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傅林祥
读傅林祥《江南、湖广,陕西分省过程与清初省制的变化》2008 载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江南、湖广、陕西分省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下面偏重讨论的是江南分省这一较为繁复的过程,“陕西分置为陕西、甘肃两省,争议最少,;江南省分置为江苏、安徽两省,史籍记载较为繁复,”第二个问题就在于清初省制的变化,包括“省”这个名称的具体情况,还有现存旧省名与清初省制的关系。
全文在探讨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分为了四部分:一是现有的观点及存在的问题,二、乾隆《清会典》记载的省行政长官与行政机构,三、江南等省的分省过程、四、史籍记载的年份差异及旧省名长期存在的原因。
现在存在的对于分省时期的争议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史籍记载不明“在江南省分省前后,清廷设置过江南省,新疆省。江南省的分省日期。史籍有明确记载。江南等省的分省日期,至今未见各种文献有确凿的记载,乾隆年间关于三省分省的年份,也是说法各异”第二个原因在于当代学者在没有确切记载的情况下,对于建省的标准不同,以江南分省为例“以康熙六年说、乾隆二十五年两说较为代表性。前者的依据在于,一是这一年确定了安徽的省名,二是完成了区域划分,三是任命了行政官员;后者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乾隆二十五年‘将安徽布政使仍会驻安庆,二于江苏增设藩司一员驻扎江宁’的上谕,二是这几年一直编的的《江南通志》,而非分编为江南与安徽两地通志,”这实际上也就是双方对于建省的标准不同所致。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江南等省的分省过程,实质上就是行政机构与行政区划的变动,所以研究的重点在于这段时间内“省”的行政长官与行政机构是哪些?江南等省的行政机构及其管辖领域的变化。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查找相关史料的时候,不能以学政或军政官职在两地的分立来确定分省的确定时间。例“雍正期间,广东省在广州有‘提督广南韶等处学院’在肇庆有‘提督肇高廉等处学院’”,但我们不能就此判定广东有分设两省的趋势,所以我们只能通过相关的行政上的官职及区域变化来判定何时分省,另外一个不能用来判定的外现在于旧省名的消失,“许多学者关心的‘江南省’旧称,直到宣统三年(1911)年都还见于文献记载”。
众所周知,行省的建立始于元朝,那么清朝的“省”到底是怎么样一种存在? 是否沿袭了元朝的建制?作者根据史料,主要是乾隆《清会典》的记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清朝的省只是习称、俗称。“有清一代,不论是总督、巡抚,还是布政使、按察使,其官衔全称中均没有出现“省”字”,也就是说省在清朝时大众普遍认可,包括上层阶级,文献记载上都在使用,且实际存在但一直没有升级到正式程度的区域,但我觉得笔者纯粹通过官员职称的全称中无**省来判定这个时候没有正式的省级行政区划是不合理的。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在此基础上,作者根据《清会典》的记载:“直省设总督···巡抚综理教养···承宣布政司掌财赋····提刑按察使司主刑名····”及康熙三十七年谕旨:“一省之事,全在督抚,督抚洁己率属,则府县自然遵奉”外有乾隆《甘肃通志》的提要:“甘肃所领八府三州,明代皆隶于陕西布政司,至本朝康熙二年,始以陕西右布政司分驻巩昌,辖临眺等府。后又改为甘肃布政司,增置甘凉诸郡,设巡抚以莅之,于是甘肃遂别为一省。”作者提出自己的标准:标准配备的省是两个行政长官,两个行政机构及其它的专员。
在上面的标准的基础上,作者再在浩瀚的史料中寻找相应的资料,分别找出了江苏、安徽、湖南、湖北、陕西、甘肃各地的巡抚、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的变置,以此来确立其分省的时间。此处不再赘叙其所引史料。康熙初年,江南几省的分省大体确定,也标志着乾隆《清会典》记载的省制的形成。对于整个大清朝来说,在这六个省所实行的分省,左右布政使司只留一个主持政务实际上是全国省制变化的试点,整体上来说,地方上的行政机关得到精简,原来属于特殊的直隶省也逐渐适应这一新制度。
大体上理清了江南等省的分省过程及清初省制的变化之后,作者在最后探讨了一下为什么这一时期史籍记载各省分省的时期相差如此之大,及旧省名现在依旧存在的原因。作者发现记载在“布政使司”改名下的,大都记在在方域地方志下,而另外一些则主张时间是布政使司分治,见于职官“布政使”下。而旧省名的长期延续,原因有三:一是省在清朝本来就是习称,学政,军政,行政三个部门的管辖区域并非完全重合,所以在一个省内会存在几个省。二是“清朝统治着为尊崇列祖列宗,对之前的诏谕是不会废除的,”也就是说,只有新的条例出来,却没有废除旧的称呼的法令,所以在文化上,旧名长期存在。三是“文书制度的滞后”清代行政文书里,格式是一定的,所以在新的省制实行之后,文书制度上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变化,这也是旧省名长期沿袭的因素之一。
纵观全文,大体上分析了以江南,湖广,陕西为代表的清初省制的变化,并且着重探讨了其背后的原因,在探讨历史问题时,不同的标准自然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而史料是相对于我们的标准会起到不同的作用,但是这个标准必须合理有依据。史料的记载肯定会有矛盾的地方,一方面我们需要考证史实,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站在史实之外来研究历史,不能钻在史籍里,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不能为了查证历史去探究历史,而应该不忘我们的目的在于利用史料,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学类一班 刘治铭2012141062053
第二篇:傅剑林先进事迹
傅剑林事迹简介
傅剑林,男,1971年10月出生,广西南宁市人,大专学历,现为宾阳县山大旺甜竹笋基地(七彩野山鸡生态养殖基地)负责人。1992年-2002年科隆电器广西分公司售后经理
2003年-2004年上林杨渡鑫景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5年至今宾阳县山大旺甜竹笋基地(七彩野山鸡生态养殖基地)负责人
傅剑林是一位敢于创业善于创业的青年,他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服务社会,共投资200多万元建立宾阳县山大旺甜竹笋基地(七彩野山鸡生态养殖基地),进行立体种养。种植甜麻竹1000亩,养殖七彩山鸡5000多羽,年内生产甜竹笋50万斤,收入40万元,出栏七彩野山鸡20000多羽,收入30万元,安排就业500多人次。年产竹材400吨左右,通过深加工后,比卖竹原料增值近20倍,每吨卖价在7000元左右,仅甜竹笋深加工可增加60多人的就业。干竹叶是基地收入的又一项主要来源,每斤干竹叶(8公分以上)在2—4元左右,可谓利润巨大。其引进七彩野山鸡养殖项目后,已带动76人进行养殖,养殖规模3000多羽,促进群众增收15万元。
傅剑林自创业伊始就树立了依法创业、合法致富的经营理念,依靠自己的合法经营不断壮大基地的规模。致富不忘乡亲,他决定尽他的力量,为农村、为乡亲做点事情,捐资助学,捐款修路,服务社会。他开放基地为有志创业青年参观学习,免费将种养技术、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大家。在他的辐射带动下,先后有1800多人到基地考察培训,已带动70多人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傅剑林创业事迹深受关注和肯定,曾有南宁日报、南宁晚报、中国青年报、南宁电台、南宁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记者深入基地系列报道。基地确定为县、镇青年创业种养致富示范点。其本人也荣获第五届“宾阳十大杰出青年”,第八届“南宁十大杰出青年”。
第三篇:傅庆林教授
姓名:傅庆林
性 别: 男
傅庆林教授
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傅氏中医第七代传人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特聘专家
武汉市金方中医药研究所所长
研究领域
擅长运用“内服外敷、内病外治、内外同治”为特点的“傅氏疗法”治疗肿瘤、糖尿病、中风后遗症、风湿类风湿、颈椎腰椎病、哮喘病等疑难杂症
个人贡献
傅庆林教授出身于百年中医世家,傅庆林教授师承祖业,从事中医临床与中医药研究三十多年,在中医、中药学研究、中医脉象研究等中华医学的核心技术上倾注了心血,傅氏中医第七代传人,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及研究30余年,在中风后遗症、哮喘病、糖尿病、风湿类风湿病、颈肩腰椎病、面神经麻痹、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有独到之处。在继承发扬祖传中医文化和技术的基础上,本人研究发明国药准字号新药一个;保健产品三个;械准字号产品一个;功能性食字号产品若干系列。获武汉市科技成果奖一项,发表在国际,国内刊物上优秀论文12篇
第四篇:邓林祥工作调动申请书
工作调动申请
屏边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我是屏边县白云中心校职工邓林祥,男,彝族,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79年9月出生,现年32岁。1999年毕业于红河州财经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2000年7月分配到屏边县新华学区工作,因工作需要,2000年8月借调到新华乡财政所工作;2006年2月调入白云中心校,同时借调乡财政所任副所长主持工作;2006年7月,在乡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借调到白云乡人民政府工作,先后任乡政府秘书、党委秘书。2011年3月,因县财政局下属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财务管理需要,县财政局征得县人民政府同意,并经白云乡党委同意,借调到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任会计,同时兼任会计核算中心行政政法部的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国土局、经贸局、民宗局、招商局、交警大队9家单位会计。
参加工作以来,我坚决服从工作需要和领导安排,无论借调到哪一个单位和岗位,始终以做好本职工作为宗旨,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工作,与同事和睦相处。为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我积极参加各种组织和学习活动。在加强自学的同时,于2002年至2005年,在云南财贸学院函授专科班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并取得大专学历。目前正就读于云南财经大学函授本科班。通过不断努力和10余年的财务管理及办公室工作经历,使我积累了较丰富的业务知识和基层工作经验。
参加工作至今,我一直被借调到政府部门从事财务和办公室工作,虽然属教师身份,但从未从事过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事业人员身份一直未改变。由于一直占用了教师编制,不仅给白云乡教育教
学工作带来了较大影响,还给借调单位带来一定的影响。加之近年来,姐妹已嫁人,我又一直远离父母在外工作,随着父母年岁不断增高,体质逐年减弱,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身边又一直无人照料。我在努力做好工作的同时,不得不抽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和照顾老人,既给工作带来很大影响,又不能给老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为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发挥自身的一些优势,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又能给父母多一些关心和照顾,尽一份孝心,恳请上级领导批准将我调入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下属农村科技开发站,同时借调到县财政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工作。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和工作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工作。
特此申请
申请人:邓林祥
2011年10月12日
第五篇:读《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
张晶
摘抄:
1、一位纯洁、正直、真诚和灵魂有时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芒不能永远淹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2、“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对于你的感情问题,我向来不参加任何意见,觉得你各方面都在进步,你是聪明人,自会觉悟的。我既是你妈妈,我们是体戚相关的骨肉,不得不要唠叨几句,加以规劝。”
3、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比着光在脑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写下来需要正确精密的思想,所以与在纸上的自我检讨,格外深刻,对自己也印象深刻。
4、但天下事有利有弊,有长必有短,往往感受快的不能沉浸得深,不能保持得久。但你至少得承认,你的不容易“牢固执著”是事实。我现在特别提醒你,希望你时时警惕,对你新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觉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究竟新感受的东西和你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5、一个人难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感受:
傅雷是一位严慈的父亲,他为国人培养出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钢琴家傅聪。他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书集--《傅雷家书》更是脍炙人口,八十年代至今。《傅雷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家书》中 “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教子的历程”;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印象最深的除了傅雷每信必有的关于音乐的见解和如何做事做人的教导外,最记得的就是他告诉傅聪,进屋脱大衣时要连丝巾一起拿下来,站立着跟长辈说话时,要身体站直两手下垂,以及若把手抄在裤袋里,是很不礼貌的,而把手抄在衣服的口袋里,则更不礼貌。看到这些文字时,我的惊讶甚至大过了我的感动。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呵!这样的琐事,也要不远万里点点滴滴地写在信中!为此在当年的笔记里,我写下了一句话:这是博大而精深、感天而动地的一本书。傅雷对音乐富于穿透力的诠释,对中国文化清澈的认知,对美术作品深刻的理解,对人生几近苛刻的执着,等等,等等。除非你亲去阅读,你亲去感受文字间的深刻和温暖,你才能真正体会到这本书它会教会你很多。教会你如何为人父母为人子女,教会你如何生活得雅致而富有品位,教会你如何理解音乐如何对待艺术,教会你去读哪些中国古典图书能更快地吸取其精华,教会你接人待物的礼貌。最最重要的是,它教会你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应该怎么样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