制约。因此,我县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下力气进一步搞好文化体育工作,理清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二、“十一五”总体构想和主要目标根据我县文化建设总体目标要求,“十一五”(202_—202_年)期间,是象山文化大县建设的第二个阶段,即为提高阶段:要使文化建设与全县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形成“文化大县”的基本框架格局。为此,确定我县“十一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今年9月即将召开的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围绕《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体质为出发点,以文化精品创作、社会文化活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文体市场管理、全民健身运动水平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特色文化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为重点,以发展和壮大旅游文化业、体育健身业、大众娱乐业为亮点,带动我县文化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全国体育先进县和文化先进县地位,工作计划范文《象山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工作计划》。通过五年的努力,进一步形成与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相适应的,具有象山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地域时代特色的海洋文化,形成文化体育、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均衡、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努力达到文化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文化体育产业结构合理、文化产品绚丽多姿、竞技体育成绩喜人、文化体育体制富有活力、市民文化和身体素质较好的目标,为文化大县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发展重点和具体措施根据上述总体构想和主要目标,确定“十一五”期间我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创作生产文化精品、开展社会文化活动、兴建文体基础设施、规范文体市场秩序、积极发展文体产业、注重特色文化研究、提高健身运动水平、加快专业文化发展、强化文体队伍建设。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坚持把文化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放在农村,把农村小康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领导责任制。继续实施“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和村落(社区)文化示范点建设,在全县现有13个省市级“东海文化明珠”的基础上,丹东、丹西、西周、大徐、涂茨等镇乡街道要分别达到省市级“东海文化明珠”标准,在已有19个市县级村落(社区)文化示范点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各镇乡中心村和街道社区均要创成市级文化示范点,80%的行政村达到县级示范点以上标准。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已建“东海明珠”工程和文化示范点建设,巩固基础,发扬成绩。深入开展文化三下乡和“文化春风遍象山”行动工程,切实解决山区海岛地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相对枯燥贫乏的问题,教育引导农渔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提高其融入社会和经济的能力。

(二)创作生产文化精品进一步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努力繁荣文艺创作。以冲击“五个一”工程奖为目标,以“群星奖”及各类文艺比武为契机,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积极发动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开展各类文艺作品的创作,突出抓好文学、音舞、根雕、农民画、剪纸、美术、书法、摄影等门类的艺术创作,每年有5个项目(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或出版。继续深入实施“一乡一品”活动,在“十一五”末,每个镇乡街道均实现“一乡一品”,形成乡乡有一品、村村有特色的氛围。

(三)开展社会文化活动继续全力办好中国开渔节、石浦“三月三”等重大节庆活动,使之成为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完善以县文化馆、象山艺校为龙头,镇乡街道文化站(馆)为枢纽,村、社区文化室为基础的三级群众文化网络,并充分发挥其示范指导作用,大力推进广场、行业、社区、村镇、企业、校园、家庭各个层面文化活动。在努力搞好重要节庆庆典活动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

(四)兴建文体基础设施加大对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国办标志性文体设施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十一五”期间要建成县博物馆、县文化活动中心、象山影都和县体育中心二期工程(标准体育场和游泳池)等一批与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相配套的文体基础设施。制定、完善、落实有关文化体育投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合资或独资兴办各种社会文化体育实体,投资文体基础设施建设。

(五)规范文体市场秩序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强化管理”的原则,积极促进歌舞娱乐、出版物、网络文化、演艺、经营性体育、美术等各类文体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坚决扫除文化垃圾,净化市场环境。进一步加强文体市场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依法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和依法行政管理水平,维护文体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

(六)积极发展文体产业彻底转变文体人“文不理财,士不经商”的陈旧观念,树立自我竞争意识,实现从文体事业向文体产业转型。重点发展以渔文化为支点的海洋生态旅游、海防文化旅游及旅游工艺品生产经营相结合的旅游文化业;以文化演出、影视放映、文化娱乐等为主体的大众娱乐业;以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健身表演为主体的体育健身业。继续按照文体产业投资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档次,在文体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同时,促进文体事业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七)注重特色文化研究认真研究象山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和弘扬象山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渊源和文化传统,不断探索、研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文化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特别要注重我县的特色文化即渔文化研究,要充分利用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这个学术性团体,组织协调广大渔文化爱好者分课题、全方位地进行研究,包括对渔文化产业开发、渔文化与海洋旅游业、渔文化与餐饮业等课题的研究。

(八)提高健身运动水平把增强全县人民体质作为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学校体育为重点,以体育社团为依托,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健身活动为龙头,以“十分钟文体活动圈(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为抓手,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追求文明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风气。“十一五”末,全县体育人口达到50%,100%的社区建有全民健身路径点,80%的行政村建有体育健身设施,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加强松兰山帆板帆船训练基地建设,注意挖掘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充分发挥射击、跆拳道、举重、排球等项目优势,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比赛,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争取在宁波市第十五届、第十六届体育运动会上实现总分、金牌数双丰收,进入全市前三名,同时争取省级以上比赛金牌数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

(九)加快专业文化发展做好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结合文章,主要是做好花岙岛张苍水兵营遗址申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塔山遗址、赤坎游仙寨、爵溪城墙、殷夫故居、贺威圣烈士墓及故居、黄公岙山海楼、王家谟故居、渔山灯塔、东门妈祖庙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管好、用好现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加强对石浦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宣传、保护。县图书馆在建成国家一级馆的基础上,要加强自动化管理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大扶持、指导基层(村落、社区、校园、军营、企业)图书室建设力度。县新华书店在建成象山港路图书综合楼(象山书城)的同时,要加强经营管理,巩固现有阵地,改善服务条件,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图书销售业绩年年稳中有升。

(十)强化文体队伍建设立足于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体专业人才、文体管理人才、文体经营人才队伍。注重新生文化力量培育,重视对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和业余青少年艺术团组建,加强象山艺术学校建设,加快发展少儿文化事业,认真实施“蒲公英计划”,建设农村儿童文化乐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进文艺创作、文艺管理、艺术表演、艺术教育、体育管理、专业体育人才,状大文化体育队伍。象山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第五篇:县文化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本站推荐)

文章标题:县文化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打造文化大县的关键时期,随着“种植创新、养殖突进、工业强兴、三化推进”战略部署的实施,文化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创建先进文化体育,打造文化品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全县文化体育事业的中心任务。为使文化体育工作有章可循,特制定本规划。

指导

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全区文化工作会议和市县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我县“种植创新,养殖突进、工业强兴、三化推进”发展战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河套文化博览园,葵花广场和五原县纪念馆建设为载体,充分挖掘我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体育资源,并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融为一体,打造文化品牌,塑造城市亮点,建设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鲜明现代风格的文化大县。

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1、整合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着力推进冯玉祥、付作义历史文化园区建设及义和渠带状公园的硬化美化和绿化,加快河套文化博览园和葵花广场的后续工程建设。同时启动孟王栓海子风景区,搞好相关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经营,将旅游、文化、消费、娱乐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协调起来,有效地拉动二、三产业的发展。202_年,完成五原县纪念馆建设,202_年,完成葵花广场后续工程建设,到202_年,全面开发建设孟王栓海子和塔尔湖风景区建设,形成南有孟王栓海子,中有河套文化博览园区和五原县纪念馆,西有塔尔湖海子的集旅游观光、文化消费、历史教育、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五原旅游风景区和文化旅游业。

2、繁荣文艺演出业。围绕葵花产业和历史文化,集中力量推名人、创名作、塑名人,着力宣传历史文化大县和葵花大县,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每年要力争创作、编排1-2个优秀剧目。坚持办好每三年一次的中国河套葵花节庆典活动。鼓励、扶持形式多样的民间文艺团体和个私企业文艺团队的发展。

3、繁荣和规范文化体育娱乐业。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发展的办法,吸纳和引进文明、健康的现代文化娱乐项目,每年保持发展3-5家,逐步壮大文化娱乐业,丰富娱乐产品和服务。

二、全面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1、抓好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的创作。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打造具有五原特色的品牌作品、品牌活动、品牌团体和品牌文化人。推出一批反映古郡文化、葵花文化的优秀作品,力争每年有1-2个作品进入自治区“五个一工程”行列。

2、丰富活跃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坚持社会文化体育社会办,引导鼓励企事业单位、乡镇、村社自办或合办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城乡联动全面发展。认真实施“小康文化工程”、“农村牧区电影2131工程”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全面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

3、强化文化阵地建设。采取多种办法招商引资,并借助国家“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的资助,力争在202_年兴建2个集文化宣传、娱乐休闲、艺术培训、图书阅览、体育健身为一体的集镇文化中心;202_年前兴建一座集科普知识博览、艺术专长培训、文体娱乐活动为一体的少儿科普艺术培训中心。兴建7个功能完善、作用齐全的乡文化站,进一步巩固提高120个村文化室,在全县80的生产合作社或自然村建起社文化活动阵地。实施“三线一带”优美风景线建设,构筑百里文明文化长廊。

4、积极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的“文化三下乡”活动,大力宣传“爱古郡、兴五原”,营造热爱五原、共建文明城市的文化氛围。到202_年,建立起设备完善功能先进的农村电影放映队伍,保证每村每月放一场电影。

5、搞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力争在202_年建成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五原县分中心,并为图书馆配置齐备的电脑网络设备。202_年前在塔尔湖、套海、隆镇建成5个资源共享基层点。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从我县实际出发,建立文化大县建设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绝对领导,政府有效管理,行业严格自律,文化单位依法运行的管理体制,并把文化管理的职能转变到统筹规划,政策调节,把握导向,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上来。文体广电局将逐步实现由具体办文化体育向依法管文化体育转变,由主要面对直属单位转为面向全社会,实行政事分开。

2、深化文化单位内部改革。深化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适合文化单位特点的领导人员任用、激励、监督机制。从202_年开始,在文化事业单位全面推进全员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

3、深化文化投资体制改革。重点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城镇社区

和居民小区配套文化设施和乡、村、社文化室建设,不断改进政府投入方式,激发文化事业单位的活动,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依法放开文化投资领域,出台并实行有利于鼓励和吸引文化投资的优惠政策,逐步形成政府投入、文化单位和企业投入及对外引资相互补充的多元化、社会化文化体育投资体制。

四、不断强化文化市场管理

坚持

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采取日常巡查和集中治理相结合,努力净化文化市场经营环境,培育繁荣健康的文化经营项目,不断壮大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

五、加强文化体育人才培养

1、加快培养复合型文化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和强化现有文化体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实施优惠的人才政策,吸引县外文化体育管理人才与我县的文化体育经营活动。

2、健全优秀文化体育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努力造就一大批优秀文化体育专业骨干、拔尖人才。带动文化体育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建设文化大县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的社会环境。

二OO五年六月十四日

《县文化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来源于feisuxs,欢迎阅读县文化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8/272851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