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林黛玉进贾府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反思



第一篇:林黛玉进贾府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我在上这节课时,上课前没有组织观看剧电视剧《红楼梦》,也没有向学生展示与《红楼梦》有关的图片资料,而是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 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比如: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堂课,在教师示范部分,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气质超凡脱俗,容颜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

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 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第二篇: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学习重点】

1. 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

2. 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及因此而形成的不同个性化语言。3. 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学习难点】

1.学会有意识地通过对人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把握,通过多种描写手段(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去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人物的性格,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3.掌握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预习案

一、作家作品

二、通读课文。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敕造()阜盛()绾着()内帏()盥沐()两靥()忖度()宫绦()嗔视()茗碗()

懵懂()憨顽()纨绔()敛声屏气()

2、理解下面词语。

小厮: 敛声屏气: 茗碗: 憨顽: 懵懂: 草莽: 潦倒: 纨跨: 膏粱: 劳什子:

偏僻: 便宜: 态度:

不经之谈: 体格风骚: 可怜: 惫懒:

探究案

细读课文,小组讨论回答(展示)下列问题:

一、“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次来了,她看到的、感受到的与别家有哪些不同?

1、她来到贾府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这些环境描写旨在表现什么?

2、她进贾府到贾母居处她看到了什么?这些环境描写旨在表现什么?

3、她去拜见二舅舅时看到“荣禧堂”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这副对联含义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用来反映富贵人家的奢华。B、用来炫耀朱大族的财富。

C、用来点染官宦人家的富贵气象。D、用来显示官僚贵族的权势与财富。

二、人物形象分析。

1、王熙凤。

小说从出场、肖像、言行三个方面来表现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1)登场。

王熙凤未登场,却先传来笑声和放诞无礼的寒暄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就像传统戏曲表演时,人物先在台后唱上几句再出来亮相一样。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

这些人都是”敛声屏气“的,唯独王熙凤这样”放诞无礼“,还有”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可见她在贾府中是个怎样的人?

答:

从中也可以看出她的性格特征:

(2)肖像。

小说描写王熙凤的肖像是是从两个角度写的,一个是服饰,一个是:容貌。

写服饰表现的性格:猛一见”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项上、裙边的饰物放着珠光宝气,全身上下衣裙华贵而绚丽。这透出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写容貌表现的性格:”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可见她年轻貌美、风骚绝伦;”三角眼“"吊梢眉”又写出她绝非安分、善良之辈,而是刁钻、狡黠之人。“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画龙点睛地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3)言行:

王熙凤和黛玉相见时,携着黛玉的手,细细打谅,是因为她喜欢黛玉吗?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答:

王熙凤在见黛玉的过程中,神态发生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和王夫人的对话,表现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小结王熙凤的形象:

2、林黛玉。

原文中哪一句话能说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答:

在邢夫人处,邢夫人挽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 这一席话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答:

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

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这表现她怎样的性格?

答: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这表现她怎样的性格?

答:

贾母向黛玉问念何书,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过了一会儿,宝玉问她:”妹妹可曾读书?“"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为什么林黛玉回答前后不一致呢?表现她怎样的思想性格?请简析。

答:

关于黛玉的肖像有两次描写,一是“众人见”黛玉,二是宝玉见黛玉。请回答下面问题。

――这两次描写表现黛玉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次描写表现黛玉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贾宝玉。

在“宝黛初会”之前就侧面描写了贾宝玉。请概括其主要内容,并指出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1)主要内容:王夫人劝戒林黛玉,说贾宝玉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2)主要内容:林黛玉听母亲说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无人敢管。

性格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西江月》二词有什么深层含义? 答:

“心有灵犀一点通”。

文中是这样写“宝黛初会”的: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 :“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 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 “宝黛初会”这一细节,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人物性格。写黛玉侧重写心理活动,写动作是“见”,这对于羞涩的少女,这是得体的。而写宝玉是侧重语言和动作,“笑”,“看罢”“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这表现宝玉怎样的思想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宝玉、黛玉相见时,作者对黛玉的服饰只字未提,原因是() A、为了行文简洁,突出人物形象特点。 B、黛玉服饰平常,没有什么特别。

C、在宝玉眼中,服饰是不屑之物,所以视而不见。 D、宝玉是个懵懂顽童,不注意服饰细节。

贾宝玉“衔玉”而生,“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可他为什么要摔这一“

通灵宝玉”? 答:

三、合作探究:一问一答见性情

《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节描写了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情景。作者通过不同人物的语言展现了贾府众人的不同态度,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极为生动传神。一问一答之间,各人性情跃然纸上,对比读来,鲜明有趣。试以王熙凤见黛玉和贾宝玉见黛玉时的语言为例,说说各人不同心理、性格与感情。

1、王熙凤一见黛玉一连三问是在关心黛玉吗?她的目的是什么呢?试就本段内容对王熙凤的心理和性格加以分析。

2、阅读宝玉见黛玉的一段对白和问话,体会宝玉的情感,试结合具体的语言加以分析阐述。

3、在热情似火的王熙凤和初次见面的宝玉面前作者是如何安排黛玉的?在这两个人面前她是怎样一种心理?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目的?

训练案

1、“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对这句话的理解,选出恰当的一项()① 王熙凤夸贾母的外孙女比孙女美。② 夸贾母的外孙女的同时也夸孙女。③ 认为林黛管贾母叫奶奶贾母更高兴。④ 王熙凤转弯抹角地对黛玉母亲表示不满。⑤ 王熙凤的意思是称颂“老祖宗”的福泽深厚。⑥ 自己以前没见过真正标致的人儿。⑦ 要说风度气派,还是贾母最美。⑧ 极力称赞黛玉相貌出众。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⑤⑥⑧

C、②⑤⑧

D、⑦⑧

2、《赢在课堂》相关练习。

3、背诵三个人物的肖像描写以及《西江月》判词

第三篇: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目的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设想

构成本单元的讲读课文和课内自读课文均属我国古代长篇小说节选,拟增加单元阅读导言,阐明两点:①阅读我国古代小说的意义和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以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②就小说而言,根据课文特点,《林黛玉进贾府》重在研讨环境、人物;《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重在研讨故事情节;《明湖居听书》重在鉴赏;以做到学前心中有数。

本课,首先介绍《红楼梦》及其作者,使学生对这部古曲名著及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有初步了解,引发他们读全书愿望。其次根据课文特点,重点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难点则在于准确地把握黛玉和宝玉的性格特点。至于教学方法有两种选择:如果课前能组织学生看《红楼梦》电影、《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或有关章节的录像,则采取专题讨论的方法,集中解决两个重点;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则以教师引导、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教学全过程达到教学目的。教案按后一种情况设计编写。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单元阅读导言。

2.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教学过程

一、导言。

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属古代小说,前三篇为长篇小说节选。由于编者匠心,节选的部分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可以独立成篇。我们自上中学以来,即使从语文课本上也读过古今中外小说,那么是否认真地考虑过这样两个问题:①阅读我国古代小说的意义?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在学生回答后明确如下认识:

古代小说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明、清时代出现了许多长篇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等。我们阅读古代小说有什么意义呢?由于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我们可以从优秀的古代小说中看到它所展示的历史画卷。它不是告诉我们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变化多彩的场景,错纵复杂的社会关系,各具个性的人物。这对于我们了解那个社会或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情况,了解在那个社会或那个时代中的人们是怎样生活、怎样斗争,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都有积极的意义。我们还可以从优秀的古代小说中认识到我国古代小说在艺术上的共同特色是长于人物行动、语言的描写,用人物的行动、对话来展开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这对于我们学习写人记事无疑地有借鉴作用。

怎样阅读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小说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有关情况,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认识作品反映的现实生活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小说以人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优秀作家总是追求写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这种典型性格既表现出某个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人们共性,又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理解人物的个性特征中理解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社会意义。小说又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它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亮相,展示他们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故事情节发展的全过程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认识现实社会。小说要给人物提供活动场所,也就是故事发生的地方,这就要写环境。环境对人物起制约作用,存在决定意识;人物也会对环境起反作用,改造客观世界。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典型环境中理解人物典型性格的社会意义。

本单元教学内容大致安排如下;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水浒》和施耐庵;《林黛玉进贾府》一课重点研讨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重点研讨故事情节的安排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明湖居听书》作为文学鉴赏课。

二、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指定一名同学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一段,要求全班同学标出:《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然后补充介绍如下: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待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有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棉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頫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见《红楼梦》第一回),“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如导言所述,我们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背景和作者有关情况。这可以自己动手查阅资料。上述材料就是根据《中国文学史》及《红楼梦》第一回有关文字整理的。

附录:《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语文第四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1年5月版。课前印发给学生参阅。)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

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曰只作远别重逢”。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贾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关系,大致可列表图示如下:

(注:框中人物,冷子兴演说时已不在世,括号内的人物,是上一个人物的配偶。)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 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因此,认真阅读课文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很有意义。

思考并准备回答问题:“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次来了,她看到的、感受到的与别家有哪些不同?

(1)贾府地处什么地方,她来到贾府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2)进入贾府到贾母居处,她看到了什么?

(3)她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了什么?

(4)她在府内所见到的人,概括起来为两类,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组织课堂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

2.明确作者怎样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及其作用。教学过程

一、引言:林黛玉进贾府,贾府便是她以后长期生活的地方。听母亲说过外婆家与别家不同,怎么个不同,黛玉今来至外婆家当会细心观察、判断。作者就是以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视线来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这也是作者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的典型环境。

二、课文分析。

贾府:小说所描写的典型环境,封建社会的缩影。

依次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待同学(可以是小组发言人)充分发表意见后,分别给予提示,最后由教师作结。

1.提问: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提示: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这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宠伟气派,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2.提问: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提示: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然而贾母居处还不是正内室。

3.提问: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提示:往东。“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曰,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曰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真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见《红楼梦》第四回)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的确与别家不同。

4.提问: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人,可分为两大类,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在贾府里聚居着两类人:一类便是“座上珠玑昭曰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少数主子,他们的荣华富贵依恃那握有“万几宸翰之宝”的皇帝;另一类则是人数众多的为主子服役的小厮、媳妇(此处指女仆)、婆子、嬷嬷以及等级不同的丫鬟,他们是受压迫、被奴役的奴隶。

结语: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从中我们不是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吗?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林黛玉进贾府,又是内亲,自然见到贾府一批重要人物。尽管课文对他们的介绍有详有略,有虚有实,但毕竟有些主要人物在读者面前第一次亮了相。现在,请同学们完成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一。

作业:

1.从课文中写与黛玉接触的人的详略,从贾府内政的权力分配,从对黛玉今后命运的影响,你认为应提出哪些人物来分析更有意义,更符合作者的表现意图?

2.预习[思考和练习]

二、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

2.学习古代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引言: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作者安排人物出场与环境描写交错进行,详略得体,虚实兼用。详写的人物有王熙凤、贾宝玉(当然也包括林黛玉),略写的人物有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对贾母、王熙凤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赦、贾政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虚写;对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的出场只作集体介绍。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富于变化,同时也突出重点。

二、人物分析。

1.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贾母、王夫人、王熙凤。

“黛玉进贾府”是因母亲亡故,父亲将她托付于外祖母。她是女孩子,并将长期生活在贾府,将来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外祖母史太君、二舅母王夫人、琏二嫂子王熙凤——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那么这三位是什么样的人呢?

(1)贾母

提问:贾母在贾府占有什么样的地位?课文表现了她对黛玉、宝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贾母史太君是荣国府活着的老祖宗,处于最高地位。她的话在荣国府内便是“圣旨”,她的喜怒哀乐影响着周围上上下下的人。她见了黛玉虽是“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但所痛者主要是自己的独女贾敏过早地亡故。刚刚“大哭”以后,就先是“笑”着戏谑地介绍王熙凤,后又“笑”着责怪、阻止王熙凤说黛玉命苦,正透露了这个老祖宗因为痛失女儿怜及外孙女。她溺爱宝玉,当宝玉听说黛玉没玉,发作起痴狂病,摘下“通灵宝玉”狠命摔去,她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在贾母心中宝玉便是她的命根子,也是贾家的命根子,指望他能高中金榜,振兴祖业,光耀门庭。贾母对黛玉是怜多于爱;对宝玉是爱多于恼。由于她年事已高,早将家政交由儿媳王夫人掌管,但她的存在本身仍对荣国府内部事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王夫人

提问:王夫人在贾府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能谈谈她的思想吗?

提示:王夫人虽然不露锋芒,却是荣国府在位的当家主妇。从她的居处,从她查问王熙凤“月钱放过了不曾”?从她交代黛玉“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都可以看出她在贾府的地位和在家务上具有决定权。她是贾政的正室,宝玉的生母,但她对宝玉的行止很不以为然,说儿子是“孽根祸胎”,“一时有天无曰,一时又疯疯傻傻”。她选择了王熙凤这个年轻机巧泼辣的娘家侄女、婆家侄儿媳妇来帮她操持家务,以便支撑门户,维系这个潜伏着危机的封建大家族。她在贾府的女眷中可算正统的代表人物。

(3)王熙凤

提问:你对王熙凤的印象如何?请结合她的出场,取幸于贾母等情节,分析她的性格和她在贾府的地位。

提示:王熙凤是个精明能干,惯用权术的人。贾母介绍她叫“凤辣子”。这种戏谑的称谓,既表明贾母对她的宠爱,也概括了她的性格特征。她的出场与众不同,课文有极其精彩的描写:一开始是人未到笑声先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使在场的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场,使初来的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黛玉的“纳罕”反衬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接着用浓墨重彩描绘了王熙凤的肖像:猛一见“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项上的饰物放着珠光宝气,全身上下衣裙华贵而绚丽。这透出她占有财富的欲望。再仔细一瞧,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苗条的身量,“风骚”的体格,不露的威风,使人感觉这位贵族少奶奶貌似可喜实则可畏。她知黛玉是老祖宗疼爱的外孙女,便格外亲昵,着意恭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这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她想到老祖宗见到黛玉会因女儿亡故而伤心,“便用帕拭泪”。可是听到老祖宗笑着阻止,“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她察言观色,机巧善变,投合贾母心意,这正显出她邀宠取幸的本领。此外,从她嘱咐黛玉“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从她应对王夫人的问话,表明了她在荣国府中的地位、权势以及管家的才干。她不仅深得贾母的欢心,也受到王夫人的赞许。

看到荣国府掌握内政的三位实权人物,我们会有什么感想呢?黛玉和她们的关系能处好呢?今后命运如何?这当然还要看以后的发展。不过眼前似乎已让人感觉到黛玉在她们中间生活要小心谨慎,识时务,而以黛玉的性格来说则是艰难的。

2.“心有灵犀一点通”:黛玉和宝玉。

林黛玉和贾宝玉是书中的两位主角。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一见如故、心灵相通?这都是读者急于知道的,也都在课文中得到了初步表现。

(1)林黛玉

研读课文,摘要分析课文初步表现了林黛玉的什么性格特征?

提示:林黛玉由于丧母来外婆家,过去常听她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至其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贾母念及亡女怜爱她,但她自知寄人篱下,反表现出孤高自尊。她谨慎从事,冷静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应对有度,举止有礼。这表现在她辞谢邢夫人留饭,在王夫人和贾母处择座,反映出她聪慧而又有良好的教养。在众人眼里,她“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颦颦”二字,准确地勾画出她的神情,也透露出她与这个等级森严,礼仪繁多的封建贵族家庭很不投合。

(2)贾宝玉

要求同学结合注解理解《西江月》二词的深层含义,然后谈课文初步表现了贾宝玉的什么性格特征?

提示:贾宝玉“衔玉”而生,“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而贾宝玉则是贾母的心尖儿宝贝,王夫人的唯一儿子,贾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希望,是他们的命根子。然而贾宝玉并不看重“通灵宝玉”,骂之为“劳什了”,“狠命摔去”,表明他不愿顺从封建家长的意志,抗拒他们强加给自己的枷锁。黛玉早听说过位衔玉而生的表兄“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王夫人则认为自己这个儿子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课文还借“后人”(按:“后人”应是作者的托辞)写的两首《西江月》词对贾宝玉的品行,性格作了恰当的概括。这两首词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贾宝玉不愿受封建正统思想束缚,怕读圣贤文章,不去追求功名利禄,“不通世务”,尽管受到“世人诽谤”,却我行我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也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对于这样一个人,从封建统治阶级来看,当然是“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子孙!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

(3)一见如故,心灵相通

提问:课文描写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相见的情形,表现了什么?

提示:黛玉和宝玉第一次相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这当然有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的因由。不过黛玉新到外婆家,言行谨慎,只在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娇纵惯了,便直言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算是旧相识,今曰只作远别重逢”。在黛玉眼里的宝玉并非“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而是“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在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与其说是一见留下情根,不如说是精神上相通相应。“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见《红楼梦》第五回)然而这样一对幼男弱女要在这个森严的贵族之家争得自由,其未来的命运不卜可知。

结语:我们在初中学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现在又学了《林黛玉进贾府,这两篇课文都节选自节选自《红楼梦》的序幕部分。序幕仅仅是开始,好戏还在后面。我们不能使时光倒回去,但读《红楼梦》可以使我们看到那二百五十年前的封建社会,感知它,认识它,开阔眼界,了解生活,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提高思想境界。从另一方面讲,尽管有的同学看过《红楼梦》电影或《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但那都经过编导的改编,演员的再创造,其中高低优劣不读原著是没有发言权的。因此,希望同学们能在课余读一读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古代小说高峰的《红楼梦》。

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都十分重视人物第一次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描写初步显示人物性格特点,给人初次但却不易忘怀的印象。课文写王熙凤登场亮相效果极佳,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适当场合、适当的时机,把握住人物的地位、身份、性格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请同学们谈谈[思考和练习]三第1题。

作业:

1.在课本上完成[思考和练习]四,相互核对一下。

2.从下列命题中任选一个,写一段文字。要求:写一个人;安排适当的场合让人物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描写初步显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林黛玉进贾府【一】

目的:

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其反封建意义

了解旧社会豪门贵族生活的骄奢淫逸。

了解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不同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要点:

《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难点:

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方法:

解析、点拨、探讨

过程:

一、写作背景

《红楼梦》一书所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正是历史上的所谓乾隆盛世,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存在着种种的矛盾,也隐藏着重重的危机。当时政治腐朽,封建剥削加强。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日见明显。

康熙末年,皇子们分朋树党,争权谋位。最后是四皇子胤祯夺得了帝 位,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即位后,立即开展了一场穷治政敌的凶残斗争,残酷地迫害与己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己的政治势力。曹雪芹的嗣父曹頫就是因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

二、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龚江宁织造的官职。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在康熙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裤”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这就为他能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准备了良好基础。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据专家考证,《红楼梦》共110回,前80 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后30回作者已基本上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于世,后来终于失落,这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到了18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

三、情节结构

明确:

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其中包括: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见王熙凤,见贾赦、贾政,初次见到贾宝玉。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林黛玉进贾府【二】

目的:

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其反封建意义

了解旧社会豪门贵族生活的骄奢淫逸。

了解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不同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要点:

《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难点:

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方法:

解析、点拨、探讨

过程:

一、总结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林黛玉初进贾府的见闻感受,展现了封建大家族贾府的富贵豪华,生动地描写了贾府这一“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奢侈生活,初步揭示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探究写作特点

(一)、围绕中心事件描写人物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黛玉进入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仅详尽描写了荣宁二府的格局布置,亦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而且第一次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邢王二夫人、宝玉和黛玉等好几个主要人物,因此可以说“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甲戌本脂批)。

从艺术结构来看,此回情节的设计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如果说第二回“演说荣府”仅仅只是通过冷子兴的口头叙述,使读者对荣宁二府的主要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此回则是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使几个主要人物以各自不同的声音笑貌,栩栩如生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这也就是上引脂批所云“画家三染法”中的第二次皱染,经过这次皱染,几个主要人物便耀然于读者心中眼中了。

在艺术描写上,此回情节也有着许多成功之笔。如写黛玉初见贾母一段:……“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她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这可谓是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也是所谓“颊上三毫”,传神得力之处。其他如写凤姐出场、宝玉出场,也都是向为人所称道的文字

三、理清人物关系

图示如下: ┌贾 敷

宁国公:贾 波─贾代化┤ ┌贾 珍─贾 蓉(秦可卿)└贾 敬┤

└贾惜春

┌贾 琏┐

┌贾 赦┤ ├巧 姐

│(邢夫人)│王熙凤┘

│ └贾迎春

│ 贾 珠┐

荣国公:贾 源─贾代善┤ │ ├贾 兰

史太君│贾 政┤李 纨┘

(贾母)│(王夫人)│贾元春

│ │贾宝玉

│ └贾探春

└贾 敏┐├林黛玉(林如海)┘

林黛玉进贾府【三】

目的:

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其反封建意义

了解旧社会豪门贵族生活的骄奢淫逸。

了解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不同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要点:

《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难点:

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方法:

解析、点拨、探讨

过程:

一、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

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只刚念了《四书》。”和“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的不同和 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王熙凤: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节选部分以四个层次展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1.写出场: 2.绘肖像: 3.见黛玉: 4.回王夫人: 贾宝玉: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以下分两个描写重点来分析: 1.出场前:

侧面介绍一般人对宝玉看法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贬斥态度)。

王夫人: “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黛玉:(听母亲说)“衔玉所生”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小结: 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2.肖像描写:

反映黛玉的客观观察: 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非常眼熟,产生亲热感。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林黛玉进贾府【四】

目的:

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其反封建意义

了解旧社会豪门贵族生活的骄奢淫逸。

了解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不同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要点:

《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难点:

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方法:

解析、点拨、探讨

过程:

一、理解、探究两首《西江月》: ⑴词中所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和形象。

思想性格: 生活“潦倒不通世务”,却钟情于女孩子,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行为偏僻”,常常“有天无日”地批驳不合理的现象,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誉”,“怕读”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具有莫大权威的《四书》之类的“文章”,却对《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理学先生所最反对的书视如珍宝,这些都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可见“顽劣”“乖张”──叛逆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宝玉形象: 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不是封建时代的忠臣孝子,而是“于国于家无望”的逆子贰臣。

作者对宝玉的态度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赞颂宝玉。

⑵该词作用。

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二、小结全文: 围绕中心描写——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

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

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对贾母、王熙凤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政、贾赦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于虚写;对贾宝玉、王熙凤等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惜春等只作集体介绍。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重点突出。

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交叉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宝黛初会——便都感到似曾相识、息息相通。作者这样写,一方面是来自第一回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初会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两人感情上为默契,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张本。

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

[1]

第四篇:林黛玉进贾府

 建议一 采用情境教学法、鉴赏分析法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全书情节的开展而作的必要的交代。由于这部分情节性不强,而且文字是古白话,有不少生僻字,其中还涉及到很多古代文化知识,这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阅读障碍,也可能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的热情。所以本课教学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和鉴赏分析法,一方面利用音、画等多种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方面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跨越各种阅读障碍,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 教学过程建议:

1.《红楼梦》是一部鸿篇巨制,对于这部作品,大多数职高生可能只知道一鳞半爪,有的学生借助影视媒介对《红楼梦》也许有一定了解,但真正读过《红楼梦》的学生并不多,所以在开课之初应向学生介绍《红楼梦》的有关知识,扫除阅读上的障碍,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红楼梦》。

2.小说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有关情况,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认识作品反映的现实生活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教师也可在课前将《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等相关资料印发给学生参阅。使学生对这部古典名著及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有初步了解,引发他们阅读全书愿望,激发学习的兴趣。

3.课前可组织学生观看《红楼梦》电影或电视连续剧中有关章节,让学生对相关内容有个直观的了解,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由于课文篇幅较长,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预习,通读文章,了解大意,以此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5.教学中以教师引导、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借助音乐、图片、影视等形式,提供与课题有关的内容,创造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通过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状态中学习、思考,达成教学目标。如:

直观展示法:第一,红楼梦人物众多,错综复杂,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于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有着重要意义。第二,贾府建筑的规模,即黛玉进贾府的路线是引导学生读小说的主要线索,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人物关系和贾府建筑制作成图片,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小说内容。

6.根据课文特点,本课重点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难点则在于准确地把握黛玉和宝玉的性格特点。

* 示例:

一、导入

播放歌曲《枉凝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红楼梦》介绍(可由教师介绍,也可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图文并茂地展示相关资料)

(一)介绍作者

重点介绍对曹雪芹的思想和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生活经历。

(二)介绍《红楼梦》

1.着重介绍《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介绍前五回的内容梗概。2.利用多媒体展示《红楼梦》人物关系图。

三、梳理故事情节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大意。

2.利用多媒体给出贾府的建筑结构示意图,请学生画出林黛玉所走的路线,由此理出黛玉的行踪和小说故事情节——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见到了谁。

四、分析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1.利用多媒体演示林黛玉所走过的四条路线,初步感受贾府环境特点。2.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提示、总结。

(1)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2)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3)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4)提问:黛玉所见的贾府有什么特点?对贾府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比较阅读《刘姥姥进大观园》,说说同样是第一次到贾府,黛玉眼中的贾府和刘姥姥眼中的贾府有何不同?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五、分析人物形象

(一)王熙凤形象分析

1.观看影视片断“王熙凤出场”,直观感受王熙凤的形象特点。

2.阅读文章,找出文中描写王熙凤的句子,从“写出场、绘肖像、见黛玉、回王夫人话”四个方面来分析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1)写出场: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说明她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2)绘肖像:

铺陈服饰——显示她的华贵、得势,也暗示她的贪婪、俗气。描绘容貌——貌似可喜实则可畏,美丽的容貌隐藏着刁钻和狡黠。(3)见黛玉:

恭维——拭泪——转悲为喜 ↓

善解人意、巧于逢迎(4)回王夫人话:

果断精明能干,是贾府中的实际掌权人。

(二)林黛玉形象分析

1.播放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唱段。请学生根据唱词归纳,宝玉眼中的黛玉和黛玉眼中的宝玉分别有什么特点。

2.在课文中找出相关描写,说说宝玉眼中的黛玉是什么样?

3.初进贾府的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这反映了林黛玉什么样的处境、心态和性格?黛玉进贾府后哪些言行和心理活动表现了她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4.小结黛玉形象特点:对黛玉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处处表现了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刻画了一个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知书达理、聪慧而有良好的教养、为人处处小心谨慎的少女形象。

(三)贾宝玉形象分析

1.“只道是„„”——出场前的侧面勾勒,造成悬念:“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

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社会的“叛逆”。

2.“却原来„„”——(1)出场时的肖像描写:

分明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不是什么惫懒懵懂,反而让黛玉觉得那么的眼熟亲切。

(2)出场后的语言行动描写:

一是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写他与黛玉的心灵相通;

二是极力表现宝玉的骄横不羁。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是他反抗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精神的体现。

3.《西江月》的描写: ①诵读二词。②分析二词的作用:

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六、课文总结

 建议二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法、活动教学法

现代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红楼梦》以它丰富的生活内容、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高峰。本课虽只是节选其中一回,却也内容丰富,大有值得探究之处。所以,本课教学(特别是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

* 教学过程建议:

1.重视自学指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前应作方法上的指导,如:如何查阅资料、查阅哪些资料、怎样阅读古典小说等。

2.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小组成员的划分要科学,学习任务的分工要明确并且要落实到人,过程中要注意督促和引导。

3.课堂上要营造共同研讨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通过课前自主查阅资料、课堂讨论交流、老师适时点拨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4.注意阅读和写作的结合,将小说里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用在自己的作文练习中,对熟悉的人物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 示例:

一、课前小组分工准备

1.全体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大意(有条件的可观看相关影视片段)。2.分组查阅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要求他们将查到的资料做成PPT形式):(1)关于作者

(2)《红楼梦》前五回内容梗概

(3)《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的相关评论文章、关于“红学”(4)根据课文,画出《红楼梦》人物关系图(5)根据课文,画出贾府建筑结构示意图 3.各组提出疑问。

4.各组根据搜集整理的资料设计3—5个知识问答题。

二、课堂展示、探究

(一)了解《红楼梦》,了解《林黛玉进贾府》。

1.各小组发言人展示所收集的资料,教师适时补充、解释,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小说前五回的内容和贾府人物关系。

2.各小组提出疑问,教师和同学共同讨论作答。3.学生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4.展示贾府建筑结构示意图,请学生画出林黛玉行走路线,从而理出情节结构。

(二)专题探究——人物形象分析

1.仔细阅读课文,分组探究王熙凤、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形象特点及人物描写手法。(1)各组分别在文中找到描写王、林、贾的语句,讨论分析文中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三个人物的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观看影视片断“王熙凤出场”和越剧“宝黛初会”唱段。(3)小组合作表演以上两个场面。2.教师小结

三、知识运用

运用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特别是用肖像描写展现人物身份、性格的方法,写写身边熟悉的人。

 建议三采用比较阅读法、讨论法

本课也可采用比较阅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补充延伸教材内容,与教材进行比较阅读,借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另外采用设疑激趣、启发调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有效地学习。

* 教学过程建议:

1.中国古典小说在故事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既有共性又富个性,教师可精选一两个古典小说里的典型人物,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各方面比较分析,探究人物不同的个性特点,也探究、学习古典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通过比较,既能加深对课文人物的理解,又拓展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2.课文里人物众多,但作者却使用了各不相同的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仅人物的出场,就多姿多彩,极其精妙。所以,在探究人物时,可以将贾母、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对照分析,体会其妙处。也可以和其他古典小说里的人物如鲁智深、张飞、诸葛亮等人的出场进行比较。

3.作者借用了不同人物的眼光,很有层次地刻画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使林黛玉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学时,可以将“众人眼中的黛玉、王熙凤眼中的黛玉、宝玉眼中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分析,完整、深刻地理解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也可以把“林黛玉进贾府”和《红楼梦》另一回“刘姥姥进大观园”进行比较阅读,看看同样是第一次进贾府,黛玉和刘姥姥所见、所言、所行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4.比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二者的异同,既要体会他们的共性,更要抓住他们的个性。除了比较教师设定的对象,也可启发引导学生积极联想,将过去学过、读过的其他相关、相类的故事、人物以及塑造人物的方法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学新知的同时也巩固了旧知。

* 示例:

一、导入 用知识竞赛——“《红楼》知识知多少”导入

二、作者及《红楼梦》简介

三、课堂讨论、探究

(一)环境描写探讨

1.阅读课文,探讨黛玉初进贾府都到了哪些地方?看到了哪些景象?黛玉的所见表现了贾府怎样的环境特点?

2.补充“刘姥姥进大观园”,与“林黛玉进贾府”进行比较:同样是初进贾府,林黛玉和刘姥姥所见有何不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二)人物形象探讨 1.王熙凤

(1)阅读文章,找出文中描写王熙凤的句子,从“写出场、绘肖像、见黛玉、回王夫人话”四个方面来分析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2)王熙凤的出场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可将其与课文中其他人物如贾母、贾宝玉的出场进行比较。

(3)与鲁智深的出场比较。2.林黛玉

(1)请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把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2)与“刘姥姥进大观园”比较:同样是初进贾府,林黛玉和刘姥姥所言所行有何不同?这些不同表现了二人怎样不同的处境、心态和性格特点?

(3)老师简介薛宝钗的家境、性格等情况,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来写“薛宝钗初进贾府”,会怎么写?

3.贾宝玉

(1)比较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外貌描写。

(2)比较贾宝玉和《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出场有何异同。

四、课文总结

第五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衡山县第四中学

戴美华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这节课我设置的学习重点是分析贾宝玉、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欣赏小说含蓄、精彩的语言。学习的难点是体会作品如何根据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特点,体现作品的思想内容。以下从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等几个方面,对本堂课进行反思。

一、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为主,把握好“度”

这堂课我一共用了二十张幻灯片,有文,有图,有声,有像,多媒体的运用,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我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以《枉凝眉》的歌曲导入,荡气回肠的歌曲感叹了宝黛有缘无分的爱情、黛玉泪尽而死的悲惨命运: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歌声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红楼梦》的缠绵悱恻的感情,引发了想要了解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照片展示,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

课文通过黛玉的眼睛,作者对宝玉的肖像作了两次描述: 第一次(远看):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第二次(近看):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远看时,“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作者连用了六个比喻,从脸型、面色、鬓、眉、眼神等方面对贾宝玉进行了全面的刻画,让学生来想象宝玉的样子,学生只是觉得宝玉有些类似女子,却无法想象他 虽是男儿之身,却如女子般俊美;近看时,却又“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宝玉又是如此多情,这个“多情”就更难得想象了,所以,我在此时放映了87版《红楼梦》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的剧照,学生看后,让他们的想象有了一个落脚点。

而林妹妹的容貌,曹雪芹写得更虚了:“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似蹙又非蹙,似喜又非喜,到底是怎样一个“度”?“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都没有直接 用到写“貌美”的形容词,也没有写她到底怎么美,而是通过虚写的方法,留给读者去想象。给了学生一定的想象时间后,我放映了陈晓旭在《红楼梦》中的剧照,这是一张我经过精心挑选的照片,眉宇间有淡淡的哀愁,而且我个人认为,陈晓旭能够传神的演绎出林妹妹的神韵,是符合我心目中的林黛玉的形象的。

3、放映视频,再掀高潮。

导入时播放了《枉凝眉》歌曲,结束时播放《枉凝眉》的视频,在精美的画面中,学生再次感知到了宝、黛二人的形象,感受到两人的凄美爱情,看到了宝玉在黛玉离世的憔悴,最后留下的是宝玉雪地里寂然离去的背影,不少同学看后,长叹一声,唏嘘不已。再以【终身误】结尾: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不过,使用多媒体时,要注意:

1、多媒体始终是辅助工具,不能喧宾夺主。

有些教师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一堂课就放一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电视,或者至少也放映了“宝黛相会”的片段,以此来代替课文的讲解,电视剧是永远也不能代替原著的,这样让学生根本没有办法去体会文章含蓄的语言,去发现美了。我在上课的时候特意避免了这一点。而且在导入环节和结尾环节,我都播放了《枉凝眉》,不过,导入时我放的仅仅是歌曲,而没有放视频,如果放视频,学生当时确实会更 有兴趣,情绪也会高涨起来,只是,等我分析课文时,有学生还会“回不过神”,真正上课时,就提不起情绪来了。在结尾处来播放视频,学生有了对宝玉、黛玉的深入认识,在观看视频时会有更深入的体会,也能再次掀起发潮。

2、以学生为本,多媒体不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分析宝玉、黛玉的肖像时,分别放了87版《红楼梦》中的剧照。曹雪芹对人物的描写,通过虚写的方法,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读者也有一千个贾宝玉、林黛玉。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林妹妹。不管说扮演者多么的神似,剧照一出现,学生的想象便到此止住。

所以,文学作品,有时候,不需要问“到底是什么样子”,不需要这么“实”,而多媒体的使用,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是利也是弊。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为主,把握好“度”。

二、教学模式的反思:以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许多学生对《红楼梦》已有一定的了解,有不少同学看过电影或电视剧,但作为语言文学读本,《红楼梦》博大精深,大多数同学感受肤浅;课文又是节选章节,要深入文本,有一定的困难;不少学生读小说偏好情节,忽视语言魅力;鉴赏文学作品还缺乏必要的经验。所以,在讲授本课时,我选择了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爱情,作为切入点,在较长的课文中,把主要人物提取出来,突出对宝玉、黛玉形象的把握,让学生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含蓄之美,初步感 知作家的风格和艺术的魅力。在课堂上讨论分析贾宝玉的形象,以之为示范,学生自主欣赏黛玉形象,老师稍作点拨。

1、分析宝玉形象,教师示范,学生参与。

教师在分析贾宝玉的形象时,分别从侧面、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分析时,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把握宝玉的形象特点。

2、分析黛玉形象,学生自主分析,教师点拨。

教师已经做了示范,学生知道从肖像、语言、动作等角度来分析,采取分组分任务的形式,来完成对黛玉形象的分析。学生能够在原文中找到地方,不过,还不知道如何透过语言去品读作品的内涵。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答:“只念了《四书》。” 而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她却问答:“不曾读。” 一个问题两种回答。为什么?对于文中出现的这种“矛盾”,许多学生是视而不见的。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大多只追求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大概印象,尤其不注意一些看似平常但却意味隽永的细微之处,这也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深入体味文学作品奥妙的障碍之所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点拨。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文中的有关文字后,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学生很快便理解到是因为黛玉发现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觉得自己失了口,所以宝玉问时改了口。这个细节表现了她谨慎小心的性格。

总之,教学教学,不能只教不学,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角,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学习方法反思:走进读书方法,让学生跟语言文字亲密接触。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比如: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通常情况下,学生从以上的描写中大多能感受到林黛玉的“美”来。但这种感觉多数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朦胧肤浅的。而对她的“弱”、“多情”则更是忽略。这堂课,在教师示范部分,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我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对作品人物、对大师运用语言技巧的认识不断深入,学生渐渐发现原来名著之所以经典,之所以流传,是因为有太多可以不断发掘,不断品味的地方,许多看似不经意的描写都有令人回味无穷的韵味。如果我们经常开展这样的鉴赏活动,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就会不断提高。

四、小结

这堂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人物,学生听的时候饶有趣味,上完后感慨颇多。有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

她(林黛玉)因出身名门世家,所以高贵; 她因父母早逝,所以寄人篱下; 她因坠入情网,所以痛苦; 她因命运坎坷,所以红颜薄命; 她因排斥世俗,所以被世俗排斥。

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对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个人物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能从悲剧中看人物,也能从人物命运中看形形色色的社会。

《林黛玉进贾府》上完后,我个人通过反思觉得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运用多媒体技术,要舍得舍弃,不要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教学模式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有所得。

3、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语文味的体现离不开对语言的涵咏品味。好的语言大多意味隽永,可多意会,少言传。虽然小说的篇幅较长,不像诗歌散文那样便于诵读吟咏,但还是可以挑选出一些精彩的片断,让学生体会,品味。可采用单个地读,分角色地读,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品味,发掘其中的妙处。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