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立体几何中不等式问题的证明方法

立体几何中不等式问题的证明方法



第一篇:立体几何中不等式问题的证明方法

例谈立体几何中不等式问题的证明方法

立体几何中的不等式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解决这类问题既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又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有一定的难度.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有关的解题方法.

1.利用最小角定理

例1.在直二面角l中,A,B,点A,B不全在棱l上,直线AB与平面,所成的角分别为,,求证:90.

证:如图1,当AB与,都不垂直时,分别在,内作ACl于C,BDl于D,则AC,BD,BAD,ABC.

由最小角定理得ABCABD,BADABCBADABD90.

当AB或AB时,易知90.

综上即得90.

2.利用三角知识

例2.已知三棱锥PABC的侧棱PA、PB、PC两两垂直,求证:0BAC90,0ABC90,0CAB90. 

证:如图2,则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cosBACABACBC

2ABAC

22222 222

2(PAPB)(PAPC)(PBPC)2ABACPA2ABAC0,0BAC90.

同理可证0ABC90,0CAB90.

3.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例3.已知球O的半径为定值r,它的外切圆锥的全面积为S,求证:S8r. 证:如图3,作球O的外切圆锥的轴截面PAB,设球O

与圆锥底面直径AB及母线PA分别切于点E和F.再设

AEAFt,则由PAE∽POF,2

PEPF

AEOF

PF

4tr,由此有PF

2rttr,Stt(PFt)

2rt

tr,即2t4St2r2S0.

时取等号.

∵t2为实数,S28r2S0,即S

8r2,当且仅当t

4.利用基本不等式

例4.已知三棱锥PABC的侧面PAB、PBC、PCA两两垂直,且这三个侧面与底面ABC所成的二面角分别为、、,求证:coscoscos

9证:如图4,由题设易得CP平面PAB,在侧面PAB内过点P作PEAB于E,则CEAB,∴CEP.设PAa,PBb,PCc,则

PE

cos

CE,同理,cos,cos

coscoscos

5.利用函数的单调性

例5.如图5,A、B是球O面上的两点,O是过A、B的大圆,O1是过A、B的任意小圆,记l大为O中劣弧AB的长,记l小为O1中 劣弧AB的长,求证:l大l小.

证:设OAR,O1Ar(Rr),AOB2,AO1B2.在等腰AOB和等腰AO1B中,由OAOA1,知022,即0/2.

AB2Rsin,AB2rsin,Rsinrsin,即

sinsin

rR

①.

设f(x)

sinxx

(0x

),则f(x)

xcosxsinx

x,再令g(x)xcosxsinx(0x

),则g(x)cosxxsinxcosxxsinx0.

∴g(x)在(0,)上为减函数,故g(x)g(0)0,即xcosxsinx0,从而,当

0x时,有f(x)0,f(x)在(0,

)上也为减函数.

0,rR

sin



sin

,即

sinsin



②,由①、②两式可得



2R2rl大l小.

6.利用平面几何知识

例6.已知P、Q是正四面体ABCD内部的两点,求证:PAQ60.

证:如图6,过点A、P、Q作正四面体ABCD的截面

AEF.若E、F都不是BCD的顶点,不妨设E、F分别是

棱BD、CD上异于端点的点,此时P、Q两点在AEF内,PAQEAF.又ABE≌CBE,AECE.

而EFCEDF60BCFECF,EFCEAE.

同理可得EFAF,EF是AEF中最小的边,故必有EAF60,PAQEAF60.

若E、F中有一个是BCD的顶点,不妨设点F在D处.于是有,PAQEAFBAF60.

第二篇:立体几何证明方法

立体几何证明方法

一、线线平行的证明方法:

1、利用平行四边形。

2、利用三角形或梯形的中位线

3、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就和交线平行。(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4、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5、如果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6、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二、线面平行的证明方法:

1、定义法: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

2、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3、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三、面面平行的证明方法:

1、定义法:两平面没有公共点。

2、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3、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4、经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和已知平面平行。

5、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四、线线垂直的证明方法

1、勾股定理。

2、等腰三角形。

3、菱形对角线。

4、圆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5、点在线上的射影。6利用向量来证明。

7、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就和这个平面内任意的直线都垂直。

8、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条直线,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条直线。

五、线面垂直的证明方法:

1、定义法:直线与平面内任意直线都垂直。

2、点在面内的射影。

3、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4、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5、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6、一条直线垂直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则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7、两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那么两平面交线垂直于第三个平面。

8、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

9、过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垂直。

六、面面垂直的证明方法:

1、定义法:两个平面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

2、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如果一个平面与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4、如果一个平面与另一个平面的垂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第三篇:立体几何证明问题

证明问题

例1.如图,E、F分别是长方体边形

.-的棱A、C的中点,求证:四边形是平行四

例2.如图所示,ABCD为正方形,SA⊥平面ABCD,过点A且垂直于SC的平面分别交SB、SC、SD与E、F、G.求证:AE⊥SB.例3.如图,长方体∠求证:

=90°.⊥

PQ

-中,P、Q、R分别为棱、、BC上的点,PQ//AB,连结,例4.已知有公共边AB的两个全等的矩形ABCD和ABEF不同在一个平面内,P、Q分别是对角线AE、BD上的点,且AP=DQ,如图所示.求证:PQ//平面

CBE.例5.如图直角三角形ABC平面外一点S,且SA=SB=SC,且点D为斜边AC的中点.(1)求证:SD⊥平面ABC.(2)若AB=AC,求证BD⊥平面

SAC.例6.如图,在正方体

-中,M、N、E、F分别是棱、、、的中点.求证:平面AMN//平面

EFDB.例7.如图(1)、(2),矩形ABCD中,已知AB=2AD,E为AB的中点,将ΔAED沿DE折起,使AB=AC.求证:平面ADE⊥平面

BCDE.

第四篇:证明不等式方法

不等式的证明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难点,题型广泛,涉及面广,证法灵活,错法多种多样,本节通这一些实例,归纳整理证明不等式时常用的方法和技巧。1比较法

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最基本方法,具体有“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两种。基本思想是把难于比较的式子变成其差与0比较大小或其商与1比较大小。当求证的不等式两端是分项式(或分式)时,常用作差比较,当求证的不等式两端是乘积形式(或幂指数式时常用作商比较)

例1已知a+b≥0,求证:a3+b3≥a2b+ab

2分析:由题目观察知用“作差”比较,然后提取公因式,结合a+b≥0来说明作差后的正或负,从而达到证明不等式的目的,步骤是10作差20变形整理30判断差式的正负。

∵(a3+b3)(a2b+ab2)

=a2(a-b)-b2(a-b)

=(a-b)(a2-b2)

证明: =(a-b)2(a+b)

又∵(a-b)2≥0a+b≥0

∴(a-b)2(a+b)≥0

即a3+b3≥a2b+ab2

例2 设a、b∈R+,且a≠b,求证:aabb>abba

分析:由求证的不等式可知,a、b具有轮换对称性,因此可在设a>b>0的前提下用作商比较法,作商后同“1”比较大小,从而达到证明目的,步骤是:10作商20商形整理30判断为与1的大小

证明:由a、b的对称性,不妨解a>b>0则

aabbabba=aa-bbb-a=(ab)a-b

∵ab0,∴ab1,a-b0

∴(ab)a-b(ab)0=1即aabbabba>1,又abba>0∴aabb>abba

练习1 已知a、b∈R+,n∈N,求证(a+b)(an+bn)≤2(an+1+bn+1)2基本不等式法

利用基本不等式及其变式证明不等式是常用的方法,常用的基本不等式及变形有:

(1)若a、b∈R,则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2)若a、b∈R+,则a+b≥ 2ab(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3)若a、b同号,则 ba+ab≥2(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例3 若a、b∈R,|a|≤1,|b|≤1则a1-b2+b1-a2≤

1分析:通过观察可直接套用: xy≤x2+y2

2证明: ∵a1-b2b1-a2≤a2+(1-b2)2+b2-(1-a2)2=1

∴b1-a2+a1-b2≤1,当且仅当a1+b2=1时,等号成立

练习2:若 ab0,证明a+1(a-b)b≥

33综合法

综合法就是从已知或已证明过的不等式出发,根据不等式性质推算出要证明不等式。

例4,设a0,b0,a+b=1,证明:(a+1a)2+(B+1b)2≥252

证明:∵ a0,b0,a+b=1

∴ab≤14或1ab≥

4左边=4+(a2+b2)=1a2+1b2=4+[(a+b)2-2ab]+(a+b)2-2aba2b2

=4+(1-2ab)+1-2aba2b2≥4+(1-12)+8=252

练习3:已知a、b、c为正数,n是正整数,且f(n)=1gan+bn+cn

3求证:2f(n)≤f(2n)

4分析法

从理论入手,寻找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一直到这个条件是可以证明或已经证明的不等式时,便可推出原不等式成立,这种方法称为分析法。

例5:已知a0,b0,2ca+b,求证:c-c2-ab<a<c+c2-ab

分析:观察求证式为一个连锁不等式,不易用比较法,又据观察求证式等价于 |a-c|<c2-ab也不适用基本不等式法,用分析法较合适。

要证c-c2-ab<a<c+c2-ab

只需证-c2-ab<a-c<c2-ab

证明:即证 |a-c|<c2-ab

即证(a-c)2<c2-ab

即证 a2-2ac<-ab

∵a>0,∴即要证 a-2c<-b 即需证2+b<2c,即为已知

∴ 不等式成立

练习4:已知a∈R且a≠1,求证:3(1+a2+a4)>(1+a+a2)

25放缩法

放缩法是在证明不等式时,把不等式的一边适当放大或缩小,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来证明不等式,是证明不等式的重要方法,技巧性较强常用技巧有:(1)舍去一些正项(或负项),(2)在和或积中换大(或换小)某些项,(3)扩大(或缩小)分式的分子(或分母)等。

例6:已知a、b、c、d都是正数

求证: 1<ba+b+c+cb+c+d+dc+d+a+ad+a+b<

2分析:观察式子特点,若将4个分式商为同分母,问题可解决,要商同分母除通分外,还可用放缩法,但通分太麻烦,故用放编法。

证明:∵ba+b+c+cb+c+d+dc+d+a+ad+a+b>

ba+b+c+d+ca+b+c+d+da+b+c+d+aa+b+c+d=a+b+c+da+b+c+d=

1又由ab<a+mb+m(0<a<b,m>0)可得:ba+b+c<b+da+b+c+dcb+c+d<c+aa+b+c+ddc+d+a<d+bc+d+a+dad+a+b<a+ca+b+c+d

∴ ba+b+c+cb+c+d+dc+d+a+ad+a+b<

b+da+b+c+d+c+aa+b+c+d+d+bc+d+a+d+a+ca+b+c+d=2(a+b+c+c)a+b+c+d=2

综上知:1<ba+b+c+cb+c+d+dc+d+a+ad+a+b<2

练习5:已知:a<2,求证:loga(a+1)<1

6换元法

换元法是许多实际问题解决中可以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作用,有些问题直接证明较为困难,若通过换元的思想与方法去解就很方便,常用于条件不等式的证明,常见的是三角换元。

(1)三角换元:

是一种常用的换元方法,在解代数问题时,使用适当的三角函数进行换元,把代数问题转化成三角问题,充分利用三角函数的性质去解决问题。

7、若x、y∈R+,且 x-y=1 A=(x-1y)(y+1y)。1x,求证0<A<

1证明: ∵x,y∈R+,且x-y=1,x=secθ,y=tanθ,(0<θ<xy)

∴ A=(secθ-1secθ(tanθ+1tanθ·1sec2θ

=1-cos2θcosθ·s2m2θ+cos2θcosθ·s2mθ·cos2θ

=sinθ

∵0<θ<x2,∴ 0<s2mθ <1因此0<A<1

复习6:已知1≤x2+y2≤2,求证:12 ≤x2-xy+y2≤

3(2)比值换元:

对于在已知条件中含有若干个等比式的问题,往往可先设一个辅助未知数表示这个比值,然后代入求证式,即可。

例8:已知 x-1=y+12=z-23,求证:x2+y2+z2≥431

4证明:设x-1=y+12=z-23=k

于是x=k+1,y=zk-1,z=3k+

2把上式代入x2+y2+z2=(k+1)2(2k-1)2+(3k+2)2

=14(k+514)2+4314≥4314

7反证法

有些不等式从正面证如果不好说清楚,可以考虑反证法,即先否定结论不成立,然后依据已知条件以及有关的定义、定理、公理,逐步推导出与定义、定理、公理或已知条件等相矛盾或自相矛盾的结论,从而肯定原有结论是正确的,凡是“至少”、“唯一”或含有否定词的命题,适宜用反证法。

例9:已知p3+q3=2,求证:p+q≤

2分析:本题已知为p、q的三次,而结论中只有一次,应考虑到用术立方根,同时用放缩法,很难得证,故考虑用反证法。

证明:解设p+q>2,那么p>2-q

∴p3>(2-q)3=8-12q+6q2-q

3将p3+q3 =2,代入得 6q2-12q+6<0

即6(q-1)2<0 由此得出矛盾∴p+q≤

2练习7:已知a+b+c>0,ab+bc+ac>0,abc>0.求证:a>0,b>0,c>0

8数学归纳法

与自然数n有关的不等式,通常考虑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用数学归纳法证题时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

例10:设n∈N,且n>1,求证:(1+13)(1+15)…(1+12n-1)>2n+12

分析:观察求证式与n有关,可采用数学归纳法

证明:(1)当n=2时,左= 43,右=52

∵43>52∴不等式成立

(2)假设n=k(k≥2,k∈n)时不等式成立,即(1+13)(1+15)…(1+12k-1)>2k+12 那么当n=k+1时,(1+13)(1+15)…(1+12k-1)(1+12k+1)>2k+12·(1+12k+1)①

要证①式左边>2k+32,只要证2k+12·

2k+22k+1>2k+32②

对于②〈二〉2k+2>2k+1·2k+3

〈二〉(2k+2)2>(2k+1)(2k+3)

〈二〉4k2+8k+4>4k2+8k+3

〈二〉4>3③

∵③成立 ∴②成立,即当n=k+1时,原不等式成立

由(1)(2)证明可知,对一切n≥2(n∈N),原不等式成立

练习8:已知n∈N,且n>1,求证: 1n+1+1n+2+…+12n>132

49构造法

根据求证不等式的具体结构所证,通过构造函数、数列、合数和图形等,达到证明的目的,这种方法则叫构造法。

1构造函数法

例11:证明不等式:x1-2x <x2(x≠0)

证明:设f(x)=x1-2x-x2(x≠0)

∵f(-x)

=-x1-2-x+x2x-2x2x-1+x

2=x1-2x-[1-(1-2x)]+x2=x1-2x-x+x2

=f(x)

∴f(x)的图像表示y轴对称

∵当x>0时,1-2x<0,故f(x)<0

∴当x<0时,据图像的对称性知f(x)<0

∴当x≠0时,恒有f(x)<0 即x1-2x<x2(x≠0)

练习9:已知a>b,2b>a+c,求证:b-b2-ab<a<b+b2-ab

2构造图形法

例12:若f(x)=1+x2,a≠b,则|f(x)-f(b)|< |a-b|

分析:由1+x2 的结构可知这是直角坐标平面上两点A(1,x),0(0,0)的距离即 1+x2 =(1-0)2+(x-0)2

于是如下图,设A(1,a),B(1,b)则0A= 1+a2 0B=1+b2

|AB|=|a-b|又0A|-|0B<|AB|∴|f(a)-f(b)|<|a-b|

练习10:设a≥c,b≥c,c≥0,求证 c(a-c)+c(b-c)≤ab

10添项法

某些不等式的证明若能优先考虑“添项”技巧,能得到快速求解的效果。

1倍数添项

若不等式中含有奇数项的和,可通过对不等式乘以2变成偶数项的和,然后分组利用已知不等式进行放缩。

例13:已知a、b、c∈R+,那么a3+b3+c3≥3abc(当且仅当a=b=c时等号成立)证明:∵a、b、c∈R+

∴a3+b3+c3=12 [(a3+b3)+(b3+c3)+(c3+a3)]≥12 [(a2b+ab2)+(b2c+bc2)+(c2a+ca2)]=12[a(b2+c2)+b(c2+a2)+c(a2+b2)]≥12(a·2bc+b·2ca+c·2ac)=3abc

当且仅当a=b,b=c,c=a即a=b=c时,等号成立。

2平方添项

运用此法必须注意原不等号的方向

例14 :对于一切大于1的自然数n,求证:

(1+13)(1+15)…(1+12n-1> 2n+1 2)

证明:∵b > a> 0,m> 0时ba> b+ma+m

∵ [(1+13)(1+15)…(1+12n-1)]2=(43、65…2n2n-1)(43、65…2n2n-1)>(54、76…2n+12n)(43、65…2n2n-1)=2n+13> 2n+14>

∴(1+13)(1+15)…(1+12n-1)>2n+1 2)

3平均值添项

例15:在△ABC中,求证sinA+sinB+sinC≤3

32分析:∵A+B+C=π,可按A、B、C的算术平均值添项sin π

3证明:先证命题:若x>0,y<π,则sinx+siny≤2sin x+y2(当且仅当x=y时等号成立)∵0<x+y2< π,-π2< x-y2< π2sinx+siny=2sin x+y2cosx-y

2∴上式成立

反复运用这个命题,得sinA+sinB+sinC+sin π3≤2sinA+B2+2sinc+π32≤2·2sinA+B2+c+π322 =4sinπ3=332

∴sinA+sinB≠sinC≤332

练习11 在△ABC中,sin A2sinB2sinC2≤18

4利用均值不等式等号成立的条件添项

例16 :已知a、b∈R+,a≠b且a+b=1,求证a4+b4> 18

分析:若取消a≠b的限制则a=b= 12时,等号成立

证明:∵a、b∈R+∴a4+3(12)4 ≥ 44a4 [(12)4]3=12a①

同理b4+3(12)4 ≥b②

∴a4+b4≥12(a+b)-6(12)4=12-6(12)4=18③

∵a≠b ∴①②中等号不成立∴③中等号不成立∴ 原不等式成立

1.是否存在常数c,使得不等式 x2x+y+yx+2y≤c≤xx+2y+y2x+y对任意正数x,y恒成立? 错解:证明不等式x2x+y+ yx+2y≤xx+2y+y2x+y恒成立,故说明c存在。

正解:x=y得23 ≤c≤23,故猜想c= 23,下证不等式 x2x+y+ yx+2y≤23≤xx+2y+y2x+y恒成立。要证不等式xx+2y+xx+2y≤23,因为x,y是正数,即证3x(x+2y)+3y(2x+y)≤2(2 x+y)(x+2y),也即证3x2+12xy+3y2 ≤2(2x2+2y2+5xy),即2xy≤x2+y2,而此不等式恒成立,同理不等式 23≤xx+2y+y2x+y也成立,故存在c=23 使原不等式恒成立。

6.2已知x,y,z∈R+,求证:x2y2+y2z2+z2x2x+y+z ≥ xyz

错解:∵ x2y2+y2z2+z2x2≥ 3 3x2y2y2z2z2x2=3xyz3xyz 又x+y+z ≥ 3xyz ∴x2y2+y2z2+z2x2x+y+z≥ 3xyz33xyz33xyz=xyz

错因: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若a >b> 0,c >d >0,则ac bd,但 ac>bd却不一定成立 正解:x2y2+y2z2≥ 2x y2z,y2z2+z2x2≥ 2x yz2,x2y2+z2x2≥ 2x 2yz,以上三式相加,化简得:x2y2+y2z2+z2x2≥xyz(x+y+z),两边同除以x+y+z:

x2y2+y2z2+z2x2x+y+z ≥ xyz

6.3 设x+y>0,n为偶数,求证yn-1xn+xn-1yn≥

1x 1y

错证:∵yn-1xn+xn-1yn-1x-1y

=(xn-yn)(xn-1-yn-1)xnyn

n为偶数,∴ xnyn >0,又xn-yn和xn-1-yn-

1同号,∴yn-1xn+xn-1yn≥ 1x-1y

错因:在x+y>0的条件下,n为偶数时,xn-yn和xn-1-yn-1不一定同号,应分x、y同号和异号两种情况讨论。

正解:应用比较法:

yn-1xn+xn-1yn-1x-1y=(xn-yn)(xn-1-yn-1)xnyn

① 当x>0,y>0时,(xn-yn)(xn-1-yn-1)≥ 0,(xy)n >0

所以(xn-yn)(xn-1-yn-1)xnyn

≥0故:yn-1xn+xn-1yn≥ 1x-1y

② 当x,y有一个是负值时,不妨设x>0,y<0,且x+y>0,所以x>|y|

又n为偶数时,所以(xn-yn)(xn-1-yn-1)>0 又(xy)n >0,所以(xn-yn)(xn-1-yn-1)xnyn ≥0即 yn-1xn+xn-1yn≥ 1x-1y

综合①②知原不等式成立

第五篇:不等式证明若干方法

安康学院 数统系数学与应用数学 专业 11 级本科生

论文(设计)选题实习报告

11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科研训练2》评分表

注:综合评分60的为“及格”; <60分的为“不及格”。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8/143895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