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生儿沐浴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新生儿沐浴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持有部门:妇产科
制订者:医院感染管理科审核者:尹书保
制订日期:2013年5月26日审核日期:2013年5月28日
执行日期:2013年6月3日
一、沐浴间基本设施要求
1、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2、沐浴区与储存区应分区明确;应设流动水沐浴池。储存柜保持清洁干燥,柜门有良好的密封性。
3、应有空调等保温设施。
4、具备必要的沐浴用品,如毛巾、无刺激性婴儿浴液、护臀霜、沐浴盆、一次性防水垫巾,围裙等。
二、沐浴基本要求
1、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不得接触新生儿。
2、工作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手卫生意识,指甲不超过指尖,不得配戴首饰、手表等物品。
3、每日沐浴前、沐浴后沐浴间应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干燥。
4、淋浴应一人二巾(洗澡毛巾和擦干毛巾)一垫,盆浴应一人一巾盆(或套一次性塑料套)。
5、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儿应分时沐浴,应先为早产儿、非感染性疾病患儿沐浴,最后为感染性疾病患儿沐浴。
6、每日沐浴结束后应清洗消毒沐浴用品,如沐浴池、沐浴喷头、沐浴垫等;更换台上的各种物品,并清洁擦拭台面。
7、新生儿沐浴使用后的毛巾应清洗消毒,早产儿和皮肤有破损的新生儿使用的衣物应压力蒸汽灭菌。
8、沐浴液等沐浴用品使用时瓶口应避免接触新生儿和工作人员,使用中应避免污染。
9、治疗、护理用品如眼药水等应一人一用,有效期内使用。
三、沐浴流程
1、关闭门窗,调节室内温度在26-28度之间。
2、做手卫生,穿抗湿罩袍或围裙。
3、调节水温,以手背或腕部皮肤感染不烫为宜。
4、查看新生儿皮肤及脐带情况。
(1)头部沐浴顺序:用拇指和中指捏住新生儿双耳,按眼睛(由内眦洗向外眦)→脸部→头发→擦干顺序。亦可沐浴结束后使用消毒棉签蘸0.9%生理盐水洗衣眼。
(2)身体沐浴顺序:颈部→胸部→腹部→腋窝→上肢→腹股沟及外生殖器(女婴应从前向后洗)→翻身→下肢→后颈→背部→臀部。
(3)将洗完的新生儿抱至台上,用擦干毛巾轻轻沾干全身。
(4)按相应操作规程护理脐带。
(5)将婴儿衣被、毛巾、一一次性防水垫巾等丢入指定容器,清洁双手后继续为下一个新生儿沐浴。
第二篇:新生儿沐浴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新生儿沐浴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沐浴区基本设施要求
1.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2.沐浴区与储存区应分区明确;应设流动水沐浴池。储存柜保持清洁干燥,柜门有良好的密封性。
3.应有空调等保温设施。
4.具备必要的沐浴用品,如毛巾、无刺激性婴儿沐浴液、护臀霜(鞣酸软膏)、沐浴垫或盆、一次性无菌巾、抗湿罩袍或围裙等。
二、沐浴基本管理要求
1.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不得接触新生儿。
2.工作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手卫生意识,指甲不超过指尖,不得配戴首饰、手表等物品。
3.每日沐浴前、沐浴后沐浴区应开窗通风或空气净化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干燥。
4.病情允许时宜选择淋浴。淋浴应一人二巾(洗澡毛巾和擦干毛巾)一垫(用于衬垫体重秤和沐浴垫);盆浴应一人二巾一盆(或套一次性塑料套)。
5.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儿应分时沐浴,应先为早产儿、非感染性疾病患儿沐浴,最后为感染性疾病患儿沐浴。隔离室的患儿到隔离室沐浴。
6.每日沐浴结束后应清洗消毒沐浴用品,如沐浴池、沐浴喷头、沐浴垫、围裙等;更换打褓台上的各种物品,并清洁擦拭台面、体重秤等。
7.新生儿沐浴使用后的毛巾应清洗消毒,首选热力消毒,必要时选择压力蒸汽灭菌;新生儿衣被按照《织物清洗消毒标准操作规程》处理,早产儿和皮肤有破损的新生儿使用的衣物应压力蒸汽灭菌。
8.沐浴液等沐浴用品使用时瓶口应避免接触新生儿和工作人员,使用中应避免污染。
9.治疗、护理用品如眼药水、油膏等应一人一用,有效期内使用。
三、沐浴流程
1.关闭门窗,调节室内温度在26~28℃。
2.做手卫生,穿抗湿罩袍或围裙。
3.调节水温,以手背或手腕部皮肤感觉不烫为度。
4.在拆褓台拆褓,查看新生儿皮肤及脐带情况,体重秤上铺放一次性无菌垫巾,新生儿称重后,连同一次性无菌垫巾置放于沐浴垫上。
(1)头部沐浴顺序:用拇指和中指捏住新生儿双耳,按眼睛(由内眦洗向外眦)→脸部→头发→擦干顺序。亦可沐浴结束后使用消毒棉签蘸0.9%生理盐水洗眼。
(2)身体沐浴顺序:颈部→胸部→腹部→腋窝→上肢→腹股沟及外生殖器(女婴应从前向后洗)→翻身→下肢→后颈→背部→臀部。
(3)将洗完的新生儿抱至包褓台,用擦干毛巾轻轻沾干全身。
(4)按相应操作规程护理脐带。
5.将婴儿衣被、毛巾、一次性无菌垫巾等丢入指定容器,清洁双手后继续为下一个新生儿淋浴。
第三篇: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卷六 院感管理
呼吸科院感知识培训记录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一、导尿管置管前准备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根据年龄、性别及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成年男性宜选用16F,女性宜选14F。
3.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4.留置导尿管患者,除持续膀胱冲洗外,均采用密闭式引流。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二、导尿管置管时措施
1.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尿道口及周围皮肤黏膜的消毒方法:使用0.1%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周围皮肤黏膜,一只棉球只能使用一次。消毒程序为:(1)男性:自尿道口向外向后旋转擦拭尿道口、龟头及冠状沟。
(2)女性:初步消毒顺序为擦洗消毒阴阜、大阴唇、小阴唇、尿道口。铺洞巾后再次消毒顺序为尿道口、小阴唇、尿道口。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重新更换尿管。
三、导尿管置管后预防措施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5.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洗必太液消毒尿道口。6.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7.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每周留取尿液检测,导尿管2-4周更换一次;普通尿袋每周更换2次、精密尿袋每周更换1次。若导尿管阻塞、不慎脱出或被污染时立即更换导尿管。
8.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病原学检测。9.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10.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医院感染管理科
2012年12月修订
第四篇:新生儿沐浴
一、新生儿洗浴操作规程
(一)洗浴前准备:
1、浴前先调节温度,室温调至24-26℃,水温调至37—38℃。
2、备好洗浴用具。
(二)具体操作步骤:
1、将患儿随婴儿床轻推至洗浴池边。
2、护理人员洗净双手或用“杰雪”消毒液搽抹双手1—2分钟。
3、脱去褓衣,用大浴巾裹住患儿全身,抱放在洗浴台上。
4、将洗浴小毛巾充分润湿,按洗脸护理常规给患儿洗脸。
5、将患儿放于右侧腋下,右前臂从后背托住患儿颈肩部,用右手拇指和中指按住两耳廓使之反折,堵住耳孔以防进水。
6、左手持小毛巾洗头部(有留置针时要注意保护),擦干头发。
7、视情况换水后,然后解开裹在患儿身上的毛巾及纸尿裤。
8、用左臂托住肩膀部,左手抓住左上臂,以免患儿滑入水中。
9、右手持小毛巾蘸沐浴露,从颈部开始,依次洗净胸腹部、双上肢、腋窝、会阴部及双下肢。
7、将患儿翻转俯卧在左手臂上,左臂托住患儿的胸部及下颌(注意不要将口堵住),用左手抓住患儿的右上臂,右手持手巾蘸沐浴露擦洗颈、背、臀部及双下肢。
8、将婴儿放在备好的大浴巾上,用小毛巾拭干水份后包裹好。
9、往颈下、腋下、腹股沟处撒上婴儿爽身粉。
10、用生理盐水作眼部、口腔护理;用干棉签将要作脐部护理,将患儿的脐部轻轻擦干后,用棉签蘸碘伏作脐部护理。
11、穿好纸尿裤及干净衣服后,放在电子称上称重并记录。
12、将婴儿放在婴儿床上,整理好床单元并推回床位
第五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基本措施
一、消毒、灭菌原则
重复作用的诊疗器械,使用后应先清洁,在消毒或灭菌
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在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实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对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的要求
·进入人体组织的、无菌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的诊断器械以及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应进行消毒 ·审核实用的消毒产品相关证明,以符合国家有关证明 审核证件
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 《医疗器械产品经营企业许可证》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消毒剂:
《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 《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报告》
1、低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
·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保持清洁,遇有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后采用中、低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治疗车、诊疗工作台、仪器设备台面等物体表面使用清洁布巾或消毒布巾擦拭
2、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
1、口腔护理用具等耐热、耐湿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的物品如体温计采用高水平消毒或中水平消毒
2、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黏膜接触的器具如氧气湿化瓶、胃肠减压器、吸引器、引流瓶等
·耐高温、耐湿的首选湿热消毒
·呼吸机和麻醉剂的螺纹管采用清洗消毒剂进行清洗与消毒,无条件的医院,可采用高效消毒剂浸泡消毒
三、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
1、碘伏消毒液原液:局部擦拭2遍
2、碘酊原液:直接涂擦2遍以上,作用时间~3min,待干后用70﹪~80%乙醇
3、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溶液:局部擦拭2~3遍 4、70%~80%乙醇溶液:擦拭消毒2遍,作用3 min
5、复方季铵盐消毒剂原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5 min
6、其他合法、有效的皮肤消毒产品,按照产品的使用说明书操作 ·消毒范围
肌肉、皮下及静脉注射、针灸部位、各种诊疗性穿刺:以注射或穿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共2次,消毒皮肤面积应≥5㎝×5㎝ 中心静脉导管:消毒范围直径≥15㎝
四、地面与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地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有明显血液、体液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
·物体表面:如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的表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洁和消毒。擦拭不同患者单元的物品之间应更换布巾。各种擦拭布巾及保洁手套应分区域使用,用后统一清洗消毒,干燥备用 ·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地面和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地面消毒采用400㎎/L~700㎎/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 min.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同地面或采用1000㎎/L~2000㎎/L季铵盐类消毒液擦拭
五、清洁用品的消毒、手工清洗与消毒
·擦拭布巾
清洗干净,在250㎎/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 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地巾
清洗干净,在500㎎/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 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2、自动清洗与消毒
·使用后的布巾、地巾等物品放入清洗机内,按照清洗器产品的使用说明进行清洗与消毒,一般程序包括水洗、洗涤剂洗、清洗、消毒、烘干,取出备用
六、使用消毒剂的要求
应根据消毒对象选择消毒剂的种类。严格按照消毒剂使用说明书的适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正确使用,医务人员应掌握消毒剂的使用浓度、配置方法、消毒对象、更换时间、影响因素等,保证消毒效果的可靠
七、手卫生要求
治疗、护理病人等操作前后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在手术、分娩等操作前做好外科手消毒 注意事项:掌侧面、指尖、指甲缝等部位彻底清洗,戴戒指的部位应多揉搓,随时清洁水龙头开关,干手时不要来回晃,手向上防止再次污染,盛装肥皂或皂液的容器每周进行清洁,肥皂应保持干燥
重点部门管理——手术室
1、手术室三区划分明确:手术区每24小时清洁消毒一次,连台手术之间、当天手术全部完毕后,应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2、凡进入手术室的人员更换手术室专用的衣、帽、口罩、鞋,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无菌手术和感染手术应分开进行,如在同一手术间进行,应先安排无菌手术,再安排感染手术。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应“一人一用一灭菌”,在有效期内使用
3、麻醉用具定期清洁、消毒。可复用喉镜、螺纹管、面罩、口咽通道、简易呼吸器等须“一人一用一消毒” 产房人流室
1、区域相对独立、分区明确,临近母婴室和新生儿室;建议产房(人流室)使用面积不少于20㎡,每间产房至多摆放二张产床
2、凡进入产房(人流室)人员应更换专用衣、帽、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接触产妇所有诊疗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消毒”,产床上的所有织物均应“一人一换”
3、刷手间水龙头采用非手触式,擦手毛巾一人一用一灭菌
4、对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及未进行经血传播疾病筛查的产妇,应采取隔离待产、隔离分娩,按消毒隔离制度及规程进行助产,所有物品做好标识单独处理。分娩结束后,分娩时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5、接生或助产前进行外科手消毒、戴无菌手套
6、医务人员患有手臂部皮疹、腹泻、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时应暂时调离接触病人的岗位
7、保持空气清新,每日通风2次,每次大于30分钟,每日至少空气消毒2次,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用500㎎/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与消毒,清洁用具专室专用,标识清楚,使用后清洗消毒
8、每季一次空气培养(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 *90㎝平皿,物体表面及医务人员受细菌总数5cfu/c㎡)
消毒供应室
·对所有需要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进行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 ·清洗、消毒、干燥、检查、包装、灭菌方法、程序正确 ·清洗消毒设备及设施与工作量相匹配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供应室条件不具备的可委托经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进行清洗灭菌
·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
针灸科
1、针灸科做到通风良好,保持物体表面及诊疗床清洁,定期更换床单、枕套等,如被污染应及时更换。配有手卫生设施用品
2、进行针灸穿刺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正确进行创此部位的皮肤消毒;针灸针具(梅花针、三棱针、小针刀)做到“一人一针一用一灭菌”
3、一次性使用针灸针不得重复使用,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可重复使用针灸针使用后按规定进行清洗、灭菌
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
1、清洁、污染区分区明确,通风良好,保持室内物体表面、地面清洁。室内应设手卫生设施,手消夜应标启用时间,有效期内使用
2、治疗车、换药车分层使用,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时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3、各种治疗、护理按照先清洁伤口、后感染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等不得进入换药室应就地(诊室或病房)处置 重点环节----安全注射
1、严禁在非清洁区域进行注射准备
2、“一人一针一管一用”包括皮试、胰岛素注射、免疫接种等,禁止只换针头不换注射器
3、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开启日期和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开启的各种溶媒不得超过24小时,灭菌物品(棉球、纱布)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4、盛放用于皮肤消毒的非一次性使用的碘酒、酒精的容器等应密闭保存,每周灭菌2次,同时更换灭菌容器。一次性小包装的瓶装碘酒、酒精,启封后使用时间不超过7天 超声检查
一、探头
1、凡经患者完整皮肤、黏膜或食道、直肠、阴道等体腔进行超声诊疗探头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2、发经皮肤黏膜进行穿刺、活检、置管、注射药物、手术等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的探头、光源、导线等超声医疗用品,使用前应达到灭菌
3、每班次检查结束后,应对超声探头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处理,干燥保存 探头使用注意事项
1、断电插拔
2、禁止撞击
3、保持干燥、洁净环境
4、使用合适的耦合剂
5、软物擦拭清洁(75%的酒精)
6、避免外界仪器的振动损坏
7、禁止浸入液体
8、避免在强电磁干扰的地方使用
二、物体表面:
诊疗床、仪器表面应保持清洁,当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采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再进行清洁和消毒。诊疗床可用含有效氯500㎎/L的消毒液进行擦拭;超声诊疗仪采用一起说明书允许使用的消毒液进行擦拭
三、皮肤、黏膜:
1、患者完整皮肤进行超声时,无需皮肤消毒
2、患者有开放性伤口、皮肤病或者皮肤感染性疾病或经皮肤粘膜穿刺、活检、置管、注射药物进行超声时,要对受检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四、消毒方法
1、接触患者完整皮肤的超声诊疗探头声透镜部分,每人次使用后75%的酒精消毒
2、接触患者破损皮肤、黏膜或经食道、阴道、直肠等体腔进行超生检查的探头声透镜部分,使用时外套隔离膜,用后75%的酒精消毒
3、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的探头、光源、导线等超声医疗用品,使用前必须采用低温灭菌方法进行灭菌,使用后进行清洁和消毒
·物体表面:诊疗床、仪器表面应保持清洁,当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采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再进行清洁和消毒。诊疗床可采用含有效氯500㎎/L的消毒液进行擦拭;超声诊疗仪采用仪器说明书允许使用的消毒液进行擦拭 ·皮肤、黏膜
1、患者完整皮肤进行超声时,无需皮肤消毒
2、患者有开放性伤口、皮肤病或皮肤感染性疾病或经皮肤粘膜穿刺、活检、置管、注射药物进行超声时,要对受检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留置尿管
·细菌入侵机制
1、污染导尿管或尿道外口细菌种植于膀胱 ·使用合格的导尿管、导尿包
·置管时做好尿道外口的消毒、无菌技术操作 ·留置尿管期间,注意尿道外口的清洁消毒
2、沿导尿管内腔上行感染膀胱 ·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最大限度的保持密闭系统的完整、通畅,任何时候均应保持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防止尿液逆流
·尽量避免膀胱冲洗(前列腺或膀胱手术后列外)
·无需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环和出现尿路感染时,立即更换导尿管
·清空集尿袋时,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碰到收集容器
·正确采集尿标本-----小量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3、导尿管与尿道粘膜间细菌生长繁殖并上行感染膀胱 ·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尽量减少更换尿管次数,特别是不要定期更换,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和出现尿路感染时,立即更换导尿管 ·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细菌生物膜:是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绝大多数细菌是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的表面,以生物膜方式生长,而不是以浮游方式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