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脂血症的中西医治疗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脂血症的中西医治疗综述
作者:谭宇卫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2年第11期
[摘要]有效控制高脂血症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本文主要对高脂血症治疗的各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高脂血症 中西医结合 运动降脂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是指人体脂代谢异常所致的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水平超出了正常范围,严格地说应称为血脂紊乱或血脂异常,具体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升高、血清甘油三脂(TG)水平升高、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等。高脂血症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无高脂血症一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眩晕”、“胸痹”、“中风”、“痰浊”、“血瘀”等症范畴。HLP是代谢性疾病中一种常见而多发的重要病症,与心脏血管疾病、肾病等关系密切。该病对身体的损害是隐匿、逐渐、进行性和全身性的[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群膳食结构的变化、饮酒量的不断升高,发病率呈逐年增高及年轻化趋势[2]。因此,有效控制HLP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现将目前对于高脂血症的治疗综述如下。
西医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内外的调节血脂药主要为以下三类[3]:
1、化学药物类: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能够高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时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斑块、抑制血栓形成和抗炎等非调脂作用[4];贝特类药物苯氧乙酸衍生物又称贝特类,能显著降低增高的血浆三酰甘油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同时较小程度地降低胆固醇和LDL-C;烟酸类药物,大剂量烟酸能够迅速降低血三酰甘油和VLDL,同时降低LDL-C;胆汁酸结合树脂类又称胆汁酸螯合药。此类药物不从胃肠道吸收,可使心脑血管联合事件终点降低13%。
2、抗氧化剂类药物: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中的中心地位得到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结果支持。ox-LDL贯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展与破裂的全程,因此,抗氧化治疗已逐渐成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新靶点。目前用于临床的抗氧化药主要有天然抗氧化药和合成抗氧化药。
3、天然药物:按照现代防治理念,理想的心血管疾病防治药物应当是同时能起到调整血脂和降低血压作用。而天然药物中有些是兼具调脂和降压作用。如:脉舒胶囊、山楂精降脂片、螺旋藻类等。
祖国医学辨证治疗高脂血症:中医学认为其发病源于肝、脾、肾之虚损,正虚为本,痰瘀为标[5]。脾虚、痰浊、血瘀是其发生发展的三大重要因素[6]。临床辨证治疗明确认识到若脏腑功能失调者,以调理其功能为主;若属痰瘀标实者,则先攻其邪,后调理脏腑;若虚中加标实者,则攻补兼施[7]。张玉珍[8]将11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瓜萎薤白半夏汤加味组和洛伐他汀组,1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7.5%,明显优于对照组53.3%(P
临床用单昧中药降脂:据统计目前为止临床治疗高脂血症的单味中药种类较多,根据其作用功效可分为:降胆固醇为主者,有蒲黄、泽泻、灵芝、当归、川芎、杜仲、银杏叶、陈皮、半夏等;降甘油三酯为主者,有金银花、黄连、黄芩、刺五加等;既可降低胆固醇又可降低甘油三酯者,有大黄、何首乌、山楂、绞股蓝、银杏叶、女贞子、三
七、枸杞子、桑寄生、葛根、水蛭、决明子、黄精、月苋草等[11]。滕宇等[12]研究发现山楂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能提高蛋白酶的活性,预防脂质代谢紊乱。管淑玉等[13]研究结果显示何首乌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硬化,抗自由基,保护肝脏,增强机体免疫等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近年来进行了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临床治疗效果证明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血脂异常可以提高疗效,减少西药用量从而明显降低其副反应的发生[14]。赵波[15]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方剂(决明子、生山楂、秦艽、沙棘籽、龙胆草、葛根、清半夏、太子参),对照组30例口服辛伐他汀。结果与治疗前比较(P
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现代研究证明[17]针灸可调整机体脂质代谢过程中多种酶的功能,并增强其活性,使血脂被更快地转化、利用,并促进肠肝循环,使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及类固醇激素,从而降低血脂含量。近年大量临床报道表明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疗效确切,操作简便,价格低廉且毒副作用少[18]。治疗方法多样,临床常见的有毫针疗法、针药结合法、灸法、耳穴贴压法、穴位注射法、穴位埋线法、刺血法、激光穴位照射疗法、磁针疗法等[19]。彭旭明等
[20]通过针刺颞三针、四神针、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治疗40例初次发病脑血栓患者,研究表明:针刺能降低脑血栓患者TC,增加HDL-C,防止或改善AS,降低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王凤玲等[21]灸神阙穴进行调脂及抗衰老的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前后患者TC有显著差异,对HDLa-C和 HDL-C的比例有很大的调整作用,因此其认为艾灸神阙穴可降低血脂水平及AS指数。
运动降脂:近年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能够干预降脂[22]。朱命祺等[23]将62名50-70岁高血脂症患者分为运动组42名和对照组20名。运动组以30%~45%功能能力为运动强度,健步走40~60min/次,4~5次/周,各项指标在8周或l2周后产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说明低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有效改善脂肪代谢。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有所提高,运动疗法被人们普遍认知,但运动降脂这一方面现存在以下问题:①运动疗法中包括运动形式、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各种参数尚未明确。②运动疗法对患者血脂含量变化进行的临床研究较少。③根据个人血糖、血脂、血压等有关化验指标、体质量、年龄、性别、地域及季节而制订的个体化运动处方尚需进一步研究论证。因此,寻求设计合理,针对性和灵活性强,应用效果好的运动处方将是临床降脂治疗的发展方向。
目前临床降脂的中西医治疗都取得了肯定的疗效,但各自存在自身的弊端。诸多临床观察显示,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持久,副作用少,但显效相对较慢,西医虽然能很快降脂,但易反弹,疗效难持久,而且在降低血中VLDL、TG、Tc、LDL—c的同时,可以引起血糖升高、恶心、腹胀、腹泻及肝功损害等不良反应[24]。统计近年发表的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论文可以发现[25],对于高脂血症的治疗,中医药不但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毒副作用也明显小于西药,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疗效显著,在以后的治疗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莉.高脂血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5):92
【2】唐沙玲.高脂血症中医研究进展[J].内科,2008,3(1):129
【3】 杨五洪,梁天学.调节血脂类药物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08.7(51):461
【4】赵水平.强化降脂治疗的临床应用和意义[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6,(2):1142-1171
【5】陈婷,吴伟,李荣,等.血脂异常中医病因病机及治法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8,15(1):39-42
【6】 寇芳.中医药治疗高血脂症研究进展[J].中医文献杂志,2O10(2):55-57
【7】 闻莉,刘松林,梅国强.高脂血症的中医临床证型分布及辨证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3):220-221
【8】 张玉珍.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治疗高脂血症8O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8,30
(4):389-390
【9】黄建平.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老年高脂血症60例[J].天津中医药,2007,24(5):377
【10】 王美蓉,李玉娥,赵成.自拟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100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2):134-135
【11】 张万祥,林竹.中医药治疗高血脂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06,19(12):47-49
【12】 滕宇,张秋菊,齐治家.中医药抗脂肪肝的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5,12(2):37-41
【13】 管淑玉,苏薇薇.何首鸟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2008,6
(4):454-455
【14】支颢,沈建平.中西医结合治疗血脂异常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6):716-717
【15】 赵波.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脂症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
(24):3058-3059
【16】 杨坚毅.通脉降脂饮与辛伐他汀联合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03,21
(11):34-35
【17】 张国胜.高脂血症的中医临床治疗进展[J].中医中药,2011,33(8):121-123
【18】曾志华.针灸治疗高脂血症近况[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1):65-66
【19】 徐晓莉.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0,25(2):325-327
【20】彭旭明,靳瑞,张家维,等.针刺对脑血栓形成患者的血脂、血液流变学、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8,(1):l2-14
【21】王凤铃,王晓红,王晓妹.灸神阚穴降脂抗衰老作用的研究[J].中国针灸,1996,16
(9):29
【22】 宋月琼,张焰,潘媛媛.高脂血症患者饮食与运动行为的干预措施效果分析[J].四川医学,2009,30(4):551-552
【23】 朱命祺,王建设,李玉周.有氧运动对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4):56
【24】 李莉.高脂血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5(20):92
第二篇:中西医治疗面瘫
中西医治疗面瘫
【导读】:
又是一年过去,在告别2011年的时候,心里真不愿意去告别。似乎一切尘埃未定,似乎……很多似乎、似乎。纠结的一年,很多想告别的,很多想实现的,都未能如愿,无论你实现与否,无论你如愿与否,时间的脚步没有等你的止步,2011,来得太快,2011,却又太早离去。掀开记
中西医治疗面瘫
真实案例:
我是一个个体商户,繁忙和压力是我生活的主旋律。每天应酬不断,两个月前的一天晚上有个饭局,很晚才回家。回家后觉得浑身燥热,就把空调开到21度,由于非常劳累,我很快就睡着了。喝了酒后半夜口渴难忍,于是起来找水喝,突然感觉面部比较麻木,右侧面部不能动弹。
出现不良症状后我也没怎么在意,以为是酒喝多了的缘故,第二天醒来应该就没事了。结果当我第二天醒来洗脸的时候发现我的脸一边大一边小,说话也变得困难了,声音明显改变,还不能正常吃饭喝水,眼睛闭合不严,时不时的会流眼泪。我的家人在得知我的病情以后,马上陪我去了我们家附近的一家医院进行检查,结果我被确诊为急性面瘫。由
于离家近的缘故,我选择这家医院进行急性面瘫的治疗,医生介绍说用针灸就能治好。在医院接受了一个月的治疗,但是效果真的很微弱
后来在北京上大学的女儿得知我的情况后,给我带回来几盒药说是能够彻底治疗面瘫,我接过产品看了看是【乾正康】,当天就让女儿帮我贴了上去,半个月后,说话不再困难,眼睛也可以慢慢闭合了,一个月后,眼睛不再流泪,两边的脸看起来也开始变得均匀起来。不到3个月我的急性面瘫就完全好了,再也看不出我曾经是个得过面瘫的人了!【乾正康】真的很神奇,非常感谢它让我重新找回了健康。中西医治疗面瘫
健康专家提醒:
1、面瘫的预防还应该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充足,少看电视、电脑,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和过度疲劳,以利疾病的康复。
2、还应膳食合理,少吃油腻滞胃、不易消化的食品,同样有利于预防面瘫。要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如桃、葡萄、苦瓜、茄子、青椒、韭菜,来维持足够的维生素摄入。另外还要吃一些米面、粗粮类食物,以保持机体足够的能量供给,增强抗病能力。这也是对于面瘫的预防方式。
3、空调、风扇是最常见的面瘫的致病因素,因此不要图一时之快,直吹久吹。再有,在乘车、户外乘凉、洗浴、饮酒后也应注意不要让风直吹头面部,尤其是年老体弱、病后及患有高血压、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的人,更应该多加注意。
第三篇:中西医治疗小儿肾炎效果述评
中西医治疗小儿肾炎效果述评
1中西医结合防治法
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施治。(1)风热伤络兼血瘀型:治宜疏风清热,凉血化瘀。常用金银花、连翘、生地、赤芍、丹参、川芎、地肤子、徐长卿、黄芩等。随证加减:皮疹若以上半身居多、片状、伴有荨麻疹,多属风邪为患,加用蝉蜕、荆芥穗等;皮疹以下半身或密集于脚踝部,加用牛膝、薏苡仁等;腹痛者加佛手、香橼皮、白芍等;关节肿痛者加秦艽、金银花藤、牛膝、桑枝等;屡发咽喉肿痛者,加用板蓝根、牛蒡子等。水煎服,每日1剂,疗程至少3~6个月。(2)血热妄行兼血瘀型: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常用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丹参、川芎、黄芩、地肤子、徐长卿等。随证加减:若皮疹颜色暗淡,舌质紫黯,应重用活血化瘀药,加用水蛭、三
七、鸡血藤等;若皮疹颜色鲜红,疹出成片,应重用清热凉血解毒药,如虎杖、大青叶、紫草、白花蛇舌草等;兼有湿热者加蒲公英、石韦、车前子、萹蓄等。水煎服,每日1剂,疗程不小于3~6个月。(3)阴虚火妄兼血瘀型:治宜滋阴降火,凉血化瘀。常用熟地、龟板、鳖甲、黄柏、知母、生地、玄参、麦冬、丹参、川芎、紫草、墨旱莲。随证加减:由于激素的应用(激素为阳刚之品),患儿在长期或大量服用激素期间,应重用滋阴降火之品。蛋白尿明显加金樱子、芡实、覆盆子、益母草等;血尿明显加炒蒲黄、藕节、大小蓟、茅根、白花蛇舌草等。水煎服,每日1剂,疗程>6个月。(4)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治宜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常用黄芪、太子参、生地、知母、黄柏、玄参、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等。随证加减:此型皮疹很少见,若皮疹反复出现,色淡,伴面色白,应加用黄芪、防风、五味子、白蒺藜等;在环磷酰胺冲击期间,适当加用补气血药,如当归、鸡血藤、黄精、阿胶等;蛋白尿明显加金樱子、芡实、覆盆子、益母草等。水煎服,每日1剂,疗程>6个月。以上病例,监测不少于18个月,随访3年。
2中药选择组合资料选用的中药,采用德国MED-Tronik公司研发出的生物共振物理治疗仪优化筛选、组伍,根据单剂药物能量波,机体能量波,组伍后能量波波峰波谷镜像逆转法选择。随访3年,结合尿沉渣及尿中N-乙酰-β-D氨基糖苷转移酶(NAG),γ-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β-半乳糖苷酶(GAL)酶类检测结果,并参考有关文献[3]及《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判定:临床症状消失,化验血尿、蛋白尿转阴,连续3个月未复发,尿酶类检测值正常;有效:症状体征消失,偶有紫癜出现,但较初发时明显减轻,且无腹痛或关节肿痛,尿常规检查偶有红细胞或蛋白,尿酶类指标有所恢复或者部分恢复;无效:症状体征不减轻或紫癜反复出现,尿常规检查仍有红细胞或蛋白,尿酶类指标无改变。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两组患儿均于我院门诊定期随访,约2~4周随访1次,随访时间≥36个月,末次随访时间为2012年12月。治疗组66例中复发4例(血尿1例,蛋白尿+血尿3例),复发率6.1%,对照组60例中复发18例(血尿3例,蛋白尿+血尿5例,肾病综合征10例),复发率30.0%。
4讨论
HSPN是儿科最常见的继发性肾脏损害性疾病,其病理变化为肾小球系膜病变,是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加剧了血管的炎症反应,造成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坏死、毛细血管内小血栓的形成。这些病理损害机理与中医“脉络淤阻、毒热伤里”相一致,中药治疗可降低肾小球灌注压,保护肾功能,降低全血黏度,抑制血栓形成,增加血流量,改善肾脏微循环,调节免疫功能,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具有抗过敏、抑制变态反应炎症的作用[5],配合西医采取抗凝、防止血栓形成及免疫抑制等疗法,可发挥更好的治疗作用。本资料结果显示,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小儿HSP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中药对减轻并发症、防止复发、缩短疗程、降低西药副作用方面均起重要的作用。近年德国MED-Tronik公司研发出一种生物共振物理治疗仪,是建立在量子物理和电磁震荡、生物电子环境理论、顺势疗法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设备,它根据不同物质具有其独特能量信号的电磁波原理,当两种同频率电磁波相遇会发生共振,通过比对就可以检测出体内异常信号,从而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并通过生物共振技术,将引起疾病的电磁信号输入仪器,通过设备分析放大回输体内,采取电磁波镜像逆转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也可通过药物顺势正向输入,达到对症治疗和肌体调节功效。它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检测治疗设备,符合中医经络、阴阳平衡等理论,检测出的结果特异性强,准确率高,对临床工作很有帮助,尤其在中药筛查、优化、组伍,过敏性原检测等方面优势明显。目前国内外陆续用它来进行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中药经方、验方筛查验证,中医理论的研究[6]。本资料正是根据物质能量波的不同,来优化筛选出单味中药,药物组伍后,优化组合出的方剂总能量波达到疾病异常信号强度,可以镜像逆转疾病信号,达到治疗疾病,发挥中药优势的目的。组伍后的方剂治疗更有针对性,中药的副作用更小,很好的解决了中医中药用药的盲目性和个人经验化,以及多年来困扰医疗界的,中医中药缺乏科学依据的困惑,对量化抽象性的中医理论很有帮助。此外,HSP是由免疫球蛋白IgA介导的全身中小动脉的免疫损伤。文献报道90%以上都有肾脏受损,早期损害主要是肾间质的损伤,晚期才发展为肾小球损害。反映肾脏损害程度的早期指标主要是尿中一些活性酶类的变化,反映肾小球损害程度的指标主要是肾功能和尿沉渣的改变。HSP疾病早期往往不易被人们重视和发现。当病情控制不当反复多次出现肾功能变化时,往往提示肾脏受损严重,很难逆转。肾活检病理证实已发展成弥漫性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外增殖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的形成,用一般的药物难以纠正,最终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和可能。特别是反复多次难治性肾炎,提倡中西医结合综合防治,可以解决单一治疗的片面性,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研究结果证实:HSP当有肾间质损害时尿中来自于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溶酶体中的NAG,源自于刷状缘的GGT,反映肾小球透性增加,来自于坏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ALP,反映肾脏修复来源于新生肾小管上皮细胞溶酶体内的GAL的活性明显升高[7]。本资料也显示:尿酶检测结果异常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病理损害结果一致。因此,HSP早期通过检测尿中NAG、GAL、ALP、GGT的变化更利于监测有无肾脏损害以及损害程度,也便于用来判断药物的疗效及疾病的愈后。比起传统以尿沉渣结果来作为判断结果,更敏感,特异性更强,适宜于作为HSP肾脏有无损害的监测指标,也可以作为HSP疗效、预后等的判定,尤其是在基层不能开展肾脏活检的单位值得借鉴。总之,再发性肾炎肾脏都存在不同程度受累;治疗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法可以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有效防治HSP肾脏损害;生物共振有利于中药的优选、组伍,更利于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检测手段以尿酶NAG、GGT、ALP、GAL的改变可以作为肾脏受累的判断指标优于传统方法,可以代替肾脏穿刺活检的部分功能,在基层可以作为尝试。
第四篇:偏头痛中西医治疗的哲学思辨
偏头痛中西医治疗的哲学思辨
刘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021)
[摘要]:偏头痛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偏头痛的治疗过程中,体现了哲学中系统论观点;其中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两个方面以及对头痛中医形态学建立的思考。
偏头痛是一种以间歇性头痛发作伴有自发性功能紊乱为特征的疾病[ 1],本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发作时头痛剧烈。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国外资料显示,偏头痛的发病率女性为12.9 %~ 17.6 %,男性为3.4% ~
6.1%。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偏头痛的患病率为985.2/10万,年发病率为4.2% ~1 4.6%,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4。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个体压力增大,偏头痛的发作还呈上升趋势。因本病的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不仅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因病假和生产力下降而对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据20世纪90年代早期进行的研究显示,在美国每年因偏头痛造成的生产力损失费用估计为14~170亿美元之巨[ 2]。因此,对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的研究已成为医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临床效果显著,毒副作用较少,反复发作次数少,而且手段丰富。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偏头痛中西医药研究文献及临床经验,浅议偏头痛中西医治疗的思辨。
1,偏头痛治疗中的系统论观点
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和要素,以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某种整体状态和整体功能的有机联系统一体,系统思维为整体研究问题提供了一般性的综合研究方法,为综合研究一切系统提供了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即我们中医所说的整体观,不能割裂的看病,1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目前,医学正经历着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的医学,实际上一种系统医学,即把作为医学客体的人看成是具有广泛内外联系的生命系统,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出发,全面把握人的心理与生理、内环境的诸要素以及内外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3]。偏头痛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认为其发病的原因可能与饮食诱发(饮食不洁)(如奶酪、熏鱼、酒类、巧克力和柠檬汁等)、工作紧张(情志失调)、遗传因素(先天禀赋)、性别、年龄、气象因素(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高脂血症(长期膏梁厚味)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其发病机理有血管说、扩散性抑制说、5-HT说、三叉神经血管说、线粒体机体异常说、镁缺乏说等多种学说[4][5]。所以,偏头痛是一种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疾病。因此,它的治疗不仅仅是单纯的药物治疗,而应视为一个具有广泛联系的生命系统,全面把握其心理、生理以及内外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偏头痛的治疗应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而药物治疗中应包括中医及西医两个方面。非药物治疗是一切治疗的基础,包括调整饮食,少食或不食奶酪、熏鱼、巧克力和柠檬汁等、限酒、限制膳食脂肪;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态平衡、适当运动,注意劳逸结合等。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再选用合适的中西药物。
人体本身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开放的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按照不同层次可以划分为许多子系统。如其中脑血管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神经递质(如5-HT)系统等。这些子系统以有序的结构结合在大系统内,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任何一个子系统发生变化,都将对其他子系统发生影响,子系统间出现不协调、不适应和不和谐的关系,整体大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就会遭受破坏[6]。偏头痛患者之所以反复发作头痛,与系统整体平衡破坏,即中医所说的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腑”,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若气血充盈,阴阳升降如常,外无非时之感,焉有头痛之疾。若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肝气郁滞、久郁化火,上
扰清空而为头痛。或脾虚生化无权,气血亏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髓失养而致头痛;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生头痛。或因房劳过度,耗损肾精,以致髓海空虚,或肾阳衰微,寒从内生,清阳失旷;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风阳上扰而致头痛。还有久病入络,血瘀络痹致头痛经久不愈等。所以,从系统整体的角度讲,通过药物干预,如平肝潜阳、益气升清、滋阴养血、补肾填精、化痰降逆、活血化瘀等。或镇静止痛、前列腺素抑制剂、麦角胺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2,偏头痛治疗中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所谓矛盾的普遍性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且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多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就偏头痛而言,矛盾的共性即头痛反复发作。治偏头痛药
[7]目前有①镇静镇痛剂②前列腺素抑制剂③麦角胺制剂④肾上腺皮质激素⑤封闭疗法⑥5-HT受体拮抗剂⑦β受体阻滞剂⑧钙离子拮抗剂⑨神经精神安定剂⑨中医中药(平肝潜阳法、益气升清法、滋阴养血法、补肾填精法、化痰降逆法、活血化瘀法等)。就治疗效果而言,没有实质性差别。但对于每一头痛病人来说,其具体情况却有不同。有些患者发作时血压偏低;有些患者发作时血压偏高;有些合并颈椎病;有些伴有抑郁焦虑症;还有的见于更年期综合症等。这些即是矛盾的特殊性。针对矛盾的不同特点,我们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如血压偏低者,可选用中药活血通窍,引血上行;若血压偏高,则加用降压镇静之剂或中药平肝潜阳,引血下行;还有见抑郁焦虑者,合用抗抑郁焦虑制剂或中药疏肝理气,解郁安神等等。个体化选药原则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运用具体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从偏头痛的中西医治疗策略中,我们可以看到哲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临床工作中自觉运用医学哲学思想有助于我们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优化临床诊断思维,优化治疗决策与实施方案,优化治疗方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3,建立头痛的中医形态学研究的思考
记得1999年的春天,一篇有关传统中医在当今20世纪高科技时代如何发展的文章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赞同者有之,尤其是受过西医教学的年轻学者;驳斥者有之,尤以老一辈的中医名家为多。
绝对不可否认,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医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她过去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医疗保健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现今乃至将来仍在且一定在医药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她不但为咱中国人造福,而且还在世界医学范围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君不见,中医药大学的留学生们越来越多,前来学习的留学生国度越来越广?!中医药正以自己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引起世界医学界的关注,如攻克“艾滋病”、祛除“萨斯”病魔、预防“禽流感”等等,在这些现代医学都束手无策的疾病前,中医药却游刃有余,挽救并延长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西医药也以其诊断仪器先进,微观实验室检查不断深入,如细胞、病毒、细菌、激素、递质、基因等,且药物快速起效,服用迅捷方便而受到大众的关爱。其医、药、医疗仪器设备及分子、生物、基因等多个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我们传统中医所欠缺的,需要正确认识的,虚心学习的。比如在头痛的诊断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头颅CT或MRI、脑超声、颈椎摄片等现代医学先进的仪器设备,检查了患者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脑脊液等相关指标。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脑的世纪。就头痛的中医诊治,我们可以在强调整体宏观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发病造成的机体内部影响,比如从经络角度(经→络→别络→孙络等)深入下去;从脏象学说,如肝、脾、肾等方面深入下去,探讨其发病机理,对机体的影响。目前,有目共睹,中医药治疗偏头痛临床效果显著,毒副作用较小,反复发作次数少,而且手段
丰富。因此,我们可以在中药这个巨大的“绿色环保”的宝库内,筛选出更有效、迅捷、无明显毒副反应的药物,且利用现代先进的仪器设备,分析其有效成分,为我们中医药治疗头痛的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我想不管是中医也好,西医也好,所有一切的一切均应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认真钻研各项知识,找到治疗疾病的契合点,充分发挥中、西医的诊治特色,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Headache Classification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headache disorders.cranial neuralgias and facial pain.Cep halalgia,1988,8(Supple7):1~96.
[2]郭述苏.中国偏头痛流行病学调查[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1 ,4(2):6.
[3]刘正纾. 医学哲学概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103-109.
[4]金浩泽. 偏头痛的病理生理及其进展[J].日本医学介绍,2000,21(12):547~548.
[5]黄文东. 实用中医内科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78.
[6]杨喜山.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思辨[J].医学与哲学.2001,22(3):31-32.
[7]孙怡,等.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18.
[8]蔡定芳.《变亦变,不变亦变》[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第五期.
[9]张镜人,颜德馨,夏翔.《谈中医之变》[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3):6-10.
附:本文发表于《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7年1月,第8卷,第1期
第五篇:中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现状及展望
循证医学
基础医学院08级临床本科 姬泽萱 2008065256
1提出的问题:中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现状和展望 P:乙型肝炎患者
I:中医,西医,中西医联合治疗途径 C:无
O:对慢性乙肝的作用 2检索方法
打开河北北方学院图书馆首页,进入中国(CNKI)学术文献总库,标准检索,主题搜索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搜索结果六千多条,再在结果中搜索2008-2010文献,选定其中五篇。再进入万方医学网,搜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从搜索结果中选定其中五篇文献。3评价文献
评价的文献是《干扰素对58例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1)真实性 本篇的目的是研究干扰素对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如何,收治的58例乙型肝炎患者,诊断均符合2000年第l0次全国病毒件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而不是为了试验而凑的数。
(2)重要性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目前人类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常见病。是全球性未得到解决的健康问题。因此,研究它更好的治疗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3)严谨性 在试验过程中严格按照试验原理来做,没有逃避出现的问题。严格按照统计学标准计算试验结果,在保肝对症基础上加用干扰素抗乙肝病毒治疗乙型肝炎在HBVDNA阴转、HBeAg阴转、肝功恢复方面和单纯保肝对症治疗比较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适用性 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中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现状及展望
引言: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目前人类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常见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部分甚至会演变为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目前,我国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高达1.2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有3500万人。慢乙肝在中西医均为疑难症乙型病毒性肝炎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对于本病,中西医界都进行过不少积极的探索和讨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是全球性未得到解决的健康问题。所幸的是近年来在乙肝的诊治方面的进展,似乎呈加速度的趋势,显示了人类可以攻克乙肝的希望。寻示新的治疗方法,仍是摆在全球传染病医生与肝病科医生面前的重大课题,而采用中西医治疗不适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就近年来中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现状和展望作一综述。1 西医治疗
西医认为慢性乙肝系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所引起的一种肝脏疾病,主要经输血、注射和母婴、密切的生活和性接触传播。一般认为HBV不直接损害肝细胞,而是通过宿主的免疫应答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和破坏,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1.1 抗病毒治疗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干扰素主要通过诱导人体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或分子,干扰HBVmRNA的形成和转录,达到直接抑制病毒复制的效果。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已有10多年历史,它是目前抑制乙型肝炎复制最有效、最有希望的药物【2】。拉米夫定作为第一个获批准的口服抗HBV药物,其问世推动了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进程,标志着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进入核苷类似物治疗时代【4】。目前还有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泛昔洛韦和单磷酸阿糖腺苷等用于临床慢乙肝的抗病毒治疗。临床上单用一种药物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容易反跳和肝功能波动等。不少学者使用不同抗病毒药联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彭军等【7】将63例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分为3组: 干扰素组18例、拉米夫定组21例和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组24例(联合治疗组), 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表示干扰素α与拉米夫定联合应用可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二者具有明显的抑制病毒复制的协同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2 免疫调节治疗
慢性乙肝患者存在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和免疫耐受以及免疫调节功能异常,目前干扰素、核苷类似物只能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不能在人体内彻底清除,因此停药复发率较高。而免疫抑制剂既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还可以识别和破坏乙肝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并予以清除。但其应用缺乏针对性,虽有一定的疗效,但疗效有限,尚有待进一步研究【9】。1.3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指将治疗性基因导入发生病变的细胞内,以替补突变基因的功能或封闭异常基因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的基因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基因策略、反义寡核苷酸、核糖核酸酶、干扰蛋白和DNA疫苗治疗等【4】。2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中,湿热毒邪是致病的主要原因,正气虚弱、脾胃功能受损是发病的主要病机,肝郁血瘀是病理变化的核心【10】。中医固然要辨证论治,但近年来多从中医单方及单味药角度评价乙肝疗效【9】。2.1 中医单方治疗
林怀德【5】等观察门诊病历120例,以珍珠珍珠荃茂汤(白花蛇舌草159,叶下珠巧g,黄茂3鲍,郁金159,虎杖159,苦参巧g,丹参309,仙灵脾15g)为基础方治疗慢性肝炎。治疗组药物以清水600ml浸泡30分钟后,以中火煎煮为150ml,上午温服,药渣加清水400ml,复煎为120ml,下午温服,每日一剂。疗程结束后,基本痊愈率为50%,总有效率为81.6%。说明珍珠苓芪汤对于改善气虚毒蕴证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和改善肝功能方面作用显著。
王高力【8】等人等观察门诊病历32例,以护肝活血汤(茵陈20g、田基黄20g、赤芍30g、当归10g、丹参15g、郁金15g、生黄蔑15g、白术20g、猪荃15g、构祀子15g、青皮10g、板兰根20g、陈皮10g、生甘草6g)治疗慢性肝炎。以传统中药煎法,上药水煎2次,共取药汁5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日1剂,每周6剂,停1天,总疗程8周。疗程结束后2例慢性肝炎应用护肝活血汤二个月后,显效14例,占43.7%,总有效率为843%。表明护肝活血汤有明显的改善肝功能的作用,以降酶和消除黄疽效果最著,且稳定,对于改善备清蛋白含量,纠正血球蛋白比值等方面也都有确切的疗效。2.2 单味药治疗 我国传统中草药中有许多单味中草药对HBsAg有体外抑制作用,如叶下珠、虎杖、赤芍、大黄、板蓝根等。部分中药如当归、人参、黄芪、柴胡等对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激活巨噬细胞、激活自然杀伤细胞、激活T、B细胞以及诱生细胞因子。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叶下珠抗乙肝病毒的作用【4】。3 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除了选用疗效肯定的西药抗病毒治疗外,同时加用中草药治疗,既可以提高抗病毒疗效又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证,改善肝功能,同时又有起到抗肝纤维化、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中药或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1】。近年来临床报道中西医联合治疗慢乙肝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疗效明显高于单用西药组。孙晓平【6】等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88例,对照组: 单用拉米夫定(葛兰素威康公司生产, 每片 1 0 0 r a g)100mg,每天1 次,口服。治疗3 个月为1 疗程,共治疗1 个疗程。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中药物, 药物组成: 柴胡 8 g , 当归、白芍、丹参、郁金、白术各10g,鸡骨草、垂盆草各 15g。纳差苔腻者加陈皮、鸡内金、炒二芽各 10g;舌红少苔、口干不欲饮者加沙参15g,麦冬、枸杞子各10g;黄疸呕恶者加茵陈30g,黄芩、半夏各10g,黄连6g;口苦便结者加熟大黄、槟榔、枳实各10g;胁痛喜叹息者加香附、延胡索、川楝子各 10g。每日 1 剂,水煎, 早晚各服1 次,每次100~200mL。2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3 个疗程。治疗组44 例经过治疗后,显效31 例,有效11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44 例中,显效14 例,有效18 例,无效12 例,总有效率为72.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总有效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黄国栋【3】等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4例,对照组:单纯服用托米呋啶片.每日1次,每次100 mg,13服:可加服肝泰乐片和维生素C。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用中药治疗。方用:柴胡、白芍、虎杖、板蓝根、紫草、佛手、郁金、鸡内金各10 g,百花蛇舌草、黄芪各30 g,炒白术、赤芍、桑寄生各15 g,丹参20 g。煎药取汁300 mL,2次/d,早晚分服。两组组均3 mo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采用统计学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4 展望
由于目前尚无一种完全有效的药物抑制和杀灭病毒。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除了选用疗效肯定的西药抗病毒外,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也有广阔的前景,在改善肝功能、调节免疫、抗肝纤维化、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尤其是对机体的免疫调控作用,不仅有益于慢性乙肝,对原发性肝癌也是重要和有效的治疗手段从现阶段来看,临床上广泛应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所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引进循证医学的方法,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参 考 文 献 周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例临床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4):108-109.2 邢增柏.干扰素对58例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中华民族民间医药.3 黄国栋.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评价.临床医学工程,2009,16(9):79-80.4 黎琮毅,欧华军.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治疗现状及展望.青岛医药卫生,2009,41(2):141-143.5 林怀德.广州医药大学.珍珠荃茂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 孙晓平,彭德东.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优势对比.中外医疗,2008,25: 67.7 彭军,杨巨武.干扰素-α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3):1909-1910.8 王高力.护肝活血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实验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9 张莎莎,吕文良,张旭,陈兰羽,李川.中西医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吉林中医药,2011,31(1)10 吴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医治疗.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2):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