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字,是一盏心灯
文字,是一盏心灯
孩童时,常常听到老人们骂人,骂那些没有文化的粗人是睁眼瞎,从鄙夷的眼神里冲出一句“斗大的字都不识得一箩筐,还不配给先生提鞋呢”。说到底,不长见识,不认识几个大字,不去学堂读几年书那是很丢人的一件事。
在老家的山旮旯里,能算得上读书人的不多,住在村东端的石胡子就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上过高小,到县里教师补习班培训了弎月,还多少会几句英语。七几年那会,他就是村里的代课老师兼校长,每天往返在家和学校的路上,村民见到他就满脸堆笑,弓着腰对石胡子尊称一句“石老师”。哪家一有来信,都等到傍晚天色擦黑,提上一小壶米酒,寻到石胡子家去。石胡子把信摊开在黄黄的煤油灯下,趁着昏黄的火光,轻轻的咳出一声“阿嗬”,提提嗓音,一字一句抑扬顿挫地读了起来。仿佛那纸上的方块字可以闪闪发光,照亮黑漆漆的夜,穿透夜的迷茫,照得人心里亮堂堂。
文字,在朴实的人们眼里充满了灵性,可以把一个遥远的城市气味带到山旮旯,可以把山旮旯这端的思念撒播到每一个游子的身边。读书是一场心灵的洗涤,褪去人们的野蛮、轻浮、无知幼稚,迎来文明、成熟、知书达理。要是你也上了几年学,那些堆积在古木桌上的信件、图书、笔记,仿佛是用心砌起来的心灵驿站,每一层都有数不尽的字句,滴答滴答地敲在滚烫的心窝里,泛起一朵不屈的小花,撞击着远游的理想之门,演绎着一代人艰苦前行,怒放生命的征程。
儿时懵懂的我,不知道天高地厚,从启蒙那一天起就幻想着要读遍古今中外的精品,每天放学后,我都贪念着那些漫画书、小人书、游戏书、唐诗宋辞。总想着,我读的书就是比同龄人要多,心里不禁有些沾沾自喜。以至于,到了上初中那会,我读过了金庸先生的《雪山飞狐》《侠客行》《书剑恩仇录》《飞狐外传》就以为自己了解了中国的民间历史,差不多可以炫耀好一阵子呢。语文老师有一天告诉我,金庸先生的小说可以总结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打那之后我才明白书是一辈子都读不完的,只有将书中的精髓牢记在心,将前人的文化传承光耀,将自己笔下的文字推陈出新,那才是读书的意义所在。
我的故乡秀流村,那是一个出了文学名人的地方,现代著名女作家白薇就是一个用文字唤醒国人,指引国人追求自由、光明、和平的文学巨匠。村庄的青砖灰瓦在述说着这里的历史,那些墙缝沟壑纵横,恍若书写了一个个古诗般的文字。窗格上,那些可以看出人们智慧的雕龙画凤可以和今天的水墨丹青媲美。建筑技艺,历代名人都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用青石碑文传承至今,古老的族谱里用文字记载下家族的千年历史,人文风貌,伦理道德。在村庄北端的地主私塾里,我曾读过一本‘村庄大事记’之类的笔记,里面的蝇头小楷,一横一竖如同房脊的栋梁一样平整,四平八稳,一撇一捺宛若村庄前面的东江河水,清清的,波光粼粼。当我读到:民国肆年,白薇为了逃离父母包办的婚姻,砸了夫家的铁锅,女扮男装逃往衡阳城,考入湖南第三女子师范,辗转到长沙县,留洋日本,创作了许多爱国、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朽篇章。那盈满的蝇头小楷顿时像一团熊熊烈焰,燃烧了我青春的胸膛;那敏锐牟利的字句,如银河里的繁星,遨游宇宙,直指光明大道。
直到今天,我依然信奉“三日不读书,面目可
憎”的格言。有空的时候打开网页浏览一下新时代的网络美文,偶尔得一心得,在电脑前敲击着自己的文字。每次上街都带回几本杂志,然后点灯阅读。书堆满了书桌,文字写满了好几本笔记本,虽然没有发展为功成名就的作家,却得到亲朋赏赐一雅号‘书虫’。虫是会变成美丽的蝴蝶,它会执着的向往灯火的光明,就像知识青年不畏牺牲,奋勇救国。因为‘书虫’的雅号,我倍感欣慰。
也许,往日的愚昧让人走了弯路,那些‘女子无才便是德’‘百无一用是书生’闭塞了人们的心灵。但,只有文字,始终如一盏心灯,让人知道了取舍,知道了应变,找到了进步阶梯。每一个文字都是一盏心灯,每读懂一个文字就是在给自己注入一滴殷红的血液,它从跳动的心房汩汩流出,流遍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洗去那些浑浊暗红的血液再回到心房,重新汇成一股殷红。
当智慧的文字汇聚成一部书的时候,那该是灯火通明了罢。这样既照亮了脚下的路,也照亮了别人!
第二篇:点一盏心灯
点一盏心灯
一盏灯可以照亮周围,一盏心灯却可以照亮不够清晰的双眼,点亮整个人生。
酸甜苦辣,是生活的滋味,所以会疲惫、会迷茫。悲欢离合,是生活的滋味,所以会痛苦,会失落。喜怒哀乐是生活的滋味,所以会流泪,会伤心。人生的路总不会是平坦的光明大道,我们需要一盏灯来照亮前行的路,那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执着。给自己点一盏灯,驱散路途上的迷雾,温暖迷失的心,照亮前行的路。给自己点一盏灯,驱除生活中的阴影,融化冰封的心,迎着风雨前行。给自己点一盏灯,消除一路上的烦恼,滋润风干的心,坚强走向未来。
曾几何时,在众说纷纭中彷徨,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曾几何时,在他人的只言片语中迷茫,缺少一双飞离困惑的翅膀;曾几何时,没有坚定选择的勇气,少了一盏心灯来照亮前行的道路。2014年,满怀着对工作的期待与向往走进了中国工商银行,从事着一份最平凡的工作——柜员。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形形色色的客户,紧张的工作状态,充满困惑。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找不到前进的动力,找不到未来的方向。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毕淑敏写的一段话:“那种使自己变得生机勃勃的动力是什么呢?谁来回答你呢?谁来帮你寻找呢?谁为你一锤定音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只有当理想的光芒照耀着我们,而且它和广大人群的福祉相连,我们才会有大的安宁与勇气。”我寻思自己的生活状态,似乎正是缺少那样一盏灯,一种对生活与理想炙热的爱。渐渐地,我开始寻找能够让自己感受到正能量的事情,积极投入到工作中。我想,我可以通过与客户沟通来有意识锻炼自己的谈话能力,用最简洁的语言让客户明白我的意思;可以通过紧张的工作状态来锻炼自己的工作效率,培养做事不拖沓的习惯;可以通过办业务来了解银行的业务原理,了解每一笔业务的风险点与记账原理。感谢这盏灯,让我顺利完成了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过程,感谢这盏灯,燃起了我对生活的热爱,为我指引正确的人生方向!
周国平先生说过一番话,我至今觉得受用颇多:“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的发言是为了使自己更好地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我的理解是这样:一个人,应该坚持对生活的热爱,带着信心和勇气向未来进发,努力去寻找和实践心中的梦想。我想,这也是提示我们需要一盏灯,这盏灯的光芒不需要有多么的强大,它只需要提醒我们,梦想就在前方,努力啊!
为自己点上一盏心灯吧!即使只是荧荧星火,却能为我们驱走黑暗;即使只是幽幽烛影,却能点亮整个人生。人生的路,因为有了这盏灯不再黑暗;生活,因有了这盏灯而不再单调;内心,会因有了这盏灯而不再害怕。
第三篇:点一盏心灯
暮霭沉沉,茫茫楚天,印记他们的是步履匆匆;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陪伴他们的是旷世悲凉;君弃朝厌,多情离别,等待他们的是归程无期。
这不是梦幻,这是历史,谁也不知道“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帝王碾碎了多少仁人志士的梦,将他们逐出朝廷,逐出京师,逐到人烟荒寂的边陲,热闹离他们已是目不能视,耳不能及的“曾经沧海”,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没有想过,他的惩罚给了他们一片寂静,让他们的心灵在灵魂与生命的打磨中,在无边的沉默中,燃了一盏光明之灯!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革旧立新,是你为人臣子的意气风发;厌俗嫉恶,使你不受污垢的高洁志向;奸人恶语,使你遭受一逐千里的贬官之行。“巴山蜀水凄凉地”,在那个民化未风的穷山恶水中,你体味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独怆然而涕下”,而正是这苍茫的寂静中,山水打磨了 你的性情,洗去了官场失意的颓气,让心灵在寂静中光明。刘禹锡才可以更豪迈地说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诗情。
当刘禹锡与巴楚农人一同唱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词曲时,他的心灯亮满整个大唐!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少年成名的天之骄子遭遇“乌台诗案”的玷污,也曾发出“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悲叹。从京师到黄州到密州甚至到“迁棺而行”的海南,苏轼离热闹越来越远,离心灵越来越近。少了世俗的牵挂与腐朽,让我们的诗人更加用心地去认知世界的大智慧,苏东坡在突围,不仅是世俗,更是心灵的释放。从此以后,杭州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增添了一抹灵动;密州因“西北望,射天狼”而增添了一段豪情;江南因“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而增添了一股平正中和的馥郁!
苏轼在寂静中点燃心灯,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丈夫气拍打哀婉成风的中国文坛,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脱点化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之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从虎门销烟的震惊世界到贬官伊犁的单车独行,从繁华的富庶珠江到荒无人烟的天山之麓。谁也不清楚当时的林则徐是如何转换自己的心境的。不过后来的遍访伊犁,开渠凿井中,世人都明白林公的心灯在寂静中一片光明。是那片大漠与那片赤诚在感召他,没有繁华的遮眼,人更能接近自己的内心。如果说虎门销烟是他站在风口浪尖的大势所趋,那在伊犁就纯是他一片灵魂情致,心灵之灯的召唤。
当林则徐喊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时刻,他的生命已化作一座不朽的丰碑,当我们再次回首那段历史,依旧对他投去仰慕与钦佩。
朱自清曾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真的没有吗?没有热闹,远离喧闹,给心灵一片寂静,点一盏心灯,真正用心灵去认知世间万物,当是另一片“柳暗花明”!
第四篇:《点一盏心灯》读后感
放弃的魅力
——《点一盏心灯》读后感
《点一盏心灯》是当代著名作家刘墉的富有哲理性的散文集。刘墉旨在点一盏心灯,让人可以看清双眼无法看清的人世风景。
这本书里收集了一百多个小故事,有亲情、有战争,有人世的虚伪与真实,也有人生的欢愉与苦闷。其中共有十八篇小故事,每则小故事可能就是一个人生的缩影,其中的他、她和它,其实都有可能是正在为生存汲汲营营的我们。
度过喧腾的国庆长假,再次回味其中所展示给我们的社会的缩影,依旧发现它所描绘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是如此之真;它对人生的意义的诠释是那么得贴近现在的生活。刚刚毕业的我,极力寻找一方自己的立足之地,所以不断努力追求自认为适合自己的东西。然而回顾自己的汲取经历,我却发现,其实这条路两边的风景更美。
就像刘墉所说,“取是一种本事”、“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不否认自己是拥有“取”的本事的,平平凡凡的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正常完成义务教育学业、接受高等教育,我都实现了上一辈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但是,而今,我却发现,自己并没有掌握何为“舍”。“舍”是比“取”更高的一门哲学,刘墉说:“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舍之前,总要先取,才有得舍,取多了之后,常得舍弃,才能再取,所以‘取’‘舍’虽是反义,却也是一物的两面。”我们掌握了长辈赋予的技能,那就是“取”,但是每人教会我们原来生活不仅要“取”,还要“舍”。
学会选择。人初生时,只知道除了取得生命,更要取食物,以求成长;取知识,以求内涵。长大后的我们面临更多选择,因此突显了选择的重要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不再终日碌碌,却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何方、不知道自己究竟可以做什么„„这是一件可怕的事。一个人不了解自己,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明白自己能做什么,只能像拉着磨的驴子一样,走多远都只是在原地打转,看不到远处的风景。
舍得放弃。既然长大,则要有取有舍。孟子宣称要取熊掌而舍鱼,但是,现在的社会人都很有着“取利禄而舍悠闲”、“取权位而舍性命”的人生哲学。至于老来,则愈要懂得舍,仿佛登山履危,行舟遇险时,先得将不必要的行李抛弃;仍然嫌重时,次要的东西便得舍出;再有险境,则除了自身之外,一物也留不得。所以人到此时,绝对是舍多于取,不知舍、不服老的人,常不得不最先落水坠崖,把老本也赔了进去。
于是,刘墉告诉我们:人生是愈取愈少,愈舍愈多,那怎么办呢?
答案是:
少年时取其丰;壮年时取其实;老年时取其精。
少年时舍其不能有;壮年时舍其不当有;老年时舍其不必有。
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不让屋外的红灯绿酒影响了自己对生活的抉择,在获取的同时要记得放弃自己不当有的东西。虽然大多数人时常被迫放弃,但放弃有时也是很美的:放弃不属于自己的、放弃不适合自己的,这样的放弃,才是最有魅力的。给自己的人生旅途减负,让自己更加轻松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我想,这才是“取舍”的艺术吧!
第五篇:《点一盏心灯》读后感
《点一盏心灯》读后感
党组织生活开展的读书月活动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动力,毕竟我已经很久没有好好地静下心阅读过一本书,好好地平抚一下近期忙乱波动的心灵。而且我发现自己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增加了不少,心里也不得安静。这一次的读书我相信会给自己一份精神支持,从而助于我理清思路,总结一些心得。
结合读书月方案,我精心选择了这样一本书《点一盏心灯》。一串又一串的四五百字的小故事透露出一个又一个朴实的人生道理的,虽然和近期学习没有多大联系,但是着实给我一份心灵的感动。阅读《点一盏心灯》,我觉得是一次心灵的熏陶,我可以找到源于心里的那一份支持。
这本书的内容很真实平凡,所述说的源于生活的小故事,折射出的人生道理却给我很大的体会。一个个很淳朴的主人公:天真的小徒弟、孤僻的老太太、偷药方的华佗、勤俭致富的富翁、身经百战的老兵等,这些生动地蕴含着106个人生大道理,很多很多都给了我一定的心灵洗礼。但是最难忘的莫过于老尼姑说的那一句话:“心里有一盏灯”。即使是在黑暗的地方,她都不会觉得黑,反而会更加的平静,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思考。
想想自己常常因为各种人与事的困扰陷入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如果我们不能很好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身体将会被我们弄得疲惫不堪。因此很有必要在自己无助难堪的时候找寻心中的那一盏灯,用它来支持你摆脱困惑。相信这种时候,心灯往往比外界的支持来得重要可靠,因为它完全是属于你的动力。结合自己的学习,我真心感受到这句话的份量。想想自己面临的压力,虽然很多很大,但这已经是事实,前面是很迷糊,但是生活还是继续,这时我们不妨让心灵保持平静,点亮属于自己的那一盏灯,既照亮了自己更照亮了别人。
看过《点一盏心灯》一书的人都会知道里面还有一则重要的小故事,即盲人拿灯走夜路。试想想一个看不见的人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但是盲人的一番话使我备受启发:”我虽然看不见,但可以为别人照明,也让别人看到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我而撞倒我了。我看不到他们,但我照亮他人,帮他们指引了路,也让他们减少一些挫折,也不会撞到我,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我想说这是一份智慧,应该好好领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重要,为他人多着想对自己也是一份回报。
如果说用一句话来概括读完《点一盏心灯》的感受,我会想到六个字:成人即是成已。一方面我们要用自己的信念和智慧之光驱散浓重的黑暗,照亮脚下的人生路,自己找寻心灯;另一方面是多为他人着想,帮助别人,要知道个人与他人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书的题记说道:我们都希望在万灯之间找到一生寻求的东西,却发觉身外的成就再高,灯再亮,也只能造成身后的影子。惟有——点一盏心灯。”我想这一句话已经足以概括我的心得,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