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健身气功简介
健 身 气 功 简 介
一、健身气功概念
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重点推广普及项目,深受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改善自身健康状况,开发人体潜能,使身心臻于高度和谐状态的技能。
二、健身气功健身特点
健身气功是从人的生命整体观出发,注重整体锻炼,从人体的形、气、神方面进行调身、调息、调心的综合锻炼,从而改善人的整体功能。
健身气功练习时柔和绵缓,不拘不僵,轻松自然,舒展大方,呼吸深细匀长,精神放松,意识平静,似有似无,使身心在安全、节能和不产生运动负效应的情况下提高机能生理效果。
健身气功强调修身养性,内外兼修,更注意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调节,通过练功达到心理健康,精神愉快,使心神处于良好状态,从而强心壮外,抵御外邪,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三、健身气功锻炼要领
松静自然,神形合一,动静结合,练养相兼,呼吸均匀,形意贯通,刚柔并济,虚实分明,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第二篇:五套健身气功简介20110210
为挖掘整理更多的优秀传统健身功法,使习练群众有更多的功法选择,在国家体育总局编创推广健身气功•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的基础上,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又于2007年开始了编创健身气功新功法的工作。这次编创工作以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管理的科研课题向社会进行了公开招标,经过众多院校、科研单位的竞争和专家的严格评审,清华大学中标编创“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课题,北京体育大学中标编创“健身气功•十二段锦”和“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课题,上海体育学院中标编创“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课题,武汉体育学院中标编创“健身气功•大舞”课题。
各课题组承担任务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从内涵到外延不断综合、开拓、创造和更新的原则,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检索考证和广泛的交流研讨。分别组织了不同类型的观摩研讨会,进行了教学实验和科学测试。在长达两年的编创时间里,反复论证,博采众长,几易其稿,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这次编创工作从招标到结题,始终是在稳定的专家评审组指导下进行的。专家评审组成员来自多个学科,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学科权威。在评审工作中,他们以对中华气功的深厚感情,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到的学术见解,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思想路线,在新功法的编创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次新功法的编创是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组织的又一次有益尝试。新编的五套功法各有特色,其共性特点:一是集历史功法之精华,融入现代相关学科理论,在整合、融合、结合上下真功,众多专家学者参与了编创工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二是以中西医、体育以及相关现代科学理论为基础,在编创功法中进行了科学实验,功理和功效一并考量,取得健身养生效果明显的可靠根据,充分体现了实践性。三是五套功法风格各异,其中吸纳了坐势和器械类功法,并且从功法源流、特点、基础和技术要领等方面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应用性。在课题结题评审会上,专家们认为:本次新功法编创选题优秀,方法严谨,程序完善,五套新功法类型多样,科学有效,简单易学,很适宜在群众中推广普及。
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取义“太极”阴阳和合、天人合一、内外和谐的传统文化理念,继承了传统持杖功法的精要,是一套以器械导引肢体运动并配合呼吸、意念调节为主要手段的功法。
健身气功•十二段锦,继承了原功法不同流派的精髓,加强了颈、肩、腰、腿部的运动,是一套按照头部、颈部、肩部、背部、腰部、上肢、下肢、胸腹部顺序进行全身性锻炼的坐势功法。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精编了北京体育大学张广德教授于1974年起编创推广的50余套导引养生功功法中的12式,是一套以祖国医学中脏腑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理论为指导,把导引与养生、肢体锻炼与精神修养融为一体的功法。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依据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导引图 》,以循经导引、行意相随为主要特点,围绕肢体开合提落、旋转屈伸、抻筋拔骨进行动作设计,是一套古朴优美、内外兼修的功法。
健身气功•大舞,以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大舞”为编创主导思想,注重全身各关节的屈伸、环转等运动,是一套通利关节、以舞宣导的功法。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冀运希主任指出,从2003年正式推出四种健身气功到再编创推出五套新功法,无疑为不同人群提供了更多的功法选择。编创推出新功法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扎扎实实地在群众中推广普及,并且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做好科学测试工作,使新功法不断补充,日臻完善。希望五套新功法成为全民健身活动中的标志性项目,从而使健身气功工作为建设体育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健身气功 教案
健身气功
课程名称
健身气功
教学重点
易筋经、五禽戏。
教学难点
个别伸拉幅度大的动作针对年龄大小及身体状况调整动作幅度。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第一步:热身活动,充分活动热肌肉组织
以免运动过程中易受伤。
第一套教学:第一套功法“易筋经”,易筋经是一种内外兼练的医疗保健养生功法,相传为梁武帝时代天竺和尚达摩所创造,易筋经外功因其主要运动指掌及上肢,可普遍地适用于各年龄层的健康人及慢性病患者,通过上肢运动而运气壮力、活血舒筋,影响全身。
第二套教学:第二套功法“五禽戏”
由中国体委新编的简化五禽戏,每戏分两个动作,分别为:虎举、虎扑;鹿抵、鹿奔;熊运、熊晃;猿提、猿摘;鸟伸、鸟飞。每种动作都是左右对称地各做一次,并配合气息调理。整套动作柔和连绵,滑利流畅;有松有紧,动静相兼;气机流畅,骨正筋柔。
第三套教学:第三套功法“六字诀”
六字诀现存文献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梁代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中。
陶弘景是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中医学家。
《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中记载:“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
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口四,皆出气也。
„„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
寒口四以解极。”同时指出:“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
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痛
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这些记载即为后世“六诀”或“六字气决”的起源。
第四套教学:第四套功法“八段锦”
本功法的动与静主要是指身体动作的外在表现。动,就是在意念的引导下,动作轻灵活泼、节节贯穿、舒适自然。静,指在动作的节分处做到沉稳,特别是在前面所讲八个动作的缓慢用力之处,在外观上看略有停顿之感,但内劲没有停,肌肉继续用力,保持牵引抻拉。适当的用力和延长作用时间,能够使相应的部位受到一定的强度刺激,有助于提高锻炼效果。
第四篇:健身气功学习心得
气功课学习心得
这个学期我选修了健身气功课程,本着想要多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态,我慢慢的喜欢上了这门课。
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简单介绍了健身气功的基本理论,包括健身气功的历史渊源和练功要素等,气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身心锻炼方法,在中国养身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与其他体育锻炼相比,有其鲜明的健身特点。包括注重整体锻炼、运动风格绵缓,养身作用明显。
整个一学期,老师主要教了一套八段锦动作,站桩和双盘。每节课开始后,老师先带领我们活动身体的各个关节,随后放音乐让我们做八段锦,让我们对着镜子练,在练的过程中,帮我们纠正不标准的动作。后半节课是站桩和打坐的时间,在这过程中,老师强调了气功与呼吸的关系,应该怎样呼吸才是正确的,健身气功要求我们的呼吸和动作协调一致,该呼气的时候要呼气,该吐气的时候要吐气。各个动作要求呼气和吐气的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必须先掌握住这个规律,才能在练习时得到锻炼。如果胡乱地呼气吐气,那样练习是没有效果的。
老师还强调了健身气功主要是肢体运动、呼吸吐纳和心理调节。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加灵活。学习健身气功时,我们的重点是把握调身、调息、调心,使肢体运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融为一体,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调身,即要求我们的身体放松,从精神和肢体上进入练功状态。我们关键是要放松入静,只有放松入静才能做到练功姿势正确,动作灵活优美。调息,就是正确运用呼吸吐纳。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呼吸的节奏,不能频繁呼气吐气。调心,就是当我们练习时,我们的思想、意念要融合在肢体运动中,排除杂念,精神集中,随着音乐旋律,投入到练功状态中,使我们身体内的气形成良好的循环,达到练功的效果。这一点就是呼吸、动作以及我们的心理的重要关系。
这学期已接近尾声,收获也挺多,我学会了八段锦,也能双盘,即使我天生就能盘,但是上完这门课后我可以突破自己,盘的时间越来越长。而且经常练习八段锦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我可以向家人朋友介绍健身气功,让他们也能受益。
第五篇:健身气功八段锦
健身气功八段锦
预备式口令
两足分开平行站,横步要与肩同宽,头正身直腰松腹,两膝微屈对足尖,双臂松沉掌下按,手指伸直要自然,头应随手向左转,引气向下至涌泉,呼气尽时平松静,双臂收回掌朝天,继续运转成右式,收式提气回丹田。
摇头摆尾去心火口令
马步扑步可自选,双掌扶于膝上边,凝神调息垂双目,静默呼吸守丹田。
两手托天理三焦口令
十字交叉小腹前,翻掌向上意托天,左右分掌拨云式,双手捧抱式还原,式随气走要缓慢,一呼一吸一周旋,呼气尽时停片刻,随气而成要自然。
左右开弓似射雕口令
马步下蹲要稳健,双手交叉左胸前,左推右拉似射箭,左手食指指朝天,势随腰转换右式,双手交叉右胸前,右推左拉眼观指,双手收回式还原。
调理脾胃单臂举口令
双手重叠掌朝天,右上左下臂捧圆,右掌旋臂托天去,左掌翻转至脾关,双掌均沿胃经走,换臂托按一循环,呼尽吸足勿用力,收式双掌回丹田。
五劳七伤往后瞧口令
双掌捧抱似托盘,翻掌封按臂内旋,头随呼气宜向左,双目却看右足尖,吸气还原接右式,摇头斜看左足尖,如此往返随气练,气不可浮意要专。两手攀足固肾腰口令
两足横开一步宽,两手平扶小腹前,平分左右向后转,吸气藏腰撑腰间,式随气走定深浅,呼气弯腰盘足圆,手势引导勿用力,松腰收腹守涌泉。攒拳怒目增气力口令
马步下蹲眼睁圆,双拳束抱在胸前,拳引内气随腰转,前打后拉两臂旋,吸气收回呼气放,左右轮换眼看拳,两拳收回胸前抱,收脚按掌式还原。背后七颠百病消口令
两腿并立撇足尖,足尖用力足跟悬,呼气上顶手下按,落足呼气一周天,如此反复共七遍,全身气走回丹田,全身放松做颠抖,自然呼吸态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