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09重庆华侨华人合作交流会
由國僑辦暨重慶市政府主辦全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協辦
“2010華僑華人重庆合租交流会”隆重举行
黃奇帆市長精闢介紹重慶市經濟建設和優越投資環境 泰國江浙滬總商會主席錢湘麟及
方龍珠應邀出席
由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和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全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協辦的“2010華僑華人重慶合作交流會”於2010年9月23日至26日在中國美麗富饒的山城-重慶舉行。25日上午,在“相約重慶、創新發展、合作交流”的主題下隆重開幕。泰國江浙滬總商會主席錢湘麟,副主席方龍珠應邀出席了此次盛會.開幕儀式上,國務院僑辦任啓亮副主任致歡迎詞,對於遠道而來的各國嘉賓表示了熱烈的歡迎,并希望通過此次盛會為重慶的發展帶來新的商機,加快對重慶的發展建設。
重慶市黃奇帆市長對於重慶的未來做了極其精闢的分析,特別是他所提出的“五個重慶”的主張,即“森林重慶”“暢通重慶”“宜居重慶”“平安重慶”“健康重慶”讓人印象深刻。“五個重慶”也在迅速的增强着重慶經濟建設与精神文明建設的競爭力和重慶作為西南經濟發展的中心城市的地位的提升。讓與會者感動的是,黃奇帆市長講話中如數家珍般列舉大量的各種各樣關於重慶經濟建設的資料,通過這些資料的介紹,無不彰顯了重慶這座山城的無比魅力。對於黃奇帆市長的講話大家給予了雷鳴般的掌聲。
24日下午,大會還分別舉行了以下的分組會議:(1)海外高層次人才重慶企業交流會(2)西永微電子項目對洽會(3)僑資企業投資重慶項目洽談會。最後大會還舉行了簽約儀式和成果新聞發佈會
此外,與會代表於26日还統一出發參觀了兩江新區中相關的商務區,即江北嘴中央商務區、兩路寸灘保稅區、長安福特汽車廠、IT產業區、西永微電子區和大學城等。參觀過後與會代表無不讚歎重慶經濟之高速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重慶市位於中國西南地區文化中心,是繼北京、上海和天津之后中國政府成立的又一個直轄市。面積82,400平方公里,有四十多個區縣,相当于泰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但總人口達到了4,257萬,相當於泰國人口的一半,人力資源相當豐富,開發空間無限。
通過此行,江浙滬總商會錢湘麟主席表示,希望泰國的朋友們有機會不要錯過去重慶參觀考察和投資洽談。
照片說明:
1. 江浙滬總商會副主席方龍珠,重慶外事僑務辦公室副主任劉光明,江浙滬總商會主席錢湘
麟
2. 江浙滬總商會主席錢湘麟,副主席方龍珠贈送紀念金盾予重慶市副市長和重慶市外僑辦主
任郝明
第二篇:华侨华人分布
华侨华人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
2010年NO.4 研究与探讨 作者:庄国土 等
按:为加强侨务理论基础研究,国务院侨办在组织2007—2008课题中先后立项7个相关课题,厦门大学庄国土教授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对东南亚、À¬美、中东、中亚等地区华侨华人分布状况与发展趋势进行了较为科学的估算,并预测分析了华侨华人人口分布状况与发展趋势。现摘编如下,供参阅。
目前,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约4543万。
就整体而言,近30年来海外华侨华人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数量的迅速增长和教育及¾¬济水平快速提升。近年来,由于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新移民的大量增加,加上海外传统华社人口的自然增长,海外华侨华人数量已有较大增幅。而相对于老移民,新移民的教育水平和¾¬济实力有较大的提高。新移民中,有近1/3为来自港台和中国大陆的留学生及其眷属,与老移民多为农民有根本差别。
二是世界华侨华人分布状况发生变化。世界华侨华人高度集中于东南亚的格局已被大规模的新移民所改变。现今东南亚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比例降为73%左右。北美华侨华人多达530万,2007年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近12%。欧洲华侨华人200余万,2007年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近5%。华侨华人聚居区几乎遍及全球各大洲的各个国家,尤其是À¬丁美洲、非洲和中东各地,现在也出现多个华侨华人聚居区。
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移民通常被称为新移民。在中国新移民潮中,东南亚并非移民的首选目的地。从改革开放初期到199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是中国新移民的主要目标。随着199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国家对外国移民日趋严厉的限制和中国与发展中国家¾¬贸关系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前往发展中国家寻求商机,并定居于当地。这些新移民,其出国动机、教育程度、¾¬济能力、职业结构和定居状况和老移民有较大不同,他们具有学历高、有一定¾¬济能力、流动性大和来自全国各地等特点。大陆新移民中有相当大比例是高学历者,本身就是社会精英或潜在精英。来自港台的新移民大部分也具有高学历。他们移民的动机并非谋生存,而是求发展。依出国目的、途径和职业结构,中国大陆新移民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留学生。二是非熟练劳动力,他们主要以亲属团聚理由申请定居身份,少部分人则选择非法途径前往海外定居。三是商务移民,包括投资移民、驻外商务人员和各类商贩。四是少部分留居当地的劳务输出人员。至2008年,中国新移民数量可能达958万。其中,来自港台的约160-170万,来自中国大陆的约800多万。
表2 2007£¬2008年中国新移民数量估计、分布和职业构成(单位:万人)
一、亚洲的华侨华人与新移民
1.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与新移民
东南亚是世界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区。到2007年,东南亚华侨华人总数约3348.6万,包括约250多万的新移民及其眷属,约占东南亚总人口的6%,约占全球4543万华侨华人总数的73.5%。
表3 东南亚华侨华人分布及在当地人口中所占比例(单位:万人)
*文莱新移民可能仅数百人。
印度尼西亚
印尼是东南亚,也是全球华侨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现今,印尼华侨华人总数应当在1000万以上。由于印尼缺乏对华人人口的全面普查,且印尼华人有相当大部分同化于当地人,故关于印尼华侨华人人口数量的估计差距很大。但如以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推估,再与较有权威性的印尼官员或专家的估算印证,大体得出2007年印尼华人约为960万。加上来自福建和其他地区的新移民、劳务输出人员,以及印尼数以万计的台商及其眷属,可推估印尼华侨华人约1000万人。
泰 国
与印度尼西亚一样,泰国华侨华人数量大且特别难以估算。按泰国华人自然增长率与全国的人口增长率大体相当、泰国华人占泰国人口10%来估算泰华数量,再加上近20年涌入泰国的新移民,则2007年泰国华侨华人约有700万人。但华泰混血儿数量很大,如果他们大批认同华人身份,则这个估算数据可能偏低。
马来西亚
据马来西亚统计局数据,2006年,马来西亚人口约26 64万人。如按2004年华族占总人口23.7%的比例,2006年华人共631.37万。如加上尚未加入马来西亚国籍的中国新移民以及中国劳工,2006年马来西亚华侨华人总数约在645万。
新加坡
新加坡华侨华人人数的总和,应当是新加坡华族人数和定居的外国人中的华侨,以及中国劳务人员的总和。截至2007年6月,新加坡华族约277.5万。如加上暂住居民中的华人,则新加坡的华侨华人总数约在353.5万人。
缅 甸
对缅甸华侨华人人口数量的估计分歧最大,主要涉及对近20年进入缅甸的中国新移民数量的估算。综合各方面信息,截至2007年底,缅甸华侨华人数量估计可达250万。其中,中国新移民及其后裔当在110万人以上。
2.东北亚的华侨华人与新移民
日 本
截至2008年底,在日中国人登录者达655,377人,比2007年增长8.0%。在日中国人已超过在日韩国人和朝鲜人数量,跃居外国人榜首。此外,已取得日本国籍的华人总数达110,135人。在日中国人主要聚居在东京首都圈,高达290,287人,占在日中国人登录总数的44.30%。
韩 国
195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韩国的华侨华人数量总体上保持在2-3万人的水平。中韩建交以来,大量新移民进入韩国。韩国2009年6月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居住在韩国的中国人已达587,481人。其中朝鲜族人为376,563人,占在韩中国人总数的64.1%。来自中国大陆的汉族人为179,954人。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华侨华人为26,977人。
1991-2008年间,加入韩国国籍的中国大陆侨胞共有67,875人(其中朝鲜族人48,516人)。在韩国的中国留学生也迅猛增加,至2008年末已达到56,197人(其中朝鲜族留学生3775人)。
3.中亚地区华侨华人与新移民
课题研究显示,中亚国家约有60万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哈萨克斯坦有侨胞约30万人。其中维吾尔族约22万人,回族约2万人,东干人约5万人。吉尔吉斯斯坦现在约有各族侨胞16万人。其中,维吾尔族约4万人,回族(含东干人)约10万人,汉、哈萨克、乌兹别克、柯尔克孜各族约2万人。
二、中东地区华侨华人与新移民
中东华侨华人总数超过40万。其中伊朗华侨华人3000-4000人,以色列的华侨华人10000-25000人,埃及4000-5000人,阿联酋10万-15万人,沙特阿À¬伯15万-18万人,土耳其6万-8万人,中东维吾尔华侨华人有20万,哈萨克族华侨华人2.5万,回族华侨华人2万,汉族华侨华人15万。
三、美洲的华侨华人与新移民
由于1980年代以后中国新移民的大批涌入,导致美洲地区尤其是北美地区华侨华人数量的激增,使该州成为华侨华人数量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中国人移居À¬美至少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但大批中国人移居À¬美还是近十多年的事。据估算,整个美洲地区华侨华人约有630万(新移民350万),其中北美约有530万(新移民275万),À¬美约有100万(新移民75万)。
1.北美地区的华侨华人与新移民
美 国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8年9月公布的2007年社区普查数据,2007年美国常住人口中,华人人口达353.8万多人,是亚裔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族裔。非美国本土出生的223万华人中有132万已入籍,尚有91万没有入籍。加上未计入的中国台湾地区华人,美国华人总数几近400万。
根据庄国土教授主持的《华侨华人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美国华人人口数量由1960年24万,1970年43.5万,1980年81万,1990年165万,至2000年增加到288万(含华裔),几乎每十年•¬一番,2007年更是达到353.8万人,增长十分迅速,新移民约占一半。美国华人已遍布美国的53个州,华人分布呈现大聚居、小分散的状态。加州是华人居住最集中的地区,其他如纽约州、新泽西州、伊利诺伊州、马萨诸塞州、德州、宾州、华盛顿州等也是美国华人较集中居住的区域。
加拿大
截至2006年5月16日,加拿大华裔人口为1,216,570人,占全国少数族裔总人口的24%,全加总人口的3.9%,是仅次于南亚裔的第二大少数族裔。如加上未进入统计者和无合法居留身份者,加拿大华侨华人人数当在130万以上。目前仍保留中国国籍(包括港澳居民)的人数为226,025人。保留中国台湾地区户籍的人数为33,720人。大多伦多地区有486,330名华裔。大温哥华地区有华裔人口381,535人,显示华裔移民高度偏好聚居于大多伦多和大温哥华地区。
2.À¬美地区的华侨华人与新移民
截止到2007,À¬丁美洲华侨华人约在100万人左右,其中新移民约75万人。À¬美华侨华人的来源多为广东和福建,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华人从1960-70年代开始移民À¬美。
四、大洋洲的华侨华人与新移民
大洋洲华侨华人总数约为95万人,其中新移民约为60万人。据澳大利亚统计局及新西兰统计局2006年人口普查资料,截至2006年8月8日,澳大利亚华人人口为66.989万人。截至2006年底,新西兰华侨华人数量已达147,570人。塔希提有华侨华人3万余人,巴布亚新几内亚大约5000人,所罗门群岛大约1000人,斐济现有华侨华人5000余人。
表4 À¬丁美洲华侨华人人口统计表(1995-2007)
澳大利亚
根据澳大利亚人口普查资料,截至2006年8月8日,澳大利亚华人有669,890人。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有206,590人,来自中国香港的有71,793人,来自中国台湾的有24,371人。据澳大利亚移民部2009年2月公布的《2007-2008移民人口流动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估计出生于中国大陆的新移民有281,009人,出生于香港的新移民86,320人,出生于台湾的新移民31,123人,比2006年人口普查时的人数又有显著增加。该报告还称,截至2008年6月30日,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31,511人,排名第二。
新西兰
据新西兰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人口普查资料,华人是新西兰人口增长最快的族裔之一,已成为亚裔中最大的移民群体。截至2006年3月7日,华人人口已上升到147,570人,已占新西兰人口总数的3.7%左右。以出生地分析,两岸三地新移民共有96,564人,占新西兰华人总数的65%以上,其中出生于中国大陆者78,117人,出生于台湾者10,764人,出生于香港者7,683人。
五、欧洲的华侨华人与新移民
欧洲华侨华人总数约为215万人,其中新移民约170万人左右。另外,中国在欧洲的留学生已达到17万人。欧洲主要国家华侨华人人口分布情况为:法国和英国各约55-60万人,意大利26万人,俄罗斯20万人左右,西班牙16万人,德国15万人,荷兰12万人,爱尔兰约7万人,奥地利3万多人,匈牙利约2万人,葡萄牙1.5万人左右,捷克4000多人。
法 国
根据2008年初法新社报道,法国有60多万华人,大半集中于大巴黎区。来自浙½¬的中国移民约占60-70%。另按保守数据估计,法国华侨华人的数量约为55-60万人。大巴黎区是全欧洲最大的华侨华人聚居地,法国华侨华人一半集中于此,其余散居在马赛、里昂、里尔、波尔多、南特、斯特À¬斯堡等大城市。
截至2007年底,在中国驻法大使馆教育处登记的在法留学人员总数为19,210人,若加上未登记的自费生,在法中国留学生约为4-5万人。
英 国
英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1年4月29日,英国华人人数约为247,000人。2008年初,英国华夏文化Ь会会长贝学贤先生认为,据不完全统计,英国有五六十万华人、华侨及留学生。英国华人人数估计为55-60万人左右,这包括新老华侨华人和留学生等。根据英国内政部公布资料,1991-2008年间,共有143,500名香港移民加入英国国籍。
俄罗斯
俄罗斯的华侨华人以新移民为绝大多数。俄罗斯的中国人以¾¬商为主,流动性很大,其数量难以估算。据俄方统计,真正拥有俄罗斯长期居留身份的新华侨华人只有不足万人,其余二三十万人大多是有劳动许可证的暂住中国人,他们以¾¬商为主。据俄联邦移民局官员介绍,目前有23.5万中国人在俄罗斯办理了暂住手续,而10.3万人是根据俄罗斯企业的劳动配额暂时在俄罗斯工作。俄总统办公厅副主任谢•普里霍季科称,常住俄罗斯的中国公民不超过20万。
意大利
2008年1月,意大利Ismu(多民族活动与研究)基金会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华人移民总数增加到约26万人。中国新移民主要来自浙½¬省,占意大利华侨华人总数的69%左右,另有15%的华人来自福建省,只有7%左右的华人来自中国北部地区。
中国新移民主要聚集在伦巴第、托斯卡尼和À¬齐奥地区。米兰是意大利华侨华人最多的城市,也是欧洲第三大华人社区,现有华侨华人约6万人。普À¬托有将近3万名华侨华人,绝大多数为浙½¬温州、青田籍人。
六、非洲的华侨华人与新移民
1990年代以后,中国人开始大量涌入非洲,华侨华人已遍布非洲53个国家。目前,关于非洲地区华人人口说法不一,相差较大。近年来,中国人更大规模涌入非洲¾¬商、务工、留学等,华侨华人数量急剧增加。目前非洲的华侨华人约有55万人,90%左右为新移民,主要是来自浙½¬、广东和福建等地的华商。
南 非
至2006年初,根据南非中华工商总会的统计,南非华人已达20万人,其中来自福建的新移民有10万人,福清人就约达7万人。
南非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约翰内斯堡、比勒陀利亚和开普敦等地,约翰内斯堡是华人最主要的聚居地,集中了南非半数以上的华侨华人。南非华人主要为新移民,以¾¬商为主,从事零售、批发服装和日常生活用品及进出口贸易,从事餐馆、旅游等也为数众多。另外,在南非投资设厂的华商也日益增多。
毛里求斯
目前,毛里求斯有华侨华人4万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左右,半数以上居住于首都路易港。毛里求斯的老华侨华人约有3万多人,以广东梅县地区客家人为主(约占90%),大多已加入毛里求斯国籍。最近20多年来,近1万名左右来自中国大陆(主要为广东、浙½¬、福建和½¬苏省)、香港、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人新移民以投资、劳务或跨国婚姻等方式赴毛里求斯定居及就业。
尼日利亚
尼日利亚现有近5万华侨华人,80%以上是近20年抵达者,3万多人集中于尼日利亚À¬各斯地区。尼日利亚的老侨大多数是香港人,新侨则以浙½¬、福建新移民居多,主要从事纺织、搪瓷、塑料、钢铁、电缆、建材、家具、金属制品、餐饮等行业,开设有100多家工厂和9家集团公司,主要分布于À¬各斯、卡杜钠等州。-
(课题组负责人系国侨办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本文系国侨办2006-2007重点课题)
第三篇:挪威华侨华人概况
挪威华侨华人概况
挪威华侨华人不足万人且移民方式具多样化特点。
(一)人口数量。
根据挪威统计局发布的Minifacts about Norway 2014提供的最新数据,挪威国土总面积为385178平方公里,总人口数为5109056。挪威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对外国移民具有吸引力,根据挪威统计局2014年1月公布的数据,外国人移民挪威以及在挪威出生的外国移民后裔共759185人,其中外国人移民633110人,在挪威出生的外国移民后裔126075人,这些移民群体来自全世界221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亚裔移民(包括土耳其)数量为242699人,是除欧洲移民外的第二大移民群体。
在挪威,来自巴基斯坦的移民最多,超过3万人。截至2013年,在挪威的华侨华人(若无特别标识,本文所指“华侨华人”是指祖籍中国大陆者)及华裔第二代总人数已达9025人,约占挪威总人口数的0.18%(图一)。其中,仍拥有中国国籍的有4715人,占中国移民总数的52.24%,超过半数(图二)。而且,从数据可以看出,移民挪威的中国人数量自1970年以来一直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态势。在这一态势中,自1996年以来,女性人数又持续多于男性(图三)。
(二)移民方式。
早期中国移民进入挪威应该算是劳务移民。一开始,他们从本土或者香港受雇于挪威的船只,从事厨师和杂务等工作。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游历之后,随挪威船只返回挪威,并定居在这里。上岸后的华侨华人,大多仍旧以开餐馆为生。
还有一种是通过婚姻方式移民挪威,通过与挪威公民结婚而移民到挪威的中国女性。
第三种方式是工作留居。之所以用“留居”而非“移民”,是因为这一类人群通过留学海外毕业后找工作而获得工作合同留居挪威,他们中大部分人是在挪威完成硕士或博士学位后,在挪威找到工作,获得留居。也有一部分人在欧洲或者北美其他国家完成硕士或者博士学业后获得在挪威的工作。还有人在国外完成学业后,回国短暂工作一段时间,又寻找机会到挪威工作。
此外还有一种状况:一部分青年人通过中、挪文化合作项目如互惠生(Aupair)等出国后,又申请当地大学,获得学生签证,得以在项目结束后继续留在所在国学习并获得学历。也有一部分青年人在这两年间遇到合适的人结婚获得留居或移民。这种情况,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劳务移民,也不是工作移民。而这些青年人在出国前未必有移民打算,只是在出国后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才有了其他的想法。
二、挪威的中国人社团
挪威全国约有大大小小二十多个中国人社团,其中有规模的包括中华商会挪威分会、挪威华侨华人联谊会、挪威华侨华人妇女联合会、挪威华人促进国家统一联合会、挪威华人学生学者联合会、卑尔根学生学者联合会、特隆赫姆学生学者联合会、斯塔万格华侨华人联谊会等,另外,奥斯陆的中文学校和在卑尔根的孔子学院也是一些中国文化和艺术活动的策划者。
其中,活动最有规律,最方便找寻的,要数各个城市的华人教会。挪威的华人教会属于在香港的北欧华人教会管辖,他们派出牧师到挪威的许多城市去建立教堂、发展会众。一般而言,他们在每个周日都有礼拜活动,对参与者不设门槛。信徒来自各行各业。教会还根据会众的需求设立多种学习班,比如针对初信者的讲经班,针对年轻信众的读经班,针对华裔第二代的语言培训班、特长培训班等。并在每年的中华传统节日组织各种传统活动,吸引教内教外人员。教会的功能有很多,比如为新来者提供帮助等。
挪威华人学者联合会的创立初衷是为从事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士提供可以交流的圈子。所以一开始,希望会员是在高校或研究所进行学术研究的教师或科研人员以及博士、博士后等,但在具体活动中,并不排斥其他职业的人员参与。
卑尔根学生学者联合会是卑尔根较大的华人社团,主要成员是在卑尔根的留学生、访问学者以及从挪威或世界其他地方去卑尔根工作的毕业生。学联的现任会长是一位1986年生人的年轻小伙子,他从挪威克里斯蒂安桑的阿哥大硕士毕业后到卑尔根工作,在寻找住处等方面获得学联的帮助,因此他愿意回馈学联。他表示,学联没有什么组织架构,也没有会员登记注册制度,因此不向会员收取会费,这使得他们无法向挪威政府申请社团资助,每年组织活动都向中国驻挪威大使馆相关部门申请经费。会长也不是靠推选,而是前几任会长及骨干成员提议,获得候选人同意即可。而对于学联事务的处理,也没有相对稳定的机构,虽然会长以下也设立了各种“部长”,但日常事务皆是会长一人说了算。实际上,这是一个较为松散的组织,大家全凭一腔热情服务于留学生。
斯塔万格华侨华人联谊会主要是由在斯塔万格各个石油公司工作的中国人组织起来的。联谊会设会长一名,各种“部长”若干。大家对于协会发展都有很多期待,但无人肯主动担任会长一职,主要原因是各种事务都需要会长出面组织安排,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协会主要在每年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春节等各个节日组织会员及家庭参与活动,活动形式主要是野外烧烤、亲子游园、聚餐等。协会向会员收取每人每年150挪威克朗的会费,并具备向挪威政府申请社团资助的资格。经过十几年的运作,大家对于千篇一律的聚餐类活动都觉得审美疲劳,希望更换一些新的活动方式。目前,协会正考虑策划成立斯塔万格石油专业人士联谊会,希望调动专业人士的力量为中、挪石油行业合作提供协助,同时也为在斯塔万格工作的石油专业人士提供对外接触的机会,达到双赢。
设在卑尔根的孔子学院成立于2007年8月,是挪威唯一一所孔子学院,由挪威卑尔根大学与中国北京体育大学联合承办,因此,除了通常的汉语言教学之外,主要特色是中国武术教学。其中,汉语语言教师从全国各个高校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及在职教师中选拔,武术专业志愿教师则来自北京体育大学。除了卑尔根大学之外,孔院在挪威博德、奥勒松和弗莱卡还有三个教学点。在挪威开展全免费的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志愿教学活动,取得了不错的声誉。孔院主要专注于传播汉语语言艺术和中华传统文化,但当地学联在举办各类活动的时候,也会与孔院联合,以获得资金和人员的支持,把活动办的更加热烈、丰富。
斯塔万格有一个“交谐中国文化语言中心”,是当地华人金宇红于2011年与2012年之交创立的。主要进行汉语言培训,提供语言私教服务。但是到中心学习汉语的挪威人并不是很多,当地华侨华人的孩子则更多地选择教会开设的廉价语言培训班。因此,中心的经营从盈利角度来讲并不乐观。
挪威也有各种同乡会、宗亲会等侨团。据相关人士介绍,一些宗亲会、同乡会的成员只有三五个人或者七八个人,没有太大的组织意义和影响力。
三、问题及分析
(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移民挪威的中国女性数量持续多于男性的原因分析。
关于为什么会出现女性移民明显多于男性的情况,笔者尚未找到有力证据。据了解,可能存在两个原因,第一是中国女性通过婚姻移民挪威的人数增多,第二是挪威人从中国收养的女性儿童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大大多于同期收养的中国男童数量(图四)。挪威统计局2013年6月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挪威公民收养来自中国的儿童51人,比2011年下降22.7%,比2002年下降75.5%。虽然2012年挪威公民跨国收养的儿童人数已经比前两年有所增长,但其数量仍是下降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低值。而继子女收养在经历了两年的下降之后,其数量在2012年有所增长。从2000年到2010年,大多数跨国收养儿童来自中国。2011年大多数跨国收养儿童来自哥伦比亚,但是2012年又是来自中国的儿童占大多数。2012年,在所有被收养的外国儿童中,22%来自中国,17%来自哥伦比亚,13%来自韩国(表一)。
(二)关于认同与融入问题的分析。
在挪威,一些华侨华人讲当地语言,他们对当地的法律法规有比较透彻的了解,而且达到了可以做教师的程度,他们有许多当地人朋友,会在工作中给予帮助和建议,也有私人聚会,但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融入了当地社会,只是找到了令自己舒适的生活方式而已。他们表示即使他们与导师或者团队合作愉快并取得成绩获得认可、得到工作,并不能消除他们认为自己是“外国人”的心态。当然,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其他种族移民也有类似心态。
究其原因,是因为一个人无法从文化心理上得到真正透彻的理解与安慰。他们是在成年以后移居外国,其心理和行为方式有着深深的本国文化烙印,这些会对他们的日常行为产生影响,导致了与当地人的各种不同。理解自己所表达的渴求,只有从熟识的、同种族的好朋友那里才可以获得贴心的安慰。这种错位的根源应该追究到文化背景的差异上去。
(三)挪威华侨华人社团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存在问题。
首先,松散的组织形式无法长期吸引参加者的兴趣。在挪威,有制度有章程有组织的华侨华人社团并不多。松散的组织形式导致参加者对社团活动越来越缺乏兴趣,而组织者的服务意愿也随之不断减弱。
其次,无创新的活动安排也无法激发参加者的热情。许多协会的活动多年来就是“老三样”,吃饭、烧烤、游园。参加者抱怨年年参加一样的活动使人兴趣减弱,而组织者则由于良苦用心不被认可而觉得失落。
再次,社团内部人员之间的私人矛盾会导致社团解体。一些社团开始是由一帮朋友倡议发起,其中的成员之间有着复杂的经济及社会往来,而社团仅仅靠口头约定一些规则,因此,如果其中一部分人因为私人关系导致矛盾,而社团本身又没有制度维持运行,就会导致社团解体。
第四,一些社团有名无实。一些所谓的社团,可能仅仅是几个同乡或者朋友相聚提议发起,也许就只有三五人或七八人。他们的发起是有善意的,也不乏有人给自己安排个“会长”之名。
2.解决对策。
社团的组织者和参加者对这些弊端都十分了解,他们其实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努力维持社团的良性运转。比如,卑尔根学联现任主席认为,做社团要有奉献精神,要有感恩回馈的精神。针对创新活动方式的问题,斯塔万格华侨华人联谊会提出在联谊会之外创立石油专业人士协会,倡导大家一起讨论、合作研究专业问题,并寻求拓展机会。
(四)关于留学生与社团。
本文作者所采访的留学生中,所有人都说自己没有加入过任何华侨华人社团,他们只是参加过一些华侨华人社团组织的年节活动。
各地的学生学者联合会组织活动,参与者绝大多数是留学生。他们也有QQ群等联络圈子,大多数留学生出国后都创建了自己的网络页面,拥有众多好友,并加入了相应的“小组”。
留学生具有短期性和流动性。他们学习两三年之后,就面临去哪里就业的问题。因此,对他们的组织有一定的难度。■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助理研究员)
第四篇:华侨华人博物馆参观心得
侨乡魂,共传承
来到江门之前,无论是对江门还是对五邑地区我都没有过深的了解。踏入境内,感受到的是这一片土地结合中华文化、华侨文化的全然不同的文化气息,淳朴自然、浓厚温存、而又备具新鲜感。片面的了解后,仅仅悉知,五邑地区是广东省内著名的侨乡,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广大江门籍的侨胞遍布,其对侨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谓首屈一指,引以为傲。是该走进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了。
或许是因为难得的视觉冲击,又或许是因为地处空旷的自在感丛生,复古怀旧交杂现代耸立的整体建筑外型让人眼前一亮,有难以言说的赏心悦目。我想这就是江门的魅力,侨乡文化的魅力,既有走出本土的创新和发展的绝妙构思,也保存着驻地传承遗世精髓的翩翩倩影,相互交融又不觉排斥、各显特色又亮点罗列。
这是一个综合性华侨华人博物馆,分了6个主题展馆,展馆所命之名韵味悠长,按照金山寻梦、海外创业、碧血丹心、侨乡形成、侨乡新篇、华人之光的历史发展时间顺序展现在游众面前,精彩纷呈。整个展馆以文物为展示主体,装潢和布局都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手段,以配合文物、文字的展示。
入馆后同学们都先后散开去,各自观赏学习。这个博物馆最奇妙之处就在于,它的包容性极强,能让来自五湖四海、性格各异、对这座城市尚存陌生的诸多学子都找到自己专注的文化模块学识。我亦沿着木质的梯道而下,感受展馆所展现的侨乡文化发展的魅力。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海外创业展馆,展馆外形为一船舱,入口即为舱底,入内能直接感觉到展馆的大幅度晃动,宛如置身海上,风浪同行,漂浮不定,船舱木质壁上都是电脑制的展品。这是运用声动、光感、电变化等新时代的技术和影视技巧,将海外创业这一主题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览客面前。另一方面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物和华侨历史进行阐述和解读,增强动感和互动性;而在碧血丹心展馆,则以一副夕阳红砖色大字提凿刻书“碧血丹心”四个大字,暗灯交错辉映。在大字的周围,这个面积较大的展馆则是展示了各种华人的碧血丹心史实,文字、图片都镌刻在了玻璃壁中,形成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记忆,让众客感染颇深。
如此,在整个博物馆里,不仅可以直观了解宏大的五邑华侨历史,还可以感受到穿越氛围的时代特色。最让人惊叹的便是馆藏所存的文物了。像新宁铁路、早期五邑地区建筑的呈现,其中包括裁缝店、中药铺、杂货店、电话亭、报社等,反映的便是多年前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华侨归乡给这个地区带来的变化。说起来倒是与早些时候的上海、香港的建筑风格有些类似,是不及今日的科技先进的,却是繁华充实的、详略有秩的、稳步发展的,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便是古色古香又赶着与时代并进的年华痕迹,缅怀了时光;而在各个廊道玻璃壁中展示的各式出国口供簿(纸)、华侨书信、银信(侨批)则是微微泛黄,字体龙飞凤舞,与现今我们所书的文字有微妙的笔风之差,不禁啧啧感叹当年华人们的绝代风华;另外,馆内还展示了五邑海外社团、筹款抗日、航空救国、各类华侨证照及华侨融入当地社会生活过程的实物、史料,更者,还有清朝后期华侨的出国护照——迄今为止最早的华侨护照、清末海外寄回五邑的账本、民国时期孙中山铁路计划图等历史遗留的及其珍贵的文物。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都说,五邑地区的华人华侨博物馆不仅有量大的特点,精品率还极高,果真是值得我们参观学习的宝贵文化财富!
这趟行程毕后,我无疑是心潮澎湃的。短短一日,对江门、对华侨文化,我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这座城市也有了更深一层的喜爱和向往。华侨华人博物馆中所展现的不仅是五邑地区的历史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传承文化精髓的一部分。这些文化优质而先进,朴实而铅华,简单地就能和时代发展水乳相融、齐头并进。而我们正是在这样不断传承的文化的熏陶之下,才成长、培养出自强、果敢的华夏魂。至此,我们更应乘浪御行,深入地接触、学习、感受、发展,以更好地传承发展华侨文化,为其注入富有青春的激情和动力!
第五篇:关于加强华侨华人新生代工作的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晋江作为全国著名侨乡,联侨情,打侨牌,借侨力,闯出了独具侨乡特色的振兴之路。晋江今日的辉煌,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侨乡优势的充分发挥。随着华侨华人企业的~交替,华侨华人新生代迅速崛起。新时期,面对侨务工作新形势,加强华侨华人新生代工作对于我市进一步发挥侨乡优势,实现更高平台的更快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我市侨情特点和开展华侨华人新生代工作的主要做法
据2003年侨情普查数据,我市共有旅外华人华侨、港澳同胞1280113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尤以菲律宾、香港为最。全市共有旅外社团363个,其中,市、镇、村级同乡会组织257个、文化团体45个。另有由晋江人组织、参与或担任主要职务的宗亲团体61个。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以来,全市侨捐公益事业金额累计达12.6亿元,其中,个人捐资超亿元的有2人,超千万元的有23人,超百万元的有200多人。90%以上的村落都接受过旅外侨亲的捐赠,几乎所有的学校、公立医疗机构都不同程度地接受过海外侨亲的捐赠。可以说,晋江旅外侨亲是促进晋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晋江城市建设注入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内涵。近年来,随着老一辈华侨华人年龄的增大及在事业上的逐步淡出,华侨华人新生代开始走向前台,有的学有所成,有的已进入侨居国、侨居地区主流社会。在华侨、华人财团和华侨、华人社团领袖中,二、三代华侨华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家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日益增大。
在开展华侨华人新生代工作中,我市以访乡观光、寻根谒祖、联谊交流、考察学习作为四大抓手,侨务工作的领域和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一是以乡情为纽带,强化归属感。注意发挥老一辈华侨华人、华侨华人国内亲友的桥梁作用,通过“老带新、内联外”的形式,引导华侨华人新生代“常回家看看”。近些年,促成了菲律宾江夏黄氏宗亲总会青年回国商务考察团、菲律宾宿务侨领后代访华团以及旅外知名人士陈永栽、施至成、李昭进、郭文梯、王金炳等家族回乡团,热情接待了多批青少年假期回国观光考察团,在华侨华人新生代中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在协助晋江籍华侨华人寻根认祖方面,每年都有近10例成功的例子。
二是以文化为纽带,强化认同感。把中华文化、地域文化的宣传、推介和教育作为加强华侨华人新生代工作的重要内容,让华侨华人新生代进一步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让他们增强作为中华民族成员的自豪感,增进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注重加强与海外华文学校的联系,在提供华文教材和培训华文教师等方面提供帮助。提供信息、积极协助华侨华人新生代到祖国留学或接受华文教育、进行短期培训。精心组织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活动,让他们了解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2002年至今举办了5营近200人次的海外青少年夏令营。
三是以友情为纽带,强化亲近感。注意邀请华侨华人新生代回乡参加各类庆典活动、联谊活动以及文化、体育、商务等各方面的交流活动。在华侨华人新生代回国进行各种活动中,热情接待、精心安排,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内外晋江人之间的联系交友活动,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团市委、妇联等群团组织,从各自工作对象出发,与海外华侨华人新生代间开展了一系列的联络联谊工作。市侨联还拟筹建青年委员会,加强和密切与华侨华人新生代的联系。
二、加强华侨华人新生代工作的现状分析与思路探讨
当前,我市侨务工作主要秉承“巩固老朋友,广交新朋友”的做法,在重点做好老一辈华侨华人工作的同时,努力拓展华侨华人新生代工作。但是由于对开展华侨华人新生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全市对如何加强华侨华人新生代工作缺乏统一、长远的规划和构想,加上各涉侨部门的职责任务不够明确,交叉工作较多,手段比较单一,内容稍显单保同时,由于华侨华人新生代基本在海外出生,从小接受非本土教育,对祖国的认知不多,接受中华文化影响相对较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明显不如老一辈华侨华人强烈。他们大多接受了“落地生根”的现实,淡化了“落叶归根”的观念,对家乡的感情远不如老一辈深厚,有的青年人甚至对老一辈华侨将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用于兴办家乡公益事业的举动都感到不很理解。大部分华侨华人新生代在投资兴业方面,对经济效益的考虑远甚于本乡本土的概念,加之各个地区对侨的资源的争夺如火如荼,侨乡的亲缘关系优势、地区性优势正逐步为利益考量机制和侨的资源共享性所冲淡。因此,以传统的侨务工作方式方法开展华侨华人新生代的工作面临严竣挑战,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谋划、创新方式、丰富内涵,切实加强华侨华人新生代工作。
(一)拓宽交流渠道,让华侨华人新生代常听乡音、维系乡情,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各种经贸、文教、体育、艺术等交流活动和重大节庆活动,加强与华侨华人新生代的联络交往。选派乡土艺术团体,到主要侨居地为华侨华人进行演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家乡风土人情;进一步做好老一辈华侨华人及其国内亲属的工作,发挥其传帮带的作用。多采取入户访视的办法,以串串门、拉家常的形式,侧重关心和了解新一代的各方面情况,争取直接与华侨华人新生代交流的机会;注重做好本市出国留学生的工作,有意识地举荐一些有一定活动能力的留学生参与当地华侨华人社团组织,以同龄人做同龄人工作的方式,加强与华侨华人新生代之间的联系;要积极为国内旅行社与海外社团间牵线搭桥,大力促成海外社团组织青少年返乡观光考察团或以寻根之旅为主题的旅游团,动员老一辈华侨华人经常带他们的子女一起回家乡看看。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在华人华侨新生代间进行宣传,让其更直观和准确地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发展变化;加大宣传力度,精心制作和利用各类画册、书籍、音像作品、乡讯刊物等宣传品,经常性邮递海外,扩大宣传;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建设、管理好面向华
侨华人的专门网站,利用这个平台,及时反映晋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重点宣传晋江籍华侨华人新生代的风采,收集侨情信息及对家乡建设发展的意见建议,开展网上为侨服务工作。
(二)创新工作方式,丰富侨乡人文内涵,搭建联系华侨华人新生代的新桥梁
加强调研分析探讨,多方面收集资料,大力拓展交往的广度和深度,积极组织一些契合青年人性格特点和生活背景,直接面向华侨华人新生代的活动。如在原有的一些恳亲会、座谈会等形式的基础上,举办一些类似于“嘉年华会”形式的活动。探讨举办“晋江华侨节”,在举办形式上,可采取几年一届独立组织或在原有的“晋江慈善日”、泉州元宵节传统民俗活动等节庆活动的基础上,每年同步结合考虑安排文体赛事和活动、武术汇演、民俗表演、花车巡游、联欢活动、华侨华人新生代论坛等。让各地的华侨华人以侨居国或侨居地区的名义组团参加社团乡亲踩街等一系列活动和各类赛事,提供机会让海内外晋江人欢聚一堂,促使华侨华人新生代尤其是青少年热衷于返乡参加节庆,使“华侨节”成为晋江城市的一大特色,为侨乡文化注入新的内容;大力收集、整理史料,加强晋江华侨史的研究,在晋江博物馆开辟反映晋江华侨华人创业足迹、发展历程及爱国爱乡善举的华侨华人史展馆,丰富侨乡文化内涵;在城市建设中,尝试在道路命名、城市雕塑、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建设中结合反映侨乡特色,使海内外晋江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故乡对晋江籍华侨华人的尊重和认可,增强向心力;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维系侨心、凝聚侨力的重要支柱,加强与国内重点院校的联系,积极鼓励、支持华侨华人中的青少年一代到祖国学习中文或到国内大学学习,做到专人跟踪、专门服务、加强联络、增进友谊,培养华侨华人青少年一代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根据部分华侨的需求,在中小学中指定几所水平高、有余力的学校考虑海外特点,面向海外招生;尝试利用我市现有教育设备,组织高水平师资力量,结合海外青少年夏令营活动,举办华文教育、武术、中华民乐等短期培训班。
(三)加强“招财引智”,讲求互惠双赢,积极鼓励华侨华人新生代返乡创业、共谋发展
1.调整工作策略。华侨华人新生代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其中人才济济,不乏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各界精英。要正视其与家乡情感维系度相对较弱、商人意识较浓的现实,实事求是地调整侨务工作策略,从以往主要依靠亲缘、地缘关系做侨务工作逐步朝“拓展人脉、平等交流、互惠互利、携手发展”的工作方向努力。要采劝招财”与“引智”相结合的方法,不能再单一地将其作为公益事业建设的“资金来源”,同时还要将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人才资源优势,为我市政府职能转变、企业管理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教科文卫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建议探讨组建类似于专家顾问团形式的市级组织,吸纳晋江籍的华侨华人各界精英,尤其是新生代精英,积极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提供决策参考。
2.建立专门档案。要结合侨情普查,重点调查了解华侨华人新生代目前在什么学校学习或在哪个行业工作、哪个领域做研究、有哪方面的专业特长,并结合了解其性格特质和个性,建立专门的人才档案,加强跟踪调查,逐步做到对华侨华人新生代有系统的了解,逐步密切与华侨华人新生代中各方面拔尖人才的交往并想方设法发挥好这一优质人才群体。
3.鼓励投资兴业。晋江籍华侨华人新生代中,从商人员所占比例较大,但相当部分华侨华人新生代对返乡兴业存在坐等观望态度。因此,我市要及时了解和化解华侨华人新生代对于返乡投资的一些疑虑,变等待项目为积极提供项目,利用多种渠道推介,最大限度地调动华侨华人新生代返乡投资兴业的积极性,推动新一轮的华侨华人返乡兴业热潮。要重点在中外联办教育,科研成果返乡孵化,为晋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国际水准的金融、广告、设计、信息咨询、专业培训等配套服务,为晋江重大项目国际招标、重点产业国际化运作牵线搭桥,充分调动华侨华人新生代参与的积极性,努力实现互惠双赢。
4.支持返乡创业。针对一些原有经济实力不强,但具有一定先进思想观念、管理理念和专业知识的华侨华人新生代正在谋求发展之路的实际,要抓住时机、主动推介,鼓励华侨华人新生代来晋进行创业。探讨把市级工业园区内已有的留学人员创业园更名为“留学人员和华侨华人创业园”,以“概念转换”的形式,做出特色和影响,吸引华侨华人新生代创业人员的注意。针对华侨华人新生代创业者资金相对薄弱的情况,要积极调研分析以旅外社团为单位联合华侨华人新生代返乡投资兴业的可行性。目前,国内已有旅外社团组织小规模游资以股份形式集中起来,回国投资取得成功的先例。在这方面要多做探讨,尝试由社团牵头,采用联合投资的方式组织华侨华人新生代到晋江投资,政府给予适当扶持。
(四)巩固既有基础,进一步做好为侨服务工作,提高华侨华人新生代对家乡建设的信任度和参与度
继续坚持已有的好的工作方法,贯彻好“了解侨情、凝聚侨心、维护侨益、发挥侨力”的方针,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侨、爱侨、护侨”的良好氛围,团结海内外华侨华人致力于家乡经济社会事业建设。要加大依法护侨力度,认真贯彻执行涉侨法律法规,开展帮扶贫难侨工作,做好涉侨信访工作,继续认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努力为侨办实事、办好事;认真做好华侨捐赠资金和物品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工作,为海外华侨捐赠公益事业提供各种方便和服务,强化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对在捐赠兴办公益事业中做出贡献的侨胞给予表彰,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建议免收侨捐工程的各种税费,进一步激发他们关心家乡、造福桑梓的热情;积极协助做好一些华侨华人故居、祖厝、祖墓、宗祠等的保护,努力留存华侨华人新生代回乡寻根认祖的标记;认真做好为侨资企业服务的工作,关心已办侨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增强侨胞投资的信心,使华侨华人新生代能继续关心和支持家乡经济的发展。
(五)整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