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荷花淀学教案

荷花淀学教案



第一篇:荷花淀学教案

荷花淀学教案

教学设计: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对本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背景知识的了解,故事情节的把握,他们可以在课前自学完成,在课堂上不必占用很多时间。本课的目的是要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通过摹拟、比较等赏析方法,利用“分析——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借助小说人物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小说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赏析人物形象,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欣赏能力和激发学生创作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孙犁及其作品的基本特点。

2、学习运用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表达主题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能力和表达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伟大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通过生动传神的人物语言描写刻画水生嫂及其他女人的性格特点。

2、分析小说的景物描写,体会它在刻画人物,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品味人物语言传达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纯美的人性、崇高的人格。

2、品位小说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孙犁及其作品介绍;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

学习过程:

教师导语:一提起战争,我们的脑海便不觉浮现出炮声隆隆,硝烟四起,刀光闪闪,鲜血淋漓的悲壮场面;一提起战争,我们便不觉联想起那些驰骋疆场,奋勇杀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英雄领袖。然而,这不是战争的全部,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为我们展示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人民战斗生活的另一面,在这里同样不泛紧张的战斗场面,却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交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这节课,就让我们进入他们的生活,用心去感受他们的真情。

一、预习导学

(一)解题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创作于1945年。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冀中地区的广大军民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团结—心,同仇敌忾,奋起抗敌。随着抗日武装的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的广大群众纷纷拿起枪,投身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表现了中华民族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映了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崇高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抗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小说就是以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斗争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勤劳纯朴、通情达理而又勇敢机智、开朗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表现了根据地军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

《荷花淀》写于1945年春天,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记叙的是抗日战争中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场伏击战。但它没有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场景,而是另外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阅读过程中要注意。)

(二)关于孙犁

孙犁,原名孙树勋,1913年生,河北省安平县人。现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是《荷花淀》。解放后写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记》、论文集《文学短评》等。1958年出版小说和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

20世纪50年代,以孙犁为主要代表的河北作家群“白洋淀派”与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以周立波为代表的湖南作家群“茶子花派”并称。

(三)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掂()记吆喝()穿唆()掠()水面膝()盖窜()进 横()样子吮()手隐蔽()嘱咐()荷花淀()

凫()水噘()嘴围缫()扑楞()楞

词语解释:

惦记----

藕断丝连----

(四)、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二、学习研讨

1、交流预习导学内容:

2、概括文章所叙之事: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节内容:

教师过渡:孙犁先生主张,文学语言应该“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调节。每一句的组织,无文法的疏略,每一段的组织,无浪费或枝蔓。可以说字字锤炼,句句经营”。他不仅这样要求别人,还自觉地在创作中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荷花淀》便是典范。这部作品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洗炼,显示出作者已熟练地掌握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又精细传神的高超的白描手法,并能以此充分表现人物的时代气质。

4、研习小说的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

(1)分角色朗读第一节中水生夫妻的对话部分,并画出有关水生嫂的行动描写的句子,思考:这段对话体现了水生嫂怎样的心理,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2)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中几个女人聚在水生家商量探夫的对话描写,注

意读出个性。然后分析几个女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3)学生朗读课文,从“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至结尾。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写她们“像落水鸡”和“又说笑起来”?

②从女人的对话中,可看出她们性格的哪一面?说说她们成立队伍的动机。

③末尾一段对小说的影响如何,试作简述。

(4)试概括对话描写的主要作用。

(5)指出以下各句黑体词语的表达作用:

A、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B、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C、几个青年妇女把掉进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

D、小船窜进了荷花淀。

三、课外作业

改写水生夫妻的对话,让水生嫂用另外一种口吻与丈夫对话,表现另一种个性。

师生留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2、概括小说的主题。

3、品位小说的艺术特色。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 对话样例

(很晚丈夫才回来„„)

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有事快说。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声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是问爹又是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我给你弄点饭去。”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在县里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的眼睛熠熠闪光:“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2.比较改写前后水生嫂的性格

二、学习研讨

1.检查第一课时所学知识

2.交流预习导学

3.研讨重点,合作探究

(1)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景物描写的有关句段。学生自由发言,谈体会、说作用。

第一处是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借水生嫂的眼光望去,淀外是银白世界,薄雾透明,荷风鲜香。

第二处是写妇女们寻夫不着回来时候的淀上风光。万里无云,凉风习习,水面开阔,跳荡如银,稻苇清香,菱荇生嫩。

第三处景物描写,是妇女们把船摇人荷花淀时。荷叶一望无际,密密层层,迎着阳光,如铜墙铁壁。粉色荷花箭高高挺出,如监视白洋淀的哨兵。

(2)概括景物描写的作用:

(3)概括文章主题:

(4)总结小说的艺术特色:

师生留白:

第二篇:《荷花淀》教案

第一课时

2.把握小说情节

(1)根据预习完成下表(用多媒体显示)。(课前预习初步感知)段落1~45~2930~3132~3839~47标题编席待夫与夫话别送别亲人马庄探夫探夫不遇段落48~6061~7475~8384标题与敌相遇助夫杀敌漫谈感受迅速成长

(2)根据小标题复述课文内容。(复述可以从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孙犁的小说并不是以情节见长,但他精选了几个生活片断:开头写话别,交代故事背景,村里七人参军公推水生为代表回家告别,这为妇女们去马庄探夫设下伏笔。探夫不遇,不遇而归,归而遇敌,摆脱敌人,隐入荷花淀助夫杀敌,目睹激战,则是一个转机。情节发展一波三折,错落有致,足见作者在情节上也是匠心独运的。

孙犁笔下的战争和我们想像的战争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感受孙犁笔下的战争)

归纳概括:景美人美情美 3.体会景物之美(1)赏析月下编席一节

①引传说激趣。(引传说创设意境)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城5县(市)所辖。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淀区内共有36个村庄,8000公顷芦苇,146个淀泊。河淀相连、沟壑纵横,苇田星罗棋布,成为中国特有的一处自然水景区风光。白洋淀中有自然形成的千亩荷花淀,每年的农历五—八月份粉、白两种 1 荷花盛开,淀内香气四溢。白洋淀水域辽阔,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天芦苇泛金黄色;冬季泊似碧玉。白洋淀物产丰富,盛产大米、鱼虾、菱藕和安州苇席。被誉为美丽的“鱼米之乡”。

②播放课文1~3段配乐朗诵,体会小说诗化的语言。课文配乐朗诵,创设情境。③学生自由朗读,体味其中韵味。设问激疑

请学生来说。(宁静温馨安详„„)

⑤思考:抗日战争是很残酷的,抗战八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死亡随时威胁着人民的生命,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作者这样描述合情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写?

可以播放《我的祖国》、出示王维的《山居秋暝》帮助学生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多媒体辅助,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到渠成完成对景物描写作用的归纳。学生讨论归纳:

①河山如此多娇,岂容敌人来践踏;家乡如此美好,怎能容忍列强来侵犯。展示了荷花淀人民的精神风貌。

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秀美的荷花淀养育了多情美丽善良的女子。这段环境描写为人物提供了生活背景,烘托了人物形象:水生嫂是一个勤劳、纯朴、善良的女子。

(2)赏读日光下的水乡风光

用多媒体显示荷花淀正午风光,给以学生形象上的感知。学生朗读描写日光下水乡风光的语段,并展开想像。

背景:万里无云,水面上没有船只,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远景)主体:一望无边,荷叶密密层层(中景)特写:粉色的高高挺出来的荷花箭(近景)

学生自由讨论。

提问:如果让你用一个短语来概括这两幅画面给你的感受,你会选择哪个词呢? 提问:“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看到这样的描写,你觉得情节会有怎样的变化和发展呢?

明确:荷叶像铜墙铁壁——暗寓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像铜墙铁壁。明确:粉色荷花箭是哨兵——暗寓白洋淀的妇女们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

三、小结

在孙犁的笔下画面融为了一体,由朦胧逐渐清晰,荷花淀的景物是美的,水天相融,粉荷绿苇相衬,明丽清纯,让人心醉,在这里人和环境融为一体了。景为人物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出了人物形象;如诗如画的美景有利于展现人物精神风貌,在人物眼中,家乡是美好的,绝不容强盗侵犯,如果有人来入侵,这里的人民会怎样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四、布置作业

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百字左右)

认真阅读景物描写片段,体味词语隐含的意义及其作用:

“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明确:这是“女人们”探夫未遇回家路上的一段景物描写,衬托水生嫂们的心情开始由忧变喜。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感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2.比较学习含蓄传神的细节描写。3.初步感受东西方文化差异。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品味了小说中优美的景色描写,荷花淀景色如诗如画,水天相融,粉荷绿苇相衬,明丽清纯,让人心醉,生活在这里的是怎样的一群人呢?了解一个人重要的是了解他的性格,而人物的性格又是通过他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必须透过人物的言行来认识他,而高明的作家也常常通过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达到塑造人物的目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篇小说中人物语言的个性美。

2.品读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1)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至“你总是很积极的”。

(2)分角色朗读改编仿写后的文段

①请比较原文中的女人和改写后的女人性格及心理的异同。改写后的对话:(很晚丈夫才回来„„)

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说:“有事快说。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里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是问爹又是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在县里开会,区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的眼睛熠熠闪光:“这才是我的好丈夫,爹的好儿子。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②讨论归纳

原文中的女人温顺、体贴,对丈夫极为依恋,甚至有些缠绵,虽然她同时也是含蓄的,但她是有勇气有准备承担丈夫交给她的任何责任的。(水)

改写后的女人变得泼辣、外露,她用表面上的不在意掩饰内心的不舍之情,故意把事情说得轻描淡写好让丈夫放心。(火)

相同之处在于对丈夫的举动都很敏感,都很爱自己的丈夫,都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国心。

(3)请比较下列三段对话,选出最适合水生嫂性格的一段,并思考为什么其他两段不适合?

女人:A“你走我不拦你,小华和爹你也带走。” B“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C“你走,我不拦你,我跟你一块去。”

水生:A“我又不是去走亲戚。” B“家里的事只有靠你了。” C“我是去打仗,不是去旅游。” 女人:A“我在家还要干农活,更忙。” B“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C“古有花木兰,女人能打仗,我也跟你打仗去。” 水生:A“等打完了鬼子我谢你。” B“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C“等打完了鬼子,我谢你。” 女人:A“哼,说的轻巧。” B(无语)

C“不嘛。”(嗲声)(4)明确:B(5)过渡

毕竟,藕断丝连的妇女们,对丈夫的不辞而别心存依恋,或许她们还有许多悄悄话还未来得及向自己心爱的丈夫表白;或许她们为丈夫的安全茶饭不思;或许她们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因此,几个青年妇女就聚在水生家里商量探夫的事。听探夫一段对话录音,分析她们的性格特征。

(6)细细品读四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话,分析她们的个性特点。“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机敏多智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心直坦率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心细成熟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性急侥幸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害羞忸怩(7)感受东西方文化差异

可见人物的语言,美就美在富有个性,人人不同;美就美在富有民族特点,多情而又含蓄。下面我们来体会一下东西方表达爱情的方式有何不同?

讨论归纳:中国的女子或忸怩或坦率或成熟,她们对自己的丈夫有深深的爱,但她们表达得很含蓄,作为丈夫他们也时时挂念着他们的妻子,但他们有更符合他们的表达方式,含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追求。

3.比较练习法,体会细节之美 比较上下两个句子的优劣:

(1)原文: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改写:“哎哟”随着一声惊叫,女人的手指明显地抖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让我看看。”“没什么。”女人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讨论明确:忽略了人物的身份,一个吃苦耐劳的农村妇女,不会见一点血就大惊小叫。改写的句子不符合人物身份。“震动”不仅写出了手指的抖动,更反映了水生嫂听到这消息后的心理反应:她没想到丈夫这么快就要参军走了,因而不免有些吃惊,接着的是对丈夫的依恋,担心。反映出人物复杂的内心变化。

(2)原文: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改写: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去你的吧!”一个女人用力一甩,把那菱角丢到远处,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讨论明确:书上说年轻人很快忘掉了不快,如果加上语言好像还很恼火,和前文矛盾。

7(3)原文:“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改写:“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自己的船上。讨论明确:纸盒丢在他们船上,我们能看到水生还是很爱他的妻子的,只是表达得含蓄罢了。改后的句子不能表现水生对妻子的爱。

这里所选三组句子都是细节描写:手指的震动,丢菱角,丢纸盒非常符合人物当时的身份,情绪,性格,品质。有了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自然,富有情趣,也更体现出这群善良勤劳英雄的白洋淀儿女的人格之美,爱情之美。

三、总结全文

孙犁的荷花淀虽然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是他并没有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来表现人物的革命英雄主义,去歌颂爱国主义精神,而是通过展现人物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来刻画人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墙断垣,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这就是孙犁小说的特点:淡雅舒适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交融。

四、巩固练习

(1)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B)

A.起补充交代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B.交代故事发生原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C.这是小插曲,使故事曲折生动。D.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

(2)指出以下各句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准确地表达由吃惊而产生的心理反应。)②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形容劳动的欢快心情。)③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形容在强敌面前的敏捷行动。)

五、拓展

(1)阅读孙犁的其他作品,总结孙犁小说特点。(2)将《荷花淀》改编成一部电影剧本。

第三篇: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个性化的语言,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2.通过赏析人物,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心灵。

3.尊重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4.渗透学法,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话题是我们不愿意提及的但是又不得不面对的话题——战争。大家知道,战争意味着分离,战争意味着残酷,战争意味着悲剧。战争是残忍的,是恐怖的。从古至今,战争似乎永远是男人的大舞台,战争让女人走开,而女人一旦介入战争,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孙犁的《荷花淀》

二、作者简介,渗透学法。

孙犁,原名孙树勋。1913年生,河北安平县人,2002年7月在天津去世。在他去世后,曾经有这样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浪漫主义作家,离开了我们;一个性格清淡如水的人,一个文字清丽如水的人,走完了一生,完成了他诗化的一生。此时,我给大家一种名著的阅读方法,其他作家、评论家评论的文章中的语言,而没有直接接触作品。这一种阅读方法称为镜中看花法。昨天,我让大家预习了文章,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浮光掠影”法。那我们今天用第三种方法“蜻蜓点水”法,即撷取文章中某些重点片段、章节,作仔细的鉴赏和研究。三.朗读品味夫妻话别中对话,探究把握水生嫂形象

师:请同桌两人分角色读,从“女人抬头笑着问”读到“女人留着眼泪答应了他。” 师:读完这段对话你对水生嫂的印象如何?你认为这些语言反映出水生嫂怎样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找一句你认为最简洁,最传神,最动人的话,来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认为是“你走,我不拦你。”表明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杀敌。

师:好,你把原句中“家里怎么办?”给落下了,那么加上以后是否就表明水生嫂不支持丈夫了呢?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还是支持的。只不过提出实际困难,真实地反映出矛盾心理。师:是啊,水生嫂是人而不是神,丈夫走了,生产任务、生活重担、服侍老人、照顾孩子,这一副副担子全都得压到自己的肩上,没有顾虑是不现实的。不过,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水生嫂还是毅然决定挑起家庭的重担。同学们能在文中找出这个句子来吗?

生:“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师:对。从这句话里我们看到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杀敌。只要丈夫理解自己,再苦再累也愿意承担;体现了中国妇女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说当年有个印刷厂粗心地将句号印成了逗号,变成“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孙犁得知后认真地说:“这是原则性错误!”现在你能理解孙犁的话吗?

生:用句号更能反映出支持、理解丈夫的明确态度,突出不阻拦;用逗号则强调了“家里怎么办?”,突出依赖性。

师:说得真不错,你能通过朗读把用句号和用逗号的不同感觉区别开吗? 生:朗读,有意识地突出了小鸟依人和深明大义两种风格。)师:其他同学还找了什么句子?

生:“你总是很积极的。”体现出水生嫂对丈夫的行为感到骄傲自豪,引以为荣。从这句话里我觉得她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妇女,一个温柔贤惠的妻子。

师:理解得很准确,你也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师:那你能不能给大家推荐一位,来读出你所体会到的感觉? 生推荐,生朗读(突出“积极”,读得很成功,得到了热烈掌声)。师:请同学们继续找。

生:“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丈夫这一去,有可能会牺牲,但这一句表明水生嫂已经能够比较平静的面对这生离死别。

生:我认为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水生嫂对丈夫的依恋。

师:同学们都找了水生嫂得知丈夫要上前线以后的话,再请大家注意在丈夫说出“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之前的富有个性的话。

生:我觉得水生嫂还是一位体贴聪明的妻子。你看“‘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可见对丈夫非常关切、体贴。

生:还有 “怎么了,你?”问这句话是由于水生嫂看出水生笑得不像平常,反映出她的聪慧。

师:那我能不能把 “怎么了”后的逗号改成句号?

生:不好,用逗号更能反映出急切、体贴的心情;句号显得有点冷冰冰的。师:说得有理。你也能把用逗号和句号的不同读出来吗? 生朗读,传达了急切和冷淡两种态度。

师:同学们都尝试着读过了,也对水生嫂的个性、心理作出了自己或深或浅,但都独具个性的理解。受了大家的启发,同学们能不能改写水声嫂的语言。

例:改写了“夫妻话别”:“你走,我不拦你,咱们一起走。” “我们去打鬼子,你一个娘们去干什么?不成。” “那咋不成?我可以帮你们做饭、洗衣服……” “不成,我不同意,队上也不会同意。” “不嘛,就是不嘛。”

把一个顾大局、识大体的水生嫂改成了一个娇滴滴的女人。小结:说说水生嫂是怎样一个人?

生:她织席子又快又好,可以看出她能干与勤快;丈夫又是游击队长,党的负责人,大部分家务又她来承担,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生:对丈夫端饭,听说丈夫参军,手指震动了一下,体现了温柔体贴。生:丈夫参军,她并没有脱丈夫的后退。舍小家为大家,深明大义。板书:勤劳善良、温柔体贴、深明大义。

四.朗读商议探夫、归途说笑两个片段,领悟以水生嫂为代表的荷花淀妇女群像。

师:也许,我们用这些词语还不足以形容她。因为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颗朴素的爱国心,一份深厚的爱乡情;却把自己的丈夫送上了生死难料的前线,这一切水生嫂做到了,荷花淀的其他妇女们也做到了。在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个解放区妇女都是这样做的。正像孙犁自己说的:《荷花淀》所写的,就是这一时“代,我的家乡,家家户户的平常故事。”可是,丈夫们上了前线,到底也带走了女人们的心。这不,“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商量什么呢?

生齐答:探望丈夫。

(一)、商议探夫(1)推荐五位女同学来读。我们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五位女人唱的是哪一台戏?(生朗读)

(2)(3)(4)请男生做做导演评议一下?她们读的怎么样?你满意吗?为什么? 逐句分析:战争中的女人是什么样的性格?

生:第一句,先说探望的可能性,又表明自己不拖尾巴的立场,再找借口,显得很精明乖巧。

生:第二句“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表现出该女人直爽开朗的特点。生:第三句是水生嫂说的,她说出了一个事实,表现出一种顾虑,是稳重谨慎的性格。

生:我觉得第五句是在说假话,说不想去其实很想去,说没看头其实大有看头。(众笑)说明她言不由衷,很怕难为情。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个羞涩忸怩而又十分可爱的形象。

师:看来,出色的朗读是建立在准确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看出,这些人物语言非常个性化,或乖巧或爽快或稳重或羞涩,跃然纸上。那么,她们的语言中有没有透露出共同的心理?

生齐答:有。

师:好。请一位同学来说出这种共同的心理。

生:都表现出对丈夫想念牵挂,情愿冒着危险去看望丈夫。

师:有共性就能达成共识,于是这几个女人带上小包裹,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探望丈夫去了。不巧的是,丈夫们已经在前一天半夜里离开了。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但青年人总是朝着愉快的方向去想,不久,她们又说笑起来了,她们说些什么呢?又表现了她们的什么性格特点呢?

(二)归途说笑 师读“你看说走就走了”到“又唱起来了。” 生讨论评议。

正当她们说笑之时,却意外地遭遇了敌船。怎么办?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她们急中生智,把小船摇进了荷花淀,也碰巧把敌船引入了丈夫们的包围圈。就在荷花淀里,女人们找到了日夜思念的丈夫,也目睹了丈夫们神勇歼敌的全过程。丈夫们打捞完战利品,就又出发了,女人们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因为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一起去听一听她们正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注意30页上的文字。

女生齐读:从“‘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到“‘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师:这些话中,大家能分辨出哪一句是由水生嫂说的吗?咱们来读一读,品一品,辨一辨。同桌间讨论一下。

生交流讨论(略)。

生:我们认为是第七句,因为这一句显出说话者不甘落后,与前面我们对水生嫂的理解比较接近。

生:我再补充一点,前面水生曾打趣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水生嫂说“谁比谁落后多少呢!”显得合情合理。

师:你的说法确实合情合理,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好象应该是第五句。因为说这话的女人很能干,比较符合水生嫂。生:我认为这里没有一句是水生嫂说的。师:哦?说来听听。生:第六句首先可以排除;第一句是撅着嘴说的,有点撒娇的味道,气质不像;第四、五、七句充满了不服气,与水生嫂深明大义的特征不符合;第二、三句有可能,但这两句与她沉稳的个性也不能完全匹配。

师:我很赞同这位同学的想法。其实,这时候,究竟谁是水生嫂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因为亲身经历了战斗,亲眼目睹了丈夫的歼敌过程使这群妇女的内心起了显著的变化。此时,她们的心理体现出更多的共性,那就是:既有对丈夫不在自己身边的无奈又有对丈夫勇敢抗敌的自豪;同时也激起了自身投入战斗的意愿和信心。

由被动旁观到主动投身战斗反映出这群勤劳能干、淳朴善良,平日里守着家、编着席对丈夫想念牵挂显得真挚多情的荷花淀妇女在斗争中逐步成长起来,显出了乐观勇敢、自尊自强的一面。一起来看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女人眼中的战争是怎样的?

从对丈夫理解支持到与丈夫并肩作战,从狭隘的家庭投身抗战的洪流,我们似乎听到了妇女们前进的脚步声。有一部电影叫《战争,让女人走开!》,而今天我们从《荷花淀》里看到,一旦女人也武装起来,哪里还会有打不赢的战争呢?

师:对于这群没有名字,也淡化了肖像,却能和男子一样保家卫国的荷花淀妇女,我们怀有的只能是深深的敬意。这恰如孙犁自己说的:“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这群朴素得如同淀里随处生长的荷花一般的妇女,她们的心灵像荷花般高洁美好,她们的容貌也一定像荷花般端庄美丽。感谢孙犁,通过女人的视角,让女人参与这次战争,通过她们的语言,展示了荷花淀女人的成长历程,也看到了中国妇女的成长。

五、研究诗化的语言与环境的描写

作为有“诗体小说”之美誉的《荷花淀》怎么体现出来呢?

1、2、语言美、情感美、人物美。

诗化风格的浓郁的地方特色环境描写。

提供思考方向:这个故事题目《荷花淀》,孙犁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荷花淀的故事,这篇小说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这个故事发生荷花淀的故事?那些地方能够题材显出浓郁的地方色彩?这是不是又是构成孙犁先生诗化的风格呢?

六、延伸: 讨论:

1、回头想想,有女人参与的战争作品有哪些?或者从女人的视角描写的作品有哪些?

《红色娘子军》《花木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2、读了这片荷花淀,联想一下《红河谷》、《黄河绝恋》等等以女人为主体的战争题材文学,我们有什么感触呢?(浪漫化)

结束语:只要世界上还有女人,那么世界将会有许多色彩;只要世界还存有美丽,我们不应该失去浪漫。

描写战争的题材很多,但从女人的视角方面描写,把女人当作战争的主体描写对象,读荷花淀,不是读一篇作品,而要去读一类的作品。

板书设计:

人物

语言 水生嫂

勤劳善良、温柔体贴

深明大义。

(战争中的女人)

坚贞勇敢

第四篇:荷花淀 教案

荷花淀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文章写作背景及作家相关知识

2、能够在朗读中,理清文章故事情节

3、能在人物对话中,分析水生嫂等人的人物形象

4、能把把握文章的精彩环境描写片断,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语言美

评价设计:

1、巡视

2、提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文章写作背景及作家相关知识及文章基础知识

2、能够在朗读中,理顺文章的故事梗概

一:神话传说,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芦构桥事变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本文讲述的就是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让我们一起走进荷花淀的世界。

二、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孙犁

荷花淀派

写作背景

学案P49

三、通读课文,掌握基础 对照学案掌握文章的基础知识:字词

PPT检测

四、再读课文,理清情节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却是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在文章中出现了怎样的故事发展,请你通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情节。预设答案:第一部分: 水生参军,夫妻话别。开端

第二部分: 探望丈夫,归途遇敌。发展

第三部分: 伏击歼敌,战中成长高潮、结局、尾声

文章是怎样安排情节的?

预设答案: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

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四、布置作业 练案 1-4题

另分析文章中水生嫂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人物对话中,分析水生嫂等人的人物形象

2、能把把握文章的精彩环境(景物)描写片断,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引入新课

战争是一个让人思考、让人感悟的名词,它演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见证了人性中的正义与邪恶。列举有关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提问):血肉横飞、血污泪痕、枪林弹雨、硝烟烈火、断壁残垣…… 《荷花淀》写于1945年春天,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记叙的是抗日战争中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场伏击战。但它没有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场景,而是另外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孙犁的刻意为之,在文中他重点刻画了美好的人物形象和美好的环境,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孙犁的荷花淀,来感受他的人物之美和环境之美

二、战地之花—水生嫂等女性形象分析

小说以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抗日生活为背景,描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逐步由普通劳动者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游击战士的过程,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农村青年妇女的群体形象,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提问:找出文章描写水生嫂的片断 预设答案:夫妻话别

探望丈夫

歼灭敌人

找同学分角色朗读,分析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水生嫂?

尤其是“夫妻话别”部分,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另确定旁白。朗读时,要读出语速、语调和语气,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

(提示:人物对话要根据上下文和语言环境,考虑分析其用意、心理、情感、效应等因素,充分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整体上去体味,进而理解其对刻画人物性格和发展故事情节的作用。)

预设答案:

水生嫂具有勤劳善良、温柔体贴、深明大义坚强忠贞的劳动妇女。她的性格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有解放区妇女进步的思想特点。她们守着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离开。当大敌当前,国难当前头时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参加抗日战争。在经历了荷花淀的伏击战之后,她们受到了教育、鼓舞,她们认为: 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妇女也能做到。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时,她们更不甘示弱,商量着回去成立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抗击敌人的侵略,保卫祖国、保卫家园的热望所激发的向上的要求,在斗争中对自己力量的坚信和具有的雄心壮志,是她们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的思想基础,展示了她们美好的精神境界,表现出她们高尚的情操,同时揭示她们迅速成长的根本原因。

结尾,形象说明她们热望参加战斗的愿望得到了实现,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战斗力量和作用使她们性格更完整、突出,合乎情理的发展和结尾,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水生嫂:勤劳淳朴、挚爱丈夫、热爱故土、识大体、明大义。

怎样将水生嫂的形象描绘出来的? 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文中除了水生嫂之外还有其他的女性,她们和水生嫂一起构成了这篇文章亮丽的风景线,找出文章中描绘这些女性的语句,分析她们又是怎样的战地之花。预设答案:

机智伶俐

爽朗率真

思想成熟,稳重谨慎

直白利落

忸怩含蓄又天真温顺

三、和谐之淀—景物描写分析

文章给我们美的感受,除了是人物之美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那就是文章的景物描写

找出景物描写的片断,反复朗读,并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第一幅:月下之景 第二幅:水上之景 第三幅:淀里之景

作者驰骋想象,几笔勾画,把景物写得逼真、传神、充满寓意。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着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写出了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制胜的信念,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描绘出如此美好的景色,来源其语言的魅力

孙犁先生主张,文学语言应该“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调节。每一句的组织,无文法的疏略,每一段的组织,无浪费或枝蔓。可以说字字锤炼,句句经营”。他不仅这样要求别人,还自觉地在创作中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荷花淀》便是典范。这部作品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洗炼,显示出作者已熟练地掌握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又精细传神的高超的白描手法,并能以此充分表现人物的时代气质。

布置作业:

以校园一景为话题,描写环境,语言优美

第五篇:《荷花淀》教案

【课程分析】

《荷花淀》以残酷的年代为背景,通篇却看不到残垣断壁,硝烟烈火,看到的是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与粉色的荷花。一切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

除了展示自然环境的美之外,这篇小说还塑造了一群美丽的妇女的形象:她们既有阴柔之美,更有刚性的壮美──情操美。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低能”的问题。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不高,知识面狭窄;二,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思维易模式化,因而阅读文章仅停留在感性或理性的较低层面上;三,学生用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做背景,因而就陷入了理解不透、偏颇,甚至无法理解的误区。

【设计理念】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理念,也是“探究式学习方式”实验研究的要求,是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自主学习,从而使教学在“教师为引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和谐关系”中轻松、愉悦地进行。

【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思考,品味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美,探究人物高尚的人格美;学习景物描写的作用;通过写作练习,学习用景物描写来表达某种情感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

(一)查阅资料,做好预习。

(二)情境导入,营造氛围。

[多媒体展示]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

(设计意图:老师用抒情的语言讲述了美丽的神话传说,给荷花淀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也增添了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三)结合背景,细读文章

[多媒体展示]本文创作于1945年,就是以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斗争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表达了根据地军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背景,可以拉近与作品中人物的距离,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二、探究分析

围绕“美”字,探究赏析。

[多媒体展示]《荷花淀》这篇文章写的非常美,同学们感觉文章哪些方面写的比较美呢?

(设计意图:从不同方面欣赏文章的“美”,可以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师引导:本文取得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找出文章的几处景物描写,加以品味。

(简要实录:有预习与阅读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两处景物描写。)

第一处

第一段:皎洁的月光、勤劳的妇女、洁白的苇子、凉爽的院子

[多媒体展示]这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宁静。这里,把具体的物与人组合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可以起一个什么题目呢?

(简要实录:学生各抒己见,最后统一为“月下编苇图”。)

教师引导:同学们设想一下这幅图画的画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去设想画面,可以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引导:我们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小说皆如此。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简要实录: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如下:①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这段景物描写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的形象。②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谐的氛围。)

第二处

[多媒体展示]探夫未遇,归途中:“现在已快到晌午......水银。”

教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一下这处景物描写的美。

(简要实录:学生很容易就答出了凉风拂面、湖面明净广阔,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女人们忘记了未遇丈夫的不痛快,不久又说笑起来了。)

教师引导:同学们设想一下这幅图画的画面。

(简要实录:学生设想“在蓝天之下,碧水之上,一叶小舟在水面上轻轻飘荡,水声悦耳,笑声清脆,充溢天地间,流淌荷花淀。这样的景,这样的人,组合在一起是那么的美,是一幅美丽的淀上风光图”。)

[多媒体展示]月下编苇图、淀上风光图融为一体,展示了荷花淀的美丽,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

(设计意图:从景物描写到人物描写的分析,是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的认识,是鉴赏能力的提升,也可以让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出更高层面的思索。)

(简要实录:学生分组讨论,有的以水生嫂为例,挖掘出了她的人格美:

王圆圆:她织的席子又快又好,可能看出她的能干与勤快,丈夫是游击队长、党的负责人,大部分家务劳动得由她承担。她上要侍奉公公,下要养育孩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王文翠:丈夫工作晚归,她首先“站起来要端饭”,贤惠体贴;丈夫说要参军,她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表现了她对丈夫的依恋与关心。丈夫参军没几天,心里思念丈夫,又偷偷和伙伴去看望丈夫。

有的同学以其他妇女为例,抓住了她们人格上的闪光点:

冯菲:探夫归途遇到鬼子,但她们没有被吓倒、退缩、投降,而是勇敢地面对,凭借熟练的划船技术甩掉敌人。头脑清醒,手脚麻利。

侯丹丹: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时,她们不甘示弱,商量着回去成立队伍,参加战斗,展示了她们希望保卫祖国、保卫家园的美好的精神境界,表现出了她们的高尚情操。)

师生共同小结:文章展示了荷花淀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了纯朴的人情美、高尚的人格美,仿佛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其实,在日寇的铁蹄恣意践踏我们国土的时候,无数个像水生嫂、水生这样平凡的百姓,舍小家,为大家,识大体,明大义,积极地投身到抗战中来,我们的抗日战争才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好儿女,他们的爱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来人学习。

三、迁移深化

(一)走出文本,读写结合 通过这节课较细致的品读,我们进一步体会到景与人二者完美的结合,是文章幻化光芒、散发魅力的主要原因。

[多媒体展示]描写一段景物,要求蕴含人的某种情感。

(设计意图:将文章中所学的景物描写的作用迁移到课外,融入自己的生活,谈个人真实感受和认识,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的习惯;抓住美的画面,可以浇灌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思想之花。)

(简要实录)

高鹏飞:风猛烈地抽打着门窗,发出阵阵呻吟;雨,肆虐地下着,压迫着柔弱的枝叶;那一声声呻吟,回荡在我的心中。和我心中的委屈一起回响。

吴明雪:在那长满青草、翠色欲滴、线条柔美的小山丘上,缓缓移动着的羊群像是绿毛毯上镶着的一朵朵白色的小花,那是绽放在牧羊女心头的美丽的花朵。

刘德龙:黄昏,海风轻轻地抚过我的脸庞,在昏暗的夜色中四处游窜,好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刘保江:暖风轻轻拂过,指引我前行;树也整齐地列队两旁,迎接我得胜归来;杏花也按捺不住激动,飘洒而下,为我祝福。)

(二)课外阅读,文化积淀

[多媒体展示]阅读孙犁的其他作品,体味其“诗体小说”的特点。

(设计意图:既自由而又有方向性地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熟悉作家的创作风格,便于理性的思索。)

【课后反思】

学习这篇文章,我采用了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给同学们一个思维自由驰骋的空间。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有这样的不足之处:一方面是传统的设疑--解疑的模式运用得太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因而才会出现放开手脚仍不会行动的状况。我们要将学生的思维化为手中的风筝,而不是棋子,给他们思维驰骋的空间,还他们学习的主体地位,必定会书写语文教学的辉煌篇章。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