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武汉市水污染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武汉市水污染情况调查报告
武汉二中高一(分2)班吕诗景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好水环境极为重要。武汉市滨江、滨湖的独特地理优势,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但生产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水的污染是首当其冲。近两年,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在武汉的发展,就水污染问题,我们作过一些调查、走访,查阅了相关资料,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地处长江中游,境内江河纵横,湖泊众多。市域内有河道40多条,大小湖泊60多个,市郊有水库273座。全市总水域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5.8%;水资源总量7484.4亿立方米,其中客水资源量7450亿立方米;城镇自来水日供水能力420.9立方米,居全国第3位,供水面积743平方公里,供水普及率100%。丰富的水资源既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也给武汉市提出了保护水环境的重大课题。
武汉市是老工业基地,排污企业多,排污大户多,企业治理达标工作难度大。市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保护和治理水资源。一是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将147家原位于城市中心的工厂转产或搬迁,每年减少废水排放量3000万吨。二是依法实施限期治理,督促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1996年确定全市614家企业超标排放废水,要求企业必须限期治理达标。三是抓重点排污大户。
据统计,仅武钢、晨鸣、青化等6家企业排放废水量占全市总量的45%以上。在环保部门的督促下,武钢、晨鸣等企业投资数亿元新建、改造了污水处理设施。四是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全市355台工业污水治理设备基本上保持运转,工业废水污染得到基本控制。污水处理方面,武汉市利用芬兰、世行贷款,实施黄浦路深排江工程,兴建沙湖、二郎庙、龙王嘴3座一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将由目前的6.4%提高到21.6%。筹资6.6亿元,实施21项排渍工程,建成了40立方米/秒流量的新生路泵站,还完成了古田地区,惠济二路,二七路,中南一、二路等排水工程,特别是遇雨必淹的硚口古田地区有了明显变化。积极推广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东湖、木兰湖等旅游风景区已推广实施,全市共拥有27套设施,日处理能力达到404吨。
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水资源与城市环境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做好水文章,一批亮点工程突出了滨江滨湖特色,城市面貌有了较大变化。将东湖路与东湖南路建成景观路,新建了沙滩浴场、楚风园和亲水平台。“汉口江滩”、龙王庙、南岸咀等景点环境综合治理使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二、武汉市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前期工作深入扎实,但武汉市的水污染的状况还没得到有效地遏制,生态环境还很脆弱,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主要表现:
(一)生活污水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全市生活污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据环保部门统计:2000年,全市废水排放量74971.03万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34310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5.76%。近年来,我市住宅小区成片开发,餐饮业迅猛发展,旅游业、宾馆业日渐兴旺,在经济繁荣的同时也进
一步加剧了水环境污染。我市有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解放公园周边居民,学校、医院等单位的生活污水直排公园湖内,长期沉积,气温稍高,湖水发臭,市民对此反映强烈。随着旅游业力度加大,木兰湖周边15个渡假村的兴建,排入湖内的生活污水量也呈不断加大之势。此外,大量的生活垃圾也是水污染重要原因。目前,长江、汉江武汉段水域船舶流动人员和常住人口日生产垃圾、粪便近300吨,而垃圾收集量仅为20吨,粪便几乎都是直接向两江倾倒。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各方面对水的需求量将不断加大,生活污水排放的矛盾还将日益突出。
(二)湖泊污染富营养化严重
由于周边地区排污口长期向湖内排污,多数湖泊水质恶化态势明显。东湖原为清澈见底的洁净湖泊,由于受污染严重,水中氮、磷含量增高,藻类大量繁殖,致使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天气闷热时,死鱼现象频发。沙湖由于投资兴建的污水净化厂未能正常运行,仍有8个排污口常年向该湖排放污水,致使湖水变黑发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发展较快,南太子湖成了开发区纳污水体。从1995年开始,又有部分污水由墨水湖改道排入南太子湖,致使南太子湖水质情况进一步恶化,面积6000亩的南太子湖水质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已超V类标准,并对毗邻的三角湖的水质形成压力。近年来,官桥湖富营养化也很严重,“水葫芦”疯长,如不采取得力措施,此湖将不复存在。
(三)饮用水源的安全令人担忧
武汉市中心城区内有12个大型自来水厂,其中以长江为水源的7个,以汉江为水源的4个,以东湖为水源的1个。两江岸边的污染影响沿岸水厂水质,饮用水源现状令人担忧。长江武汉段岸边排污口多,污水直接入江,近岸形成的污染带长达116公里,宽度50-100米。汉江“水葫芦”严重。目前,饮用水源保护规定: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为保护区。但据调查,12个水厂保护区内有11个码头、3个修船厂、2个沙码头、3个油库、14个排污口,都对饮用水源造成直接威胁。江河沿岸污染带的形成,直接导致沿岸水厂取水口水质下降,并初显水质性缺水的矛盾。
武汉经济开发区的沌口水厂,由于取水口与排污口犬牙交错,取水口为了避开上游仅1000米处的晨鸣纸业排污口,不得不多花400多万元,铺设管道向江心延伸300米取水。根据市水利局公报,我市主要供水源地水质II类水所占比例1999年为89%,2000年下降为60%,年下降幅度高达29%,照此速度发展下去,我市主要供水源地水质令人堪忧。
三、水环境污染的原因
(一)水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由于我市地处两江交汇处,境内湖泊众多,拥有丰富的水资源,长期以来,人们对水少有忧患意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意识差。“得水独厚,待水太薄”,是江河湖泊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人认为武汉水多,加之江水自净能力强,就算污染了也没多大问题;有的单位重经济利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的“边建设,边破坏”,建设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近几年,我市投资几十亿元实施环境创新,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如填湖建公园、建广场、建高楼;边建晴川桥,边向汉江倾倒渣土;边实施东湖截污工程,边向湖内排放污水等。
(二)湖泊填占严重
建国初期,武汉市有湖泊127个,到90年代初,7个中心城区主要湖泊锐减到35个,如今仅剩27个湖泊,10年净减少湖泊面积5000多亩,湖泊在萎缩及隐性消亡,“百湖之都”已名不副实。究其原因:一是法规不健全、不完善。现有法规缺乏强制性、操作性,发现填湖难以制止。处罚措施单一,往往一罚了之,而有的单位和个人宁愿受罚,也要通过填湖获
取更大利益。二是体制不顺,权属不清。过去,全市没有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湖泊。27个湖泊权属分散,有的归市建委,有的归市园林、市市政、村集体„„。特别是多数湖泊为村集体所有,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致使湖泊被“蚕食”。三是利益驱动。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行,填湖开发成本低,助长了填湖行为。如沙湖原有水面面积585亩,90年代由于开发性填湖,至今仅存50亩。
(三)河流上游下泄的污染
长期以来,各城市将两江当作天然的大排污沟,有的将污染重的企业安排在本江段下游。武汉处在长江中游,汉江下游,上游下泄的污染使武汉深受其害。特别是汉江的污染对武汉的威胁最大。进入90年代以来,汉江钟祥以下在1992、1998和2000年先后三次出现“水华”,一次比一次严重。2000年“水华”汉江武汉段江水呈褐色,当时水流缓,气温高,藻类疯长。武汉150万人饮用汉江水,白鹤嘴水厂、琴断口水厂、国棉九厂水厂、宗关水厂等4个饮用水源受到威胁。尽管自来水公司采取大量措施,饮用水仍有严重藻腥味。上游污染下泄、转移,严重影响了我市生产和生活。
(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种种原因,我市无论是工业还是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都明显滞后。达标的企业不少出现反弹,设备不能正常运转,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工业污水治理还有“死角”。生活污水处理标准也不高,二级处理太少。特别是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明显不足,从目前城市污水处理水平看,沙湖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加上黄浦路深排江工程10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也不过15万吨/日,处理能力只有6.4%。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龙王嘴、二郎庙及沙湖(扩建)3座污水处理厂共38万吨/日,今年建成后,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3万吨/日,处理率也只有21.46%,还是低于全国31.70%的平均水平,更是落后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50%的标准,离中央对省会城市到2005年达到60%的要求相差甚远。
四.保护水环境的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水环境保护意识
大力开展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和水环境保护意识,在经济活动中改变过去那种重经济政绩、轻环境政绩;重眼前发展,轻可持续发展;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的思想。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重视水环境问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杜绝对山体的破坏和对湖泊的随意填占,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现有湖泊,保护饮用水源的安全。
(二)防治结合,标本兼治,千方百计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水污染治理必须坚持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要结合武汉实际,千方百计提高污水处理能力。一是污水处理设施大、中、小、微一起上。武汉是座特大城市,面对日益突出的生活污水要有大型污水处理设施。目前,武汉仅有一座5万吨/日处理厂,北京就有好几座,最大的100万吨/日,上海最大的160万吨/日。国家环保总局要求2005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应达45%,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达到60%。根据这一目标,武汉要着手考虑、规划建80万吨/日、100万吨/日的大型污水处理厂,以适应特大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提高污水处理标准,增加或扩建二级污水处理厂,还要因地制宜,中、小、微污水处理设施同时上。如旅游区、餐饮业可大力推广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二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污水治理要走市场化道路。工业污水一定要经企业治理。工业行业门类多,处理方法不一样。现在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混排,加大了处理难度。工业污水除企业自行处理外,可进入市场通过环保公司完成。因此,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可借鉴欧美国家和上海等地的经验,“谁污染、谁付费”。水污染治理要坚持长期性,对新的污染进行预防,旧的污染逐年分散治理,做到“新账不能欠,老账逐年还”。三是建立有效的治污筹资机制。建议水环境保护纳入我市经
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列入财政项目,保证环保资金落实到位。拓宽资金渠道、引导社会资金积极投入。要制定合理的污水处理收费和其他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保证治污设施的正常运行。四是应规划、完善、改造城市排水系统,在实施截污工程同时,实行雨污分流。雨水收集入湖以补充净化水体,让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浓度达到二级处理的标准。处理后的污水不易直接排入湖内,可进行二次利用,如用于灌溉、冲洗车辆或直排入江。
(三)突出重点,加大治理力度,改善东湖水质
东湖是我市城区独有的国家级风景区,治理好东湖是贯彻实施水污染防治法的重点。为进一步改善东湖水质,下步要采取有效措施,分步实施,综合治理,全面推进。一是要大力实施污水截流。东湖周边13个排污口,每天排放大量污水。武大、茶岗是两个污染最重的排污口,武大的生活污水及教学的生物、化学污水严重破坏东湖水质。因此,要加快污水截流步伐。世行贷款新建的三座污水处理厂,与其配套的截污管网要同步进行,建成后要能保证设施正常运转。二是加强污染控制。东湖截污工程完工前,要加强周边的污染控制。企业一定要实现达标排放;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产品;湖区内要加强对水上旅游船和服务业污染项目的管理;加强周边农村污染控制。据调查,湖边农村污染近来发展很快,要控制围网养殖、畜禽养殖,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防止污水渗透。三是清淤工程。目前,东湖的淤泥较深,有的地方水浊、水臭。杭州西湖一期清淤量达103万立方米,二期160万立方米已开工。我们可参考西湖分期清淤的做法,截污纳管实现后,要加大湖底清淤疏浚力度。应充分估计清淤工程的难度,要有详细方案和具体措施,保证清淤顺利进行。关于有专家提到引江水入东湖加速水体置换及其它方案,可以进行论证,以寻求有效解决东湖水质问题。
(四)健全法律、法规,切实加大执法力度
“有法可依”是实现水环境保护的基本前提。要依据水污染防治法和省里有关法规、规章,进一步制定配套法规和规章。对立法空白要加强调研立法,对操作性不强的法规要制定出实施细则。要争取《武汉市湖泊保护办法》尽快出台。应考虑制定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细则,完善饮用水源保护等法规。立法应体现从严思想,法规要有强制性约束和制裁措施,如《武汉市湖泊保护办法》的具体条款要严谨,绝不能留口子,还应有可操作性的处罚办法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强化依法行政,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是研究执法。我市机构改革成立了城市管理执法局,应尽快研究、制定执法依据,规定执法程序,建立执法队伍。水务局与环保局、规划局的职能尽快理顺,使全市水务管理形成“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合理格局。二是规范执法。认真贯彻落实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人员行为。对执法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的违法行为要进行责任追究。三是严格执法。巩固和深化“一控双达标”成果,实施再提高工程。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重点查处工业企业达标反弹、“15小”企业反弹。保护饮用水源,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码头、油库、修船厂、排污口等要进行搬迁、改造、拆除和分期截污。加大执法力度,认真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严防水环境继续受到污染。加强湖泊的保护和管理,尽快制定湖泊保护规划,防止随意改变湖泊水体功能。行政人员要带头依法行政,保护好管理好城区内现存湖泊,防止填占和污染,违法者一定要依法惩处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
(五)关注南水北调工程,寻求应对之策
“十五”期间,我国将加紧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工程实施后将对我市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目前,我市城区取水量93。2%来自长江和汉江,南水北调的中线方案实施以后,汉江中下游流量会相对减少,特别是枯水季节汉江下游水质将会呈现恶化趋势,对我市江北地区的饮用水源将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南水北调后,我国还将引起一场水的革命,过去“低价水”、“计划水”将不复存在,城市居民用水和工业用水价格将
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地区间以经济手段进行水交易的趋势将日趋明显。这将为武汉市创造出很大的经济发展空间。我市应该关注南水北调工程的动态,组织专班进行研究,掌握信息,寻求应对之策,兴利除弊,力求抓住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机遇,将我市水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篇:关于武汉市水污染情况调查报告linsy
关于武汉市
水污染情况调查报告
报 告 人:林顺毅班级:09化工学号:200902501108指导教师:
二○一二年三月
现今,国家大部分河涌都受到水污染,我们家乡武汉市的许多河流湖泊也不例外。这是自然污染吗?不是的。究竟致使这些河流被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水污染带来什么危害?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到当地进行调查,研究。就水污染问题,我们作过一些调查、走访,查阅了相关资料,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境内江河
纵横,湖泊众多。市域内有河道40
多条,大小湖泊60多个,市郊有水
库273座。全市总水域面积2187平
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5.8%;水资
源总量7484.4亿立方米,其中客水资
源量7450亿立方米;城镇自来水日
供水能力420.9立方米,居全国第3位,供水面积743平方公里,供水普
及率100%。丰富的水资源既是我市
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也给武汉
市提出了保护水环境的重大课题。
武汉市水务局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近30年武汉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50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杨汊湖、范湖等耳熟能详的名字仅仅成为带“湖”字的符号。目前中心城区仅存的38个湖泊,仍面临着继续被侵蚀的危险。
武汉市是老工业基地,排污企业多,排污大户多,企业治理达标工作难度大。市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保护和治理水资源。一是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将147家原位于城市中心的工
厂转产或搬迁,每年减少废水排放量3000
万吨。二是依法实施限期治理,督促工业
污染源全面达标。1996年确定全市614家
企业超标排放废水,要求企业必须限期治
理达标。三是抓重点排污大户。
据统计,仅武钢、晨鸣、青化等6家
企业排放废水量占全市总量的45%以上。
在环保部门的督促下,武钢、晨鸣等企业
投资数亿元新建、改造了污水处理设施。
四是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全市355台工业
污水治理设备基本上保持运转,工业废水
污染得到基本控制。
污水处理方面,武汉市利用芬兰、世
行贷款,实施黄浦路深排江工程,兴建沙
湖、二郎庙、龙王嘴3座一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将由目前的6.4%提高到
21.6%。筹资6.6亿元,实施21项排渍工程,建成了40立方米/秒流量的新生路泵站,还
完成了古田地区,惠济二路,二七路,中南一、二路等排水工程,特别是遇雨必淹的硚口古田地区有了明显变化。积极推广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东湖、木兰湖等旅游风景区已推广实施,全市共拥有27套设施,日处理能力达到404吨。
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水资源与城市环境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做好水文章,一批亮点工程突出了滨江滨湖特色,城市面貌有了较大变化。将东湖路与东湖南路建成景观路,新建了沙滩浴场、楚风园和亲水平台。“汉口江滩”、龙王庙、南岸咀等景点环境综合治理使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二、武汉市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前期工作深入扎实,但武汉市的水污染的状况还没得到有效地遏制,生态环境还很脆弱,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主要表现:
(一)生活污水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全市生活污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据环保部门统计:2000年,全市废水排放量74971.03万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34310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5.76%。近年来,我市住宅小区成片开发,餐饮业迅猛发展,旅游业、宾馆业日渐兴旺,在经济繁荣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水环境污染。我市有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解放公园周边居民,学校、医院等单位的生活污水直排公园湖内,长期沉积,气温稍高,湖水发臭,市民对此反映强烈。随着旅游业力度加大,木兰湖周边15个渡假村的兴建,排入湖内的生活污水量也呈不断加大之势。此外,大量的生活垃圾也是水污染重要原因。目前,长江、汉江武汉段水域船舶流动人员和常住人口日生产垃圾、粪便近300吨,而垃圾收集量仅为20吨,粪便几乎都是直接向两江倾倒。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各方面对水的需求量将不断加大,生活污水排放的矛盾还将日益突出。
(二)湖泊污染富营养化严重
由于周边地区排污口长期向湖内排污,多数湖泊水质恶化态势明显。东湖原为清澈见底的洁净湖泊,由于受污染严重,水中氮、磷含量增高,藻类大量繁殖,致使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天气闷热时,死鱼现象频发。沙湖由于投资兴建的污水净化厂未能正常运行,仍有8个排污口常年向该湖排放污水,致使湖水变黑发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发展较快,南太子湖成了开发区纳污水体。从1995年开始,又有部分污水由墨水湖改道排入南太子湖,致使南太子湖水质情况进一步恶化,面积6000亩的南太子湖水质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已超V类标准,并对毗邻的三角湖的水质形成压力。近年来,官桥湖富营养化也很严重,“水葫芦”疯长,如不采取得力措施,此湖将不复存在。
(三)饮用水源的安全令人担忧
武汉市中心城区内有12个大型自来水厂,其中以长江为水源的7个,以汉江为水源的4个,以东湖为水源的1个。两江岸边的污染影响沿岸水厂水质,饮用水源现状令人担忧。长江武汉段岸边排污口多,污水直接入江,近岸形成的污染带长达116公里,宽度50-100米。汉江“水葫芦”严重。目前,饮用水源保护规定: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为保护区。但据调查,12个水厂保护区内有11个码头、3个修船厂、2个沙码头、3个油库、14个排污口,都对饮用水源造成直接威胁。江河沿岸污染带的形成,直接导致沿岸水厂取水口水质下降,并初显水质性缺水的矛盾。
武汉经济开发区的沌口水厂,由于取水口与排污口犬牙交错,取水口为了避开上游仅1000米处的晨鸣纸业排污口,不得不多花400多万元,铺设管道向江心延伸300米取水。根据市水利局公报,我市主要供水源地水质II类水所占比例1999年为89%,2000年下降为60%,年下降幅度高达29%,照此速度发展下去,我市主要供水源地水质令人堪忧。
三、水环境污染的原因
(一)水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由于我市地处两江交汇处,境内湖泊众多,拥有丰富的水资源,长期以来,人们对水少有忧患意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意识差。“得水独厚,待水太薄”,是江河湖泊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人认为武汉水多,加之江水自净能力强,就算污染了也没多大问题;有的单位重经济利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的“边建设,边破坏”,建设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近几年,我市投资几十亿元实施环境创新,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如填湖建公园、建广场、建高楼;边建晴川桥,边向汉江倾倒渣土;边实施东湖截污工程,边向湖内排放污水等。
(二)湖泊填占严重
建国初期,武汉市有湖泊127个,到90年代初,7个中心城区主要湖泊锐减到35个,如今仅剩27个湖泊,10年净减少湖泊面积5000多亩,湖泊在萎缩及隐性消亡,“百湖之都”已名不副实。究其原因:一是法规不健全、不完善。现有法规缺乏强制性、操作性,发现填湖难以制止。处罚措施单一,往往一罚了之,而有的单位和个人宁愿受罚,也要通过填湖获取更大利益。二是体制不顺,权属不清。过去,全市没有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湖泊。27个湖泊权属分散,有的归市建委,有的归市园林、市市政、村集体„„。特别是多数湖泊为村集体所有,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致使湖泊被“蚕食”。三是利益驱动。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行,填湖开发成本低,助长了填湖行为。如沙湖原有水面面积585亩,90年代由于开发性填湖,至今仅存50亩。
(三)河流上游下泄的污染
长期以来,各城市将两江当作天然的大排污沟,有的将污染重的企业安排在本江段下游。武汉处在长江中游,汉江下游,上游下泄的污染使武汉深受其害。特别是汉江的污染对武汉的威胁最大。进入90年代以来,汉江钟祥以下在1992、1998和2000年先后三次出现“水华”,一次比一次严重。2000年“水华”汉江武汉段江水呈褐色,当时水流缓,气温高,藻类疯长。武汉150万人饮用汉江水,白鹤嘴水厂、琴断口水厂、国棉九厂水厂、宗关水厂等4个饮用水源受到威胁。尽管自来水公司采取大量措施,饮用水仍有严重藻腥味。上游污染下泄、转移,严重影响了我市生产和生活。
(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种种原因,我市无论是工业还是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都明显滞后。达标的企业不少出现反弹,设备不能正常运转,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工业污水治理还有“死角”。生活污水处理标准也不高,二级处理太少。特别是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明显不足,从目前城市污水处理水平看,沙湖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加上黄浦路深排江工程10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也不过15万吨/日,处理能力只有6.4%。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龙王嘴、二郎庙及沙湖(扩建)3座污水处理厂共38万吨/日,今年建成后,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3万吨/日,处理率也只有21.46%,还是低于全国31.70%的平均水平,更是落后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50%的标准,离中央对省会城市到2005年达到60%的要求相差甚远。
四.保护水环境的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水环境保护意识
大力开展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和水环境保护意识,在经济活动中改变过去那种重经济政绩、轻环境政绩;重眼前发展,轻可持续发展;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的思想。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重视水环境问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杜绝对山体的破坏和对湖泊的随意填占,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现有湖泊,保护饮用水源的安全。
(二)防治结合,标本兼治,千方百计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水污染治理必须坚持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要结合武汉实际,千方百计提高污水处理能力。一是污水处理设施大、中、小、微一起上。武汉是座特大城市,面对日益突出的生活污水要有大型污水处理设施。目前,武汉仅有一座5万吨/日处理厂,北京就有好几座,最大的100万吨/日,上海最大的160万吨/日。国家环保总局要求2005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应达45%,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达到60%。根据这一目标,武汉要着手考虑、规划建80万吨/日、100万吨/日的大型污水处理厂,以适应特大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提高污水处理标准,增加或扩建二级污水处理厂,还要因地制宜,中、小、微污水处理设施同时上。如旅游区、餐饮业可大力推广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二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污水治理要走市场化道路。工业污水一定要经企业治理。工业行业门类多,处理方法不一样。现在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混排,加大了处理难度。工业污水除企业自行处理外,可进入市场通过环保公司完成。因此,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可借鉴欧美国家和上海等地的经验,“谁污染、谁付费”。水污染治理要坚持长期性,对新的污染进行预防,旧的污染逐年分散治理,做到“新账不能欠,老账逐年还”。三是建立有效的治污筹资机制。建议水环境保护纳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列入财政项目,保证环保资金落实到位。拓宽资金渠道、引导社会资金积极投入。要制定合理的污水处理收费和其他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保证治污设施的正常运行。四是应规划、完善、改造城市排水系统,在实施截污工程同时,实行雨污分流。雨水收集入湖以补充净化水体,让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浓度达到二级处理的标准。处理后的污水不易直接排入湖内,可进行二次利用,如用于灌溉、冲洗车辆或直排入江。
(三)健全法律、法规,切实加大执法力度
“有法可依”是实现水环境保护的基本前提。要依据水污染防治法和省里有关法规、规章,进一步制定配套法规和规章。对立法空白要加强调研立法,对操作性不强的法规要制定出实施细则。要争取《武汉市湖泊保护办法》尽快出台。应考虑制定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细则,完善饮用水源保护等法规。立法应体现从严思想,法规要有强制性约束和制裁措施,如《武汉市湖泊保护办法》的具体条款要严谨,绝不能留口子,还应有可操作性的处罚办法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强化依法行政,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是研究执法。我市机构改革成立了城市管理执法局,应尽快研究、制定执法依据,规定执法程序,建立执法队伍。水务局与环保局、规划局的职能尽快理顺,使全市水务管理形成“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合理格局。二是规范执法。认真贯彻落实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人员行为。对执法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的违法行为要进行责任追究。三是严格执法。巩固和深化“一控双达标”成果,实施再提高工程。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重点查处工业企业达标反弹、“15小”企业反弹。保护饮用水源,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码头、油库、修船厂、排污口等要进行搬迁、改造、拆除和分期截污。加大执法力度,认真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严防水环境继续受到污染。加强湖泊的保护和管理,尽快制定湖泊保护规划,防止随意改变湖泊水体功能。行政人员要带头依法行政,保护好管理好城区内现存湖泊,防止填占和污染,违法者一定要依法惩处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
第三篇:水污染调查报告
关于水污染的调查报告
引言
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曾经有一个广告这样说过“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
有人说,地球的颜色是绿色的,她孕育着生命,预示着人类的诞生和未来。我说,她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母亲,她把全部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人类的子子孙孙。她的确很大,幅员辽阔,但不是无边无际;她的确很美,山青水秀,但不是青春永远;她的确很富,资源广博,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今,地球生态环境已被人类活动严重破坏。尤其是水的污染更为突出。而这种水污染也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身边。
地点:
学校外一条不知名的河
现状:
站在河边,我们就可以看到大面积漂浮在那河面上的绿色水生植物,这是由于水体富营养化而衍生出来的水化现象。让人看着就非常不舒服,而除了这些植物、微生物以外,还能不时的看到河面上漂着体积较大的生活垃圾,那些体积小的垃圾就不用说了,更是时时都可以看到。
调查过程:
第一步: 我们到校外河岸进行了观察。
第二步:查找相关资料,寻找水污染形成的原因。总结如下:
一:过量施用化肥会使土壤中含有过多的氮、磷元素,它们会随着水流到其它水体中去,加上人们大量使用含磷洗涤剂等化学产品,使江河湖泊等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大量增加,水中丰富的营养物使藻类大量繁殖,出现“水华”现象,在海洋中则会出现“赤潮”等。当这些藻类死之后,由于细菌分解这些有机物需要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溶解氧,从而使水体中需要氧气的生物(如鱼类、软体动物等)大量死亡。此时,水体就会发黑变臭,水质严重恶化。
二: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特别是河边附近居民的随意乱扔使得河水里时不时飘过一只空瓶等固体垃圾。
三:工业用水的排放也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沿河走访,发现不少沿河而建的小型工厂,其对和河水水质的危害不言而喻。
四: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台风也会引起水污染:“台风带来的暴雨造成城区部分地下落水池水源污染,而且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造成附近地下水道的堵塞,也有受污染的水倒灌的现象。这些水质很容易受到细菌、大肠杆菌等传染病菌的污染。居民一旦饮用后,会引起腹泻、伤寒、痢疾等肠道疾病。第三步:思考水污染防止措施与相关建议。政府:
1. 加大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
2. 改善河道环境,尽快开展河水、河岸等全方面的治理工作。首先,对污染源进行处理,杜绝工厂、食堂废水和生活垃圾直接排入水中,应集中处理,避免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并对水道进行整改,进一步将河内的垃圾、淤泥清除,可动员沿岸居民及利用大型机器清除。最后在河边种树,植草皮,建立绿化带,避免水土流失。4.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
改善环境不仅要对其进行治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方面的宣传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由政府农业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和农药,控制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防止造成水污染。居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破坏环境的行为就自然减少了。
5.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废水排放量还要增加,如果只重视末端治理,很难达到改善目前水污染状况目的,所以我们要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居民:
1.使用无磷洗涤剂;
2.尽量少使用含化学物质的物品;
3.做到不向河道中倾倒生活垃圾。
调查体会:
通过这次调查使我才会充分认识到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污水的治理工作已刻不容缓。经济的发展不能够以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水为代价,水资源受破坏,受影响的还是人们自己,我们应当充分了解水资源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认识到人们恣意改变水环境的弊端。造成水资源污染的因素还远远不止这些,虽然我的调查研究还不够成熟,但希望能把水污染问题在人们的日常话题中的地位提高,这样才会使人们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才会使水污染的问题得到一步步地解决。
小组成员:夏斌辉 张丹 周梦霞 周燕飞
日期:2010.6.16
第四篇:水污染调查报告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生产规模急剧扩大,人口迅速增加,从自然界获得的资源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同时排入环境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容量,出现了全球性的资源耗竭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水污染就是尤为严重的一个,我们几位同学们用课余时间对三明市水质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查询了国内有关资料,对于水污染这一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水污染调查报告。
何谓“水污染”?
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水的污染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江流总量的14%以上,而近年来,我国城市水污染问题严重,1998年监测的176天城市河段中,52%的河段污染较重,据统计,1999年全国城镇废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量占67%,废水污水排放总量较1980年增加了近一倍。根据水利部门监测结果。1980年全国受污染的河长比例为21%,1999年增加到38%。据监测,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我国的现行措施自70年代以来,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采取了许多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建立了管理机构,加强了监测和监督建设了一批污水处理设施,推广洁水和清洁生产工艺,如治理淮河污染的“零点行动”等,调查报告《水污染调查报告》。
不足之处有:
1、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一些流域造纸、化工企业数量仍然过多,一些企业“旧病复发”继续超标排污。污染负荷难以削减。达标排放之前,许多地方做的是表面文章,达标排放“零点行动”一旦结束,一些企业便“旧病复发”。
2、生活污水,面源污染缺乏力度。生活污水和面源污染(即化肥、土壤等造成的污染)在一些流域已成为主要污染来源,如滇池,生活污染源占45%~56%,面源污染占33%~40%,滇池在实现工业化污染源达标排放后,虽然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明显下降,但在缓解湖水富营养化方面效果并不明显。国家环保总局的一份资料显示,一些流域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缓慢,已成为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3、枯水季河流自净能力差,污染有所加重。
4、一些地方仍未能正确处理水利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剧了水的恶化,一些地方为了防洪抗旱和保证工农业用水、修建了很多水库、闸坝,如淮河流域就建有水库5000多座、闸坝4000多处。有的地方闸坝一堵就是一年,等到水变黑变臭,便将污水下泄,污染下洲。“流水不腐”的道理谁都懂得,但“三河三湖”流域,许多地方变成了“死水一潭”因此,一些流域达标排放后又出现反弹。
应采取的措施:
1、继续健全有关的法律体系,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和普法宣传,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
2、加强水污染防治和监测的管理,建立水环境保障体系,逐步实现统一管理、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
3、推广节水技术,引起生产工艺和废水处理回用技术,继续降低污水排放系数。
4、调整产业结构。特别在缺水地区,限制耗水,排污大的行业发展。
5、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资金,确保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和管理措施的实施。
第五篇:水污染调查报告
水污染调查报告3篇范文
篇一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是水资源ZUI贫乏的国家之一,淡水资源总量仅有28000亿立方米,人口占全世界的20%,但水资源只占全球的6%,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绍兴是中国水资源ZUI丰厚的地区之一,但近年来的污染竟使得中国防大学6个省市严重缺水,以下是我就绍兴水资源污染情况作的调查报告。、一.河道污染情况调查
城北污染企业在晚上偷偷往河里排放污水,导致河水变臭变脏,不良餐饮业到河里丢弃塑料袋,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餐盒等,附近居民在河里洗衣服,把肥皂水以及衣服上的脏东西洗到河里,导致河内磷过剩,河面上的水生植物疯狂生长,把整个河面盖住,使大量鱼类死亡,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大部分河道里的水已经变得浑浊不堪,我们将面临缺水的危机。
二.河面观测
经过各位同学在家附近河道表面观测后,毛俞乐同学发现河面上有不少油脂和死鱼,漂在河面上十分碍眼,诸博航同学则看到一片又一片的水葫芦,刘语菲同学看到河水色泽浑浊,这已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曾经听到过一个笑话,一辆运送河水的货车开在山野里没油了,周围也没有加油站,司机看了一眼漂满油脂的河水,果断地舀了一些灌进油箱,不一会儿,货车又在山野里开了起来,这足以说明现在的水质有多糟糕!
三.家庭用水急剧上升
经过调查,我们得知朱璐梦家一个月用水8吨,她外婆家一个月用水9吨,她阿姨家竟用水15吨!除非是浪费水,月用水量绝对不可能达到这么多!张函巧家月用水量则在7吨~9吨之间徘徊,她奶奶家的用水量则在6吨~9吨之间游走。而我们家一个月用水量达9吨,我外婆家却只有3吨!这一系列的数据告诉我们——现在人们的用水量都大于以前人们的用水量,毋庸置疑我们的后代的用水量将会打破常规!
四.结论
通过各种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水资源越来越少,水质变差,就连中国曾经的淡水湖——鄱阳湖里的水也已经干旱!如果我们再不节约水资源,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将是我们的眼泪!
篇二
有人说,地球的颜色是绿色的,她孕育着生命,预示着人类的诞生和未来。我说,她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母亲,她把全部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人类的子子孙孙。她的确很大,幅员辽阔,但不是无边无际;她的确很美,山青水秀,但不是青春永远;她的确很富,资源广博,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如今,地球生态环境已被人类活动严重破坏。尤其是水的污染更为突出。
首先让我们看一个可笑又悲哀的故事,一辆拖拉机在葛洲坝水库因没油而熄火,司机看见水库里成片浮油的水,便用水桶舀起浮油灌入油箱,拖拉机竟突突地开走了。由此可见,我国水污染的严重性,我市位于九龙江下游亚热带季风区,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10年前,走出家门几步就可以挑到饮用水,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污染却日益严重,如今我市大部分河水已不能饮用,个别河流连供洗涤之用都不能,人们日常生活用水,只能靠自来水厂供应,一度水一块五毛钱,个别地方还超过二块钱,水污染已向人们敲响详尽。
水是地球上万物的命脉所在,水滋润万物、哺育生命、创造文明。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极其不均匀。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50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所需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北方许多大中城市因缺水造成工厂停产或限产,损失的年产值达1200亿元,南方一些城市也陆续出现水荒。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家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缺水量约为
1000万吨/天左右。几百万人生活用水紧张……
面对“滴水贵如油”的水资源,而人类对它的浪费和污染却是令人痛心的:据统计,全世界污水排放量已达到4000亿立方米,使5.5万亿立方米水体受到污染,占全世界径流总量的14%以上。
水与空气,食品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
人体的50%到60%的重量是水份,儿童体内水份多达80%。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3%,而这3%淡水中,可直接饮用只有0.5%。所以说,水是人类宝贵资源,是生命之泉。
然而,水污染在世界上相当普遍而又严重。当水中的有害物质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这就会产生污染。这些有害物质包括农药,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各种废气物和放射性物质等。
水污源的来源主要是未加工的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
篇三
一、调查原因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口的迅猛增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态系统也会随之遭到破坏,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我们的生活将无法继续下去。水资源的污染及短缺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虽然我市不是一个用水紧张的城市,但水污染却存在,并与每个市民都息息相关。为此,我通过询问形式对我市水污染进行调查。
二、调查过程
第一步:实地调查,首先,我随老爸来到长安航管站,向我爸的老同学刘海华了解长安镇河道情况,然后,乘坐快艇,游览了崇长港及长山河和泰山港,一路上,刘叔叔向我介绍几十年前,这些河道,是长安镇附近的主要航道,水清透彻,而现在垃圾遍布河道,一股臭味扑鼻而来。水污染主要原因:人为因素:泥河上流工厂的废水排放,城市布下水道安置此处,污水经管道排入河中,泥河附近大量农田,农民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流入其中,致使藻类疯长,鱼类大量死亡,居民的环保意识差,经常将生活垃圾倒入河中。
第二步:调查分析,经过实地调查,我认为水污染给居民带来的危害。地下水污染,用水困难,河水污染严重滋生大量蚊虫,河水散发刺激性气味,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三、调查结论
为了改善河道环境,应尽快开展河水、河岸等全方面的治理工作。首先,对污染源进行处理,杜绝工厂、养猪场把污水、粪渣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应集中处理,避免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然后,对河边、河道中的建筑材料(已废弃的)进行清除,并对水道进行整改,进一步将河内的垃圾、淤泥清除,可动员沿岸居民及利用大型机器清除。后在河边种树,植草皮,建立绿化带,避免沙土流失。
2、为了对河道环境的保障,应对附近的工厂、养猪场等加大管理力度,对污染河流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并且对沿岸居民及全体市民进行环保教育,增强环保意识,河流的环境,主要还是在于大家的思想意识,故人们应自觉保护河道,保护环境。这样,一条全新河流才会永远呈现在人们面前。
总之,要明确,环境受破坏,受影响的还是人们自己,我们应当充分了解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认识到人们改变环境的利与弊。影响水资源的因素还远远不止这些。虽然我们的调查研究也许还不够成熟,但希望能把环境问题,水污染问题在人们的脑海中的地位提高,这样才会使出现的问题一天天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