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语文教学环节中应设置有效的口语交际环节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能力为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沟通能力打好基础。让学生结合课文自由地表达情感,说真话、诉真情。学生在语文本对话的同时还要与同学、老师对话发表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无裨益,阳光开朗的孩子离不开乐观开朗的性格,阳光开朗的性格离不开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口语交际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如同一块鸡肋食之不能弃之又可惜。不要说学生不在乎,就是一线的教师也视他形同虚设。那么这种尴尬的局面是如何造成的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他指到哪里,教师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我个人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提高口语交际在教学中的地位,那么修改考试大纲势在必行。使考试的内容更加丰富,更接近学生的生活,更具有延展性和弹性。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284页)
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有了想象力就能在脑海里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形象,就能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就能提高读写能力。
可见想象能力在人的智力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就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体会,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一、因景想象。就是抓住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中学语文课文中,选有不少的散文名篇。这类课文,有很多精彩的景物描写片段。讲析这些写景片段,不仅要分析其观察的角度、语言的优美、作者的情感等,还要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往往采用下面两种方法进行。
其一是回想法。在学生看了或读了景物片段描写后,要求学生盖住书,在头脑中回想形成这幅景物图景,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允许学生作适当的发挥。如朱自清的写景名篇《春》,作者跟我们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每幅图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在讲析这五幅春景图时,都可以让学生盖住书回想讲述。如我让学生讲述“春花图”,学生不但讲了课文上写的几种花,还根据自己的想象,补充讲了一些野花的名称、鸟儿在花树中穿梭鸣叫,小姑娘在花间嬉闹。这样一补充,这幅“春花图”就更加热闹非凡了。当然,这要告诉学生作者为什么不加写这些的原因。
其二是联想法。学生看了读了或听教师讲析景物描写的片段后,让学生从景物中引申联想开去,要求紧扣景物内容,联想合理。如鲁彦写的《听潮》,描写了两幅图景:一是“大海沉睡图”,二是“大海涨潮图”。在讲析这两幅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时候的大海象什么?请各用一个恰当的比喻来描述,注意不得跟原文中的比喻句重复。回答时,有的学生答得相当精彩。如回答“沉睡时的大海象什么”?有学生答道:象一位温柔慈祥的母亲,嘴里哼着催眠曲,手正轻轻拍着婴儿的母亲。回答“涨潮时的大海象什么”?有学生答道:象一群发怒的雄狮,象一群受惊的野马,在原野上东冲西突,连声吼叫,烟尘滚滚。通过这样的联想,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因人想象。就是抓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景,让学生想象加工,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中学语文课文中的记叙性文章(包括小说等),大多有比较典型的人物形象。在分析人物形象或课文情节时,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分析、想象。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文中的主人公菲利普是一个非常自私、无情、卑鄙的人,我讲到菲利普在轮船上与于勒相遇时的心理变化过程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在菲利普原来的印象中,弟弟于勒应该是怎么样的?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应该穿着笔挺的西装,戴着礼帽,有随从仆人跟随左右;有的说,应该红光满面,昂头挺胸,神气傲然;有的说,应该大腹便便,肥头大耳,满脸横肉,等等。学生想象出来的形象跟站在眼前的老水手于勒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对此时的菲利普在神情、心理方面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就不难理解了。这种想象,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如杜甫的诗《石壕吏》,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吏”、“一妇”两个人物在这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吏呼的“怒”,妇啼的“苦”是诗歌对人物形象的高度概括。就这句诗,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试联系前后诗句的内容,想象一下“吏呼”、“ 妇啼”的具体情景和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有学生这样叙述“吏呼”: 石壕吏瞪着血红的眼睛,凶狠地吼道,死老婆子,为什么不早一点开门?你家男人呢?快把你家男人叫出来,不然的话,老子就不客气了。有学生这样描述“ 妇啼”:老妇人白发散乱,满脸皱纹,穿着破烂的衣服,颤抖抖地站在门前,痛苦地哀求道,官老爷,我家哪有什么男人呀„„。这样的训练,不仅是想象能力的训练了,它已把理解课文内容、口头表达能力、甚至作文中的扩写等融合在一起。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动作描写,是叙述类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学语文叙述类课文中有不少精彩的动作描写,集中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根据这些动作描写,让学生想象把动作表演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经典作品《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鲁提辖三拳除霸这一情节,动作描写真是栩栩如生。老师分析完内容后,要学生盖住书,叫两个学生上讲台表演一番“三拳除霸”的动作。当然要告诉学生这是表演,不要真打,点到为止,但要求动作要准确无误。表演完后,让下面的学生进行评议,看看是否与课文中的动作描写一致。这样,无论是表演的学生,还是其他学生,都要回想课文中的动作描写,在脑中形成一个连贯、完整的空间动作图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目的。
三、因情节想象。
在叙述类课文中,情节构成了故事发展的框架,成为展示人物性格、命运的屏幕。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当然也有偶然的时候)和完整性,有些还给读者留下悬念,让读者充分去想象。
在讲故事情节较强的课文时,要善于启发学生想象情节的发展情况。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故事情节很强的一篇课文,由几个情节构成:开端——酒楼闻哭声,发展——坐镇客店,高潮——三拳除霸,结局——弃官出走。在讲完开端后,我们就可以启发学生想象以下情节的发展情况,假如你是鲁提辖的话,你听了金家父女的诉说后,下一步的行动将会怎样?有的学生回答,把金家父女赶走,继续跟朋友喝酒;有的学生回答,叫金家父女一起吃饭;有的学生回答,马上冲去打死郑屠等。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对照课文情节的发展,对鲁提辖嫉恶如仇、行侠仗义、扶危济贫和粗中有细的性格特征就更容易把握了。
又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作者在结尾给我们留下一个悬念: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根据这个悬念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孔乙己没有死的话,试设想一下他以后的发展结局。学生设想结局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生说,孔乙己爬出咸亨酒店后,遇到了一个好心的老郎中,帮他治好了腿,在老郎中的帮助下,重新做人;有的学生说,孔乙己爬出咸亨酒店后,被一群绿林好汉救了去,做了他们的军师;有的学生说,孔乙己爬出咸亨酒店后,被人请去当了老师,十分卖力地教几个学生读“之乎者也”。等等。有些想象,尽管不是那么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但打开、扩展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本身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知识的太空。
第三篇: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能力
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43-01
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器乐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学生意志和培养合作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
学生的思维是具体的形象思维,对音乐的基本要素,如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演奏乐器则能从视觉与触觉上直观地帮助其对音乐综合知识的学习。因为优美动听的旋律,需准确的音高作保证;生动活泼或粗狂有力地节奏,需准确的音值作保证;引人入胜的情感,需适当的速度、音色、力度作保证;此外音乐记忆力、音乐理解力、音乐想象力、识谱能力、演奏技巧等,都直接影响乐器的艺术效果。因此,器乐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人是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但人与人这种能力的差别也是非常悬殊的。学习器乐,恰恰能使这种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因为器乐的实践性、操作性很强,学习任何一门乐器都要求学生用眼去看乐谱和观察其结构,用耳去听旋律、和声,用脑去想意境,用口和手去吹拉弹唱,用心去感受音乐。据研究表明,当学生演奏乐器是,由于左右手指经常运动,使得大脑反应更加灵敏,智力得到开发,而且对大脑的左半球与右半球的协调、平衡、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与影响。这种智力的促进与开发,不仅表现在灵敏、思想开阔上,也表现在观察力敏锐、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等方面。从生理上分析,学生在演奏乐器时,美妙的音乐影响其情绪,情绪又影响荷尔蒙的分泌,而且影响其大脑分析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因此,器乐教学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合作精神
在器乐教学中,齐奏、合奏、重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参与这些多种形式的演奏时,往往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不仅反映在艺术表现上或演奏技巧上,也反映在学生的意志品质上。通过克服器乐学习中的困难,会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也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另外,器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因为多种形式的演奏是需要学生间的相互配合的,所以活动的同时也是与人交往的过程。
四、开发学生智力
现代科学证明,在学校那些看谱就能唱、会奏的学生,一般其各门功课都较优良。实践也证明,器乐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共同发展。
器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我们在器乐教学中针对学校 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处理好器乐教学与其他音乐教学的关系
器乐教学是整个学校音乐教学的一部分,与唱歌、乐理、欣赏等内容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教学中在课时安排上,应穿插唱歌和欣赏教学,把乐理知识融汇在器乐教学中。这样可避免教学形式的单一,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选择适合学生演奏的乐器
在学校开展民族器乐教学,首先要考虑的是器乐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又不会 过多的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其次,选择比较轻便的,易于携带的,三,选择价格比较低廉的,学生家长能够买得起的,便于人手一件的。
四、课考虑地区特点,就地取材。比如各种节奏打击乐器、竖笛、口琴、手风琴等,不仅适应课堂教学,而且也能为学生家长接受。
3、选择适宜学生演奏的乐曲
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乐曲。篇幅要小、难度要适宜。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意志力贯穿始终,课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等方法。
让我们以学生为本,真正让乐器走进课堂,从而促进乐器教学蓬勃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器乐老师,我们要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促进器乐教学的发展,从而让我们的民族器乐也能够得到发展。在教学这条道路上,还有待我们不断改革,不断更新教学方案,才能让我们的器乐教学之路更加蓬勃生辉。
参考文献:
[1] 秦德祥《元素性音乐教育》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2] 中小学音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出版社出版
第四篇:语文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三种能力
语文教学还应重视三种能力的培养
——读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有感
城关小学魏玉苗
魏书生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教学二十多年,无论什么样的班级,经过他的点化,都能积极向上,成绩名列前茅。近日有幸读到魏先生的《教学工作漫谈》,他在书中详细记录了自己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好的做法、感悟,以及深思、验证后得出的理论。读其书,如同见其人,有种促膝相谈的感觉,仿佛看见了其几十年如一日在校园、在课堂孜孜不倦、执着追求的身影,自己的很多困惑烦恼瞬间化为乌有。我感受最深的是魏先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的扎实的听、说读、写训练实践活动,尤其是贯穿听、说、读、写实践活动始终的,对学生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这三种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好了基础,为学习好任何一门课程或技术打好了基础,也为以后的工作打好了基础。
一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魏先生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安排了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春天他带学生到双台河边,看花、看草、看树、看水,回来后记写《春到双台河》;秋天,带学生到小河里去捉鱼,引导学生观察水的流态,水的色彩,体会摸鱼的感觉……回来后写《摸鱼》;还带着学生在教室里养花、去开荒种地,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记写观察日记;冬天到了,和学生一起打雪仗,打得热火朝天,写《打雪仗》…..这样把学生带入广阔的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培养了学生观察的习惯,曾加了学生有目的观察自我、观察世界的实践机会。观察实践机会的增多与观察习惯的培养,自然增强了学生观察的能力。观察能力的增强,有提高了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炼写作素材的能力。
二是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魏先生认为:记忆如同开露天煤矿,上面煤层的范围越大,潜在煤层露出来的越多。其实生物科学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科学估算每人平均具有140亿个脑细胞,而以人每天活24小时,86400秒计算,每年365天,则是31536000秒,一平均寿命70岁计算,一辈子才活220752万秒。假如美秒用一个脑细胞,才能用七分之一。所以学生的记忆力在于开发,在于提高。魏先生用记忆比赛,记忆体操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效果明显。每天坚持课前背诵,尤其是对名篇名诗一字不漏的背诵。还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如链式记忆法、五步记忆法、形象记忆法、夸张记忆法、朗诵记忆法、图标记忆法、活动记忆法、比较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这些细小做法,看起来麻烦琐碎,但意义重大,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这样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就变得轻松多了。
三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会使学生变得更聪明,想问题思路更开阔,办法更多,能激发学文化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战胜自我与改造世界的信心。魏先生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想象力,在这方面他做了许多大胆尝试,为我们探索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
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习《故乡》时,他让学生讲,假设水生的儿子长大了,他回到故乡,故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学《桃花源记》让学生讲,若确有桃花源这一地方,在今天的这个时代,那里的人民又将如何?在这样的提示引导下学生谈的兴趣盎然。显然是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拓展性的思考,发展了四维空间。还有利用写童话,写科幻作文等方法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三力”具备就如同给学生插上了在知识旷野尽情飞翔飞翔的翅膀,让学习变得轻松快乐,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把这三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听、说、读、写训练活动的始终。魏先生在这方面是我们的探路者,我们应沿其足迹执着前行,不断探索更好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孜孜追求。
第五篇: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
摘要: 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的探索
提高全民族素质是21世纪的伟大工程,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是义务教育的主要要求。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甚至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提问对于受教者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爱因斯坦还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显然,怎样让学生“提出问题”是为学生将来的“自我发展”和“创造发明”奠基,是现阶段小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随着素质教育的步伐,我们的课堂比起以往增色了许多,但我们总是感觉到我们的课堂有些许的不如人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太过于肤浅,所谓的没有“深度”。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呢? 本文以让学生“敢问”、使学生“好问”、教学生“会问”等方面结合自身实践谈几点做法。
关键词:
质疑敢问好问会问
提高全民族素质是21世纪的伟大工程,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是义务教育的主要要求。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甚至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提问对于受教者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爱因斯坦还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显然,怎样让学生“提出问题”是为学生将来的“自我发展”和“创造发明”奠基,是现阶段小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随着素质教育的步伐,我们的课堂比起以往增色了许多,但我们总是感觉到我们的课堂有些许的不如人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太过于肤
浅,所谓的没有“深度”。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呢?我作了以下几点探索。
一、让学生“敢问”。
1、营造“敢问”的氛围。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胆量,学生也是如此。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要学生敢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或挖苦斥责,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学生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思维的发展。
a、自觉地把外在的权威转化为内在的权威
一般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法定的权威地位,扮演着不同的权威角色,但这种权威地位和权威角色赋予教师的是一种外在形式的权威。这种外在形式的权威,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可,就必须转化为学生心悦诚服的内在权威。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自己适当“稚化”。所谓“稚化”,就是教师注重塑造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对学生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通俗地讲,就是教师积极进行心理位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把自己的外在权威隐蔽起来,亲近学生,接近学生,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适当学生化,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心、同样的求知欲、同样的认知兴趣、同样的学习情绪、同样的行为来完成教学的和谐共创。教师“稚化”,能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
b、实行教学民主
教学民主要求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以自己为中心,要和学生建立一种资源分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说的:“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自主性的发展。”教师惟有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伙伴性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做到真正的教学民主。在教学民主方面,我国许多优秀教师的做法值得学习。如北京宁鸿彬老师对学生提出“三个欢迎”和“三个允许”的教学措施,即欢迎质疑、争辩和发表意见,允许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天津李鉴惠老师提倡课堂教学七个允许,即:错了
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炽热化时允许学生自由抢接话茬发表意见,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
由于老师实行教学民主,学生心里感到安全、自由,具有了心理优势,因而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
2、留给“敢问”的时间。
每节课都要设置质疑问难的环节,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随便安排,在课的开头、课的进行中、在讲完新课后做练习之前让学生发问。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让学生“质疑问难”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应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摒弃“师问生答”的现象,把“示范性”和“启发性”结合起来,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去问,不要越徂代庖。
二、使学生“好问”。
1、树立“好问”的信心。
小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在课堂中难以“生疑”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a、胆小,紧张。学生害怕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受老师责备,被同学耻笑,因而不敢生疑发问。
同样是30厘米宽的“路”,为什么人们敢于在运动场上骑自行车而不敢在独木桥上骑自行车呢?那是因为在独木桥上骑自行车的人心里感到不安全,怕出错后跌入万丈深渊。联想到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不敢质疑问难,不敢提问题,也是怕问错了惹人笑话,或者挨老师的批评。
贯彻教学的“无错原则”,就是要认识到学生是成长过程中尚不成熟的个体,要从正面引导学生提问和质疑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将重点放在弄清出错的原因和如何纠正错误上,要让每个敢于提问的学生不因提问错误而感到遗憾。有位优秀老师说:“课堂提问没有错误!”因为任何一个同学的任何一个提问都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就是思考的力量。
b、满足一知半解。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对知识已经掌握,不再继续深入地思考,不愿生疑发问。所以,教师运用各种方式,通过不同途径引导,让后进生够得着,优生吃得饱,帮助学生树立“好问”的信心。
2、激发“好问”的兴趣。
孩子本身是好学好问的。特别是当孩子遇到他所喜欢的东西时,兴趣更高,问题也更多。“创造就是从问开始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疑是思维的动力,它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相机开展“生疑发问”比赛,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数量多,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质量高。养成学生勤思好问的习惯。
小学苏教版二年级上《识字3》案例: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按照儿歌内容继续编下去,让宁宁成为一个细心的小画家?
生:行。
师:那么先自己想想编编,再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学生很高兴,特别有兴趣,自己编后讨论。)
师:谁来把自己编的儿歌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非常地踊跃,小手举得高高。)
生:我来说说:“宁宁是个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画个炉灶有了门,画只鸭子扁嘴巴,画张桌子腿不歪,画匹大马有尾巴。你看看,可是个细心的小画家。”师:小朋友们,他编得怎么样?
生:他编得很好,如果在前面加一句“画画之前先动脑,想好之后再来画”,就让人明白宁宁不是个粗心的孩子了。
生:我来帮他添一句“炉灶、桌子真高兴,鸭子、大马把他夸。”
师:小朋友们,你们编得真好,真爱动脑筋!
让学生自编儿歌,自己发现问题的同时又解决了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创设“好问”的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心创设使学生“好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狼和鹿》教学案例:
师:《狼和鹿》一课我们学完了,下面的时间留给你们,你们在班级中相互提问。(学生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愿意站起来。)
师:只要你来提问,你就可以叫班中的任意学生来回答。
(学生一听,来劲了!纷纷举手想试一下。)
生:我想给闫璐同学提问“在狼与鹿并存时,鹿是那么的幸福,森林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而在狼被杀死后,鹿死的死,病的病,森林却闹起了饥荒?”
......就这样有了第一次,也就有了第二、第三次,在提问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比以往都集中,可能是他们从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形式,也可能是人的好胜心在作祟,想把别人难倒,所以提的问题很多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当然,不同层次的同学提出的问题也是完全不同的,我发现在提问的过程中,一向成绩不怎么样的同学提的问题难度低些,可他们提问的对象也往往是那些与自己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同学,而成绩好的同学更是能提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问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学生尝到了甜头,自然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不仅不讨厌这样的形式,还特别喜欢这个环节。
三、教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生疑会问的方法,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众所周知,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重要成分之一,在一定意义上,创新教育是问题教育。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问题是创新教育的开端。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给学生传播现在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让学生的头脑中存在大量的问题,一切知识就成了令人生厌的无病呻吟,学生就不可能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教学也就不可能取得任何真正的成效;问题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创新教育自始自终都围绕问题而展开。问题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开端,而且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都应存在;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而且还是学生理解和再现知识的前提,知识只有围绕问题而展现出来,才能很好赤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进而才真正作为其内在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只有使问题存在于整个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使教育时时处处都有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否则,教学则难以进行。问题是创新教育活动的归宿。创新教育活动不仅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而且以问题为终结。教育的最终结果绝不应当是传播知识而应当是在初不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最终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进而成为创造者。
1、学会以题目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内容,思想重点往往可以从文题看出来。学生学会分析文题的方法,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提高学生作文审题的能力。如教学《花瓣飘香》,请学生想一想,看了题目有什么疑问:这一课是写春天来了,花儿开了,香飘万里吗?
2、学会从关键词语质疑。
词语质疑的方法很多,比如换词比较,从比较用词是否准确方面进行质疑。如《李广射虎》中“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生疑:把带点的字换成“拿”“端”“吸”“拽”可以吗?为什么? ..
3、学会从重点句子质疑。
重点句子,包括表现课文中心思想的,含义深刻和感情色彩深厚的,与上下文关系密切的,在篇章结构中起重要作用的,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文中的重点句子生疑发问。如《槐乡五月》中,重点句子“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学生这样生疑: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这句我懂。为什么说五月是孩子们的季节?
4、学会用求异思维质疑。
过去,我们只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在同一方向思考问题,这样做学生的问题只能肤浅。只有注重求异思维的引导,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等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学生提的问题才不会过于肤浅。如在教学中,我们向学生提出“多、快、好”三方面的要求:从多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快,学有创见不同一般。
5、学会想象质疑。
想象以必要的感知材料为依据。提高画面、景物、音乐、文字等条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就物抒情,由情入境,能产生某一事物的新形象。这样,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就会源源不断。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就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让这门艺术发扬光大。通过不断的发现及解决,我相信今后的语文教学会越走越好,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心理学教程》
2、《江苏教育》
3、《小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