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抽屉原理的反思

抽屉原理的反思



第一篇:抽屉原理的反思

“抽屉原理”的教学反思

“抽屉原理”以前是属于奥数学习的内容,但新教材把这一知识点也纳入其中,所以只有认真地去研读了教参,学习了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目标,目标有两个:一是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是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还是要让学生有通过形象感知,动手操作中去理解其中的奥秘。所以,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设计时着眼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

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几下几点可取之处:

首先,课前设计了“抢椅子”的小游戏,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抢椅子的游戏,让大家都感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无论怎样,肯定有一位同学是要和其他同学拼拼坐的,说明了至少有一张椅子坐着两个人,这其实是简单又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

接下来,我着重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的结果早就可想而知,但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把抽象的说理用图形画在纸上,化抽象为具体,发现并描述、理解了最简单的“抽屉原理”。接下来,那么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那么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那么10枝铅笔放进9个文具盒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那么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让学生自主的想到:铅笔数比文具盒数多1时一定会出现怎样的现象,然后又问:那么5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让学生自主的想到:铅笔数比文具盒数多2时又会出现怎样的现象?来继续开展探究活动,同时,通过活动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归纳出求至少数的方法。

最后,“抽屉原理”应用很广泛且灵活多变,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却又是相当有趣的数学问题。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基本达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教者没有较好地吃透教材,尤其是对习题课前的分析与理解不到位,造成教学中有受阻或失去原理的说服力之现象。

第二篇:抽屉原理反思

《抽屉原理》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所讲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例题1、2及做一做。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时间,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而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问题的基础上,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数学的算式方法来表达。

知识的呈现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物体数比抽屉数多1;第二阶段:物体数比抽屉数多但不到抽屉数的2倍;第三阶段:物体数比抽屉数n倍多。但在教学中,我没有刻意地把这三个阶段分开,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向学生出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由简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我觉得我这节课比较成功的一点是在课堂上给了学生宽裕的探索空间,注意让全班的同学都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积极地动手动脑。先让学生通过“抢凳子”游戏初步感知“抽屉原理”,然后通过分组动手实验、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发现规律、总结结论。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我强调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总有”、“至少”的含义以及解答“抽屉原理”问题必须分清“抽屉”和“物体”。

学生在这节课上的表现也非常出色,能充分地发挥学习主人翁的作用,积极探索思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多地去了解学生,多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上的意外生成更精彩。

数学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这节课我也认识到,在教学时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在交流展示中充分地肯定学生,这样的一堂数学课才是异彩纷呈的,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地构建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第三篇:《抽屉原理》教学反思(模版)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数学应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这个游戏都是抽屉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活动化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动智与动情的完美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在4个苹果放入3个抽屉学习中,充分利用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想一想、圈一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这节课我能充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能让学生自己动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抽屉原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

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关注学困生的思维活动,及时的给予认可和指导,使教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第四篇:抽屉原理教学反思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

发布:上前城小学时间:2011-4-27 16:55:24来源:兴庆区教育局信息中心点击:538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

吕慧慧

抽屉原理是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这节课还是比较失败的。在这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意图让学生通过游戏、分组动手实验,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当在学生发现规律后及时让他们进行练习。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有学生对“总是……、至少……”理解不够,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我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把4支笔放入3个笔筒里,有的学生只有一种摆法,有的还有五六种摆法等,在这个环节中我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导致后面学生吃了“夹生饭”。应该让学生找准并理解谁是物体、谁是抽屉,对“总是……、至少……”的描述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在练习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发现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至少有几个会放进同一个盒子里”的意思,没能真正理解“抽屉原理”,只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来确定结果,不能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后面的教学中还要多了解学生,多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也认识到:在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先采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证明”,然后再进行交流,只要是合理的,都应给予鼓励。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真正构建出高效率的数学课堂。

第五篇:抽屉原理教学反思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

1、《数学广角》的教学要适当把握教学的要求。

本内容只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问题把大致的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不必过于追求说理的“严密”性。而我对学生的要求过高了,不仅要求他们能说理还要求他们的语言准确严密。在例1后的做一做中,有学生描述结论时说“至少有一个鸽舍会飞进2个鸽子”。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不是“至少一个鸽舍”,而是“至少2只鸽子”,于是我错误地判断学生还没有理解,就揪住这一点不放,在文字上和学生纠缠不清。其实通过之前学生对例题1的证明、说理过程和对做一做的说理可以看出学生已经理解了抽屉原理中假设法的核心“平均分”,这里学生只是表述结论时不够严密。由于我对文字的纠缠让本来思维清晰的学生反而不清了,也影响了例2 的教学,临时改变例2的教学设计,又让学生动手操作了一次。

2、对原理的探究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消化理解。

例1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充分的操作,让学生理解“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进2支铅笔”这句话。本节课中,学生很快将4支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的所有情况一一罗列出来了,也很快根据所有的情况证明了结论应该是“至少2只”,而不是“至少1只”。这时我就直接抛出了问题“不用一一列举,想一想,还有其它的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吗?”,这里进行的太快了。虽然部分学生很顺利地罗列了所以的情况,也证明了结论,但是不能代表所有学生的认知水平都达到了同步。大多数学生此时只是刚刚理解“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进2支铅笔”这句话。对于“总有一个文具盒”和“至少2只”的理解应该再充分利用“一一列举”图示,加以解释理解。这个重要的环节,我没有落实到位,一带而过,造成了学生对“总有一个文具盒”的理解不到位,也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制造了障碍。

3、问题面对的是全体而不是个体,应给大多数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在每个具体问题的说理证明过程中,老师操之过急。问题提出后就马上指名回答,没有给大多数同学思考的时间,变成了点对点式的教学,没有做到点对面。

4、挖掘数学背景知识,应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不能流于形式。

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应围绕教学内容,与之紧密联系。本节课中,在总结规律后,向学生介绍了抽屉原理的发现者,数学家狄里克雷。但是仅仅停留在学生阅读资料的程度上,没有充分利用这个资料与本节课中的“做一做”联系,来说明抽屉原理为什么又叫做“鸽巢原理”,流于形式,与“高效课堂”是相悖的。

《数学广角》这个内容,我教学实践了几次,每次教学中学生反映的情况都不同,有的教学下来感觉不错,有的教学下来遗憾多多。特别是这节课,虽然开始还不错,但是由于中间对学生出现情况的错误处理,导致后面例2的教学完全改变了原来设计。

静下心来想,在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并不意味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师要充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得站得更高,不是只着眼于教学流程的设计,必须充分解读文本。从《新课标》的角度解读文本,掌握标准;从编者的角度解读文本,了解编排的意图;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做到充分的预设。这样吃透教材,做到心中有数,不管在教学中碰到什么情况,都能围绕教学内容灵活机动处理,将被动化为主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8/239235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