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浅谈数学课堂中的生活

浅谈数学课堂中的生活



第一篇:浅谈数学课堂中的生活

浅谈数学课堂中的生活

大靖初级中学-----朱成宏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在生动、形象的电教媒体中再现生活场境,营造氛围,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

二、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三、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

四、数学教学运用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

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生活中的课堂

生活中的课堂

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可我却愁眉紧锁,乔治·华盛顿的名言在我的脑海中来回飘荡——不要承担你完成不了的事,但一定要信守诺言。“唉„„”一声长叹,我再次陷入苦恼„„

我是住读生,在周五回家前,姚老师送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为我们班即将表演的英语剧《卖火柴的小女孩》添置道具,而且,是最关键的火柴!到台上演出,道具一定要显眼才可以,不能用买来的真火柴,必须自己制作火柴的放大版,必须有火柴的样子,而且大小适中。怎么办呀?!唉„„没什么,林肯不也说过“你自己取得成功的决心比什么都重要”吗?我抱着“必死无疑”的心态暗想,是的,我一定可以!决定了就赶快做,不废话了,约上好朋友鱼鱼,开工!

嘿嘿,我家可真好!各色的硬纸、透明胶、剪刀以及各种学校可能用到的物品,一应俱全,可以直接动工了。

经过我和鱼鱼一连串的奇思妙想,我们终于动手了。首先,我们将棕色的硬纸减成大约有平时我们用的小型的小字本那样大的许多大小相同的长方形,把它们都卷起来,再用透明胶固定好,弄成火柴棍的样子,OK,成功了百分之五十了!然后,用圆规在红色硬纸上画出一些直径10厘米的形状一样的到圆,小心地减下来。我拿起一片圆,盖在“火柴棒”上,把多余的轻轻往下按,让鼓起来的部分被捏成棱,再统一地把所有的棱往右面倒下,按稳了,贴紧了,再拿透明胶缠上两圈,好了,我把“火柴头”和“火柴棒”牢牢地固定在了一起。哦,这根火柴就是我成功的开端呀!我的心中突然充满斗志,继续做!

鱼鱼也在一旁跟着我默默地劳动着,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完成了一大堆。做好了,终于可以休息了,真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再看看我们的劳动成果,我和她相对一笑。哈哈!这完全就是打鼓棒嘛!我笑嘻嘻地拿起两根“火柴”在桌上敲了起来,嘴里叫着“咚咚咚”„„真好玩~!

其实,这也是课堂。生活中处处都是这样的课堂,它们让我明白了要尊老爱幼,学会了许多手工活„„再想想自己最初的苦恼,我不后悔接受姚老师的挑战,正如艾萨克·阿西莫文所说:“如果勇敢地正视困难,困难就会消失。”

第三篇:生活中的课堂

生活中的课堂

课堂,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个熟悉的名词。而对于每个人生来说则是旅途中的伙伴。因为课堂犹如调色板中充满五颜六色的。而我却认为生活中的课堂更奇妙。

俗语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这个课堂更令我们学到很多很多,例如:牛顿在生活的大课堂中,无意间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定律。牛顿之所以能发现这个定律,就是因为他在生活中的课堂在于自己的好问。所以万有定律就“出世”了,还有齐白石,他之所以能画出那幅被后人称赞视之的为掌上明珠栩栩如生的虾的这幅画。这都是由于他在生活中的大课堂的仔细观察才画出这栩栩如生的画„„这都说明生活中的课堂更奇妙,因为生活课堂使人有创新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的大课堂更是五彩缤纷。因为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一切也许在书本中是没有的。例如:当一个人面临着困难的折磨时,她是如何度过,亲友离她而去、置之不理还是对她无微不至呢?要是朋友在她困难时帮助她陪伴她,她一定会深切感受到友谊的伟大的力量,她才会感受到书中讲的“人的力量在友谊,鸟的力量在翅膀。”以及“友谊能使快乐倍增,友谊能使痛苦倍感。”的人生真谛。因此生活中的课堂能使人发现人间的真善美以及感悟人生的真谛从而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因此,生活中的课堂更美妙。

不仅如此,生活中的课堂也使每个人都能以犯罪事例的人为鉴,以后有所作为贡献的人为榜样,也作为自己的目标。从而使人生更充满意义。因为自己有负着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责任。你看到辛苦劳动的父母的背影、兢兢业业的老师、周围关心自己的朋友,自己也充满了生存的动力,有着一种要为“别人幸福”而生活为目标的动力。所以,这对自己的人生是充满积极性,奋发性的,可见,生活中的课堂更奇妙。

生活中的课堂更奇妙是在实际课堂的进一步深化,在掌握课本知识中,才能深切感悟生活课堂的活力。

要想自己人生富有意义,伸开你双手拥抱大自然,踏开你双脚走进大自然,当你收拢时,你将发现生活中的课堂无限的奇妙、无限的快乐。

第四篇: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实际问题抽象带入到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随意取出一本书,问它有多少页?学生们起先一愣,有的摇头,有的茫然,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这本书有X页。”“有a页。”“有b页。”„„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再如:红梅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思考、计算,得出了多种解法:45×10=450(元),50×8=400(元),50×8-5×8=360(元),50×8-5×10=350(元),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

二、联系生活,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却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因此,教学中应联系学生日常生活,选用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件,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实例联系起来,逐步形成新概念。

如教学“减法的运算性质”,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如下教学:首先,创设一个让学生当售货员卖文具的情境,让学生根据下面题目的要求进行“买卖”活动。小明到学校小卖部买一支铅笔和一把尺子。一支铅笔的价钱是1角2分,一把直尺的价钱是2角8分。小明付出1元钱,售货员应找给小明多少钱?其次,让学生说出在“买卖”过程中是如何“找退”的?(1)从1元钱中减去铅笔的钱数,再减去直尺的钱数,即是应“找退”(剩下)的钱数。列式为:100-12-28=60(分)(2)从1元钱中减去铅笔与直尺的总钱数,即是应“找退”(剩下)的钱数。列式为:100-(12+28)=60(分)。再次,组织学生讨论:(1)“100-12-28”求的是什么?“100-(12+28)”又求的是什么?(2)两种不同算法结果怎样?(3)说明两道式子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到:100-12-28=100-(12+28)。由于?W生已有钱币在实际计算中运用减法运算性质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不难概括出减法的运算性质。这样教学,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十分充分,形成的表象也就更加鲜明,从而促进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法则的推导过程

在进行计算法则教学时,应当避免将“法则”或“方法”作为一种“静态的结果”直接进行灌输,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反复练习,而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己去发现合理的算法,从而逐步归纳、推导出计算法则。

如:教学“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时,若能联系生活实际,把例题改编成学生熟悉的内容――元、角、分的知识进行教学,学生就感到自然,不陌生。可以从钢笔与圆珠笔的价钱引入,求两种笔一共多少钱,就把几元和几元相加,几角和几角相加,几分和几分相加。这就是笔算小数加减法的第一步: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当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就向前一位进一,学生就能理解到:分和分相加满十后,就是1角,则在角的这一位上加1,就多了1角;当角和角相加满十后,就是1元,就在元的这一位上加1,就多了1元,依此类推。这样,学生对小数的退位减法也能轻松的掌握,不感到茫然,也不感到困难。因为他们在计算时想到了买东西付钱的情景。这样,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不但推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而且也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要这样算的过程。

四、作业生活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处处要用到数学。为此,我把作业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作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使所学的知识得到继续拓展与延伸,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学习《利息》前,可安排学生到银行或信用社了解储蓄的意义、方式和利息、利率的计算方法;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洗衣机、彩电、电冰箱等家电的包装箱模型,并让学生说说自已的感受,从中领悟创新设计的魅力和数学美;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把这些材料进行归类、展览;学习《比例》后,让学生测量、绘制学校平面图,家庭所在村子的示意图,以及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里所学的知识,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要灵活地使用教材,善于把教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里,联系实际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再创造”的过程,把实际生活带进数学课堂中,才能发展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责任编辑李少杰

第五篇: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每一位教师都应把教学植根于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只有如此,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探索。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思维。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8、80、800”,问学生:“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思维十分活跃。有的说加上元、角、分,有的说加上分米、厘米、毫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此时,数学学习已变成学生的一种自我需要,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课时,我创设了“某班要去当地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要了解景点之间的路线图,各景点的门标及乘车所需的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同学喜爱的食品和游览时需要的物品,最后还要计算出每个同学需要交纳的费用等。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目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争论,激发创新情感。

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抓住小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一步步地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进入角色”,这样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我故意提出:“你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为什么?”学生好胜心马上被激发,展开争论。一学生说:“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根据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既然除数不能是零,那么比的后项也不能是零。”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说:“比的后项可以是零,我是体育迷,在电视上看到记分牌上有2:0的。”课堂上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

孩子是纯真的,要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充满活力,就要用爱心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