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肖雅蓝
当历史的烟云被时间带走,风尘中依稀有缕缕壮士的哀叹、孀妇的遗憾、忠臣的决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了,司马光微微挥袖,提笔写道……
兔死狗烹
夜凉如水,月光如华,值此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眼皮依然跳动着。往事如云烟,挥之不去地回荡在他脑海里。幼时,他忍胯下之辱。彼时,心中的壮志开始燃烧,立誓要有所成就,小不忍则乱大谋。他投奔刘邦,协助他打下如画江山。他是乱世之中的英雄,只有腥风血雨的战场,才是他一展宏图之地!奈何江山稳固,帝王多疑善变,他再也坐不住安宁。他看破君心,大感: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或许没有那一腔热血,就不会是今天的结局!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只因帝王龙威下,容不得他驰骋沙场。若不是重情义,他也可以平分天下。即使是最后的造反,他也只能无奈地叹息……窗外寒风凛冽,提着他最后一口气息。
谁,看到了壮士的哀叹?
吕后专治
不论她是否倾国倾城,只是从风华正茂之时,被项羽掳获起,就是错的开始。她是刘邦的妻子,最好的人质。她与刘邦并肩奔行在动摇的江山中。刀枪干戈,冷冷的兵器,残酷的战争成就了他的帝王业,也悄然在她美艳的容貌下埋下罂粟之籽。她吃尽妃嫔的醋,用尽心机,甚至想一改江山。狠毒利用了她的利欲熏心,她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把儿子变作傀儡,囚死孙子,只为她的专治,她吕家的天下!谁怜漫漫长夜,梦回之时,想起一个个挚亲的人离开自己,一个个对手相继倒下,高处不胜寒,流尽多少美人泪?未央,沉浮……人至暮年,还有多少心智?从一开始便是个错,结局,更是个无法扭转的错!若是野心少一些,又怎会让天下吕姓为她陪葬?
谁,看到了孀妇的遗憾?
西域之行
沉郁的驼铃声在漫漫黄沙中悦耳动听。张骞和他的随从们行走在无边的丝绸之路上,年轻的壮士眉眼中透出凌气,只要能为皇帝平定匈奴,即使是杳无人烟的黄沙路,他都无怨无悔。当他得知大月氏人早已忘了昔日之辱时,心中可有一丝动摇?当他被囚匈奴时,心中可想过放弃?可是我看到他想方设法逃了出去,我明白,这十几年的黄沙路穿梭不断,也走不灭这颗“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忠诚,一世荣华富贵绸缎罗衣也留不住他的决心!一次次地行走在丝绸之路上,他把青春献给了君王,把忠诚留给了丹青。驼铃声中,他又踏上迢迢之路,渐行渐远……岁月蹉跎,磨平了他眉眼的凌气,化作婆娑,盈盈欲滴。
谁,看到了忠臣的决心?
司马光缓缓放下笔,传世著作已成。我心中感慨万千,蓦然抬头,历史的烟云又聚在一起。在另一个时空,这朝朝暮暮,还在上演……
简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读史,重要的就是要在其中读出自己的感悟,获得独特的发现。作者在《资治通鉴》的众多篇目中精心选取了韩信、吕后和张骞三人的故事并对其进行了诗意的个人解读,语言古典精美,结构安排得当,闪现出独到的历史眼光。
第二篇:资治通鉴读后感
读《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心得
——以一个法律人的角度
刑二庭张中一
一、所读书籍情况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续资治通鉴》上与《资治通鉴》相衔接,即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以编年体形式记载宋、辽、金、元的历史,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仿《资治通鉴》体例编写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全书共220卷,约360万字。编者以徐亁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并从宋、辽、金、元四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一百多种书中取材,凡四易稿,历二十年而成。其中北宋部分较精,元代部分较为简略。
二、自己的阅读经历
以前1998在读高中的时候开始接触资治通鉴,便如饥似渴看了一部分,后来因学业紧张,就没读了。直到2009年在常德中级法院
参加工作,才重拾资治通鉴,看完了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接着又读了《续资治通鉴》,看完后感觉确实不错。
三、从里面学到的执法方法。
作为一个法院工作人员,自己从里面的法学故事中学到了很多执法方法。
例如:王猛严格执法的故事,‚秦王坚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疾恶纠案,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大意是说秦王苻坚从河东回来之后,任命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任命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兼领京兆尹。太后之弟特进、光禄大夫强德酗酒,横行不法,掠夺财物人口,为百姓大害。王猛一上任就拘捕了他,上奏皇帝后还未得到批示,就已经将强德陈尸街市。苻坚派使者乘快马传旨赦免,为时已晚。王猛与邓羌志同道合,斩除邪恶,纪正冤案,无所顾忌,几十天时间,被处死和判刑、免官的权豪、贵戚有二十多人,震动了朝廷上下,奸猾之辈屏声敛气,境内路不拾遗。苻坚感叹地说:‚我到如今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执法必须严格,才能真正树立法律的威信。要想让人民群众感叹‚天下有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今,人民群众对法治现实普遍不满,法律还没有树立起威信,一些人甚至存在特权意识,作为执法者,必须严格执法,才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治的存在。
还有李世民自我约束的故事,‚高祖之入关也,隋武勇郎将冯翊党仁弘将兵二千馀人,归高祖于蒲坂,从平京城,寻除陕州总管,大军东讨,仁弘转饷不绝,历南宁、戎、广州都督。仁弘有才略,所至著声迹,上甚器之。然性贪,罢广州,为人所讼,赃百馀万,罪当死。上谓侍臣曰:‚吾昨见大理五奏诛仁弘,哀其白首就戮,方晡食,遂命撤案;然为之求生理,终不可得。今欲曲法就公等乞之。‛十二月,壬午朔,上复召五品已上集太极殿前,谓曰:‚法者,人君所受于天,不可以私而失信。今朕私党仁弘而欲赦之,是乱其法,上负于天。欲席藁于南郊,日一进蔬食,以谢罪于天三日。‛房玄龄等皆曰:‚生杀之柄,人主所得专也,何至自贬责如此!‛上不许,群臣顿首固请于庭,自旦至日昃,上乃降手诏,自称:‚朕有三罪:知人不明,一也;以私乱法,二也;善善未赏,恶恶未诛,三也。以公等固谏,且依来请。‛于是黜仁弘为庶人,徙钦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唐太宗因自己所器重的党仁弘贪污当死,欲加以赦免,但是认为自己以私乱法,应自我惩罚,以谢罪于天,因大臣的劝阻,没有实行,最后下罪己诏。作为最高统治者,唐太宗对法律表现了莫大的尊重,因私赦党仁弘而自我谴责,而现在很多领导干部以权压法,以言代法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而且很多领导干部不会感到任何不妥。
第三个例子是主张办案要讲证据的李道裕被任命为刑部侍郎的故事,‚陕人常德玄告刑部尚书张亮养假子五百人,与术士公孙常语,云‚名应图谶‛,又问术士程公颖云:‚吾臂有龙鳞起,欲举大事,可乎?‛上命马周等按其事,亮辞不服。上曰:‚亮有假子五百人,养此辈何为?正欲反耳!‛命百官议其狱,皆言亮反,当诛。独将作少匠李道裕言:‚亮反形未具,罪不当死。‛上遣长孙无忌、房玄龄就狱与亮诀曰:‚法者天下之平,与公共之。公自不谨,与凶人往还,陷入于法,今将奈何!公好去。‛己丑,亮与公颖俱斩西市,籍没其家。岁余,刑部侍郎缺,上命执政妙择其人,拟数人,皆不称旨,既而曰:‚朕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狱云‘反形未具’,此言当矣,朕虽不从,至今悔之。‛遂以道裕为刑部侍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办刑事案件要讲证据。否则,我们连一千多年前的古人还不如。
四、读史对工作的帮助。
《资治通鉴》偏重于政治、军事,《续资治通鉴》则偏重于政治,军事相对少一些。前者描述历史事件往往绘声绘色,后者则平直一些。
通过读史,明白了自周至元,古往今来的一些历史事件,也激发了我读明、清史的兴趣,使我在史学上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进步。
《资治通鉴》的宗旨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通过阅读以上两书,我想对自己的公务员生涯是有益的,一是树立了群众思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上像汉、唐这些伟大王朝都是被农民起义摧毁的,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现在有很多上访的群众,很多人看上去都属弱势群体,实际上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很强的,制度设计上确实
有不合理的地方,制度不仅针对穷苦的老百姓,也针对每一个公务员,其实我也是群众的一员,一定要跟人民大众站在一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第二是树立了国家安全的思想,居安思危,忘战必危,北宋作为一个文化昌盛、经济富裕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文明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但是因为忽视了国家安全,掌权的上层贵族腐败无能,造成靖康之变,女真人入主中原,北宋被灭,人民涂炭,之后金元迭兴,给中华文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现在的国际形势虽然很久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但是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决不能麻痹大意,轻视军事,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葬送掉,必须把国家安危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第三是有很多执法的官员值得我们学习,如东汉的强项令董宣,前秦执法不避权贵的王猛,隋文帝时‚执法一心,不敢惜死‛的赵绰,北宋的包拯,他们身上存在着一些闪闪发光的优点,值得我们法官学习。
‚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确实值得一读。
第三篇: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是古典史书中的一部巨著,司马光在成书后不到两年,就积劳成疾而逝,他用他毕生的心血凝聚而成的这样一部浩大而精致的作品。王国的兴替、人生的盛衰、风起云涌的政治、惊心动魄的战争、奋勇争先的勇士、运筹帷幄的智者、精彩的史实都被司马光描述的淋漓尽致呈现在《资治通鉴》之中。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以史为鉴,不要再犯前人犯过的错误。中国两大史书《史记》和《资治通鉴》对比,司马迁著《史记》是抱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胸怀;而司马光则完全没有“成一家之言”的“私心”,他是带着“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和“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诫”的孤孽之心去著的《资治通鉴》。
正是因为读《资治通鉴》,我知道了“惟贤惟德可以服人”、“苟能识人,何患无才”、“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智者避危于无形”、“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等等通俗易懂却真的很有启发作用的句子,在生活中为人处事的细节处处可用,也提醒我们注意明察。
例如,(刘秀接见马援)谓援曰:“卿遨游二帝间;今见卿,使人大惭。”援顿首辞谢,因曰:“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矣。”如同当今我们的社会企业竞争激烈,堪称“天天都是乱世”。所以企业会不惜花重金挖墙脚,人才也要看这家企业是否值得投入青春岁月,而不是盲目的随意进入人家企业工作,选对老板才是最重要的。
又如,(杨震)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为无知者!”密愧而出。再怎么机密的事情,至少当事人自己知道。更何况“隔墙有耳,槽中有人”,所以说“若要人莫知,除非己莫为。”然而,如果只是害怕出事而不贪污,终数消极被动,不如立身正己的清廉原则。
《资治通鉴》在古代史给皇帝看的,劝谏皇帝能鉴古知今,而当今的民主时代,百姓是社会的主角,人们依旧可以读《资治通鉴》明察公仆的的是所在。
第四篇: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七.十六 郝慕伦
我早就听说《资治通鉴》这本书十分有趣,所以我利用寒假剩余的时间,将《资治通鉴》这本书读了一遍。《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但书中在叙述历代统治阶级活动的同时,也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可是,为什么司马光要写这本书呢?我带着问题来到网上寻找答案,原来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除《史记》之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通过读这本书,我感慨万千,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为能写史书的人,我一定像司马迁一样,用手中的笔,公正地写出事实,讴歌英雄,鞭挞小人。让忠良名垂千古,奸贼遗臭万年。
第五篇:《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伟大的编年史书,作者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这套书非常厚重,五号的字,足足有4本,每本4000页,虽然译文占了很大的篇幅,但还是可见司马光在编此书时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第一次看到《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在我六岁的时候,那时我在书房乱翻,无意间看到了外包装是金黄色的《资治通鉴》。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一看,发现里面都是些“臣光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东西,我一点儿都看不懂,最后我还是找到了一点有意思的东西——地图。这张地图生动地向我展示了战国时期中国势力的分布,非常好看,看完这一本,又接着看第二本……半天看下来,我对春秋、战国、汉朝、南北朝乃至宋朝的地图都了如指掌,还了解了中国朝代的变化,这对以后的我有非常大的帮助。
后来,我渐渐长大了,对于《三国志》、《史记》等古籍的了解也越来越多,那本在我小时候帮了我很多忙的《资治通鉴》也被我重新诵读,里面那些我小时候还不怎么理解的字句现在都准确地知道了,读后感《《资治通鉴》读后感》。我知道了“臣光曰”的意思其实是“臣司马光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意思是“天尊贵,地卑微,于是阳阴由此确定”。
我还发现了里面的许多非常好看的故事,比如汉高祖刘邦灭秦立汉的故事就很好看,那里面讲了楚汉相争的故事,日前在热映、我也看过的电影《鸿门宴》就是根据这里改的。我最敬佩的就是刘邦,他有怀仁之心,很会笼络人心,最终逼使项羽自杀、创造了四百年汉朝。不过我觉得项羽太不懂得收买人心了,老是杀人,后来竟使旷古奇才韩信投奔了刘邦。在最后,项羽被刘邦围在乌江时,不听乌江亭长劝:“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可他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然后就自刎了。这多可惜啊!项羽也是一代英雄,逃回江东之后,好好治国,还是可以反攻的,何必如此呢?
在我阅读《资治通鉴》的这里的时候,甚至是阅读原文时,都非常地流畅,我不得不佩服司马光。他用词既简练又传神,让人一看就懂。
《资治通鉴》这本伟大的编年史书应该永远受到我们的热爱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