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两点体会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两点体会



第一篇:“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两点体会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两点体会

作者:朱安兰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03期

摘 要:根据新课标的教育思想,学生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其核心观点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新知识的传授和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上,是一种思维内在的深层次的实践活动,体现了不同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主体性 探索实践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c)-0017-02

第二篇: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

湖口二中

刘雪莲

高中英语实施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利于通过教学活动实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学习,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了解新课标的特点,挖掘和利用新课标的有利因素,大胆开展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现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英语兴趣培养的一点体会。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朱熹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学习兴趣在传播知识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一、愉快氛围的创设------学生兴趣形成的条件 1)趣味导入,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风趣的开场白,生动的故事,再配以投影片,录音机等所承载的录音视听材料,影视歌曲,电影录音剪辑等,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学生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现在进行时态时,我下载了一张图片:一只孤独的小船漂流在海上,同时播放英文歌曲sailing。歌词中反复出现的是:I’m sailing.这苍凉、低沉的曲调一下子就摄取了学生的心。听完后,我在黑版上版书:I’m sailing.这个句子,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在轻松活跃的心境下就接受了现在进行时2)教唱歌曲,兴味盎然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触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针对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好唱的特点,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快乐因素,创造快乐的学习方法。唱歌曲可以满足学生好奇好玩的心里,使注意力保持稳定,持久,思维活跃。有些短语,句型结构不容易掌握,例如:One ….the other…学生依照汉语的思维把他们记成One …the other …为了让学生用英语来思维,我教学生唱Two little Black Birds.歌词是:

Two little black birds and sitting on the hill.One named Jack and the other named Jill.Come back Jack,come back Jill.通过学唱这首歌,愉快教学,注意发挥情感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给学生带来快乐和满足。这可以说是学生兴趣形成的一个条件,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二、交际手法的运用------学生兴趣形成的途径

中学英语“交际法”,以英语的实际意义为出发点,进行交际交流和模拟实践。从教学角度看,“交际法”就是让学生积极地运用语言,而非单纯地学习语言,简言之,“交际法”教学要让学生最为直观地接受知识,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1)实物显示

如果挂图帮助了学生的理解,但还是“可望而不可及”,那么呈现实物,则可以让学生有更切实的感受。当讲授到一些实物名词时,不是“纸上谈兵”,空空焉无所是依托,而是“真抢实弹”,切切然有物可触。例如:eggplant cucumber barcon garlic carrot 等,拿着实物用英语说出它们的英文名称。这样寻常之物发挥了不寻常的作用,教学的效果也好得多。2)情景演示

教具是死的,人是活的。在课堂上或由执教者充分显示表演者,或由学生配合形成灵活的直观‘‘教具”,再运用适当的身势语,传授或巩固有关知识。例如:have been to

和have gone to 这两种及易混淆的句型时,可将教室的每处设计成Shanghai Beijing American Japan 等地,执教者走向Shanghai,让学生A说,Our teacher has gone to Shanghai,执教者又作从上海走向Beijing,让学生B说,Our teacher has been to Shanghai,but he has gone to Beijing.再用其他的地点表演表述。这样,在相似的情景中运用和理解了句型。3)对话表演

英语是表音文字,通过模拟对话,让学生读出语感。可根据课文实际,扮演文中人物,或改变课文内容,假设人物,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对话。这样,学生学会运用语言的运用能力。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艺术要抓住好动好奇爱表现的心理特点,优化课堂结构,改变那种学生跟着老师转的,教师围着教材转的呆板格局,加速课堂双边活动的实现,增强师生间的信息反馈,活跃气氛,融洽情感,有利于身心发展和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兴趣的艺术的美学特征就是化抽象为形象,变枯涩为生动,这是深得教育者青睐的所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一个学生不是作为旁观者或等待者,而是作为活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问题的答案时,在他们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烧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

第三篇:新课标下英语课堂教学

新课标下英语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往纵深推进的今天,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新课程改革,由于以往的英语课主要弊端在于教学内容偏离生活,对学生的口语训练偏少,内容枯燥,形式单一,而其带来的后果是英语课严重滞后于社会生活,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国家教育部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对英语课课标和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并结合教学实践,全面拉开了教学改革的大幕,参与互动的教学生成模式,将低效的课堂变成了师生交流互动探究的平台,无效的课堂提问变成了有效提问,提问变成了学生开启智慧的艺术。课程改革的实施带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又促进了课程资源的开发,相互循环,共同指向英语高效课堂,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理论与实践;思考

中国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心理、学习行为与西方国家的学生不同,其一,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单一语种的国度,平日学生除了学习汉语之外,很少接触外语,外语学习普遍缺少语言环境。其二,学习资料来源有限,主要局限于教师和教材。其三,学习了汉语拼音的中国学生。受母语思维的影响很大。其四,我国经济还不发达,教育比较落后,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其五,家庭与社会投有外语交流的语言环境。针对以上几种情况,教师应根据英语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言概念、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重视学生智力的培养,轻视学生为人品质的提高;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轻视知识来龙去脉的讲解,轻视学生对语言知识运用的体验;重视考试分数,轻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此外还存在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缺少灵活性与针对性;课堂提问随意性较强等不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作一些分析探讨。

一、转变教学观念,适应新课标理念下的英语教学

在现代知识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的一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根本不可能依靠短暂的学校教育来完成。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活动的目的,关键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端正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以便将来进入社会后,能从容而及时地获取所需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因此,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形成,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在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还应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具体的教学中,可适当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启发学生自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一方面可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较好地与原有的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可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将新课标下英语课堂教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索

(一)、在新课标下英语课堂教学要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

首先,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对话”,“对话”的一种重要而又常见的表现形式是“提问与回答”,所以课堂提问普遍被用作教学中的一种手段。有效提问的界定:是在提问——理解——应答——反馈的结构程式内,以获得所期望的答案而作出的有效的提问。它的流程是提问——理解一一应答一一反馈。能否进入“应答”,或更进一步要求其逐渐进入“正确应答”,这完全决定其“理解”或“思考”的结果,而这里的“理解”取决于学生对对方“问题”的认知程度。这就涉及学生相关的原有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对问题情境的认识程度,学习经验及其“问题”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了对“问题”意义的“理解”(或“思考”的结论)和对其表达的能力,让教师和其他学生得到确切的反馈。教师通过最初的提问,诱导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和应答,再通过相应的对话和交流,教师给予分析、点评,然后再发问,以此反复进行。但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恰恰缺少对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师生一问一答,实际上缺乏实用价值。课堂提问呈现如下现象:输入信息的真实内容少,中下程度的学生回答少,提问后较长时间的沉闷多,直接简短的回答多。由于课堂提问的不得法,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兴趣。如何使课堂提问成为有效提问,真正达到其内涵所赋予的任务?这是我们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值得探讨的。其次,有些提问,造成课堂互动教学的假象,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是闹剧,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在有些课中,教师虽然也设置了师生对话的场景,但教师用自己的思想,想当然地代替学生的思维,把教材要点设置在电脑中,计算机成了教师的代言人,为教师把答案灌输给学生提供了方便。然而在“刨新”意识已脱离教学目标和教育价值时,教师未能及时评价和引导,使对话失去了意义。

最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的提问。现在许多问题都不能称之为问题,却在反复让学生思考,浪费了学生的许多时间。课堂提问的设计要积极围绕所教内容展开,对回答的相关性、联想度和准确性设定目标。作为英语教师,提问的基本动机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有效提问就是引发学生积极思索并回应教师提问的关键。同时,提问也不能成了教师的“专利”。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自主发问,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所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捉出相关的问题。以新目标八年级上册Unit 9 When was he born?为例。在讲授新课前,笔者向学生提出:“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me ? Now it is a good chance for you.”学生立即情绪高涨,想方没法用已学或未学的知识(部分同学在词汇表中查起了新单词)向教师提问,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Sl:When were you born? S2:When did you come here? S3:How long did you stay in our school?. S4:How do you like teaching? S5:When did you gel married?…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加强,因而能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学完这节课后,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所要学习的词汇、句型。

(二)、在新课程理念下,我认为要注重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教师填鸭式地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新世纪的需要。现代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掌握其规律,达到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目的。古人也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也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知识,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探究式教学的观念是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不够,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新课改下的课堂更应该注意教学方式和方法。

(三)、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创设趣味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在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时,艺术性地提出一些适当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让学生很快地集中精力、振奋感情、提高兴致,同时又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应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适时、适当地提出学生感兴趣的、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

问题情境的构建,一是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的那样,“很多学生经过八年或十二年的外语学习,然而大多数学生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 „”。中学生的年龄大约在13—16岁之间,这一阶段孩子的主要特点是:好奇心强,具有发展的主动性和教育的可塑性,但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其次是喜欢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不喜欢单一单调’刻板呆板,因此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能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有利于学生读、听、说、写能力的提高。二是有利于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情景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要使学生有看到、听到、甚至摸到的学习对象,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学习的对象。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习,更需要学生利用口、耳、眼、脑全方位地感知学习对象。在情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原则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即快节奏、大容量。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图片、放映幻灯、教学电影,尽可能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学习内容,获得最大量的信息,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把课文内容与实际情景、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深刻的概念。三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到的知识易巩固: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在语富学习中,兴趣、注意力、心理因素等非智力因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补充。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非智力因索。情景教学正是运用了将视、听、说融为一体的这一手段,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中的这些非智力因素。把学生注意力、兴趣引导到学习对象上,进而使学生对学习对象获得深刻、完整的理解,并易于巩固。

例如,新目标八年级下册Unit Will people have robots?教学时,教师先抛出问题:“How will your life he different in tiny years?”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大家都在想象自己50年后可能是什么样子。这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提出以下问题:“Will you be at this school in fifty years? Will you live in the same house in fifty years? W ill you have robots in your home then? How will your robots be like?”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大家都热烈地讨论起来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讨论的过程中,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也就有了破解疑问的渴望。原本很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自然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运用音乐和游戏,形成轻松气氛

音乐是美的使者,在英语授课时利用音乐为背景,会形成轻松的学习氛围,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唱英语歌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非常乐意学唱英语歌曲。常用的歌曲是旋律明快,简单易学的。如:Sing,Hand in Hand,Jingle Bells,The More We Get Together等,这样既训练了听力,又加强了口语,真正达到寓教于乐之中。有时候,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一些歌曲的曲调添加英语新词,编成新歌。在歌曲中学生词、学句型。既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又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新知识 音乐还可以是很好的presentation。如:放一段广播操的音乐,就能展开对话:“what are they doing?”“They are doing morning exercises.”如再配上几个学生的动作,效果会更佳。

总之,新课标下课程实施的基础是每一位教师的每一次教学过程,只有在每一次教学过程中切实落实课改理念,课程改革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2、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3、冯春河、赵义章:《课堂教学艺术集萃》育出版社,1997年

4、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施良方,崔允{郭.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愉快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

第四篇: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初探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初探

---邹城市兖矿一中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英语新课标的宗旨就是使高中英语教学反映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发展,以服务生活为目的,所以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字里行间洋溢着生活的气息,从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里都提到材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语言水平,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跨文化意识的过程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此外,从语言学习本身的特点来看,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学生只有在真实生活语境及交际活动中,才可能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因此,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校进行了让高中英语课堂生活化的探究,努力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高中英语课堂生活化,即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使课堂充满活力。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任务型”教学的形式,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发展与人沟通的能力,学会用英语做事,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生活化教学呢?我试着从以下途径进行了尝试。

一、“ warming up”和 “speaking”中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学

在新教材中,“ warming up”和 “speaking” 等语言的练习都需要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来训练,或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让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讨论。恰好“ warming up”和 “speaking”中很多内容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很多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我经常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一些相对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语言的学习中发挥出他们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必修1 Unit1 Friendship时,我们把学生分成很多组,每组发给他们一张纸片,在每张纸片上,我都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来表演。如,情境一,要期中考试了,你的好朋友想让你在英语考试中,帮他作弊,你怎么劝他?情境二,你把自行车借给了你的好朋友,她却把自行车摔坏了,你们俩怎么解决这件事?等等。这些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景非常相似,学生们很感兴趣,在训练过程中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语言环境的相对真实使学生在训练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的心理活动也随着语境的发展而作出相应的积极的反应,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阅读教学生活化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练意志、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 这几年的高考英语命题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内容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知识覆盖面更广,更加注重对考生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重视阅读教学生活化。在教英语课文前,我们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知识等,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进行联想,“读”出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情理和相似的门道;学生通过课文—生活,生活—课文的反复“阅读”,充分地进行对照、验证,“读”出生活中的课文,也为写作生活化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必修1 Unit5 Nelson Mandela时, 我们先让学生预习了文章的背景和文中提到的曼德拉的情况,了解当时南非的情形。再让学生在课堂上热烈讨论了当时种族歧视,压迫黑人的残酷现实,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以便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篇文章。最后,我让学生扮演Elias 和Mandela,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心情与想法,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在教必修5 Unit5 First aid 的阅读课文First Aid For Burns时,我更是让学生“现身说法”,模拟了一个电视节目。请一位学生做主持人,另外请三位学生分别假装是一度烧伤、二度烧伤、三度烧伤的患者,他们必须要用英语描述出自己的烧伤情况。再请三位急救志愿者上台为他们急救,一边做动作,一边用英语描述。在互相交流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运用了大量的书本上的句子。而且通过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学生兴趣高涨,对课文内容印象深刻。许多同学课后说,通过学这篇课文,既学了英语知识,又学会了急救常识,真是一举两得。

三、渗透语法教学生活化

语法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狭隘的课堂说教,我们同样也可以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情景搬进课堂,使它们更生动。

例如,在复习语法”被动语态”时, 我们把我们校园里的一些建筑物用数码相机拍了下来,有的是已建好的教学楼,有的是正在建的宿舍楼,还有正准备建学生宿舍楼的一片空地。然后,我把它们输入电脑,让学生们看画面,用“被动语态”说句子。学生看到了自己熟悉的宿舍楼,教学楼,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在复习定语从句时,我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人发一张纸。让第一组同学写上自己喜欢或熟悉的人物,第二组同学写上自己最难忘的时间,第三组同学写上自己去过或想去的地方,第四组同学写上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要求全部用英语写。然后把纸条都收集起来,请同学随机抽取四张纸条,用定语从句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连成一句话。由于是学生熟悉的事情,他们都兴致勃勃,还互相纠正语法错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体验书面表达教学生活化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的命题以材料作文为主,所提供的材料或文字都是考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件或现象,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书面表达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生活的积累。因此,我们让学生从生活中去积累写作素材与优美语句。让学生看英语节目,把节目当成文章来感悟,关注节目的内容;听词曲皆优的英文歌曲,注意感悟歌词中的生活情理,展开联想和想象;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如英语广告语,街上的英文招牌等等,抓住突出的特征,动人的情景或场面进行描述。并且要求学生从阅读文章的语境中体会精彩语句,用心领悟,用心摘录。摘录语句后,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过程中不断消化,吸收。使之内化为自己思想、道德、文化、语言方面的素养,并在写作中加以应用,努力使之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内存,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

总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要联系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使自己的教学语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人人学会生活中的英语;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学生对这些东西感到亲切、形象、具体可感,也可以轻松大胆去触摸,去感知,去应用。课堂教学生活化注重应用,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获得学习的动力,学生才能爱学、乐学,最终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遨游于深邃而博大的英语海洋。

第五篇:浅谈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的一点体会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的一点体会

作者简介:

李金华,女,1974年7月出生,中学一级职称。自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教学经验丰富,曾有多篇论文获自治区级,国家级奖励。曾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盟级优秀班主任,获自治区级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内容摘要:

数学课堂的低效的现象已被广大教师重视,问题出在学生,根源还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动起来,用自己充满激情的言行激励学生积极得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并且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建立民主和谐、不断成功与进步的学习氛围,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活力 兴趣 探索 情感 有效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的一点体会

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很痛苦,教师在这一节课中要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最大化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才是高效的。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认识到数学课堂的低效现象很严重,所以追求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已被广大数学教师所重视。一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怎样在这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这一直是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感觉到如果在这几个方面积极地“动”起来,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一、提高教师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充实教学内容。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智慧更加有效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主要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来增强效率。

1、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积极动起来。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教师则更多地成为学习环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要从原有的单一传授知识的模式中转变过来,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有“动”的想法:怎样在课堂上让学生活动?怎样开展活动?如何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如何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形成问题的结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必须花时间去琢磨学生,教师就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也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以学论教”的每一堂课,从而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 要积极的动起来,用自己充满激情的言行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现阶段新课程除了强调知识技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发展,这样的师生交流也要求教师要先动起来。

2、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教学内容动起来。

皮亚杰强调“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在新课程的教材中每一节课几乎都有情景引入,怎样让学生通过问题情景的解决来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则是教师要先动起来的目的。在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有不少图形的变化问题,比如《变化的三角形》一节,我采用几何画板做课件,能较好体现“三角形的面积随三角形高的变化而变化”,学生通过拖动变化能清楚地看到“高”在变化时,“面积”的数值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学生在此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感受到问题的变化过程。所以积极采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让课堂教学内容动起来,很好地展现问题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发生过程中形成直观的印象。还能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有些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让课堂教学内容生动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了学生的体验,符合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3、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给予特别关注,因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收获的多少等是衡量课堂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并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同时认真思考 课堂教学中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力争让每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有所得。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脑思考。围绕问题,分析推导,探索结论等,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想、数学方法。数学问题如果只停留在传授上知识就不易升华。记得在《一次函数》的一节课上,有一个问题的结论是:4x+2y=19,我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关系式编一道实际问题,结果学生编出了各种各样的例子,而且把我本来要扩充的问题也包含其中。这样处理,学生都能积极动脑举一反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其次,要让学生动手,那么在数学学习中掌握一定的解题技能也是必需的。而学生动手的过程往往就是解题技能的掌握过程。同时还要利用好在新教材中几乎每一节都有的需要学生交流小结的内容。因为在交流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言语表达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新教材中不少问题都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回答只要合理即正确。所以教师处理这样的内容时,要善于组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交流,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也不能简单否定,这样往往学生的回答会出乎老师意料地精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所以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才能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体会,悟出的一些道理,单纯通过教师的讲解是不可能实现的。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这节课以活动为主。第一环节:教师摆球,让学生摸球。通过变换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事件发生情况;第二环节:小组内按给定要求摆球,先猜摸球结果,谈谈猜测理由,再验证,小组内也其乐融融;第三环节:创设生活场景。某商场正举行抽奖活动,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若干名,摸到红球获一等奖,摸到黄球获二等奖,摸到白球获三等奖。先要求学生替商家设计抽奖箱内球的摆放方 案及活动方案,然后再进行抽奖活动。这样的环节设计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灵活运用教材结合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中虽然存在着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

代数知识、几何知识、统计知识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教授几何知识时我采取从直观到抽象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统计知识时采用让每个孩子经历统计过程的方法,让他们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2、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把学生作为教学最基本的出发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个性差异都是教师要考虑其中的因素。如过多的讲授对一年级学生效果不大,因为他们年龄小,思维形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将一些概念强加给他们,只会带来低效或负效。再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 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并且同一个班级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运用不同方法。如好动、爱说的学生适宜用讨论法;不善于表达,喜静的学生就适宜用发现法、自学法。只有关注学生,认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根据不同的情景合理提问,提高学生理解问题的深度。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通过师生相互合作,来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教师的提问能力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直接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课堂提问,还需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探索的空间,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在表面上看似热烈的课堂气氛,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就无从谈起了。

其次,提问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教师对课堂所提的问题,应精心准备,严格控制好“量”,即质量和数量,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不应该离开教学目的,从而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具体而有效的提问,可以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所以要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再次,要根据学习进程及时追问或补问。课堂里,如果说一开始的设问是为了启发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认知冲突,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那么,在教学进程中通过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追问,更可以让学生理解深刻。但是只有 教师做到心中有目标,才能及时提出高效的补问和追问。例如:在讲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一节课时,问: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替代(例如对角线);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问: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等,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效率。

最后,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提问。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是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爱因斯坦也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遵循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自己、爱受表扬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

三、尊重学生,重视情感,提高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有效影响。

1、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体验,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对学习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学生积极的体验是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的。例如在比较钟面上的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创新。通常都是用数钟面上格子的方法比较大小,为了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此时,教师把两个钟面图复印下来,以小组合作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去比较。结果发现学生的方法非常丰富:有的做活动角比较,有的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发现一个角比直角大,一个角和直角一样大,有的学生甚至把其中的一个角剪下来,与另一个角重叠起来比,还有的用尺去量张开的长度进行比较,有的量起边的长短等。虽然有的方法不尽合理,但老师依然要和蔼的指出错误,让学生从活动 中真正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在民主的氛围中,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才会得到尊重和保护,学习的有效性才会得到提高。

2、用心设计课堂练习,适时鼓励学生,提高学习有效性。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设计练习时,要形式多样,要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要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 有效性学习的一点体会

名:

工作单位:牙克石市第四中学

邮政编码:

022150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