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好乡村能源先行
美好乡村能源先行
—洪庄沼气工程助推美好乡村建设
当我们走进洪庄村,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整齐的高楼和整洁的村容村貌,在这里似乎已经感觉得不到农村的气象,犹如走进市区家园的生活。
提起洪庄村,熟悉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变化最大的,是这个村建起了农民生态小区。这个距离市区中心仅8公里的村庄立足塌陷区特有的地貌,按照城市的高标准设计;小区四面环水,中间建设功能齐全的服务区和休闲娱乐广场。农民生活在生态小区,将彻底告别传统农民的生活方式,真正变成了市民。
一、洪庄村的变迁
喜上眉梢的洪庄村民,心中都有一笔账:上个世纪90年代,村子还不太富裕;大面积塌陷后,在册耕地丧失殆尽,村民失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了“无土地、无收入、无工作”的“三无”农民。十多年来,洪庄村紧紧抓住国家农业开发、塌陷区治理等有利时机,围水造塘,挖塘造地和土地复垦等措施,大力发展生态立体农业,依靠集体力量和顽强拚搏精神,在茫茫采煤塌陷区打造了闻名一方的洪庄生态新村。
近年来,洪庄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民的人
1均年收入由过去的几百元猛增到如今的万元,2012年全村实现总产值3.56亿元,集体收入142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158元,被称之为淮北第一村。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土地复垦示范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淮北市小康示范村”、“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先进村”,并获得“联合国全球500佳生态村提名奖”。2005年村里发展带头人刘长领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这一切美好都与该村实施的大型沼气工程息息相关。
二、十年沼气,十年民生
洪庄一期沼气工程始建于1999年,200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投入260万元,建成600 m厌氧池,200 m储气罐;2009年投资120万元建设二期工程,建成800 m厌氧池,两个400 m3333储气罐和新村供气管网。洪庄沼气站所需原料由坐落该村的1座万头规模猪场—天宏集团佳宝猪场和洪发养鸽场免费提供,直接用管道输送进沼气站,沼渣、沼液免费提供给大棚蔬菜种植户使用,部分沼液排入精养鱼塘和大水面作为饲料养鱼。沼气通过管道和加压装置供给824户村民使用,由于使用了锅炉加热工艺,四季产气均衡,确保了沼气周年稳定供应。
沼气站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前污水到处流,粪便到处放的现象,净化了空气,美化了环境,同时也解决了村民生活生产用气,为村民提供了方便,节约了资金。沼气站每天出200立方优质沼渣、沼液可供用于洪庄村600栋大棚蔬菜种植肥料,生长出的蔬菜被认定为无公害绿化蔬菜,通过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的有机结合循环,强化了洪庄村的生态农业建设。同时日产沼气1200立方,保证了洪庄村民正常的正常用气。
总体上看,洪庄沼气工程建成正常运行14年,生态环境大大改善,佳宝猪场和洪发鸽场得以稳定发展,当地村民得以用上清洁价廉的能源,建立起循环农业模式,农民收入稳定提高,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农民的幸福指数显著提升,洪庄也为此成为全省知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沼气工程真正成为德政工程、民生工程。
三、循环农业,生态洪庄
洪庄村辖有洪庄、丁楼两个自然村,人口3158人,农业生产仅有600亩土地。人多地少迫使洪庄村打破传统农业生产理念,积极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围绕沼气工程,洪庄村着力发展高效农业,发展特色经济,按照生态农业理念,打造了集生产、科研、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占地2600亩的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了600亩蔬菜种植区、200亩花卉园区,400亩的畜禽养殖区和1600亩的水产养殖区,兴建了占地30亩年屠宰生猪20万头、黄牛10万头的天贝食品加工厂,在发展种植、养殖的基础上,坚持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推广“猪—沼—菜(鱼、花卉)”生态循环农业种养模式。天宏集团佳宝猪场和洪发鸽场因沼气工程建设而改变了原来粪污横流、蝇虫满地的环境,达到清洁卫生、治理农业面
源污染,减少了疫病传染源,又解决农村燃料,改善了与当地村民的关系,种养业得以长期和谐稳定发展(佳宝猪场是我市最早的万头规模猪场)。洪庄村民借沼渣、沼液之便利发展起反季节蔬菜产业,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商品性和附加值;充分利用沼液作为饲料喂鱼,精养鱼塘、大水面养殖,大水面养鱼因沼液的使用,亩增效100元以上,洪庄生产的反季节蔬菜申报了绿色食品品牌,品质远近闻名,被上海、南京大客户包销,每栋大棚年均纯收入在2万元左右,促进村民节支增收。
四、美好乡村,幸福洪庄
美好乡村建设绝不仅仅是为了给村庄一个美丽的外表,关键在于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洪庄村发展沼气建设,就是要改善农村环境,给农民提供低价、环保的能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洪庄沼气站建设,使洪庄村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广大农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认同感。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的实施,不仅促进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还打造了生态良好。村民的生活卫生习惯也发生改变,文明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洪庄,沼气工程不仅成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有效载体,更是演绎农村新生活,倡导农村新风尚的生动实践。
沼气工程建设仅仅是洪庄发展的一个缩影,洪庄村又有了新的发展思路。洪庄村新上任的第一书记王春梅说:“当初建设
农民公寓,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和条件,更重要的是将为洪庄村节省出600余亩土地;这些土地可以兴办集体企业、加大招商力度、安置村民就业,成为洪庄进一步发展的新空间。现如今,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处引资一个产业园外,村里还有剪纸、根雕、手工艺等多项文化产业。”
第二篇:美好乡村
美好乡村——新村陶永情养生休闲农园
建设项目本着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对促进该村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加收入具有重要作用。该项目的实施,可实现人均收入逐年增加1000元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对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综合治理、自然生态保护以及居家生活条件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漠视的效益。同时该项目以国家农业部发布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计划”示范建设项目技术指南》为指导,属于就地发展的富民工程,它不仅是深入落实中央“三农”精神的深刻体现,而且还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关键环节,其现实意义和社会效益十分凸显。
1. 项目建成后,可极大地提高该村整体生态环境标准,改善该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及种
植条件,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的双重目标。
2. 通过项目的全面实施,可以有效地整合项目区内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质量。并可解
决当地农民就业、致富的问题,实现零散土地整合,优化更新果树品种,扩大种植规模,规范项目区内生态资源的维护,使项目区内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和可持续开发利用,达到珍惜保护利用资源的目标。
3.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增强城市居民对农村、农业的认知和了解,增进城市对农
村、农业的支持,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4. 项目建成后,将建成观光旅游所必具的多用途旅游公路和开通本村至长江水道的致富
路,可解除现有不利的交通状况。
综上所述:该项目的建设对改善农村的经济条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真正意义上帮扶农民走上富康之路,将会起道以点带面的作用,是贯彻执行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具体体现。湖北美好乡村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2013年
第三篇:美好乡村
美丽的小冯中心村
据马鞍山日报消息 核心提示:早春时节,万物复苏。又是一年耕耘时,农民在土地里播种粮食,而含山的美丽乡村建设者耕耘着乡村本身。
在含山,美丽乡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各美其美,产业带动、文旅融合,统筹联动、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依据资源优势打造美丽乡村,催生乡村旅游、发展美丽经济。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美丽乡村的“含山气质”正逐步呈现。
林头镇大彭中心村健身广场
陶厂镇邱蒋陶中心村文化墙
高位谋划,“盆景”转向风景
今年,含山县将完成2016年4个省级美丽集镇建成区整治和4个省级中心村建设,开展2017年8个省级中心村和3个美丽集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将深入推进,全面推开。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含山县始终以科学理念和系统思维抓好规划和建设工作,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突出“点线面结合”,突出规划和建设的全域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突出典型示范,全域统筹推进。该县把县城、镇、中心村、自然村规划有机统一起来,明确细化全县“十三五”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确保提前完成建设96个中心村和7个美丽集镇、整治1607个自然村的“十三五”计划。
围绕生态立县、文旅兴县战略和“全域旅游”的发展定位,含山县突出规划布点的示范性、系统性和带动性。从全域思维、全局视野进行整合、谋划,把美丽乡村建设整体纳入含山北部自然生态、南部历史美食两大旅游板块建设,重点打造“两线两片”。即重点围绕S226、S105两线进行布点带动,北部片区根据大褒禅山景区规划,重点建设昭关、大庙等省级中心村,打造乡村旅游+文化景区的美丽乡村示范区,南部片区抓住太湖山景区创4A、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运漕古镇开发和商合杭高铁站建设契机,重点建设东庄、上王等省级中心村,打造乡村旅游+特色美食+山林生态的美丽乡村示范区。
2016年10月,随着含山县获批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正将美丽乡村的生态、文化、美景、美食和旅游资源不断整合,融入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中。
环境整治,乡村披上靓装
林头镇美丽乡村大彭中心村溪流
走进含山县林头镇青龙村大彭中心村,在村入口处一座醒目的门楼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村民们自发筹资近30万元,于去年12月建成的高9.95米、宽12.95米门楼。大彭村进村新铺的柏油路上,新施画了道路交通标线,所有村居房屋的外墙粉刷一新,村庄环境整洁干净,中间还有潺潺流出的溪流,远处是连绵的西塔山,绿意浓浓,风景美不胜收。林头镇青龙村党总支书记王伟说:“大彭村本身依山傍水,地势北低南高,自然环境很好。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修建了户户通水泥路,铺设了1100米柏油路,对村庄房屋外立面进行了统一改造,拆掉了很多小茅厕,新建了3个公厕,对各种杂乱管线进行升迁改造,铺设了2200多米雨污水管网,建设了污水处理站,对村庄进行绿化等,共投入600多万元,村庄环境有了大变样。”
在村庄卫生保洁方面,含山县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并和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创建相结合,建立了县、镇、村层层督查考核机制,通过督查考核,严格兑现奖惩,不断完善“户集中、村收集、镇(园区)转运、县处理”的推进机制,实现了农村垃圾治理全覆盖,促进了村庄环境整洁干净。
在推进美丽集镇建设上,含山县对不在城的7个集镇全面实施“两治理两加强”(治脏、治乱,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加强城乡办公场所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并综合考虑各镇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多重因素,打造各具魅力特色的工业强镇、旅游名镇、商贸重镇和现代农业特色镇。今年元旦,运漕镇历史文化陈列展正式对外展出,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去参观。这是运漕镇利用新修复的李鸿章当铺,投资150万元,开设的运漕历史文化陈列展。随着运漕镇引入上海多创公司投资古镇开发,开展古镇核心区17亩文化创意园项目建设,建成了小北门入口老街牌坊和1万平方米的公租房等,以及运漕老街成为3A级景区,千年古镇的环境面貌正不断提升。
文旅融合,致富路有奔头
游客采摘草莓
2月9日上午,在含山县梅山行政村张齐中心村,今年69岁的村民齐业元正在和十多名村民一道,为国华农业公司草莓园道路两侧进行松土,过几天还要载上花籽。他笑着向笔者说道:“我和老伴都在这工作,每人每月有3000元收入,加上将10亩田租给公司,每年又有6000多元租金收入,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这样的日子真是幸福。”
春节以来,来张齐村国华农业公司采摘草莓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游客还来自周边其他省份。自2013年国华农业公司在张齐村创办以来,目前各种种养殖面积达3000多亩,投资近7千万元,不仅在创建生态农业上走在全省前列,而且聘用了260多名村民,带动了张齐村及周边村民增收致富。公司董事长陈善国说:“我投资农业就是要带领农民共同致富,提高农产品效益,公司每年都有30%的新品种推广,去年开始还种植了国产草莓品种„小白‟等,由公司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实施的辣椒系列品种选育与推广项目,刚刚荣获了农业部颁发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成果奖一等奖。” 在含山县祁门村吴庄自然村,一直在外做外贸生意的鲁华霞去年5月回乡创办了家庭农场,投入100多万,租种了150亩土地,开展草莓、火龙果、车厘子种植。去年12月,她的草莓园喜获丰收,目前已经有十几万元的销售收入。她还经常在微信上推广她新种植的草莓,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采摘游玩。鲁华霞说:“回家创业首先是思乡心切,现在家乡投资环境也很好,人也很亲切,今后还想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近年来,随着不少在外创业有成的村民回乡创业,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村环境的改变,土地集中经营规模效益,也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含山县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原则,坚持“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发展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借助开展“含眉采茶节”、“褒禅山户外旅游节”、“老鹅汤美食节”三大节庆活动,打好乡村旅游推介牌,带动村民致富。目前已有张齐村国华采摘园、大彭村千亩经果林、大庙村洪家农庄等文旅融合产业的典型。
文化引领,营造文明乡风
林头镇大彭村农民文化乐园看戏曲 今年1月20日,含山县环峰镇梅山村第三届迎新春文艺汇演活动在张齐中心村文化大舞台精彩上演,广场舞、庐剧、含弓戏、歌曲等表演丰富多彩,百余名村民观看了演出。而为梅山村的“春晚”进行策划和组织的,就是该村文化能人齐俊,他已经组织策划了三届梅山村“春晚”,还被评为县乡土文化创作人才。春节前,在祁门村举办了第二届“祁门麻油杯”卡拉ok大赛,从策划、组织、主持人、参赛歌手等都是村民自己,为村民送来了文化大餐。春节前后,含山县不少村自发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结合县、镇送文化下乡活动,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
2月9日晚上7时左右,在运漕镇耿庄中心村,51岁的张华妹便带领20余名村姐妹们在村广场上跳起了广场舞。“现在每天晚上都是跳舞代替了打麻将,”她指着刚建的大舞台和文化广场,说道:“美丽乡村建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现在跳舞有舞台、健身在村内、公厕干净又方便,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像耿庄村一样,在含山县乡村,运动健身、跳广场舞等活动越来越普遍,而赌博、迷信活动则少了很多,一些不良习俗也在悄然改变。
春节期间,在运漕镇三台村耿庄中心村文化礼堂就举办了3场婚庆喜宴,今年为儿子举办订婚喜宴的村民张香和一直在上海务工,几年前,文化礼堂建设时,他作为发起人之一还赞助了1万元。张香和说:“在这里举办喜宴,村民们就近很方便,村里人自己烧菜,东西好吃又干净,相比在外面费用还少了不少。”三台村村主任张正文介绍道:“自2013年文化礼堂建成以来,村里红白喜事都不出村,改变了婚丧事宜大操大办,得到村民的欢迎拥护。”如今,在含山县建成的村文化礼堂或文化活动室的,不少都一堂多用,很多成为农民就近节俭办婚丧事的首选。
今年春节期间,在林头镇青龙村大彭中心村,村理事会会长彭祥加组织理事会成员,向村民们宣传少放或不放爆竹烟花。彭祥加说:“燃放烟花爆竹一是产生了不少垃圾,二是可能引发一些危险,三是还花了不少钱,少放或不放,多开展有益活动更好。”
逐渐增多的文娱活动、节俭办婚丧事、减少燃放烟花爆竹等移风易俗新变化正逐渐融入含山乡风文明中。“美丽乡村建设改变的不仅是乡村外貌,更是村民的思想文化,要加强文明乡风培养,注重建管并举,达成内外兼修。”含山县负责人这样说道。
环峰镇美丽乡村大庙中心村
第四篇:乡村振兴精神先行
解放思想,乡村振兴立论
感谢主席,我方观点认为,乡村振兴必须精神先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总书记在马庄村考察时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首先,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中国共产党人在97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一系列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其次,理念的引领是必须的。实现乡村振兴,要切实从广大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要出发,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入手。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差异性,迫切需要理念的创新,精神先行。例如,一些地区、部门、单位由于思想不够解放,在具体工作上简单的照抄照搬,复制城市乃至外来的设计理念显然无法与乡村既有的村容村貌以及实际的日常生活相匹配,这不仅无法产生一种理想状态中的“美丽”效果,也无益于村民的日常生活。适得其反,致使村民哀声怨道。
再次,乡村振兴是由主体地位所决定的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只有先提高农民素质,点亮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积极投身于建设美丽乡村中去,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良性循环。忽视了农民主体地位,是要犯错误的、是要走弯路的。不少地方,舍弃了维系乡村凝聚力的传统文化,造成人心涣散,基层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下降,各种丑陋黑恶势力沉渣泛起,犯罪率明显上升,更谈不上经济发展。缺乏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等、靠、要”的严重思想现实,甚至几千年来形成的“小农意识”,致使经济社会停滞不前。不解放思想、不能精神先行,何谈乡村振兴。
第五篇:乡村振兴,辣椒先行
乡村振兴,辣椒先行
2020年作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年,对于未出列县区是完善基础设施、保障住房、饮水、教育、医疗,强力补短的最后一年。播州区乌江镇作为已出列地区更是极其关键的一年,强化巩固脱贫成效,继续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要致富,先修路”,乌江镇已全面实现组组通公路,户户通道路,全镇x个产业示范基地已完成所有机耕道路建设,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辣椒作为播州区大力发展产业,政府对种植辣椒的精准扶贫户给与400元/亩,非贫困户200元/亩的政策补助,充分调动群众在家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大力开展培训,强化农业生产技术。播州区乌江镇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以固定讲习、流动宣讲的模式,对种植大户进行技术培训,讲解辣椒种植、管理技术,规范辣椒种植程序,实现标准化生产,力争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产业发展离不开群众的勤劳苦干。春雨过后,正是辣椒地膜覆盖的最佳时机,近期由于雨水频繁,对辣椒地进行覆膜能够起到保湿增温,提高辣椒苗的成活率,还可以减少杂草和病虫侵害,促进辣椒苗的生长发育。乌江镇坪塘村的辣椒种植大户王世强等人,为了辣椒有个好收成天还不亮就带着媳妇儿子到山头上,对辣椒地进行翻犁与覆膜。经各位农户辛勤的劳动,坪塘村大水井辣椒种植示范点俨然形成了由薄膜覆盖的白色画卷。
产业发展离不开农业市场的蓬勃发展。进入新时代,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已经从过去的“为吃而生产”转变到“为卖而生产”。播州区作为“全国辣椒产业十强县”、“中国辣椒之都”、“全国辣椒标准化示范县”,拥有老干妈、新佳裕等辣椒加工企业做引领作用,辣椒种植不仅销路有保障,而且价格不菲。2019年未经加工的新鲜辣椒能够卖到每公斤24元,乌江镇2020年计划种植辣椒2000亩,预计产量500000公斤,产值1200万元以上,将惠及贫困户xx户xx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