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务费用-汇兑损益
“财务费用-汇兑损益”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把“财务费用-汇兑损益”按照下列类别列示其当期发生额。
1、外币银行存款账户期末余额按照期末汇率进行调整的金额
2、外币银行存款兑换业务形成的汇兑损益
3、外币经营性货币性资产、经营性货币性负债项目,按照期末汇率调整形成的汇兑损益(应
收账款、应付账款等)
4、外币经营性货币性资产、经营性货币性负债项目,结算形成的汇兑损益(应收账款、应
付账款等)
5、筹资、投资性质的货币性资产、货币性负债项目期末汇率调整、结算形成的汇兑损益(短
期借款等)
第1类计入“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金额”,因其影响净利润,但不属于经营活
动现金流量,在间接法时需要通过“财务费用”进行调整。
第2类计入“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相关的现金流量”,因其既影响净利润,又属于经营活动
现金流量,故间接法时无需要调整。
第3、4类在填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以及“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时均应予以考虑。其中第3类因其属于未实现汇兑损益,影响净利润,但不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需要通过“财务费用”或“经营性应收项目减少”或“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来反映,需要注意不能重复反映,只需在一处反映;第4类因其属于已实现汇兑损益,既影响净利润,又属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无需在间接法时进行调整。
第5类在填报筹资、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时应予以考虑。其包括已实现和未实现汇兑损益,均影响净利润,同时均又不属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因此间接法时需要进行调整。
综上,对财务费用-汇兑差额的性质进行正确的分类,是正确编制现金流量表相关项目的必要前提。另外,如果企业将外币结算和外币兑换业务合并一笔会计分录进行处理,此时形成的汇兑差额总括反映了外币结算和外币兑换两项业务形成的汇兑差额,此时应进行拆分。
第二篇:财务费用-汇兑损益与现流表
把“财务费用-汇兑损益”按照下列类别列示其当期发生额。
1、外币银行存款账户期末余额按照期末汇率进行调整的金额
2、外币银行存款兑换业务形成的汇兑损益
3、外币经营性货币性资产、经营性货币性负债项目,按照期末汇率调整形成的汇兑损益(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
4、外币经营性货币性资产、经营性货币性负债项目,结算形成的汇兑损益(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
5、筹资、投资性质的货币性资产、货币性负债项目期末汇率调整、结算形成的汇兑损益(短期借款等)
第1类计入“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金额”,因其影响净利润,但不属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在间接法时需要通过“财务费用”进行调整。
第2类计入“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相关的现金流量”,因其既影响净利润,又属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故间接法时无需要调整。
第3、4类在填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以及“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时均应予以考虑。其中第3类因其属于未实现汇兑损益,影响净利润,但不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需要通过“财务费用”或“经营性应收项目减少”或“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来反映,需要注意不能重复反映,只需在一处反映;第4类因其属于已实现汇兑损益,既影响净利润,又属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无需在间接法时进行调整。
第5类在填报筹资、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时应予以考虑。其包括已实现和未实现汇兑损益,均影响净利润,同时均又不属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因此间接法时需要进行调整。
综上,对财务费用-汇兑差额的性质进行正确的分类,是正确编制现金流量表相关项目的必要前提。另外,如果企业将外币结算和外币兑换业务合并一笔会计分录进行处理,此时形成的汇兑差额总括反映了外币结算和外币兑换两项业务形成的汇兑差额,此时应进行拆分。
第三篇:汇兑损益计算方法
<转>
我国境内的企业一般是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企业发生外币业务时,可以外币计量,但在会计期间终了时需要按照人民币汇率折算成人民币,以反映企业的真正经济利益流动情况。汇兑损益是指涉及外币的经济业务在向记账本位币折算过程中,由于汇率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折算差额。按照折算差额产生的正差和负差,分为汇兑收益和汇兑损失。新企业所得税法规规定,汇兑收益要计入收入总额,而汇兑损失除已经计入资产成本和向所有者进行利润分配的部分外,可以税前扣除。
汇兑损益产生于以下两种情形:一种是在进行货币交易(即外汇兑换业务)时所产生的汇兑损益;另一种是在持有外币货币性资产和负债期间,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外币货币性资产或负债价值发生变动所产生的损益。第一种情形下产生的汇兑损益,是进行外汇兑换业务的交易发生时与确认实现时汇率的变化而产生的汇兑损益,这种汇兑损益的计算比较简单。第二种情形下产生的汇兑损益计算较复杂,本文介绍此情形下会计上计算汇兑损益的两种方法。
1.剔除分算法。即逐笔核算货币性外币账户上汇率发生变动的外币金额的价值变动额,而对汇率没有发生变动的外币金额则不予考虑。其计算公式是:某个货币性外币账户发生的汇兑损益=该账户期初的外币金额×(期末汇率-期初汇率)+该账户本期增加的外币金额×(期末汇率-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该账户本期减少的外币金额×(期末汇率-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上述结果若为正值,表示外币货币性资产账户发生的是汇兑收益,外币货币性负债账户发生的是汇兑损失;反之,则相反。
2.综合差额法。这种方法须先计算出货币性外币账户的期末余额,并按期末市场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再将其与该外币账户上的每笔外币金额按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折算的记账本位币金额进行比较,得出的差额就是该账户本期发生的汇兑损益。其计算公式是:某个货币性外币账户发生的汇兑损益=该外币账户的期末余额×期末汇率-(该外币账户期初的外币金额×期初汇率+该账户本期增加的每笔外币金额×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该账户本期减少的每笔外币金额×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其结果若为正值,外币货币性资产账户发生的是汇兑收益,外币货币性负债账户发生的是汇兑损失;反之,则相反。
例如:某企业对外币业务采用业务发生时的外汇汇率进行折算,并按月计算汇兑损益。2007年5月31日的市场汇率为1美元=7.25元人民币,该日有关外币账户期末余额如下:银行存款10000美元,应收账款50000美元,应付账款20000美元。该企业6月份发生以下外币业务(不考虑有关税费):(1)6月10日,收到某外商投入的外币资本50000美元,并已存入银行,当日的市场汇率为1美元=7.24元人民币;(2)6月15日,对外销售产品一批,价款共计20000美元,当日的市场汇率为1美元=7.20元人民币,款项尚未收到;(3)6月25日,以外币存款偿还5月份发生的应付账款20000美元,当日市场汇率为1美元=7.21元人民币;(4)6月30,收到5月份发生的应收账款30000美元,当日的市场汇率为1美元=7.20元人民币。先用剔除分算法、后用综合差额法计算该企业各货币性外币账户6月份发生的汇兑损益。
(1)银行存款账户发生的汇兑损失为2300元。
10000×(7.20-7.25)+50000×(7.20-7.24)-20000×(7.20-7.21)=-2300
或 70000×7.20-(10000×7.25+50000×7.24-20000×7.21+30000×7.20)=-2300
(2)应收账款账户发生的汇兑损失为2500元
50000×(7.20-7.25)=-2500
或40000×7.20-(50000×7.25+20000×7.20-30000×7.20)=-2500
(3)应付账款账户发生的汇兑收益为800元。
20000×(7.20-7.25)-20000×(7.20-7.21)=-800
或0×7.20-(20000×7.25-20000×7.21)=-800
从以上的计算过程可知,两者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税法规定计算汇兑损益时,采用的汇率为期末即期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折算。中间价是银行买入价与卖出价的平均价,无论是买入价还是卖出价,均是立即交付的结算价格,都是即期汇率。
为了减少汇兑损失,防范汇率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在具体进行外币业务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1)进口业务尽量使用可兑换货币中的软货币,也可采用即期外汇买入的办法;出口业务尽量使用硬货币,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可以通过银行押汇提前收回资金。
(2)及时调整进出口业务结构。在不考虑国内价格和国际价格的差额、进出口关税税率高低等因素下,当人民币汇率低时应减少原材料进口,尽量在国内购入,同时增加产品出口;当人民币汇率高时应多进口原材料,增加内销量,减少出口量。
(3)选择正确的结算方式。在选择结算方式时应考虑能促进业务发展、降低结算成本、结算方式的安全以及缩短结算时间等因素。
(4)根据资产选择和组合理论,多元化资产结构可以分散风险,对于有外币银行存款的企业可以按实际业务的开展情况,选择两种以上的外币存款,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业务的需要,减少各种外币的兑换费用。另一方面可以淡化由于国际金融市场上外币价值不稳定造成的汇率风险。
(5)积极参加金融市场交易业务,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等手段进行交易,避免金融风险,减少损失,增加收入。
第四篇:汇兑损益如何做会计分录
汇兑损益如何做会计分录?
例如:09年1月1日美元汇率为:6.8367;美元账户余额为USD1000.00,1月12日收货款USD5400.00,当天汇率为:6.8382;1月15日支付货款USD6245.00;1月19日收货款2600.00,当天汇率:6.836;1月22日支付货款USD6.8373;1月末美元汇率是:6.838;月末账户余额为USD2755.00,请问各位?如何做会计分录?如何调整汇兑损益? 2009-03-11 23:49 补充问题
2008年12月31日汇率为:6.8346;1月22日支付货款USD3000.00,当天汇率为6.8373 外汇记帐汇率由选择当日汇率的,也有选择当月一日汇率的,看你的描述是选择了当日汇率吧?可是缺了1月15日的当日汇率.而且每月到月末都要按照月末汇率调整记帐本位币——人民币,我也没看到08年12月31日的汇率。补充全了再做。
你确定改得没错了?那只能按当月1日汇率进行核算:
1.12
借:银行存款——美元户($5400)36918.18 贷:应收帐款($5400)36918.18 1.15
借:物资采购 42695.19
贷:银行存款——美元户($6245)42695.19 1.19
借:银行存款——美元户($2600)17775.42 贷:应收帐款($5400)17775.42 1.22支付多少?按照期末余额推算支付$0
月末银行存款美元户人民币余额=6836.7+36918.18-42695.19+17775.42=18835.11 按月末汇率计算应为2755*6.838=18838.69 汇兑损益=18835.11-18838.69=-3.58 借:银行存款——美元户3.58 贷:财务费用 3.58
应收帐款的外币明细科目也应该调整的。
汇兑损益应收账款贷方余额怎么做会计分录?
悬赏分:5 | 解决时间:2010-7-30 10:59 | 提问者:赖赖飘移青春
7月份我公司出口货物,价值2500美元,7月份月初汇率是6.7,9月我们收到全部货款,9月月初汇率是6.72,收款当天汇率是6.69,(我们按月初汇率记账)下面这样做分录对吗?不对还请赐教....会计分录: 1.交易发生时
借:应收账款/应收外汇
2500*6.7
贷:主营业务收入
2500*6.7 2.收到货款时
借:银行存款-待查美元
2500*6.72
贷:应收账款/应收外汇
2500*6.72 3.结汇
借:银行存款-人民币
2500*6.69
贷:银行存款-待查美元
2500*6.69 4.汇兑损益
借:财务费用/汇兑损益
2500*6.72-2500*6.69
贷:银行存款-人民币
2500*6.72-2500*6.69
借:应收账款/应收外汇
2500*6.72-2500*6.7
贷:财务费用/汇兑损益
2500*6.72-2500*6.7 问题补充: 2.收到货款时
借:银行存款-待查美元
2500*6.72
财务费用/汇兑损益
2500*6.72-2500*6.7
贷:应收账款/应收外汇
2500*6.7................有???问题
最佳答案
对的,我们是这么做的,你参考一下 1.交易发生时
借:应收账款/应收外汇
2500*6.7
贷:主营业务收入
2500*6.7 2.收到货款时
借:银行存款-待查美元
2500*6.72
财务费用/汇兑损益
2500*6.72-2500*6.7
贷:应收账款/应收外汇
2500*6.7 3.结汇
借:银行存款-人民币
2500*6.69
贷:银行存款-待查美元
2500*6.69 4.汇兑损益
借:财务费用/汇兑损益
2500*6.72-2500*6.69
贷:银行存款-人民币
2500*6.72-2500*6.69 第四笔分录,我们一般是月底根据银行外币金额一并做一笔分录来调整汇率差的 总结:应收账款的汇兑损益是以收款当天的汇率为准确认调整的
第五篇:关于外币汇兑损益
关于外币处理的原则和理论基础:
1.汇兑损益的定义汇兑损益是指企业各外币账户、外币报表的各项目由于记账时间和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折
合为记账本位币的差额。汇兑损益按其产生的原因分为外币交易汇兑损益和外币报表折算汇兑损益两种。外币交易损益按其是否在本期实现,可分为已实现外币交易汇兑损益和未实现外币交易汇兑损益。
汇兑损益产生的两种情况:
(1)外币兑换中由于所采用的外汇买入价和卖出价与入账价值不同而产生的汇兑损益。(2)持有的外币货币性资产和负债期间,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外币货币性资产或负债价值变动而产生的汇兑损益。
2.汇兑损益的计算方法汇兑损益的计算有逐笔结转法和集中结转法两种。逐笔结转法是指企业对每一笔外币业务,均应按业务发生日市场汇率或期初汇率入账,每结算一次或收付一次,依据账面汇率计算一次汇兑损益,期末(月末、季末、年末)再按市场汇率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期末人民币余额与原账面人民币余额的差额作为当期汇兑损益。在这种方法下,外币资产和负债的增加采用企业选用的市场汇率折合,外币资产和负债的减少选用账面汇率进行折合,其账面汇率的计算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方法确定。集中结转法指企业对外币账户平时一律按选用的市场汇率(业务发生日汇率或期初汇率)记账,平时不确认汇兑损益,期末(月末、季末、年末)将外币账户的余额按期末汇率进行调整,将调整后的期末人民币余额与原账面余额的差额集中计算一笔汇兑损益。逐笔结转法和集中结转法计算的结果是一致的逐笔结转法:随时查找或计算账面汇率,较为复杂。集中结转法:
平时不需计算汇兑损益,而是将汇兑损益的计算工作集中在期末。
Oracle 产品中关于外币业务处理的方法
1.按照 oracle 的目前的做帐方法,属于集中结转法进行汇兑损益的的计算方法,如果只启用 Oracle 总帐模块,对应的系统的处理步骤和逻辑如下: 1)根据外币帐户期末的原币余额按期末市场汇价(即重估汇率)计算出折合的人民币余额。
2)将折合的人民币余额与调整前的原帐面人民币余额相比较,计算应调整的人民币余额的差额。
3)根据应调整的人民币差额,确定发生的汇兑损益数额。4)系统自动产生来源为“重估”,类别为“重估”的一张会计凭证
举例如下: 7 月 1 日,发生一笔美金的应收账款 100,公司汇率为 8.1,系统中输入的会计凭证如下:原币借(USD)原币贷(USD)折算借(CNY)折算贷(CNY)
应收
810 收入
810 7 月 31 日,进行外币重估,重估汇率为 8.2,系统中根据重估动作,自动产生如下凭证:原币借(USD)原币贷(USD)折算借(CNY)折算贷(CNY)
应收
0
(100*8.2-810)=10 未实现汇兑损益
0
截至 7 月底重估后,应收余额为:USD:100,CNY:810+10=820 月份产生的汇兑损益为:10 8 月 10 日,发生一笔美金收款 50,根据上月期末汇率(当期公司汇率)8.2,系统中输入的会计凭证如下:
原币借(USD)原币贷(USD)折算借(CNY)折算贷(CNY)银行存款
410
应收
410 截至 8 月底,银行的余额为:USD:50,CNY:410 应收余额为:USD:100-50=50,CNY:820-410=410
8.31,对应收和银行存款进行外币重估,重估汇率为 8.3,系统中根据重估动作,自动产生如下凭证:
原币借(USD)原币贷(USD)折算借(CNY)折算贷(CNY)应收
0
50*8.3-410=5
银行存款
0
50*8.3-410=5 汇兑损益
0
因此:8 月份产生的汇兑损益为:10
2.在 Oracle 产品中,如果启用了各子模块,子模块对外币业务的处理采用的方法为“逐笔结转法”,即根据每笔交易的交易日和结算日的汇率差异记录已实现的汇兑损益。我们还以前面的例子说明 AR 和 GL 模块配合起来的做法和逻辑: 7 月 1 日,发生一笔美金的应收账款 100,公司汇率为 8.1,在应收模块中录入这笔交易,总帐中会自动产生如下凭证:
原币借(USD)原币贷(USD)折算借(CNY)折算贷(CNY)应收
810
收入
810 7 月 31 日,在总帐模块中进行外币重估,重估汇率为 8.2,系统中根据重估动作,自动产生如下凭证: 原币借(USD)原币贷(USD)折算借(CNY)折算贷(CNY)应收 0
(100*8.2-810)=10
未实现汇兑损益
0
截至 7 月底重估后,应收余额为: USD:100,CNY:810+10=820 7 月份产生的未实现汇兑损益为:10 8 月 10 日,发生一笔美金收款 50,并核销前面的发票,根据上月期末汇率(当期公司汇率)8.2,在应收模块中输入收款,系统会根据“逐笔结转法”确认此交易的已实现汇兑损益,传送至总帐后,会形成下述凭证:
原币借(USD)原币贷(USD)折算借(CNY)折算贷(CNY)银行存款
410
应收
50*8.1=405 已实现汇兑损益 0
50*8.2-50*8.1=5 截至 8 月底,银行的余额为:USD:50,CNY:410
应收余额为: USD:100-50=50,CNY:820-405=415 已实现汇兑损益为:USD:0,CNY:5 8 月 31 日,对应收和银行存款进行外币重估,重估汇率为 8.3,系统中根据重估动作,自动产生如下凭证:
原币借(USD)原币贷(USD)折算借(CNY)折算贷(CNY)应收 0
50*8.3-415=0
银行存款
0
50*8.3-410=5 未实现汇兑损益
0 因此:在 8 月份会计期间:系统产生的已实现汇兑损益+未实现汇兑损益=10 等同于只用只启用总帐模块的外币处理结果。l 结论
根据上述实例,我们认为启用 Oracle 总帐和子模块后,从外币处理的结果上,和 XXXX 原先的处理方法的结果是一致的,而且,Oracle 子模块处理的逻辑和方法也不违背外币核算的原则。
补充说明在每月末,总帐模块进行外币重估后,为了进行总帐外币科目和子模块的对帐,可以在
各子模块中提交请求:“未结项目重估报表”进行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