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品读永州 零陵之 愚溪拜谒柳子庙

品读永州 零陵之 愚溪拜谒柳子庙



第一篇:品读永州 零陵之 愚溪拜谒柳子庙

《品读永州》之

愚溪拜谒柳子庙

镜头:《品读永州》摄制组车轮滚滚前行于永州大道、零陵楼、东风大桥、萍阳沿江路、柳子街口。

【记者:匡一冰柳子古街。一如历史的风雨飘摇,路两边的房舍也如历史般苍老,真实地保留了建筑的原貌。窄窄的长街在阿公专注的报纸上,在阿婆笨拙的针线里,在孩童嬉闹顽皮里就那么随意地向着房舍深处延伸,向着历史深处延伸。仔细听听,这平仄起伏的青石板路上,是不是能隐约听到柳子的足音,还有他的吟咏?】

【镜头】柳子街建筑、全景、雕花特写、老人、小孩、路人、石板路、愚溪、柳子庙,坐落在潇水之滨,愚溪之畔,背靠西山。庙正门楣额石刻着刚劲有力的竖写三个大字:柳子庙。周围浮雕着五龙双狮,古朴苍劲,栩栩如生。正门两侧雕刻着“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寿民”的门联。这副集韩愈荔子碑佳句成联,赞颂柳宗元千古功绩的对联,无声地述说着永州百姓对柳宗元缅怀之情。

【记者 匡一冰:柳宗元,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805年,柳宗元被贬至永州司马,一贬十年,而他流传于世的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柳子庙,是永州人民为了纪念柳宗元而修建的庙宇。永州人民之所以怀念他,祭祀他,不仅因为他才华出众,更缘于他关心百姓疾苦、以民为本的济世情怀。】

在柳子庙工作了12年的徐海斌副馆长为我们品读永州摄制组进行详细的讲解,追慕柳子遗风的同时,品味更多胜地背后的故事。

【馆长“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富我寿民。”是集韩愈荔子碑佳句成联,为清同治年间永州知府杨翰所写行书。歌颂了柳子千古功绩,又画龙点睛道破庙祀主题。】(前殿)

徐馆长告诉我们,现存的柳子庙,是清朝光绪三年(1877年)重建,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了。但形成如今的规模,可上溯到北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年)。自宋以来,柳子庙先后有“柳子厚祠堂”、“柳先生祠堂”、“柳司马先生庙”、“柳司马祠”等名称。2003年,在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的支持指导下,柳子庙进行了全面修缮,保持了它古色古香,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聊建筑风格 穿插建筑画面)

迈入柳子庙,可见庙进深三栋,逐层砌筑,形成三级递进递升台面,占地约1公顷。脚下是鹅卵石的路面,迎面是我国卓越的佛教领袖、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八愚千古”的牌匾。(戏台)

穿过戏楼下的庙门回首,这座歇山顶的朱红楼阁式建筑高矗眼前。戏楼共有三层,底层架空,四面通透,是经庙门进出的通道。二层戏台宽敞,三面敞亮,戏台额枋正中悬挂有“山水绿”卷形横匾,文出自柳宗元著名《渔翁》诗中“欸乃一声山水绿”,形容永州山青水秀的美好景色,字则为清未大书法家何绍基的手笔。戏楼台檐柱上端雕有麒麟、凤凰,一只牵绳嬉戏玩闹的麒麟神态尤妙,呼之欲出。

【馆长介绍:台阁中则是一排栩栩如生的“九仙”塑像,除了吕洞宾,铁拐李,何仙姑等民间喜欢的“八仙”,还有一位太上老仙。因为在永州民间,人们将柳宗元看做是太上老仙下凡。】

在柳庙的戏台顶内,还有个深约为1.8米的八边形覆斗藻井,唱戏时藻井起着聚音的作用。戏楼的第三层檐从戏台内向外成八字形向两边展开,既简化了建筑结构,又节约了材料。而且还如一个巨大的扩音器起到扩音的作用,所以无论在柳庙的任何角落都能清楚的听到戏台上的唱戏声。如此郑重地将一座戏楼修置于柳子庙前,是人们要将那人间凡俗的快乐,带给这庙中凄清古寂的柳子吧。

【馆长:旧时的每年春秋,都在庙内举行祭典,尤其是每年七月十三柳子的生辰最为隆重,规模胜于祭孔。人们杀猪宰牛,焚香祭祀,请上有名的戏班子唱几出大戏,为柳子祝寿,并祈全家平安。因为他们称柳宗元为柳子菩萨,他能镇妖鬼,佑众生。】

【记者 匡一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方戏台,却可以演绎出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柳子爱民,故民亦爱柳子,千百年来,曲终人散,但柳宗元,至今早已深深地留在了永州人民的心底。】

(中殿)

越过戏楼看坪,跨过十三层石阶,即到达中殿。此殿进深三间已被辟为柳宗元生平展室。荧光灯下,玻璃框里,配以图表、绘画的峻黑文字,浓缩柳子“**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的一生。

其实八愚并不愚,不过是因为先生的“清莹”、“秀澈”和自谦罢了。

(正殿)

从中殿拾级而上,来到柳子庙的正殿。颔首凝眉却自有刚硬之气的柳子塑像安放正中,墙正中刻着“利民”二字,一语道破了百姓纪念柳宗元的根本原因,和柳宗元思想的真谛和内涵所在。两侧以“永州八记”为题的十多幅木雕画幅陪伴。每一幅都是黑底沉金字,加所记八处景点的图画。细细赏看,但觉字画间水声、潺潺,青风阵阵,树影婆娑,如听一曲高山流水的筝音琴歌。这段千古流传的清音美弦,不仅将永州山水永远刻在了中国笔墨间,也是柳子在人生最低沉处拼力奏出的重要乐章。

在柳子庙的正殿和庙内,珍藏着众多的横匾对联和碑碣石刻。“八愚千古”、“文冠八家”、“都是文章”、“司马遗风”等名家题写的牌匾,扑面而来。墙头、月拱门楣上、木壁间、窗棂上,或彩绘,或泥塑,或山水人物,或走兽花鸟,或民间风俗等民间艺术、图案、雕饰品,点缀其间,活灵活现,俨如一个永州民间艺术的荟萃、风土人情的展示。这油然让人想起柳宗元在永州10年间,“甘终为永州民”,深入接触永州民众,遍访永州山水,留下了《捕蛇者说》、《天对》、《永州八记》、《渔翁》、《江雪》等脍炙人口的不朽文学名篇。在他一生留下来的500多篇著作中,有317篇是永州期间的杰作。

永州的山水有幸承载了这位中国文化和思想史上的巨人,并且毫不吝啬地赋予了他创作的灵感。而才华横溢,壮志未酬的柳宗元,经过短暂的心态调整之后,压抑的情感旋即化为井喷的文思。他的笔下,将永州的山水乃至一泉一石,一草一木,描述成了天下无双的美景。

他成为永州的自然山水之美第一发现者和最杰出的表现者,当然也是最出色的宣传者。“山水得名从此始,非公谁与破荒烟。”“零陵徒以先生之故,遂名闻天下。”一个人,对寓居地影响如此之广大深远,古往今来,鲜有比肩者。

柳宗元的另一个巨大的价值,在于他对潇湘文化乃于湖湘文化具有开启之功。永州十年,司马的闲职让他更有时间影响教化和培养青年学者。同时代的韩愈说: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另一组数据是,自柳宗元所在中唐至清,湖南共考取进士 2305 人,永州、道州则有 486 人。唐代共考取进士 25 人,今永州市就占 9 人,可见当时人才迭出的盛况。而两百年后,道州则诞生了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

鲁迅说,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正是“中国的脊梁”。柳宗元正是这类人的杰出代表。自强不息、革旧图新、吏为民役构成了柳文化的精神内涵,给永州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现实价值,柳文化成为永州人民的一大品牌。

【请馆长介绍牌匾、楹联的含义】

越过后殿,便是碑堂。这里有几块非常名贵的碑刻。如苏东坡抄录韩愈之文的《荔子碑》、曹来洵的《游愚溪》、严嵩的《寻愚溪谒柳子庙》诗碑、以及怀素的草书千字碑等等。

【记者 匡一冰:这是著名的《荔子碑》,因为碑文首句“荔子丹兮蕉黄”而得名。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撰写,宋代大书法家苏轼书丹,内容为歌颂柳宗元的德政,集唐宋八大家三大名人的文、字、德于一石。又称为“三绝碑”。】

【馆长讲荔子碑故事】

一千多年前,奇异的永州之野造就了柳宗元辉煌的文学成就和成熟的哲学思想,而千百年来柳宗元的永州奇文为永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柳宗元思想遗产的精华是改革思想与民本思想,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忧国忧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他以其独树一帜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文学造诣,深深赢得了永州人民的爱戴。当我们拜谒柳子庙,寻访柳宗元踪迹,领略永州奇异山水的时候,再次感受到了这里厚重的柳文化底蕴。

【记者 匡一冰:这就是柳子庙,这就是柳先生。是被韩退之称之为“少精敏,无不通达”二十岁中举进士的柳河东;是勇于“永贞革新”力倡改革而不坠青云之志的柳子厚;是因“文以载道”而力主古文运动方有“韩柳”之称,而又四十七岁英年早逝于异土他乡的柳柳州;是以文章闻名天下而有“唐宋八大家”之称的柳宗元了。永州的奇山异水造就了柳宗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柳宗元的山水文章又让永州蜚声海内外。愚溪水诉说着千古历史,柳子庙见证着沧桑岁月。感谢收看本期《品读永州》 品永州 观天下,咱们下期再会!】

第二篇:永州柳子庙介绍

柳子庙

柳子庙是永州人民为纪念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而筑建。柳子庙位于湘南,与广西毗邻。这是一处历史悠久、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景胜众多,古迹昭昭。说起永州,人们首先会想到柳宗元。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改革失败遭贬至永州谪居10年,写下了《永州八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同时因心系民众而广受百姓爱戴。永州虽有胜景恐亦在闺中人不识,但柳宗元在永州写下那么多关于永州的华文诗赋,为永州传播声名作出了贡献。柳子庙就是永州人民为纪念他而筑建的。

柳子庙坐落在永州潇水之西的柳子街上,始建于北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南宋始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清朝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重建。柳子庙占地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面对愚溪,背靠青山。庙门上镌有柳子庙三字石刻,两边有联。进入大门可见庙为三进三开,首先一座双檐八柱戏台。后行至二进中殿,再后为三进,是正殿、殿中有柳宗元塑像供人祭祀。历代碑碣甚多,其中《荔子碑》、《捕蛇歌》、《寻愚溪谒柳子庙》等堪称文物珍品。正殿后墙的石碑,亦是三绝碑,碑文为韩愈所撰,由苏轼书写,内容却是颂扬柳宗元的事迹,此碑首句为“荔枝丹兮焦黄”,故又名荔枝碑。2001年06月25日,柳子庙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汉族。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所以称柳柳州),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 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柳宗元(公元773?819)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山西永济县人,早年中进士。因为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反对宦官专权,反对藩镇割据以及横征暴敛,被守旧派排挤打击,贬为永州司马,后迁为广西柳州刺史,客死柳州。他在永州和柳州做官时为人民办了不少好事,在柳州释放了奴婢千人。在永州为官时著有《捕蛇者说》及“永州八记”等系列文章,对唐代古文运动的成功与发展有很大的贡献。纪念馆内悬挂有当代全国著名湘籍书法家李铎将军“文超八家”的匾额题词。

还没有走近柳子庙,那一条打庙前而过的青石板路,那依傍青石板路而居的青瓦粉墙的民房,那庙前的石拱“柳子桥”,桥下传来琮琮流淌的溪水声,仿佛时光倒流,让人置身唐宋元明清的某一历史时刻。春风清溪,不染纤尘的灵魂与柳子庙对话,听柳宗元先生讲北道南来的坎坷经历,沿着柳宗元先生抑扬顿挫的思绪,咏叹复咏叹,不亦快哉。

进入柳子庙门,回望翘檐飞角的庙宇,目光忽地被清代诗人、书法家何绍基先生撰写的楹联吸引住了,“胜地喜临江,万垒云山来缥缈;高情还爱石,一园花竹尽珑玲。”吟诵着何先生的联句,瞻仰着已有九百四十四年的庙宇殿堂,顿觉神情缥缈,不知今夕何夕。

谁也说不清那粗大的原木廊柱立在这柳子庙有多少年了。谁也不知道这雕梁画栋的门楣出自何方艺人之手。柳子庙如一部厚重的历史教科书,让我在这短短的浏览时光里有一种囫囵吞枣的感觉柳子庙内的地面是光滑的鹅卵石镶嵌成或圆形或竖条形的图案,石缝隙里长满翠绿的青苔,使柳子庙更加幽深悠远。满眼尽是古今名人的字画,处处彰显柳宗元先生的光彩人格的魅力。柳子庙一如经年的参天古树,柳子庙如一位睿智的长者默默地端坐在潇水岸边,而每一个来朝拜的游人一定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柳州百姓为纪念柳宗元修建的“柳侯祠”,为何在永州却称“祠”而称之为“庙”呢?因为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当官为民,刚正不阿,遇难不屈,奋进不息。十年间,为永州人民造福,办了很多好事,为纪念他,永州百姓自发修建了柳子庙,把柳宗元当作人世间的守护神来供奉、来拜祭。柳子庙坐北向南,三栋进深。进入山门,后有戏台(欸乃一声山水绿

2),为歇山顶式砖木结构;拾级而上是中、后殿,为悬山顶式砖木结构。中殿现为柳宗元生平历史陈列室;再上为后殿,殿正中塑有柳宗元汉白玉雕座像;出后殿是碑廊。柳子庙整体建筑规模虽然不大,但简朴大方。斑驳陆离的青砖墙壁,布满苔藓的卵石路面和光滑无棱的麻石台阶……仿佛向游人轻声地诉说着她昔日的辉煌、逝去的风光。

碑廊内保存有数量众多的古碑刻,这是古代历史和文化遗留下来极为宝贵的产物和财富,是古代社会变革各个时期极其重要的见证和记录。主要碑刻有公元1558年刘养仕所撰的《重修司马先生庙纪》,明嘉靖年间严嵩写的《寻愚溪竭柳子庙》和王月照的《愚溪怀古》,公元1594年王泮的《捕蛇歌》等数十方碑刻。其中韩愈作文,苏东坡所书,内容为颂扬柳宗元德政的《荔枝碑》甚称为“三绝”,为清顺治年间永州知府魏绍芳重刻,堪称是柳子庙的镇庙之宝。

“荔子碑”因其为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撰写,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书,内容为歌颂了柳宗元的德政,集唐宋八大家三大名人的文、字、德于一石,又称为“三绝碑”。千百年来、永州等地一直流传着《治染溪》、《镇火鸟》、《除蟒》、《妙计救穷人》等赞颂柳宗元的德政的传说故事。

柳子庙前的一条小河,原名冉溪,可能是姓冉的人家住在这里。后来溪里的水呈黑色,像染料一污浊墨黑,所以又叫染溪。柳宗元贬到永州时,不住城内繁华之处,却搬到这条小河的旁边来安身,并把它改名为“愚溪”

柳子庙导游词

亲爱的朋友们:

想必你们对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八记》慕名已久,才会不远万里而来吧,今天就由我做一回东道主,带你们一览佳景。

我们的第一站呢,是柳子古街。一如历史的风雨飘摇,路两边的房舍也如历史般苍老。但纵使苍老吧,却是更真实地保留了建筑的原貌。在这里,没有喧嚣,一切都悠然自适。窄窄的长街在阿公蹒跚的步履中,在阿婆笨拙的针线中,就那么随意地向着房舍深处延伸,向着历史深处延伸。时光于他们,不过是流水般温柔沉静。所以让我们也放慢步伐,做一次穿越时空隧道般的旅行,好吗?你们仔细听听,这平仄起伏的青石板路上,是不是能隐约听到柳子的足音,还有他的吟咏?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宛如诗歌的韵脚,把整个江南的雨季打湿在这悠长悠长的古老的街巷。两旁是木结构的吊脚楼,门前是花草盆栽,总有葱茏蓬勃的花卉从二楼的木阑干里旁逸斜出。吊脚楼的构造又不同于湘西,中间是木制的房屋,两边却是石质的墙壁,如此一来,不至于一院失火,殃及城邻。柳子庙,是永州人民纪念柳公而建,就坐落在柳子街的中心,面对愚溪,背负西山。大家可以看到庙前那一垛高大的院墙,这一线镶嵌有三个拱门。正门上端嵌着一块大青石,刻有繁体“柳子庙”三字和五龙双狮。大家看到两边的那副石刻对联了吗?“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 事,福我寿民。”这是清同治初年永州知府杨翰书写,集韩愈荔子碑佳句而成。右侧门题名“清莹”,左侧门题名“秀澈”。门前柳绿,竹茂,愚溪清流,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进门面对正殿的是双檐八柱的戏台,台檐柱上端木雕的麒麟、凤凰,刻工精细,形态优美;台顶有瓷葫芦及泥塑的鳌鱼等。

走进庙内,中间是一块坪地,左右两侧分别种着一些松柏。走过坪地,拾阶而上,便是正厢房,加上左右的厢房,共有四间。门是清一色的红漆,由于年代久远,许多的红漆早已脱落,露出斑斑驳驳的痕迹,色彩也不再鲜红。这是一个尘封已久的段落,静静地徜徉在厢房里,目光所及之处,不过是些泛黄的书稿,陈述着柳公的生平事迹和所著诗文。让我们放轻脚步,去感受他的呼吸,在那个烟远的年代,他就曾在这里,在这里静望着门庭的落花,还有窗外轻轻逗留的阳光。

站在厢房前,回望庙门,我们会发现门顶是一个古戏台。木制的栏杆,木制的底板。两侧飞檐之下是彩绘的八仙过海,裙踞飘飘,一颦一笑,都雕刻得很传神,精细而亮洁。遥望当初,柳宗元若有闲心在这样的古戏台下静静地观看台上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一份淡然而孤寂的情怀? 正殿宽宏,高耸巍峨。我们可以看到殿内的洁白的大理石质地的柳子塑像,他神色孤伤,孓然而立,静静地沉思着。他是在伤感自己长期被贬,流落异乡的不幸遭遇呢?还是在感怀自己因遭受迫害而无法施展政治才能的无边寂寞呢?这些,世人已不得而知了。石像两侧的壁上刻着些雕画,细细的流线里隐藏着他和友人的身影,相顾垂怜间已令后人为之落泪。殿后墙壁上有各派名家的书法,像怀素的狂草,龙飞凤舞,满墙生辉。不过最珍贵的应该算是那边镶嵌的四块苏东坡写的“荔子碑”文,世称三绝。“三绝”即韩愈追念柳子之文、苏东坡的书法以及柳宗元的德政。这篇文章中最经典是这句:“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它打乱了我们的阅读习惯,造成了时序的错位而形成了一种心理的波澜,带来了一种新的审美愉悦。创建柳子庙,有碑可考的在北宋仁宗至和三年,即公元1056年,当时名为“柳子厚祠堂”,至南宋绍兴十四年重建,明正德八年重修。现存庙宇系清朝光绪三年,即公元1877年重建,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

香零烟雨《香零山上的金鹅》传说故事,讲述两只天鹅为了保护家园而永远生活在香零山上与恶龙不倦的斗争,其忘我精神同样感人甚深。

萍州春涨

第三篇:品读永州之 广利桥

品读永州

万民称便广利桥

【导视】一座古桥,历经二百四十年巍然屹立,古韵犹存。其令人叹为观止的“金鸡脚、豆腐腰”的奥秘何在?它与侗族的风雨桥又有何渊源和更高明之处,品读永州今天与您共同品读东安广利桥的传说与神奇。

“游人莫来此,来此须终老”,说的是东安县紫溪市镇不仅有“鱼米之乡”的富足,更有令人流连忘返的自然美景。数十里紫水,杨柳依依,流水潺潺,层层稻浪,青青果园,座座白墙红瓦小洋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这里山青、水秀、塔奇、石美。

【同期】记者 匡一冰

品永州观天下我们品读永州摄制组现在走过的这座桥呢

是位于紫溪市镇花桥村的广利桥而这条河呢是紫水河的支流印水河 相传广利桥它是当地的文氏兄弟所建他曾先后在这条河上建了三座桥 唯独广利桥最美最好 最齐

而广利桥它也寓意着广利众人 万民称便的意思

广利桥位于距东安县城20公里的印水河上。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修建,光绪二十年(1876)重修,属石拱 廊桥型,廊上飞檐斗拱,雕龙刻凤,富丽堂皇,桥下流水终年不涸不溢,是东安县内至今保存完整的唯一一座古桥梁,早在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就将广利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紫溪市镇是广西全州进入湖南东安的第一个小口岸,清朝乾隆年间,每月逢“十”赶墟,是湘桂边境土特产的集散地。当时河上虽有渡船,但渡人缓慢,很不适应生意人过河经商和当地百姓两岸来往的需要。镇上的大户文世昌、文世宝两兄弟决定出资修桥,如今看来,这也是致富不忘乡亲,发财回报社会的善举了。

广利桥东西走向,全长36.8米,桥高7米,桥宽4.5米,桥墩三拱,拱高6米,布局疏朗匀称,桥孔与水中倒影相连,如同半浮水上半沉水下的皓月,雅秀之极。两端用青石砌成,又各起一暗拱,不经意看不出来,所以广利桥实是五拱,取“五魁首”之意,同时又加强了排洪泄洪的功能。桥拱脚迎水处做成突出的刀锋状,有如“金鸡脚”。古时建桥师傅有个习俗,在桥拱合龙时特意留一空洞不砌,由一年长师傅在别人不注意时突然喊起某人的名字,若答应了并赶快放一块石料嵌上,那人死后就会升天成为桥 1

神。广利桥合龙时,老师傅喊的这人身旁没有砖,手上正拿着一块水豆腐,就顺势补上空洞,结果就成了“金鸡脚,豆腐腰”,为减轻桥身自重,桥面只用了三块石板,其余均改用黄土填平。传说虽然不足为信,但“金鸡脚、豆腐腰,莫把石板垫路腰”确有其科学原理。

[同期] 东安县文物管理所所长 副研究馆员 雷建林

这个广利桥在设计方面很巧妙 它的造型很精美有富有地方特色 它很精妙 很有特色的地方 主要是体现在哪个方面呢

第一个就是桥身有三拱 它中间两个拱桥处的最下方

最窄的地方只有0.33米

这就俗称“金鸡脚” 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它的桥身上面

它不是全部都是石板路 石板路下面它还填了黄土

这个俗称就是“豆腐腰”它有什么作用呢

这个“金鸡脚”就是当发大水的时候 河里涨洪水的时候

可以减轻洪水对这个桥墩的冲击力

这个“豆腐腰”呢就是减轻这个桥自身的负荷

所以对保护这个桥的坚固起了很大作用

广利桥全用青石砌成,桥上有重檐小青瓦长廊,设十七间拱亭,用七十六根木柱,柱列整齐,柱高一律,穿斗式柱粱结构。三架粱做成祥云状,既起到了基本框架支撑的作用,又美化了上层空间,人行其中,赏心悦目。中间为走廊,外檐设防护栏杆,柱头间置木凳供人小憩。游人坐在长凳上放眼远望,印水河蜿蜒而来,河边翠木簇拥,耕地田园,鸭戏水中,农夫劳作。长廊中部有高出1.5米的阁亭,歇山顶,穹形天罩上盖青瓦,拱门三重飞檐。檐角立有珍禽祥兽,如龙、凤、鹿、鹤、麒麟、狮子等,勾栏与望柱上雕有瑞草佳花,如莲花、绣球、如意、鱼纹等等,结构严谨,造型精美,富有地方特点。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sǔn]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挺拔坚固。桥头两端是辅亭,为三重檐 牌楼式阁亭,平面呈八字形对称,与桥拱衔接,浑然一体。正脊和翼角上置神象、麒麟、鳖鱼等泥塑,做工细巧,技法精湛,历经两百多年风雨毫无走闪之迹。两端门柱曾设两联,据说是清朝太子少保席宝田书写:一联是“广交游,到此闲读风月;利行旅,如斯补就江山”;另一联是“风月无边,东坡放鹤;山川如画,司马乘轩”。自东沿17级石阶的小斜坡而上,石阶中壤嵌有九只石刻金蟾呼之欲出,现已被损坏。故又有“七十六柱九金蟾,广利桥名天下传”的诗赞。整座桥,端庄而不失

秀美,古朴而不失典雅,被民众赞为“花桥”,花桥村也因此得名。更多关于修建广利桥的故事,更为它增添了不少的神韵。

[同期]紫溪市镇花桥村村支书 唐守义

过去100个人修这桥用那个石磨 反正一天吃饭 或者吃什么都好 反正磨那一百个人的米 吃不完 剩下那两三个人的饭

吃饭的就有99个人 还有一个人 反正点来点去就是不知道哪个 做事他就来了 把这桥修完以后 大家都争那个磨 大家争来争去 争得那个磨米的磨不出来

都说少了的那个人其实是神仙来帮忙修桥的,民谣唱道:修桥能得仙人助,坚牢稳固传千秋。而广利桥确实有来自徽州、潮州经验丰富的建桥师傅参与,也有当地苗、瑶、侗族曾建过风雨桥的工匠。各路师傅集思广益,共同建造了这座多元文化荟萃的桥中精品。

[同期] 东安县文物管理所所长 副研究馆员 雷建林

这个桥还有一个特点 是融合了传统建筑文化 东安的地方文化

还有侗族文化于一体的 它是多元文化的一个结晶

它这个桥的结构载重主要是石质青石

侗族的风雨桥它的桥墩是石头的或者是木墩

但它的两个桥墩之间它是用木头连接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这个最主要的区别有侗族的元素

但是也富有地方特色

广利桥是建筑的集大成者,集桥、廊、亭三者于一身,在中外建筑史上独具风韵,历经二百四十年而巍然屹立,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筑桥技术的高超和神奇,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融合了传统建筑文化、东安地方文化和湘西侗族文化,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结晶。

桥以人兴,广利桥的兴建成为当地百姓交流信息,休闲娱乐、祈祷平安的中心场所和活动空间。广利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具有和谐美丽的桥韵风姿和人文景观。沿着岁月之河上溯到清乾隆三十八年,两百四十年过去了,广利桥仍横跨印水河,承载着两岸百姓的通行重任,发挥着其与生俱来的实用功能,古韵犹在、坚固依旧。村民唱到:“印水河上建花桥,气势恢宏技艺高,广济行人称善举,利民称便乐今朝。”

第四篇:品读永州 江永之瑶寨古风

品读永州——

勾蓝风情之瑶寨古风

导视:有都源之称的勾蓝瑶寨,曾有过一段辉煌的过往,留存下的古井、古桥、古道、古商铺,使得昨日的繁华依稀可见,吸引着现代人流连忘返,本期《品读永州》勾蓝风情之瑶寨古风,继续与您一起感受勾蓝瑶寨的独特风韵。

勾蓝瑶寨依山势而建,择溪水而居,一条兰溪水贯穿全寨。可以说,勾蓝瑶人在选择、营造、完善生存空间,规划布局整体村落等方面的匠心独运,堪称湘南古村落的典范。处于万山之间、溪流遍布的勾蓝瑶寨,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有大路的地方就有亭,有民居、庙宇的地方就有井,居民集中的地方就有商铺,整个瑶寨俨然一个小城镇。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这里叫都源,都源是首都之源的(意思),这里是文化中心,政治中心啊,经济中心都在这个地方 王伟:原来是这个样子

老支书:对,而且的话,那个勾蓝,外地人认为这个里头是繁华的都市,勾栏瑶啊 就是娱乐的地方。勾蓝它是有山有水的意思,但不是勾栏瑶的意思 不是开那个烟花的地方】

千百年来,兰溪水长流不息,似在低吟浅唱中诉说着勾蓝瑶人的沧桑过往,于无声处见证着千年瑶寨的历史变迁。在老支书欧阳绪珍的指点下,《品读永州》摄制组来到了兰溪水的源头——蒲鲤井。

【记者 王伟:这么多年了,这口井一直都这样吗,没有干过,从来没有干过

老:从来都没有干 王伟:那咱们这个村子所有的饮用水,包括一些灌溉的用水都是 这口井 老:这里就是源头 王伟:它只是个源头,就等于说下面的,下游的那些井水都是从这里面出来 是吗?老:从这里下去的 王伟:往下流,养育了咱们整个勾蓝瑶寨 老:所以说 溪水伏流,它还没有到水面上,你看那里没有水,但是下面很大的水】

群山环抱下的勾蓝瑶寨,地下水十分丰富,故而水井也多,百井之冠的蒲鲤井深不见底,被勾蓝瑶人奉若神明,他们在此开辟四个井台,依次分为饮用的,浣洗的等等。井台被一人 多高的砖墙所围隔,是歇夏时女人家洗澡的去处。在勾蓝瑶人看来,永不干涸的古井是上天给予他们的恩赐,散落在瑶寨各个角落的大小古井,为他们的繁衍生息提供着最珍贵的生命甘泉。

【记者 王伟:我面前的这一口古井呢 叫做清水井,因为即便是下雨天的时候,从井中涌出的泉水也依然清澈见底而得名。像这样的古井在勾蓝瑶寨有大大小小上百口,勾蓝瑶人敬井爱井,涓涓的细流不仅养育的是一方人民,更在养育他们的同时,悄悄地进入了他们的心田】

因着地势,发源于蒲鲤井的兰溪水彷佛永不知疲倦,把触角延伸到了瑶寨的每一处,似乎二者相融合一,便是最和谐本真的生命画卷。临水而居的勾蓝瑶人,于是顺势而为,一座座木质结构的风雨桥,横跨溪水,就这样应运而生。

【记者 王伟:在兰溪水上有许多像这样可以遮风挡雨的凉亭,当地呢 被称为是风雨桥或者是廊桥,那么说到廊桥这个名字,我不由得想起好莱坞一部著名的电影叫《廊桥遗梦》,或许就桥本身的建筑工艺以及周围的风景而言,勾蓝瑶寨的廊桥要更胜一筹,那么走过很多的凉

亭,发现每个亭子里面都有很多供人休息的石凳或者是木板,形成了水上有桥,桥上有亭,亭下有井,井旁有人家的独特景观】

在风雨桥歇憩,依着栏杆,看一湾湛蓝水泊映出远山传奇;清新的河风拂过,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一股恬淡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顿时不知今夕何夕。但很快,一手精湛的技艺、一段精彩的传奇,即将唤醒对古瑶寨风情的沉醉,让人再次惊叹于大山深处里瑶人的智慧。

瑶寨的标志性建筑“石鼓登亭”,始建于明代。俯拾而上十几米长的台阶,再仰望云影天光下的巍峨亭楼,油然而生的感觉只有震撼。

【记者 王伟:老支书啊,咱们一路上看过那么多凉亭,那这座凉亭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老支书:这个凉亭啊 这个凉亭是我们这里的一个黄将军他一夜建造出来的。王伟:一夜之间,那当时为什么要那么赶呢 一夜之间 老支书:听说是,湖南和广西有两个师傅,要相比这个手艺,做这个木工,要建凉亭,看哪一个做的快,王伟:一种比赛。老支书:一种比赛 王伟:结果他一夜之间做成了这么一个凉亭 老支书:对啊,他一夜之间,你看 建筑是很匆忙,他的这些工序都是比较简单,它起来以后啊 连那些榫头都没有下一个,没有一个钉,就这么搭起,成了一个凉亭】

这座卯榫结构的凉亭,虽于一夜之间仓促建成,但时至今日,历经风雨700多年,依然耸立不倒,为后人所称道。其实,当时的勾蓝瑶人不仅掌握了一些成熟精湛的工艺,林立的商铺也表明了彼时商业的发达。

【记者 王伟:绕着寨子走了一圈之后我发现,在寨子当中很多墙面上都写着像“聚益号”这样什么号什么号的字样。老支书,这个字他是代表什么意思?老支书:这个字,黄店 黄姓人开的店铺。王伟:姓黄的主人,他们家开的店铺,就叫聚益号。老支书:聚益号就是他们家里(商铺)的这个代号】

鼎盛时期,勾蓝瑶寨内有商铺五十余处,基本上满足了寨内世界物物交换的需求。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这里与外面不沟通,它所有的生活用品各方面的东西 都是自己这里来买呀卖呀都是在本地,所以这里有很多的商铺 都是根据瑶人的需要来出货的,我们这里不到外面去买的,所以有些人老死不进城市里面去,就是这个意思,铺子多,东西比较齐全,这一个店他有不同的货,那一个店他有不同的货,可以满足我们瑶人的需要】

这些民宅,打开大门或者窗户,再往柜台上摆放可供出售的物品,就成了一个简易的商铺,店主无需时刻守摊,生意成了顾客自会奉上相应的钱物。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老支书:(店主)有时候看,但有时候也不看,这个他也很放心,因为他从来也没有人拿这些东西来,我们这里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这里的民风很淳朴的,你放这的东西,你好比有些东西他打一个草结,它就知道是哪一个主人家,哪一个人的东西,他们都不去动的 王伟:不管是值钱的,还是一般的东西 老支书:对对对】

不宽的青石板路上,商铺临街而立,一家紧挨一家,似乎还可以想见当时瑶寨内几乎全民皆商的景象,不过老支书欧阳绪珍告诉我们,即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瑶人重商,但也决不轻义,始终恪守着做人之道。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以前把那个石灰把它涂满,所以现在看不清,这个是有道,这个可能是个号字 王伟:有道号,这个有什么寓意吗?老支书:这样看看 王伟:这样

就看清楚一些,有道号 老支书:这个就是号字 有道号就是生财有道 王伟:生财有道的意思 老支书:生财有道的意思,这个民风淳朴,他要花钱,他要讲道理的发财,他不是巧人的发财 王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随着时代的变迁,瑶寨中的街市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只有隐隐约约可见的老商号和被岁月抹得光滑的石板路,仍然向世人展示它曾经的辉煌。世道在变,生活在变,勾蓝瑶寨不曾改变的,还有这已经沿袭千年却并未有丝毫褪色的淳朴的民风。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它沿袭了以前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晚上你不关门的话没有哪个进你的家里面,没有关门它都可以,因为这里不存在到你家里做什么贼,偷东西啦】

一条条青石板路伸延进迷宫似的村寨内,穿过一座座旧门楼,路过一座座老祠堂,所拓印下的历史痕迹,有原始的血亲宗法制度。一个祠堂作为本姓家族的宗庙,是血亲家族的精 神承载和政治符号。祠堂里的公约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约定俗成,既是一种约束,透露出的,又何尝不是一种和谐?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现在大家哪一样的话把它做出公约互相遵守,互相遵守是好事了,你互相不遵守,那个地方不是乱了,所以说那个公约一定出来,你触犯这一条,我就用哪一条来处理你,他自己的话心里很明白,人贵有自知之明,所以说这些村民很少有人去触犯的,这里的社会风气很好的】

兰溪村虽是瑶族村寨,但并不拒绝汉民族文明,曾设立过书院、书屋、文昌阁等教化场所,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据族谱记载,兰溪村曾出过8名进士。现存一座“让泉巷”牌坊,坊前有“碧涧鱼龙”之照壁。“让泉巷”距桥头凉亭10米远,坊内出了何文彬、何文彩两位进士,他们既在外面为过官,又在村内做过瑶长。并在让泉巷前凿有甘泉井眼,其泉水甘甜清洌,让予过往行人取水饮用。

节日之外的勾蓝瑶寨,宁静祥和,溪流蜿蜒曲折、流响淙淙,古桥、凉亭、层楼叠院,造就出了人文与自然和谐的山水园林景致,似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牧歌,又似古风犹存的世外桃源。都庞岭重峦叠嶂,封存这一方的静穆和谐;天赐兰溪这处风水宝地,养育着“勾蓝瑶” 祖居世袭,历经千年凡四十代而不绝于续。

瑶歌„„

第五篇:品读永州 江永之千年瑶寨(推荐)

品读永州——

勾蓝风情之千年瑶寨

导视:历经千年的勾蓝瑶寨,固若金汤,从未被外敌攻破;四道防御工事,由外到内,支撑起勾蓝瑶人的安全保障;从自我封闭到走出瑶寨,本期《品读永州》勾蓝风情之千年瑶寨,一起感受千年瑶寨的岁月沧桑。

领略了勾蓝瑶人具有鲜明特色的洗泥节和瑶家盛宴,这个千年瑶寨的源起与风土人情更增添了我们的好奇。

【记者 王伟:品永州,观天下,今天我们《品读永州》栏目摄制组来到了位于江永县兰溪乡的上村,我面前的这座古戏台,在上村已经矗立了三百多年。在古戏台前方的一块石碑上刻着这样一行文字,上面写着,予祖昔居万山中,山勾联透,溪水伏流,色蓝于靛,是为勾蓝。这也正是勾蓝这个名称的由来,来过勾蓝的人通常将这里称为是瑶民的桃花源,今天我们品读永州摄制组也将同您一同领略这神奇美丽的勾蓝瑶寨】

勾蓝瑶寨里黄家村的老支书欧阳绪珍,虽然已是年近七旬,但老人精神矍铄,村里每逢有大活动,德高望重的他不仅是组织者更是亲身参与许多活动的具体细节。这些来,一些专家学者来到勾蓝瑶寨探究勾蓝瑶的历史文化,免不了要找他。老支书欧阳绪珍的心里,满载着勾蓝瑶的历史与传说。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这个瑶寨听说是以前传下来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因为那个时间就没有记载,当时的话,汉朝的时候在这里已经有记载了,汉朝的时候我们有一个龙岩庵 它说(这里)原来是最繁华的地方。我们这里历史很久,两千多年】

(小机子拍的摄制组登山花絮)

远观勾蓝瑶寨,只见四面环山,在群山的庇护下,千年瑶寨自有它的天然屏障。新中国成立前,瑶人历来受到压迫和歧视,他们渴望住在平地,平地却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就像一群被放逐的人,瑶人远离平地躲进了崇山峻岭之中。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四处环山,因为这个地方的话了,这个地方防御工事很好,建防御工事,这里叫都源。听说的话,在先秦时期,这个地方就来了人,来了人以后,他这里九个、十个隘口,都建有城墙】

即使是躲藏进了大山深处,依然不足以打消勾蓝瑶人的危机意识,长期饱受压迫和歧视,使得他们的自我防御意识,无比强烈。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城墙也愈发变得坚不可摧。

【记者 王伟:明清时期,勾蓝瑶寨的瑶胞们在山与山之间的隘口处建造了石城墙,并在石城墙的过道处设置了坚固的寨门,合称是九城十门,那么,现在我所在的就是它当中的一处,这些仿造烽火台式的建筑为当年瑶胞们抵御外敌的侵袭发挥着功不可没的作用,而从这一尺见方的门拴插孔我们也不难想象当年它的规模和坚固程度】

在能进入瑶寨的山与山之间的隘口依然保存着石墙门的遗迹,而石墙门旁边的附属工事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御敌功能

【老支书:你看这块大石头,我们守在里面可以看到外面,外面来进攻的敌人看不到我们,他一走进来我们就可以打他,那边那块也是】

坚固的石墙门和配套工事,只是勾蓝瑶人的第一道防线,瑶寨千年来免于战火的毁灭,由外而内总共拥有的四道防御工事,发挥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记者 王伟:王伟:这个就是勾蓝瑶寨的第二道防御工事,叫做守夜屋.那么像这样的建筑在勾蓝瑶寨一共有十处】

守夜屋,顾名思义,夜晚方才启用,有专人值守,登高而望,如有警情,可随时向寨内传递消息。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进了瑶里面,它还有十条道路,进那个古村,这十条路的话,你进了这个勾蓝瑶寨,比如要进村,要经过那个守夜屋,才能进里面那个村】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它完整的时候,它也是那个城楼一样的,它起一座房子,它上面有楼,楼上有一层能够住人的,那个向外面观看的,那个瞭望台,瞭望孔,他能够四面八方都看的见,如果说这个哪一方面有问题,有一些生疏人,而且有人搞什么活动,他能够立即看清楚】

这时陌生人若想再进村寨,大门一关,便无他途。如果说城墙、守夜屋,更多的是针对大股外敌和土匪的进犯,那么,三四道的防御工事关厢和门楼,防范的则主要是混进来的偷鸡摸狗之徒了。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各门楼之间交界处有一个关厢,它的关厢的规模差不多也有守夜屋那个规模,上面也是有楼,下面也是关门,到晚上就关门,那个门楼到不了这个门楼,这个门楼也过不去】

聚族而居的勾蓝瑶寨,一处门楼即一方姓氏、一个家族,这些依照九宫八卦修建而成的建筑物,形同迷宫,所以,即使偶尔有盗贼撞了进来,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擒获的下场。

【江永县瑶族民俗文化专家 杨仁里:那个巷口都是很狭窄的,进的去了,东闯西走,你很可能找不到路出来】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不认识的人你就观察 如果是好人你就放,如果讲得出道理的叫他主人家来认他,如果是他讲不出道理的 就是死路一条】

对于特别贵重的生产生活用品,勾蓝瑶人还会再加上一道保险。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门楼)有大门,也有小门,到晚上的时候休息的时候,睡觉的时候把那个大门一关,只留那个小门,那个小门的话,两个这么大的箩筐它可以出,但是那个牛的话它出不得,你要盗牛什么弄不出的】

四道防御工事,构成了一个大大小小的箱形空间,层层设防、迂回复杂,使得整个勾蓝瑶寨的防御固若金汤,虽经朝代更迭、历史嬗变,千年瑶寨于风雨飘摇中依旧屹立不倒。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他从来不打人家,但是人家从来也打不进来,所以它历史悠久在这个地方】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这是一个值得勾蓝瑶人记住的年份,这一年,勾蓝瑶被朝廷招安,正式编册入籍,奉命把守关隘,成为了大明朝名正言顺的国民。生存压力的锐减,使得勾蓝

瑶迅速迎来了一个人丁兴旺的高速发展期。

【老支书:这块碑上记得就是万历年间参加建这个祠堂的人的户数有多少 王伟:户数?老支书:这里记载了224户 王伟:那在当时姓黄一族在咱们勾蓝瑶寨算是一个大族吗?老支书:他算一个大族,但是欧阳姓还大,他称万户,欧阳姓

王伟:欧阳姓还大一些 老支书:(黄姓)就称豪族,欧阳姓称万户 王伟:就是他有上万户,那它总人口不是过万了 老支书:在明朝的时候,我们勾蓝的人口已经超过两万】

与此同时,瑶寨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也愈发多了起来。36岁的欧阳永标,离开瑶寨去外地打拼已有14个年头,目前在桂林开办了自己的礼仪公司,不过,除了瑶寨里重大节日庆典必定会出现他的身影,隔三岔五在村寨里遇见他,也并不奇怪。开阔了视野和见识的年轻人对于瑶寨的文化和历史有着比老一辈更强烈的保护传承意识。

【欧阳永标:这个是我们这么多年来保存的那个家乡的一些历史资料。王伟:这是老人的照片?1: 老人的那个,现在是民族服饰嘛 王伟:民族服饰,这张呢? 1:这张就是我们的寿星 王伟:寿星,村里的高寿的老人1:他们这服装一般都是过节的时候穿的 王伟:很精美的服装】

在打破了地域、民族的偏见之后,寨子里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奔赴寨外去打拼自己的未来,但即使已经在外定居,像欧阳永标这样时常回瑶寨转一转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爱瑶寨,珍惜本民族的传承,但与瑶寨里的祖辈们相比,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从而有了更多的可能。

【欧阳永标:我们瑶寨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出去创业打工了,但是呢,而我们人在远方,心留家乡,只要家乡人民需要,我们都愿意奉献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希望呢,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把这个瑶族的文化传承下去】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以前的交通不方便,最主要是交通不方便,所以我们对外界来说的话是封闭的民族。封闭的民族?封闭的民族,现在是开放的民族了,现在人家有的东西我们这里也有啊,现在生活很好啊,样样都有啊,人家有的我们都有啊】

【原生态瑶歌为背景音乐,加瑶寨风光15秒】

【下期导视】有都源之称的勾蓝瑶寨,曾有过一段辉煌的过往,留存下的古桥、古井、古道、古商铺,使得昨日的繁华依稀可见,吸引着现代人流连忘返,下期《品读永州》勾蓝风情之瑶寨古风,继续与您一起感受勾蓝瑶寨的独特风韵。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