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的措施研究(模版)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的措施研究
孙少君 安徽农业大学09169059
摘要水资源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维护国家安全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世界上13大缺水国之一,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面临日趋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危机,从主观上分析,缺水现象是人为的湖泊、河流等湿地萎缩消亡,地表植被遭受破坏,水环境污染加剧及其治理缓慢、监管不力等因素所致。解除水资源危机,务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努力探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忧患意识,着力发掘水资源潜力,扎实有效地推进节水、管水、治水诸工作,促进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努力探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水资源匮乏的后果;可持续办法。
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and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measures research
AbstractWater is the source of life, but also the important material bas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aintaining national security and irreplaceable strategic resources.China is the world's 13 major lack of water,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has become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rategy.Fac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crisis, from subjective go up analysis, water shortage is artificial lakes, rivers and other wetland wither away, vegetation destruction, water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its control of slow, such factors as lack of supervision by.Lifting the water resources crisis, must be guided by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dopt answer measure actively, str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 of water resources sustaining utilization.Enhance hardship consciousness,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of water resource, promoting effective water saving, water, water the job, promote water resources and economic society the comprehensive, harmoniou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should take active measures, effort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 of water resources sustaining utilization.Key words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water resource deficient consequences;sustainable approach.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的问题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水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利用形式依然严峻。且水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二者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丰富,人均占有量更少,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人均水资源量24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的1/4,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北方黄、淮、海3个流域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人均的1/5.到下世纪中叶,按16亿人口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比现在降低1/4,约为1755立方米,淡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将更加严峻。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极不匹配。长江及其以南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36.5%,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1%;淮河及其以北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5%,其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9%.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大部分地区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水资源中大约有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降水量年际变化也很大,还往往出现连续丰水或枯水年的情况。[2]
目前中国的水资源的现状不容乐观,且形势有不断恶化的趋势。尤其是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以及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制约因素,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理性地思考并解决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我国水资源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水资源供求矛盾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 m3,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被联合国有关机构称为处于严重缺水的边缘。全国年缺水量近400亿m3,约有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200万hm2,年均减产粮食280多亿kg。在668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10个严重
缺水[3]。
2.水资源污染水资源是量与质的高度统一。目前我国不仅面临水量的危机,同时水质危机也很严重。我国7大水系普遍受到污染,海河、辽河污染最重。在全国2800多个湖泊中,凡接纳城镇污水的湖泊,大多出现了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目前我国全年排污量超过435亿t,其中80%以上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天然水体。全国城市90%的水域受到污染。在7亿人饮用的水中,大肠杆菌严重超标,在3亿人饮用的水中,含铁量超标,1.1亿人饮用高硬度水,0.5亿人饮用高硝酸盐水,全国35个重点城市只有23%的居民饮用水基本符合卫生标准[4]。
3.用水矛盾在中国,约有一半的水资源已被开发利用。海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到100%,大大超过国际上公认的30%~40%的河流开发利用率上限。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海河流域地表水控制利用率达到94%,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为100%,水资源总量消耗率达到96%。我国其他地区也存在着地下水开采过量问题。在华北、西北城市所使用的水资源中,地下水的比例分别高达72%和66%。目前,石羊河流域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已经导致含水层中贮水量的减少和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5]。
4.用水浪费农业、工业及城市是我国水资源的3大用户,这3大用户都普遍存在着用水浪费的现象。据统计,在中国华北平原,一半的水在农田输水过程中因渗漏而损失了。我国平均每生产1 t粮食需灌溉972m3水,而以色利仅需280m3。在工业领域,由于现有用水设施技术落后,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m3,而美国是8m3,日本只有6m3。这些情况是我国的用水量为发达国家的10~20倍的部分原因。目前,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55%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6]。
5.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km2,比10年前减少11万km2。但是,中国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仍然有所扩展,特别是大江大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仍然严重。受水力侵蚀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云、贵、川、渝、鄂和黄河中游地区的晋、陕、蒙、甘、宁。黑龙江、辽宁、山东、河北等地的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也非常严重[16]。受风力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为西北部地区的新疆、内蒙古、青海和甘肃等。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在过去15年内增加了2倍,仅宜昌段每年泥沙沉积量就达到5亿t左右[7]。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面临日趋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危机,我们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努力探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1.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水环境特别是水污染
问题愈来愈突出,保护好有限的水资源至关重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开源、节流、保护并举,把节流放在首位的基本方针。从我国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中不难看出,“短缺”与“浪费”并存是我国水资源危机的重要特征。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缺水问题要通过节水来解决。[8]
2.中水回用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中水,即城市污水处理后的再生
水,可实现灌溉、洗涤、环卫、造景等非引用功能,是国际公认的第二水源。有市政中水,是通过大市政管网收集城市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在通过市政管网系统回供给用户使用;再有是用水单位或居民小区自建中水,是用水单位或小区自建的小型中水处理系统。中水回用一举数得:其一,实现了水资源的多次重复利用,极大节约了水资源,其二,合理的中水价格政策大大降低了中水使用成本;其三,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会为生产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中水可以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总量,从而增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生态的保障作用,为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拓展空间。中水利用是实现污水资源化的有效途径,运做得好,可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资源效益四丰收。中水利用作为一种增水设施,应纳入水资源体系进行配,中水设施建设应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在中水设施规划、建设时,把处理与利用相结合,以实现投资收益。[9]
3.充分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积极发挥政府职能,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通过对水资源和水价的分析,水的定价原则没有实现商品定价原则时,水利行业是“不完全竞争产业,它不同于完整意义上的竞争产业。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创造条件,使水利行业向“两化”过渡,即向水利服务功能社会化、水利经济产业化过渡。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是水资源开发、保护、利用的两把利剑,缺一不可。特别是处于基础产业的水利行业,要确保政府和水利行业两个积极性的发挥。从水利行业内部,重在学会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包括水资源开发使用权交易和综合功能的水工程配额交易市场等。以产权为纽带,供水企事
业单位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阶梯式给水”,“对超标用水提高水价,促进实现节水。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水价必须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所赋予的环境和以水为基础的环境是不可再生的,必须加以保护,特别是在城市供水中,水费还应包括一部分排洪、污水处理费用,以保护水环境。
4.综合治理江湖,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大江大河大湖坚持“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实行综合治理。通过堤防建设、河道整治、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等措施,形成综合防洪体系。随着供水规模的扩大和用水量的增加,多水源、多部门的用水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发挥水利部门水量水质同步监测、统一管理的优势,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既要有统一的综合管理,又要有统一的分区、分级管理。水管理的重点是加强立法工作,依法管水、用水和保护水;将粗放型水管理向集约型转变;将公益型发展模式向市场效益型转化。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行地下水有序、合理、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模式。只有管好、用好、保护好有限的水资源,才能解决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
[10]
结论:我国水资源正面临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相当尖锐矛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大力节约用水,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将对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将大有改善。另外,在现代科技日新月易的今天,水资源管理也要跟上现代化发展的步伐,现代科学理论如水资源符复合系统理论、水资源生命周期理论、水资源系统分析理论等都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大量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何晓君.试析水资源利用现状及水污染防治对策[J].科技信息,2007,(18):501.[2] 陈志恺.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J].中国水利,2000(8):38~40.[3] 贾绍凤,何希吾,夏军.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
(5):347~351
[4] 刘昌明,何希吾.我国21世纪上半叶水资源需求分析[J].中国水利,2000(1):19~2
0.[5] 陈志恺.21世纪中国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问题[J].中国工程科学,2000,2(3):7~1
1.[6] 任伯枳,熊正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2.[7] WORLD WATER COUNCIL.World water vision 2025[M].Earth scan Publi
cations Ltd,2000
[8] 李桂亭,王杰.国内外水资源危机现状及其原因[J].徽农学报,2007,13(15):40-43.[9]
第二篇: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分析
开篇语
地球表面的72%被水覆盖,但是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0.75%,有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约0.007%的水可被人类直接利用,而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但是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我们要加强保护水资源意识,不要让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匮乏, 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万亿立方米, 居世界第六位, 人均水资源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是世界公认的13个水资源匮乏国家之一, 每年我国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21 世纪, 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 不仅工业用水增长幅度大, 而且城市地区也成为我国新增用水量的主要集中地区。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供需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缺水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2、水资源分布不均
在我国, 南方拥有的水资源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 而北方, 仅占19%。专家指出, 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 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 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 这就更加加重了我国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这样的水资源分布格局导致南北方在发展经济和利用水资源方面不均衡, 进而产生利用和争夺水资源的矛盾。
3、地下水资源消耗严重
我国地下水占国内水资源总量的1 /3, 但近20 年来, 开采的地下水平均以每年25 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在全国400多个城市中, 地下水的用量在城市用水总量中占30%, 地下水的用量如此巨大, 且其水质也不容乐观。据国家环保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在69个城市中,类水质城市不存在,类水质城市仅有10个, 占4.5%,类水质城市有22个, 占31.9%。1类水质城市有22个, 占53.6%, 即1 /2 以下的地下水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的过度耗用及质量过低不仅造成水资源匮乏, 还导致地表塌陷, 增加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可能性, 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4、水资源污染严重, 用水效率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工业、农业废水和社会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大, 年排放污水800 多亿立方米,城镇日排污水约为1.37亿立方米, 水资源污染严重,污水的处理和利用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污水处理效率仅为6%。
2006年, 七大水系中,用水效率方面, 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全国平均只有0.43, 城市供水未入户前就有1 /3漏损,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55%左右。从我
国水资源的现状可知, 我国人均水资源贫乏,水资源处于全面告急状态中。因此, 保护水资源是我国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尽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对水资源保护意识逐步增强, 分别就在一些国家立法和地方法规方面增加了对水资源的保护条款, 但力度不够, 保护水资源还有许多工作要开展。4.5%,类水质城市有22个, 占31.9%。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水资源问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水利部党组在总结历史治水经验,深入分析客观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新治水思路。为缓解我国21世纪初期水资源供需压力,应把水的问题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进行统筹考虑,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认真研究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配置水资源,慎重论证重大水资源工程的布局,建立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的保障体系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实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环境安全。
1、人与洪水协调共处,建立完善的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
要确保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保证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中下游干流及重要支流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特大城市能够防御百年以上洪水。要继续建设一批防洪控制性枢纽,初步完成重点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抓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基本消除隐患。在全国建立防洪保险、救灾及灾后重建机制。建立现代化的防洪减灾信息技术体系和防汛抢险专业队伍。
2、开源节流并举,建立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保障体系
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与经济结构,有限满足生活用水,基本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用水,逐步改善生态用水。要新增供水能力800亿m3,基本解决华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重要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解决现有24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得到初步改善。在积极开源的同时,大力推行节约用水。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在保证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通过采取各种节水措施,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使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加强对城市工业和生活的节水管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工业万元产值取用水量下降到35m3以下,初步建设一个节水型社会。
3、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十五”期间尽早开工建设。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缺水矛盾,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路将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相互联接,形成“四横三纵”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达到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目标。三条调水线路年调水总量约380亿~480亿m3,可基本改变我国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状况。
水利部专门成立了由部长挂帅的南水北调领导小组,组建了南水北调管理
局。有关省(市)和流域机构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抓紧开展前期工作。本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朱总理提出的“三先三后”(即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科学确定调水量、对工程配套、筹资方案、建设管理体制、水价政策、运营模式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论证,以求取得最大的综合效益。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南水北调城市水资源规划》、《东线工程治污规划》、《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南水北调节水规划要点》、《海河流域水资源规划》,完成了东、中、西线规划的修订,正在抓紧水资源合理配置专题研究和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的编制工作。
4、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
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采取措施切实保证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水资源保护,搞好城市河湖水系的综合治理,为广大人民提供优美的水环境。
主要城市供水水源地的水质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江河湖库水质状况恶化的趋势要得到初步遏制。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和重点河湖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控制。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万km2,其中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重点地区分别治理20万km2和13万km2,建立一批预防和监督区,划定一批重点预防保护区,控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保护水资源的对策
鉴于对我国水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我国水资源保护现状, 本文对水资源的保护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立法, 完善法律法规
目前, 我国对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多, 但关于中水回用方面的法律法规现还未作规定, 如果能使工业企业的中水做到回用, 节约的水资源则是相当可观的。因此, 国家应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来对中水回用加以约束, 具体应包括: 新建项目凡是能够使用中水的应同步规划、审批、设计和施工工, 节水部门在核定用水指标时, 应扣除可用中水的替代水量, 以保证水工程的推广。已建中水设施的单位要确保其正常运行;要对中水出水水质的监测定期化、制度化;要求城市草地树木浇灌汽车冲洗等只允许使用中水等。此外, 政府还应对中水回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如对自筹资金建设中水设施的企业, 可优先提供一定的环保项目贷款, 减免重水生产企业的增值税、所得税等。
2、统筹规划南北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因此, 要使水资源平衡, 就要统筹规划, 综合利用, 采用地表水与地下水进行跨流域的南水北调, 从而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减少南方的水害和长江的入海量, 改善北方的生态环境。
3、加强水资源的污染防治
污染是影响水资源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 防止水资源污染是保护水资源的关键。要防止水资源污染首先要做到控制污染源, 做到 治污为本随着工业化和人口的迅猛发展, 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农药、生活污水以及
各种固废弃物, 其中工业废水是最为严重的危害。近年来, 随着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视, 不断强化对环境的综合治理, 使得污染物的排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因此, 加强水资源的污染防治是保护水源水质、改善环境的必然要求。
4、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的开采, 应保持开采和补给平衡。对地下水的开采要做到: 优化开采布局, 划分可采区和禁采区, 严格控制允许开采量;建立计算机管理模型, 重视地下水的人工补给;利用雨季的雨水、江河湖泊水、地表水和经过处理的废水作为补给源;加强对地下水的资源统一配置、合理利用的科研工作。
5、建立合理的用水经济奖惩体系 我国多年来在水资源的管理上重开源、轻节流, 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的水价格相对较低, 使得公众对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水意识不强。因此,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合理的用水经济奖惩体系, 如对城市生活用水,按每户人口数制定每月标准用水量, 超量用水时, 超过用水的那部分应实行加价收费, 用水量未达到用水标准时, 不足用水的那部分实行奖励;对农田灌溉用水,采取国家、地方和个人三方投资的形式建滴灌和喷灌系统, 并制定每亩用水标准和奖罚制度等。
结语
我国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 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除应当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外, 还应针对我国水资源现状采取其它的措施加以保护水资源, 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011年12月15日
中国地理课程论文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分析
姓
班级 学号:
第三篇: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分析
开篇语
地球表面的72%被水覆盖,但是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0.75%,有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约0.007%的水可被人类直接利用,而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但是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我们要加强保护水资源意识,不要让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匮乏, 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万亿立方米, 居世界第六位, 人均水资源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是世界公认的13个水资源匮乏国家之一, 每年我国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21 世纪, 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 不仅工业用水增长幅度大, 而且城市地区也成为我国新增用水量的主要集中地区。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供需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缺水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2、水资源分布不均
在我国, 南方拥有的水资源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 而北方, 仅占19%。专家指出, 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 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 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 这就更加加重了我国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这样的水资源分布格局导致南北方在发展经济和利用水资源方面不均衡, 进而产生利用和争夺水资源的矛盾。
3、地下水资源消耗严重
我国地下水占国内水资源总量的1 /3, 但近20 年来, 开采的地下水平均以每年25 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在全国400多个城市中, 地下水的用量在城市用水总量中占30%, 地下水的用量如此巨大, 且其水质也不容乐观。据国家环保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在69个城市中,类水质城市不存在,类水质城市仅有10个, 占4.5%,类水质城市有22个, 占31.9%。1类水质城市有22个, 占53.6%, 即1 /2 以下的地下水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的过度耗用及质量过低不仅造成水资源匮乏, 还导致地表塌陷, 增加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可能性, 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4、水资源污染严重, 用水效率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工业、农业废水和社会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大, 年排放污水800 多亿立方米,城镇日排污水约为1.37亿立方米, 水资源污染严重,污水的处理和利用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污水处理效率仅为6%。
2006年, 七大水系中,用水效率方面, 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全国平均只有0.43, 城市供水未入户前就有1 /3漏损,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55%左右。从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可知, 我国人均水资源贫乏,水资源处于全面告急状态中。因此, 保护水资源是我国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尽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对水资源保护意识逐步增强, 分别就在一些国家立法和地方法规方面增加了对水资源的保护条款, 但力度不够, 保护水资源还有许多工作要开展。4.5%,类水质城市有22个, 占31.9%。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水资源问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水利部党组在总结历史治水经验,深入分析客观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新治水思路。为缓解我国21世纪初期水资源供需压力,应把水的问题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进行统筹考虑,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认真研究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配置水资源,慎重论证重大水资源工程的布局,建立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的保障体系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实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环境安全。
1、人与洪水协调共处,建立完善的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
要确保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保证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中下游干流及重要支流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特大城市能够防御百年以上洪水。要继续建设一批防洪控制性枢纽,初步完成重点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抓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基本消除隐患。在全国建立防洪保险、救灾及灾后重建机制。建立现代化的防洪减灾信息技术体系和防汛抢险专业队伍。
2、开源节流并举,建立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保障体系
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与经济结构,有限满足生活用水,基本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用水,逐步改善生态用水。要新增供水能力800亿m3,基本解决华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重要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解决现有24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得到初步改善。在积极开源的同时,大力推行节约用水。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在保证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通过采取各种节水措施,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使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加强对城市工业和生活的节水管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工业万元产值取用水量下降到35m3以下,初步建设一个节水型社会。
3、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十五”期间尽早开工建设。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缺水矛盾,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路将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相互联接,形成“四横三纵”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达到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目标。三条调水线路年调水总量约380亿~480亿m3,可基本改变我国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状况。
水利部专门成立了由部长挂帅的南水北调领导小组,组建了南水北调管理
局。有关省(市)和流域机构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抓紧开展前期工作。本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朱总理提出的“三先三后”(即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科学确定调水量、对工程配套、筹资方案、建设管理体制、水价政策、运营模式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论证,以求取得最大的综合效益。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南水北调城市水资源规划》、《东线工程治污规划》、《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南水北调节水规划要点》、《海河流域水资源规划》,完成了东、中、西线规划的修订,正在抓紧水资源合理配置专题研究和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的编制工作。
4、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采取措施切实保证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水资源保护,搞好城市河湖水系的综合治理,为广大人民提供优美的水环境。
主要城市供水水源地的水质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江河湖库水质状况恶化的趋势要得到初步遏制。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和重点河湖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控制。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万km2,其中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重点地区分别治理20万km2和13万km2,建立一批预防和监督区,划定一批重点预防保护区,控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保护水资源的对策
鉴于对我国水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我国水资源保护现状, 本文对水资源的保护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立法, 完善法律法规
目前, 我国对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多, 但关于中水回用方面的法律法规现还未作规定, 如果能使工业企业的中水做到回用, 节约的水资源则是相当可观的。因此, 国家应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来对中水回用加以约束, 具体应包括: 新建项目凡是能够使用中水的应同步规划、审批、设计和施工工, 节水部门在核定用水指标时, 应扣除可用中水的替代水量, 以保证水工程的推广。已建中水设施的单位要确保其正常运行;要对中水出水水质的监测定期化、制度化;要求城市草地树木浇灌汽车冲洗等只允许使用中水等。此外, 政府还应对中水回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如对自筹资金建设中水设施的企业, 可优先提供一定的环保项目贷款, 减免重水生产企业的增值税、所得税等。
2、统筹规划南北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因此, 要使水资源平衡, 就要统筹规划, 综合利用, 采用地表水与地下水进行跨流域的南水北调, 从而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减少南方的水害和长江的入海量, 改善北方的生态环境。
3、加强水资源的污染防治
污染是影响水资源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 防止水资源污染是保护水资源的关键。要防止水资源污染首先要做到控制污染源, 做到 治污为本
第四篇:如何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如何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水资源现状:
水资源处于不断的消耗和不断的补充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取之不尽”的特点,但是水资源的储量的有限及分布的不均匀又使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处于缺水状态,中国就是世界缺水国之一。首先,在水资源总量上,中国多年平均降水量6190㎞3,折合降水深度648㎜,居世界第六位,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是水资源较为丰裕的国家,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量仅有2300m3,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在世界149个参加统计的国家中排名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另外,中国有15个省份人均水量低于严重缺水线(1700 m3),其中有10个省份甚至低于生存起码线(1000 m3)。远观未来,中国人口持续增多,工业更加发展,而水资源反向减少,情景不容乐观,中国缺水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的特点:○ 1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口众多、耕地面积较大,按人口和耕地面积分配,水资源数量极为有限,每公顷耕地所占有的径流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80%;平均每人年占有的径流量不到世界平均值的25%;○ 2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首先,我国受夏季风的影响,全年降雨量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年内变化大。而年际变化也比较大,几乎每年都有旱涝灾害出现,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再次,降雨量分布呈带状分布
我国径流带、径流深区域分布表
○3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分配不匹配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
在水资源日渐匮乏的前提下,中国水资源开发力度渐大速度渐急,许多江河出现从未有过的断流或者断流时间变长或者供水不足,湿地、草原等退化,导致工农业损失惨重,水土流失等恶性循环,生态破坏严重。
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
大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等因经济发展较快、劳动了需求较大,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持续入驻,而这些数量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加上工农业更加发展,而城郊地区或者是农村人口连年减少,导致城市水资源需求量大幅上涨,城市用水紧张,供需矛盾尖锐。
3、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因北方城市年降雨量贫乏,居民用水、工业用水都很大程度上依赖地下水供给,近几年,一些城市甚至城乡地区发展速度加快,地下水开采量渐大,过量开采,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盐度过高、滨海地区海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而这些问题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工农业的直接损失以及它是对未来的城市建设的埋下的一颗炸弹。
4、江河湖库水污染严重
沿河沿江沿海的工厂、居民的三废肆意排放以及政府部门的监督不到位是导致江河湖库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些外来物种的入侵如水葫芦等因在中国无天敌在江河湖库中大肆繁殖,水中氧气不足,生物大群死亡也导致水质受到污染,而这些水质的污染直接导致了一些地方的水质型缺水。
5、水资源利用率低,循环利用能力差,浪费严重
有资料显示,以色列等国的沙漠降雨量利用率高达90%,而中国沙漠区降雨量利用率仅为10%,以此为例可见中国的水资源利用率极低;循环利用一向是中国的软肋,一些工厂如何进行二次利用冷却水都不懂,更谈不上其他更高难度的水的循环利用了,这就直接俄导致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6、公民节水意识薄弱
主要是南方的丰水带这种现象比较明显,因为水资源相对丰富,水价较为低廉,民众刷牙不关水龙头、洗澡需要1小时等现象比比皆是,而城市的居民用水较为节省,主要归功于水价的调控。但节水意识应该是排除水价高这个因素,而真正是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的从而进行节水的一种观念。所以相对来说公民的节水意识是薄弱的。
总体来说,水资源短缺形势越来越严峻,在未来发展的路上,我们对水资源的需求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而这种需求与水资源的供给矛盾很尖锐,循环利用还没有得到重视,污染也尚未解决,开发新的水源如海水淡化技术上我们还没有完善,公民的节水意识,城市的节水氛围还没有形成。
应对措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既然水资源形势日渐严峻,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那么我们必须对这有限的、不可替代的水资源进行合理、高效、综合、经济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即实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必经之路。
一、建立多途径的水资源供给体系
实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供给的问题,通过科学合理地开发、调配、保护水源以解决工农业及居民用水的需求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Ⅰ、开源——科学利用河川径流水、合理开采地下水、积极开发海洋水、重视处理污水废水:河川径流水向来是我们淡水利用的主题水源,在这一块,我们应该本着不影响河流枯水期的生态用水、环境容量、水生动物保护等原则,有计划地进行取水、分水,同时,因我国南方地区是洪灾高发区,应该研究如何利用洪水资源;地下水不仅在北方地区被广泛采用,在南方的农村、城乡一带很大部分地方至今还是采用井水的。但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对地下水开采不合理、过量开采等问题,导致局部地区发生很多地质环境问题,所以今后的地下水开采一定要合理、有限度。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水文、气象等条件,确定开采地点和允许的稳定开采量,并严格把控,从而使地下水资源能够得到永久持续的利用;我国的海岸线很长,达到了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由此可知我国的海水资源是很丰富的,但是沿海许多地方却出现了淡水资源匮乏的现象。积极开发海水资源可避免舍近求远,沿海地区可以直接受惠,但是开发海水方面中国还没有足够的经验,还需要向外国借鉴发达的海水淡化技术。可是即使海水没有淡化,它的可利用价值还是很高的,工业所需的大量的冷却水、游泳池的水、消防用水、洗车场的用水这些都是可以依靠海水的,这只需要铺设一定的管道;同样的可以变废为宝的还有污水和废水,这些污水和废水的直接排放显然是最不理想的做法,因为这样既浪费又污染水资源,应该大力发展污水处理厂,把处理过的清水再次利用,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即使成本高些但是对环境的保护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Ⅱ、调配水源——增建蓄水工程,对水资源进行季节性调配、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水资源进行区域性调配:蓄水工程在建国以来就一直备受领导班子的重视,我国拥有很多大型的水库、水坝、水电站用于蓄水及发电,最新最大的长江三峡水库已经建成,它的蓄水量目标为175m,最近几天也冲刺到了173m这样的高度,这样的形势可见我国季节性缺水的情况将有所改善;另外,跨流域调水工程最为著名的就是南水北调工程了,拥有东线、西线、中线工程,分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京津地区、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缺水问题,还有一系列的东水西调等工程,主要就是为了解决我国水资源区域性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Ⅲ、涵养水源——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地措施:在大江大河的源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涵养水源,以保持整片流域的水量。主要的措施是植树种草,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集中力量搞好植被建设,以达到拦沙、保水、固土、涵养水源的目的。
二、形成节约水资源的利用方式
在农业用水方面应最为重视,只因我国的农业用水量占了总用水量的80%以上,这不仅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更因为我国的农业用水利用率低,许多地方都使用粗犷经营的方法使得水资源消耗过大,应该借鉴农业节水大国以色列的滴灌及喷灌的方法进行农业灌溉;工业用水比重虽不大,但是用水集中,应该因地制宜,比如在水资源紧张的地区尽量避免大规模的发展钢铁等需水量大的工业,并且改进工业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也呈上升的趋势,现许多用水紧张的城市纷纷采取提高水价的方法控制居民用水量,这是个不错的方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一些节水型的用水设备也不断的更新出炉,相信在这一块我们会越做越好。
三、加强保护与治理
在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的严峻形势之后,对我们的水资源加强保护和治理,首先从源头看我们应建立更过的水资源保护区;再有应抓好水污染的控制、加强污水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及处理后的重复利用;另外还要重视江河湖泊及湿地的保护。
四、营造节约用水的社会氛围
1、加强法制建设:应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政策法规,并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加大执法力度;
2、造就社会环境: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广泛开展各项节水爱水活动,使新一代树立一种全新的水的观念。
第五篇: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离不开水。水资源短缺已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并逐渐显示出水资源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水资源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黄河的频繁断流,长江冰川面积的逐渐缩小,大量水土流失等,给我们留下沉重的思考。我国是世界上13大缺水国之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面临日趋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危机,我们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努力探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关键词:水资源、现状、问题、挑战、可持续、措施
我国人均水量少,只有世界平均水量的1/4,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中国有可能在未来出现严重的水危机。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认识我国水资源利用的现状,洞察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困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问题及对策意义重大。
一、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1、水资源短缺
目前,水资源严重缺乏构成的水危机已威胁到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使各国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都面临着严峻考验。全球水资源为14亿km3,工农业用水分别占世界用水量25%和70%。因人口急剧增长,全球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近几年已减少25%。历来被认为资源丰富的我国,水资源问题不容乐观,人口占世界的22%,而淡水量仅占世界的8%,人均占有量为2400km3。目前1.33亿hm2耕地中,尚有0.55亿hm2为无灌溉条件的干旱地,有0.93亿hm2草场缺水,全国每年有2亿hm2农田受旱灾威胁,农村8000万人和6000万只家禽饮水困难。农业缺水量达3000亿m3。我国主要河流黄河自80年代以来,几乎年年出现断流,且断流流域不断延长,范围不断扩大,断流频数、历时不断增加,给工农业造成巨大损失,平均每年损失为200亿元,同时断流也给沿黄居民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2、水污染严重
近年来,我国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全国每年排放污水高达360亿吨,除70%的工业废水和不到10%的生活污水经处理排放外,其余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致使水质严重恶化,污水中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砷、氰化物、挥发酚等都呈上升趋势,全国9.5万公里河川,有1.9万公里受到污染,0.5万公里受到严重污染,清江变浊,浊水变臭,鱼虾绝迹,令人触目惊心。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水系污染严重,86%城市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体污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水资源平衡受到破坏,一方面造成水源减少,一个些地区连年干旱,另一方面一些地区连年出现洪涝灾害。干旱和水灾都给工农业及人民生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水土严重流失,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土
壤近50亿吨,相当于耕作层为33cm的耕地130万hm2,减少耕地300万hm2,经济损失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9%的水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著称世界,仅以黄河为例,黄河下游河床每年以10cm的抬升,已高出地面3-10米,成为地上悬河。由于淤积,全国损失水库容量累计200亿m3。
二、我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和持挑战
1、水资源浪费严重
水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供水具有成本,这就体现水的商业价值。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政府和人民对水资源的稀缺性问题没能充分认识,水资源无论以要素身份对企业还是以商品身份对消费者而言,几乎是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相应的价格形成机制下,国家所确定的水资源价格对调节水资源的供求关系及其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也就基本不起作用。在相应的价格运行机制下,因价格制定主体认识的偏差所确定的价格也不会通过其自身运动而得以纠正。所以尽管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水的供应价格大幅度上升,但由于水资源价格机制不合理的状况没有得以改变,故而水价仍然不合理。就按现在来说,在发达国家水价与电价的比例是6:1,水比电贵,而在我国是1:1,甚至更低,水费往往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不讲经济效益,水利建设投资也是由国家财政预算加以解决,目前水价根本起不到调节水资源市场供求矛盾的作用。水价偏低导致用户对水的价格不敏感,节水观念淡薄,造成用水过程中大量浪费。同时由于低水价导致人们对水资源稀缺性缺乏足够认识,对水资源保护认识也存在不足,以致在浪费水资源同时,还不断向水中大量排放污染物。
2、水资源产权管理混乱
按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水资源归国家、全民所有。这种安排在传统体制下必将会演化为国家拥有归属权,国家之中的不同利益主体拥有使用权的结果。现实情况下国家这一所有者代表经常缺位从而导致对水资源使用者的管理不完善,表现在使用者无偿占有或使用水资源,对破坏、严重浪费水资源的使用者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
在存在水资源产权转让市场的情况下,水资源的使用权数量是根据使用水资源的效率原则来配置的。然而在其不健全或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下,水资源使用权数量的配置则难以体现效率原则。由于现行水资源产权关系缺乏灵活有效的转让方式,导致谁占用水资源谁就控制水资源的使用权,影响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传统的水资源管理部门的弊端主要是以条条为主,块块为辅条块分割严重,块块利益诱导大于条条约束;部门林立,缺乏综合管理,管理方式单一,手段落后,排除或基本排除市场的作用。可以想象这样的管理必然导致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经济合理性依据,难以实现其最优配置,难以有效地调动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
3、水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的地势是从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逐级降低,而水资源则从东南向西北递减。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浙、闽等南方面积占全国面积的36.5%,人口占全国的54%,但水资源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而处于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面积占全国面积的47%,水资源量仅占7%,相差很大,总的分布呈现出北方少南方多且水资源的分布相对收地形的影响较大。我国一般分为三个阶梯,第一阶梯是青藏高原地区、此处阻挡了印度洋暖流致使西北地区降水少、水资源
缺乏;第三阶梯为大兴安岭、太行山第一线以东至海边,多为平原适宜大气的循环,降水量丰富;第二阶梯为过渡地带,地形差异使水资源分布呈现出区域分布不均。
4、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不合理现象
大批量地砍伐树木、开垦荒地使得森林植被锐减,而进行农业作业又需大量的灌溉用水,森林植被的失去导致水资源的涵养能力下降,只能引地表水进行灌溉,大水漫灌使得地下水位的抬高,造成土地的次生盐渍化。持续过量地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破坏地下水资源,引起地表植被灭亡、土地旱化、沙漠化。尤以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萎缩,石羊河下游民勤盆地地下水超采荒漠化最为明显。开采的不合理导致许多地方出现地面塌陷,危害频频发生。如我国的苏州市区近30年内最大沉降量达到1.02米,上海、天津等城市也都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应对措施
1、节约用水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效措施
建立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措施,而在水资源综合规划指导下,建立初始水权的分配制度,并通过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合理核定基本水价和超定额用水累加价,实行水权有偿转让,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并引导水源向节水、高效领域进行配置,满足建立循环经济对水资源节约和保护要求。总之,建立节水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
2、加强水资源的法制建设,强化水资源保护。
加强水资源的法制建设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建立健全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已有的《水污染防治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的规定》、《水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和《关于防治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等法律、法规虽已体系化,但却未达到协调化和完善化,而且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够,缺乏相应的配套法规。法制建设的另一方面是执法。加强执法管理一是要做到执法要严、违法必究,对违法的责任人除警告、经济制裁外,还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二是要对有影响的违法案件公开处理、严厉打击;三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监督。
3、完善水资源的价格机制。
水资源价格机制的完善是一渐近的过程,国家应切实把“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作为制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的原则,尽快实现完全成本化——以防洪等社会效益为主的水利工程,其运行维护费用由各级财政预算支付。当然还应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承受能力、当地的资源状况以及物价指数的变动做出相应调整。
总之,要做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发展,以上措施只是主要的几个方面。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必须在水资源保护和利用过程中,更加开阔思路,减少错误决策,提高行动效率,这样必能实现人与水资源利用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家崎,王浩.水资源学导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2]汤奇成,曲耀光,周聿超.中国干旱区水文及水资源利用.科学出版社
[3]郑通汉.中国水危机:制度分析与对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