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本站推荐)
篇一: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我的法兰西岁月》这部电影,其中讲了邓希贤(邓小平)爷爷年轻时在外求学的故事。电影中,有一段故事令我感触很深:在即将面临不能继续学习的时候,他临危不惧,就算把自己的衣服、钱包卖了都还要学习。在没有生活费和学费时,那时的邓希贤爷爷,干着苦工,边挣钱边学习,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的呀!
回过头来,我又想到了,那时的邓希贤爷爷的精神实在可敬,实在是令人学习的榜样。在艰苦的时候,就能体现一个人不同的精神品格。由邓希贤爷爷的事迹,我联想到现在一些人,不懂得珍惜美好的时光,不努力学习,每天只想着攀比自己的东西。如果每个人都学习邓希贤爷爷的精神的话,那么每一个的学生都会是棒棒的!
说到这,我又想到了一个片段,当时的邓希贤爷爷,在一个造铁厂工作时受到了包工头的欺负,邓爷爷给他们讲道理,还受到了斥责,训斥。就在这时,邓爷爷忽然明白,一个没有威信,不强大的国家的人在别人面前是没有发言权的。这又激励邓爷爷发奋学习,因为他知道,只要有文化知识才能压倒别人!
在这里,我看到了当时中国的落后,无法强大起来,当时的政府又都是卖国的政府,中国在外人眼里只是一只无用的小蚂蚁。想到这,我已愤愤不平地想发言了,如果要让中国强大起来的话,必须让新一代的孩子学习邓希贤爷爷的道德思想,努力奋斗,让中国强大起来。
篇二: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我的法兰西岁月》主要记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16岁的邓小平在法国历时5年艰辛而辉煌的勤工俭学、寻求救国之道、走上革命道路的真实故事。影片并没有下力气去表现这段历史 的过程,而是紧紧抓住主人公成长经历中最令人难忘的艰辛、磨砺、苦难和乐观、坚毅、浪漫的几个“支点”,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
导演的高明之处是他并没有去仰视一个领袖和伟人的过去,而是以一个常人的眼光去平视一个16岁的少年,看他是如何在坎坷中走过他的青春,看他的青春步伐是如何从蹒跚踉跄走向坚定沉稳的。由于导演独到的眼光,他没有过多地选择邓希贤参加革命活动的情节,而是将笔力倾注到主人公命运的跌宕起伏上。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化和主人公对命运的抗争、以至生命的觉醒,凸显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
影片开头展现给观众的是上世纪20年代四川广安的一条老街,这里嘈杂、肮脏、破败,完全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而长江边拉纤的纤夫那沉重的步履和呻吟,将人世间的苦难表现得淋漓尽致。转而,一声汽笛,将巍峨雄伟的大油轮和美丽的马赛港推到了人们的眼前。这两组浓墨重彩的镜头,对比鲜明,将主人公所处的生存环境强烈地展现出来,也为他后来的人生道路作好铺垫。这种对比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对人物命运和性格 的表现起到了有力的衬托作用。导演很注意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人物跌宕的命运。邓希贤在法国只读了几个月的书就失学了。在主人公失学之前有两场气氛热烈的戏,一场是篝火晚会,一场是足球赛,这两场戏充满了欢乐和美好。而失学后的邓希贤挨饿受冻、流落街头,从幸福的顶峰一下子跌入苦难的深渊。两厢对比,令观众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主人公所承受的精神重压和命运的跌宕。正是这种坎坷不平、瞬息多变的命运,表现了主人公不屈不挠的性格 特征,也正是这些生动的情节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
为了表现人物的情感,在细节的运用上,导演也独具匠心。邓母送儿子远行时让儿子带走三双布鞋,并含泪说:穿坏了这三双鞋,儿子就回来了。剧中有几次反复表现布鞋的镜头:在赛纳河的桥上露宿时,主人公拿出布鞋抚摸,表现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在法国朋友米歇尔去工地看望邓希贤时,他脚上的布鞋已经破得露出了小脚丫,这个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生活的苦难和艰辛。人类共通的情感,使得每一次布鞋的出现,都轻轻拨动着观众的心扉,也拉近了观众和主人公的心灵。
影片不仅塑造了邓希贤这个感人的青春形象,还塑造了周恩来、李富春、蔡畅等一批年轻革命者的生动形象,他们当时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充满了朝气,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活力,他们在苦难中探索,在黑暗中追求,他们在身上表现出了可爱的不成熟,也表现出了激情中的不沉稳,同时也再现了他们理想中的浪漫,但这一切恰恰表现了人物的真实性情,而这种真性情将青春衬托得无比美丽。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的心中便被牵动着,也有所感悟,我被片中邓小平爷爷的那种永不言弃,事事留心,为了共产事业宁愿牺牲的精神所深深吸引着。
作为一个大学生,在伟人面前我们是多么的渺小,我要学习邓小平爷爷那样做个对事有心的人,让自己更加的成熟,做人做事更上一步。邓小平爷爷原名叫邓希贤,他十六岁去法兰西留学,是当时的中国人留学法兰西中最小的一个。当抵达法兰西,来到法国学校时,有幸碰到了聂荣臻学长,他当即表示了对这批中国留学生的热烈欢迎,同时在不知不觉也向他们提了两个问题——法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中国四川省的面积是多少?当时只有邓小平爷爷知道,聂荣臻便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在身旁的叔叔和表哥也赞叹不已,夸他真是有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虽然只是在一些小事上留心,但它可以免除一些不必要的尴尬或别人的耻笑,甚至它还可以让你赢得大家的敬佩和赞扬。
在这个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邓小平爷爷的一句最经典的话——我会长大的,这句话也是贯穿全片的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十六岁的邓希贤来到了法兰西学校留学,条件颇好,可好景不长,她和叔叔表哥最后甚至沦落为流落街头的流浪汉,因此也不得不出去找活干,可是又碰上了法国的金融危机,法国人自己都难以找到工作,更何况一个未长大的成人,一个又矮又瘦的中国人呢!打邓小平爷爷并不在乎这些,他还是去了一个搬运码头去找活干,当时就碰到了“找茬”的法国人,他不仅侮辱邓小平爷爷,甚至侮辱蔑视邓小平的能力 和他挑战扳手腕,结果可想而知,邓小平输了,他当即说出一句话——我会长大的。不过这位叫米希尔的法国人在邓小平遭遇抢劫时救了邓小平一命并解释了那件事,从此之后他们变成很长有好的忘年交。
其实,邓小平说的是到法兰西留学,但真正学习的时间 也就是赶了过来的在法国学校的那段时间,其余要么在为生计奔波,到处找活干,以填饱肚子,要么在沉浸于爱国事业中,寻找爱国前辈们——聂荣臻、周恩来、陈富春、蔡和森等等,和他们一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在那一段时期,他们忍受了饥饿,忍受了漫漫长夜,忍受了饥寒交迫,但他们的心始终是火热的。看完这部电影后,让我想起了泰戈尔的一句话——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有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血的手指,才能弹出时间的绝唱。的确,邓小平他们在经历过这样一段艰难岁月后,终于成为了一代伟人。
篇三: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星期五下午,学校组织我们看了一场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
这部电影主要描写邓小平爷爷去法国 留学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故事。看了这部电影后,我的感想很多,收到的教育也很大。邓小平爷爷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邓小平爷爷12岁去法国留学,才读了五个月的书,钱就不够用了,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坚持在法国找工作,他当搬运工,干苦力挣钱,还被法国人欺负。后来,它又成了流浪汉,在街头流浪……可是他还是坚持不懈。
周恩来对邓小平说:“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是啊!为中华之崛起。邓小平爷爷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进过学堂,而是在社会大学堂里学习各种知识,磨练自己的意志。正是在法兰西的这段艰苦的岁月里,让邓小平爷爷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为今后革命事业有了扎实的基础。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们要向邓小平爷爷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不懈,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的接班人
今天,学校团委组织我们观看了《我的法兰西岁月》,看了后感触颇深,有不吐不快之感,特来此佳处,一吐为快。
一,艰苦的环境,造就了邓小平不屈的性格。当一个16岁的孩子在异国他乡的码头上背负那沉重的大包,当一个矮小的中国人,在法国的钢铁厂里被累倒,被工头骂为黄狗时,他没有屈服,依旧为了自己的救国梦,在异国他乡艰苦的生活着,依烤土豆充饥,却实现了自己的盗火者的梦。
二,那伟大的同志般的情谊是我深深感动,聂荣臻,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邓小平,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为了革命的梦想,而在孜孜不倦的追求者。当饥饿难耐的邓小平来到蔡畅,赵世炎(夫妻)家时,两位革命前辈把自己仅有的两碗面推到了邓小平的面前,后来小平发现了,把自己仅有的两法郎房子了他们的壁橱里,流着泪离开了。这种同志之情是多么的宝贵呀,中国革命的火种在法国得到点燃,与这种伟大的感情是分不开的。
三,小平同志伟大的人格魅力是我深深折服,他对法国无产阶级那深深的爱,对北洋卖国政府的深深的恨,对同志那无私的爱,对工作的无限忠诚。使我深深地感动。
在影片的结尾,当被法国驱逐的的邓小平说出“总有一天法国人民会铺着红地毯欢迎来自中国的朋友的”,镜头切到小平同志访问法国的录像,我的眼睛湿润了,有哪个人会想到,一个貌不惊人的小个子会成为13亿中国人心目中的勇雄,谁会想到一个没驱逐的外国人会再一次踏上法兰西的土地,而被最为最尊贵的国宾。
一切不可能的事,小平都做到了,这就是伟人的风采。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条件要比小平在法国时好上一百倍,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成功呢,只要我们有目标,有毅力,有追求,有信仰,也一定会成功。
第二篇:《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为中华之崛起,我会长大的——《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在毛概课上,我第一次观看了《我的法兰西岁月》这部影片,之后有很多感想,不吐不快。
这部电影主要描述了邓小平爷爷青年时期在法兰西留学时的事迹。20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中国,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为了寻求救国之道,十六岁的邓希贤(邓小平青年时名字)满怀一腔热忱,不远万里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之旅。当时,邓爷爷由于没有钱而生活的很艰苦,这同时也磨练了他的意志,为后来的革命事业打下基础。在此期间,邓希贤不但先后结识了聂荣臻、周恩来等等后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同时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投入到了救国图存的职业中。
在法国期间少年邓小平和同学们经受了命运的考验:不但法国政府停止了援助,他们找工作也十分艰苦。但小平没有向困难屈服,他以自己的毅力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执著向命运挑战。在小平陷入绝境这期间,他经常说着这样一句话——“我会长大的!”。这是这样一句充满自信的话语,激励着小平在艰苦的岁月里获得成长,获得他伟大的人生的原动力。这句话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随着这句话,希贤逐渐长大了中国共产党也步入正轨了。“我会长大的”,这是一句宣言,是少年邓小平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关于自己的宣言。虽然当时我们弱、小、受欺负,但是,终究有一天“我们会长大的”。就像拿破仑曾经说过——“中国是一只
沉睡的雄狮”一样,我们终究有一天会醒来,那样整个世界都会震惊。在我看来,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就是当时先“醒”过来的人,他们先知先觉,明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通过这句宣言,我感受到了青年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身上的那种不服输、勇于挑战、充满自信的朝气。是的,胜利者是拥有胜利心态的人。
后来,少年邓小平结识当时也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周恩来、陈毅、蔡畅等其他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在集会上,周恩来两度说起“为中华而崛起”,每每听到这句话,我心中都会一颤,是呀,这就是周恩来总理一生的追求呀。“为中华之崛起”,这句话显示了,不但是周恩来总理,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追求,正是为了这个目标,中国共产党不断奋斗。在周恩来的影响下,少年邓小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到了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的一系列斗争这也激励了我,我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之崛起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有了这句话作为信念,我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一心一意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举起而奋斗的,我知道了中华之崛起是我们每个人共有的目标。是的,我们要为中华之举起而奋斗。
后来,由于组织革命斗争,青年邓小平被迫离开了法国,火车上,画外音提示当时他想的终究有一天法国会铺着红地毯迎接他的到来。若干年后,作为新中国的领导人,邓小平踏着红地毯访问了法国。这一意料之中有情理之外的事件让我感受到了邓小平的自信。我明白了,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实现梦想,只要跟着中国中产党的正确路线,“中华之崛起“这一理想终究会实现的。
生活在今天的不断崛起的中国,我们依然面对着国内国外众多的挑战,通过《我的法兰西岁月》这部影片,我知道我应该紧紧跟随共产党的领导,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当中去。虽然现在作为学生的我们力量还很单薄,但是,为了中华之崛起——我会长大的!
——《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为了中华之崛起,我会长大的学院经济学院
班级B1009
专业统计学
姓名蔡逸
学号1113100526
第三篇:《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为中华之崛起,我会长大的——《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为缅怀革命历史,丰富党员组织生活,进一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端正党员的入党动机,提升思想境界,改善工作作风,树立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工商管理系学生党支部的带领下,全体第九期党员积极分子共同参与了“喜迎党代会,同筑中国梦”系列活动之“回首红色经典,追忆峥嵘岁月”观影活动。
这是我第一次观看了《我的法兰西岁月》这部影片,之后有很多感想,所谓不吐不快。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邓希贤(邓小平青年时的名字)经常说的一句话:我会长大的!是的,他会长大的,中国也会长大的。
这部电影主要描述了邓小平爷爷青年时期在法兰西留学时的事迹。20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中国,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为了寻求救国之道,十六岁的邓希贤满怀一腔热忱,不远万里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之旅。在法国期间少年邓小平和同学们经受了命运的考验:不但法国政府停止了援助,他们找工作也十分艰苦,法国对他们来说不再是梦幻中的天堂,而是一个磨难开始的地方。但小平没有向困难屈服,他以自己的毅力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执著向命运挑战。在小平陷入绝境这期间,他经常说着这样一句话——“我会长大的!”。就是这样一句充满自信的话语,激励着小平在艰
苦的岁月里获得成长,获得他伟大的人生的原动力。“我会长大的”,这是一句宣言,是少年邓小平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关于自己的宣言。虽然当时我们弱小受欺负,但是,终究有一天“我们会长大的”。通过这句宣言,我感受到了青年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身上的那种不服输、勇于挑战、有骨气和充满自信的朝气。是的,胜利者是拥有胜利心态的人。
后来,少年邓小平结识当时也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周恩来、陈毅、蔡畅等其他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在集会上,周恩来两度说起“为中华而崛起”,每每听到这句话,我心中都会一颤,是呀,这就是周恩来总理一生的追求呀。“为中华之崛起”,这句话显示了,不但是周恩来总理,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追求。正是为了这个目标,中国共产党不断奋斗。在周恩来的影响下,少年邓小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的一系列斗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为中华之崛起”这句话作为信念,我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一心一意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倔起而奋斗的,我知道了中华之崛起是我们每个人共有的目标。是的,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生活在今天的不断崛起的中国,我们依然面对着国内国外众多的挑战,通过《我的法兰西岁月》这部影片,我知道我应该紧紧跟随共产党的领导,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当中去。虽然现在作为学生的我们力量还很单薄,但是,为了中华之崛起——我会长大的!在回首着我们上一代伟人们的峥嵘岁月的同时,我们更要传承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之心,怀着中国共产党会更强大,中国会不断地崛起的信仰,共同构建我们的中国梦。
——《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为了中华之崛起,我会长大的学院经济学院
班级B1009
专业统计学
姓名蔡逸
学号1113100526
第四篇:《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
----观《我的法兰西岁月》有感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过:“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无疑置否,邓小平就是这样的人,他用毕生的精力忠实地实践着爱国的使命,为祖国的振兴作出了感天泣地的不朽勋章,成为万人景仰的人物。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中国,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民不聊生。16岁的邓希贤,怀一腔救国济世的热忱,历尽艰辛越过大洋,踏上赴法勤工俭学之旅。谁又能想到没过多久,他就交不起学费,求工也无望,举目无亲。邓希贤在法国只读了几个月的书就失学了。而失学后的邓希贤挨饿受冻、流落街头,从幸福的顶峰一下子苦难的深渊。几经周折,机会终于降临!商店的老板同意让他们扮演小丑招揽生意,一个同伴留下了,邓希贤和另一个同伴却义无返顾地走了。他们挺着坚硬笔直的脊梁走了,在生存与尊严面前,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虽然,前途茫茫,心路茫茫,他们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这对于年仅16岁的孩子在人情淡漠的异国他乡讲骨气,需要多大的勇气!这勇气,这势不可挡的勇气,就来源于血脉里汩汩流淌的爱国深情。值得庆幸的是他遇到了米歇尔,也结识了革命青年聂荣臻,接着又在巴黎结识了开小书店的陈延年和陈乔年,随后又在工厂打工时结识了赵世炎和王若飞。不久,周恩来和赵世炎等人发起组织反对北洋政府向法国政府借外债打内战的“拒款斗争”。在这场斗争中,邓希贤结识了周恩来,并从此建立了动人的友情。
有一天,邓希贤和外国人比掰手腕,虽然他竭尽全力,但还是输了。然而使人惊讶的是,邓希贤不但不气馁,反而充满自信地说:“我会成长的!”短短五个字,却比任何豪言壮语更富感染力,同时也激励着邓希贤在艰苦的岁月里获得成长,获得他伟大的人生的原动力。这句话,也被牢记在我们观众的心中,继续鼓励那些力争上游、不凡平凡的灵魂。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从贫困交加的旧中国走来的孩子却能如此地坚强自信乐观。
1922年6月,在巴黎郊外的布罗尼森林公园,来自法国、德国和比利时三国的十八名中国勤工俭学生,创建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这年初秋,在巴黎公社社员墙前,邓希贤和蔡畅一起加入中国少共。后来邓希贤改名为邓小平。其实,邓小平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在法兰西的日子,苦苦地挣扎在生存线上,前途茫茫。可是,命运的跌宕起伏并没有让他失去信心。他以一颗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心逐渐成长。没有谁一生下来就是伟人,也没有谁一生下来就是小人。关键在于你有一颗怎样的心。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新中国第二代领袖的邓小平曾说过:“我们感谢法国,是她用自由浪漫的思想和当时苦难的现实,锻造出最早和最坚定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因为残酷的现实,会锻炼出一颗饱受磨难,却永不弃的心。只有拥有这样的心,才会成就一个伟大的人。邓小平,本是一位平凡的人,命运的磨砺,让他拥有一颗坚毅伟大的心。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也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气馁,让自己成为一个拥有坚毅的心的人,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第五篇:《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我的法兰西岁月》主要记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16岁的邓小平在法国历时5年艰辛而辉煌的勤工俭学、寻求救国之道、走上革命道路的真实故事。影片并没有下力气去表现这段历史的过程,而是紧紧抓住主人公成长经历中最令人难忘的艰辛、磨砺、苦难和乐观、坚毅、浪漫的几个“支点”,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
导演的高明之处是他并没有去仰视一个领袖和伟人的过去,而是以一个常人的眼光去平视一个16岁的少年,看他是如何在坎坷中走过他的青春,看他的青春步伐是如何从蹒跚踉跄走向坚定沉稳的。由于导演独到的眼光,他没有过多地选择邓希贤参加革命活动的情节,而是将笔力倾注到主人公命运的跌宕起伏上。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化和主人公对命运的抗争、以至生命的觉醒,凸显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
影片开头展现给观众的是上世纪20年代四川广安的一条老街,这里嘈杂、肮脏、破败,完全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而长江边拉纤的纤夫那沉重的步履和呻吟,将人世间的苦难表现得淋漓尽致。转而,一声汽笛,将巍峨雄伟的大油轮和美丽的马赛港推到了人们的眼前。这两组浓墨重彩的镜头,对比鲜明,将主人公所处的生存环境强烈地展现出来,也为他后来的人生道路作好铺垫。这种对比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对人物命运和性格的表现起到了有力的衬托作用。导演很注意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人物跌宕的命运。邓希贤在法国只读了几个月的书就失学了。在主人公失学之前有两场气氛热烈的戏,一场是篝火晚会,一场是足球赛,这两场戏充满了欢乐和美好。而失学后的邓希贤挨饿受冻、流落街头,从幸福的顶峰一下子苦难的深渊。两厢对比,令观众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主人公所承受的精神重压和命运的跌宕。正是这种坎坷不平、瞬息多变的命运,表现了主人公不屈不挠的性格特征,也正是这些生动的情节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
为了表现人物的情感,在细节的运用上,导演也独具匠心。邓母送儿子远行时让儿子带走三双布鞋,并含泪说:穿坏了这三双鞋,儿子就回来了。剧中有几次反复表现布鞋的镜头:在赛纳河的桥上露宿时,主人公拿出布鞋抚摸,表现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在法国朋友米歇尔去工地看望邓希贤时,他脚上的布鞋已经破得露出了小脚丫,这个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生活的苦难和艰辛。人类共通的情感,使得每一次布鞋的出现,都轻轻拨动着观众的心扉,也拉近了观众和主人公的心灵。
影片不仅塑造了邓希贤这个感人的青春形象,还塑造了周恩来、李富春、蔡畅等一批年轻革命者的生动形象,他们当时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充满了朝气,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活力,他们在苦难中探索,在黑暗中追求,他们在身上表现出了可爱的不成熟,也表现出了激情中的不沉稳,同时也再现了他们理想中的浪漫,但这一切恰恰表现了人物的真实性情,而这种真性情将春衬托得无比美丽。
我们要学习邓前辈身上坚毅的性格,我们的心需要坚强!坚毅的性格是需要慢慢磨练的,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气馁,需要有一种坚毅的信念来支持自己。当你遇挫折而沮丧的时候,当你遇到失败而伤心落泪的时候,当你因诱惑而跨越界限的时候,想一想你的信念,想一想那些在身边支持你的人,想一想那些因为具有坚忍不拔信念而获得成功的人们。相信吧!风雨之后总能见到彩虹,在人生的道路上,向着成功的标靶不断挺进!
就在邓小平最困难的时候,他遇到了周恩来和赵世炎等一批正在做着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大事情的先进青年,改变了他的命运。邓小平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员,与其他党员一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为祖国贡献了自己伟大的一生。
看了这部电影,使我懂得了现在腾飞的新中国靠的就是像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如果没有他们,没有改革开放的实践,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人活着,并非是为了吃穿,为了追求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为了精神文明和人生价值。我们要珍惜今天,不辜负老一辈革命家对我们的期望,学习邓小平的伟大人格、志向和精神,为中华民族美好灿烂的明天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