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擂鼓镇: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契机,做大做强油茶产业

擂鼓镇: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契机,做大做强油茶产业



第一篇:擂鼓镇: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契机,做大做强油茶产业

擂鼓镇:以秋冬农业开发为契机,做大做强油茶产业

擂鼓镇油茶产业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分布在林业资源丰富、土壤松厚的田垭、鼓锣坪等村,后因品种老化,管理粗放,生产技术落后,导致农民积极性逐年下降,放任自流,油茶面积呈萎缩状态。为进一步做大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均衡发展村务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擂鼓镇通过政府扶持,有序流转土地,依靠科学规模化经营,在贫瘠的山坡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油茶产业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一、有序流转土地,扩展油茶种植规模。

为切实改变以往油茶产业“种植分散、规模度小、效益低下“的状况,巩固提升油茶产业。擂鼓镇一手抓油茶良种引进和新园建设,一手抓老茶园科管和改良提高。一是努力扩大油茶面积,提升油茶品质。坚持新造茶林和改造低产茶林同步进行,改造低产茶林则采取空位补植和高位稼接相结合的方式,目前已完成1500亩老茶园的体等升级;二是不断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以田垭村为核心,辐射鼓锣坪、董家沟、广山共四个土地贫瘠、粮食种植效益较低的村,集中连片发展油茶,完成了田垭村1000亩的坡地栽植任务。

二、政府扶持引导,鼓励群众共同参与

擂鼓镇在建设油茶基地中始终坚持以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为主,政府扶持、组织引导为辅的发展机制,坚持“谁种植、谁管理、谁收益”,掀起了高优生态建设的热潮;一是采取“党政统筹、合力攻坚、共建产业、各计其功”的工作机制,2009年秋季,擂鼓镇通过有序流转,将原集体油茶园300亩承包给大户胡明柱经营管理,实现了当年管理当年见效,所生产的精制茶油价值高达每斤80元仍供不应求。二是制定相应扶持措施,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形成合力,推动产业化发展步伐。结合退耕还礼、扶贫开发等政策,整合各种资源,促进茶园建设。三是积极开展项目申报。积极申报油茶建设示范镇,争取在我县建立油茶种植示范基地,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项目支持,对农民种植油茶予以扶持。

三、实行规模化经营,提高集约化水平

在油茶产业建设的各阶段各环节中,擂鼓镇采取省财省力,创最大效益的方式运作。一是以大户或联户承包为主要形式,鼓励村组干部带头,吸引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返乡承包荒山,集中连片种植油茶。二是采取统一供应种苗,统一调运肥料,有效降低种植环节的投入成本。三是创新机制,积极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按照“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用。茶农户之间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依靠科技,发展壮大油茶产业

一是抓好优质品种的种植推广。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以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为主要手段,促进油茶基地的全面升级换代;二是认真做好油茶种植技术指导服务。在油茶林建设过程中,擂鼓镇每年从省林业系统聘请专家,深入现场做好技术指导工作,手把手教会茶农种植技巧,确保油茶种植质量。三是科学管护,提质增效。及时认真督导茶农改造伪劣老茶园,做好砍草扶幼、修林除荫、追肥治虫等工作,确保油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四是成立油茶加工合作社,引进科学加工茶油技术,力争创出茶油品牌,以持续带动产业做大做强。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绿色保健食品的追求,以茶油为主的油茶产品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下一步,擂鼓镇将在管护好老茶园的同时,力争通过两年时间,新造高产油茶示范林亩,改造现有低产油茶林亩,完善茶油加工企业家,使全镇优质油茶林面积达亩以上,年产值元以上,确保油茶增产,农民增收,经济增效。

第二篇: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发展

做大做强**市油茶产业发展

油茶是中国特有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是我国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茶油同棕油、橄榄油和椰子油并称为世界四大主要食用油,而茶油因其风味佳、油质好、营养价值高,深受市场的欢迎和群众的喜爱,被誉为“东方橄榄油”。而根据统计,全球茶油产量的95%以上来自中国,而我国茶油产量的50%来自湖南。2008年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上提出,加快推进油茶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切实保障国家粮油安全。

我市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引导,把油茶作为主导产业来抓

1、强化组织规划。政府要高度重视油茶生产,把油茶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市里成立油茶产业协会及办事机构,确保油茶产业有人抓有人管。同时,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推进”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订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并咬住发展目标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把油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抓紧抓好,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狠抓落实。

2、强化示范引路。按照“农民自愿、服务引导”的原则,切实加强引导,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到油茶生产上来,使油茶生产从广种薄收、人种天管向精耕细作转变,引导农民像种粮食一样管理油茶 1

林。一是通过建设示范基地的方式,积极发动民营企业家、油茶大户,采取租赁方式,整合山地资源,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对零星种植、小规模种植的茶园,化零为整,变小为大,进行连片开发,形成油茶基地,走规模化发展之路;二是建议由市林业局邀请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授课和现场指导,提高群众对油茶的认识,使群众树立“把油茶当作田来耕”、“种油茶也能致富”的观念。

3、强化政策支持。一是要加大奖励力度,通过财政资金奖励的办法,鼓励群众种植和改造油茶林,对大面积承包油茶林造林或更新者实行奖励。二是要加速油茶林地流转,政府要鼓励油茶林和油茶林地依法、有序流转,逐步向种植大户集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三是要争取项目资金。政府实施的林业、农业项目,要把油茶产业发展纳入综合开发,一并考虑,一起谋划。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油茶产业发展的支持服务力度,对油茶产业发展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支持。

(二)培育龙头,推进油茶产业化经营

1、培育龙头。培育油茶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是发展壮大油茶产业、推进油茶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一是鼓励企业引进资金和生产工艺进行嫁接改造,精心包装油茶产业项目,大力开发油茶招商,吸引客商来**兴办加工企业、销售公司或建设基地。二是要认真落实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对油茶生产龙头企业税费、用地、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

2、争创品牌。市场是油茶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前提。没有市场,产业发展就无从谈起。而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因此,要引导油茶加工

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尽快注册绿色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品,争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通过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形成我市茶油的特色品牌。

(三)调优结构,挖掘油茶生产潜力

1、因地制宜选准品种。良种是油茶生产的第一要务。在选择品种过程中,要与本地土壤、气候等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因地制宜。同时,要下力气建设油茶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加速推进油茶品种改良。

2、加大力度培训农民。发展油茶产业,政府只能起引导作用,农民才是主体。因此,要千方百计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油茶生产技术培训,让他们学会嫁接、育苗、种植、修剪等一系列技术,成为合格的育苗工和种植工。同时,要组织农民到油茶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学习参观,借鉴经验,坚定他们种植油茶的信心和决心。

3、完善网络搞好服务。要注重建设发展油茶产业的科技服务网络,建立油茶林病虫害测报制度,抓好病虫害预警和防治工作。创新科技服务方式,鼓励科技人员走出机关,以技术参股、技术承包等形式深入生产第一线,搞示范、树样板,切实有效地推动良种良法的推广。

第三篇:推广旱作农业综合技术 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

本文作者:刘晓红 好范文原创投稿

杏园乡位于安定区东南部,距市区40公里,辖9个村76个社9000余人,全乡流域面积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万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1950元。全乡平均海拔2200米;年降雨量420mm左右,60%的水被无效蒸发。长期以来这里十年九旱,生产条件十分严酷,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为解决干

旱问题,提高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近来年,杏园乡在安定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抗旱实际,把推广旱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目标,大力推广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促进了全乡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发展现状

2008年杏园乡种植马铃薯2.8万亩,总产量达4万吨,农民增收2400万元。依托全省旱作农业项目的实施,全乡推广旱作农业综合技术3200亩,其中全膜双垄沟播陇薯3号2600亩,在今年上半年遭受60多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夏粮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下,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的陇薯3号长势喜人,夺得了全面丰收。根据对同一地块陇薯3号是否覆膜对比试验,据测算全膜亩产1986.7公斤,露地亩产1435公斤,全膜比露地亩增产551.7公斤,增产率38.4%。康庄村农民韩秉仁2008年种植全膜马铃薯2.2亩,亩产2655公斤,比露地增产1937公斤。旱作农业项目的实施,真正实现了特大灾害年份农业不减产、农民不减收,使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巨大抗旱增收潜力,从而更加坚定了发展旱作农业、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决定和信心。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了“五抓五到位”:

一是抓领导,责任靠实到位。杏园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顺应天时、顺应市场、调整结构,把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加快科技推广步伐、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来抓,研究制定了《杏园乡2008—2010年旱作农业项目实施方案》。并成立了由政府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包村干部为成员的行政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与各村签订责任书,纳入农村目标管理责任书考核,认真落实“四定”(定地块、定任务、定时间、定奖罚)管理责任制和技术人员“四包”(包规划、包质量、包技术、包验收)技术责任制,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明确任务、分工负责,深入村社发动群众抢时抢墒覆膜,有效地推动了工作的进展。全乡仅一周时间完成全覆膜3200亩,占任务3000亩的107%。

二是抓宣传,群众参与到位。乡上把发动群众、引导群众 作为工作的切入点,逐村逐社召开群众会议,大力宣传全膜双垄沟技术具有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和增产增收的旱作优势,大力宣传项目实施政策。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先后举办宣传动员技术培训班3期,培训人数达3000人(次)。通过深入广泛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户充分认识到了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障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进一步增强了农民覆膜的积极性。同时,印发《旱地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规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全膜马铃薯栽培技术要点》等技术资料各2000份,下发到基地内各农户,使项目实施宣传资料到户率达到了100%,进一步提高了农户对覆膜技术的知晓率。

三是抓融资,物资配套到位。杏园乡在落实项目配套补贴地膜的同时,加大农户自筹力度,并将农资补贴重点向示范片带倾斜,确保物资配套到位。在康庄、李河、牛营等村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种植重点片带,在省、区亩均补助项目资金20元的基础上,乡上每亩再增加补助25元,使补贴资金达到所需地膜资金的一半,切实解决了群众自筹资金困难的问题。同时乡上调进地膜14吨、良种230吨、稀土旱地宝1000袋,购置覆膜机4台、起垄机26台、点播器224个、划行器100个、打孔器100个,组织基地内农户备化肥150吨、农家肥3000方,保证了覆膜和种植任务的完成。

四是抓服务,技术指导到位。覆膜期间,包点干部、技术人员起早贪黑、长期深入田间地头,从整地、施肥、覆膜、种植等各个环节跟踪指导,通过现场演示、示范操作,提高了技术规范程度,使覆膜质量达到“平、紧、严、实”的要求,确保了工程质量。邀请区农技中心技术人员骨干,从抢墒覆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配方施肥、覆膜技术方法、良种选择、种子处理、田间管理技术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讲解,使每个种植户基本掌握了种植技术要领,做到了种植技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按照区上统一安排,在中心示范点设立了“马铃薯不同覆膜方式对比试验”、“马铃薯全膜双垄沟不同揭膜时间对比试验”、“马铃薯全膜覆盖种植密度试验”、“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马铃薯配方肥校正试验”等五项试验,试验结果将为今后推广该项技术提供理论数据。乡上抢

墒覆膜结束后,将调进的230吨陇薯3号一级种投放到农户,于4月5日开始点播,五月份出苗后,广大农民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及时加强除草、防病等田间管理,使大旱之年全膜双垄沟陇薯3号长势喜人。

五是抓订单,产后销售到位。按照“政府主导、公司介入、协会服务、农民参与”的原则,积极采用“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依托康

庄、李河马铃薯产销协会,按照“投一还一”的方式与薯峰淀粉公司签订加工薯订单6000亩,协议保证收获的加工薯按大、中、小混装,每斤高于市场价0.02元全部收购,这样既解除了种植户销落难的后顾之忧,增加了农户种植效益,提高了农户种植积极性,又保证了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推广项目的顺利实施。在九月下旬马铃薯集中上市后,乡产业办、乡马铃薯协会依托杏园乡康庄马铃薯交易市场,将收购户集中到市场,统一划拨摊位、明码标价、亮牌经营,工商、公安、乡产业办等人员全方位管理,规范了市场,保护了群众利益,达到了产业增产增收的目的。

二、存在问题

(一)配套资金受到制约。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栽培技术推广工作科技含量要求高,全乡适宜推广该技术的区域大,由于乡级财政十分困难,农民收入相对较低,筹资难度较大。

(二)技术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还在起步阶段,部分农户对关键技术环节还没有充分掌握,部分农户只重视种,不注重管,培训农户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三)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由于产业协会规模小,宣传和促销力度不够,没有与终端市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延长了产品流通环节,增加了流通费用。扩大营销规模,壮大营销队伍,延长产业链条,扩大产品就地增值转化的空间难度较大。

三、发展思路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要充分认识发展旱作农业的重要意义,加强对旱作农业项目实施的领导,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旱作农业发展步伐。结合全乡实际,制定实施《杏园乡旱作农业项目实施规划》,综合考虑全乡经济发展,农业发展需求,群众生活水平等因素,从川区向山区大范围、大面积、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走“梯田+水窖+地膜+科技”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计划到2010年,使全乡旱作农业推广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

(二)加强教育,转变观念。针对部分群众狭隘思想和抵触情绪,要围绕抗旱生产和农民增收,教育群众树立主动抗旱、科学抗旱的理念,积极应用全膜双垄沟栽培等农业技术,改变年年干旱、年年抗旱、年年受旱的被动局面,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实现保粮增收促发展的目的。要坚持以政府补贴为引导、以整合项目资金为补充、以农民自主投入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宣传动员、算帐对比等方式,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强与信用社的衔接,制定合理投资结合,保证农民对地膜、化肥、农机具需求,激发农户自筹配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培训,提供服务。按照“工作措施到村、上下联动抓户”的总体要求,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利用“三讲三送”、党员“冬训”,以会代训、现场示范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全乡干部群众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开展农民技术员培训工程,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利益意识和科技意识,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用得上”的新型农民,实现“村有技术员、社有示范户、户有明白人”和“先进技术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的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突出重点,完善体系。要采取示范引导、宣传动员、物资帮扶等措施,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探索推广合理轮作、测土配方、机械深松、优良品种等农业技术,变单一技术为综合技术、变传统技术为现代技术,提高旱作农业发展水平。要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格局,发展农民专业合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民营销队伍,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农业机械短缺、经营规模小、营销管理缺乏、产业化程序低等问题,统一机械利用、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市场管理、统一产业深度开发,确保农民增产增收。通过全覆膜双垄沟播马铃薯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使政府、干部、农民找到结合点,使农民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主体。

第四篇:做大做强水泥产业

华润:“大物流+大区域” 做大做强水泥产业

时间:2009-03-13 02:14来源:

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114次

广西市场拥有丰富的石灰石

资源、电力资源以及良好的西

江水路运输资源,成为了各大

具有战略眼光水泥大企业的布点之地。根据数字水泥网统

计,截止2007年底,广西水泥行业拥有23条日产1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含鱼峰集团2300t/d湿磨干烧一条),总熟

广西市场拥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电力资源以及良好的西江水路运输资源,成为了各大具有战略眼光水泥大企业的布点之地。根据数字水泥网统计,截止2007年底,广西水泥行业拥有23条日产1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含鱼峰集团2300t/d湿磨干烧一条),总熟料年生产能力2500万吨。2007年,广西水泥熟料年产能前5位水泥生产企业分别为华润水泥(平南)有限公司(465万吨)、华润水泥(贵港)有限公司(400万吨)、扶绥新宁海螺有限公司(400)万吨、广西华润红水河水泥有限公司(177万吨)、华润水泥(南宁)有限公司(155万吨)。从企业集团看,华润以1100万吨的熟料总产能位居广西水泥行业首位。2008年上半年,广西水泥熟料产量前5大水泥企业如下表示。

我们可以看到,华润水泥自1998年进入水泥行业以来,凭借良好的发展思想、精辟的战略,成为了广西水泥行业发展的排头兵;2008年上半年,其旗下的华润水泥(平南)有限公司、华润水泥(贵港)有限公司、华润红水河水泥有限公司的熟料产量分别位于该区第1、2、4位。

从华润水泥“两点一线”的发展路线图可以看出,华润水泥的主要生产基地分布在广西西江沿线。华润水泥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和便利水运条件,已在上述区域建成大型现代化水泥生产线8条,分布于贵港、平南、南宁和宾阳等地,熟料总产能达到了1,100万吨;并通过“一线”——西江黄金水路,进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水泥消费量最为集中的城市群之一,水泥需求旺盛,是华润水泥的核心目标市场。

为进一步做强做大水泥产业,“十一五”期间,华润除在广西平南、南宁地区扩建生产线、还将在桂平、武宣、贺州、上思、田东新建生产线,广泛布局广西,依赖西江,发展大物流形成“集中 + 分布”式的布局,将熟料外运到广东、海南、福建等地,勾画大区域市场版图。

海螺水泥、台湾水泥“大物流+大区域” 的布局和华润如出一辙:海螺水泥目前在广西桂林、北流、扶绥、兴业四地共建有5条5000t/d生产线;台湾水泥的布局和海螺水泥类似,但更加集中,目前在广西贵港投产2条6000 t/d生产线,2008年将投产另外2条6000 t/d生产线,并通过公路、水路和铁路三个通道向周边地区延伸。上述3 家大企业集团在广西的重量级布局,依赖西江良好运输条件,向其他地域拓展,将成为两广、海南、福建地区的主导企业,华南地区水泥产业“大物流+大区域”的趋势正在形成。

第五篇:立足资源优势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为契机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立足资源优势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

为契机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地处伊犁河谷的昭苏县,年种植高产“双低油菜籽”100余万亩,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油菜之乡”。是典型后发展的油料生产加工大县,这里群山叠翠,碧水长流,民风质朴,物产丰饶,既是一片区域综合开发活力四射的热土,又是一方空气清新生态优良的净地。在县城北区的218国道旁,一座厂房整洁,充满生机活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有序运行,如同一颗深山明珠璀璨生辉,这家企业就是伊犁万顺油脂有限公司。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伊犁万顺油脂有限公司(原昭苏县大众植物油厂)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现榨现卖的家庭式作坊,自2009年以来,依托昭苏县优质丰富的“双低油菜籽”资源条件和政策优势和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政策的大力支持,推动了伊犁万顺油脂有限公司跨越式发展,带动了昭苏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昭苏县及周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引领,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伊犁万顺油脂有限公司由一个年产值不足百万元的家庭式小作坊迅速发展成为拥有近亿元资产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得益于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扶持,2009-2011年伊犁

万顺油脂有限公司投资8000万元,其中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贷款贴息扶持资金192万元。建设了年加工油菜籽能力达10万吨,年生产食用植物油4万吨的现代化生产线。通过扶持,加快了企业发展进程,也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建立种植基地,打牢原料供应基地,通过改善基地生产条件和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建立优质“双低油菜籽”示范区,推广优质“双低油菜籽”品种试点等措施,使伊犁万顺油脂有限公司原料基地常年保有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确保企业有充足、优质的原料来源,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为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加快昭苏县高产“双低油菜籽”产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二是改变经营理念,打牢规模基础,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过程中,在昭苏县农业综合开发办积极引导下,伊犁万顺油脂有限公司快速健康的向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通过3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资金的扶持,企业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已经发展成为专业从事优质健康食用油生产企业。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规模型民营企业,年生产能力达4万吨植物油、5万吨菜籽粕,年产值超亿元。同时,公司产业化项目辐射带动了临近各县等周边地区油料基地的建设,带领2万多户农户走上了致富路。三是促进产品升级,打牢品牌战略基础,公司开发了“沁润”牌纯压榨一级菜籽油、葵花籽油,同时公司选用生产的副产品菜籽粕、葵籽粕,生产育肥用饲料,公司生产的产品已经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QS认证、ISO9001-2008体系认证,被伊犁州消费者协会定位消费

者推荐产品等荣誉称号。

二、在农业综合开发办的积极引导下,企业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

近年来,伊犁万顺油脂有限公司在各级农业综合开发办的政策帮扶以及引导和帮助下,狠抓内部管理,坚持技术创新,规范生产流程,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真正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一是在管理上提高层次。为达到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的要求,促使公司从原料、人员、设施、环境、工艺、检测、卫生、服务等环节制定和实施HACCP、绿色食品认证体系、ISO9001-2008管理体系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以。同时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劳动人事管理、规模管理来提升企业整体竞争能力,降低了物质能耗,提高了管理效益。二是在技术上提高水平与相关油脂科研院所合作在菜籽油、葵花籽油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新产品开发、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技术合作与支持,提高了菜籽油、葵花籽油的附加值。三是在生产上注重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为了提升农业综合开发的经济效益,伊犁万顺油脂有限公司实行清洁生产目标责任制,制定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将节能减排任务分解到各个班组。在生产流程各个环节中,落实环保、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工艺装备改造等措施,通过改进设计,加强节能监督等方法,全面实现了清洁生产,循环利用于企业增效的和谐统一。

三、在多方支持下,合力开发,着力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企农双

赢做出贡献

伊犁万顺油脂有限公司在生产于经营中积极与昭苏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合作,坚持统筹开发、协调开发的理念。一是伊犁万顺油脂有限公司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促进了了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和发展;二是在各级部门的政策帮扶下为公司提供了发展动力,相关部门在项目申报与计划安排上,优先考虑伊犁万顺油脂有限公司作为重点项目纳入昭苏县扶贫开发项目中去;金融部门在金融政策上,对伊犁万顺油脂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农户收购油料和完成订单生产所需的流动资金,放宽贷款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税务部门在税收政策上给予合理扶持,在国土、工商、质监等部门办理各项审批手续时给予优先审批。三是强化昭苏县技术服务工作。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和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农民开拓市场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了项目区农民接受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造就了一批适合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一代农民经济人,建立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四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民增加收入。使昭苏县年油菜籽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成为名不虚实的“中国油菜之乡”;公司每年与农户签定优质油菜籽收购订单合同面积20万亩以上,通过订单合同“优质优价”收购当地产出的油菜籽,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每年直接带动基地农户2万余户以上农民直接增收5000万元以上。公司还从利润中拿出一定比例无偿给信誉度好的困难农户提供优质油菜籽种子,赠送油菜籽栽培技术资料和肥料,同时累计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上百万元,为昭苏县的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伊犁万顺油脂有限公司

二0一二年九月十八日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