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巧稚青岛幼儿师范学校《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学校:青岛幼儿师范学校
姓名:王巧稚班级:10级3班指导教师:韩玉梅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影片讲的是在水泉乡水泉小学,在这里教书的高老师的妈
妈病了,她要回家探亲,可是她担心学生们怎么办就请了一个年仅十二岁的魏敏芝,临走时,高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告诉魏敏芝:“敏芝,你要记住,这些孩子都很调皮,一个都不能少,你要看好他们,我会尽快赶回来的!”可是没过多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就被泼到城市里去打工,这可把魏敏芝吓坏了,他想起高老师对他说过的话,他对学生们说:“老师要去城市里去找张慧科。”但是那里太穷了,老师让每个同学出点钱,大家都去......可是,不管怎么办都不够,老师决定就让她一个人去,到了城里以后,她通过市长的帮忙,找到了张慧科。。。虽然都是二十一世纪的孩子,可是差距为什么大呢?像有的孩子买一瓶可乐,没喝完就给扔了,但是,水泉乡水泉小学的孩子闷呢,买一瓶可乐,一人只能喝一口,还要留给老师,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而且成绩都很高。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学习更好!
一个年仅13岁的小老师,可像她这样信守诺言、千辛万
苦把辍学打工的学生找回来,真的令人感动。因为她始终有个信念那就是一个也不能少。像她这样信守诺言、千辛万苦把辍学打工的学生找回来,真的令人感动。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但是在贫穷面前总是显得那么无能为力。影片中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总是让我忘不了。
虽然水泉小学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家境又是那样贫寒,可是同学们仍然在艰苦的环境里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比他们好多少倍,难道我们不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吗?我们的老师也处处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就更有理由要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老师、回报社会。
故事的结局未知.虽然张慧科回去了,但他的家人,躺在床上他的生病的母亲,是否能够继续支撑那个穷困的家,这个家是否能让他很好的完成学业,继续他的生活.虽然如果不出意外,校长足够信守承诺,用那些钱盖了新校舍,罗老师一个人,加上魏老师,也许她不再继续呆在那里,但可以肯定她会舍不得那些孩子,但加上她也只有两个老师,他们是否有能力利用抄课文这样的教育手段让这些孩子得到应有的教育,而不仅仅是让他们认几个字,会算几道数学题这么简单.他们能做到吗.故事并没有把这些都圆满,我在故事的最终,开始体会到导演的良苦用意.当然,当我们路上碰到迎面而来,求好心人给点钱买个包子,求好心人帮忙的时候,我们应该象电影里的饭店老板,电视台台长,甚至那个车站里告诉魏敏芝去找电视台的人一样,哪怕只要给他们一点帮助.我们需要在电视台上看到这些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慷慨解囊捐出哪怕一点钱也好.而不是象那个收发室的阿姨,满是漠然,生怕他们是何处来的诈骗组织。
我为这部电影喝彩,不仅因为它有动人的情节,而且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十分成功的。小魏老师:执着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性格,历历在目,学生的天真无邪,童稚无知,活泼淘气,栩栩如生;高老师、*长等一帮*里的大人,又是那么地纯朴、憨厚、叫人难以忘怀;县城里的台长、老板娘又是那么的关爱同情弱小,一切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唯美的,心灵塑造是唯美的;人际之间的关爱展示是唯美的。
第二篇: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范文)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陇县堎底下社区中心小学六年级余芝琪
指导教师:徐亮
学校组织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名叫《一个也不能少》,看完之后我很有感触!
我记忆最深的就是魏敏芝老师为了找到那个在城里打工的男孩,找到了电视台的台长,然后出来了个戴眼镜的,问到:你是不是台长?她为了等到那个台长,等了几天几夜,睡也睡不好,就睡在那个电视台的边上,身体靠在电线杆上,把她自己写好的寻人启事放在一边。她为了找到那个男孩,想出了好多好多的法子,她去过火车站的广播室,去过超市买笔和墨水,写了寻人启事,然后又去了电视台„„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魏老师让他们每人拿一支粉笔写字,到了那个要去城里打工的那个男孩那,他对老师说:“我能不能多写几个字?”说完就写下了三个大字:“魏老师”,这一刻,多么的让人感动啊!
我从看过这部电影后,才知道农村的生活多么苦啊,连教室也那么简陋,我们应该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帮助农村,让他们可以和我们一样。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
剧中的魏老师对她的学生那么好,我们的老师对我们也不差。老
师为了让我们长大有出息,无时无刻的为我们辛勤的忙碌着。同学生病了,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去看望同学,为同学补课。老师这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简评:通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小作者对老师最纯洁的责任心有了深刻的理解,默默立志,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第三篇:《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也不能少》,我已经看过几遍了,但每次的感觉都不一样,这次与老师和同学看却又是一番滋味。随着剧情的发展,我的眼泪开始湿润,最后终于忍不住哭了,心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思绪万千,脑海中一直闪现每一个催人泪下的镜头。教室的墙壁千疮百孔,玻璃残缺,桌子缺胳膊少腿。戏中的小老师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要找回张慧科独历经的千辛万苦。首先和学生一起去搬砖筹集路费。由于没钱坐车只能徒步行走在前不挨店后不靠村的荒山野岭,夕阳西下,世人都害怕的黑暗降临了,可是魏老师依旧坚决的向县城迈进。看到这自叹不如,顿感惭愧。如果换成自己,我会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吗?
在寻的过程中,魏老师的一举一动都让人感叹。在寒冷的夜里,她不仅滴水未进,还在冰冷的地上睡了三天。她为了什么?一个信念,一个老师的应尽的职责。为此,她享受了饥寒交迫的待遇。
魏敏芝老师在电台镜头前哭了的镜头最揪人心痛,不仅是她哭了,我想在座的每位观众都哭了。经过一番周折之后找回张慧科。魏老师这种责任心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是很多老师所缺少的。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未来人民教师学习和发扬。说到这我不禁想起了最近让人心酸,跟多的是悲哀的中国教育事件——河南高三学生李金川同学服毒自杀。为了钱,为了红包,老师用等级眼光看待学生。没钱的就靠边站。跟让人无法忍受的是,老师竟然在办公室看黄色录像,被学生逮住。这许多的黑暗教育让班上名利前茅的李金川觉得是耻辱,与这样的人活在同一个世界是对自己的亵渎。是对五千年中国文化的抹黑,是对儒家尊师重道思想的埋葬。这些问题,作为免费师范生的我们更值得思考。但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农村所以贫困的恶性循环:因为贫穷,没办法上学,于是没有学问,没有知识。因为魏敏芝老师可以说是什么也不懂。她连一个最简单的数学计算都不会,还要求助于学生。尽管她做到了一个都不能少,可是她将学生关在教室里,什么也没教,而学生呢,什么也没学到。这样的一个都不能少有用吗?至少作用不是太大。为了一个都不能少,魏老师把张明仙藏起来,使她不能去县里体育学校训练。用我的今天的话来说这不是误人子弟吗?这不是抹杀学生的前途,埋没人才吗?但是话又说回来,在如此偏远的山区有几个大学生回去呢?在这样的山区,能有个像魏老师那样能写会读的人已经很不错了。这也许就是中国教育体系的漏洞,缺陷吧!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自2007年开始国家拨款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招收免费师范生。这不仅缓解了农村孩子无钱上大学的困境,而且能从根本上解决边缘山区没有老师的难题。我想,只要每一个中国人看了像《一个都不能少》这样的电影能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每一位老师都能有魏老师那样的信念和责任感,中国的教育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第四篇:看《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看《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今天学校组织看爱国电影,我们看的是《一个也不能少》
剧中讲的是水泉小学高老师的生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一下母亲,于是请了一个13岁的魏梅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千叮万嘱咐魏梅芝班里的同学一个也不能少。可是没过多久,应为张慧科家里穷去打工了,这时魏老师吓坏了,她想起高老师的话,就对学生说“:老师要去城里找张慧科。”但是那里太穷,老师让每个同学都出点钱,大家都去······可是,不管咋样都不够,老师决定他一个人去,到了城里后,他通过台长的帮忙,找到了张慧
科······虽然都是21世纪的人,为设么差距那么大?像我们平时,买一瓶可乐,没喝完就扔,但是,水泉小学的孩子,买一瓶可乐,每人只喝一口,还给老师喝,他们学校的教师那掉么破,文具那么少,家里又平穷。可是不管条件多么差,教室那么破旧······他们还依旧求着要上学。我们以后也应该学习他们的这种好学精神,为祖国出一份力量。
巴州石油二小五年级:开心果love
第五篇:一个也不能少
一个也不能少
——我县特殊教育“送教上门” 工作畅想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初,特殊教育领域继 “回归主流”、“一体化”教育思想后,又出现了“全纳教育”思潮,全纳教育是1994年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全纳教育思想要求“零拒绝”,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近年来,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绝大部分残障少儿进入了特殊学校就读或进入普校随班就读,然而在社会中还有一些极重度残障少儿仍被关在家里,无法接受教育。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等七部委的联合文件“2014—2016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在主要措施中提出“组织开展送教上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资源,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4‟97号中第13条指出:扎实开展“医教结合”实验和“送教上门”工作,到2016年,使不能到校接受教育的极重度残疾少儿都能接受送教上门服务,各地要为送教教师及承担“医教结合”实验的医务工作人员提供工作和交通补贴。
二、我县“送教上门”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在淮安地区市第二特校及洪泽特校已开展了“送教上门”工作。我县“送教上门”工作还没有开展,根据残联2015年统计数据:全县1—18周岁未入学残障少儿共284人,包括听障、智障、肢体、精神及其他残疾。其中小学年龄段252人,初中年龄段24人,高中年龄段5人。调查结果显示,适龄儿童未能入学的主要原因是残疾等级较重,身体现状不具备入学条件。据此,我县的“送教上门”工作量大且残障种类复杂,任重而道远。
三、“送教上门”工作开展程序
(一)送教对象的选定
“送教上门”是对极重度适龄儿童因自身和家庭的多种原因不能走进课堂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核心是不能走进课堂,其实质是要到家庭。
对所在行政区域里的残疾儿童的摸底。依靠教育、民政、残联、卫生等政府职能部门,从各中心小学、乡镇民政科、妇幼保健所等处,收集到全区适龄残疾儿童的基本信息,然后安排教师逐一登门核实、鉴别,对确实不能入学的,我们就把这类残疾儿童作为“送教对象”,并给他们办理好学籍,确保他们的受教育权。
(二)“送教对象”的评估
确定了送教对象,那么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评估,从“认知、感知、语言、情绪、生活自理”等方面设计评估表,通过访谈、检测、观察等方式,对每个送教对象做一个综合评判。通常这样的评估在半年内要做3—4次,然后由 “送教领导小组”成员共同研讨,作出一个尽可能准确的诊断。
(三)送教内容及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
根据每个残障少儿的综合评估,由送教教师确定每学期的送教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沟通、生活自理认知、感知等方面,并制定个别教育计划,交“送教小组”审核后,教师、家长、共同签字确认。然后由送教教师实施计划。
(四)“送教上门”工作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送教小组”、教师、家长一起对个别教育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录入学生档案,并作为下学期个别教育计划制定依据。
四、“送教上门”工作保障措施
(一)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
“送教上门”主要是依靠特殊教育学校,但要顺利的开展,还必须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首先是“送教上门”工作的许可,还有人力、财力方面的支持。如教师人员的调配,工作量增加的补助等。
(二)提升家长的认识
“送教上门”取得实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配合程度。“送教对象”一般是农村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意识不强,家境不宽裕。有的家长碍于面子,不想让自己家里有残疾孩子的事让更多的人知晓;有的家长就直接毫无理由的拒绝。更有家长连门都不让进。因此,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是“送教上门”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
(三)“送教上门”工作经费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及周边特校的实践经验,把送教对象纳入特殊学校学籍管理,然后由县财政按残疾学生公用经费拨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送教上门”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是践行“零拒绝”、“全纳教育”思想的重要方式;是继“随班就读”后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的另一项创举。
一个也不能少,送教,不仅仅是送一种教学方式,也不仅仅是送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送党的教育形象,让这些重度残障孩子能平等地享受到教育的权利。使这些孩子和家庭感受到没有被社会遗忘,感受到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