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课改计划上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课改计划上



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课改计划上

数学五年级上册课改计划

常凤勤

(202_——202_上期)

一、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共有学生53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但接受能力还有待提高,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三、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1、数与代数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中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

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

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5、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算。

2、使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解简易方程。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公式。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向周边的居民宣传有关禁毒知识,做禁毒宣传的小能手。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4、多创设学习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6、合作探究,拓展引申。

7、给特殊群体更多的关心与爱心,因材施教,分层次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六、奋斗目标

加强思想教育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将在本学期里,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教学大纲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并注意积累和整理教学资料,总结教学经验,课堂教学求质量,求效率,求效果。学生考试成绩及格率90%,平均分80分

第二篇:人教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解方程试讲稿

解方程试讲稿

一、教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解方程

二、试讲稿

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大家看一下我手里的盒子,猜一猜里面有几个小球。学生踊跃发言。

师:大家说什么的都有,那我们现在就借助天平来测量一下吧。师:同学们现在看一下讲桌上的这个天平,大家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呢? 生(众):两边平衡了,右边有9个小球,左边是盒子和3个小球 师:很好,我们已经学习了方程,大家可以就此列一个等式吗? 生:x+3=9 师:非常棒,那x是多少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解方程。(板书—解方程)新授

师:x是多少呢?大家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师:我见大家讨论的差不多了,来靠窗的那组同学来回答一下 学生:x=6 师:说一下理由

学生:6+3=9,所以x肯定是6.师:非常好,请坐,其实我们还可以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再回忆一下等式的性质

学生(众):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左右仍然相等。

师:好,大家上节课学的都很扎实。现在看讲台上的天平,我把左边去掉三个球,根据等式的性质,那右边应该去掉几个 学生:3个

师:大家试着将刚才的过程用式子写出来。我们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写。X+3-3=9-3 师:大家和这个同学写的一样吗?很好,大家完成的都非常好,师:大家现在观察天平,可以发现了什么? 生:盒子里有6个球

师:对,盒子里有6个球,也就是x等于(教师停顿,学生回答)6,大家把它写在本上。师: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们就求出了x=3。老师,现在有个问题,刚才我们两边同时减去了3,减去3有什么好,大家思考一下,来穿白色上衣的那位同学回答一下

生:根据等式的性质,可以知道减去3和减去2等式都成立,但是减去3后,就可以直接得到x的值了。

师:请坐,回答的非常好,我们要记得我们的目的是要求未知数x的值。师:我们把x=3叫做这个方程的解,而刚才求方程的解x=3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师:大家看一下课本上对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好,现在来一块说一下 生: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师:结合刚才我们学的题目,同桌之间讨论一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好,现在我们一块来答一下。非常好,方程的解为x=3 师:那解方程呢,嗯嗯,非常好,整个求解的过程的就叫做解方程

师:那老师有一个问题方程的解和解方程都有一个解字,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同桌讨论一下

师:好,你来回答一下

生:方程的解,是一个值,解方程的解代表的是一个过程。师:回答的很利索,很好,请坐。

师:那大家观察一下大屏幕上这3个解方程的过程,看一下他们的格式有什么共同点 生:所有的等号都对齐了。

师:大家观察的很细致,这也是我们书写时需要注意的。

师:按x=3是不是这个方程的解呢?这个需要大家检验一下,同桌之间讨论一下,如何检验呢

学生:可以把x=3带入,看看等号左边和右边是否相等。师:很好,思路很清晰,大家是这检验一下,这个解正确吗? 生:正确

师:好,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上的书写过程,看看和你的一样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做一下做一做的三道题,老师请3个同学来黑板上做,好,就靠墙的这三位同学吧,其它的同学在下面做。巩固练习

师:大家和它们做的一样吗?来,你来说 生:第二个同学没有检验 小结

师:对,我们得到方程的解后要检验一下,我们这节课就快接近尾声了,那大家说一下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师:嗯,学会了解方程,对,解方程就是求未知数x的值,还有吗?嗯,需要检验......。作业

师:同学们下去以后给自己写一个方程,并求出这个方程的解,下节课咱们讨论,好,同学们下课。

第三篇:人教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人教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最后一分钟》教案.doc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2.doc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1.doc 《走遍天下书为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 《珍珠鸟》教学设计3.doc 《珍珠鸟》教学设计2.doc 《珍珠鸟》教学设计1.doc 《圆明园的毁灭》 教案3.doc 《圆明园的毁灭》 教案2.doc 《圆明园的毁灭》 教案1.doc 《有趣的汉字》教案.doc 《学会看病》教案3.doc 《学会看病》教案2.doc 《学会看病》教案1.doc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3.doc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2.doc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1.doc 《鞋匠的儿子》

教案4.doc 《鞋匠的儿子》

教案3.doc 《鞋匠的儿子》

教案2.doc 《鞋匠的儿子》

教案1.doc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3.doc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2.doc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1.doc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3.doc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2.doc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1.doc 《我的“长生果”》教学设计2.doc 《我的“长生果”》教学设计1.doc 《我爱你,汉字》教案.doc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设计3.doc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设计2.doc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设计1.doc 《松鼠》教学设计3.doc 《松鼠》教学设计2.doc 《松鼠》教学设计1.doc 《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案.doc 《窃读记》教学设计3.doc 《窃读记》教学设计2.doc 《窃读记》教学设计1.doc 《七律·长征》 教案2.doc 《七律·长征》 教案1.doc 《你一定会听见的》

教案3.doc 《你一定会听见的》

教案2.doc 《你一定会听见的》

教案1.doc 《难忘的一课》 教案3.doc 《难忘的一课》 教案2.doc 《难忘的一课》 教案1.doc 《梅花魂》教学设计3.doc 《梅花魂》教学设计2.doc 《梅花魂》教学设计1.doc 《毛主席在花山》 教案3.doc 《毛主席在花山》 教案2.doc 《毛主席在花山》 教案1.doc

《落花生》教学设计3.doc 《落花生》教学设计2.doc 《落花生》教学设计1.doc 《狼牙山五壮士》 教案3.doc 《狼牙山五壮士》 教案2.doc 《狼牙山五壮士》 教案1.doc 《开国大典》 教案3.doc 《开国大典》 教案2.doc 《开国大典》 教案1.doc 《鲸》教学设计3.doc 《鲸》教学设计2.doc 《鲸》教学设计1.doc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设计3.doc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设计2.doc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设计1.doc 《桂花雨》教学设计3.doc 《桂花雨》教学设计2.doc 《桂花雨》教学设计1.doc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3.doc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doc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doc 《斗笠》第二课时 教案.doc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3.doc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2.doc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1.doc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3.doc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2.doc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1.doc 《慈母情怀》教案3.doc 《慈母情怀》教案2.doc 《慈母情怀》教案1.doc 《遨游汉字王国》教案.doc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3.doc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2.doc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1.doc

第四篇:人教办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人教办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学生调研

课堂再现

以下是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课前所做的学生调研。

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圆的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圆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这一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扇形的面积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部分的知识的教学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渗透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环节。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提高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把握教学设计的特点,课前我对我们班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和抽样访谈。

调研内容及形式

(一)问卷调查(全班35名学生)

1、老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图形一个圆形、一个长方形,把你手中的长方形和圆形的信息

提供给大家。

目的:调研学生的知识基础。

2、如果让你拿一把剪刀,要求你把圆形能转化成长方形,你能吗?

目的:调研学生遇到的困难后所采取的方法。

3、公园里准备在一块圆形花坛空地上铺草坪,要计算这块草坪的面积,你认为应该测量出

圆形的直径,半径这一组数据?还是测出这圆形一圈的长度即周长这一组数据? 目的:让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思考如何去解决,从而使学生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

(二)访谈(随机抽取10名学生)

1、老师出示两个图形,长方形和圆形,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圆形的直径是

4厘米,你能很快说出长方形和圆形的面积那个大一些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目的:调研学生对所学知识经验,以及遇到问题后所采取的方法。

2、在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遇到困难时你愿意采取什么

方法解决困难(看书自学、询问他人、教师讲解、小组讨论、自己探索)?

目的:调研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点。

学生调研分析情况

(一问卷调查(全班35名学生)

4、1、我们每个同学准备的两个图形一个圆形、一个长方形,把你手中的长方形和圆形的信息提供给大家:

第五篇:人教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人教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五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与任务:

结合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如旋律进行的方式、特点和一般的表现意义),以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的能力,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进入比较深入的欣赏。

这个阶段我会注重作好以前和今后知识的衔接工作。我会采取多种方式策略,帮助学生自己熟练的应用所学过的知识。并要注意避免学生厌烦枯燥的乐理知识的学习,采取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边玩边学。

二、教学分析:

1、唱歌是学习一些适合小学生延演唱的中外优秀歌曲。注重学生用力度、速度的变化手段表现歌曲情感,能够独立、自信地唱歌。

2、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3、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知识融入音乐实践中去学习。避免单纯而枯燥的讲授,要从感性入手,深入浅出,逐步提高。

4、综合训练为本课本的重要特色之一,旨在通过某一种形式(如歌唱发声、节奏、律动、乐器演奏、音高听辨、节奏与旋律的排列和音乐创作等)的练习、达到多种技能训练或知识运用的要求,依照各课教学目的、既抓住训练重点,又要有所兼顾,充分发挥每一条练习中所包含的训练作用。

三、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

6、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一、西部风情

第一、二课时(拉萨谣)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拉萨谣》体验西藏民族风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高远深邃的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2、学习新歌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

A、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

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在可课前进行)。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指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

3、小结

(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第三课时(欣赏 北京喜讯到边寨)

一、教学内容:

1、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2、复习唱好《拉萨谣》

3、聆听《东北秧歌》

4、练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

二、教学目标 :

1、让学生感情丰富唱好《拉萨谣》

2、通过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民族管弦乐,体会苗族、彝族音乐风格

3、学跳秧歌的基本舞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调改编的管弦乐曲,曲调欢快、热烈。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藏族歌曲《拉萨谣》,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复习,要唱得更好一点。”

2、学生齐唱。

(二)开始上课

1、跟录音演唱。

2、难点指导,跟伴奏带让学生有表情、有感情演唱。

3、过渡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师:“演唱完畲族歌曲,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调改编的曲子《北京喜讯到边寨》。”

4、让孩子看着简谱聆听,感受三部分七个主题的音乐旋律。

5、让学生谈谈听后感,教师总结。

6、完成听听想想问题。

7、聆听《东北秧歌》,让学生猜猜此音乐的舞种。

8、引出“秧歌舞”。

9、教师示范跳“秧歌舞”,学生喊口令。

10、动作分解教学……

11、结束。

第四、五课时(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教学目的:、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感受中国音乐的品种及其基本风格。

2、能够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3、教育学生应热爱祖国大家庭,努力学习,将来把我们祖国建设的更美丽。课时:共两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我们来做一 个游戏:播放一 段“少数民族服饰展”片断,请同学们抢答他们分别属

哪个少数民族?将学生说的各种答案总结归纳,并对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以充分地肯定、鼓励 表扬。

二、引入新课:

1、由学生的回答引入:

师:我们的祖国是一 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那么谁知道三峡在哪儿呢?

2、学生发言引入教学。

三、激情参与(视唱):

1、播放歌曲。

2、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轻声哼唱: 注意:(1)强调正确坐姿。

(2)可先放慢速度练习,较熟练后将速度还原。

(3)老师将其有休止符的地方用连音来弹奏,请学生感受效果有何不同?因此,演唱时应把握好连音与休止符的细致要求。

(4)唱“啦”,演唱时注意声音的弹性及气息的支持。

四、学唱歌曲:、师:除了我们以前了解过的汉族歌舞音乐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等待着我们去了解,那么首先我们就来完整欣赏一 首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想不想听老师为大家演唱一 遍啊?

(1)歌曲的演唱形式:领唱、齐唱(2)歌曲的风格特点:少数民族音调、师:请同学们试着跟琴轻声哼唱一 遍(或者二到三遍),可分为三部分哼唱,注意:a、休止符b、装饰音。、引导学生发现前面的发声练习就在歌曲之中,由此分析此首歌曲的结构。4、教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一 歌(1)完整视唱旋律。

(2)根据感觉分析的歌曲结构特点,分段学习此歌,特别注意B段衬词的演唱。(3)全体学生完整演唱此歌,(4)完全熟练以后,三段作对比,进行力度、表情、速度变化。让学生感觉力度、表情、速度变化。对音乐表现的影响。

(6)通过学习《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单元 古诗新唱

第一、二课时 梅花 教学目标:

1、用气息支持唱歌,学习浮点音符的唱法。

2、有感情地背唱歌曲。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1=D2/4

222 55┃66 5┃02 56┃6?2 ┃5 —┃5—║

二、学唱新歌

1、听录音

2、问:内容情绪是什么?此歌适合在何重情况下唱?

3、找出曲中的浮点音符节奏,并作上记号,哪个同学来试唱一下,(注意X?X中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4、第二次听录音,要求学生轻声哼唱。

1、“开火车”,听一句旋律,唱一句歌词,唱的好的同学予以表扬。2、放慢速度跟琴唱第一段 3、请个别视唱第二段 4、分组唱 5、练习齐唱。

第三课时 静夜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静夜思》,能有气息支持、有感情地唱歌。2、能唱好歌曲中的圆滑音。

3、学习4/4拍节奏特点,学会4/4拍指挥式,能变作指挥式边唱歌。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1=C-F 2/4 ▼▼▼▼ ▼▼▼▼ ╭——╮ 5555┃6531┃3 2┃1 —║ lalalala lalalala la

二、学唱新歌

1、听录音

2、问:内容情绪是什么?此歌适合在何重情况下唱?

3、学唱曲谱

4、看谱,并听琴音

5、找出旋律特点。

6、听琴音,学唱歌曲。

7、“开小火车”将全曲分为11个乐句,每个学生唱一句,先听后唱,不妥之处其余同学补充。

8、分段唱:第一乐段——男生。第二乐段——女生,副歌——男女生齐唱

9、练习齐唱歌曲。

10、学习了解4/4拍节奏特点,“强、弱、次强、弱”。

11、学习4/4拍指挥式。

12、练习边做指挥式,边唱歌曲。

13、小结。

第四课时 古诗朗诵演唱会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读唐诗》。

2、通过朗诵演唱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知道诗与歌的联系。教学设计:

一、发声练习: 1=C-F 2/4

▼▼▼▼ ▼▼▼▼ ╭——╮ 5555┃6531┃3 2┃1 —║ lalalala lalalala la

二、学唱新歌

1、听录音欣赏歌曲《读唐诗》。

2、再次欣赏找一找歌曲的特点。

3、根据标题,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场景。

4、第三次欣赏,要求跟谱轻哼,以加深印象。

5、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演唱活动。

6、小结。

第三单元 美丽的草原

第一课时 欣赏 《天堂》、《牧民的一天》 教学目的:

1、欣赏音乐,学习用点、线和色彩画感受,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听音乐,画感受,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师生问好

三、听记:(简单的旋律)1=F2/4

1 12┃(32 3)┃5653┃2 —┃(2532)┃(12 3)┃2161┃5 -║

方法:A、师奏F大调音阶(上引、下行)生仔细聆听,并分析拍号。

B、师旋律奏一遍,生随音乐用手指划拍(学生应规定速度)

C、师重复弹,生记下各音

D、师再次弹奏,生同时默唱、校正、纠错

E、将听记内容唱一唱

四、念念拍拍:

导入:刚才老师测查了同学们的听音导入:刚才老师测查了同学们的听音考考大家。

(出示小黑板)

(1)X XX┃XXX┃XXX XX┃X -║(2)X?X XX┃XX X┃XXXX XX┃X -║ A、分析拍号后,生自行准备,1-4组第一条,其余的第二条。

B、请个别生念念拍拍,(注意:XXX,XXX XXXX较难),后集体评议

C、要求匀速进行节奏练习,整体的可由慢到快。

对照下面三组节奏,按老师所拍的先后次序,把序号填写在括号里:()XXX XX┃X -║()X XX┃X X X║

()XXXX XX┃X

-║

方法:A、请个别学生上面拍打,其余评议是否正确。

B、生自由练习

C、听老师打节奏,将序号填在相应的小括号中。

D、按序号连起来练习

五、欣赏歌曲《天堂》。

1、播放歌曲。

2、讨论: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3、第二次播放歌曲,讨论:A、歌曲具有哪个民族特色?

B、歌曲曲调由两部分第一部分优美、深情表现了对家乡的赞美,第二部分高亢、充满激情,表现了对家乡的无比热爱,这种变化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4、第三次播放音乐,让学生边听边用曲线画,感受音乐的起伏变化。

5、完成17页填空练习,并练习唱一唱。

六、欣赏歌曲《牧民的一天》。方法同上。

七、小结。

第二课时 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美丽的夏牧场》培养学生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学会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的美。

2、了解哈萨克相关的音乐文化。

教学过程:

一、了解新疆哈萨克族风情

1、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第二遍听赏,同时出示歌词师:我们一起看看这首歌曲的歌词,唱到了什么山,什么河,哪些景色,你觉得这是哪个地方?

3、结合这些景致,你觉得是哪个民族?

4、介绍新疆哈萨克族师:哈萨克族生活在天山脚下,以游牧为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手鼓(出示图片)

5、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聆听音乐,说说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听赏并说说歌曲中唱到的景致。学生欣赏画面学生拍打铃鼓(随意的)跟随老师的节奏打一打铃鼓。4/4 0 x 0 x 0 xx x x | 通过学生听一听、看一看,直切本课主题。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视听结合,使学生产生好奇。结合民族音乐文化(手鼓等演奏),让学生走进哈萨克族的神奇土地,使学生在了解歌曲的同时培养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歌教学

1、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请同学们一起来哼唱旋律,同时观察旋律中哪个音出现的最多。

2、师:是的,在歌曲中,以“6”音为主的旋律都给我们感觉比较优美,再加上中速的演唱速度,让歌曲更加抒情了。

3、我们一起来唱第一段歌词,找出你认为最难唱的地方。

4、师:请大家跟着老师的琴声再把第一段歌词完整地唱一遍,你能找出你觉得最抒情的一句吗?为什么?讲述音乐知识“⌒”

6、单独哼唱“啊”(第三乐句)指导声音。

7、师:同学们,这段歌词中出现了“阿肯”一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8、解释“阿肯”、相关音乐文化。

三、分析处理歌曲

1、总结旋律结构特点,出示图谱。(1)师:我们完整的把歌曲演唱一遍,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乐句,你能用自己的图谱来表示吗?(2)老师出示图谱 ○ ○

2、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

3、二度范唱师:我们的这首歌也可以用这种形式来演唱,请听。

4、师:如果加快速度,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5、放歌曲《玛依拉》(课件)师: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哈萨克民歌《玛依拉》,与《美丽的夏牧场》作一下比较。

四、总结。

第四单元 欢快的舞步

第一课时

欣赏 大河之舞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大河之舞》,感受爱尔兰民族的热情奔放。

2、结合相关资料,了解爱尔兰民族特色和踢踏舞。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

2、讨论: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3、第二次播放歌曲,介绍爱尔兰民族音乐舞蹈传统特色。

4、播放《大河之舞》音像资料,进一步感受爱尔兰音乐、舞蹈的热情奔放。

5、跟着电视学跳踢踏舞。

6、再听音乐,感受乐曲节奏的变化。并让学生用踢踏的形式表现出来。

7、小结。

第二课时

活动:稍息 立正 站好 教学目标:

1、在听赏中感受歌曲的热烈,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兴趣。

2、能根据音乐的节奏,自编韵律操,表现音乐。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相关内容。

2、听赏范晓萱翻唱的歌曲《稍息 立正 站好》。初步感受乐曲的热烈和强烈的节感。

3、说一说歌曲的特点。

4、跟着录音学唱歌曲第二段。

5、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节奏分组自编动作。

6、各组表演。

7、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编排动作。

8、跟着音乐表演韵律操。

9、小结。

第三课时

大家一起来 教学目标:

1、在听赏中感受歌曲的热烈,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兴趣。

2、能根据音乐的节奏,自编韵律操,表现音乐。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相关内容。

2、听赏孙悦演唱的歌曲《大家一起来》。初步感受乐曲的热烈和强烈的节感。

3、说一说歌曲的特点。

4、跟着录音学唱歌曲。

5、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节奏分组自编动作。

6、各组表演。

7、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编排动作。

8、跟着音乐表演韵律操。

9、小结。

第五单元 绿色的畅想

第一、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手拉手,地球村》。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地球村”的含义,关注世界和平事业和绿色事业,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育学生热爱世界和平保护绿色环境。

2、学会《手拉手,地球村》。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地球村”是什么意思?

2、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3、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4、听歌曲教唱录音(合唱)。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二、学习新歌《手拉手,地球村》。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

3、学习歌曲的曲调。

三、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绿色的歌谣》。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绿色的歌谣》,能有气息支持、有感情地唱歌。能唱好歌曲中的圆滑音。

2、学习拍节奏特点,学会打拍指挥式,能变作指挥式边唱歌。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

二、学唱新歌《绿色的歌谣》

1、听录音

2、问:内容情绪是什么?此歌适合在何重情况下唱?

3、学唱曲谱,找出旋律特点。

4、听琴音,学唱歌曲。

5、分段唱:第一乐段——男生。第二乐段——女生,副歌——男女生齐唱

6、练习齐唱歌曲。

三、展示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小乐队合奏《森林狂想曲》。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森林狂想曲》的音乐,能用竖笛或口风琴吹奏A段主题。

2、通过听《森林狂想曲》感受民族管弦乐,体会藏族、音乐风格。

3、初步进行合奏《森林狂想曲》提高演唱的质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二、初步欣赏《森林狂想曲》。

1、初听音乐。(教师简介)

2、让学生熟悉A、B、C各段的旋律。

3、教师分别用电子琴或竖笛演奏A、B、C各段的旋律。使学生听到音乐就能知道是A段还是B段或C段。

4、复听完成课本上的第一个练习。

5、这首乐曲有许多地方运用了“音效”即实地录制的声音,加强了真实感,使人身临其境。(分小组共同探讨、创造、分工)。

三、选择两或三个小组与教师合作,共同演绎《森林狂想曲》。

四、在口风琴或竖笛上学习吹奏“mi”,“fa”,“sol”三个音。

五、随教师用较慢的速度学习吹奏《森林狂想曲》A段的旋律。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唱好《绿色的歌谣》;演绎《森林狂想曲》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感情丰富唱好《绿色的歌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复习歌曲《绿色的歌谣》

1、跟录音演唱。

2、难点指导,跟伴奏带让学生有表情、有感情演唱。

3、过渡聆听《绿色的歌谣》。”

三、复习歌曲《手拉手,地球村》

四、合奏练习《森林狂想曲》。

五、教师放录音,共同欣赏,评价。

第六单元 欢乐的鼓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乐曲《龙腾虎跃》。教学目标:

1、了解鼓的作用,激发学生对鼓文化的兴趣。

2、欣赏鼓乐《龙腾虎跃》。体验、感受作品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模拟激越的鼓声,为音乐伴奏。

二、教师谈话:出示实物(儿童玩具拨浪鼓、铃鼓、小军鼓、大鼓)指导学生认识乐器的名称及作用。

三、欣赏引子部分。

1、教师播放音乐的引子。

2、学生交流听到的乐曲

四、欣赏第一部分。

1、体会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学唱主题。

3、学习鼓的节奏为主题伴奏(拍手、拍腿、用铃鼓或小军鼓)

五、欣赏第二、三部分。

六、完整欣赏全曲。

七、简要介绍曲作者——鼓乐大师李民雄。

八、补充欣赏《丰收锣鼓》(民乐合奏)。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木鼓歌》。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木鼓歌》,能有气息支持、有感情地唱歌。能唱好歌曲中的休止音。

2、学习拍节奏特点,学会打拍指挥式,能变作指挥式边唱歌。

3、熟练地演唱歌曲。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课题。

1、教师播放《木鼓歌》的录音。

2、简介歌曲表现的内容。

二、学习歌曲《木鼓歌》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练习节奏:XX、XX┃X 0║XX、XX┃X 0┃

XX、XX┃XX X║XX、XX┃X 0┃

2、学习歌曲第1—4小节的旋律:注意歌曲中的休止符(第2、4、8、小节)用听唱法慢速练习。

3、学习歌曲第9—12小节旋律。

三、熟练地演唱歌曲的第一段歌词。

四、分组练习。

五、小组汇报展示。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学唱歌曲《木鼓歌》;欣赏小乐队合奏《森林狂想曲》。教学目标:

1、继续学唱歌曲《木鼓歌》能理解歌曲的意思。

2、进一步熟悉《木鼓歌》的音乐,熟练地演唱歌曲第二段歌词。

3、以快乐、活泼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歌声,表现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

一、教师谈话:

二、学习歌曲《木鼓歌》

1、学习第13—18小节的旋律:注意节奏的变化:出现了后十六分节奏、弱拍上出现的八分符点音符、前十六分音符。其中有重复的地方。

2、反复练习9—18小节的旋律。

3、学习第19—21小节的旋律,注意两个重复出现的乐节。

4、第23—28小节总是出现四度的音程跳跃6—

2、2—

5、下滑音记号的唱法。

6、完整地演唱歌曲《木鼓歌》的第二段歌词

三、欣赏歌曲《木鼓歌》。

1、教师播放歌曲木鼓歌》。

2、学生欣赏音乐,加深印象。

3、分组练习展示。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音乐活动“鼓声传情”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鼓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小组竞赛活动:哪个小组知道的带“鼓”的词语多。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制作简易的鼓并创编“鼓的对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二、了解不同民族的鼓文化。

1、看录像,内容反映了不同民族的鼓文化。

2、教师播放录像(汉族秧歌舞、维吾尔族的手鼓舞、朝鲜族的长鼓舞、傣族的象脚鼓舞)

3、学生分成小组活动。把商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4、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到各组指导

三、展示活动。

四、教师进行小结

第七单元 音乐中的故事

第一、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各项音乐活动。

2、通过实践活动——欣赏、摸唱、摸奏、再创造等方式,牢固地运用已学过的乐器知识。

3、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力和勇敢的表演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西洋乐器可以分为哪几大类?每一分类各举两种乐器。弓弦乐器: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大管、单簧管。铜管乐器:小号、长号、圆号 打击乐:定音鼓、大鼓、小军鼓

2、揭示课题。

3、故事梗概。问:有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

4、人物介绍。

二、分段欣赏。作品中每个人物和动物的主题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1、片段一,彼得出场。

5、老爷爷出场

2、片段二,小鸟出场

6、狼出场

3、片段三,鸭子出场

7、动物们的反映

4、片段四,猫出场

8、智斗

9、放绳

10、捉狼、11、猎人出场

三、总结人物的个性与音乐的关系 彼得—弦乐四重奏——勇敢坚定 小鸟——长笛——灵巧活泼 鸭子——双簧管——笨拙 猫——单簧管——狡猾的 狼——、圆号——穷凶极恶的 老爷爷——大管——絮叨 猎人——定音鼓和大鼓——枪声、四、分角色进行表演

五、根据每个小组的表演情况进行评奖。

第八单元 美好的祝福

第一、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平安夜》。教学目标:

1、用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宁静,祥和的气氛,了解歌曲的创作经历。

2、欣赏不同形式的《平安夜》。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曲《铃儿响叮当》设问:什么节日能听到这首歌?

2、与圣诞节有关的音乐你们还知道哪些?

二、学习歌曲。

1、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学习高声部旋律,学习用口琴吹奏歌曲《平安夜》

3、学习低声部的旋律,学习用口琴吹奏歌曲《平安夜》。

4、练习合奏

三、分组用各种形式演唱歌曲

四、各组汇报展示

五、欣赏吉他演奏《平安夜》和电子琴演奏《平安夜》。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民乐合奏《花好月圆》。教学目标:

1、从音色、速度、力度、节奏、旋律、情绪等方面感受、体验音乐,加深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2、根据乐曲的情绪分段。

3、设计节奏型用打击乐为音乐伴奏。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出示民族乐器的课件,介绍乐曲主奏乐器的音色(笛子、二胡、扬琴)揭示课题。

二、欣赏乐曲

1、欣赏引子部分:这段音乐使人联想到了什么?伴奏乐器中出现了什么声音?

2、欣赏第一主题。

3、欣赏第二段音乐

(1)教师指导学生唱第二段主题。(2)指导学生体会第一乐段的不同。

4、欣赏最后一部分音乐。

5、完整欣赏乐曲。

三、指导学生分组设计节奏型为音乐伴奏

四、教师播放影音资料,学生再次欣赏音乐看画面。

五、各组汇报展示。

第四、五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歌曲《难忘今宵》。教学目标:

1、用满怀深情的歌声表达祝福祖国的心愿,激发学生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

2、了解歌曲创作的背景,激励学生加强学习,提高文化底蕴。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播放李谷一演唱的歌曲片段。

二、学习歌曲旋律。

1、指导学生朗诵歌词。学生分组朗读歌词。

2、教师给学生介绍歌曲创作的故事,激发学生平时不断的学习

3、学生听音乐朗诵歌词。

4、指导学生轻声哼唱旋律

三、分组学习歌词。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演唱(女声、男声、领唱、齐唱)

四、汇报展示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音乐活动“新年音乐会” 教学目标:

1、用满怀深情的歌声表达祝福祖国的心愿,激发学生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

2、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3、以班级召开一次“迎新年音乐联欢会”表达同学们对未来的美好祝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年快要到了大家想用怎样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呢?

二、分小组进行准备。

1、看音乐录像,内容反映了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

2、教师检查学生准备的节目及资料。

3、学生分成小组活动,把自己准备的节目表演给大家,让小组同学进行审议,评定。

4、学生进行合作排练,教师到各组指导

三、展示活动。

1、请各组同学把自己最好的节目与大家进行交流。

2、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迎新年音乐联欢会”。

四、教师进行小结

五、根据音乐会顺利进行的情况,评选“最佳组织奖”让学生很有自信的展示自己创作,编导的节目。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