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四川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四川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四川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世界粮食危机

1.1.2我国粮食安全考虑

1.1.3小结

1.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研究方法及内容

2稻米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

2.1.1水稻生产方面

2.1.2水稻消费方面

2.1.3国内和全球稻米供需总体趋势

2.1.4政府扶持

2.1.5水稻产业的其他研究

3.四川省水稻产业现状分析

3.1水稻生产现状

3.1.1水稻种植面积情况分析

3.1.2水稻总产量

3.1.3水稻单产现状情况

3.1.4小结

3.2粮食(最好是水稻)需求及进出口情况

3.2.1水稻需求情况

3.2.2水稻进出口情况

3.2.3小结

3.3水稻产业科研现状

3.3.1水稻分子遗传学、育种科研现状

3.3.2水稻种植技术科研现状

3.3.3防病害研究

3.4相关的产业-种子产业现状

3.4.1种子产业科研、制种现状

3.4.2种子产业市场情况

3.4.3水稻种业存在的问题

3.5水稻产业效益现状

3.6自然灾害和虫灾

3.6.1自然灾害的影响

3.6.2虫灾情况

3.7政府对水稻产业扶持情况

4.水稻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4.1基础建设差 4.1.1水利设施差

4.1.2其他基础设施

4.2产业化程度不高

4.2.1信息化建设不高

4.2.2物流仓储现状差

4.2.3种植规模小

4.2.4龙头企业带动不足

4.3机械化水平和质量不高

4.4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

4.5优质米情况不佳

5.影响四川省水稻产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5.1对四川水稻生产现状原因分析

5.2需求现状原因分析

5.3种子产业现状分析

5.3.2种子产业问题分析

5.4效益现状原因分析

5.6水利设施差原因分析

5.7产业化程度不高分析

5.7.1对信息化原因分析

5.7.2对物流原因分析

5.7.3规模小原因分析

6.加快四川省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6.1优化我国农业政策和政府对农业扶持力度

6.2健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强本省优质大米的竞争力

6.3建设四川省现代农业,提高水稻产业竞争力

6.3.1继续促进水稻生产规模化

6.3.2加大种植机械化力度

6.4加快农产品物流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6.5持续稳健的发展种子产业

6.6搞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6.7扩大进出口规模

6.8加大保险的投入和发展节水农业以抗自然灾害

6.8.1加大保险的投入

6.8.2发展节水农业

7.结论

第二篇:安徽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1.1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2007年,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趋势,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初步核算,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02年的75.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38亿元,同比增长了4.8倍;工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15.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30亿元,同比增长了7.4倍;实现利税总额由2002年的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6亿元,同比增长了3.5倍。上述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2%、53%、35%,产业规模已跃居全国第十二位、中部地区第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批安徽制造及安徽创造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1.1.1 电子信息产品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我省在电子测量仪器以及电子基础材料等产品的技术水平在国内有比较优势,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语音合成技术产品、高亮度特种显示器件、光刻机、多普勒气象雷达等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和特色产品,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2006年我省通信设备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业收入为98.53亿元,位居全国第14位,利润总额为5.33亿元,位居全国第13位,年均从业人数达到2.66万人。

1.1.2 软件业取得明显进步。2007年,我省软件行业业务收入为27.3亿元,位于全国第十八位,较同期增长27.1%,高于全国的20.8%的增长水平;软件产品收入为12.3亿元,位于全国第17位,同期增长21.7%,落后全国22.5%增长比例的0.8个百分点;系统集成收入为12.9亿元,位于全国第十九位,同期增长37.5%,高出全国16%增长比例的21.5个百分点。

1.2 信息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

截至2007年底,宽带网用户已达155.9万户,比2002年扩大了20多倍;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95%;在电话网络容量方面,2007年初全省固定电话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1709万门,比2005年底新增97万门,增长6%;在基础传输网络方面,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657207公里,比2005年底新增631058公里,本地中继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1015815芯公里,接入网光缆线路长度达到1099l00芯公里。

1.3 无线电管理再上新台阶

截至2007年底,我省基本完成无线电台站清理登记工作。各类无线电台站数量已达65000多个,技术设施水平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全省完成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投资约1.4亿元,技术装备数量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超短波监测测向网共建成25座固定监测测向站,装备了20部移动监测测向车,实现了监测联网,可进行全省遥控、联动测试和干扰排查。

2.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省信息产业发展态势迅猛,但由于我省实力薄弱,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若干问题。

2.1 电子信息产业问题突出

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规模小。“十五”期间,尽管我省电子信息制造业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总量仍然偏小。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5%;企业规模不大,没有一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百强;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投资类产品比重偏低;不少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2 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城乡差异明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率不高,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开发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安徽省信息产业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安徽省城市固定电话达到725.3万户,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59.28%,普及率高出全球固定电话普及率平均水平近10%。但安徽省农村通信发展却较为滞后,目前安徽省农村固定电话为769.0万户,农村电话普及率达到14.5%,只是城市水平的24.5%。

2.3 设施不足与通信网络重复建设

无线电基础技术设施建设、无线电管理手段还不能完全满足无线电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实际要求还有差距,特别是市一级管理队伍更显薄弱;对紧急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还不强。通信网络重复建设。各通信企业各自为政,一味地上规模、扩大网络。这使目前安徽省的通信网络容量出现相当程度的供大于求的状况,资源利用率也很低。

3.2008年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纵观近几年来我省信息产业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和省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本文就2008年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的前景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3.1 大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省支柱产业

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后,我省提出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工业强省”战略,开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重点推进软件产业政策的贯彻落实,通过立法促进软件产业发展,制定具有我省特色的软件产业地方性法规。

3.1.1 培育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发展优势产业。首先,继续依托各地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保持我省在信息家电、软件、电工薄膜、特种线缆、磁性材料、显示材料等领域的优势和特色;其次,发展以合肥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密集区,提升周边城市的产业集聚力,形成较为合理的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发挥合肥、芜湖、铜陵、滁州等地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产业基地和园区。

3.1.2 认真贯彻落实软件产业政策,发挥示范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继续贯彻国家和我省有关发展软件产业的政策,提高协会工作人员和软件企业执行政策的水平;全面落实省信

息产业厅制订的我省软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为产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和建议;加大宣传我省骨干软件企业和重点软件产品的力度,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遵循为软件企业和协会会员服务的宗旨,打造“会员之家”的良好形象;积极推进示范行业协会的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协会工作的整体水平。

3.1.3 以企业为主,实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学校加强合作,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通过企业和高校共建实习基地,将中国科技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的生产过程中。以软件重大专项实施为引导,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资源,合力促进软件产业迅速上规模、上水平。

3.1.4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重点大型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政府为企业创新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鼓励自主创新,对知识产权给予充分的保护。通过培育大型集团和公司,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3.2 加快建设“数字安徽”

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设骨干网,整合城域网,发展接入网,建成以基础网络为依托,以高速传输为通道,以高速交换为核心,覆盖全省、安全可靠、功能完备、适应经济国际化的信息平台。建立空间地理信息、宏观经济信息、法人信息、人口信息等数据库,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实现信息资源的标准化、数字化,提高共享水平。以电子政务为先导,着力推进县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加快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

3.3 进一步加强无线电管理,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无线电保障工作

第一,继续加强频率台站管理;第二,加强无线电监测工作;第三,建立全省无线电监测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第四,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比武活动浪高我省无线电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采取公开选拔的方式为无线电监测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第五,在我省奥运会无线电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认真部署并完成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无线电管理指挥中心分配的无线电保障工作,总结四月份我省承担“好运北京”篮球赛和奥运火炬传递期间无线电保障工作的经验,确保负责奥运会篮球、棒球、垒球三个赛场无线电保障任务的无线电检测技术人员,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并做好设施和技术的充分准备,随时待命,为2008年奥运会及残奥会增光添彩。

3.4 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拓宽引资渠道

把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重要实现目标,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引进战略投资者,也是我省今年乃至整个“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以大型经贸洽谈活动为抓手,大力开拓招商市场。积极主动参加省政府组织的各种相关招商引资活动,组团招商、组织企业参加大型经贸洽谈活动,力争引进一批重大信息产业项目,努力使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参考文献:

[1]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报告.

[2]安徽省信息产业厅2008年工作报告.

[3]国家统计局.安徽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第三篇:退耕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范文]

开平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张爱儒

(唐山市开平区农村经济局 063021)摘要:该文通过对退耕还林工程进展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开平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主要对策与措施建议。

关键词:退耕 后续产业 现状 对策研究

按照开平区委、区政府关于“融入城市中心,打造经济强区,建设和谐开平”精神,为确保开平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我区退耕还林实际,对全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退耕还林工程进展情况及取得成效

我区共完成国家退耕还林任务2.6万亩。2003开平区完成国家退耕还林任务2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万亩,匹配荒山造林1万亩。共涉及95村,共3256户;2005完成匹配荒山荒地造林0.6万亩,涉及4个乡镇,9个行政村。开平区森林覆被率由退耕前的14.9%提高到21.3%。经区乡林业技术人员指导和退耕户精心管护下,退耕林木普遍长势良好,杨树胸径达到10-16厘米。全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初步显示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二)、退耕还林对耕地减少、粮食生产的影响

开平区规划可退耕面积1万亩,2003年已经完成退耕地造林1万亩。工程实施前耕地面积16.5万亩,工程实施后耕地面积15.99万亩,面积减少0.51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56亩,变化幅度很小。粮食产量变化不大。

(三)、落实“五个结合”情况

退耕还林“五个结合”即与基本农田建设、后续产业发展、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封山禁牧舍饲等配套保障措施相结合。一是开平区基本农田面积9.12万亩,退耕后未发生变化;二是工程区后续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形势不容乐观。目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尚未起步,政策、机制方面尚在谋划之中,政府、企业、个人等各方都投入很少。在完成的退耕地造林总面积中,经济林面积900亩,占总面积的9%,收益期为5-8年。生态林树种主要为杨树、柳树(用材林),适宜利用的面积9100亩,占总面积的91%,收益期为9-15年;三是农村能源建设。开平区03-04年大力发展沼气池建设,共建沼气池905 座,区政府对修建沼气池给予500元/10m3的补助。生态移民和封山禁牧我区尚未涉及。

(四)、粮食补助到期后退耕户情况

开平区退耕还林涉及农户3256户。8年补助到期后口粮和收入减少农户2930户,占90%;8年补助到期后口粮和收入稳定农户326户,占10%。

二、主要对策与措施建议

(一)、主要政策措施

我区认真贯彻执行《退耕还林条例》及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为确保退耕实现“稳得住、不反弹”,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制定政策,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关于绿色开平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绿色开平植树造林政策》、《关于绿色开平植树造林政策的补充意见》等文件指导规范工程建设。二是区财政每年拨付专款(国家粮款补助之外)支持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用于退耕户补助和退耕林地的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基础性建设。三是依法治林,严格执行《森林法》、《退耕还林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坚决禁止毁林开垦、退林还耕现象发生。应该说,除特殊原因外,绝大部分退耕地能够做到“稳得住、不反弹”。

(二)、发展方向及建议

一是各级政府制定的有关各项退耕政策不变,特别是对退耕户的补助不变。我区退耕还林90%以上为生态林,补助期满后林木价值达不到预期收益,退耕户收入明显减少,影响林农生活水平。建议补助到期后对“不反弹”的退耕户应继续予以粮款补助。生态林补助年限延长到15年以上,到期后纳入公益林补偿范围;经济林补助年限延长到8—10年。

二是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条例,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全市水源地陡河水库周边荒山荒地等生态脆弱地区,由林业部门制定规划,应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给予退耕指标。同时禁止将好耕地、基本农田列入退耕还林范围。

三是加强林木后期管护工作。随着我区林地面积的增加,虫灾、火灾、旱灾等不稳定性和风险性因素不可避免的形成威胁。中幼林抚育和林地管护任务越来越重。按照国家制定的“谁的林子,谁受益,谁经营,谁防治”的原则,如果干旱、美国白蛾等病虫害大面积发生,个人或集体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很难及时有效的开展防治,有的根本无力防治。同时抚育、管护、防火等方面也存在不到位现象,致使林分质量低,不能有效的发挥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影响生态安全。目前退耕还林工程没有安排管护费用,建议在退耕还林工 程投资中单独列支抚育管护费用,确保抚育管护、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护林等项工作及时有效的开展。林业部门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护林组织,严厉打击各种毁林行为,保护好退耕成果。

四是速生杨栽植比例较大,占总面积的85%,今后应解决林木成材后销路问题,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市区、京津地区大企业、大集团到开平投资兴业,提升林果产业规模档次,大力发展木浆造纸、板材等产业,壮大林业产业。

五是推广林草、林灌、林药间作面积,以双桥乡北部丘陵为示范基地,发展柴鸡散养等绿色养殖业,提高退耕农户的经济效益。

六是近郊集中连片的退耕林区筹划建立两个“万亩城市森林”生态区,发展生态旅游业。

作者简介:张爱儒 男 33 高级工程师 唐山市开平区农村经济局退耕办主任

通讯地址:唐山市开平区南环路7号农村经济局 063021 联系电话:*** 3378010

2006年8月28日

第四篇: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论文

摘要:五常市坐落于黑龙江省南部,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水稻生产历史悠久。2010年水稻面积12.06万hm2。总产量12.5亿kg,单产达到10364kg/hm2,比全省平均产量高出15%以上,水稻种植面积和商品量在全国县级单位中居首位。本文对五常市水稻生产现状进行了阐述,并论述了五常市水稻产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水稻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水稻;生产现状;问题;建议

五常市座落在黑龙江省南部,张广才岭西麓,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5℃,活动积温2900度左右,是优良的一季寒地粳稻种植区。全市幅员7512km2,地貌构成是“六山一水半草三分田”,辖24个乡镇,262个村,人口102万,耕地25.91万hm2。商品稻谷10亿kg,水稻总产值打破50亿元,水稻面积和商品量在全国县级单位中居首位。已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水稻面积10万hm2,有机水稻基地认证面积1.4万hm2。

一、水稻发展现状

1、品种应用

根据市场不同需求,五常市水稻生产中有4种不同稻米类型:优质高产品种松粳12号、松粳9号、松粳14号、龙洋1号、东农

428、东农425;香稻品种以五优稻4号、松粳香2号为主栽,糯稻以松粘1号、通粘1号为主栽;黑稻以黑珍珠、龙锦1号为主栽,形成了以优质为主线,特种稻为辅助具有地方特色的种植结构。

2、推广普及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五常稻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推广旱育稀植技术以来,栽培方式正由过去的33穴/m2,每穴5—7苗的密植型向稀植(25穴/m2、每穴3—5苗)发展,单位面积收获穗数由主茎占30%左右向12%—15%过渡。大面积推广的插秧规格为30cm×19.8cm、33cm×16.5cm每穴插3—4苗。

育苗以大棚隔离层育苗为主,钵育苗为辅;插秧以人工插秧为主,机械插秧应用面积小,主要原因:稻田面积小,地势高低不平,形状也不规则。田间管理根据当地条件、生育进程、长势长相等进行水肥管理,配合化学药剂灭草防病,确保水稻正常生育。五常稻区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形成了具有本市特色的“两早、两稀、两控、两晒、两防”的优质高效“十字”栽培模式。两早:即早育壮苗、早插秧。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6℃时苗床播种,12—13℃时插秧。两稀:秧田稀播、本田稀插。两控:控制氮肥总量、控制杂草。全年施氮总量135—145kg/hm2,N:P2O5:K2O为1:0.7:0.6。选用低毒除草剂草克星、田秀清、威农等农药控制杂草。两晒:分蘖末期晒田、抽穗前3—5天晒田。两防:防治稻瘟病、防治稻曲病。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两病发生蔓延。

二、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未解决问题

1、种植水稻品种繁多。品种多样化,对五常市稻瘟病防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利于加工企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2、冷害发生频繁,对水稻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3、农业水利设施老化,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不高。

4、生产收贮不规范,降低了稻米品质。农民产前选种依据个人习惯和经验;产中依据传统方法和经验进行水稻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在收获储藏方面,收获稻谷往往是根据季节和气候估计成熟率进行收割,随意性大。稻谷干燥基本依靠阳光和人力翻晒,在水泥晒场和公路路面晾晒,易混入砂石、尘土和有害物质,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品质;稻谷混收混储,降低了稻米的品种品质。

5、稻米加工企业多而不强,产值贡献较小。除少数几家龙头企业外,大多数加工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生产基地,对农户带动作用小,企业自身也缺少优质稻源。

三、对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的建议

1、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和百万亩水稻种植优势,发展优质绿色水稻生产,加大水稻科技投入,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培植,建成规模化、标准化水稻种植基地,带动优质米加工业向深层次发展。

2、规范“订单生产”,提高合同履约率。积极探索稻米订单风险规避机制,建立稻米产业风险基金,共同抵御和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规范稻米生产行为,坚持优质优价原则,运用价格杠杆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优质稻,逐步淘汰劣质品种。

3、根据稻米产业布局,实行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商品率。单收单储,单品种加工,保证稻米品质。

4、优化和整合大米加工市场,按水稻产量和加工能力分区设置,整合水稻加工企业,建成水稻产业集团。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在本地建立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高度专业化、优质化的大型稻米原料基地和健全的储藏流通体系。

5、建立稻米生产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低温冷害预测预报、病虫害测报、生产技术指导、生资新品种供应等为主的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市场中介组织与信息网络系统,帮助农民解决优质稻科学种植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降低稻米生产成本。

第五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西乡县大河镇

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论 文

学 校:西乡县农广校 班 级:2011级

专 业:农业技术推广 姓 名:张 峰

二〇一三年七月八日

西乡县大河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香菇产业是加快西乡县大河镇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新兴产业。通过分析该镇香菇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优势,提出了推进大河镇香菇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优势条件;对策;西乡大河

一、发展现状

西乡县大河镇下辖12个行政村,截至2009年仅有按板镇种植香菇,种植农户30户,共种植香菇2万袋,总产鲜菇160斤,产值8万元,菇农共计获纯收入6万元,农户最高收入达0.2万元。目前,西乡县大河镇栽培种植的品种有135、939、9608等5个,其中以939品种产量最大、效益最好。食用菌人工种植过去在大河镇一直是空白,香菇是大河人工种植的第1个食用菌品种。

2010年,在冬季农业开发中,县委、县政府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加快该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为农民寻找增收新途径,引进香菇订单生产试种,当年引导农户生产种植了10万袋,总产值32万元,平均产菇0.38 kg/袋,产值仅1.52元,纯收入0.22元/袋。造成产量低、效益差的原因是因为技术人员对该镇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缺乏充分的认识,照搬照抄福建的种植管理技术,致使菇农在种植管理中出现了问题,且公司在收购中不严格执行标准,压级压价,严重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但有少数几户种植成功,香菇产量平均0.52 kg/袋,产值达2.08元/袋,纯收入0.78元/袋,效益达到了香菇种植较好的中上等种植水平,极大地增强了政府发展香菇产业的信心。

2012年底,政府又引进了袋料香菇种植,并签订了2年的发展合同。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组织香菇生产。同时,政府组织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回来后协助进行生产管理,组织发动群众。这期间,香菇种植曾一度发展到了6个村150户农户中,最高年份曾发展到了120万袋,产量126 吨,产值226.8万元,纯收入58.8万元,平均纯收入0.49元/袋,香菇产业呈现出兴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是,由于种植管理技术较好的农民组建起来的,经济基础薄弱,在大量香菇产品涌到收购点时,根本无法组织大量资金按合同收购;加之缺乏有效的大批量的销售路子,资金周转困难,出现了“打白条”现象,诚信受到了菇农的质疑,使香菇产业跌入低谷。但是通过连续3年的发展,广大香菇种植户的种植技术已趋于成熟,出菇量和品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培育出了一批从菌种选育、生产到栽培技术的本地农业科技专家。大河镇香菇在全县有了不小的声誉,部分县市纷至沓来取经学习。

2011年,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了相应的设备,建起了香菇生产基地,建起了冷库。至目前香菇产业逐步跨入了正轨,并形成了一条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销售网络。几年来共计种植香菇60万袋,共计产鲜菇326吨,其中县内销售200吨,总产值230万元,县外销售126吨,销售收入达89万元。但菇农产值仅为20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菇农发展资金不足,技术力量不成熟

香菇生产工序多,辅料多,运距远,是一项消耗型的产业石油价格不断上扬,成本高,达1.6元/袋。由于受技术条件的制约,在辅料的替代产品攻关能力方面力不从心,难于在短时间内降低成本。西乡县大河镇香菇种植采用高架棚栽培技术。高棚架栽培效益好,投入产出比高,但一次性投资较大大部分农户投入较为困难;加之香菇市场价格多变,风险比较大,农民不敢冒险投入,从而限制了香菇生产快速发展。大部分菇农未接受过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加之农民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低,未能全面地掌握技术,影响了香菇产量和质量,使产业效益未显现出来。

(二)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大河香菇产业发展一开始就以企业带动起步,但引进的公司、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薄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有的不是以发展壮大自身为目的,只是来进行投机生意,无法带动香菇产业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公司没有长远发展目标,只顾自己眼前利益,压级压价,严重挫伤菇农的积极性,导致香菇产业发展徘徊不前。

三、发展香菇产业的优势条件

(一)优良的气候环境条件

西乡县大河镇位于西乡县的西南部,地处巴山腹地,两省三县交界处,东邻镇巴县永乐乡、大池乡,南与四川省通江县空山乡接界,西连南郑县白玉乡,北接本县左溪乡和骆家坝乡。距县城105公里,全镇总面积39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80米,平均年降雨量1300毫米,境内峰峦叠翠,山水秀逸。大河镇位于低纬度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境内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地形波状起伏,地貌类型多样复杂,形成了暖温、亚热、热3种不同的气候类型和“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立体气侯、立体农业十分显著。境内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温18.5 ℃,最高26.3 ℃,最低13.2 ℃,月均温≥10 ℃有365 d,日平均≥10 ℃的积温6 781 ℃,年均降雨量1 279 mm,年相对湿度为77%,年日照时数2 064.6 h,平均日照5.66 h,无霜期达340~365 d,特别是11月至翌年4月,月平均温在13.2~20.2 ℃;境内无工业大气环境污染;优良的气候环境条件非常适宜香菇的生产和发展。

(二)丰富的原料资源

大河镇幅员面积39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1.71%,自然常绿阔叶植被保存较好,乔木层、灌木层次清楚,有着丰富的常绿原生黄栎、青冈栎、山茶花、麻栗树、水冬瓜树、野樱桃等树种,是发展香菇产业的优质原料,资源丰富,只要采伐得当,不但不会破坏生态,还会促进林产业发展,达到充分利用林业资源、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三)独特的区位优势

大河镇的独特区位,在对外开发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两省三县交界处,东邻镇巴县永乐乡、大池乡,南与四川省通江县空山乡接界,西连南郑县白玉乡,是西乡西南部通往外县及外省的重要门户,虽然该县香菇产业起步较江浙沿海地区晚、规模小,但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大河镇的香菇产品在价格竞争中占据了先机。

(四)良好的发展基础

大河镇香菇种植有4年的历史,产业发展从开始就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采取行政之手与市场相结合的运作手段。从行政上成立了香菇产业领导小组,专人负责,宣传发动,积极协调林木采伐,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栽培技术,负责香菇的生产技术指导;市场运作方面引进、支持汉中市外具有一定种植技术、营销经验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或个体来大河开发基地,进行订单生产。经过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了一批高技术的科技人员队伍,他们可解决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具备了二级菌种的大规模繁殖技术及生产能力,能保证香菇产业所需的大量菌种,香菇产量产值得到了逐年提高,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示范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因而,发展香菇产业有良好的技术及栽培基础。

(五)优惠的政策环境

政府采取协调低息或无息贷款,无偿使用国家闲臵的公共设施等措施,扶持引进的香菇企业和种植大户,调进各种香菇辅料,预先给带动起来订单生产的农户先期赊用,交菇时分批结款,为各菇农解决了生产中资金周转难的问题。同时,出台了香菇种植户进行香菇种植时必要的林木、简化采伐办证手续、菇农无需交育林费、育材费由香菇企业统缴纳等对菇农有利的一系政策。

四、发展对策

(一)加大投资力度,增强香菇产业发展后劲

香菇产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技术研发、推广、广告宣传、行政执法等工作都需要资金投入。要继续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更多有效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和外来资金投入镇沅,进行香菇产业化开发。财政今后要采取对企业和基地农户贷款贴息的办法,支持香菇产业的发展。积极争取各级金融单位资金支持,确保香菇产业有足够的经费投入,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推进香菇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香菇对生产管理的要求极其严格,从育种到栽培、产品干燥,一个小的环节出问题,都会产生不良后果。相同的品种,县(市)乡(镇)村和菇农之间,产量有多有少、质量有高有低、效益有大有小,究其因之一就在于标准化生产的水平不同。要迅速扩大香菇发展规模,应把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标准化生产上来,这就应认真制定和完善标准化生产规程,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广泛宣传规程,让菇农家喻户晓。层层培育示范大户,用典型引路,让事实说话,靠示范的力量启发、引导和激励菇农。聘请和组织专家学者,有计划地对基层干部、专业人员、示范大户和广大菇农进行培训。定期检查标准化生产实施情况,及时总结和交流先进经验。对新菇农,应力求使他们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对老菇农,应创造条件让他们开眼界、长见识,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标准化生产。在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努力打造镇沅香菇品牌。积极引进、研制和推广拌料、装袋、打孔、烘干等生产机械,用机械化保证和促进标准化。还应坚持不懈地积极努力,逐步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三)强化科技服务

要立足于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在品种选育、标准化配套技术研究、菇品加工储藏、新材料开发(如辅料的替代产品的开发)等方面深入研究,探索对策。要加速品种选育和栽培模式的革新,直接减少菇农损失,提高栽培效益,服务菇农,增加收入。

(四)扶持香菇合作组织

要尽快成立镇香菇协会,将真正关心支持香菇产业的单位和个人、专业人士吸收到协会中来,共同为振兴香菇产业献计献策,形成行业自律的中心;同时让协会与公司协调好与菇农的利益分配,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此基础上,要对各类从事香菇行业的专业合作组织给予扶持,让其在产业的基地化、组织化、标准化升级、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五)扶持种植大户

要鼓励发展种菇大户,以联户、农庄等形式组建标准化生产大户,一头连基地,一头连农户,一头连企业,成为香菇栽培、技术创新和标准化生产的带路人,引领其他菇农共同致富。

(六)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动香菇产业化发展

按照“兴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建立一个基地、覆盖一批农户”的模式,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对开展香菇产销服务的经营大户,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使其扩大规模,增强带动能力。对外来的客商要热情服务,帮助其组织好货源,协调办理相关手续,疏通外销渠道。建立“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或协会+农户”的生产模式,形成产业化经营机制。通过增加投入、强化素质、优惠扶持政策等办法,逐步建成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营销能力强的香菇龙头企业或专业营销队伍。发挥其拓市场、带基地、连农户、搞加工的作用,推动香菇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五、参考文献

[1] 王宏宇,侯桂森,王长娜.林下栽培香菇培养料配方筛选[J].食用菌,2010(1):43-44.[2] 朱海平,叶建军.袋料香菇烘干加工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8.[4] 赵翠芳,张忠伟.香菇覆土栽培模式[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9(12):24-25.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8/220639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