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自然地理短途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短途实习报告



第一篇:自然地理短途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短途实习报告

学院: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2011-12-12

自然地理短途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

二、实习课目:自然地理(植物、地貌、土壤、水文)、人文地理

三、指导老师:

四、实习地点:内江师范学院西区校门口——沱江河岸边——大洲广

场——三元塔

五、实习目的:把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与身边实际相结合,以便今后

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地理学科的知识。

六、实习内容:

早上天空下着小雨,上午9:00我们在西区大门外集合地点集合,这也是我们自然地理短途实习的第一个目的地。我们跟随着他开始观察西区校门外以及沱江边的植物。在谢老师的讲解下,我们知道了有小蜡树,桑科的小叶榕,小叶杜鹃,蔷薇科木瓜,八角金盘;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高温,为亚热带树种的桂花树,又名“汉桂”;优良的抗污染树种小叶女贞;还介绍了一串红、花叶姜、鱼尾葵等。

我们随着老师们沿着沱江边观测,前往实习的第二个目的地——沱江凸岸(三桥桥下),胡老师开始给我们介绍有关沱江和沱江沿岸的人文及经济情况。沱江自北向南流,是长江的一条支流。由于河道弯曲,河流冲击北岸,使得北面形成凹岸,而南岸却因泥沙堆积形成凸岸。沱江的北边由于流水侵蚀河岸形成深槽,为了城市的稳定,所

以护岸工程进行得比较早。在大洲广场下面的岸边建钉子坝,将水流反射到对岸去,即今天的西林公园下边。这样就保护了大洲广场这边的河岸,减小了河水对岸堤的冲刷。随着后来内江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的扩建,广场对面地区也发展了起来。后来就在西林公园下边的河岸建了护岸,而钉子坝也慢慢消失在历史的岁月中。在沱江的护岸边,由胡老师讲解,我们观察护堤。内江市区沱江边的护堤是在近年来才修建的,为期3年才竣工,但护坝工程建的并不科学。随着近几年内江的发展,沱江水污染越加严重,饮水质量变差。内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为了防洪灌溉,修建了防洪堤。但是却使得白鹭失去了做巢的条件,为了为生物的生存提供栖息场所,便建立了甜城湖和规划中的湿地保护区。

听胡老师讲解完沱江水文后,我们又过三桥沿着沱江边去实习的第三个目的地——大洲广场。在谢老师的介绍下,我们知道了园林植物的选择条件:园林作物的选择主要选本地的乡土植物,例如引种应选能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植物,并慎重虑。尽量做到第一、季节上,四季常绿;第二、以乔灌植物为主;第三、颜色的搭配上要求季相五彩缤纷;第四、不能选荆棘植物,长刺、长毛、易掉毛的都不应选。配置方面:应与园林四周的建筑物相配衬,种植上可采用丛植、对植、行植、孤植等多种种植方式,使空间布局上显得层次合理,整洁美观。

参观完广场植物,我们去吃午餐。下午1:30我们在三元塔山下集合,前往第四个实习目的地——登山到三元塔。在登山前往三元塔之前,胡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周边地区的地质地貌,为低山丘陵地貌,河流冲积面积广,内江三面环水,所以叫内江。内江周边为俩母山的穹窿地质地貌,形成年代久远,面积广阔,地貌奇特,在中国甚至世界地理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据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书载:四川盆地,早属海域,与太平洋为一体。海盆与陆盆曾多次交替,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盆地周边群山凸起,中心下陷(而南部俩母山区域又向上隆起),形成内陆湖。在重庆巫山的东、西两侧,受海水的冲击侵蚀以及内陆湖水的外溢等多种地质、气候条件作用下,切穿巫山于200万年以前才形成了而今的长江三峡,内陆湖水得以外溢。随着长江三峡口的逐渐深切,盆地湖水下降,使得形成于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侏罗纪和白垩纪之间,地质专家称:燕山运动时期)的俩母山周边古地质岩石才逐渐显露出水面,成为而今的穹窿地质地貌奇观。

随后我们登到山顶,参观三元塔。胡老师又开始给我们介绍有关三元塔的历史。我们了解到三元塔座落于内江市城南3.5公里的沱江岸三元山上,始建于唐代,明末倒毁,清嘉庆九年重修,历时3年竣工。塔基为正方形石座,塔身10层、8面体,高62.7米,底层正面开圆形石拱门。其余每层皆开亮窗,塔内有140级石梯转至顶层,全塔系大型青砖砌成,塔身涂漆,阳光明媚时金光闪闪,10里开外都能看到。有一对著名的对联是这样描写三元塔的: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鸟在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这对联的巧妙之处在于对句虽少却包含了诸葛亮、姜维、吕布、曹操、关羽、张飞这几位世界名人在内,其意境和写作手法不得不让人佩服。其实除了对联外还有很多关于建塔的说法。其一为镇妖塔:塔建河曲高处

以镇河妖,古时运输以水运为主,在河道弯曲的地方,水流态势发生改变,出现翻船事件很正常,但古人认为是河妖在作怪,所以在河道弯曲的地方修建了三元塔,登上塔顶,基本上可以在每个方向都看到沱江,隔河相望的高寺塔也是同样的。二为文运塔:古时认为修塔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文运,可以多出人才。至今在塔的第三层仍有“天开文运”四个大字。三为风水塔: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龙脉,进而影响本地区的风水。而高寺塔的修建也与三元塔的修建有密切的联系。传说因三元塔的修建破坏了原有地势好的风水地貌,于是便在三元塔的对面修建了一座高寺塔。高寺塔在沱江左岸与三元塔隔江相望,空间距离约3000公尺。两塔同年修建。高寺塔高33.3米,亦为10层,塔中有60余级台阶可旋转上升到第6层。塔身系坚硬的白石建成,峙立于清流河注入沱江汇口处之峰上,给人以“中流砥柱”之感。两塔遥相呼应,形成很好的文化景观。相传三元塔山下有一口井,即现在三元井,这口井出卤水,可以熬制井盐,盐对古人来说非常重要,盐税是本地财政的重要支柱。在距离本地不远的富顺地区打了一口出卤水的井后,三元井就不再出卤水了,也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税收来源,所以以塔镇井。

参观完三元塔后,我们开始原路下山返回,到达山底后便乘车返校。为期一天的自然地理短途实习就结束了。

七、实习总结:

这次短途的自然地理短途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刻了解了

内江的地理、人文、历史;同时也使我们生动形象的了解到自然地理的学科知识,将理论与书本知识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以便今后更好地把握学科知识。

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学生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把握不完整,主要是讲解的内容太分散了;部分学生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没有认真听,听了只言片语。

第二篇:内江自然地理短途实习报告

内江自然地理短途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2011年12月10日

二、实习课目:内江自然地理短途实习报告

三、指导教师:谢贤健、胡晓东、胡学华

四、实习地点:西区校门口,滨江路一段,大洲广场,三元井地区

五、实习目的:通过该次的实地实习及认识,使我们对内江的自然和人文方面有较深入的认识,尤其是对内江的植物和水文方面有深入认识。同时加深我们对所学相关课程知识的理解,使得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六、实习内容:

12月10日上午九点,我们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首先由谢老师向我们讲解了西区校门口的自然植物。据悉,内江处于亚热带气候区,地形为川中直土丘陵区,年最高气温41℃,年降水量近1000mm,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0%,春季占17%,秋季占19%,冬季占4%,故良好的织自然条件为内江多种多样的自然植物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不完全统计,仅我校西区就有自然植物20科44种。譬如:铁树、罗汉松、鱼尾葵、小叶女贞、杜鹃等,不一而足。

然后,在滨江路,我们了解到,现在的滨江路是近一两年才修建的。目的是提升城市形象,美化城区,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也有规范河道等作用。据讲解,内江地区原本为平原,后来在流水的侵蚀下形成而今的平顶丘陵地貌。在塑造本地区的地貌上,沱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沱江在内江市区形成有三级阶地。第一级阶地为东桐路面,海拔约320m;第二级阶地为我校天一广场,海拔约336m;第三级阶地为我校山顶球场,海拔约360m。沱江在内江由西北向东南流入市区,呈“S”形。其自桐梓坝大桥曲流而下,河流流速快的进入凹岸,从而使得河流凹岸水面比凸岸水位高,故而泥沙经凹岸冲向凸岸,所以在桐梓坝大桥下可见淤积的河沙。由于河流对凹岸的侵蚀,为保护凹岸不受河流的直接冲蚀而产生掏刷破坏。所以自清代以来,古人便在近市中区的沱江凹岸修筑了若干道丁坝(同时丁坝在改善航道、维护河相以及保全水生生物多样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得丁坝将水流推至凸岸,使得河水直入西林寺下,对该处河岸进行冲刷。为保护该处,古人亦在其处砌条石以保护。综合古人的河流维护思想,可见都是多集中于市中区。而其相对的东兴区沿岸则相对较少。可见古人是保市中区而舍东兴区。原因就在于以前的市中区人口更加稠密,自然其利益重于他处。据讲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沱江可载500吨货船至内江。但到了九十年代,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上游来水减少。沱江的内江段自此已失去航与价值,现在仅可见零零星星的采砂船和观光船。2009年,随着天宫堂水电站正式关闸蓄水。“九曲十一湾”的沱江在内江城区形成了长约21公里,面积近7000亩的宽阔人工湖水域。成为成渝地区独一无二的特色景观,这便是甜城湖。如今甜城湖的修建使得以前的丁坝已无用武之地,故在整治河道和美化河岸时便炸掉了丁坝,修建了现在的护岸堤。据分析,而今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大行其道的护岸堤建设并不

科学,因为我国的护岸堤多为水泥和条石砌成的梯级岸堤,而这种类型的岸堤不利于城市生态改善,阻隔了郊区物种和城区物种的交换。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应当恢复原始堤岸,或者建设成生态型的斜岸。据悉,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大多已将类似的人工堤岸还为原始堤岸。可见我国在河流的生态建设和科学建设方面至少落后西方四五十年。虽然如此,但在我看来,在当前我国的实际社会发展情况而言,现在的护岸堤建设大体还是正确的,成长必有代价,有得必有舍。虽然对生态确有损,但总体上来看利大于弊,社会发展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滨江路一段,沿途的植物也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这些植物几乎都是园林部门人工移栽的,所以这些植物不全是内江本地物种。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广泛用于园林种植的一些植物,如:垂柳、含笑、蒲葵、杨柳、鸢尾、龟背竹、美人蕉、红继木、海桐、三角梅、紫荆花、凤尾竹(黄金剑碧玉)等。但有一棵树比较特殊,在斜坡上可见到一棵黄角树,经老师介绍,这棵树不是移栽的,而是该地原本就存在的。

临近中午,我们前往大洲广场。首先老师向我们讲解了广场植物的配置与选种。广场是城市中人们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或交通活动的空间。在广场中或其周围一般布置着重要建筑物,往往能集中表现城市的艺术面貌和特点。在城市中广场数量不多,所占面积不大。但它的地位和作用却很重要,是城市规划布局的重点之一。故广场植物的配置与选种首先当以市民为本。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广场植物的配置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之间的配置;另一方面是广场植物与其他广场要素的配置。在植物选种方面,老师则介绍了骨干树种和基调树种等方面内容。

此外,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内江市的一些发展情况。目前,内江市是四川省十二五规划中八个重点建设的城市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后,内江曾有过两次发展机遇,但由于种种原因,错失了发展机遇。当下,内江正面临第三次发展机遇。内江市拟利用优越的交通条件,将内江打造成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抓住眼下的第三次发展机遇。

在而后的三元井地区考察时,老师则向我们介绍了内江地区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情况;三元山的部分植物;以及三元塔的一些情况。

据悉,内江市东南和西南有低山环绕。内江地区丘陵地形约占总面积的90%。地质构造属于新华夏系沉降带的一部分。据讲解,东经104度为四川盆地地质活动活跃与不活跃的分界线,而内江市处于东经104度16分以东,所以内江地区的地质构造稳定,少有地震发生。内江地区岩石以紫色的砂岩、页岩和泥岩为主,故土壤则以其风化后形成的粗砂土、红砂土、黄泥砂土和豆面泥土为主,土质较细腻。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是传统的川中丘陵耕作区。

三元山地区植物繁多,有白兰花、腊梅、绣球花、六月雪、夹竹桃、糊涂籽、凤尾竹、黄角兰和女贞等。而在整个山上,十分有特色的便是众多的楹树,这些楹树形态各异尽显古朴,成为三元山上最为亮丽的景观之一。

而三元塔,则主要向我们讲解了其修建之因,三元塔的历史,以及现今内江市对三元塔做出的一些开发决议。据悉,三元塔始建于唐,明末倒毁,清嘉庆重修。人民们现在所见即是清嘉庆复建的三元塔。该塔兴建初衷传为古人为镇河妖所立,可见古人向往风调雨顺无灾无祸的美好愿望。目前,内江市委市政府拟以三元塔为中心,同时修整好周边环境,建成一个集市民休闲和锻炼的城市森林公园——塔山公园。

七、实习总结:这次的内江自然地理短途实习,丰富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拉近了师生关系。整个实习过程虽然短暂,但是一路上同学们积极发问,老师也积极答疑解惑,还不时传出大家的欢声笑语。可见整个短途实习是达到了预期目标的。

第三篇:自然地理野外短途实习

实习报 告 实习名称系别年级专业学生姓名指导老师自然地理野外短途实习

2011 年 1 月 8 日

一、实习时间地点和实习单位

1、实习时间:2011年1月4日至2011年1月8日。

2、实习地点:邵阳市双清公园及其附近资江弯曲型河段,资江一桥至西湖桥资江河段,邵阳市气象站,水文站,邵阳市无底洞。

二、实习过程概述1、2011年1月4日:。主要内容:实习准备,实习动员大会,收集资料。

2、2011年1月5日:邵阳市双清公园及其附近资江弯曲型河段,资江一桥至西湖桥资江河段。主要内容:观测地质露头,认识双清公园及其附近处资江弯曲型河段河床的形态特征,认识从西湖桥至资江一桥顺直微弯曲型河谷的地貌形态。

3、2011年1月6日:邵阳市气象站,水文站。主要内容:测量雨量,水位以及测验流量,流速。

4、2011年1月7日:邵阳市无底洞。主要内容:认识各种地质构造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地貌形态特征;了解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态的形成原因。

5、2011年1月8日。主要内容:整理资料并根据实习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完成实习报告的撰写。

三、实习的主要内容

(一)自然地理概括与人文地理概况

自然地理概括

1、邵阳为湘中丘陵与山区过度地貌,西高东低,南北高,中低,四周向中间倾斜,为盆地地缘。邵阳境内山地,丘陵,平原,岗地各占66.32%,20.12%,5.18%,5.2%,大体上是“七分山地二分田地,一分水路与庄园。”

2、邵阳气候:邵阳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降水多且集中,雨水充沛,光热充足,夏季盛行偏南季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偏北季风,低温少雨。

3、邵阳水系发达,5千米以上的大小河流有近600条,总长度为1200千米,流域面积为414788平方千米,水系主要有资江水系,沅江水系,西江水系,湘江水系。

4、邵阳市区地形平坦,有资江和邵水流过。水源充足。

人文地理概况

1、邵阳位于湘中偏西南,东南临永州市和衡阳市,南抵广西,西接怀化,北达娄底市。全市现辖8县1市3区,即邵阳市区: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邵东县、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及代管一县市——武冈市。纬度:北纬109度50分至北纬112度06分。面积为2.1万平方千米,在湖南省排名第三,总人口2003年为730万,在湖南省各地级市中最多。邵阳市区位于邵阳东北角,位于邵水和资水的交汇处,市区面积为436.13平方千米,63.37万。

2、邵阳市位于邵阳东北角,位于邵水与资水的交汇处。资江以北为北塔区,资江以南以邵水为界,邵水以西为大祥区,以东为双清区。邵阳一座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城。公元1928年改名为邵阳。1949年解放,1950年成立邵阳市。为地辖市。1972年改为省辖市,仍归地区代管。1977年7月改为省辖市,由省直接管理。1986年初,邵阳地区和邵阳市合并。

(二)双清公园及其附近弯曲型河段,西湖桥至资江一桥资江河段

1、双清公园:双清公园内多砾岩,这是由于多次山洪冲刷沉积,加上地壳下沉,这里的沉积物越来越多,后来因为地壳抬升,河流的冲刷作用,该区的沉积物各部位的岩性不一样,导致岩性软弱的被侵蚀了,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现在的地貌。在亭外亭下面就是一些岩性坚硬的岩石。在河流的冲刷作用下,形成一陡崖壁,在陡崖壁中下部位因河流作用凹进去了,在现在的河流水位上也有此痕迹;此外,在垂直方向上,也有一些裂隙。

2、双清公园附近弯曲型河段:河床曲率大,平面上河床蜿蜒曲折,河床横剖面不对称;河谷宽广,坡降平缓,河岸较低;河漫滩较宽广,约6米左右,具有二元沉积结构,但不是均一的。愈到上部愈细,在凸岸浅滩上,由于早期洪水流速大,残余的颗粒就大,后来,渐渐变细。深槽紧靠凹岸,深槽与边滩延伸很长。河流阶地宽约6米,高约9米,河流两岸阶地发展不对称。在弯曲型河段上有一个江心洲,名为白沙洲。它形成的条件是:第一,河流变宽,坡降变小,流速减慢,泥沙堆积;第二,地势平坦,流速减小;第三,有弯道,两个方向相反的横向环流作用。由于泥沙不对堆积就形成了江心洲。但由于人为因素,现在的江心洲没了。

3、地质罗盘的使用:由于岩层沉积环境和所受的构造运动不同,可以分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和倒转岩层。双清公园的岩层为倾斜岩层。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测量岩层的产状要素必须使用地质罗盘。地质罗盘的外形为方形或八边形。它的主要构件有:磁针,顶针,制动器,倾斜仪和地盘等。另外,在地盘上还有带刻度的圆盘和水准气泡。侧走向时,将罗盘的长边即NS边与层面贴靠,放平,气泡居中后,北针所指的度数为所求的走向。测倾向用罗盘的N极指着层面的倾斜方向,用罗盘的短边与层面贴靠,放平,北针所指的度数为所求倾向。测倾角时将罗盘侧边顺倾斜线紧贴靠层面竖起,并于走形线垂直,罗盘指针上挂的倾斜仪所指度数就是所求的倾角。

(三)气象站和水文站

1、水位观测的目的:(1).防洪;(2).用于灌溉;(3).航运;(4).水利工程建设。

水位是水体的自由水面高出某一基面以上的高程,其单位以米(m)表示。影响水位观测的因素是水量的增减,此外还受河道淤积,风,潮汐,冰凌,支流顶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一个地点水位的多少等于零点高程加上水尺读数,邵阳市历史上最高水位为1996年的222米。

2、测量雨量

降水要素:降水量:指一定时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单位以毫米计。降水历时与降水时间:前者指一场降水自始至终所经历的时间;后者指对应于某一降水而言,其时间长短通常是人为划定的。降水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以毫米/分或毫米/时计.当12小时降水量为0.2mm至0.5mm且在24小时降水量小于10mm时,为小雨; 当12小时降水量为5mm至15mm且在24小时降水量小于10至25mm时,为中雨; 当12小时降水量为15mm至30mm且在24小时降水量小于25至50mm时,为大雨; 当12小时降水量为30mm至70mm且在24小时降水量小于50至100mm时,为暴雨;

当12小时降水量为70mm至140mm且在24小时降水量小于100至200mm时,为大暴雨;

当12小时降水量为大于240mm且在24小时降水量大于200mm时,为特大雨;

3、流速与流量

流速是指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正常情况下,最大流速分布在水面以下0.1——0.3水深处,平均流速一般相当于0.6米水深处的流速。如果河面冰冻,则最大流速下移。河流横断面上流速分布一般都是由河底向水面,由两岸向中心逐渐增大,河面冰冻则较大流速常在断面中部。

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通常用Q表示单位是立方米/秒。流量的分割有直线分割法和修正分割法。流量的测算:先布置n个垂直侧线;测量垂线间的水平距离;对每个侧线进行0.2h,0.8h深处的点流速的测量;求出个垂直侧线的平均流速v=(V0.2+V0.8)/2;计算局部面积,求局部面积的平均流速,局部面积流速。

(四)邵阳市无底洞地质地貌调查

邵阳市无底洞的地下喀斯特地貌比较发育,有较多的碳酸钙类岩石,所以洞穴系统较发育,水平溶洞与垂直溶洞发育较好。堆积地貌和溶蚀地貌比较发育,洞内有各种形状的石钟乳,石笋,石柱,还有一些石幔。由于流水作用,现在洞内还有明显的流水侵蚀或溶蚀的痕迹,留下比较坚硬的岩石,岩石表面比较光滑,在洞壁上,还有阶梯状的地貌形态。下面简要介绍洞内各种地貌的形成原因。石钟乳的形成:由于洞顶渗入的地下水二氧化碳含量高,对石灰岩具有较强的溶蚀力,呈饱和的碳酸钙水溶液。当这种溶液渗至洞内顶部出露时,因洞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低,所以水滴将失去一部分二氧化碳而处于过饱和状态,于是碳酸钙在水滴表面结晶成为极薄的盖膜,水滴落下时盖膜破裂,残留下来的碳酸钙便与顶板连接成为盖环,由于下渗水滴不断供应碳酸钙,所以盖环不断往下延伸,形成细长中空的石钟乳。

石笋的形成:当水滴从石钟乳上跌落到洞底时,变成许多小水珠或流动的水膜,这样就使原来已经过量的二氧化碳有了更大的表面积,促进了二氧化碳的逸散,因此在洞底产生碳酸钙堆积。

石幔的形成:含碳酸钙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因二氧化碳迅速散逸产生片状和层状的碳酸钙堆积,表面具有流纹。

四、实习收获和重要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实习,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邵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学会了使用罗盘,观察了弯曲型河段河漫滩,河流阶地,以及流水侵蚀和地下喀斯特地貌,掌握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和形成原因,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书本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在老师讲解时,自己不怎么认真听讲,喜欢一个人去观察,

第四篇: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

实习报告

此次地理实习是在南温泉地带。通过实习,我不仅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加深了我对自然地理的了解,走近大自然,我把自然地课上所学理论运用在实践中,并从实践反推回课本,使我对所学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与记忆。

老师首先带大家来到褶皱的东翼,此处有明显断层,且断层倾角较大,顺东翼往西,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颜色偏黄,属山地黄壤。继续向前,观察到较大面积的波痕。老师讲解到其形成年代久远,当时这里仍是一片汪洋,近海岸沉积物的堆积及波浪作用,形成波状沉积层,而又因板块运动,海水退去,波痕就得以显现,再加之断层的出现,最终产生了倾斜的波痕迹。此处多蕨类植物,系山地黄壤指示植物。再往前,又观察到明显断层,断面上盘在左,其旁伴有少数结理(左右岩层无相对明显位移)。

而后大家来到花溪河,沿河而走,出现一幅壮美景观——三峡奔雷。这里断层明显,岩石上有洪水线(长期被水淹所致,时间久远)。当时正处施工期,河水大部分已被放走,河中的江心洲就可看见。岩层下部被河水侵蚀,一些地方出现小洞,这是由于

对岩石的氢解作用。

顺花溪河而上,岩层逐渐变水平。河水侵蚀凹岸,在下游堆积成凸岸,冲击物由粗往下变细,故而下游岸边有竹林。越往前走,岩层co2和水形成酸

越水平,说明越来越接近褶皱的核部,但此处花溪河与岩层仍有一定夹角,故河水对岩层有侧蚀作用和旋转作用。

随后我们来到陈家桥,这里由人居住,观察到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老师说目前我国农村的生活垃圾都是直接向自然排放,无人处理,生活污水及含有农用化肥的水也是直接进入河流,这无疑对农村人口的饮用水和环境构成很大威胁。目睹此景,我不禁感慨,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环境保护之路将由很多的问题急待我们去努力解决。

往前走,岩层完整,没有明显断裂,但层次分明,老师讲解说这是不同时间内形成的。过了公路,我们来到宋城,这里岩层倾角小,距核部近。在小泉别墅公路弯曲处,观察到一部分岩溶地貌,沿河而走,看到一座桥,河流比降较大,可用来发电。由于落差,水对岩石作用形成圆孔,最终可成为较大壶穴。然后我们来到无线电4厂,河床上由较大的树桩和大块的棱角尖锐的岩石,老师说这是从对岸冲下来的,说明对岸坡地是个大滑坡体,但其形成久远,故有人居住。

最后大家由乘车去了长江边,但因江水水位已高涨,无法观察河岸地貌,所以这次野外实习在这一点遗憾中结束了。

实习当日,天空一直降着绵绵细雨,寒风凛冽,这让我深深体会到自然地理工作的艰苦和环境的恶劣,但老师一路上都仔细而又耐心地对大家讲解沿途地貌,这让我很受鼓舞,一时也不觉实习有那么艰难了,我也认真的作了实习记录。

以上的收获与体会,都是课程讲解无法到底的效果。实习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所学知识灵活的理解河运用,从而加强了对我对这门课程的深层次了解。而且实习过程中学到了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去参与,去了解才会明白。希望以后还有更多机会去实习,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真正掌握这门课程,成为自己的一项技能。

第五篇: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再观贺兰山

贺兰山,在我没有去过之前,她就是一位神秘的蒙着纱巾的美少女。让人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又因为山的雄浑与沉稳,我又对他充满了敬仰,我就是他的铁杆粉丝。

一切都源于这个专业,这门课,让我有机会去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

第一次去的时候,是由地质学老师带着我们去了滚钟口,在那里我就感受到了贺兰山的独特,在宁夏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也有巍峨的大山去让我们仰望,他就像这块土地上朴实的农民,用他宽阔的胸怀承载着很多很多。

这次,还是自然地理课的实践,在一次来到了这片土地。苏峪口,向往很久的山峰,我要一领你的风采。

在距山底还有好几百米的时候,我发现路边有很多石灰色的大岩石块。老师说,这些石块是由于山体滑坡或坍塌而滚落到此的,因为山势挺拔,所以才能滚到离山这么远的地方。听着这番话,可想而知贺兰山的高大与峻峭。随着校车向前推进,一些连绵的小山丘出现在眼前。小山丘的土壤是沙土型的。由于山丘地处阳面,降雨量少,蒸发量又大,所以它的表面基本没有植被。即使有,也是一些耐旱性的小型植物。因为植物缺水,从远处看,生长这些植物的山坡就像穿上了一件黑色外衣。

来到贺兰山脚下,抬头望去,山高且陡,让人望而却步。要攀登而上,只有寻找迂回之路。于是,我们来到樱桃谷,又让我耳目一新:这里竟然有灌木,往上还有高大的乔木。山外沉稳庄重,山里生机盎然。我不得不慨叹大自然的神奇!贺兰山最高峰有三千米左右,里面的植被呈垂直分布,也就是不同的海拔高度有不同的植物。我向上攀爬,沿途认识了不少植物。

登山过程中,给我触动最大的还是贺兰山山体岩石上的各种条纹。途中,我一直仔细观察着岩石上的条纹,不时地用照相机记录下大自然的绝唱。那些错落有致的断层,看起来好像就要倒塌,其实却牢不可破。高耸的岩石上,有时出现浅浅的一圈无规则的却煞是好看的图案;有时又突然出现一个各种形状的洞,三角锥形的、正方体形的等;有时山顶上横空出现很有形的石像,如玄奘冠……这是大自然在岩石上作画!刻在岩石上的每一道痕迹都映射出自然走过的沧桑巨变。那是历史的积淀!

来到双狮峰,不禁让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路的两旁各有一根连着峰体突兀出来的石柱,石柱的顶端又酷似一头狮子,所以将此处叫做双狮峰。再往四周看看,都是林立的峰群,有四五米高。若不是有一座人工个修建的阶梯,恐怕这就是一条死路了。

在这时,我想起了岳飞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著名词句,也是因为这句诗,使贺兰山的名字广为天下人所知。登上青松岭放眼

望去,林木葱茏、云腾雾漫、气象万千。在苍茫林海之中,还能看到奔跑的马鹿、跳跃的岩羊

登上山顶,方圆几百里尽收眼底。心情顺畅,有一种想抒发豪情壮志的冲动。美少女,我揭开了你的面纱,贺兰山,我感受到了你的胸怀。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苏峪口之行

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班级:地理科学班

姓名:马海霞

学号:12011244807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8/211985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