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业专业课作业二
三、选择题:
1、生物质的是最简单的热化学转化工艺。
(A)气化(B)直接燃烧(C)热解(D)直接液化
2、下列不属于生物质中含有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是
(A)纤维素(B)木质素(C)甲醛(D)蛋白质
3、沼气的主要成分是
(A)CH4和CO2(B)CH4和CO(C)H2和N2(D)CH4和H2S4、生物质作为直接燃烧燃料的特点是(可多选)。
(A)含碳量少(B)挥发分多(C)含氧量多(D)密度小
5、生物质气化发电具有的优点是(可多选)
(A)技术灵活(B)发电洁净(C)经济型好(D)技术成熟
6、生物质的转化利用的途径主要包括(可多选)
(A)物理转化(B)化学转化(C)生物转化(D)固化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生物质能是低碳能源? 答:低碳能源是替代高碳能源的一种能源类型,它是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低或者零排放的能源产品。
生物质燃烧所释放出的CO2大体相当于其生长时通过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2,因此可以认为是CO2的零排放,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
2常见生物质气化的种类及基本原理?
答:生物质气化有多种形式,如果按照气化介质分,可将生物质气化分为使用气化介质和不使用气化介质两大类。不使用气化介质称为干馏气化;使用气化介质,可按照气化介质不同分为空气气化、氧气气化、水蒸气气化、水蒸气-氧气混合气化和氢气气化等
主要的技术为固定床气化器和流化床气化器。
生物质气化的基本原理:生物质气化是在一定的热力学条件下,将组成生物质的碳氢化合物转化为含一氧化碳和氢气等可燃气体的过程。为了提供反应的热力学条件,气化过程需要供给空气或氧气,使原料发生部分燃烧。气化过程和常见的燃烧过程的区别是燃烧过程中供给充足的氧气,使原料充分燃烧,目的是直接获取热量,燃烧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不可再燃烧的烟气;气化过程只供给热化学反应所需的那部分氧气,而尽可能将能量保留在反应后得到的可燃气体中,气化后的产物是含氢、一氧化碳和低分子烃类的可燃气体。
3常见生物质液化的种类及基本原理?
答:生物质液化包括生物化学法生产燃料乙醇和热化学法生产生物油,热化学法又可分为快
速热解液化和加压液化。基本原理:生物质液化是指使生物质经过一系列热化学加工过程而主要转化为液体燃料的过程。根据不同技术路线,有直接、间接液化技术。直接液化是指把生物质在高压和一定温度下与氢气发生反应而直接转化为液体燃料的过程。与热解相比,利用该法可生产出物、化稳定性更好的液体产品。间接液化是指将生物质气化所得合成气经由催化合成为液体燃料(甲醇、乙醇、二甲醚、链烃等)的过程
4简述生物质能发电的方式。的一种,包括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发电、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沼气发电。
5、生物质成型的原理?
答:植物细胞中除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还含有木质素(木素),木素是具有芳香族特性的结构单体,为丙烷型的立体结构高分子化合物。在阔叶木、针叶木中木素含量为27%~32%(干基),禾草类木素含量为14%~25%。虽然在各种植物中都含有木素,但它们的组成、结构并不完全一样。木素属非晶体,没有熔点但有软化点,当温度为70~110℃时粘合力开始增加,木素在适当温度下(200~300℃)会软化、液化,此时加以一定的压力使其与纤维素紧密粘接并与相邻颗粒互相胶接,冷却后即可固化成型。
6、乙醇生产的主要方法 ?
答:按原料来源,乙醇的工业生产主要有两类:以糖类、淀粉和纤维素等碳水化合物为原料的发酵法和以乙烯为原料的水合法。
7、生物质能发电的特点?
答:(1)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生物质资源非常巨大,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环保政策的引导下,这些潜力将会被逐渐释放出来,作为发电动力燃料的生物质原料将会越来越多,给生物质发电提供了发展空间。
(2)适合发展分布式电力系统,接近终端用户。相对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类燃料,生物质资源是分散的,生物质能的分散性决定了生物质能利用的分散性。根据生物质资源的这一特点,在生物质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域,根据资源量选择适当的生物质发电技术类型,建立相应规模的生物质发电厂,所生产的电力可以直接供给
附近的用电单位,也可以并入电网。这种分布式电力系统技术适宜,投资小,而且接近终端用户,可以不受电网影响,直接供电,运行方便可靠。
(3)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生物质能属于清洁能源,有助于国家的环境建设和二氧化碳减排。采用生物质发电技术,可以将生物质转化为高品位的电能,满足农村紧迫的电力需求,而且节约资源,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生物质发电的直接效果。利用生物质能源燃烧或气化发电,既解决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又作为能源解决了生产企业本身的用电问题,因此生物质发电已成为生物质能工业化应用的重要方面。
8、通常把生物质能资源划分为几大类别? 答:
(1)农作物类。包括产生淀粉可发酵生产酒精的薯类、玉米、甘蔗、甜菜、果实等。
(2)林作物类。包括白杨、悬铃木、赤杨等速生林种,草木类及森林工业产 生的废弃物。
(3)水生藻类。包括海洋生的马尾藻、巨藻、海带等;淡水生的布带草等; 微藻类的螺旋藻、小球藻等,以及蓝藻、绿藻等。
(4)可以提炼石油的植物类包括橡胶树、蓝珊瑚等
(5)农作物废弃物(如桔秆、谷壳等)、林业废弃物(如枝叶、树皮等)、畜牧业废弃物(如骨头、皮毛等)及城市垃圾等。
(6)光合成微生物。如硫细菌、非硫细菌等。
第二篇:2014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业专业课作业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质能:包括直接来自光合作用的树木、草类、农作物及水生植物等绿色植物,还包括各类有机废物、城市垃圾、有机废水、下水污泥等二次能源。从广义上讲,生物质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机物,它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所以生物质能是太阳能的一种,它的生成过程如下:
CO2+H2O+太阳能 → CH2O+O22、能源植物:所谓能源植物,就是指那些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直接转化成不含氧的碳氢化合物的一类植物,这类植物的分泌乳汁或提取液的化学成分与石油的化学成分相似,故又称为 “石油植物”,又因为这类植物以木本植物居多,故又称之为“能源树”。
3、沼气 :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还原条件),并在适宜的温度、PH值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烧气体。沼气属于二次能源,并且是可再生能源。
4、生物柴油: 它是指以油料作物如大豆、油菜、棉、棕榈等,野生油料植物和工程微藻等水生植物油脂以及动物油脂、餐饮垃圾油等为原料油通过酯交换工艺制成的可代替石化柴油的再生性柴油燃料。生物柴油是生物质能的一种,它是生物质利用热裂解等技术得到的一种长链脂肪酸的单烷基酯。
5、燃料乙醇以生物物质为原料通过生物发酵等途径获得的可作为燃料用的乙醇。一般是指体积浓度达到99.5%以上的无水乙醇。
6、生物质发电:是利用生物质所具有的生物质能进行的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一种,包括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发电、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沼气发电。
7、生物质热解:
7、生物质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快速热解技术是生物质利用的重要途径,所谓热解就是利用热能打断大分子量有机物,使之转变为含碳原子数目较少的低分子量物质的过程。生物质热解是生物质在完全缺氧条件下,产生液体、气体、固体三种产物的生物质热降解过程。
8、生物质气化:是生物质在缺氧状态下加热,使碳、氢、氧等元素变成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可燃性气体,转化成气体燃料的技术。
二、填空题:
1、根据来源不同,可以将适合能源利用的生物质分为(林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城市固体废物)、(畜禽粪便)、废水、废渣、能源植物。
2、生物质转化利用的途径主要包括(直接燃烧)、(生物化学转换)、(生物质热化学转换)。
3、生物质的可燃部分主要包括(有机质)、(挥发分)、(C)。
4、沼气发酵的基本条件是(适宜的发酵温度)、(适宜的发酵液浓度)、(发酵原料中适宜的碳、氮比例(C:N))、(适宜的酸碱度(pH值))、(足够量的菌种)、(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厌氧环境))。
5、燃料乙醇的优点是(资源丰富)、(排放性能好)、(动力性能好)、(积碳减少)、(使用方便)。
6、生物质气化(以上吸式生物质气化炉为例)生物质原料从上部加入,气化剂(空气)从底部吹入,可分为:(干燥)、(热解)、(还原)和(氧化)4个反应区。
7、生物质化学组成的主要成分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淀粉)、(蛋白质)等。
8、生物柴油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化学法)和(酯化法)。
三、选择题:
1、生物质的B是最简单的热化学转化工艺。
(A)气化(B)直接燃烧(C)热解(D)直接液化
2、下列不属于生物质中含有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是C。
(A)纤维素(B)木质素(C)甲醛(D)蛋白质
3、沼气的主要成分是A。
(A)CH4和CO2(B)CH4和CO(C)H2和N2(D)CH4和H2S4、生物质作为直接燃烧燃料的特点是(可多选)B D。
(A)含碳量少(B)挥发分多(C)含氧量多(D)密度小
5、生物质气化发电具有的优点是(可多选)A B C。
(A)技术灵活(B)发电洁净(C)经济型好(D)技术成熟
6、生物质的转化利用的途径主要包括(可多选)A、B、C等。
(A)物理转化(B)化学转化(C)生物转化(D)固化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生物质能是低碳能源? 答:低碳能源是替代高碳能源的一种能源类型,它是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低或者零排放的能源产品。
生物质燃烧所释放出的CO2大体相当于其生长时通过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2,因此可以认为是CO2的零排放,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
2常见生物质气化的种类及基本原理?
答:生物质气化有多种形式,如果按照气化介质分,可将生物质气化分为使用气化介质和不使用气化介质两大类。不使用气化介质称为干馏气化;使用气化介质,可按照气化介质不同分为空气气化、氧气气化、水蒸气气化、水蒸气-氧气混合气化和氢气气化等
主要的技术为固定床气化器和流化床气化器。
生物质气化的基本原理:生物质气化是在一定的热力学条件下,将组成生物质的碳氢化合物转化为含一氧化碳和氢气等可燃气体的过程。为了提供反应的热力学条件,气化过程需要供给空气或氧气,使原料发生部分燃烧。气化过程和常见的燃烧过程的区别是燃烧过程中供给充足的氧气,使原料充分燃烧,目的是直接获取热量,燃烧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不可再燃烧的烟气;气化过程只供给热化学反应所需的那部分氧气,而尽可能将能量保留在反应后得到的可燃气体中,气化后的产物是含氢、一氧化碳和低分子烃类的可燃气体。
3常见生物质液化的种类及基本原理?
答:生物质液化包括生物化学法生产燃料乙醇和热化学法生产生物油,热化学法又可分为快速热解液化和加压液化。
基本原理:生物质液化是指使生物质经过一系列热化学加工过程而主要转化为液体燃料的过程。根据不同技术路线,有直接、间接液化技术。直接液化是指把生物质在高压和一定温度下与氢气发生反应而直接转化为液体燃料的过程。与热解相比,利用该法可生产出物、化稳定性更好的液体产品。间接液化是指将生
物质气化所得合成气经由催化合成为液体燃料(甲醇、乙醇、二甲醚、链烃等)的过程
4简述生物质能发电的方式。
答:生物质发电是利用生物质所具有的生物质能进行的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一种,包括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发电、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沼气发电。
5、生物质成型的原理?
答:植物细胞中除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还含有木质素(木素),木素是具有芳香族特性的结构单体,为丙烷型的立体结构高分子化合物。在阔叶木、针叶木中木素含量为27%~32%(干基),禾草类木素含量为14%~25%。虽然在各种植物中都含有木素,但它们的组成、结构并不完全一样。木素属非晶体,没有熔点但有软化点,当温度为70~110℃时粘合力开始增加,木素在适当温度下(200~300℃)会软化、液化,此时加以一定的压力使其与纤维素紧密粘接并与相邻颗粒互相胶接,冷却后即可固化成型。
6、乙醇生产的主要方法 ?
答:按原料来源,乙醇的工业生产主要有两类:以糖类、淀粉和纤维素等碳水化合物为原料的发酵法和以乙烯为原料的水合法。
7、生物质能发电的特点? 答:(1)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生物质资源非常巨大,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环保政策的引导下,这些潜力将会被逐渐释放出来,作为发电动力燃料的生物质原料将会越来越多,给生物质发电提供了发展空间。
(2)适合发展分布式电力系统,接近终端用户。相对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类燃料,生物质资源是分散的,生物质能的分散性决定了生物质能利用的分散性。根据生物质资源的这一特点,在生物质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域,根据资源量选择适当的生物质发电技术类型,建立相应规模的生物质发电厂,所生产的电力可以直接供给附近的用电单位,也可以并入电网。这种分布式电力系统技术适宜,投资小,而且接近终端用户,可以不受电网影响,直接供电,运行方便可靠。
(3)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生物质能属于清洁能源,有助
于国家的环境建设和二氧化碳减排。采用生物质发电技术,可以将生物质转化为高品位的电能,满足农村紧迫的电力需求,而且节约资源,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生物质发电的直接效果。利用生物质能源燃烧或气化发电,既解决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又作为能源解决了生产企业本身的用电问题,因此生物质发电已成为生物质能工业化应用的重要方面。
8、通常把生物质能资源划分为几大类别? 答:
(1)农作物类。包括产生淀粉可发酵生产酒精的薯类、玉米、甘蔗、甜菜、果实等。
(2)林作物类。包括白杨、悬铃木、赤杨等速生林种,草木类及森林工业产 生的废弃物。
(3)水生藻类。包括海洋生的马尾藻、巨藻、海带等;淡水生的布带草等; 微藻类的螺旋藻、小球藻等,以及蓝藻、绿藻等。
(4)可以提炼石油的植物类包括橡胶树、蓝珊瑚等
(5)农作物废弃物(如桔秆、谷壳等)、林业废弃物(如枝叶、树皮等)、畜牧业废弃物(如骨头、皮毛等)及城市垃圾等。
(6)光合成微生物。如硫细菌、非硫细菌等。
第三篇:2014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业专业课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质能:包括直接来自光合作用的树木、草类、农作物及水生植物等绿色植物,还包括各类有机废物、城市垃圾、有机废水、下水污泥等二次能源。从广义上讲,生物质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机物,它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所以生物质能是太阳能的一种,它的生成过程如下:
CO2+H2O+太阳能 → CH2O+O22、能源植物:所谓能源植物,就是指那些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直接转化成不含氧的碳氢化合物的一类植物,这类植物的分泌乳汁或提取液的化学成分与石油的化学成分相似,故又称为 “石油植物”,又因为这类植物以木本植物居多,故又称之为“能源树”。
3、沼气 :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还原条件),并在适宜的温度、PH值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烧气体。沼气属于二次能源,并且是可再生能源。
4、生物柴油: 它是指以油料作物如大豆、油菜、棉、棕榈等,野生油料植物和工程微藻等水生植物油脂以及动物油脂、餐饮垃圾油等为原料油通过酯交换工艺制成的可代替石化柴油的再生性柴油燃料。生物柴油是生物质能的一种,它是生物质利用热裂解等技术得到的一种长链脂肪酸的单烷基酯。
5、燃料乙醇以生物物质为原料通过生物发酵等途径获得的可作为燃料用的乙醇。一般是指体积浓度达到99.5%以上的无水乙醇。
6、生物质发电:是利用生物质所具有的生物质能进行的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一种,包括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发电、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沼气发电。
7、生物质热解:是生物质在完全缺氧条件下,产生液体、气体、固体三种产物的生物质热降解过程。
8、生物质气化:是生物质在缺氧状态下加热,使碳、氢、氧等元素变成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可燃性气体,转化成气体燃料的技术。
二、填空题:
1、根据来源不同,可以将适合能源利用的生物质分为(林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城市固体废物)、(畜
禽粪便)、废水、废渣、能源植物。
2、生物质转化利用的途径主要包括(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
3、生物质的可燃部分主要包括(CO)、(H2)、(CH 4)。
4、沼气发酵的基本条件是(优良的沼气细菌)、(严格的厌氧环境)、(充足的发酵原料)、(适宜的发酵温度)、(合适的料液浓度)、(中性适度的pH值)。
5、燃料乙醇的优点是(资源丰富)、(排放性能好)、(动力性能好)、(积碳减少)、(使用方便)。
6、生物质气化(以上吸式生物质气化炉为例)生物质原料从上部加入,气化剂(空气)从底部吹入,可分为:(干燥)、(热解)、(还原)和(氧化)4个反应区。
7、生物质化学组成的主要成分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淀粉)、(蛋白质)等。
8、生物柴油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化学法)和(生物法)。
第四篇:2010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专业课作业二
2010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课作业二
5、“泰勒和法约尔给予我们一些明确的管理原则,而权变说法却说一切取决于当时的情景。我们倒退75年从一套明确的原则退回到一套不明确的和模糊的指导方针上去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不同意
权变理论是70年代才出现的一种管理理论.此前的管理研究倾向于寻找普遍适用的最佳方法,遗憾的是,研究人员发现这一想法在实践中行不通,于是权变理论应运而生.其中心思想是组织的管理应随其所处的环境变化而变化,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简言之就是管理方案应随环境变量而改变.6、一种强有力的文化是否在组织效率上一定比其他种类的文化更高?前者有无可能在有些情况下会削弱组织效率?
答:不一定,前者有些在动荡的时候失去效力。有些文化有助于组织的更有效的进行竞争,而另一些却成为竞争的障碍。一个组织文化是是一种积极还是消极的力量,主要看组织文化与组织环境相互匹配的良好程度,环境中的某些力量在管理者行为的形成过程是起着主要主要作用的。一个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的组织,可能拥有一个正确的文化,但当环境变得动荡的时候,这种文化可能失去效力。
7、对你而言社会责任意味着什么?
答:古典观 当今的大多数管理者是职业经理,这意味着他们并不拥 有他们所经营的企业,他们仅仅是员工,要向股东负责,从而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股东的利益 ――财务收益。社会经济观 管理者应该关心长期财务收益的最大化,必须承担一些 必要的社会义务及相应的成本,必须以不污染、不歧视、不发布带有欺骗性广告等方式来维护社会利益。而对我而言社会责任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对社会多做贡献。
8、管理者的道德水平与其在管理实践中所做的决策的关系?
答:道德是决定行为对错的准则,企业道德的四种观点包括功利观、权力观、正义观和整合的社会契约论。功利观是以为最多数人某最大利益的方式做决策。权力观是尊重和保护个人的自由与权力。正义观是管理者要在遵守法律规范下,公正的执行各项企业作业。这些道德观会再管理者做决策是的时候影像管理者的决策。使管理者按着以上“三观”决策。另外影像道德的个人因素有:
1、个人素质、2自我意识强度与控制源头
3、结构变数、4、组织文化、5社会契约论、6、事件强度。这六项因素影像某一道德事件对个人的重要性。也就影响着决策。
第五篇: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2014专业作业二
简述小班的特征、划分原则及划分条件。
答:林班是林场内固定的经营管理的土地区划单位,但林班的面积仍很大,而其中的土地状况和林分特征仍有较大的差别,为了便于调查规划和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经营活动,就必须根据经营要求和林学特征,在林班内划出不同的地段(林地或非林地等),这样的地段(林地)称为小班。划分出的小班,在内部具有相同的林学特征,因此,其经营目的和经营措施是相同的,它是林场内最基本的经营单位,也是清查森林资源、统计计算和资源管理最基本的单位。
划分小班的原则是每个小班内部的自然特征基本相同并与相邻小班又有显著的差别。这些差别表现在调查因子上。也就是说,调查因子的显著差别是区划小班的依据。
划分小班的条件具体有:权属、土地类别、林种、优势树种或优势树种组、龄级或龄组、郁闭度(疏密度)、林型或立地条件类型、地位级或地位指数(级)、林分起源、坡度级、出材率等级等。
简述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和区域划分。
答: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一部分,是管理自然的基本单位,自然保护区除了把保护看为主要任务外,应该把科研、教育、生产和旅游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以保护为主并和生产的长远要求密切结合起来的科学实验、生产系统和教育、旅游的基地。
为了达到上述多功能的目的,自然保护区一般应划分为下列3个区域:
1.核心区
是保护区的核心,是最重要的地段,主要是各种原生性生态系统类型保存最好的地方,是保护对象最为典型,最集中的地区。这个区域严格禁止任何采伐和狩猎等,主要任务是保护,以保持其物种多样性,使之尽量不受人为的干扰,能够自然生长和发展下去,成为该区域一个遗传基因库,并可用作生态系统基本规律研究和作为对照区监测环境的场所,但也只限于观察和监测,不能采取任何试验处理的方法,避免对其自然状态产生任何破坏,也可划出一定地段作对口教学和参观之用。
2.缓冲区
一般应位于核心区周围,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性生态系统类型和由演替类型所占据的半开发的地段。一方面可防止核心区受到外界的影响和破坏,起一定的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可用于某些试验性或生产性的科学试验研究,但不应破坏其群落环境,如植物演替和合理采伐更新试验、野生经济植物的栽培和野生经济动物的繁殖和饲养等,也可在其中划出一些地段作观光游览的基地,以适应各方面的需要。
3.实验区
缓冲区的周围最好还要划出相当面积的保护区,可包括荒山荒地在内,最好也能包括部分原生或次生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用作发展本地特有的生物资源。此外,还可根据实际需要经营部分短期能有收益的农林牧业生产,建立人们所需要的人工生态系统,为当地或所属自然景观带的植被恢复和建立新的人工生态系统起示范推广作用。
必要时还可在缓冲区和实验区范围内,划出若干开放旅游的区域,旅游区应选择畸形地貌、林相优美、水面清澈的地区,同时,建立科普区,标本室,使旅游者得到休憩,同时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风光,而且还可以受到一次科学知识和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总之,自然保护区在生态开发总的指导思想指引下,对不同区域应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方针,并有各自独特的任务和要求,能彼此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经营管理。使发展成为以保护为主并与生产的要求密切结合起来的科学实验、生产示范和旅游的基地。
我国森林调查的种类有哪些?
答: ①以全国(大区或省)为对象的森林调查,称为“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原称为“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也简称“一类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调查区域内森林资源的宏观状况,为制定或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计划提供依据。
②以国有林业局(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或县级行政区域为调查对象的森林调查称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原称为“森林经理调查”),也简称为“二类调查”。此类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县级林业区划、企事业单位的森林区划提供依据,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制定生产计划等。
③主要为企业生产作业设计而进行的调查称为“作业调查”,也简称“三类调查”。调查的目的主要是对将要进行生产作业的区域进行调查,以便了解生产区域内的资源状况、生产条件等内容。
国家一类清查的方式、目的、总体及资源落实单位是什么?
答:清查方式:森林资源连续清查采用固定样地调查与遥感判读相结合的方法,用成数抽样方法估测各类土地面积,用系统抽样方法估测各类蓄积,用复位样木计算生长量和消耗量。第Ⅰ、Ⅱ副总体固定样地均需到现地调查;第Ⅲ副总体除落入连片大面积沙漠、戈壁范围内的非林地固定样地采用遥感判读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外,其余固定样地均需到现地调查。为满足成图及荒漠化(沙化)土地、湿地的面积精度要求,以TM卫星影像图为底图,建立解译标志,对遥感判读样地进行判读。遥感判读样地利用人机交互的方法,由两名技术人员进行背靠背的判读。
清查目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清查)是全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掌握森林资源宏观现状与动态为目的,以省为单位,以固定样地为主进行定期复查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其成果是反映全省森林资源与生长状况,制定和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监督检查森林资源消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依据,在满足宏观决策信息需求,科学把握林业发展形势,适时调整林业建设政策和措施,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体及资源落实单位: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林区为单位进行。
小班调查的内容及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
(一)小班调查因子
分别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小班按地类调查或记载不同调查因子。
(一)调查项目记载
1.空间位置:记载小班所在的林业局(县、总场、管理局)、林场(分场、乡、镇、管理站)、作业区(工区、村)、林班号、小班号。
2.权属:分别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查记载。
3.地类:按最后一级地类调查记载。
4.工程类别:分别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与长江中下游等重点地区防护林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其它工程填写。
5.事权:生态公益林(地)分为国家级或地方级。
6.保护等级:生态公益林(地)分为特殊保护、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
7.地形地势:记载小班地貌、平均海拔、坡度、坡向和坡位等因子。
8.土壤:记载小班土壤名称(记至土类)、腐殖质层厚度、土层厚度(A+B层)、质地、石砾含量等。
9.下木植被:记载下层植被的优势和指示性植物种类、平均高度和覆盖度。
10.立地类型:查立地类型表确定小班立地类型。
11.立地等级:根据小班优势木平均高和平均年龄查地位指数表,或根据小班主林层优势树种平均高和平均年龄地位级表确定小班的立地等级。对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等小班可根据有关立地因子查数量化地位指数表确定小班的立地等级。
12.天然更新:调查小班天然更新幼树与幼苗的种类、年龄、平均高度、平均根径、每公顷株数、分布和生长情况,并评定天然更新等级。
13.造林类型:对适合造林的小班,根据小班的立地条件,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查造林典型设计表确定小班的造林类型。
14.林种:按林种划分技术标准调查确定,记载到亚林种。
15.起源:按主要生成方式调查确定。
16.林层:商品林按林层划分条件确定是否分层,然后确定主林层。并分别林层调查记载郁闭度、平均年龄、株数、树高、胸径、蓄积量和树种组成等测树因子。除株数、蓄积量以各林层之和作为小班调查数据以外,其它小班调查因子均以主林层的调查因子为准。
17.自然度:根据干扰程度记载。
18.群落结构:公益林根据植被的层次多少确定群落结构类型。
19.优势树种(组):分别林层记载优势树种(组)。
小班调查方法有多种,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
1.样地实测法
2.标准地调查法
3.目测调查法
4.角规调查法
5.回归估计法
6.航片估测法
7.卫片估测法 什么是抽样调查?简述简单抽样调查的具体步骤?
答:森林抽样调查就是在调查对象中,按照要求的精度,随机(机械)的抽取样本单元组成样本,进行量测和调查,用以推算全林的调查方法。
森林抽样调查包括二个环节:
(1)组织样本。
在抽样调查中,划定作为调查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将总体按一定大小(一般为样地的面积)划分为许多单元,叫总体单元。总体中包含的单元数,通常用“N”表示。从N个单元组成的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取出来进行全面调查和测量的那部分总体单元,称为样本。样本中的每个单元称为样本单元,样本单元数用“n”表示。
(2)估计。
即对获得的样本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后,对总体作出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