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第三单元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编写孙振审定刘亚晓
一学习目标
1水.资源的概念及分布特点
2.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策略
二 学习方法
1.阅读课本,完成基础知识梳理
2.结合课本资料,总结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3.讨论完成问题探究。
学习重点
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产和发展的意义
三基础知识梳理
1.水资源的定义:
(1)广义:包括水圈内的___________
(2)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___________
(3)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___________、淡水湖泊水和___________
2.水资源的分布:时空分布___________
(1)具体指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谦程度,通常用___________来衡量
(2)从大洲(南极洲除外)来看:___________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最多,其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少
从国家来看,___________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最多,其次是___________,我国居第___________位
3.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___________的大小
4.水资源的——————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5.___________的进步促进了人水关系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6.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___________,人类活动排放的___________不断增多,导致水体污染;可用的水资源___________
7.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___________;开渠饮水;___________、人工增雨等
节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___________;重视改进农业—___________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___________等
四问题探究
(1)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很大,以色列的自然环境适合发展农业生产吗?
(2)以色列是如何把水资源由少变多的?
(3)从以色列发展农业的奇迹中,我们可以的得到什么启示?
(4)以吐鲁番地区的水资源利用为例,说一说如何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五课堂检测
1.(A级)有关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的水资源在空间分布是西部少,东部多,北部多,南部少
B.我国的水资源在空间分布是西部少,东部多,北部少,南部多
C.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分布是春秋多,冬季少
D.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分布是春夏多,秋冬少
2.(B级)以下选项能体现水资源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大小的是()①我国南方水量充足,气候湿润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水稻种植区
②我国北方降水不足,限制了工农业的发展
③我国北方水量不足,河流较少,内河运输业不发达
④饮料厂建在水质优良的地方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⑤我国南方河流流程长,支流众多,内河运输十分发达
A.①②③B.①③④⑤C.③④⑤D.②③④⑤
3.(C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资源的数量能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B.水资源的质量更能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C.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效益的大小
D.水资源的质量能不同,开发利用方式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在成本投入就不同
4.(D级)读“我国水资源分布图”和“我国水资源和世界比较表”,回答: 我国水资源与世界比较表
(1)从总量看,我国水资源是_________,但人均占有量__________。
(2)我国水资源总量仅比美国少2700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却不及美国的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分配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目前水资源问题严重的是________地区和__________地区,我国为解决这些地区的缺 水问题,正在实施__________________工程。
答案:1.B 2.A 3.B
4.(1)丰富少
(2)五分之一我国人口总量大约是美国人口总量的5倍
(3)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
(4)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课后反思:
第二篇: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四,但人均水资源量只是世界的25%。在最近一张世界153个国家和地区人均水资源的排行表上,中国排在第121位,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
据统计,全国城市日平均缺水1600万立方米,不论是沿海名城,还是内陆重镇,许多地方都有限量供水的记录,每年因缺水影响的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农业方面,全国70年代农田年平均受旱面积1.7亿亩,到了90年代,该数字已上升到4亿亩。目前,仅全国粮食的主产区灌区内缺水就达300亿立方米。水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据水利部门研究,2030年以前我国用水量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2010年与2030年用水总量将分别达到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5%和36%,已接近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极限(35%~40%)。希望2030年以后用水量不再增长,而是依靠科技进步解决水问题。水利部门的一些专家认为,到2100年我国用水量将达到国内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极限,即受水资源条件制约的零增长状态。中国的水资源利用现状
我国的水资源开发程度只有19%,再加上污染与低效利用,供水不足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部分灌区仍在重复着传统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近50%的水损失于蒸发和渗漏。发达国家农田灌溉已实现了喷、滴灌溉,灌溉已不是浇水,而是浇作物,而我国喷、滴灌只占灌溉面积的2%。农业是我国用水量最大的产业,每年耗水380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3%。落后的灌溉方式,粗放的管理模式,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全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已达70%~80%。
农业如此,工业也毫不乐观。许多工厂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50%~ 60%,而发达国家却为70%以上。我国城市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近200立方米,发达国家仅为20~30立方米,相差近10倍。
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的现状更不容乐观。据统计,全国城市自来水管网水量损失率高达20%~30%。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抽水马桶漏水问题至今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仅此一项每年流失的水资源达几亿立方米。节水举措 3.1 节水意识
事实告诉我们,在突飞猛进地迈向现代文明的进程中,资源的日益匮乏正在羁绊着人类的脚步。保护环境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全球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尤其对于水———这一生命之源,人们更没有理由忽视。联合国将每年的3月22日确定为“世界水日”,以唤起人们对水资源的关注。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合理用水已摆在了我们每个人的面前,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使人们认识到依法用水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唤起广大群众的节约用水意识和水资源匮乏的危机感,使全社会树立起节约水资源光荣、浪费水资源可耻、破坏水资源犯罪的社会公德。
3.2 供水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供水管理模式是收费机制下的按需供水。社会用水总量依
赖于人口数量与消费水平的变化、社会产业结构及其发展速度、城镇水处理与再生水利用措施的效能高低、季节与时间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应当指出,社会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及广大公民节水观念的树立对开发潜在的节水空间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供水事业的管理中,水价的制定主要是依据水工业生产的能源、资源消耗以及综合管理成本。而且,为了减轻广大人民群众的负担,常常由政府予以一定的财政补贴,如此制定的水价实际上难以反映当地水资源的丰匮,因此它不能真正进入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也不能表现城镇用水与生态环境及人类前途的重要关联。因此,对现有供水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与建
立一种能把社会节水要求转化为用户忧患意识,并具有强制作用的供水管理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国许多城市供水管理部门正在试行采用预付水费、限量供水和超限加价的管理制度。通过这些举措可使行政手段、技术措施与经济杠杆有机结合,把节约用水转变为全社会的共识与具体行动。
3.3 开源节流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源节流”是解决水资源缺乏的行之有效的应对方式。一方面是开源,千方百计增加供水蓄水量。我国对水利非常重视,通过分析论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兴建了大批供水工程。另一方面是节流,用最少的水获取最大的效益。我国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积极开展各种创建活动,努力建设节水型的农业、工业、城市和农村。通过改造农业灌溉用水技术,改变传统农业大水漫灌的习惯,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提高用水效率;实行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分别供给,利用科技,使水多层次重复利用,以发挥其最大效能;同时加强用水、管水、保护水资源的执法力度,杜绝水资源浪费,提高用水质量。开源与节流并举,把节流放在首位,这是我国为缓解水资源不足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现有水资源,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不仅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关乎中华民族的生存,其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及社会意义是重大的。
3.4 节水产品的开发
3.4.1 节水坐便器 卫生间的嬗变清晰地印记着生活品质的提升,但越来越令世人困惑,继而警醒的是:现代文明的享受常常要以资源的消耗危机为代价。据有关人士测算,以一个三口之家月用水量6吨计算,其中一半耗于冲厕。仅抽水坐便器用水量过大一项,我国每年浪费的水量就达5亿吨。据国家节水办人士讲,家庭抽水坐便器水资源浪费问题已引起节水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一些企业对抽水坐便器进行了大量研究,大大降低了家庭用水量。建设部、国家经贸委、质量技监局和建材局联合发布的建住房[1999]295号文件规定:自2000年12月1日起,在大中城市的新建住宅中,禁止使用一次冲洗水量在9L以上(不含9L)的坐便器,推广使用一次冲洗水量为6L的坐便器。另外,在2000年国家建材局组织大量专家制订并颁布发行了《6L水便器配套系统》JC/T856—2000,该标准的发行规范了节水坐便器的生产,对该产品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4.2预付费水表 我国民用水表目前普遍使用的是速度式水表,这种水表只能起到计量作用,而且自来水管理人员必须经常向用户收缴水费,工作极为繁琐。此外,这种水表在目前水资源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无法很好地实现限量供水、合理利用水资源及减少浪费的作用。预付费水表是为实现先收费后供水的管理模式而开发的新型水表,国家依据冷水水表规范对预付费水表进行管理。它由冷水水表、电控阀及智能控制器三个基本部分组成。通常预付费水表需配置作为购水信息载体的IC卡或者TM卡用户购水时由售水部门在卡内写入购水信息,用户
将此卡插入水表智能控制器的IC卡插口内,控制器读入此信息并判明无误后,即予以开阀供水。IC卡具有记忆、累计、报警、断水和防盗水等功能(TM卡智能更高些)。
3.4.3节水卫生洁具 国内新近推出一种多功能节水洁具,利用生活污水冲厕,同时还减少等量的污水排放,很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这种卫生洁具可谓小型的家庭用水回用设施。外观上,它是一个封闭的整体系统,内部是一套进水、储水、冲水的组合设计。此外,该产品还新设计安装了大小便冲水档开关,适合选择不同水量冲洗大小便。据悉,该卫生洁具已被国家专利局授予了3项专利,通过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同时被国家建筑行业批准为工程建设推荐产品。根据已使用的该产品情况测算,一般家庭每月可节水3立方米左右,若以一个200万人口 的中等城市普遍推广使用来测算,年可节水2000多万立方米,并同时减少2000多万立方米生活污水的排放。
此外,完善法律法规加大依法治水、管水力度,不仅对推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依法治水工作,一靠立法,二靠执法,三靠普法。抓紧做好《水法》配套法规建设,加快完善水法制体系。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水事违法案件,加强水资源的污染防治工作,及时调处水事纠纷,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良好的水事秩序。
随着人们节约用水意识的逐步提高,科技含量高的节水产品不断涌现。除节水坐便器以外,节水洗衣机、节水水龙头和节水淋浴喷头等正在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水资源是有限的,而社会发展与人类生存对水的需求是无限的。我们必须在饮用水与其它用水、生态用水与生产用水、现时用水与未来用水等各种矛盾统一体中,按其重要程度、必要性与可能性做出统筹安排与战略决策,以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环境资源合理利用论文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制药081班
杨铁柱 2008013036
第三篇: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模版]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课标以及课标分析
1、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课标分解:①什么是水资源?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标准是什么?②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③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各怎样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④水资源数量、质量如何对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影响⑤如何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②运用图表说明我国和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③说明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④了解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②通过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③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作业,倡导合作探究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点。
②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难点: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教学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按学习小组分6人一组,共10组。
2、预习教材内容,按课本的活动和案例要求,由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试得出答案。
3、搜集陈埭水资源状况(水资源问题、如何解决等)。
(二)新课导入: 用一张图片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没有水就不能“活”)
(三)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水资源及其分布
水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居住的星球有液态水的存在。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那么什么是水资源呢?请同学阅读书本上的第一部分内容,然后谈谈你对水资源的理解。
学生回答: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问:这些淡水资源是不是全部能为人类所利用呢?
答:目前人类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教师总结:可见,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本来就比较有限,加上这些淡水资源并不能全部为人类所开发利用,所以,“水的星球”实际上严重缺水。那么这些水资源是如何分布的呢?如何判断一个地方水资源的丰歉程度?请同学接着看第一部分的内容,稍后进行抢答。
一、判断题
(1)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是径流量。(错,降水量和蒸发量)
(2)判断正误: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多年平均降水总量。(错,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3)判断正误:降水量大、水资源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水资源贫乏。(对)
二、读《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图抢答:
(1)从大洲看,哪个大洲最多?哪个大洲次之?最少的是哪个大洲? 答: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
(2)各大洲按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由多到少的是怎样排序的? 答: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
问:为什么非洲的降水量比南美洲多,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却比南美洲少呢? 答:虽然非洲的降水量多,但非洲的蒸发量却比南美洲要大的多。
导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的公式: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一 多年平均蒸发量
三、读《中国水资源分布图》抢答
1)、我国的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
答: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2)、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状况
答: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3)、导致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
答:受季风、地形条件的影响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降水量和蒸发量
(2)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一 多年平均蒸发量(3)水资源的分布规律
A、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水资源贫缺。B、从世界范围看:按大洲说,亚洲最多(南极洲除外),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按国家说,巴西最多,俄罗斯次之,我国居第六。
C、从我国看: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从时间分配上看,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承转:由于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因此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很大。它的数量跟质量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水资源的分布存在地区差异,从而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二部分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晋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2000mm,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径流量自西北山区向东南沿海递减,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西部西北部流域中上游地区是多雨径流丰富区,水资源丰富,而在经济较发达、人口稠密的下游沿海地区降水径流少,水资源较贫乏。加上晋江工农业的发展对水的需求量的增加,导致晋江的水资源严重短缺,部分城镇(如陈埭)出现了严重的用水问题。由此可见,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
问: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表现哪些方面呢?
答: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问: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如何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
答:
1、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同时要求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
2、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同时要求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
在不同的时代,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请同学阅读教材P67,图3.12“水资源利用的进步”回答:
(1)2000多年前,罗马人用输水渠,引用地表水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靠近哪里发展?
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沿河湖地区分布
(2)1870年美国大平原的移民利用哪些水体发展农业生产,生产规模有什么变化?农业生产分布向哪里发展? 答:采用地表水,生产规模变大;农业生产开始向有丰富地下水的地区分布(3)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水淡化技术发展使人类生产活动的范围扩展到哪里? 答:水资源缺乏但又靠近海岸的地区
(4)从这个变化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在科技较落后的时代,人类生产活动主要是靠近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人类生产在没有自然资源的地区同样得到发展。
教师总结: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水资源的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就有陈埭的“水污染”事件。课前曾布置同学去搜索相关的资料,接下来我们请部分小组来分享他们的成果。分析陈埭水资源问题及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
(学生上台进行资料交流)
教师总结:可见科技进步、工业发展的同时,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物质上的收获,但是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过度利用和污染等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承转: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了。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资源短缺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呢?
第三部分 合理利用水资源
探究一:解析以色列水资源利用的成功之处
1、以色列的自然环境适应发展农业吗?
答:不适合,只有小部分是地中海气候,其余多数为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干旱少雨,不适合于发展农业
2、以色列如何将水资源由少变多?
答:
1、开源:海水淡化;
2、节流:采用喷灌与滴灌技术、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等
3、从以色列发展农业的奇迹中,对中国西北农业发展有何启示? 答:采用喷灌与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探究二:解析咸海的忧虑
1)咸海忧虑什么?
答:咸海的面积不断减少
2)导致这种后果的原因是什么?
答: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但主要是人为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人类无节制的地灌溉,特别是从咸海的两大入湖河流——锡尔河和阿姆河中提水,导致咸海水量大减,湖面面积不断缩小。
3)产生怎样的后果?
答:使该地区大量动物灭绝,位于咸海湖滨的城镇出现饮水短缺问题,传统渔业衰落等问题。
探究三:我国华北平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
原因: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2.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程度。3.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4.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解决措施:
1.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2、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根本途径。
3、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积极推广耐旱作物;改革灌溉技术,如实行管道输水、喷灌、滴灌。
探究四:调查陈埭水资源状况(题目由各小组讨论自行确定)
本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水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人类容易利用的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只是水资源的一部分,加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使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缺水,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与人类活动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但科技进步又能对水资源的利用上又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修建水库、海水淡化等,然而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的短缺,因此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途径主要是开源、节流。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来采取开源节流等相应措施,才能令水资源“以少变多”,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八、布置作业
小组合作性作业:陈埭水资源的调查报告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的概念:
广义:包括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主要是指陆地淡水资源。
2、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标志:多年平均径流量
3、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
1)大洲:最多亚洲,其次南美洲;最少大洋洲 2)国家:最多巴西,其次俄罗斯,我国居第六 3)我国水资源特点: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空间)夏秋多,冬春少;(时间)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2、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3、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1)在科学技术较落后的时代,人类主要靠近自然资源丰富地区发展。2)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发展不一定靠近自然资源丰富地区。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1、开源:
2、节流:
十、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方式的转变。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整节课以“问题、案例”组织教学内容,又以“抢答、分析、讨论等”活动组织、开展教学,“激活”地理教学,实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在分析水资源案例的过程中分析方法的掌握,作业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份陈埭水资源的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第四篇:关于我市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协工作安排,2011年8月24日,市政协副主席杨海涛带领市水务局、环保局、住建局等部门领导及部分政协委员,深入到巴河口、三号泉水源地、拟建巴润水库坝址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先后听取了部门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并现场解答了调研组成员提出的相关问题。实地调研结束后,在市政协一楼会议室进行了座谈讨论,听取了市水务局、环保局、住建局等部门的情况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现状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情况评价》、《霍林郭勒地区水资源评价与宏观经济水资源优化配置》等研究成果,我市属贫水区域,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结构性缺水同时并存,水资源的严重紧缺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如何有效改善水资源环境,充分利用和保护现有水源,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深入研究并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和全市人口明显增多,水资源缺乏问题日益突出。针对水资源缺乏这一现实,我市市委、市政府予以高度注视,将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加强领导,1
强化措施,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扎实做好水资源的治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等各项工作,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一)采取有力措施争取水利工程尽快开工建设。加快巴润水库、浑迪音水库、中水回用及煤矿疏干水等水利工程早日开工建成使用,以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有效解决我市工业用水问题。
(二)加大了治污力度,全面改善了水环境。针对大量废水、煤炭疏干水随意排放造成的地表水质的污染,着力提升防治能力,增加投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使工业废水、煤炭疏干水得到回收利用,并采取有效措施修复已经受到污染的地段环境。
(三)切实做好水源地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我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包括巴河口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和三号泉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工程规模为203万平方米,总投资1970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1404万元,地方自筹资金566万元。目前,我市水源地保护工程已竣工。同时,完善泵房改造、强化水质监测。在巴河口水源地新建水源井两眼,在五栋房水源地安装了深井变频供水系统,自来水公司每周两次自检,检测居民用水的色度、浑浊度、臭味度、肉眼可见物、PH值,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在地下水资源方面,加大对未开采的敦德诺尔水源地 2 的保护力度,并作为我市后续水源,在我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增加到一定规模时,再加以开发利用,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结合黑土区水土保持项目,做好我市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地下水的蕴藏量,保障脆弱环境的生态安全,把我市水土保持项目做到最好。
(四)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供水系统。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现有的供水管网,逐步关闭自备水井,保护现有地下水资源,有效利用集中供水资源,逐步完善地面供水系统,减少了管网漏失对水资源的浪费。
(五)切实增强全民节水意识。通过加大宣传教育等手段,进一步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节约用水意识,努力做到节约用水。工业上不断改善传统节水工艺,逐步提高现有企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农业上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及方法,通过节水工程建设和种植结构调整,使水资源浪费降到了最低;通过近期开发利用的地表水资源、水资源优化配置、洪水资源化等多种有效措施,来满足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生活上大力推广节水器具,从而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
(六)建立健全水资源科学管理体制。从我市实际出发,认真做好调查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水资源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统筹规划,科学利用,实施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度,做到依法治水,努力实现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
二、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迈出了坚实的步 3
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要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形势还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紧缺与用水效率低下、工业用水量大、水污染防治相对滞后、水体调节功能弱化与水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环境退化、水体自净能力逐渐减弱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水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根据通辽市水利勘察设计院2009年7月调查统计结果,霍林郭勒市水资源现状、供需情况及远期水资源供需分析如下:
1、水资源总量
霍林河流域骆驼脖子断面以上霍林郭勒市地表水资源量为1941.7万m,地下水水资源量为2862.4万m;敦德诺尔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342.3万m(其中乌拉盖流域为146.5万m),地下水资源量为477.2万m。
霍林郭勒市域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838.9万m,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284.0万m,地下水资源量为3481.0万m,重复计算量为926.0万m。
2、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霍林郭勒市域内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为6157.7万m,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为3098.3万m(自产水为1941.7万m,客水为1156.6万m),地下水可开采量为3066.0万m,重复计算可利用资源量为6.6万m;市域内霍林河流域水资源可利用
334
总量为6030.6万m,敦德诺尔流域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12.9万m,乌拉盖流域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4.1万m。3、2010年霍林郭勒市用水状况
2010年霍林郭勒市各行业总用水量为6379万m,其中地表水为347万m,地下水为6032万m。生活及城镇公共用水量为467万m;农业用水量为181万m;工业用水量为5714万m(其中煤炭疏干水量为2700万m),占总用水量的89.6%;生态用水量为17万m。
4、霍林郭勒市2010年及远期水资源供需分析
2010年霍林郭勒市各行业总用水量为6379万m,而霍林郭勒市域内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为6157.7万m,我市现已超负荷使用水资源,水资源缺乏的情况将日益严重。按照我市现在的发展速度,初步估计,从霍林郭勒市水资源总量、水资源供需情况出发,通过不同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分析,2015年霍林郭勒市将出现缺水状况,缺水量达3623.8万m,到2020年,霍林郭勒市将严重缺水,缺水高达7540.0万m。
(二)蓄水工程较少、疏干水利用率低下、污水的回用率不够。霍林郭勒市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低,节制性工程较少(仅有霍林河水库),水资源白白流失。近几年来地表水的利用量仅为多年平均径流的23.24%。兴建水库和小型引提水工程,以此改善我市工农业用水只能依靠地下水的状况,缓解因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开采地下水的压力,对保护生
3333
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我市疏干水利用率及污水的回用力度都相对较低。充分利用疏干水、合理利用中水是解决城市缺水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市疏干水及污水回用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污水治理回用,任重而道远。
(三)水务一体化滞后。2002年新修订实行的《水法》明确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城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后,没有了职责的交叉,可以大大提高水行政效率效益;对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统一有效地管理体系;在水资源的分配上,运用市场化手段,使个人用水和企业用水趋向合理;可以找到公共政策与市场的结合点,资金和政策配套,把水资源的市场搞活,把一批企业资金吸引到水利项目建设上来,促进水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市水务一体化管理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在这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自来水公司及污水处理厂管理权的归属问题。在其他市县,自来水公司及污水处理厂已经归水务部门统一管理了,但我市这两个部门都归城建管理,造成部门职能的交叉,多龙管水的现象,势必会降低多方的办事效率。
三、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建议与措施
当前,我市正处于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跨越争先的 6
关键时期,对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谋划好水资源这篇大文章,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并重,统筹城乡水利发展和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着力解决水资源的制度建设。
(一)严格水务管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一是必须全面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使每个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高耗水企业要有明确的用水上限,作为供水管理部门的重要依据,坚决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二是必须严格取用水管理,要按照总量控制指标制定用水计划,实行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对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一律不再审批新增取水;三是必须严格地下水管理,要对国家分解的地下水取水许可总量指标严格控制,禁止新增地下水开采;四是实施水务一体化进程,明确水务的管理,从而提高水务管理效率。
(二)加大地表水的存储与保护、充分利用城市污水。为了提高地表水利用率,我市拟建巴润河水库工程。本工程建成后年可供水208万立方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工业供水紧张的局面。巴河口水源地和三号泉水源地都已设置了围栏,其中三号泉水源地保护区还栽种了树木和其他植被,起到了涵养水源的目的。但是五栋房水源保护受到牧民的阻止,围封不能如期顺利进行,需要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尽快落实。
目前,我市正在积极运作静湖水库供水工程。拟建静湖水 7
库供水工程是在原静湖水库的基础上进行扩容改造,将霍林河河道水和北矿疏干水引入静湖,达到供水的目的,工程建成后库容将由现在的330万m扩至663万m,年供水能力620万m,该工程已编制完成,提请市政府尽快将此工程立项实施,科学有效的利用疏干水和污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途径之一。
(三)统筹规划、科学利用,做好备用水源地工作。在水资源使用过程中,要做到开源节流并重。要做到地下水和地表水统筹兼顾,合理开发利用,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统筹规划、科学利用。实施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度方案,依法治水。在工业项目上要不断改善传统节水工艺,逐步提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在农业上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及其它节水方法。对水资源开发应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实施计划供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不宜突破地下水允许的开采量;控制地下水位在允许范围内,合理确定开采井距,以防井间干扰过大,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过大或持续下降。尽快筹建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站,特别是扩建开采规模的水源地区域,通过监测站密切关注地下水水位变化趋势,准确掌握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
城市基本生活用水是城市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保障工程,提前做好这项工程的准备工作十分必要。目前,我市已委托内蒙古农业大学对我市水资源进行重新评价,并配置更为合理的水资源优化分配方案。同时,该设计野外调查组经过实地察看,初步将三泡子及东蒙农牧业公司下属的军马场所在的区域列为
我市城市供水备用水源地,这些区域的地下水水量及水质都达到城市供水标准。
第五篇:水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中国水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摘要:中国水资源的特点是时间和空间分布很不均匀,洪涝和干旱灾害出现频繁,农业生产很不稳定。中国水资源的总量28100亿m3,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仅居世界第108位,水土资源在地区上的组合不相匹配,水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中国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和城市用水的急剧增加,农业灌溉受水资源不足的影响发展停滞,洪涝灾害还很严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比世界上其它国家更为严峻。再加上水环境的不断恶化,建设资金的匮乏,使水资源问题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文章对中国的水资源问题及解决途径和必须采取的对策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水资源 可持续 开发利用
中国开始注重寻求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环境问题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开发问题早已被提上了议事程,而水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它是解决中国环境危机的关键之一。因此,必须实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水资源工程必须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方法来规划、实施和运作,从而能长期地保持和改善资源的基础,保证后人也能持久的、高质量的水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问题
中国水资源的总量28100亿m3不算太少,但人均水资源2300m
3、公顷均水资源28500m3偏少,仅相当世界平均人均占有量的1/4,公顷均占有量的4/5。中国水资源的特点是受季风影响,在时间和地区上分布很不均衡,洪涝和干旱灾害出现频繁,农业生产很不稳定。1999年以来,我国水利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全国兴修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和调水工程,为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水源,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根据调查,1993年全国各行业用水总量已达到5255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1%,其中地表水占83%,地下水占17%。全国平均人均年用水量450m3。从全国大平均来看似乎尚有潜力,但中国水资源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极不平衡,它与人口、耕地资源和经济的分布不相匹配。因此,全国有相当大的国土面积短缺水资源,而水的供需矛盾在地区上则有明显差别(见表1、2和表3),全国大致可以划分为南方、北方和西北内陆三个明显不同的类型区。21世纪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中国近50年,在仅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上,供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众多的人口仍是我国的沉重负担。目前我国人口已超过12亿,预计2000年将接近13亿,如果对人口能有效地加以控制,到2050年前后,中国的人口仍将达到16亿左右。要满足16亿人口的基本需求,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其用水量必将进一步增加。
根据1997年《全国水中长期供水计划》初步预测,到2050年人口达到16亿顶峰,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全国工农业和城乡生活需水最终将达到7900~8200亿m3。预测的结果表明:(1)由于农田灌溉面积受地形、水源等条件限制,最终可能发展的灌溉面积约6000万hm2,考虑节水等因素后,最终农业需水约4300~4400亿m3,比现在增加约500亿m3,约占总用水量的54%。
(2)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工业和生活用水增长较多。城乡生活需水将达到1200~1500亿m3。工业需水即使考虑重复利用率的提高和先进节水工艺技术的应用,仍有可能达到2100~2300亿m3,合计将达将到3300~3800亿m3的用水规模,约占总用水量46%。
(3)2040~2050年扣除发电厂冷却用水后,城乡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将达到1500~2000亿m3的规模,水源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问题将十分突出。
以上初步预测表明,在全面节水的基础上,到2050年,全国供水能力尚需比1997年供水量5566亿m3,增加2300~2600亿m3,才能满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21世纪我国面临的供水任务相当艰巨。虽然从全国范围看,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尚有一定的潜力,但由于人口与水土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远距离调水的成本较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供水量的增加只能随经济发展、资金的积累,逐步解决。因此,估计2030年以前,我国水的供需矛盾仍将继续存在。如何在较低的人均需水量(人均500m3左右)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现
代化,中国21世纪面临的挑战,比世界其它国家更为严峻。
3.全面厉行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
何谓“节水型社会”?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水利专家钱正英同志做出了明确的阐释。她认为:节水型社会是指要增强社会的节水意识,把节水的政策贯彻到社会的各行业,让节水的观念落实到全社会的每个人。其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促使水资源的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节约用水和合理用水应当成为水管理考核的首要目标,成为一切开源工程的基础。当前节水研究的重点:为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市生活节水。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灌面积居世界首位。全国年农业用水约为4000亿m3,占全国水资源消耗总量的80%。但是,我国的农灌用水利用率只有25%~40%。因此,提高农灌用水利用率,便成为农业节水技术的关键之所在。针对这种现象专家呼吁:第一,我国农灌输水要进行渠道防渗,这将比不防渗土渠节水2/3;第二,要大力推广地下管道灌溉、喷灌、滴灌、微灌、渗灌技术,以提高用水效率;第三,要搞好水土保持,以减少河道径流,减少入河泥沙,把水土涵养、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起来。
工业节约用水要以技术进步型节水和结构调整型节水并重。工业用水是城市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用水一般约占城市用水的80%左右,用水量大而集中,通过循环回用、重复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历来就是工业节水的重点。伴随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要鼓励企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和节水方式,推广闭路循环用水和清洁生产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将会大大降低工业用水定额;发展低耗水量、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促进工业取用水量逐步趋于零增长或负增长。
城市生活用水要以节水器具型节水和强化管理型节水并重:要全面推行节水型用水器具,尤其是在公共市政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量大的洗涤、冲厕和淋浴方面重点采取节水措施,提高节水效率;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降低跑冒滴漏损失;建议城市水价每年进行不断调整,采用按水量累进计价。
(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合理安排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水资源的开发必需根据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地区
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水需要进行优化分配。
做好水资源规划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首要前提。作为紧缺性的战略资源,量水而用,科学取用才是解决之道。作为水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规划无疑是重中之重。在规划中必须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统筹考虑城乡水资源,统筹考虑流域水资源,统筹考虑区域水资源。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水权制度,明晰水资源产权,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一个利用市场手段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水市场,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水的利用从低效益的经济领域向高效益的经济领域调整;有利于推进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调整供需矛盾;有利于增加水利投入,推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参考文献: [1]李五勤.水权制度与水资源治理体制改革的探讨[J].水利发展研究,2003.(2).[2]刁基慧.吉林省辉南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J].吉林利,2010,(6).[3]韩青梅.我国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国土与自然资源,1998,(1).35-38 [4]彭柯圜.走向21世纪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水资源问题[J].大自然探索.1998,(1).7-11 [5]贾绍凤,张军岩,张士锋.区域水资源压力指数与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6期
[6]张甫兵.不断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严格实施节水措施[A].黄河流域部分城市水环境论坛论文集[C].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