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求职攻略:如何识破十大招聘骗术?
人们在求职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骗局,诸如将推销员宣传成“市场部经理”等。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规避求职陷阱?下面对求职中常见的十大骗术进行了专题盘点,并列出对策,无论你是应届生、还是职场老人都应提高警惕。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骗局。例如不靠谱的虚假招聘,将招聘岗位进行“美化”,将推销员变成“市场部经理”,将保险业务员称为“保险经理”,等等,上当受骗的职场新人数不数胜。从“校园人”转型为“职场人”,应届毕业生如何才能有效规避求职陷阱?下面对求职中常见的十大骗术进行了专题盘点,并列出对策,毕业生务必提高警惕。
骗术一:只“试用”不聘用
求职者口述:应聘了一家公司做项目助理,说好先试用3个月,试用期2000元,表现好才能转正。试用期间给到我的工作多到不行,不得不天天加班,心想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刚开始都是苦的,就咬牙坚持了。没想到三个月后,人事经理竟然表示“人职不匹配”,让我走人……心里憋屈到不行。
专家建议:有的单位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在业务特别繁忙的时候大量招聘低成本的应届毕业生。等试用期一过,就以各种理由解聘。大学生在求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劳动合同,尤其是其中关于劳动报酬、工作内容、合同期限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细节。
骗术二:“储备经理”变“卖保险”
求职者口述:在网上我投了一家金融公司的“储备经理”职位,没多久就接到面试电话,面试了两次,被录取了。经过两周的培训后,我才知道,原来这家公司把我招来就是做保险业务员的,“储备经理”竟然成了卖保险的!
专家建议:一些单位在发布招聘信息时,经常对招聘职位的工作内容模糊化,以高职位的名义进行招聘,然后把求职者放到跑业务、拉客户的岗位上。在求职时一定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询问工作细节。在面试时,求职者也要多加留心,免得上岗后发现实际工作与预期有出入,使自己陷入困境。
骗术三:不交培训费,工资为零
求职者口述:接到一家公司的面试通知,去了之后,没有向我索要任何费用,让我留下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取。我辛辛苦苦做了一个月,结果他们却说我专业知识不足必须参加公司内部培训,培训费300元。我不愿意,对方就说,不交培训费可以走人,一个
月工资也免谈。
专家建议:以录取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已屡见不鲜了,但仍有毕业生掉入此类陷阱。一般正规公司会向求职者说明试用期的工资情况,即使在试用期没有通过考核,求职者也会得到相应报酬。另外,按照有关规定,招聘单位不得以招聘为由向求职者收取任何费用,如报名费、培训费等等其实是一些企业变相敛财的手段和方法。对于这类打着招聘旗号的收费需要警惕,切勿盲目交钱。
骗术四:薪酬模糊损失惨重
求职者口述:面试了一家公司,谈好“基本工资”3000元,当时以为是到手3000元也没细问,就糊里糊涂签合同了。说是朝九晚五,但由于工作繁重,实际每天都工作10个小时以上,到了发工资那天,竟然发现自己仅仅拿到2000元。而查询的结果是“扣了税、服装费、培训费……”
专家建议:工资其实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常见有税前工资、税后工资的区别。有的用人企业尽管开的工资很高,可是求职者最后到手的很少,原来是公司从中代扣了各种有关费用。在正式签合同前,一定要把薪酬待遇谈清楚,并在劳动合同中清晰注明。一旦发现企业不履行其工资、保险与福利,可以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举报。
骗术五:“皮包公司”
求职者口述:我收到一家房地产公司的电子邮件,通知我去面试“业务经理”,待遇非常优厚。上网查了一下,却发现招聘简章上学历要求竟然中专就OK,网上还有各种求职者的吐槽,说入职后根本不签劳动合同,“业务经理”都要上街发传单……
专家建议:通常这类公司是以低标准将毕业生招进来为公司干活,而其承诺的高工资是不会兑现的,且存在各种不规范用工。若接到自己并未投过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该事先核实该公司的情况,确定其规模与用人需求,然后再去进行面试。
人们在求职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骗局,诸如将推销员宣传成“市场部经理”等。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规避求职陷阱?下面对求职中常见的十大骗术进行了专题盘点,并列出对策,无论你是应届生、还是职场老人都应提高警惕。
骗术六:以名企招工为幌子
求职者口述:在网上偶然看到一家职介机构可推荐求职者进入500强企业就心动了。咨询下来对方要求我先交1500元的费用,才能安排推荐。为了能进500强,就在网上付款了。谁
知道我付了款后,长达1个多月,对方却迟迟不给我介绍工作。一次次催促,对方就一个答复:等联系好了会通知你。
专家建议:一些求职心切的毕业生见到“包你进500强”的广告就信以为真,最后不仅心愿落空,付出的种种费用也统统要不回来了。“黑中介”千万不能信。
骗术七:月薪8千缩水变3千
求职者口述:我在网上看到招聘广告,月薪8千元招“IT经理”,想着自己专业对口就去面试了。面试了两轮,最后才知道什么月薪8千哪,试用期就3千,还是税前工资,转正后通过各种考核再加上绩效奖金才有可能达到8千。抱着“以学习为主”的想法就先签了试用期合同,但才2个月,对方就以“没有发展潜力”把我给开除了。
专家建议:对于诸如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招聘伎俩,毕业生一定要警惕,清楚自身实力,从基础做起,逐渐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要轻信高薪诱惑。
骗术八:不签劳动合同
求职者口述:毕业一个月前,我与一家私企签订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毕业后,那家单位一直没有和我签《劳动合同》,而我也没当一回事。在辛苦工作了4个月后,公司突然把我裁员了,最后我什么赔偿都没得到。
专家建议:《就业协议书》不能代替《劳动合同》,单凭《就业协议书》,学生正式报到就业后的劳动权利无法得到保障。《劳动合同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骗术九:忽略合同条款
“被交”违约金
求职者口述:我与一家公司签合同时还未毕业,但公司要我先进入实习期。在两个月的实习期,我只拿到1500元实习工资。实习结束后,我以为工作已经敲定就打算回学校修完剩下的课程,9月再回到公司正式上班。但我向公司请假时,公司却以合同中“工作前两年不得连续请假一周以上”的条款为由,认定我违约,最后我不得不交了高达2000元的违约金。专家建议:由于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很多用人单位都提出了一些明显的不合理条款。在合同中,有些单位设置一些模棱两可或带有诱惑性的条件,毕业生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
各项条款,慎重签约,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骗术十:“招而不聘”陷阱
求职者口述:我参加了很多招聘会,但问询下来发现很多公司其实根本就不打算招人。有些只是小企业借机来做宣传,还有一些就是走个形式而已。
专家建议:学生在求职前,要对企业的情况、招聘职位有全面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以免费时费力,无功而返。
第二篇:教你识破肝病治疗骗术
教你识破肝病治疗骗术
目前治疗肝病的医院、医生、疗法等有很多,鱼龙混杂,其中不可避免的有一些打“专业”、“权威”等旗号的进行欺骗患者的非法行为。有很多病人往往“希望而去,失望而归”。这严重打击患者的治疗信心,给患者带来承重的经济负担。
一.利用广大患者心切的心里,打着治不好或复发了免费治疗的旗号骗人的。向患者承诺包治好,让患者先交押金,若治不好了退还押金。结果病没治好,押金也不退了。甚至找不到人了。
二.打着免费为病人试治疗和试用药物的旗号骗人。先免费为病人试治疗和试用药物,承诺有效了再交费治疗。其实他们都是先大量用止痛和激素类药物治疗,见效很快,病人感觉很好就上当了。结果是花了钱,病没治好,还会因大量口服止痛和激素类药物损害肝肾,甚至导致内分泌失调引起糖尿病等。
三.医托;医托就是医疗骗子,经常出没于医院挂号处、医院大门附近、地铁口、火车站、汽车站、各大网络论坛、健康交流网站、正规医院及周边旅馆的人,他们用欺骗的方法引诱患者及家属误入歧途,把患者骗到一些无医疗资格的小诊所去看病,对患者进行恐吓、敲诈,甚至抢夺财物。
四.以“军区医院”、“某附属医院”等名义,对“药品”疗效进行虚假宣传,卖一些卖假药网站。实行药到付款,由于网上售药药品质量与合法性得不到保证,存在很大风险,不要轻易邮购或网购药品。
五.以“义诊”为幌揽财“健康讲座”和“义诊”本是一种公益性和非盈利性医疗活动,但却被一些人用作骗钱揽财的幌子。非法“义诊”、“讲座”的特点是:一是多选择双休日,在社区、老年活动站、晨练场所等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测血压、血糖等常规检查,受检者一般都会被检出相关的疾病;二是以“义诊”和讲座为掩护,引诱患者购买“神药”;三是为增加其“权威性”,组织者还会以“中国糖尿病协会”、“冠心病治疗协会”等所谓民间协会“唯一指定”、“推荐产品”为噱头,其中很多协会不是虚构就是冒用;四是基本上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大家不要随意听信“健康讲座”的体检结果和当场推荐的治疗仪及药物疗效。在参加讲座时不要被免费的小礼品所迷惑,切勿冲动购买产品,一些自称“外面买不到”的产品往往是冒牌货。
建议广大患者在治疗选择上要慎重,不能贪图眼前利益而误了治病大事。建议司法部门和医药卫生管理部门依法查处医疗和医药领域的诈骗行为,切实保障广大患者的利益。
第三篇:招聘骗术面面观
招聘骗术面面观
目前出现的一些招聘陷阱往往有两种形式:骗钱和骗人.骗钱就是想法掏应聘者的腰包,骗人就是诱惑应聘者签订所谓的合同,但在用工的过程中不能兑现承诺的条件,变相使用廉价劳动力.行骗形式:
一条龙招聘.一次招很多人,岗位从总经理到属下员工一条龙覆盖.此类招聘除非是新建
公司,否则大多是骗取钱财或者为自己做宣传.永久式招聘.招聘广告几乎涵盖当地所有的信息平台,而且长年招聘,且报名者不受限制
者.作坊式招聘.联系方式模糊,或仅有电子邮件、手机联系,办公室地址也往往是某写字楼
一室或几室,甚至是在住宅公寓之中。
模糊式招聘。打出招聘财务总监或部门主管、总经理者,一般都需要对应聘者经过漫
长的考核期,“高招低用”现象明显,最为常见的是打着“经理助理”的旗号招募员工。中介式招聘。名目有“信息公司”、“策划公司”、“媒介公司”、“人才公司”等,招聘
条件很低,却拒不透露公司细节,先要应聘者交一笔不算太高的咨询费。
试用式招聘。这些公司往往是在开始阶段都很正规,但跟应聘者签订了试用协议后便
“原形毕露”,开始以“锻炼”为借口让应聘者承担繁重的任务,直到快到试用期满时才以某种理由把试用人员扫地出门,然后再开始新一轮的“招聘”活动。
行骗招数:
交纳各种名目的费用,注入“打印费”、“培训费”、“保证金”、“会员费”等。这些公
司索要类似的费用有一套“大棒”加“萝卜”式的方法:比如面试时会对应聘者讲,“别人都交了,他们可以比你有优势”,然后在应聘者犹豫之际,他们又会告诉应聘者“找工作就是要付出代价的”、“看你是学生,少收你的钱”。
签订用人协议时要求应聘者提供身份证由公司统一办理信用卡,理由不外乎“发工资
时方便”,这些信用卡办好后往往会被恶意透支。
以了解公司产品或业务为名,让应聘者购买公司产品或者相关商品。
第四篇:识破销售假钻石的骗术
识破销售假钻石的骗术
天气渐暖,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筹办婚礼。但是,如何选择、购买钻石却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个别不法商贩在销售钻石的背后玩起花招和“猫腻”。下面来看看专家来分析不法商贩的主要手法吧。
【只标洋码】按国家规定,金、银、铂首饰制品,都应在其制品上打印数字和字母表示,但是在商品标签上是必须用汉字标出规范名称、成分含量及特殊处理工艺,否则,大多数消费者很难看懂。
【克隆证书】鉴定证书是珠宝玉石及饰品的“身份证”,然而不法商家却在钻石饰品“身份证”上云山雾罩地大做文章:有复印“克隆”的,有移花接木的,还有一批钻石只有一个“团体身份证”的。
【歪道镶嵌】一颗钻石往往需要镶嵌后才成为一件首饰,由于经过镶嵌后的钻石较难精确鉴定,故而这其中的手段更是花样迭出。常见的有藏瑕法、拼合法、垫衬法、填充法、镀膜法、染色法等。
【以次充好】长期以来,珠宝界创造了许多改善钻石的高超技法,如辐照、酸浸、注胶、炝色等。但如果不向消费者明示是否经过处理,即为以次充好。例如翡翠的以B、C货充A货,辐照变色或染色的珍珠等。
在购买钻石时要注意鉴别钻石的鉴定证书,是否正规有效;货比三家,多看、多问,要逐一问清关键词语的确切含义;要注重工艺款式是否中意,了解工艺和设计的潜在价值。
【用舌头尝尝钻石】
油性试验:用一支油基墨水的特制笔或圆珠笔,在钻石的台面划一条线,则会留下一条不间断直线。而其他的仿制品则是断续的点线。
水滴试验:水珠在钻石上将长时间保持球形,而仿制品上的水滴则会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散开。
哈气试验:在钻石上哈口气,如钻石上的水汽立即消失为真钻石;若水汽在钻石上停留几秒钟后才消失则为假钻石。
感觉试验:在室温下用舌头接触钻石及其仿制品时,钻石比仿制品要凉得多
第五篇:如何识破求职陷阱
7月1日后,各高校应届毕业生将正式走上社会求职。在求职过程中,这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难免会遇到求职陷阱。这不,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温江校区)部分毕业生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求职陷阱,为了避免更多的人上当受骗,他们日前自编自演了求职过程中常见的骗局呈献给校友们。记者特意将他们总结出的骗局整理出来,希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多长个心眼,千万别上以下这样的当。
陷阱一
“高薪”诱你搞传销
“只要你加入我们的团队,3个月后就拿到月薪3000元左右,随着你业绩的增加,你的工资将逐月增加。”面对这样的诱惑,你会动心吗?两位表演上当的学生称:他们与这家公司洽谈时,公司不看毕业证书,只填一张表格,随后便通知他们说被录用了,并准备带他们去广西、云南等地。在去广西的途中,他们意识到是传销后,便在南下途中下车,逃了出来。陷阱二
收保证金哄你买东西
有两名毕业生遭遇了这样的求职经历:他们经一家职介所介绍后,到成都一家化妆品代理公司应聘业务主管,经过初试、复试后,公司负责人称要试用3个月,叫他们先学会推销公司代理的化妆品,每人交了150元信誉保证金,但没有拿到收据。经过实践,他们发现这些产品根本无法推销。后来他们在一家大型商场了解到,这套化妆品的销售价格是70至80元。原来,这家公司采用这种“招聘”办法,变相地向求职者卖化妆品。
陷阱三
“没经验也可”引你入“套”
据了解,由于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求职者具有工作经验,这样将一些应届大学生挡在了“门”外。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人才市场,常有“矮一截”的感觉。因此,当应届大学生在广告上看到“无经验也可”等字眼时,就会眼前一亮,不加思索地争着填写履历,对招聘公司的背景则一概不问,最后可能吃亏。一名大学生填了表后,对方要求收取100元的保证金,屡次找工作受挫的他,毫不犹豫地交了这笔钱。半个月后,他被宣布走人,要求退还保证金,他却拿不出凭据。
陷阱四
粉饰工种逼你辞职
有多名大学生有这样的经历:广告上说是招聘“经理”,月薪1800元。当他们交了50元的中介费,办完手续后,被安排在离中介所不远处的一家公司工作。结果上班第一天,公司负责人就叫他们“先从基层干起”,让他们先在1个月内,每人推销价值1万元的保健品。1个月下来,他们6人中,没有哪一个完成了任务,自然被辞退了,不但连基本工资没拿到,还出了中介费。后来他们通过明查暗访,发现这家所谓的公司就是职介所的人开的,专门用来骗人的。
陷阱五
骗了培训费就“炒”你
一名同学经职介所介绍,应聘到一家保健品公司,在与公司签订合同时,公司提出为了提高其工作业绩,公司将对所有新进人员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公司将邀请某某大学知名教授来讲课,因此这笔费用(280元)将由个人承担。当该同学犹豫不决时,对方工作人员劝说:“培训后,你终生受益,这笔钱出得值得。”听这一说,该同学想通了,便交了培训费,结果讲课的并非什么知名教授,当培训结束时,公司通知他:培训不合格,你被辞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