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统一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统一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水土保持学
本《水土保持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土壤侵蚀、农业资源、土壤学、地理学、生态学、资源环境与工程等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水土保持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
态系统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的必需条件之一,与可持续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专
水土保持学与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密切相关,其主要内容包括水土保持原理、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与评价、水土保持分区、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与管理、区域水土保持和可持续发展等部分。要求考生对水土保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与评价、水土保持分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与管理、区域水土保持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掌握水土保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362
3039
一、考试内容网络督察
(一)水土保持学概况课
水土保持学研究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专
水土保持学发展历程及基本认识济
(二)土壤侵蚀类型、强度分级及影响因素分析
3362 3039
土壤侵蚀危害、类型、强度分级同济大学四平路
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分析研
(三)土壤侵蚀过程与环境演变
共
第四纪地质时期土壤侵蚀过程和环境演变正门
人类历史时期土壤侵蚀过程和环境演变33623 037
现代土壤侵蚀过程和环境演变33623 037
侵蚀地貌演化与环境演变彰武
(四)土壤侵蚀预报kaoyangj
土壤侵蚀预报的基本原理共济
坡面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共济网
流域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正门对面
(五)主要水系土壤侵蚀与河流泥沙辅导
我国主要水系的土壤侵蚀情况同济
河流泥沙与流域侵蚀产沙的关系
业
(六)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农业措施
水土保持生物措施
(七)坡地改良利用
复合农林业概念与发展历史
我国的复合农林业以及坡地改良利用
坡地的稳定性分析与措施
(八)中国水土保持分区
中国自然地带性规律
水土保持区划
水土保持规划及实例
(九)流域、区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全国八片重点治理工程
长江上游等地区的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
(十)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与粮食安全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
水土保持与水利工程建设及灾害防治
(十一)水土保持效益分析与计算
水土保持基础效益和生态效益计算
水土保持经济效益计算
水土保持社会效益计算
(十二)水土保持监测、模拟技术与规范
坡面水土流失监测与模拟
流域水土流失监测与模拟
“3S”技术在水土保持保持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规范
二、考试要求
(一)水土保持学概况
熟悉水土保持学研究内容和基本概念
了解水土保持学与相关学科的基本关系
了解水土保持学发展历史及基本认识
(二)土壤侵蚀类型、强度分级及影响因素分析
掌握土壤侵蚀危害以及类型
熟悉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熟悉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分析
(三)土壤侵蚀过程与环境演变
了解第四纪地质时期土壤侵蚀过程和环境演变
了解人类历史时期土壤侵蚀过程和环境演变
熟悉现代土壤侵蚀过程和环境演变
了解侵蚀地貌演化与环境演变关系
(四)土壤侵蚀预报
掌握土壤侵蚀预报的基本原理
了解坡面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了解流域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了解GIS在土壤侵蚀预报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五)主要水系土壤侵蚀与河流泥沙
了解我国主要水系的土壤侵蚀情况
了解河流泥沙与流域侵蚀产沙的关系
(六)水土保持措施
熟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熟悉水土保持农业措施
熟悉水土保持生物措施
了解三种措施的综合应用实例
(七)坡地改良利用
了解复合农林业概念与发展历史
熟悉我国的复合农林业以及坡地改良利用
掌握坡地的稳定性分析与措施
了解坡地改良利用的实例
(八)中国水土保持分区
熟悉中国自然地带性规律
熟悉水土保持区划
熟练掌握水土保持规划及实例
(九)流域、区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熟悉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了解全国八片重点治理工程
了解长江上游等地区的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
(十)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
了解水土保持与粮食安全关系
熟悉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关系
熟悉水土保持与水利工程建设关系
熟悉水土保持与灾害防治关系
了解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十一)水土保持效益分析与计算
熟练掌握水土保持基础效益分析
熟练掌握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分析与计算
熟练掌握水土保持经济效益分析与计算
熟练掌握水土保持社会效益分析与计算
(十二)水土保持监测、模拟技术与规范
熟悉掌握坡面水土流失监测与模拟技术
熟悉掌握流域水土流失监测与模拟
了解“3S”技术在水土保持保持中的应用
熟悉水土保持规范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我国在水土保持工作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探讨解决有关问题的方法。
在水土保持研究和工作中的实际收获和体会。
三、主要参考书
1.关君蔚,《水土保持原理》,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1996。
2.唐克丽等,《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
第二篇: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一、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概率论占60%,数理统计占40%
4、题型结构
填空题: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计算题: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证明题:2小题,每小题 20分,共4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要求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有深入的理解,能计算一些常见分布的期望、方差。
2、了解假设检验、点估计及区间估计的统计意义,能解决一些经典模型的检验问题、区间估计、点估计及方差分析。
3、理解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考试内容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一)基本概念
1、概率、条件概率、Bayes 公式
2、古典概型、几何概型
3、独立性、伯努利试验
(二)离散随机变量
1、离散随机变量的定义
2、经典的离散随机变量的分布 a.二项分布 b.几何分布 c.泊松分布 d.超几何分布
3、离散随机变量的期望、公差
4、离散随机变量的特征函数
5、离散随机变量相互独立的概念
6、二维离散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条件分布、边缘分布及二个离散随机变量的相关系数
(三)连续随机变量
1、连续随机变量的概念
2、密度函数
3、分布函数
4、常见的连续分布 a.正态分布 b.指数分布 c.均匀分布 d.t分布 e.2分布 f.F分布
5、连续随机变量的期望、方差
6、连续随机变量独立的定义
7、二维连续随机变量的联合密度、条件密度、边缘分布及二个连续随机变量的相关系数
8、连续随机变量的特征函数
(四)独立随机变量和的中心极限定理和大数定律
1、依概率收敛
2、以概率 1 收敛(或几乎处处收敛)
3、依分布收敛
4、伯努利大数定律
5、利莫弗林德伯格中心极限定理
(五)点估计
1、无偏估计,克拉美-劳不等式
2、矩估计
3、极大似然估计
(六)区间估计
1、置信区间的概念
2、一个正态总体的期望的置信区间
3、大样本区间估计
4、两个正态总体期望之差的置信区间(方差已知)
(七)假设检验
1、检验问题的基本要素:第一类错误的概率、第二类错误的概率、检验的功效、功效函数、检验的拒绝域、原假设、备择假设
2、一个正态总体的期望的检验问题
3、大样本检验
4、基于成对数据的检验(t 检验)
5、两个正态总体期望之差的检验
(八)方差分析
1、理解方差分析的思想,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
2、了解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
(九)简单线性回归模型
1、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定义
2、回归线的斜率的最小二乘估计
3、回归线的截距的最小二乘估计
4、随机误差(随机标准差)的估计
第三篇: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精选)
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802]
考试科目名称:管理学
一、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管理学原理占75分(50%)和管理经济学占75分(5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材料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管理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理解企业管理运营的规律,理解管理学理论体系中的基本工具与方法。
3、能够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工具以及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企业经营管理问题。
●考试内容 管理学原理部分
(一)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概念及其特征;
2、管理的基本职能;
3、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4、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二)管理思想的发展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2、法约尔的经营管理理论;
3、梅奥的霍桑试验和人际关系学说;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5、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6、西蒙的决策理论;
7、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8、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新趋势。
(三)管理的基本原理
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和意义;
2、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的基本内容;
3、责、权、利和能力四者之间的关系。
(四)管理的基本方法
1、管理的法律方法的内容与实质、的特点与作用及正确运用法律方法;
2、管理的行政方法的内容与实质、特点与作用及如何正确运用行政方法;
3、管理的经济方法的内容与实质、特点及如何正确运用经济方法。
(八)管理决策
1、决策概念和分类;
2、决策的原则与过程;
3、决策的影响因素;
4、决策的方法。
(九)计划与计划工作
1、计划的概念及其内容;
2、计划的性质;
3、计划的分类;
4、如何编制计划;
5、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6、滚动计划法的优缺点;
7、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步骤和优缺点。
(十)组织设计
1、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形态的关系;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3、锥形组织结构和扁平形组织结构的基本特点;
4、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影响因素;
5、各种组织形式的依据、优点和局限性。
6、权力的性质和特征。
7、组织中集权与分权问题;
8、制度分权与授权问题。
(十一)人员配备
1、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
2、外部招聘的概念及其优缺点;
3、内部晋升的概念及其优缺点;
4、管理人员选聘的标准、选聘程序、方法和考评的内容及考评工作程序和方法。
(十二)组织力量的整合
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
2、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和不利影响;
3、如何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十三)领导与领导者
1、领导的内涵及其要素;
2、菲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的分析标准与内容;
3、管理方格论;
4、领导艺术的基本内涵。
(十四)激励
1、激励的概念与过程;2亚当斯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3、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的基本内容。
(十五)沟通
1、沟通概念与过程;
2、各种类型沟通的内涵及其优缺点;
3、非正式沟通的特点及其如何管理;
4、沟通的障碍因素及其克服问题;
5、冲突产生的原因、处理的方法;
6、谈判以及如何谈判。
(十六)控制与控制过程
1、控制的基本原理;
2、有效控制的基本特征;
3、控制过程的基本内容;
4、如何选择控制的重点;
5、制定控制标准的方法。
(十七)管理的创新职能
1、创新职能的基本内涵;
2、创新职能的主要内容;
3、创新管理的重点与方法。
管理经济学部分
(一)市场供求分析
1、需求:(1)需求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需求定理。(3)需求函数与需求曲线。(4)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
2、供给。(1)供给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供给定理。(3)供给函数与供给曲线。(4)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3、均衡理论及其运用。(1)均衡价格的确定。(2)均衡的变动与供求法则。(3)价格机制的作用。(4)均衡理论的运用。
(二)消费者行为分析
1、效用的概念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特征。
3、消费者均衡的确定。
4、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5、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应用。
(三)需求弹性
1、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计算及应用。
2、需求收入弹性的概念、计算及应用。
3、需求交叉弹性的概念、计算及应用。
(四)生产决策分析
1、生产函数及其分类。
2、单一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1)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概念、相互关系及其计算公式。(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3)生产的三个阶段与企业的理性选择。
3、两种可变要素的最优组合。(1)等产量曲线的含义及性质。(2)等成本曲线的含义及特征。(3)最优投入要素的确定。(4)规模收益分析。
4、生产函数与技术进步。(1)技术进步对生产函数的影响。(2)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
(五)成本利润分析
1、几个重要的概念(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经济成本与会计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增量成本与沉没成本、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会计利润、经济利润与正常利润)。
2、短期成本函数与长期成本函数。(1)短期成本曲线。(2)边际成本递增规律。(3)长期成本曲线。(4)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3、成本收益分析方法。(1)贡献分析法。(2)盈亏平衡分析法。(3)利润最大化原则。
(六)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
1、完全竞争市场。(1)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2)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3)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短期与长期产量决策。
2、完全垄断市场。(1)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2)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与收益曲线。(3)完全垄断企业的短期与长期均衡。
3、垄断竞争市场。(1)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2)垄断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3)垄断竞争市场的短期与长期均衡。
4、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七)定价实践
1、影响定价的主要因素
2、常用定价方法。(1)成本加成定价法。(2)增量分析定价法。(3)差别定价法。(4)目标成本定价法。(5)新产品定价法。(6)多产品定价法。(7)内部转移价格。(8)搭配销售定价。
(八)市场失灵与政府微观经济政策
1、市场效率及其标准。
2、市场失灵的概念及原因。
3、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
第四篇: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 考试科目名称:企业战略管理(复试)
一、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简答题: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 20分,共40分 案例分析题:1小题,每小题 25分,共25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掌握常用的战略管理分析工具,理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研究方法。
3、能够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企业管理问题
●考试内容
1(一)战略管理概论
1、战略管理的本质。
2、战略管理的概念、特点及作用。
3、战略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各主要学派的基本观点。
4、战略管理与其他企业管理范畴的联系与区别。
5、战略管理要素、战略管理层次与战略管理过程。
6、区分总体战略、经营单位战略、职能战略。(6)熟悉企业战略管理的全过程;
7、管理者在战略管理中的地位,战略管理者与一般管理者的区别。
8、战略管理者的观念、能力和行为方式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二)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1、企业战略环境的构成要素。
2、宏观环境因素分析。
3、产业竞争性分析。
4、竞争对手分析。
5、行业结构与经济状态的战略分析。
6、行业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特点;
7、掌握驱动行业竞争的五种竞争力量;
8、成功关键因素分析的主要思路。(三)企业的内部环境分析
1、企业内部环境及其分析方法。
2、企业资源。
3、企业独特竞争能力分析。
4、企业核心能力。(1)核心能力的概念;(2)核心能力的评价标准;(3)核心能力的培育方法。
5、战略外包。
6、持续竞争优势。
7、SWOT分析法。
8、战略要素评价矩阵。
9、波士顿矩阵(BCG)。
10、价值链的构成和分析原理。(四)企业使命与战略目标
1、企业使命的含义。
2、企业使命的意义。
3、企业使命的表述。
4、战略目标。(1)战略目标的定义;(2)战略目标的特征;(3)设定战略目标的原则;(4)设定战略目标的方法和技术;(5)战略目标的表述。
(五)公司战略选择
1、稳定型战略的类型与优缺点。
2、发展战略的每一具体战略类型的含义及其优缺点、适用条件。
3、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方式。
4、防御战略。
5、并购与重组战略。(1)企业购并的动因;(2)企业购并易出现的问题;(3)有效购并的要点。
6、国际化战略。
7、专业化战略。
8、一体化战略。(1)一体化战略的类型、动因和优缺点;(2)纵向一体化;(3)横向一体化。
9、多元化战略的动因和条件,区分各种类型的多元化,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应性。
10、企业组建战略联盟的动因和基本形式。
11、战略匹配。
12、混合型战略。(六)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
1、成本领先战略的概念及其形式、适用条件、优缺点、实现途径。
2、差异化战略的概念及其形式、适用条件、优缺点、实现途径。
3、集中化战略的概念及其形式、适用条件、优缺点、实现途径。
4、三类通用竞争战略的异同点。
5、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企业的竞争战略。
6、新兴产业、成熟产业和衰退产业阶段的战略选择依据。
7、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背景和动因。
8、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类型。(七)职能战略
1、市场营销战略。(1)市场细分;(2)市场选择;(3)市场进入;(4)市场营销竞争;(5)市场营销组合。
2、财务战略的资金的筹集与运用、利润分配。
3、生产战略的地位、制定过程、问题及对策。
4、研发战略。(1)研究与开发战略的意义;(2)研究与开发战略的类型与选择。
5、人力资源战略。(1)人力资源战略的含义和目标;(2)人力资源开发战略;(3)人才结构优化战略;(4)人才使用战略;(5)人力资源战略的选择。
6、每一种职能战略的具体实现形式,以及在整个企业战略体系中的作用。
(八)战略实施
1、企业战略与组织的融合。
2、典型的组织结构形式。
3、组织结构的进化。
4、企业组织的战略创新。
5、战略与资源的关系。
6、企业战略资源。(1)企业战略资源的内容;(2)企业战略资源的评估与分配;(3)战略与资源的动态组合。
7、战略管理对企业家的要求;企业家应具备的战略素质;企业家的战略思考逻辑;企业家的培养与激励。
8、战略的权变性特点。
9、战略评价方法及战略选择过程。
(九)战略控制
1、战略控制的特点、原则。
2、战略控制的方式。
3、一个有效的战略控制系统的要求和条件。
4、战略控制的过程。
5、战略控制的基本类型。
6、战略变革的力量分析过程。
第五篇: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生态学》考试大纲
本《生态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自20世纪60年代人类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以来,它已成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由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的基础学科。要求考生掌握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了解生态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具有灵活运用生态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态学相关问题的能力。
本试卷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主要题型包括名词解释、成对名词辨析、问答题和综合分析题4种类型。
一、考试内容
(一)绪 论
1.生态学的定义、发展过程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分支学科与研究方法 3.现代生态学发展的趋势
(二)生物与环境
1.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2.生态因子的概念及作用原理
3.生态因子(光、温度、水、土壤、大气等)的生态作用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三)种群生态学
1.种群、异质种群概念与特征 2.种群空间分布特征 3.种群密度的估计 4.种群的动态
5、种间相互作用类型及其特征
6、种群生活史及繁殖策略
7、种群的调节
(四)群落生态学
1.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2.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3.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测度方法、影响因素及与稳定性的关系 4. 群落的动态:形成与演替 5.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6. 群落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五)生态系统生态学
1.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概念、组成、结构、功能、稳定性、服务功能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生产、分解、能流过程、能流分析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化循环概念及主要物质的循环类型及特点 4.生态系统中物质分解过程及其影响因子 5.生态系统的发育
6.生态系统主要类型的结构特点及其分布
(六)景观生态学
1.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和主要理论 2.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七)应用生态学
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 2.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及应用
3.全球变化:概念、原因、生态学潜在风险 4.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5.入侵生物学的概念、可能途径与生态风险
二、考试要求
(一)绪 论
1.理解生态学的主要定义 2.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3.掌握现代生态学发展的趋势
(二)生物与环境
1.了解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2.掌握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
3.深入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及其限制因子、生态幅的概念
4.熟练掌握光、温度、水、土壤、大气CO2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特点 5.掌握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性及其生态类型
(三)种群生态学
1.理解种群、异质种群概念与特征 2.了解种群空间分布的特点
3.熟练掌握种群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的估计方法 4.掌握种群增长模型、生物学参数及r、k对策者特征 5.熟练掌握种间相互作用类型及其特征 6.了解生态位与竞争排斥原理和概念
7.熟练掌握协同进化的原理及不同类型种间的协同进化作用关系 8.熟悉种群生活史及繁殖策略
9.理解种群调节的六大学派的学术思想及争论焦点 10.灵活运用种群调节理论分析和解决种群生态学问题
(四)群落生态学
1.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发展过程 2.掌握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3.理解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4.了解群落演替的含义,演替的特征和阶段规律 5.熟练掌握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和演替的系列类型 6.熟练掌握群落多样性的概念、测度方法及影响因素
7、了解群落生态位、排序和聚类分析的一般方法 8.掌握中国群落分类的原则、主要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9、灵活运用群落生态学原理分析生态演替、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中的生态问题
(五)生态系统生态学
1.了解生态系统基本概念
2.掌握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3.熟悉生态系统中能流基本途径、特点和基本模式
4.熟练掌握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测定的原理和主要测定方法 5.掌握物质循环基本概念、特点
6.熟练掌握水、碳、氮、磷和有毒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途径与主要特点 7.理解生态系统营养物质输入和输出的主要途径和收支特点 8.熟练掌握生态系统中物质分解过程及其影响因子 8.掌握生态系统发育中的特征变化
9.掌握陆地生态系统主要类型的分布及其特征
10、灵活运用生态系统生态学原理分析全球变化、生态系统管理与服务功能中的生态问题
(六)景观生态学
1.了解景观和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2.理解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理解景观格局、过程和尺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掌握等级理论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4.了解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思想在景观生态规划、自然资源管理、土地持续利用、全球变化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七)应用生态学 1.熟悉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理解生物多样性的的价值、保护途径
3.掌握全球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及其减缓途径 4.熟练掌握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主要技术 5.了解入侵生物学的概念、可能途径与生态风险
三、主要参考书目
1.戈 峰 主编,现代生态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2.李 博 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编制日期:2018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