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我局参加水资源公报水务年报培训

我局参加水资源公报水务年报培训



第一篇:我局参加水资源公报水务年报培训

我局参加水资源公报水务年报培训2012年2月14-15日,自治区水利厅在乌市召开了新疆水资源公报、年报及水务管理年报编制工作会议。会议由水利厅水资源处副处长陈鹏主持,水利厅水资源处、各地州、市水利(务)局、厅直属流域机构及各县市水利(务)局参加了会议。会议上,水利厅水资源处副处长陈鹏讲解了全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指出了当前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用水结构不合理,农业用水比重过高,水利用效率和效益偏低的问题。对今后水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把加强水资源管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的重要战略举措;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制定年调度计划;项目节水工程措施与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水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把用水管理工作作为单位年终一项考核制度;呼吁全社会爱惜水、节约水、保护水资源。最后强调各地州、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水资源报表的填报工作,严格控制报表进度,严格按照编制规程和编制要求填写,科学真实反映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一步提高报表质量。

会议上,水利厅工作人员把各地州、市、厅直属流域机构新的水资源公报、年报及水务管理年报软件操作使用进行了培训,对报表新增内容、名词概念、数据获取途径及数据校核办法进行了细致讲解,为做好2012年新疆水资源报表前期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供稿:木坎热木

第二篇:2011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1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1 年我国气候旱涝交织、多灾连发。北方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接连出现三次大范围严重干旱;全国有 260 多条江河发生超警线洪水,钱塘江发生 1955 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汉江上游、嘉陵江、黄河泾洛渭流域同时发生严重秋汛,先后有 7 个台风或热带风暴在我国登陆。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家防总、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调度,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精心组织、全力抗灾救灾,有关部门同心协力、密切配合,广大军民携手并肩、团结奋战,夺取了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全面胜利。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有效解决了旱区 2055 万群众临时饮水困难,抗旱减免粮食损失 465 亿公斤,大江大河堤防无一决口,大中型水库无一垮坝,洪涝灾害损失主要指标比 1990 年以来均值偏少 4~8 成。

2011 年是水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 号)、召开最高规格的水利工作会议,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各级党委、政府和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取得良好开局。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明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迈开步伐,确定“三条红线”,分流域、分省区控制指标分解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基本完成了 25 条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严格实施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对水资源和高耗水服务业用水开展

专项执法检查。编制完成《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修订了火电、钢铁、纺织等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制定了生活用水器具强制性节水标准,宁夏作为第一个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省级试点通过验收。《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得到国务院批复,公布了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深入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启动全国重要河湖健康评估试点。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初步成果,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重点保护综合规划启动实施,组织实施河北向北京、引黄济津济冀、引察济向应急调水,开展黄河、黑河、塔里木河、石羊河水量调度以及三峡水库向中下游补水、引江济太、珠江枯水期水量统一调度,确保了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供水安全和水生态安全。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全国 76%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实行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11 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 582.3mm,折合降水总量为 55132.9

亿 m3,比常年值偏少 9.4%,比 2010 年减少 16.3%,是 1956 年以来年降水量最少的一年。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 6 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 6 区)面平均降水量为 322.3mm,比常年值偏少 1.8%,比 2010 年减少 11.9%;长江(含

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 4 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 4 区)面平均降水量为 1043.5mm,比常年值偏少 13.1%,比 2010

年减少 18.5%。从行政分区看,东部 11 个省级行政区(以下简称东部地区)平均降水量为 1007.3mm,比常年值偏少 8.9%;中部 8 个省级行政区(以下简称中部地区)平均降水量为 773.1mm,比常年值偏少 15.6%;西部 12 个省级行政区(以下简称西部地区)平均降水量为 467.7mm,比常年值偏少 6.8%。在 31 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 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陕西 2 省偏多约 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 2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贵州、湖南、云南和江西等 4 省偏少 20%~30%。

地表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当地天然河川径流量。2011 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 22213.6

亿 m3,折合年径流深 234.6mm,比常年值偏少 16.8%,比 2010 年减少 25.5%。受降水减少影响,全国地表水资源量也是 1956 年以来最少的一年。北方 6 区地表水资源量为 4022.4 亿 m3,折合年径流深

66.4mm,比常年值偏少 8.2%,比 2010 年减少 20.9%;南方 4 区为

18191.1 亿 m3,折合年径流深 533.0mm,比常年值偏少 18.5%,比 2010

年减少 26.4%。东部地区地表水资源量为 4450.0 亿 m3,折合年径流深 417.5mm,比常年值偏少 14.2%;中部地区地表水资源量为 4483.8

亿 m3,折合年径流深 268.8mm,比常年值偏少 28.9%;西部地区地表

水资源量为 13279.8 亿 m3,折合年径流深 197.2mm,比常年值偏少

12.7%。在 31 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 8 个

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江苏和陕西偏多 40%~60%;比常年值偏少的有 2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和贵州偏少 40%~50%。

2011 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 167.2 亿 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为 5518.9 亿 m3,从我国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

930.3 亿 m3。全国入海水量为 12195.4 亿 m3,比 2010 年减少 6299.0

亿 m3。其中辽河区入海水量 147.2 亿 m3,海河区 36.1 亿 m3,黄河区 184.2 亿 m3,淮河区 352.9 亿 m3,长江区 6892.0 亿 m3,东南诸河区 1337.0 亿 m3,珠江区 3246.0 亿 m3。海河、辽河、黄河 3 个水资源一级区的入海水量约占当地地表水资源量的 30%~45%,淮河区入海水量约占当地地表水资源量的 55%,珠江、长江和东南诸河区的入海水量约占当地地表水资源量的 88%~95%。

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是指地下饱和含水层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降水

和地表水入渗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山丘区采用排泄量法计算,包括河

川基流量、山前侧渗流出量、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以

总排泄量作为地下水资源量。平原区采用补给量法计算,包括降水入

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将总补给量扣除井灌回归补给量作为地下水资源量。在确定水资源分

区或行政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时,扣除了山丘区与平原区之间的重复

计算量。2011 年,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 2g/L 的浅层地下水计算面积

为 854 万 km2,地下水资源量为 7214.5 亿 m3,比 1980~2000 年平均值偏少 10.6%。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 1674.7 亿 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 5842.2 亿 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 302.4 亿 m3。2011 年北方 6 区平原浅层地下水计算面积

为 163 万 km2,地下水总补给量为 1444.4 亿 m3,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北方各水资源一级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分别是:松花江区 228.4 亿 m3,辽河区 110.9 亿 m3,海河区 167.9 亿 m3,黄河区 175.6 亿 m3,淮河区 292.1 亿 m3,西北诸河区 469.4 亿 m3。在北方 6 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中,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 49.8%、37.2%、7.9% 和 5.1%。黄淮海平原和松辽平原以降水入渗补给量为主,占总补给

量的 70%左右;西北诸河平原区以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为主,占总补

给量的 75%左右。

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总量,即地表

产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之和。在计算中,既可由地表水资源

量与地下水资源量相加,扣除两者之间的重复量求得;也可由地表水

资源量加上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求得。2011 年全国水资源

总量为 23256.7 亿 m3,比常年值偏少 16.1%,为 1956 年以来最少的

第三篇:重庆水资源公报-重庆水利局

目录 前言

综述

水资源量

蓄水动态

供用水量

水环境

重要水事

综合分析 一二 三 四 五六 七

前言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

重庆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编发《重庆市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定期向社会公布我市上一水资源的情势,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指导,为提高我市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提供基础资料,以及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编制《公报》的基础资料,主要来源于市水利局、市统计局、市环保局、市市政委、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等部门。

《公报》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一 综述

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幅员面积82403平方公里。境内河流纵横,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市境,北有嘉陵江,南有乌江汇入,形成向心的、不对称的网状水系。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7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0条。

降水量 2003年全市年平均降水深1229.8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1013.36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多4.7%,比多年平均值偏多3.9%,属平水年份。

水资源量 2003年全市当地地表水资源量为590.74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4.0%,比上年偏多9.5%。

蓄水动态 2003年全市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11.9119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8.2%。

供用水量 2003年全市总供水量为63.168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7%;总用水量为63.1682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4.7%。

用水指标 2003年全市人均用水量为202立方米/年,万元 GDP用水量为291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380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为93升/日,农业亩均用水量为221立方米,城镇人均公共用水量为40升/日。

河流水质 “三江”共计804公里河长水质评价结果表明:长江重庆段排除粪大肠菌群的影响,全年水质以Ⅲ类为主,Ⅲ类水质占评价河长的86.6%,Ⅱ类水质占13.4%;嘉陵江重庆段全年水质为Ⅲ、Ⅳ类,Ⅲ、Ⅳ类水质河段分别占评价河长的72.6%和27.4%;乌江评价河段全年水质为Ⅱ类,水质良好。

次级河流污染仍然严重,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监测断面占总监测断面数的58.4%。

二 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03年全市年平均降水深1229.8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1013.36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多4.7%,比多年平均值偏多3.9%,属平水年份。

2003年,全市降水地区分布不均匀,降水相对较多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渝东北、渝东南,其中黔江区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多32.9%、城口县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多22.0%。西部地区降水偏少18.7%,其中永川市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少18.7%。全市降水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4-10月。4-10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4.5%。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及地域分布详见图

1、图2。

图1 2003年重庆市雨量代表站月降水量图綦江五岔渠溪河两河

(二)龙河石柱郁江保家楼沅江龙潭4003002001000降雨量(毫米)时间(月)***

图2 重庆市行政分区降水量比较图***0***0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万盛区双桥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降水量(毫米)2001年2002年2003年多年平均 5 图2003年重庆市降水量等值线图

续图2 重庆市行政分区降水量比较图2001年***03000200010000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长寿区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2002年2003年多年平均降水量(毫米)

图4 2003年重庆市降水量距平等值线图

(二)地表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量指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本公报指当地地表径流量,不包括过境水量)。2003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590.74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多9.5%,较多年平均值偏多4.0%。地表水资源量的地区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基本一致,地表水资源量相对偏多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渝东北、渝东南。其中巫溪县地表水资源量最丰富,占全市总量的10.5%;其次是酉阳县,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市总量的6.8%。地表水资源量的年际分配如图5所示。

图5 重庆市地表水资源量年际间分配图******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地表水资源量(亿立方米)783.2625.6597.75545.85590.74441.5332.5

(三)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指由降水和地表水体下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2003年我市地下水资源量为109.8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大致为渝东部、南部地区地下水资源量较丰富,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量较少。在全市40个区县(市)中以酉阳县、巫溪县地下水资源最丰,酉阳县、巫溪县地下水资源量分别占全市地下水资源量的9.7%、8.0%。

(四)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指评价区内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量,不包括区外来水量,由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相加,扣除两者间相互转换的重复计算量而得。2003年我市地表水资源量590.7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09.88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 109.8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590.74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716.90毫米,平均产水系数0.58,平均产水模数71.69万立方米 /平方公里。

表1 2003年重庆市行政分区水资源量 单位: 毫米、百万立方米

行政分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都市发达经济圈万盛区双桥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渝西经济走廊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长寿区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全市降水量1009.11018.31012.110***3.31014.710141014.21014.21013.31027.6926.61051.61001.2977.8917.31020.61353.91102.1851.7913.2970.71352.91013.71675.61061.71353.91498.21358.31091.41007.51154.91469.31369.51262.31333.51675.61279.81277.71352.61325.11334.11229.8地表水资源量8.8438.7186.29154.93181.67114.33305.22586.60750.602227.19276.0615.37886.80695.81526.34514.79338.91373.901367.041144.87407.791140.717688.392343.501661.542731.14634.141456.243555.452032.15648.941529.111075.623521.132707.693847.503039.346202.172462.821743.663999.243967.3949158.7759074.35地下水资源量1.596.8415.4827.8032.1232.8454.77105.27215.61492.3266.632.72257.06114.9197.28100.7978.2366.15348.75170.83114.24433.581851.17329.91382.07434.10105.78137.02719.64296.00110.06525.37174.27287.03314.25670.44535.82882.57391.80580.651061.60706.838645.2110988.7重复计算量1.596.8415.4827.8032.1232.8454.77105.27215.61492.3266.632.72257.06114.9197.28100.7978.2366.15348.75170.83114.24433.581851.17329.91382.07434.10105.78137.02719.64296.00110.06525.37174.27287.03314.25670.44535.82882.57391.80580.651061.60706.838645.2110988.7水资源总量8.8438.7186.29154.93181.67114.33305.22586.60750.602227.19276.0615.37886.80695.81526.34514.79338.91373.901367.041144.87407.791140.717688.392343.501661.542731.14634.141456.243555.452032.15648.941529.111075.623521.132707.693847.503039.346202.172462.821743.663999.243967.3949158.7759074.35

图6 地表水资源量行政分区和年际比较图2001年2500地表水资源量(百万立方米)2002年2003年多年平均2000***0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万盛区双桥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续图6 地表水资源量行政分区和年际比较图2001年2002年2003年多年平均***03000200010000地表水资源量(百万立方米)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长寿区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

三 蓄水动态

2003年末(简称当年末)全市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11.9119亿立方米,其中4座大型水库蓄水量7.0852亿立方米,43座中型水库蓄水量4.8267亿立方米,分别占总蓄水量的59.5%、40.5%。大型水库当年末蓄水量较上年末下降了0.0933亿立方米,图7 重庆市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图1999年末蓄水量16(亿立方米)***年末2001年末2002年末2003年末大型水库中型水库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下降幅度为1.3%,中型水库当年末蓄水量比上年末增加了0.3601亿立方米,增加幅度为8.1%。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如图7和表2所示。

表2 2003年重庆市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表 单位:亿立方米

流域分区水库座数大型岷沱江水系嘉陵江水系长江上游干流区乌江水系汉江水系洞庭湖水系合计

大型水库蓄水量上年末当年末蓄水变量上年末0.44760.79927.02550.1536.78770.2975-0.23780.14451.82661.14310.0050.24517.17857.085213

中型水库蓄水量当年末0.4661.0791.85381.16120.050.21674.8267蓄水变量0.01840.27980.02720.01810.045-0.02840.3601中型473120813443-0.09334.4666

四 供用水量

(一)供水量

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2003年全市各类水工程供水总量为63.168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7%。其中地表水供水60.9026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1.9323亿立方米,污水处理回用及雨水利用0.3333亿立方米,分别占总供水量的96.4%、3.1%和0.5%。地表水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25.2467亿立方米,引水工程供水5.7550亿立方米,提水工程供水29.8545亿立方米。蓄、引、提供水比例如图8所示。

2003年城市供水总量为21.4623亿立方米,占全市供水总量的34.0%。其中地表水供水21.1665亿立方米,占98.6%;地下水、污水处理回用及雨水利用供水分别为0.1082亿立方米和0.1876

图8 重庆市蓄、引、提供水比例图提水49.0%蓄水41.5%引水9.5%图9 城市供水组成图地下水0.5%污水处理回用0.9%地表水98.6%亿立方米,分别占0.5%和0.9%。如图9所示。(注:城市包括15个区和4个县级市)

(二)用水量

用水量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2003年全市总用水量为63.168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7%。其中生产用水52.257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2.7%;生活用水10.594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6.8%;生态环境用水0.3159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0.5%。生产用水中一产、二产、三产用水量分别为23.6099亿立方米、27.3780亿立方米、1.2698亿立方米。各用水组成比例如图10所示。(注:生产用水指农田灌溉、林牧渔和牲畜用水,工业、建筑业用水,服务业用水;生活用水指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用水;生态环境用水指城镇河湖补水和绿化、清洁等用水。)

生产82.7%图10 重庆市用水组成图生活16.8%生态0.5%2003年城市总用水量为21.4623亿立方米,占全市用水总量的34.0%。其中居民生活用水3.6706亿立方米 ;城市公共用水0.921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5.4994亿立方米,农业用水1.1725亿立方米;城市环境用水

生活17.1%城市环境0.9%农业5.5城市公共%4.3%图11 重庆市城市用水组成图工业72.2%0.1983亿立方米。比例如图11所示。

(三)耗水量 耗水量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人和牲畜饮用等各种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2003年全市总耗水量为28.171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4.6%。其中农业灌溉耗水14.3358亿立方米,林牧渔畜耗水3.8008亿立方米,工业耗水3.9061亿立方米,城镇公共耗水0.9376亿立方米,居民生活耗水4.9933亿立方米,生态环境耗水0.1981亿立方米。耗水量中以农业耗水为主。各耗水量组成比例如图12所示。

生态环境0.7%林牧渔13.5%城镇公共居民生活3.3%17.7%农业灌溉50.9%图12 重庆市耗水量组成图工业耗水13.9% 五 水环境

(一)废污水排放量

2003年全市废污水排放总量为15.1150亿吨(不含火电排放量)。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为4.0739亿吨,第二产业 污水排放量为10.3731亿吨,第三产业污水排放量为0.6680亿吨。

(二)江河水资源质量 1.主要江河水资源质量

2003年,“三江”水质评价河长共804公里,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003年“三江”水质状况总体稳定,局部城市江段水质较差。

长江

评价河长584公里。排除大肠菌群的影响,全年水质以Ⅲ类为主,Ⅲ类水质占评价河长的86.6%,Ⅱ类水质占13.4%。

嘉陵江

评价河长113公里,排除大肠菌群的影响,全年水质为Ⅲ、Ⅳ类,Ⅲ、Ⅳ类水质分别占评价河长的72.6%、27.4%。主要污染物为石油。

乌江

评价河长107公里,评价断面为武隆断面,全年水质为Ⅱ类,水质良好。

2003年“三江”水质状况见表3和图13所示:

表3

2003年重庆市主要江河水质状况表

单位:公里

全年期分类河长水系河流评价河长Ⅰ5841***18558831汛期分类河长ⅣⅤ3110718558831非汛期分类河长ⅢⅣⅤ31Ⅱ78Ⅲ50682ⅠⅡⅢⅣⅤⅠⅡ78506823182107主要超标项目石油长江长江嘉陵江嘉陵江乌江乌江合计78506267506

31图13 重庆市次级河流水质状况图2003年,对全市71条次级河流的178个断面进行了监测,Ⅲ类25.8%Ⅳ类19.7%Ⅴ类10.1%劣Ⅴ类27.0%Ⅱ类14.6%Ⅰ类2.8%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标准为合格标准进行统计,有55条河流127个断面19个项目测值出现超标,主要的超标项目有粪大肠菌群、生化需氧量、石油类、氨氮、高锰酸盐、化学需氧量、总磷指数,各项目出现超标的断面数分别占监测断面总数的65.9%、47.2%、47.2%、44.2%、40.8%、38.0%、33.7%。

水质分析评价表明:178个断面中水质属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和劣Ⅴ类的断面分别有5个、26个、46个、35个、18个和48个,分别占监测断面总数的2.8%、14.6%、25.8%、19.7%、10.1%和27.0%,其中满足水功能要求的断面占监测断面总数的41.6%个,不能满足水功能要求的断面占58.4%。与2002年相比,次级河流水质有所下降,水质满足Ⅲ类的断面下降了4.8%;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断面下降了3.4%;重点次级河流中小安溪河水质有所好转,水质为Ⅲ类的断面比2002年提高了37.5%;綦江河和孝子河的水质均有所下降,綦江河水质为Ⅲ类的断面比2002年下降了19.6%;孝子河3个断面水质均为Ⅳ类。龙溪河水质为Ⅲ类的断面比2002年下降了11.1%,水质为Ⅳ类的断面比2002年上升了33.3%。大宁河水质较好,保持在Ⅰ~Ⅱ类水质。

(三)水土流失情况

据第二次遥感调查,我市水土流失面积为52039.53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63.15%,为全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全市水土流失中轻度流失13017.56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 积的25.01%;中度流失25244.09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8.51%;强度流失10092.24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9.39%;极强度流失3323.67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39%;剧烈流失361.97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0.7%。水土流失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548.18吨/平方公里,年侵蚀量为18464.59万吨。

六 重要水事

(一)洪旱灾情

2003年,我市遭受了春旱、秋旱和洪涝灾害,给我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约39.3亿元。

旱灾

2003年我市春旱和伏旱相继发生,持续时间长,受灾范围广,灾害程度深,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023.04千公顷,因春旱、伏旱造成全市254.2万人、219.02万头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粮食损失61.83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11.83亿元。

洪灾

2003我市境内发生15次暴雨,乌江、大宁河等中小河流出现超警戒或保证水位的洪水,100多条溪河因暴雨山洪水位陡涨,主城区和北碚区、长寿区、永川市、南川市、綦江县、武隆县、丰都县、璧山县、彭水县、梁平县、酉阳县等11个县城部分街道被淹,92个场镇进水,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市)、1192个乡镇普遍遭受洪涝灾害,30多个区县重复受灾,受灾人 口970.46万人,倒塌房屋12.87万间,死亡89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80.4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7.51亿元,水利工程直接经济损失达6.14亿元。

(二)水利水电建设

2003年,我市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工作与节水改建设工作以及农村饮水解困工作都有了新的起色。通过整治配套建设,年新增灌面6.44万亩、恢复改造灌面8.18万亩。2003年全市共计建成各类农村饮水解困工程2828处,解决了涉及41个区县(自治县、市、开发区)、546个乡镇、1075个行政村、133484户、51.03万人的饮水困难。

“泽渝”工程(一期)项目于2003年3月通过水利部审定。开县鲤鱼塘水库建设圆满完成国家立项的前期工作。2003年我市电气化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截止2003年底,列入电气化建设工程的新增装机已达到1.076万千瓦,电气化建设县总计新增装机5.576万千瓦,人均用电量达到270千瓦时,户均生活用电量达到288千瓦时。全年完成发电量52.56亿千瓦时。第二批农网改造实现“一户一表”162.48户。

(三)防汛抗旱能力建设

2003年,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建成并投入试运行,为抗旱指挥提供科学依据;重庆市沿江城市防洪预警自动测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开发了大型LDE电子防汛水情信息发布系统,正式向公众发布我市主要水文站点的水情信息。

(四)水利、水资源规划

2003年,我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第一阶段工作基本完成,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和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进展顺利,主城区水资源规划工作基本完成。

2003年编制完成了《重庆市近期(2001-2010年)防洪建设规划》、《重庆市长江主要支流和重要湖泊防洪工程建设规划(2003-2010年)》、《重庆市水库规划》等。

(五)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

截止2003年底,重庆市已建成22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53.04万吨/日。

(六)水土流失治理

2003年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全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为1008.51平方公里。其中完成坡耕地整治5490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24670公顷,种植经济果木林14118公顷,种草2154公顷,实施封禁管育25805公顷,实施农业保土耕作措施16575公顷。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6532座,排水引水沟渠1920公里,拦蓄坡面径流1342万立方米。

(七)政策法规

2003年,围绕新《水法》的贯彻实施,制定了2003-2007年的地方立法规划和分实施计划。

2003年争取市人大修订出台了《重庆市水资源管理条例》,为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治理、节约和保护提供了法制保障。2003年争取市政府修订出台了《重庆市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市政府第158号令),于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2003年争取市政府出台了《重庆市河道采砂管理办法》(市政府第157号令),明确了水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河道采砂主管部门的地位,实行“发一证、收一费”的管理制度。

2003年争取市政府出台了《重庆市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渝府发[2003]23号)和《重庆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渝府发[2003]26号)。

2003年,全市水行政执法取得了重大突破。全市共调处水事违法案件495起,占发生案件的98%;调处水事纠纷347起,占发生案件的97.7%,共挽回直接经济损失657万元,有效地维护了正常的水事秩序。

七 综合分析

(一)水量平衡

2003年我市总入境水量为3515.9亿立方米,当地径流量为590.74亿立方米,耗水量为28.1717亿立方米,出境水量为4084.64亿立方米,出入境水量基本平衡。

(二)水资源利用分析

2003年全市总供水量为63.1682亿立方米,较2002年增加 4.7%;总用水量为63.1682亿立方米,较2002年增加4.7%,供用水量一致。分析2003年供用水量较2002年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量有所增加。

2003年全市总耗水量为28.1717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为44.6%,耗水量中以农业耗水为主,农业耗水量占耗水总量的50.9%。

(三)用水指标分析

2003年全市人均用水量202立方米/年;万元GDP用水量291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380立方米;城镇居民人均日用水量为173升,农村居民人均日用水量为62升;城镇公共人均用水量为40升/日;牲畜头均用水量为36升/日;农业亩均用水量为221立方米。

与2002年相同用水指标比较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市人均用水量呈增长趋势;而万元GDP用水量呈下降趋势。

第四篇:2010湛江市水资源公报(摘要)

2010湛江市水资源公报(摘要)

一、来水分析

2010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608.2mm,折合降水总量200.56亿m3,比多年平均值增加2.9%,属平水年份。各地年降水量与去年相比,除徐闻县和雷州市分别增大28%和12.6%外,廉江、遂溪、湛江市区及吴川分别减少16.9%、15.4%、11.5%、0.9%;与多年平均值比较,除雷州市减少4.6%外,吴川、湛江市区、廉江、徐闻及遂溪分别增大18.9%、14.8%、2.3%、0.9%和0.1%。

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约占年总量的94.5%,最大月降水量为7月份,占年降水量的18.6%。

2010年各县(市、区)供水量统计表 单位:亿m3

二、蓄水动态

2010年全市3座大型水库和23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总计10.04亿m3(约占总库容的48.0%),比去年同期增加1.22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7.26亿m3,比去年末增加1.28亿m3;中型水库比去年末减少0.05亿m3。本市最大供水水源地的鹤地水库年末蓄水量6.21亿m3,比去年增加蓄水1.44亿m3,比同期多年均值增加0.70亿m3。从总体来看,本年所有水库年末蓄

水量比多年平均值都略有增加,基本可以保障下年的供水。

地下水资源量减少,浅、中层地下水水位比去年略有回升,深层地下水水位比去年则略有下降。

三、用水统计分析

(一)供水量

2010年全市各种水源工程的毛总供水量27.67亿m3,比去年增加0.4%,其中地表水源供水20.60亿m3,占总供水量的74.4%;地下水源供水量7.07亿m3,占25.6%。蓄水、引水和提水分别占地表水供水的56.5%、29.3%和14.2%,地表水源供水与去年基本持平。

2010年各县(市、区)供水量统计表 单位:亿m3

(二)用水量

2010年全市毛总用水量27.67亿m3,比去年增加0.4%,供、用水量基本平衡。农田灌溉仍然是用水大户,占总用水量的69.7%,比去年增加0.3%;工业用水占8.3%,比去年增加22.8%;居民生活用水占13.5%,比去年增加1.7%。

2010年各县(市、区)用水量统计表 单位:亿m3

(三)耗水量

2010年全市用水消耗总量13.63亿m3,比去年增加0.65亿m3,全市综合耗水率(消耗量占总用水量的百分比)为49.31%,较去年增加2.2个百分点,其中农田灌溉综合耗水率50.4%,工业耗水率为25.0%,居民生活耗水率为51.7%。各用户中,农田灌溉的耗水量最大为9.56亿m3,占总耗水量的73.6%。

(四)水资源利用简析

按2010年来水统计,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8.8%。全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总用水量除以总人口)为396m3,与去年基本持

平;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为238m3,比去年减少15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包火电)为44.7m3,比去年增加3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772m3,比去年增加167m3。

四、水质概况

(一)河流、水库水质

按照水质类别评价,2010区内地表水19个受监控断面,达到III类或以上水质标准的比例是47.4%;按照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评价,2010达标率为14.3%。

(二)市区地下水水质

浅层水:参评水质点7个,共取水样14个。因埋藏浅,易受周边环境及人为污染,超标项目主要是pH值(偏低),超标率64%,最低值4.00;其次为NH4+,超标率29%,最高含量3.00mg/L; NO3-、Mn超标率同为14%,最高含量分别为140.00mg/L、0.39mg/L;NO2-超标率7%,最高含量0.158mg/L。水质评价级别以较差为主,占43%,极差和良好分别各占29%,与2009年比较,水质趋于稳定。

中层承压水:超标项目主要是pH值,超标率45%,最低值4.15;其次为Mn,超标率41%,最高含量0.61mg/L;NH4+超标率36%,最高含量1.00mg/L。水质级别为较差的约占64%,极差9%,优良~良好27%,水质较2009年略有好转。

深层承压水:超标项目主要是NH4+,超标率57%,最高含量0.60mg/L;其次为Mn,超标率52%,最高含量0.37mg/L;pH值超标率13%,最低值为6.12。水质评价以较差等级为主,约占87%,优良、良好、极差各约占4%,水质趋于稳定,个别比2009年稍有变差。

五、重要水事

(一)灾情:2010年7月22日,台风“灿都”正面袭击吴川,在吴阳镇沿海地区登陆,“灿都”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并带来暴雨和大暴雨,给吴川市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受省委书记汪洋和省长黄华华委派,副省长、省防总总指挥李容根于7月23日下午率领省委、省政府工作组,赴粤西指导防风防洪抢险和救灾复产工作。受北部湾低压区外围云系和冷空气共同影

响,2010年10月5日~7日,雷州半岛连续三天出现了暴雨到大暴雨,部分乡镇出现了特大暴雨,造成徐闻、雷州农作物不同程度受浸。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2010年9月8日至14日,由湛江市人大、纪委监察、市政府督办科、市发改、财政、水利、卫生等有关部门组成联合督办工作组,分别到各县(市、区)、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督导检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

(三)鉴江供水枢纽工程:2010年2月5日上午,湛江市鉴江供水枢纽工程顺利进行了第一块基础开挖,标志着主体工程已经开工,实现了工程建设中的一个关键性控制目标。2010年2月23日下午,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建成一行来到湛江,在副市长伍杰忠的陪同下深入鉴江供水枢纽工程的施工现场,与参建单位座谈,检查该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情况。2010年9月19日下午,副市长伍杰忠、朱军带领市直有关单位领导,深入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工地进行检查工作。2010年11月4日上午,厅党组书记、厅长黄柏青率队检查鉴江供水枢纽建设工作,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尽快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锁定目标,分工负责,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厅党组成员、巡视员彭泽英,湛江市委书记陈耀光,副市长伍杰忠、朱军参加了检查。

(四)雷州青年运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2010年5月7日至10日,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咨询中心组织专家组莅临湛江,对省、市重点项目——雷州青年运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运河部分)进行实地考察评估。

2010年12月14至16日,水利部专家组一行8人到湛,对我市雷州青年运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总结复核工作。

(五)会议: 2010年1月5日上午,我市在廉江召开全市冬修水利现场会,副市长伍杰忠等出席。2010年5月13日至14日,厅党组书记、厅长黄柏青率队到湛江市调研水利和三防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通知》(国发〔2010〕4号)的要求,湛江市成立了相应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机构,全面部署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前期工作。

第五篇:2002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2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3-9-23 14:52:00 来源:水资源处 浏览次数:2519 次

2002年,湖北省平均降水深1288.6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395.5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近1成。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123.7亿立米,地下水资源量312.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155.5亿立方米。2002年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3.7亿立方米。2002年全省入境水量7145亿立方米,出境水量 8028亿立方米。

2002年,全省总供水量240.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96.1%,地下水源占3.2%,其它水源占0.7%;全省总用水量240.8亿立米,其中农业用水占56.5%,工业用水占32.0%,生活用水占11.5%。

2002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39.2亿吨,其中工业废水70.5%,生活污水占29.5%;对全省6843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Ⅰ类水质河长占5.2%,Ⅱ类水质河长占34.8%,Ⅲ类水质河长占43.2%,超标(超Ⅲ类)水质河长占16.8%。大中型水库水质良好,一般为Ⅱ类。

2002年湖北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951立方米、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638立方米。

一、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02年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全省平均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多一成,属偏丰年份。降水地区分布总趋势为由南向北,由东南、西南向腹地平原湖区递减。全省除十堰市及襄樊市北部降水量小于800毫米以外,其余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在800~1800毫米之间。

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深1288.6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2395.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7.2%,比常年增加9.6%。全省十七个市州年降水量与常年比较,神农架林区、十堰市、襄樊市、恩施州较常年偏少,其中以神农架林区为最,较常年偏少15.2%;其它市降水较常年偏多,其中以荆州市为最,偏多40.5%。

(二)地表水资源量

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123.7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604.5毫米。比上年增加100.7%,比常年增加12.9%。全省十七个市州地表水资源量与常年比较,襄樊、十堰、恩施、神农架偏少,其中以十堰市偏少46.6%为最多,其余市州均比常年偏多,其中以荆州偏多122.2%为最,其次是潜江市(偏多115.7%)和仙桃市(偏多99.5%)。

(三)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指降水、地表水体(河道、湖库、渠系等)入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2002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312.7亿方米,比上年增加37%,比常年增加11.0%,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92.2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223.1亿立方米。

(四)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指评价区内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量。2002年全省水资源总量1155.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93.6%,比常年增加34.7%。全省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8.0%,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为62.2万立方米。2002年全省人均水资源总量1951立方米,亩均水资源总量2638立方米。

(五)出、入境水量

2002年全省入境水量714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8.5%,比常年增加23.8%,其中长江干流入境水量为3836亿立方米,汉江水系入境为168.2亿立方米,洞庭湖水系入境为3122亿立方米,富水、倒水等五条中小河流入境水量为18.66亿立方米;全省出境水量为802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0.6%,比常年增加11.6%。其中自长江干流出境8015亿立方米,淮河水系出境4.8亿立方米,华阳河水系出境7.9亿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对全省59座大型水库和229座中型水库统计,2002年末蓄水总量为197.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总量增加23.7亿立方米,增加幅度达13.7%。其中大型水库当年末蓄水量为173.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5亿立方米,中型水库当年末蓄水量为24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8.7亿立方米。

三、供用水量

(一)供水量

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按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它水源(指污水处理再利用量)统计。

2002年全省总供水量240.8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37.8亿立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231.5亿立方米,占96.1%,地下水源供水量7.6亿立方米,占3.2%,其它水源供水量1.69亿立方米,占0.7%。

(二)用水量

用水量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按业、工业、生活三大类用户统计。农业用水包括农田灌溉用水和林牧渔用水;生活用水包括城镇居民、公共用水和农村居民、牲畜用水;工业用水为取用的新水量,不包括企业内部的重复利用量。

2002年全省总用水量240.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136.1亿立方米,占56.5%,工业用水77.1亿立方米,占32.0%,生活用水27.6亿立方米,占11.5%。与上年比较,农业用水减少39.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增加1.8亿立方米,生活用水与上年大致持平。

(三)用水消耗量

用水消耗量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各种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

2002年全省用水消耗总量114.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耗水量76.9亿立方米,工业耗水量22.0亿立方米,生活耗水量15.9亿立方米,分别占用水消耗总量的67.0%、19.2%和13.9%。

四、用水指标

2002年全省人均用水量407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476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449立方米,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82升/日,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62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231升/日。

因受人口密度、经济结构、作物组成、节水水平、水资源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市州用水指标值存在一定差异。人均用水量大于500立方米的有武汉市、鄂州市、荆门市、仙桃市与咸宁市,小于400立方米的有宜昌市、十堰市、黄冈市、孝感市、随州市、恩施自治州与神农架林区。万元GDP用水量大于600立方米有荆州市、黄冈市、仙桃市、天门市与咸宁市,其余市、州均小于600立方米。

五、江河水质

根据湖北省水资源水环境监测网2002年水质监测资料和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长江、汉江干流湖北段及省内51条中小河流的水质进行了评价。

在长江干流1046公里评价河长中,Ⅲ类水占100.0%;在汉江干流864公里评价河长中,Ⅱ类水占29.7%,Ⅲ类水占70.3%。

中小河流水质污染状况不容乐观,在4933.1公里评价河长中,Ⅰ类水占7.2%,Ⅱ类水占43.1%,Ⅲ类水占26.4%,受污染的Ⅳ类水占10.3%,污染较重的Ⅴ类水占5.8%,污染严重,丧失使用功能的超Ⅴ类水占7.2%,2002年超标(超Ⅲ类)河段长度占评价河长的23.3%。

水库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水库水质良好,一般为Ⅱ类。

六、重要水事

(一)科学高度,优化配置水资源,全省防汛抗旱斗争取得全面胜利

2002年,我省洪涝、干旱交替出现,长江中游发生历史罕见区域性秋季大洪水。在长江监利、螺山、汉口站洪峰水位分别达有历史记录以来第3、第4、第8位的高洪水位的严峻形势下,没出现一处重大险情,取得了抗洪斗争的全面胜利,全省防洪减灾效益达377.1亿元。抗旱方面,全省水利工程共计提引水34.8亿立方米。累计灌溉农田1067.1万亩,临时解决了53.85万人、44.0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有力保证了春播春耕用水、夏季农业生产用水、城乡生活用水安全,全省水利工程抗旱减灾效益达33.34亿元。

(二)省长江堤防整险加固工程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2002年,全省长江堤防整险加固工程共完成投资54.5亿元,完成土方1.03亿立方米,建设达标堤段405公里,完成护坡530公里,完成穿堤建筑物190座。加上前3年的建设,全省长江干堤16个非隐蔽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7亿元,占投资计划的91.5%。累计完成土方2.79亿立方米,占总任务的97.6%。已有1492公里长江干堤高度、宽度、坡比度达到设计标准,占列入建设计划堤长的94.4%。完成护坡681公里,占任务的80.6%。完成穿堤建筑物364座,占总任务的84.1%。基本实现了2002年底完成长江干堤整险加固工程的目标。

(三)全省上下掀起学习贯彻新《水法》的高潮

经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于2002年月10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治水史上的一件大事。全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十分重视,省厅先后召开了全省学习新《水法》动员大会及贯彻新《水法》、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培训班和专题研讨会,并在《湖北日报》上开辟专版、进行宣传。各地也采取不同形式面向社会进行宣传,全省上下掀起了学习贯彻新《水法》的高潮,为依法治水、管水、保护水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四)水资源统一管理凸现新亮点

1、《湖北省水功能区划》通过了长江委审查,正争取省政府批准。划定水功能区,加强水功能区管理是新《水法》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加强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我省水功能区划成果采用一级区划和二级区划两级体系。一级区划旨在从宏观上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主要协调地区间关系。二级区划主要协调部门间用水关系。全省共划分一级水功能区259个,二级水功能区121个,涉及78条河流、47座水库、25个湖泊等水域,它的编制完成将为全省水资源保护奠定基础。

2、为加强水资源管理,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利部、国家计委颁第15号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省水利厅会同省计委及时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意见的通知》(鄂水发[2002]14号),在全省启动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

3、继2001年完成《湖北省工业和生活用水定额》后,2002年又编制完成了《湖北省农业用水定额》,重新修定了《湖北省水利工程水价管理办法》,《湖北省水价管理办法》已提交省政府,这为全省逐步实行用水定额管理,用经济手段促进节约用水奠定了基础。

(五)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进展顺利,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基本完成

全省计划当年脱险水库600座,各地共开工整治病险水库711座,完成整治622座,超额完成了计划。2000年以来,国家先后下达我省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投资计划3720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6000万元。截止2002年底,共兴建各类饮水工程149483处,其中集雨水窖109316口,水井36383眼,引水3327处,提水工程475处,使全省132万人稳定告别了饮水困难,占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计划的66%。

(六)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

全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50平方公里,占计划的102.6%。涉及我省8个县(市、区)、计划投资2000万美元的世行贷款水土保持项目已通过水利部、国家计委和世界银行组织批准,拓展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渠道。水保监督执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共查处违法案件482起,审批水保方案475个,征收水保“两费”1627.78万元。

(七)落实水务管理职能,全省水务管理工作稳步推进

2002年,已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地方,切实理顺职能,完善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巩固水务改革成果。武汉市认真履行水务新职能:出台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武汉市城市排水条例》;完成了白沙洲水厂扩建工程,新装管道总长46公里;加大了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基本完成东湖载污工程;组织编制了《南水北调武汉市汉江水资源规划报告》、《武汉市主城区“十五”排水和污水建设计划》、《武汉市创建节水型城市实施方案》等水务规划;投资1.8亿元,完成了汉口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形成了极具有特色的亲水濒江景观工程,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凸现新亮点.随州市实施“水源置换”工程,投资800万元扩建了一座5万吨的净化水厂,将优质的先觉庙水库水置换用于城区生活,实现了优水优用,宜昌市实施水源工程,东宜原水工程完工,并于年底向宜昌城区供水,极大改善了城区饮用水质量。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8/225958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