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民国多少事》读后感

《民国多少事》读后感



第一篇:《民国多少事》读后感

读《民国多少事》有感

《民国多少事》这本书讲述的是从1911年清朝覆亡,到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这38年民国时期的不为人知的一些事件。也许,有人会说这是野史,但是我并不认同,里面讲述的真实发生的事件,只是一些人们认为不重要,而被忽略的一些历史事件。

看到其中一章《青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始末》,讲到汪精卫青年时一段经历。曾经,我对汪精卫的定义是叛国汉奸。但是,看了《民国多少事》之后,我对汪精卫了解了更多。在民主革命的初期,汪精卫是有功劳的。他谋杀摄政王载沣,也动摇了满清朝廷。里面一段说到汪精卫反论肃亲王说到,我们革命党人所主张的绝不是立宪,而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实行三民主义。亲王既然读过汪某在《民报》上的文章,对汪某的革命主张应该有所了解。仔细查询了一下汪精卫的资料,了解到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他是《民报》的主要撰稿人,写了《民族的国民》等多篇文章驳倒梁启超的保皇谬论,为革命大张舆论。在南洋各地发展组织和筹款。在1920年归队后,做了很多组织和宣传工作,参加中国国民党“一大”筹备工作,1925年随孙中山北上,并成为中山“遗嘱”起草人。在汪精卫在谋杀摄政王载沣事败后入狱,孙中山也说,汪精卫是我们的一个大人才啊,失去他等于砍掉了我一条手臂。我觉得虽然最后汪精卫是背叛了祖国,但是这也不可以抹杀他曾经也为革命付出了许多。我觉得,不能单单凭靠一点来给他人的一生下定义。

我觉得,也许可能是因为自己见识少,也许是自己定向思维,就

只看到汪精卫是汉奸,他曾经也是为革命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我认识到看历史不能仅凭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读了历书。要深入的从各方面了解,而且一定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样才不会进入误区。

《民国多少事》不仅讲到民国时期,革命之士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还讲到了我国瑰宝的浩劫。《瑰宝浩劫:清东陵的民国命运》这一章讲述了珍贵的历史文物清东陵经历了这样两次被盗浩劫,无数民族瑰宝散失流落。看到在一个如此动荡的社会,盗墓者才如此猖獗。此清东陵的民国命运充分说明了文化传承的艰难,以及正常社会秩序的可贵。

第二篇:民国那些狗屁倒灶的事

民国那些狗屁倒灶的事.txt我自横刀向天笑,笑完我就去睡觉。你的手机比话费还便宜。路漫漫其修远兮,不如我们打的吧。发信人: tuboshu(土拨鼠), 信区: Joke

标题: 不知道old么?民国时期那些狗屁倒灶的事儿zz

发信站: 水木社区(Tue Sep 14 10:41:08 2010), 站内

⊙蒋经国的情人章亚若的第一个老公是他表哥。她给表哥一封信就休了他,他看完信就自杀了。我想说的是—请相信文字的力量。

⊙储安平的大媳妇和蒋纬国演过话剧,二媳妇跟他没过几年转嫁给了宋希濂。

⊙钱钟书对杨绛说:“我没有订婚。”杨绛说:“我也没有男朋友。”其实老钱是有个婚约的,女方是叶公超堂妹。不过两人都看对方不顺眼,这事黄了。钱钟书是1910年农历十月二十出生,更具体时间是下午三四点钟,再具体就木有记载袅。他老叔说滴。喜欢算星盘的可以参考一下。

⊙胡适他爹胡铁花,在江西翻船,不死。在俄罗斯大雪迷路,不死。在黑龙江五常跟胡子火拼,不死。在海南三亚遇瘴气,不死„„在台湾得了脚气,死啦!

⊙不分时间不分顺序只有八卦关系:张道藩的情儿是蒋碧薇,蒋碧薇的老公是徐悲鸿,徐悲鸿的姘头是孙多慈,孙多慈的老公是许绍棣,许绍棣的情儿是王映霞,王映霞的老公是郁达夫„„

⊙张道藩把法国媳妇支走去庐山后,邀请蒋碧薇到他家的土豆窖里面躲空袭。俩人在地下室嘎嘎唠嗑,除了唠嗑别的事情我不知道。PS:之所以用东北话扯这段八卦,是因为蒋碧薇脸很有特色—活像东北的苞米面大饼子。

⊙民国文人陈布雷原来叫陈训恩,上学时同学看他脸又大又圆于是外号:面包崽。面包英语“Bread”,正是布雷。这小子笑嘻嘻就改名了。

⊙刘海粟说徐悲鸿是他不肖弟子,徐悲鸿说刘海粟是汉奸是骗子。两人从年轻时就打,一直打到死。跟两口子似的。

⊙徐悲鸿给过名妓赛金花四张自己画的大马,都被她卖了。赛金花在德国的名字叫赵梦鸾,赵梦鸾的梦鸾是洪钧给她起的名字,赛金花本名叫赵彩云。

⊙说有一女人嫁人后生了一男一女,他老公是明星。她怕他沾花惹草于是女扮男装天天跟着,因为怕怀孕肚子大装不像,竟然自己做了绝育手术。谁想到一场麻疹让她的两个孩子都夭折了。她再生绝无可能,只能眼睁睁看着老公天天跟别的女人乱扯。这自作聪明的女人叫王明华,老公叫梅兰芳。

⊙梅兰芳解放之后用过三辆车:第一辆华沙,第二辆道济,第三辆是伏尔加。

⊙老舍会武,在山东大学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了一套枪术,演出结束后满堂喝彩,遗憾的是没人往台上扔钱。

⊙老舍说,梁实秋,咱俩说相声吧!按照传统相声的桥段有一段得打人,老梁说行,但是你不能真打我。俩人就开始嘞嘞,老舍越说越高兴拿扇子啪啪打老梁脑袋,眼镜都揍掉下去了,老梁拿大褂一接没摔碎。观众哗哗鼓掌说这个桥段有新意,你们练的时候摔碎多少个眼镜啊?

⊙刘半农家有条黑狗最看不上钱玄同,见面就往上扑,老钱每次都在门口叫刘家孩子引开狗再进屋。必须敬告这条黑狗:老钱1887年生的,属猪不属耗子。

⊙章太炎带黄侃去北京,钱玄同鞍前马后伺候,黄侃调侃钱:二疯,你不好好学习,整什么注音字母和白话文?净是扯淡的玩意。钱玄同马上翻脸:混蛋,我就搞怎么地吧?边说边咣咣敲桌子,震得茶杯活蹦乱跳。

⊙陈寅恪被牛津聘为汉学教授这个事情是真实的。朋友替他高兴劝他马上去,陈先生犹豫许久还是算了。主要原因是那边年薪只有600多英镑,吃不饱。PS:后来这个位置给了徐志摩的前小舅子张歆海。

⊙“辫子已随前清去,此地空余和尚头。辫子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光溜溜。”金岳霖剪辫子后写的诗。

⊙萧红和老公王恩甲欠了旅馆六百多块钱还不上,王恩甲跑单消失不见袅。当时已经与萧红有暧昧的肖军也没钱,这两人只能干瞪眼,正发愁的时候机会来了。旅馆在哈尔滨道外16道街,夏天松花江决堤,他俩趁乱跑单啦!老板都要气疯了。

⊙坐前排的学生说:“听马先生上课,必须撑雨伞。”这是说马寅初讲课一激动就吐沫星子满天飞,跟花洒似的。没带雨伞的就出去买沐浴液,脱光了蹲老马脚下咔咔洗。

⊙谭鑫培原名叫谭金福,袁世凯烦他,每次看见戏单上写谭鑫培就阴阳怪气问:谭鑫培是谁啊?谭志道艺名“叫天”,谭鑫培艺名“小叫天”。叫天是一种鸟叫唤的声音挺大。后来有个小子张英杰起名“小小叫天”,被人嘲弄,于是改名“盖叫天”。意思是压住叫天,看来他是个公鸟。

⊙唐弢原名叫唐端毅,这天他念叨自己名字“端毅端毅”。念着念着就不高兴了,这不是谥号嘛!改了。

⊙毛泽东著名滴老师徐特立,左手的小拇指是没有的。他为了给朝廷写血书自己剁下来的。同志们啊!生气的时候一定要准备支红蓝铅笔。

⊙吴稚晖是个稀里糊涂的老汉,坐船过江不知道买票,查票来了他也不理睬,就站在船头看风景。查票的小子说你牛逼什么?我跟你说话那?还不理。于是吴先生脸上就被盖上个殷红的掌印。

⊙盐业银行曾经做过这么个买卖:溥仪下岗之后没钱就买东西,这天送来一堆旧地毯,谁也不要。张伯驹收下来了,原因是地毯里面藏有金线被他看出来了,一转手,光是抽出的金线就卖了三万块,地毯也卖了三万。

⊙张伯驹有天晚上得到了一块柳如是的砚台,把玩到天亮来了个古董商问他,收不收钱谦益的砚台?老张都懵了,天下还有这么巧的事情?收下之后得意滴把柳如是的砚台拿给古董商看。古董商也懵了,连道:买糕的买糕的。

⊙启功见过张大千和溥儒合作,整一个工厂流水线。张画一半扔给溥儒,溥儒画一半再扔给张,一下午整出几十张。启功说,“南张北溥”合作的场景惊心动魄。

⊙茅盾在湖州上学的时候,来了个代理校长,对课程不满意尤其是中文和英文。俩老师不高兴想罢课拿一把,老头没甩这两位,回家叫了自己十八岁的弟弟和儿子来代课。茅盾说这两个小子确实厉害。老头是钱恂,儿子是钱稻孙,弟弟是钱玄同。

⊙洪门大佬司徒美堂年轻的时候打死洋人判了死刑,多方营救只坐了10个月牢。出来之后他意识到律师的重要,不惜重金聘请了一个法律顾问。这个为黑社会服务的顾问名字说出来吓死你:富兰克林·罗斯福!

⊙胡蝶上学的时候觉得为了拍戏应该学会开车,就跑街上拦的士,给两倍价钱让司机教,好像一个星期就学会了。我觉得她不应该演电影应该去赛车,这样韩寒就得老老实实在家写字儿。

⊙吴宓去欧洲的欢送宴上,朱自清喝完就吐,吐完再喝把吴先生羡慕死了。

⊙吴宓和陈寅恪聊西方性解放,男和男、女和女、人和狗„„俩人眉飞色舞地唠,吐沫星子满天飞,过完干瘾后就开始批判—啊呸,西方太堕落了。

⊙赛金花和瓦德西两人在皇宫里面同吃同住,天天在一起,可赛女士说:“我跟他绝对没扯过淡!”义正言辞滴说!补充一句:瓦德西虽然住在皇宫,但不在房间里睡觉,他们是自己在仪銮殿旁边搭帐篷。深秋,六十八岁了,也不嫌冷。

⊙英国受日本要求关闭滇缅公路,蒋先生听到消息后气得假牙冲口而出,一个漂亮的弧线掉地上了,捡起来没洗就塞进嘴里接着骂。

⊙李立三乳名最开始叫“凤生”,生他那年他家铁树开花了。他妈不同意,活生生改名叫“狗妹子”。真有性格呀!

⊙1901年李叔同在上海南洋公学特班与黄炎培、邵力子是同学。这个班几乎都是秀才举人,根本不甩国文老师,校长没有办法只好请来蔡元培,总算镇住了。

⊙如果没有万籁鸣的《大闹天宫》,就不会有《红豚》、《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万氏兄弟是宫崎骏的超级偶像。万籁鸣还与阿童木的作者手冢治虫和合作过,不过只是一副漫画。

⊙唐纳跟周润发长得特别像。这小子很有趣滴,一遇到感情纠纷就自杀,但就是死不了。次次自杀都没事。保险公司应该研究这个案例。

⊙叶灵凤谁都不惧,不顺心就破口大骂。最出名的是拿鲁迅的《呐喊》上厕所,不看,就是撕纸擦屁股。这事情他写进了小说,鲁迅看到后气得吐血。

⊙钱钟书曾经给人开出40本英文书单—全是咸书。求钱钟书开英文黄书的是吴组缃。

⊙中华书局的出版质量绝对值得信赖,让我来告诉你原因:因为设备和技术实在无人企及,民国政府把印刷钞票的业务交付给它,一印就是20年。

⊙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大师赵元任平生最爱打飞机,一直想改都没成,五十多了还打,这是他自己说的。据说赵元任语言天赋极高,一次和八个地方的人吃饭片刻就能听懂他们的方言,第二次再聚会就能用这八种方言对着唠嗑。在大家惊愕的表情下,牛逼的赵先生笑着摘下脸上的面具:啊!原来他是只大、鹦、鹉!

⊙玩铁路的詹天佑学过海军,后来上岸开火车。嗯,他属于水陆两栖。

⊙钱钟书看《太平广记》,对“破镜重圆”百思不得其解,镜子这玩意是铜的不用锯子怎么能摔得两半?于是“旧藏古镜十数枚,尝戏一一掷诸地,了无损裂。”哎呀呀,你这个败家老爷们儿呀!

⊙春耦斋的放映机主要是为了保证毛主席看电影有良好的效果,经周总理批准于1960年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进口的。当时价格15万,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好机器„„央视《见证》栏目放过。

⊙张大千被绑架之后给家里写信,因为字太漂亮绑匪头目不放了,活生生变成了绑匪的账房先生。一次大家出去打劫,他什么玩意都不抢就坐在边上看。头目说你是我们公司的人必须开展业务,给老子抢!张先生没办法拿了两本书。头子说书是输意头不好,只好换了项目—抢了几幅画。

⊙工艺美术家祝大年午睡,不让自己的小女儿出门玩,姑娘也听话,就在家里一个个连橡皮筋。祝迷迷糊糊躺床上问她在干什么啊?姑娘不吭声还在连,最后连成一根橡皮绳子后一甩便套中了桌上的瓷瓶,轻轻一拉—两尺高的明洪武釉大红瓶轰然落地。

⊙民国时期收留白俄流亡者的收容所实在没钱继续经营下去,于是不管高矮胖瘦,每个俄国娘们儿一律30块钱卖了。她们站布帘后面供人挑选,挑到美丑看你运气了。同时期浙江还发生了卖尼姑的传闻。这次是把尼姑塞进麻袋里面,一个十三块。不少光棍欢欣鼓舞地去了现场。

⊙唐兰在西南联大开《宋词选读》课,什么也不讲,上课就捧着本词集自己读。读到好处,大叫一声“好!”学生们一惊,以为他读完了,要说什么,结果继续读„„突然又来一声“好!”把学生吓得心惊胆战,差点要去买救心丸。

⊙民国痞子文学代表人物应该是穆时英。这小子家有的是钱,还会写小说,更重要是长的帅。照片一登报女粉丝呼呼涌上,激动滴尖叫:“阿英阿英我爱你,就像耗子爱大米!”

⊙不要轻信古代妓女的文采,印象里妓女个个都是张爱玲余秋雨那样出口成章。那是文人瞎吹捧出来的,根本没那么牛逼。请看赛金花写给山东军阀韩复渠的诗:含情不忍诉琵琶,几度低头掠鬓鸦,多谢山东韩主席,肯持重币赏残花。

⊙民国时出过“一折八扣”的特价书,也就是说打一折再八折,定价一块的实际卖八分。卖得正火谣言就起来:这种书用的是日本纸,鬼子在纸里下了药,中国人边蘸吐沫边翻书,看完就药死。

⊙李叔同整天改名,他一辈子用的名字号200多个,纯粹有病。你又不是通缉犯,老改名干嘛?

⊙阮玲玉吃完安眠药两个小时后被发现,本来死不了,唐季珊害怕在家周边诊所治疗传出去对他影响不好,开了6个多小时的车到日本人诊所救治。医生怕担负责任谁也不动,又换了一家医院。到了就死了。

⊙季羡林年轻时的日记里面一堆粗口,“放屁”、“他妈的”比比皆是。

第三篇:《民国那些事》读书报告

历史读书报告

【推荐书目】

《民国那些人》

【推荐星级】

【推荐理由】

本书为中国《中国青年报• 冰点周刊》最佳专栏--“钩沉”结集,其专栏主笔徐百柯从故纸堆里或人们的记忆中,钩起79个人物。这些人物有些是我们些许熟识的,还有一些人物,徐百柯如果不写,恐怕将会被时间或时代彻底湮没与忘记。

他们曾经的理想,他们的面容和言行,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都被这本书成功地再现。这本书也让我们重新去思考那个被真假难辨的信息所覆盖的时代。

作者简介:

徐百柯,1978年生于四川成都。1996年至200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获比较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供职于中国青年报社。目前任《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编辑、记者。2004年6月《冰点周刊》创刊,人物版设“钩沉”专栏,徐百柯主笔两载,“钩沉”被评为《冰点周刊》最佳栏目。其间文字在此结集成书。

【内容提要】

作者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样想着,那样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

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汉不已。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

总共79个人物,有蒋廷黻、吴组缃、梅贻琦、刘文典、傅斯年、蔡公时、张申府„„这个名单里面可能有几个你不认识的字,以及更多你不认识的人。

但是,读的时候不能忘记,他们都曾经是一代风流人物。

【读后感言】

这些人物在今人看来不能不说有些可爱。但是,我们现在人也的确缺少他们的一些可爱。比如说,真诚、正直、言出必行,再比如说,对于所专攻项目的热爱。

我们太缺少属于哪个时代的东西了!他们的精神,可以归结为“士”的精神。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的精髓,而今安在?

我们更加缺少的是他们的专注。没有他们这些人,中国的科学落后于西方的程度会远大于现在的情况。而现在,在更加需要这种人的时代,这种人却越来越少。

还有,他们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独立人格,他们的气节和风骨也。在那个并非完全光明的时代,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是需要勇气的,而他们拥有这种勇气。

用其中一个人的话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就是:“毕竟文人最天真,还是文人最自由。”

每一个希望感受这种魅力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第四篇:民国风度读后感

民国风度读后感

民国过去很久了,民国中的那些响当当的人物,也都基本上离开了我们。但是民国的历史却让我们无法忘记,那是一个经济和政治上一塌糊涂的年代,却又在文化教育思想学术上取得了炫目的辉煌。即便是现在,几乎在每个领域中,都可以在民国中找到让我们敬仰的名字,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不要说大师即便是贩夫走卒,也有数不清的故事。随着时间的远去,民国中的人物不但没有让我们忘记,反而让我们感觉越来越高大。中国历史上,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可以和先秦“百家争鸣”相媲美的时代的话,那么答案一定是民国。原因无它,只因为这两个时代都是思想大解放、人性大解放的时代,正因为这种“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的时代特质,在这两个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创造力均出现了让世界惊羡的“井喷”现象,也由此奠定了中国的品格。遗憾的是,虽然民国那些人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曾经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叹不已。

什么是民国风度,其实那个年月的人,有各种各样的风度,书里面提到的每个人,都是很有个性很有性格的又风度的人。这些人随便拿出来一个,就会让你侧目,你会找出很多他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我想这是因为那个年代,因为乱,所以具有了一个好处,就是自由,无论你是留辫子穿长袍,还是穿西服打领带,都会有人反对,同时也都会有人支持和赞美。于是各种文化无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使劲发展,让你看得目不暇接,这就是民国的魅力所在吧。

今天读徐百柯所著《民国风度》,见识了那个时代众多专家学者和科学家,比较他们追求真理的执着、热情、风骨尤为感慨,也许那个时代的学者更有书生气而少有铜臭气,也许那个时代的学者更有钻研精神而少有投机取巧,民国时期的那些学者,有着与今天的学者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在全然不失风骨、风趣和风雅,内心都坚守着一个“人”字和一个“士”字,虽性格特立独行而不失硬朗,却又都懂得生活的乐趣着实好玩得有趣。

虽然民国的那些人物,以前也多少了解一些,至少也混个耳熟,但是也仅仅是一些模糊的印象,要是较真起来,还很难说准确了。在这本书里,却把这些人物几乎一网打尽,一个一个娓娓道来。如果说有人缺席,那么就是缺少了两种人,一种是军人,一种是政治家,也许是这两类人太敏感,很多问题现在还不好说吧。总之书里面的人物都是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明星。

《民国风度》最佳专栏——“钩沉”结集,其专栏主笔徐百柯从故纸堆里或人们的记忆中,钩起79个人物。这些人物有些是我们些许熟识的,还有一些人物,徐百柯如果不写,恐怕将会被时间或时代彻底湮没与忘记。《民国风度》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

徐百柯的《民国风度》以钩沉的方式,通过追忆梅贻琦、张伯苓、马相伯、许崇清等早已成为中国名校名片的一校之长,李济、叶企孙、丁文江、何廉等基础学科在中国的奠基者,张季莺、胡政之、张元济、王云

五、徐伯昕等行业前辈,赵元任、张申府、卢作孚、曹聚仁、周太玄、丁西林等既可以叫天才的奇人,也可以叫奇人的天才,还有黄远生、方大曾、王小亭等不应被忘记但事实上已经被遗忘的人物。追忆民国那些人,让我们感受到一代大师们的风骨与才华,感受到独特的民国风度与民国精神。与《民国那些人》相比,本书无论是序言中杜涌涛的《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还是钱理群的《谈谈“民国那些人”》;无论是延伸阅读的《大学氛围不存,大学精神焉附》和《过去的中学》,还是作为后记的《对抗断裂、遮蔽与遗忘》,这些新增的内容与“民国那些人”相得益彰,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民国精神。钱理群在《谈谈“民国那些人”》的演讲中,将民国精神总结为“有所担待,独立精神,自由精神、创造精神”。其实,从逻辑上进一步分析的话,有所担待和创造精神应该是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必然结果,而“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是任何一个有活力、有魅力、有创造力的时代所共有的特征。无论是先秦时期中国的“百家争鸣”,还是中世纪后欧洲的“文艺复兴”,无论是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还是中国的民国时代,可以说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唯一不同的是,不同的时代背景,其历史使命有所不同而已。这不是宣扬什么“普世价值”,而是因为只有自由成为一种天赋的人权,人们才会放开的去思考,去创造,只有自由成为一种被普遍崇尚的精神,生活在这个自由国度里的人们才会发自内心的去爱国;只有真正的人格独立,人才能成为有非凡创造力的智慧动物,而不是沦为权力和金钱的奴隶,只有人格独立成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一个民族才能避免衰败甚至被淘汰的厄运。民国几十年,战火纷飞,满目疮痍,可偏偏又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唯一的解释就是民国特定的历史环境加上“独立人格、自由精神”这一普遍的价值所形成的“民国精神”所致。

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他们是故去的名校校长,文章报国的报人,埋头学问、以学术报国为天职的知识分子,以及在世界面前代表中国的外交家、金融界的精英、马上赋诗的将军„„他们是梅贻琦、蒋南翔、张季鸾、胡政之、刘文典、杨荫榆、陈西滢、梅汝璈、顾维钧、卢作孚、陈望道、蒋百里„„围绕着他们的一幕幕鲜为人知的传奇秩事,通过《民国风度》在历史零散与完整的记忆中生动再现。他们曾经的理想,他们的面容和言行,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在徐百柯的文字中一一复活„„。

能静下心来读书真是件美好的幸福的事情,我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书,特别喜欢在雨夜小阅,边听外面的雨声,边和书中的人物交流,我感觉好象自己就站在那些人的身边,看着事情的发生结束,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有时候我甚至能听到他们的叹息,能清晰地看到他们流泪的双眼。我站在历史的边缘,我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幸福着他们的幸福„„。看了这本书,我真的很想说些什么,提笔又惭愧于自己的文笔不精,我想说但说不出来,我更怕言语间表达不清的情感会辱没这些前辈的风采,但是我真的被感动了,尤其是这样的一段话: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相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

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 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汉不已。

“一抹背影,悠悠水长。斯人已逝,后人敬仰”。

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这让“民国热”再次升温。我们追忆民国那些人,重温民国历史,重拾民国精神是为了对抗因种种原因造成的断裂、遮蔽与遗忘,让“有所担待,独立精神,自由精神、创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源泉。民国时期的中国知识青年,是那样地热情昂扬勇敢激进,中国共产党的先驱就产生在这个群体里面,今天这个群体中的先驱已经实现了理想执掌了政权,可是现代的知识青年们却没有了他们固有血性,我一直弄不明白,究竟是什么东西扼杀了他们的活力,阻断了他们当年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我觉得当今的大学生们,如果抽空看看这本书,会明白怎样求学、求索,会知道怎样做人、处事;如果官员抽空看看这本书,会明白什么是人才怎样使用人才和尊重人才。总之阅读此书,会觉得民国时中国学界群星璀璨,他们是中国文化传承东西的中坚,是中华民族厚重的脊梁。

第五篇:民国语文读后感

读先贤文章,悟现代气息

——读《民国语文》有感

梁屿桥妈妈四(2)班 为了养成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扩大课外阅读量,在一个炎热的休息日,和孩子结伴去新华书店淘书,意外地看到《民国语文》系列丛书。

《民国语文》是民国时期的教育大师叶圣陶、蔡元培等选编的语文教材选粹汇编本,分为“初小”“高小”两大卷。我和孩子一起读了“高小选粹卷”。很快我们就迷上了这本书中自然纯朴的气息!

《民国语文》(高小选粹卷)所选文章分为“神奇的科学”、“传奇的人物”、“灵动的话剧”、“深刻的寓言”、“实用的语文”、“传承的品德”等11个部分。每个部分的选文全部来源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小学语文教科书,虽然时间上离现代已经非常久远,是我们的爷爷辈、孩子们的祖爷爷辈这一代的人用过、读过的语文课本,这些课文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可爱和有趣,里面的很多故事对人都有启迪作用,书中每页都有一副趣味性很强的配图,很能吸引人的兴趣。这些教科书蕴含了民国时期一批知名的学者和教育家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责任感,这些先贤们都是既秉承传统文化血脉,又深谙西方文化精髓的文化大师,特殊的时代造就了他们特殊的知识结构与眼界,他们用这些优秀的语文课本向孩子传递科学的理念与优秀的品质,拓展孩子的知识视野,培养孩子的人文情怀,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从而真正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虽然年代上离我们比较久远,但现在读起来并没有觉得落后与古板,这和当时民国时期中西方文化的初步交融,刻板的文言文逐渐退出,白话文逐渐兴起有关,文字语言的纯朴风趣反而更让我们深刻反思当下小学生写作的刻板无趣,抄袭成风的不良风气。用一句白话来说:百年前的文字,现在看起来一点都不过时!

我是结合《民国时期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上、下篇)来和孩子一起读《民国语文》的,从“爷爷、奶奶们”小时候写的文章中,我们读出了“他们”还是孩子时纯真可爱,看到了民国小学生生活的场景,其间的语言风格也贴近当时的用语习惯,为现代的孩子提供了一个走进那个时代的通道,也为现在的孩子更好地了解我们中华文化思想的来源提供素材。而且每篇作文后面都附有一些简单的评讲,用一种轻松交流的形式烘托作文主旨,给孩子们提供了整体感知、阅读感悟、拓展延伸等几个层面,提升孩子读书思考的习惯,更方便于我们家长与孩子间的亲子阅读交流。

科技、网络时代加速了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加速了我们对外界文化的了解,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大开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爆炸性的负面信息。孩子上四年级后,进入由儿童迈向少年的关键转折阶段,进入准青春期,身体、认知等各方面都开始呈现个性化发育,如何引导孩子接受好的一面、分辨不好的一面,同时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是我们进行家庭教育的重点。当下由网络时代带来的中、西方文化的冲击,形成一股强有力的“网络文化”,渗透到各个角落,当然也免不了渗透到小学校里。这些新的思想作风良莠不齐,让大人和孩子们都分辨不清,但这些所谓的新的思想文化,都离不开时代的不断延续与改变。因此,穿越时光空间去读读民国那个特殊时代的文章,看看“爷爷、奶奶们”孩提时写下的作文,反思传统文化思想里封建桎梏的那部分,结合当下的文化风气,就更加能理解与继承祖辈们的思想文化优秀的部分。孩子虽然还理解不了那么多深层次的问题,但至少,能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提高自己讲故事的水平和写作水平,拓展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视界,这就是我们家长最需要做的事情!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8/147395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