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心井记
民心井记
水,乃人类生存之命脉也,当今盛世,让黎民百姓吃上优质健康的饮用水是党和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富民强国政策的重要民心工程。
位于古偪阳城西,206国道两侧侯唐、城西、菜园、黄滩、三合庄五村民约4000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村民的饮用水质不达标问题一直是历届镇党委政府的心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feisuxs头之事,原水质碱量大、味涩苦、性滑腻,只可洗衣浇地,不宜人畜饮用,且遇旱井枯见底,逢涝沟河四溢,无奈受资金困扰,镇村领导心急如焚却无法实现钻探深井、寻找甘霖的美好夙愿,村民们只能听天由命、无计可施。
时令走到2008年开春之际,此事柳暗花明出现转机,首先是加剧侯唐村高得友老人积极敦促其在外工作的儿子上下呼吁,经艰苦努力终于说服省市两级财政下拨专项资金25万元人民币,另有城西村时任党支部书记王方楼同志争得区财政鼎力支持10万元人民币,从而使资金问题迎刃而解。
区水利部门于2008年9月底首眼新井开钻于城西村西,不料打到约 60米 深时遇到软层组织,只好再钻于侯唐村该址,最终于 11月11日晚8时,探到深达 278米 时井水喷勃而出,经检验水质优良,晶莹澄澈,甘甜爽口,喻之琼浆玉液,实不为过。
至此,政府千方百计、百姓期盼已久的天籁之水终于流进五村数千民众口中,村民们吃上健康环保、洁净卫生的长寿之水,圆了百姓美梦,了却政府心愿,大功总算告成。
为了让给家乡做出贡献的仁人义士永留芳名,让喝上幸福甘泉之水的今世后人不忘前人之恩,饮水思源,万世永昌,镇党委政府决定将此井命名为“宝泉利民井”,特勒石永记。
二00九年二月 日
超级炼器 最后的修仙者 网游之吸血生涯 腾龙神剑 邪影本纪 界王 http://www.feisuxs
第二篇:满 井 游 记精华
满 井 游 记(语文八年级)
http://cache.baidu.com/c?m=9f65cb4a8c8507ed4fece7631043962d534380146d8090543dc3933fc239045c1426a5e0767c47198385212240f8545deffa3572340237b7ec90c90897afd7756fde2823061a913263c418dfdc3656d657e34de8df0e97bde74391b9d3a3c82454dd22036d81809c2b0b03ba19e76541f4d5ee5f142f07ccec2714884e0758885245a14689f7426410f587ca5d3cd45cd5766297b843b42964bf04a56f0c5440b73ab71f5056279049308b452a05e2fc2be23d0f4634c742a4c9b1a1ea389baced26e9fcdcae5f821092d29b8f66327b458c55a9aacda54c655275d3dda814d342baedeccb5b9f14c0605cad5c06381bb87ce282982681752a83f0698e3e52273f7edba4758f62016526d94e0fc01ed704b499773bcb9c9c9fee6252de92d20301e9accf55c61b1954e8303366db84216014e91b0a9bc4df6fc07d74b4bf01d7701c8b1c14098ce5&p=882a9645d69712a05becd56d17488121&user=baidu&fm=sc&query=%D4%AC%BA%EA%B5%C0%B5%C4%C9%BD%CB%AE%D3%CE%BC%C7%B8%FC%D7%A2%D6%D8%B6%D4%B4%F3%D7%D4%C8%BB%B5%C4%BF%CD%B9%DB%C3%E8%D0%B4%2C%D2%B2%BD%D2%CA%BE%B3%F6%C8%CB%C3%C7%D3%CE%C9%BD%CD%E6%CB%AE%B5%C4%D3%E4%D4%C3%D0%C4%C7%E9%2C%D5%E2%D3%EB%CC%C6%CB%CE%CA%B1%B4%FA%B&qid=ec992cd80c2e43bf&p1=3 教学设计意图: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是体现袁宏道个性化抒情风格的代表作,文章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景,白描、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体会作者游览时的欢快心情。教学设计方案
《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第四课,这是一个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单元,经过前三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能把握这种游记的特点。根据要求,通过这些文章要学习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并学习文章的写景方法。《满井游记》作为一篇自读的记游小品,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而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呢?根据以上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意。
2、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
(2)能力目标: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并且通过学习这篇小品文认识到只有冲破种种限制,扩大视野,才能发现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美。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
1、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2、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教学方法
由于这是一篇自读篇目,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听朗读,让学生自己想象文章画面,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学重点;比较阅读法,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讨论,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在学法上,力求让学生掌握通过画面想象,再现艺术形象,赏析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小石潭、岳阳楼、醉翁亭这些地方都处在我国的南方,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随着袁宏道的足迹去看一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由《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导入,这是本单元前三篇课文,所写都是南方之景,而本文所写之景则在北方,由此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学生读查找的资料。2、教师补充相关资料。简介作者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他主张文学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写下了很多著名的山水游记。作品语言清新流利,隽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写作背景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于是他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课前布臵学生查找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宣读,然后由教师补充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思想状况,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三、通读文章,把握文意
1、听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的气势、韵味、节奏及停顿,以此正音正字并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艺术形象。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尽情去感悟文章。
3、自由朗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解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并解决,并出示需学生着重掌握的字词,以求把文言文学习中字词掌握这一基础环节落实到位。
四、品读文章,体味情境
(一)品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未出游的心情。
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如何?作者的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作者是在初春时节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作者心情很无奈,同时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从“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等句中可看出。
2、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理解作为南方人的作者在早春时节“局促一室之内”的无奈以及渴盼出游的心情,并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二)品读第二段,赏析满井美景,学习写景方法。
1、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思考:这篇游记写满井的初春景象,描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先写全景,然后依次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
2、根据图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写景的句子,直观感受景物 之美。
3、结合阅读体验,学生找出文中最喜欢的语句,并说出理由。
提示学生可以从语言特色、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等方面去赏析。
4、在赏景的基础上,学生归纳作者是如何写景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
(1)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一个“始”,一个“乍”,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突出了初春的特点,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写出了初春柳枝初展的神韵;“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浅”,“寸”准确而生动。写景指导一:抓住景物特征写景——乍暖还寒,万物复苏。
(2)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然后再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采用空间顺序,由面到点,由远及近。
写景指导二: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的层次。
(3)a白描: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b拟人: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增加了景物的动感和灵气,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
c比喻: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写水波“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写景指导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所写景物形象生动可感。
(4)作者在写景中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由“若脱笼之鹄”、“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等句可看出。写景指导四: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自己的感情,情融于景。
5、结合以往所学课文,学生补充写景方法。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听觉、触觉等。(2)虚实结合,动静结合;(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6、读第二段最后一句,体会作者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句既高度概括了一二段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 ”,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7、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根据第二段对满井初春景象的描写,让学生了解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并请学生对照图片找出相应的语句,直观感受景物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阅读体验从不同角度去赏析景物并归纳写景方法,力求让学生掌握通过画面想象,再现艺术形象,赏析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然后由教师补充归纳文章的写景方法,最后通过朗读体味情境,完成教学重点的突破。)
(三)品读第三段,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的内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重在抒写“性灵”,此句表明自己和庸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于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鸟鱼都成了他的知已。这是一种物人交融,人和物相映成趣的美好境界。
(通过对这一句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无心仕途、热爱大自然、独抒性灵的思想境界。)
五、阅读拓展,鉴赏比较 本单元的几篇散文都属游记,试从思想内容方面比较本文与其他散文的不同。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与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法完全不同,如《小石潭记》借景抒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岳阳楼记》借景抒忧国忧民之情;《醉翁亭记》抒发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怀。
(通过与本单元前几篇课文作比较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个性化的写景特点,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
六、小结
作者以清新流利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优美的图画,阅读本文,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细致地观察生活,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七、布臵作业
就自己在生活中的游览,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在行文中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和景物描写方法。
自问自答:这节课在学习本课景物描写的基础上,练习游记的写作,增强自身写作能力,有多少学生可以设计预想?
第三篇:民心
民心——执政的根基
——历史小说《李自成》读后感
人到中年,步履匆匆,但读书的习惯未曾改变,特别是对历史的兴趣愈加浓厚。在我看来,既然文史不分家,读史就有鱼和熊掌兼得的好处
读史的兴趣是从少年时代开始培养的,中学课本里的《史记》篇章是我接触最早的历史作品,在太史公生花妙笔下曾经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和主要历史人物跃然纸上。难怪鲁迅先生赞誉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从那时起,历史在我眼里不再狭隘和枯燥乏味,竟变得鲜活起来。史学家只有同时具备精准的考证精神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能写出既开阔读者的历史视野,又具有艺术感染力和一定影响力的历史作品。当然,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能达到《史记》这个高度的毕竟寥若晨星。经典的史籍版本大多以文言文为主,现代人读起来耗神费力且不一定有效果,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搞历史专业研究的,历史小说同样可以起到替代作用。姚雪垠先生的鸿篇巨著——历史小说《李自成》应该说是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姚先生力求把握历史本质的真实和审美层面艺术虚构的统一,耗费数十年的时间将卷帙浩繁的史料用小说形式表现出来,取得了很大成功。为此,该书第二卷荣获第二届矛盾文学奖。
在读小说《李自成》之前,按照明朝的年代顺序,从传 记文学《朱元璋》开始,我差不多一口气读完了《朱棣》、《大明王朝1566年》、《张居正》、《万历十五年》、《明朝的那些事》等作品。一路读来对于大明王朝的历史脉络有了一个全景式的掌握。纵观大明王朝的历史可圈可点的人和事不多。那个被伟人毛泽东称之为“老粗也能办大事”的朱元璋,出身一介平民,做过乞丐,当过和尚,后来在元末农民起义的战火中屡立战功,郭子兴之后取而代之成为起义军的首领。在起义大军平定割据势力,推翻蒙元帝国的统治后,最终黄袍加身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正应了陈胜的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朱皇帝长相丑陋,嗜杀成性,冷酷无情均创造了中国历史之最,滥杀功臣的汉高祖刘邦与其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岂不知刘邦是一个一个地杀,而朱元璋却是一批一批地杀,谁的手段更毒辣更狠已是不言自明。如果说这位朱皇帝还有什么称道的地方,那就是其骨子里的平民意识,在关心百姓疾苦,抑制豪强,打击土地兼并,鼓励农桑发展方面有所建树,对恢复大明初期因战乱而带来的创伤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此后的皇帝除了朱棣有些雄才大略外,其余的皆可用荒诞、怪异来形容。朝政的腐败使大明王朝失去了生机,也把大明江山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张居正行霹雳手段推行“一条鞭法”的改革开创了“万历新政”的大好局面,好不容易才使大明帝国的元气得到复原,可惜好景不长,张居正苦心孤诣推行的改革被废止后,富国强兵的愿望付之 东流。不长的时间内大明王朝的衰亡迹象已露端倪。等到朱由检登基,不仅朝政积重难返,而且大明江山也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内有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外有后金铁骑的虎视眈眈;朝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则将骄兵惰……面对丛集的矛盾,深重的积弊和四伏的危机,崇祯帝励精图治,表现出了中国历史上帝王少有的勤政和作为。如稳固大明政权,崇祯帝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挽救颓势的施政措施。清阉党,昭雪冤狱,整饬吏治,擢选能臣镇守边关。可谓宵衣旰食,朝乾夕惕。尽管如此,还是回天乏术,十七年的惨淡经营没能摆脱江山易主的命运。1644年3月17日,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身亡,李自成进驻紫禁城,宣告大明统治结束。小说《李自成》讲述的就是明亡清初的这段历史。用去两个多月的业余时间读完了这部260多万字的原著,掩卷沉思,感慨颇多。
李自成是个历史悲剧人物,崇祯十四年,他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潼关南原突围时几乎全军覆没,凭着其刚毅的性格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率领残军勇敢的从困境中杀出商洛。在中原大地上攻城拔地,杀贪官,除豪强,开仓放赈,益蜀免征赋。“闯王来了不纳粮”成为起义军获取民心的真实写照,在大败明军后问鼎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时隔不久,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跨越黄河向山西境内挺进,一路上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没有遭遇什么像样的抵抗,很快平定了山西全境,又一鼓作气回师东进直捣大明王朝的老巢北京,几乎是兵不 刃血地占领了紫禁城。在与吴三桂和谈破裂后,大顺军与吴三桂的关宁军在山海关决战,此时由于吴三桂率领的关宁军投降了多尔衮,形势急转直下。大顺军没能取得山海关大捷,兵败山海关后厄运从此如影随形,再也没有了往日闯军的气概,且战且退,在八旗铁骑的围追堵截下失败成为定局,大顺政权从此成为历史。
三百多年来,朝代更迭。关于大顺政权胎死腹中民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史学家试图从历史真实的本质出发,得出一个客观而又不失公允的结论,但仍说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决策的失误是主因,在不明敌情的情况下盲目东进,孤军奋战犯了兵家大忌;另一种说法比较普遍也被史学界认可,认为起义军采取“流寇式”的作战方式,没有建立稳固的大后方和根据地。无法做到退有所守,兵粮备足;还有一种带有演义风格的说法,认为大顺军的主将刘宗敏在北京城抢夺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吴三桂“为红颜而怒发冲冠”,因此导致吴三桂投降清军,引领八旗兵顺利入关。这些说法符合当时的实际,但不是问题的关键。我认为失去民心才是大顺政权人亡政息的主要原因。
首先,早在李自成大军攻取宛城和洛阳后,李岩就已成为李自成构想了经营天下的策略,即以宛洛为中心,建立根据地,网络人才,选拔儒生,设衙建府,定谳狱诉,署理民政,绥靖一方,发展农业生产。待时机成熟,按东、西、北、南四个方向顺序打击和瓦解大明统治,最后夺取天下。可惜李岩的良苦用心并没有引起李自成足够的重视,也没能做到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穷苦百姓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在取得局部胜利后,只想急切登基当皇帝,实现当年起义时的宏愿。要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就大事者必得把握一定的时机和外在条件,时机不成熟,只能是欲速则不达。当年朱元璋占据南京后,也急于称帝,但还是接受了谋士“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主张,为日后成功奠定基础便是很好的佐证。李自成的起义大军东打西走,飘忽不定。由于缺乏政权建设,“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局面始终没有改变。老百姓的生命、生产和生活秩序得不到保障,对闯王由最初箪食壶浆的迎接和信任而变得恐惧不安,战端一起,百姓望风而逃,流离失所,以至于中原大地赤贫千里。李自成为了登基心切的做法实在是失去民心的不智之举。
其次,起义军毫无接收大城市的思想和心理素质准备。进驻北京城后,应该严明纪律,严禁骚扰百姓,同时立即废除明朝的各种苛政,宣布“与民更始”的新政,对贫苦小民开仓放赈。可实际情况是大顺军拘捕拷掠官员以筹军饷;中高级将领选美立室,下级士兵则到处抢掠奸淫,把个北京城搞的乌烟瘴气,鸡犬不宁。所有的这一切使大顺政权在中小官吏、士人、商人和下层贫民中普遍失去人心。
有句古训叫做“得民心者得天下”,大顺政权既然失去 了民心,焉能夺得天下?
中国有重视历史的传统,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希望从历史中找出执政智慧。《贞观政要》里记载着唐太宗李世民的那句名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经验对统治者的重要性被一语道破。伟人毛泽东一生手不释卷,遍览中国史籍,对历朝历代的兴亡更替烂熟于心,对历史掌故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堪称“古为今用”的楷模。他曾在不同场合,用李自成大顺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教训来教育全党。1944年3月17日重庆的《新华日报》连载四期发表郭沫若先生的史学论著《甲申三百年祭》,该文对李自成大顺政权的成败得失做了条分缕析。当时的抗日战争已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希望在即。文章发表后,远在延安的毛泽东悟出了文章的价值,文章随即被编印成册,作为整风的必读材料,其目的是提醒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牢记历史教训,居安思危。在取得扭转乾坤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即将夺取全国政权的前夕。1949年3月5日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离开西柏坡向北京进发前毛泽东又耐人寻味的说到“进京赶考去”!睿智敏捷的周恩来心领神会,随即跟上一句“我们决不做李自成。”实践证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上,始终站在劳苦大众一边,把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作为夺取胜利的法宝。经受了各种大考,向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赢得了民心,由此在解放了全中国后形成了广泛而牢不可破的政权基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不应该忘记也不能忘记的。星转斗移,中国共产党即将走完九十年的光辉历程。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历程就是不断改善民生、营得民心的历史过程。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民生始终是重中之重。“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以民为根,一切相信群众。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有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第四篇:满 井 游 记 教 学 设 计
满 井 游 记 教 学 设 计
赤岩初级中学
陈娟
教材分析:
本文是第六单元(文言文单元)的最后一篇游记,本文描写北国早春气 象,既能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可以说是游记的典范。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前面三篇文言文的游记,能够独立阅读本文了;且也学习了一单元的现代文游记,能够按游记的特点来分析本文了。教学设想:
因本文是本单元游记的最后一篇,至此可以总结本单元游记的题目的特 点并与第一单元(游记)的题目相比较。本文描写了早春二月作者游览京郊满井 的景色以及作者出游时喜悦的心情。本文教学可以采取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自读课 文并解释课文、朗读课文;在第二课时理解、分析课文如(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此方法的作用是什么、景物有哪些特点等),主要也是 让学生自主来学习分析课文。教学目标:
1、让学生领略满井一带早春清新的景色,体会作者“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培养
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趣。
2、理清课文的写景层次,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3、加深对文言文虚词“而、然”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顺畅朗读并翻译课文
课前准备:早读30分钟自读课文,为学生胸有成竹地复述课文做准备。
一、导入:让学生概述本课主要内容及总体特点,教师补充。
二、作者袁宏道的介绍。(生介绍)
三、扫清文字障碍,牢固掌握字词后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小组学习,翻译课文。
1、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2、自己积累本文的重点字词句翻译。
3、标注出疑难字词句,以便于下节课提问。
五、作业:练习册和本文相关的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分析课文。
2、描写方法
3、词类活用
一、请个别同学朗读课文。
二、让同学们来说说在翻译过程中,有哪些词句较难翻译,提出来与全班同学、交流。
(若学生提得较少的话,老师就补充并出示幻灯片中相关重点字词句翻译。)
三、段落、大意(见幻灯片)
四、研讨:
1、第一段北京气候有什么特征?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2、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全班同学朗读本段。然后请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給第二段分层、层意(略提)
(2)、本段描写了满井的景色,作者是如何描写的?采用了什么顺序?(3)、采用什么方法来写(水、山、麦)?这三种景物有何特点?(课外练笔:请同学们用同一种修辞手法来写写不同天气、不同日子中的 校园。)
(4)、文中有些语句与第一段的一些语句相照应,请找出相对应的句子(表 示天气景色、心情)。
(5)、作者描写完景色后有何感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也,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3、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五、中心思想(见幻灯片)六,小结(见幻灯片)
七、作业(见幻灯片)
1、本文比喻句有?作用?
2、找出关于“而”和“然”的语句,翻译并体会其用法。
3、分析鉴赏,以学习其写作技巧。
4、名词活用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本人认为既要秉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有所创
新。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议、析。在读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后来议,在议中析,逐层深入。
有关文中的“山、水”的描写,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且这两个比喻也较难懂。我请同学联系他们在物理课上所学的“光的反射”知识来分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这个比喻句。有关山的比喻就联想美女。这样两个比喻在师生互动中解决了,显得自然而不觉得深了。
在课堂教学上,我尽量做到了三点:预设教案科学性、课堂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可持续性发展(作业发展性)
课堂动态生成性。也就是说我在上课过程中能够伸缩自如地来引导学生,且与学生深入交谈,学生又能够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并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把作业布置给学生,这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这节课上,我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在“议”的这个环节当中,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能够透彻,生成的问题不多,而且所提的问题相对来说较简单。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这些细节的,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第五篇:满 井 游 记 教 学 设 计(推荐)
满 井 游 记 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意。
2、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
(2)能力目标: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并且通过学习这篇小品文认识到只有冲破种种限制,扩大视野,才能发现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美。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2、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由于这是一篇自读篇目,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听朗读,让学生自己想象文章画面,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学重点;比较阅读法,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讨论,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在学法上,力求让学生掌握通过画面想象,再现艺术形象,赏析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小石潭、岳阳楼、醉翁亭这些地方都处在我国的南方,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随着袁宏道的足迹去看一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二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简介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他主张文学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写下了很多著名的山水游记。作品语言清新流利,隽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写作背景: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于是他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通读文章,把握文意
1、听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的气势、韵味、节奏及停顿,以此正音正字并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艺术形象。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尽情去感悟文章。
3、自由朗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在预习基础上结合课文注解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并解决,并出示需学生着重掌握的字词以求把文言文学习中字词掌握这一基础环节落实到位。
四、品读文章,体味情境
(一)品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未出游的心情。
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如何?作者的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作者是在初春时节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作者心情很无奈,同时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从“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等句中可看出。
2、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理解作为南方人的作者在早春时节“局促一室之内”的无奈以及渴盼出游的心情,并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二)品读第二段,赏析满井美景,学习写景方法。
1、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思考:这篇游记写满井的初春景象,描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先写全景,然后依次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
2、根据图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写景的句子,直观感受景物 之美。
3、结合阅读体验,学生找出文中最喜欢的语句,并说出理由。
提示学生可以从语言特色、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等方面去赏析。
4、在赏景的基础上,学生归纳作者是如何写景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
(1)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一个“始”,一个“乍”,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突出了初春的特点,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写出了初春柳枝初展的神韵;“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浅”,“寸”准确而生动。
写景指导一:抓住景物特征写景——乍暖还寒,万物复苏。
(2)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然后再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采用空间顺序,由面到点,由远及近。
写景指导二: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的层次。
(3)a白描: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b拟人: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增加了景物的动感和灵气,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
c比喻: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写水波“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写景指导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所写景物形象生动可感。
(4)作者在写景中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由“若脱笼之鹄”、“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等句可看出。
写景指导四: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自己的感情,情融于景。
5、结合以往所学课文,学生补充写景方法。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听觉、触觉等。(2)虚实结合,动静结合;(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6、读第二段最后一句,体会作者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句既高度概括了一二段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 ”,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7、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品读第三段,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的内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重在抒写“性灵”,此句表明自己和庸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于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鸟鱼都成了他的知已。这是一种物人交融,人和物相映成趣的美好境界。
(通过对这一句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无心仕途、热爱大自然、独抒性灵的思想境界。)
五、阅读拓展,鉴赏比较
本单元的几篇散文都属游记,试从思想内容方面比较本文与其他散文的不同。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与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法完全不同,如《小石潭记》借景抒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岳阳楼记》借景抒忧国忧民之情;《醉翁亭记》抒发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怀。
(通过与本单元前几篇课文作比较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个性化的写景特点,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
六、小结
作者以清新流利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优美的图画,阅读本文,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细致地观察生活,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就自己在生活中的游览,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在行文中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和景物描写方法。
(在学习本课景物描写的基础上,练习游记的写作,增强自身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