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司马迁与汉武帝

司马迁与汉武帝



第一篇:司马迁与汉武帝

司马迁与汉武帝

提到《史记》,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司马迁,第二个想到的就是汉武帝。司马迁,一个伟大的史学家。说到伟大,我深有所感。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高中的作文里就经常提到他。主题为坚强时写他,主题为严谨时写他,主题为清廉时写他,主题为大公无私时还写他„„可以说,他的身上充满了人性的闪光点。

司马迁一生的命运可以说与汉武帝息息相关。他的喜怒哀乐、荣辱升迁、个人安危无一不和汉武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早年汉武帝对司马迁才华非常赏识,将他升为太史令,君与臣的关系一直保持得很好。但是伴君如伴虎,“李陵事件”将司马迁推向了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因为一句为李陵求情的话,汉武帝将他送入监狱,从此他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狱中司马迁忍受了非常人能够忍受得了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是为了完成父亲的嘱托,将多年搜集的资料整理成册,他忍辱负重,坚持了下来,用全部精力写成了这部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这以后,我国所有的正史都是纪传体的。

《史记》对汉武帝的评价可以说既有褒,又有贬。既写了汉武帝广招贤才,最终成就大业的事迹,也写了他好大喜功、杀伐任性的行径。写了他既有明君的风范, 又有昏君的残酷。这也体现了《史记》的实录精神和批判精神。

这次写汉武帝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是我最喜欢的古代君王。我承认他好色、虚荣、奢侈、残酷„„几乎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点他都有。但是,我觉得他真的非常伟大,他智力超群、勇敢坚强、志向远大、又浪漫多情,几乎所有的优点在他身上都能找到。他身上的这些特点注定了他这一生不会平凡,注定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确实,他做到了,不管他有多少过失,他的功劳决定他成为了一位留名百世的君王。

前人已逝,后人评说。现在对司马迁和汉武帝的评论众多,但是都围绕着功过展开。现在我们研究《史记》也让我们对他们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第二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评价汉武帝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评价汉武帝

司马迁的故事

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被汉武帝关入大牢,司马迁的案子分到了当时一个名声不好的酷吏杜周的手上,杜周丝毫没有要手下留情的意思,对司马迁严刑拷打,司马迁就是不认罪。不久之后,公孙敖传回了李陵在匈奴训练军队,要出兵长安的的假消息。汉武帝盛怒之下,处死了李陵的家人,还给司马迁定了诬罔罪。按照汉朝当时的律法,诬罔罪是要问斩的,但是律法中还有规定,受刑人若能交出五十万的赎金或者受宫刑就免了死刑,司马迁当着一个小官自然拿不出五十万的赎金,但是为了保住性命,司马迁就选择了宫刑。

宫刑是汉朝的五大酷刑之一,受刑之人除了要承受身体上的摧残,还要承受心灵上的创伤,对人格是极大的侮辱。司马迁也一度悲痛欲绝要到自杀,但是司马迁却有着异于常人的勇气与毅力。司马迁深知“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于是他选择了重于泰山之死。

从《史记》后的文章《报任安书》中,后人也能知道,司马迁当时是以前人的榜样作为自己继续前进的动力,以周文王被拘,孔子一生困顿,屈原被放逐,左丘失明,孙子被膑脚等惨痛的经历自比今日之遭遇,在逆境中强大起来,完成了父亲和家族交付的使命,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财富。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一度一蹶不振,经受着身体摧残的同时也饱受精神上的折磨和巨大的人格侮辱,因此司马迁甚至想到了一死了之,但是伟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轻易放弃,没有轻易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对抗生命对他的考验,司马迁也是如此,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司马迁想到了自己父亲临死交代自己的事情还未完成,想到自己的身上还担负这家族的使命,一想到自己尚未功成名就,这样死了就如同蝼蚁一般,于是司马迁选择在饱受摧残和屈辱之后活下来。

司马迁以先世贤人的事迹勉励自己,周文王被纣王拘禁在狱中推演出了《周易》,大圣人孔子一生困顿晚年才写出《春秋》著作,屈原被放楚怀王放逐汉北这才写出了《离骚》,左丘失明之后才写了《国语》,孙膑被处以膑足之刑才修兵法,吕不韦也是因为被贬才能够有《吕氏春秋》流传后世,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因此写了《说难》和《孤愤》。一想到这些贤人都是在自己身处困境,因满腔愤懑才写出传世的著作,司马迁就以此为鉴,发奋努力。

当时能够支撑司马迁活下的去的信念就应该是要把《史记》写完,也正是因为没有完成《史记》司马迁才能忍辱负重的活着。当然,努力的人总会有回报,司马迁花了十数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了这本被称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

司马迁评价汉武帝

在中国古代,对于汉武帝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有着两种不同的观念,推崇他的人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帝王,他带着大汉朝打了出去,使得大汉真正的屹立在了世界民族之巅,使得汉族真正的站了起来。但是也有不少史学家认为汉武帝为人穷兵黩武,使得西汉在他的后期呈现了一种颓势,而且为人残暴凶戾,后期更是求仙问道,对于帝国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其中司马迁就是第二种观点的一个支持者。

自古以来很多史书的优秀的史学家考量一个帝王的好坏大多都是站在当时百姓的立场上来看的,所以纵观司马迁在史书上对于汉武帝的记载大多都是记载一些他穷奢极欲,刑法严苛,而且又常年征讨四方,给大汉的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使得无数的农民因此破产,也导致了一些地方发生了农民起义。可以看出虽然司马迁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汉武帝的功业,但是还是正直的批评了很多汉武帝做的不好的地方。这样正直的态度也是司马迁一直以来受到了无数人推崇的原因。

虽然一直都说汉武帝穷兵黩武,但是其实这也是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的,在汉武帝之前匈奴势力何其强盛,自战国时期就一直侵略华夏,就连秦始皇也只能修筑长城防守,即使如此每年都会有匈奴掠夺边境,但是汉武帝很明智的将战场放到了匈奴的地盘里面,虽然因此给国内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因此几次大败匈奴,在西域诸国树立起了大汉的威名,然后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将匈奴彻底打废了,到了东汉甚至有几千汉军将几万匈奴击溃的事情发生,不得不说在这其中汉武帝功不可没。

第三篇:司马迁与《史记》

论《史记》的历史意义

两千多年前,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撰了一部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的史学著作。然而当时为完成自己心愿而撰写这篇著作的他并未预料到这部著作带给后世的将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史记》被后人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不仅仅因为它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更是因为它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以及对后世无可比拟的深远影响。这一点由“史记”这个史书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就可以看出。

幼年司马迁聪慧好学又受其父司马谈影响,对历史事实本就十分感兴趣,司马谈又在临死前将编撰一部完整而真实的史书的心愿和重任交付于司马迁,接任太史公后的他又更深刻的认识到了身为一名史学家的职责,因此构思创作一部完备客观的史书,他势在必行。而在《史记》的编撰中,最为亮眼的的便是它的忠于史实,秉笔直书。即使因为“李陵叛降”事件,自己被判处屈辱的宫刑,司马迁也未歪曲汉武帝的形象,抹煞其功绩。正是因为他的实录精神,《史记》才得以不朽于世。

《史记》的创作不仅建立在众多典籍的基础上,还建立在司马迁本人多年的实地考察和精心筛选之上,这体现了司马迁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抹杀王孙贵族和将相大臣的光彩功绩,也不隐瞒他们身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穷苦人民的丑恶嘴脸,不受私人情感影响的公正记载,是他客观实录的精神。

司马迁是秉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观念来写这部著作的。在写作手法上,他常用人物生平加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方法来呼应其“究天人之际”的写作目的,而“详今略远”的写作方法则更好的涵盖了三千多年的历史而又不显累赘。

在人物塑造和叙事上,作者不拘于人物阶层,更全面的记载了社会人生百态。刻画的人物个性鲜明,性格多样,结合了生活背景和社会经历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生动丰满,而“互见法”的运用则弥补了人物描写的一些不足,使人物刻画更趋于完善。以时间为序的纪传方式使各传记间形成了一种连贯性,每一个传记的起因、经过间穿插琐碎细节,从而在人物命运的偶然性中得到历史必然的结果。透过表象去深刻思考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历史的必然性,最终达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史记》的编撰对于历史的贡献是巨大的。它首先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贯通古今,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这种历史编纂学方法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甚深,历朝正史基本都采用了这种体裁撰写。其次,它建立了史学的独立地位,自司马迁编撰出《史记》之后,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再次,它开创了阶级、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领域的综合纂史方法,是第一部为经济、少数民族和卑微者立传的史家著作,开拓了史学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史学的发展。另外,它还建立了史学的“传记文学”的先河,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唐代散文大家韩愈和柳宗元肯定了它的文学价值,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鲁迅先生的一句评价最为形象:“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最后,《史记》中许多故事情节生动典型,戏剧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为后世小说、戏曲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创作出了许多如《赵氏孤儿》这样的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史记》所具有的历史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颗明珠,是国学的珍宝,它所寓意的历史因果规律和必然性值得我们去深思。

第四篇: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简介

一、司马迁

1、游历天下 20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2、临危父命

3、仗义执言

4、忍辱负重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

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

1、体例:《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体例。何谓纪传体呢?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打 破了以年月为起迄如《春秋》的编年史、以地域划分如《国语》的国别史的局限,创立了贯穿古今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通史先例,成为正史的典范。

“表”,所以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书”,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单传是一人一传,如《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合传是记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老庄申韩列传》等。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个传内,如《儒林列传》、《循吏列传》、《刺客列传》等。司马迁把当时 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这就为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 史料来源。

2、史家之绝唱,无韵诗离骚——《史记》文学成就

《史记》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一)善于选择、安排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1、精心选取历史人物一生中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大事。以《项羽本纪》为例,对这样一个骤起骤灭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主要抓住他生平中三件大事来写: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钜鹿之战写他在起义军处于劣势的危急时刻,破釜沉舟,渡河救赵,击破了乘胜前来的秦军主力,表现他叱咤风云、勇冠三军的英雄气概。鸿门宴写他在急欲“击破沛公军”时,轻信刘邦和解的言词改变初衷,以至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后患,表现了他的坦率重义和少于谋略。垓下之围写他被刘邦重重围困时,慷慨别姬,冲杀突围,不肯东渡,白刎乌江,既表现了英雄气概,也反映了他自矜功伐、至死不悟的错误思想。以这三个重大事件组成项羽传,就生动地表现了这一英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也深刻地显示出他一生成败的内在因素。

司马迁与《史记》共3页第1页

2、注意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暗示人物未来。《史记》于人物写大事,有时也写生活小事,因为这有助于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个性更鲜明。有些小事还往往使人见微知著,预示着人物日后的发展。如《陈涉世家》开头写陈涉佣耕垄上时与伙伴们的一场对话,既表现了他有大志,也表现出他很自负,轻蔑别人,以至后来起义为王时竟把旧时伙伴也杀了。这些小事的描写,刻划了人物的思想性格,也预示出性格发展的方向。《李斯列传》写李斯见厕鼠仓鼠所食不同而发的感叹等,这些小事的描写,都有同样意义,他们日后的作为都是早年这种表现的进一步发展。

3、运用“互见法”。这就是把某一历史人物的一些事迹,在本传中省略,而写入其他人物传记中去。运用这种方法,有时是为了避免重复,或为了避免遭祸,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突出人物某一性格特征。如《项羽本纪》,主要是要突出项羽喑曙叱咤、气盖一世的英雄形象,因此便把他许多个人的缺点和政治上军事上的错误,放在《淮阴侯列传》中去写,这就不至于损害他的英雄性格。《魏公子列传》主要写一个能够礼贤下士的贵公子形象,因此就集中写信陵君如何“自迎夷门侯生”等故事,而把他因为畏秦而不肯收留亡命的虞卿和魏齐的故事,放到《范睢蔡泽列传》中去写,这也是为了不至于损害信陵君的形象。这是司马迁写人物传记普遍采用的方法。

(二)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1、细致入微的描述。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尽力避免一般地梗慨地叙述,对要写的主要事件往往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魏公子列传》写信陵君迎侯生的一段,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作者先写侯生毫不谦让地“直上载公子上坐”而“公子执辔愈恭”,以及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而“公子颜色愈和”。接着又写“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以至“市人”、“从骑”、“宾客”对公子行为都感到惊异。作者通过这些具体描写,就把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性格突出地表现了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紧张斗争场面的描写。司马迁善于通过紧张场面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是《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描写。在惊心动魄的鸿门宴上,刘、项双方明争暗斗,剑拔弩张。宴会开始后,有范增举块、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等情节,气氛十分紧张。鸿门宴从曹无伤告密开始,到刘邦不辞而别为止,矛盾迭起,险象环生。作者就是通过对那些矛盾斗争的描写,揭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刘邦机敏精细狡诈,项羽坦率轻敌无谋。其他如范增、张良、樊哙、项伯,等人的性格,也都在这场斗争中有所表现。

(三)在运用语言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1、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史记》里的人物语言,无论独白、对话都充分个性化。以刘邦和项羽见巡游的秦始皇时所说的话为例,项羽见秦始皇时说:“彼可取而代也!”(《项羽本纪》)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高祖本纪》)话的意思一样,都想登上帝王的宝座,但语气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点。

2、《史记》的叙述语言,简洁、精炼,极富表现力。它往往用极少的语言表现极丰富的内容,并生动地展示出人物的情态、心理。

三、其他相关内容

1、前四史:《史记》、《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

2、史学双壁——《史记》与《资治通鉴》(司马光)

3、史界两司马——司马迁、司马光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班马——班固、司马迁

4、《史记》十大名篇

梁启超指定的《史记》的“十大名篇”是:

司马迁与《史记》共3页第2页 “大江东去 楚王流芳”——《项羽本纪》 “礼贤下士 威服九州”——《信陵君列传》 “文武双雄英风伟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功成不居 不屈权贵”—《鲁仲连邹阳列传》 “旷世奇才 悲凉收场”——《淮阴侯列传》 “官场显形 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传》 “戎马一生 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 “汉匈和亲 文化交融”——《匈奴列传》 “商道货殖 安邦定国”——《货殖列传》 “史公记史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

5、《史记》中的成语与名言警句

(1)成语: 春秋笔法 左支右绌 焚书坑儒 指鹿为马 拔山扛鼎 先发制人

破釜沉舟 沐猴而冠 霸王别姬 四面楚歌 一败涂地 约法三章 运筹帷幄 高屋建瓴 卧薪尝胆 鸟尽弓藏 一狐之腋 招摇过市 韦编三绝 鸿鹄之志积毁销骨 毛遂自荐 脱颖而出 歃血为盟 因人成事 一言九鼎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怒发冲冠 刎颈之交 胶柱鼓瑟 纸上谈兵 无颜见江东父老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2)名言警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6、后人评司马迁与《史记》

柳宗元: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南宋·郑樵: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明末清初·金圣叹:六才子书之一

明末清初·钱谦益: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 清·章学诚: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

梁启超: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 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 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祠楹联:刚正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使照尘寰

司马迁与《史记》共3页第3页

第五篇: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有成就的史学家,都会以他们的心血凝聚起来的思想,留给后人许多有益的启示。对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马迁。司马迁写的《太史公书》——后人称作《史记》,一方面展示了他那时的一部辉煌的中国通史,一方面凝聚了他对史学和历史的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正因为揭露现实的透彻,司马迁被处以宫刑。腐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一线转机。司马迁用历史人物在不幸的境遇中著书的故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努力著述,把其余的一切均抛诸脑后。“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他连精神都有点恍恍忽忽了。内心忍受着痛苦的煎熬和无限的悲愤,“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霑衣也。”

只要坚持不懈,总会见到了阳光的。在司马迁53岁时,完成了《史记》的著述。他在给朋友的信上这样说道:“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十二本记》、《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自此以后,司马迁的事迹已无从可考,只是在他的一篇《感士不遇赋》里,诉说道:“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勒”。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饱经忧患,感慨而又深沉的老人,坚持理想、百折不挠的复杂而又痛苦的心情。所以鲁迅先生生前给予《史记》高度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