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北京最早的汉代刘姓王墓——戾陵

北京最早的汉代刘姓王墓——戾陵



第一篇:北京最早的汉代刘姓王墓——戾陵

老山汉墓的发掘,使人们想起了北京的汉代王侯墓——戾陵。戾陵在今天的石景山地区,是史学界一致的看法。

现石景山地区的地面上并无戾陵,人们是怎么知道有戾陵的呢?这就要感谢北魏郦道元的古代水利史巨著《水经注》一书了。该书第十四卷“鲍丘水”载: “„„高梁水注之,首受隰水(今永定河古名)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今石景山北黑头山和四平山的古名),山有燕剌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郦道元是在考察石景山下的戾陵堰时,明确记载这里有戾陵的。

郦道元是水文地理学家,生活在五世纪末和六世纪初。他著《水经注》时,不但尽可能地参考了前代的文献资料,而且对所述河流经过的地方进行过细致的考察。他是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对近在咫尺的古永定河的考察自然不会放过。戾陵堰筑成于三国时期,北魏神龟二年(519)还对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复,这不能不引起郦道元的关注。他看到了北魏蓟城的“刘靖碑”和戾陵堰上的石刻,因而他的记载可信度极高。他对戾陵堰以戾陵得名的看法,史学界从无异议。

戾陵堰在哪里呢?按郦道元的记载,它就在今石景山北侧的山脚下。既然戾陵堰以戾陵得名,戾陵当距戾陵堰不远,绝不会跑到老山去。戾陵是戾陵堰的显著标志,它当时还巍然耸立,河水淹不到它。从“山有燕剌王旦之陵”的记载看,它在半山坡上,是一座“穿山为圹”的大型墓葬。

戾陵在石景山下的另一线索,是1986年在黑头山东坡出土的明代谭佑墓志。铭文中有“石经(石景山旧名之一)之麓,惟旧有阡,若马之鬣”的记述。说葬谭佑时,附近早有一处形同“马鬣”的大墓。这种马鬣形墓葬,始于春秋,盛于战国,终于两汉。今山东曲阜孔子墓,是那一墓葬形式的遗存。据学者研究,戾陵上部为“马鬣”形的可能性极大,而老山汉墓却是覆斗形!

学者们为何如此关注戾陵呢?因为找到戾陵就可能有“惊世大发现”!这就不能不说一说戾陵的墓主燕剌王刘旦了。《史记》和《汉书》对燕剌王刘旦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刘旦是西汉著名皇帝汉武帝的第二个儿子,公元前117年被封为燕王。汉武帝在策命刘旦的诏书中,对他寄予了北御匈奴、屏藩汉室的厚望。刘旦博学多才,“束带听朝三十余年”。在他哥哥太子刘据被逼自杀后,毫不遮掩地自认为年长当为太子。汉武帝对他的这一强烈政治愿望极为不满,把他的大臣抓进监狱,削去他三个县的领地,并立他的小弟弟刘弗陵为太子。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当皇帝的决心,在汉武帝死后愿望就更加强烈。他不承认弟弟刘弗陵的新皇帝身份,多次密谋造反。新皇帝看在亲哥哥的情谊,没有对他加以惩罚,只是一再给以严重警告。刘旦不思悔改,勾结盖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要杀掉霍光,废掉他弟弟汉昭帝,使自己登上皇帝宝座。事机不密,汉昭帝很快发现了他们的计划。汉昭帝再也没有手下留情,立即诛杀了上官桀和桑弘羊,并送信给刘旦。信中斥责他“有逆悖之心,无忠爱之义”,没

有脸面去见死去的列祖列宗。言外之意,汉昭帝劝刘旦自裁,免得他下命令诛杀刘旦,背上杀兄的恶名。刘旦明白了汉昭帝的意思,即自杀而死。刘旦在燕王位38年,他在北京地区生活的38年间建有万载宫、明光殿等大型建筑。他的处境和做法,很像千年后的明成祖朱棣,只不过他的政治经验远不如朱棣成熟,身边也没有姚广孝那样的智囊。所以,刘旦的理想只能以悲剧告终。

后来,汉昭帝赐他谥号“剌王”,把他的坟墓称为“戾陵”,“剌”和“戾”意思相近,都是指责刘旦行为乖谬、暴戾无亲。但没有剥夺他的王爵,还是以“燕王”的礼仪埋葬了他!刘旦的悲剧和陵墓规模,是戾陵非常有名的原因。因为刘旦好读书,陵墓内可能埋葬的大量先秦典籍,成了今日史学界的专家们盼望一见的珍宝。

考诸史籍,戾陵是北京最早的汉代刘姓王侯墓,找到戾陵,那将是震惊世界的考古大发现。

第二篇: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 第30讲 刘姓封王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 第30讲 刘姓封王

(汉高祖六年,刘邦在大封二十九位列侯的同时,又分封了四位同姓诸侯王。这四个王不是刘邦的兄弟,就是刘邦的儿子,或者是与他有亲戚关系的人。可以说,刘邦的这次分封,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早在刘邦称帝以前,他的分封都是给了异姓的人,也是为自己立过功的人,那么这一次,刘邦为什么要封同姓王呢?从分封异姓诸侯王到分封同姓诸侯王,刘邦的分封思想有什么变化呢?这种变化透露出什么信息呢? 从刘邦的分封可以看出,他的做法是所有封建帝王称帝后的一贯作为,那就是先封自己的家人,刘邦自然不能免俗。那么在刘邦的分封中,除了兄弟,他还会封谁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三十集《刘姓封王》。)

刘邦在高帝六年大封列侯时,封了四位刘姓诸侯王,这四位诸侯王都不是异姓诸侯王。那么刘邦为什么封?从异姓王到同姓王这种变化是怎么出现的?这个变化反映出他的思想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透露出什么信息呢?

在刘邦封得这四个同姓王中较明显的是刘邦的兄弟。刘邦是兄弟四个:他的大哥死得早,二哥是他的父亲最喜欢的,他是老三,在其他三兄弟中,他最喜欢的是老四刘交。刘交是文化史上有名的人,刘交跟刘邦最亲,亲表现在两件事上:一是刘邦起兵后,雍齿叛乱,投靠魏国,刘邦三次打丰邑才打下来。刘邦外出借兵时,要离开家,离家就面临一个问题:父亲怎么办?刘邦让二哥留下来照顾老父亲刘太公,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审食其也留下来照顾他的老父亲。刘邦只带刘交去借兵,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两人关系深。刘交一直随刘邦打到关中,全程陪伴刘邦。而且在三年反秦和七年战争中,刘邦的卧室只有卢绾和刘交二人可以自由的出入,其他再亲近的大臣都不行。所以,可以看出刘邦的小弟弟很受刘邦的喜爱。汉六年,刘邦小弟弟刘交受封了,其原因是韩信的齐王被废。刘邦用陈平计,抓获了韩信,废了楚国,刘邦把楚国的地一分为二,楚国的薛郡等三十六城交给了小弟,迁让小弟迁都到彭城。刘交是第一个被封的刘姓诸侯王,从这几件事中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特别深。

虽然刘交其人在历史上可能名气不大,但在文化史上刘交名声很大。刘邦的四兄弟中最有文化的,就是刘交。他从小跟高人学习,跟谁学习呢?这是荀子的门生——浮丘伯。和他小弟弟同学的几人都不简单,其中一个叫申公,申培公。精通经学《诗经》。秦代焚书坑儒后,汉初出现三派传《诗》者,期间十几年,有一些人诗学得好,背得好,但受焚书坑儒的影响,西汉初没有课本,所以靠背书来教,这样就难免有走型。对于书的解释有几种类型:申公传诗,在中国历史上叫鲁诗。另两派是齐韩两家,再加后来毛诗,成四家。刘交与申公学的是鲁诗,所以说刘交是一个很有文化素养得人,这个人是不错的,在中国文化史上很有贡献。

刘邦的其他兄弟不太好说,老大死得早,大嫂跟刘邦的关系僵。刘邦年轻时不是太循规蹈矩,年轻时,在秦朝老犯事,秦警察经常抓他,所以他老得躲。大哥死得早,大嫂一个人也不容易,一旦政府来找,刘邦就逃,还总带游手好闲的朋友去大哥家蹭饭,所以大嫂不高兴。看着刘邦老蹭饭,大嫂就想了一个办法,差不多的时候,她就用铲子使劲铲锅边,一听就是没饭了。朋友一听没饭了,就都走了,刘邦出去一看,还有饭,这样刘邦就恨大嫂。刘邦当了皇帝后,封了小弟弟为楚王,大哥的儿子刘邦不封。一年后,刘邦父亲看不下去了,亲自请刘邦谈话。刘邦说:“某非敢忘封之也,为其母非长者。”意思是我不是忘,而是他娘不是一个忠厚的人,后来封了羹颉侯,“羹颉”就是锅铲子蹭锅的声音。老二叫刘喜,刘喜是父亲最喜欢的,老实巴交,封为代王。就是今天山西的太原,太原以北是匈奴,结果二哥刘喜没政治才能,匈奴一打来,他扔了国家跑进京城。刘喜弃国而逃,这是死罪,但是刘邦只降之为侯。刘喜确实没本事,不过他有儿子很厉害,叫刘濞。后来曾率兵平了七国叛乱,在平定黥布叛乱时,立了功,封了侯。封完刘邦就后悔了,刘邦看到侄子,觉得面有反相,刘邦就告诉他五十年后,东南有人要反叛中央,莫非是你?刘邦告诫他千万别反。刘邦说这话我不信,怎么能看得出反相?怎么能知道五十年后会反?要是能,你怎么看不出你老婆吕后的问题?

还有就是刘邦一定不会忘掉的是他的儿子,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刘邦的儿子太小,除了庶长子刘肥外,都小。汉六年只封了刘肥为齐王,刘肥之所以被封王,一是姓刘,二是年龄大。齐国可不一般,七十三城,齐王第一任是韩信,被刘邦迁到了楚地。第二任就是刘肥,刘肥年龄较大,齐国之地在韩信之后有谋士叫田肯,说关中和齐地最重要:关中是百二之地,什么是百二之地呀?就是这个地方险要,二人防守可以顶得住百

人进攻。齐国是十二之地,二人可以挡十个人进攻。西秦东齐,田肯说,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者。所以,刘邦封了刘肥。不但封了刘肥做齐王,而且下令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当时天下大乱,流民多,只要是齐口音的都送到齐国去,让儿子管辖的地人口多,多的目的就是让刘肥做大做强。那个时候,谁人口多,谁就强,可见对儿子要亲,这是第三个王。

第四个刘姓王既不是兄弟又不是儿子,是姓刘就沾光,这个人叫刘贾,刘贾跟刘邦亲到哪,司马迁也不知道。这个人之所以被封王,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有战功,二是因为姓刘。《史记》记载,刘邦抓了韩信以后,“欲王同姓以镇天下,高祖子幼,昆弟少,又不贤。”刘邦想用同姓的人来镇服天下,但是孩子太小,兄弟又少,又没本事,所以这种情况下封了刘贾。刘贾被封的是一分为二的楚国之剩余部分,所以刘贾是荆王,五十三个城,这个地方后来是吴王刘濞的封地。

(称帝后的刘邦自然不会忘记为自己的家人谋取点好处,他不但封了自己的兄弟,还封了自己的儿子和亲戚。其实如果仔细盘点一下刘邦封的王中,我们会发现,在刘邦称帝之前,他一直封的是异姓王,那么这时的刘邦为什么不论功封赏,再次封异姓的人当王呢?)

刘邦封同姓王原因很简单:一是削弱异姓诸侯王,刘邦在汉六年封同姓诸侯就为削弱他们的权力。刘邦封诸侯王时有一个最大特点:看封地,都是在原来的异姓诸侯王的封地上封同姓王。像韩信的齐地,抓过韩信后,一分为二,封给了同姓王。总之是灭一个异姓诸侯,立即在这块土地上封同姓诸侯王。异姓王的分封是刘邦不得已而为之。像韩信要齐王,敢不封吗?彭越也是,刘邦打败项羽主要依靠的就是他们。所以刘邦要胜利就要付出代价:两条,封王和封地。异姓王是不得不封,并非心理情愿。二是巩固政权,通过封同姓王来巩固政权。

那么,封同姓王对刘邦政权有帮助吗?后来我们能看出来,一是可以稳定政局,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吕后、汉文帝这个阶段没有同姓王造反。反过来黥布叛乱,刘贾因此战死,所以同姓王对巩固政权确实有作用。从稳定政局的含义上是朝廷列侯与同姓王是互相牵制的,通过互相牵制来稳定政局。二是巩固刘氏政权,像吕后死后,铲除诸吕时,郡县长官没一人动手,谁带头起兵呢?刘肥的儿子刘襄起兵了,所以封同姓诸侯在当时确实有积极意义。三是发展经济:齐王是刘肥,齐相国曹参把齐经济搞得井井有条,所以对经济发展也有好处。

刘邦从封异姓王到同姓王,这个重大转折说明了什么?封异姓王是为灭项羽,现在封同姓王为巩固刘氏江山。先前按军功,现在按亲近封王。这个转变说明刘邦由胸怀宽广的共享天下到一家一姓的家天下的转变。(由于担心异姓王叛乱,刘邦就用分封同姓王的办法来削弱异姓王的势力。那么刘邦既然这样怕出后患,为什么他不实行郡县制呢?在汉之前,秦朝的郡县制,刘邦为什么不采用呢?)

刘邦总结秦亡的教训,一条重要的是秦帝国灭亡时,没有一个强大的诸侯王来镇压起义势力。所以刘邦想以此弥补。我们总结的是暴政和苛法。刘邦看到的更主要的没有同姓诸侯王。包括汉文帝时期,贾谊也是坚决主张如此。“帝瓜分天下以王功臣,反者如猬毛而起,择良日立诸子,雒阳上东门之外,毕以为王而天下安。”意思是,刘邦封异姓王,天下叛乱的如同刺猬的毛一样,刘邦一封同姓王,天下就安了。当时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要想天下安,就封同姓王。

那么除此之外,还有谁没有封王呢?他的爹没有封,那刘邦是怎样处理这件事的呢?请看下集《太上皇帝》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8/225248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