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沙尘暴—大自然敲响的警钟
沙尘暴—大自然敲响的警钟
内容摘要:今春沙尘暴天气多发,本文以沙尘暴发生的上游地为例,多角度分析了沙尘暴发生的原因,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和倡仪。
关键字:沙尘暴 山羊 煤矿 水资源 草原 植被 沙化 自然资源 生态系统
正文:
经历了萧瑟的寒冬,人们终于盼来了阳春三月,令人始料未及的是2010年春天北方的沙尘天气与西南的大旱遥相呼应。“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场柳风”,是诗人描绘的春天美景。可是几天来,我电视上、网络上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城市笼罩在滚滚黄烟中,行人有的戴着口罩,有的蒙着纱巾,甚至揪起衣服捂住口鼻,在风中吃力地赶路。气象部门报告:从蒙古高原上卷起的弥漫黄沙随着强劲大风席卷南下,不到三天,就几乎淹没了北中国。随后,“沙雾”随西北风一路向南,经西北和华北跨越黄河、长江,向湖北、湖南、安徽、浙江、福建等地进发,直达香港和台湾地区。沙尘暴的危害不仅仅是漫天的黄沙、呛人的土味,以及由此引发的呼吸道疾病等,最严重的是沙尘暴破坏植被、威胁人畜安全,对交通、环境都有极为不利的影响。沙尘暴是如何形成的呢?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天气现象,由于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形成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自然状态下沙尘天气是构不成危害的,但是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破坏植被,加重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度。我们还是到沙尘暴的上游—内蒙古去看看吧。
一、替罪的山羊
草原上放牧着漫山遍野的山羊,它们看上去温顺可爱,但许多热爱环境的人却痛恨它们,这些家伙在每年秋冬的枯草季节会用锋利的前蹄刨土,把草根刨出来吃掉,给草原植被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内蒙古位于北纬35°以北,属于中温
带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带,生态环境本就非常脆弱,人类对羊绒的追求使内蒙草原上的山羊放牧量剧增,对草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植被被破坏,土壤沙漠化。“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广告,可是你知道吗,鄂尔多斯西部有一个旗,在110多万公项的草地上养山羊,年产羊城15万千克,但就是这个旗,10多年前还是一个水草丰富的地方,现在却沙尘天气频发,沙漠化速度惊人。羊绒穿在了人类身上,破坏草原的罪名却由山羊承受,山羊成了人类贪欲的替罪羊。
二、露天开采的煤矿
上海的大气化学专家对途经上海的沙尘暴做了成份分析,发现砷、硒、锑三种元素的浓度非常高,而这三种元素只能从煤中来。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这些地区都是我国煤矿产区,沙尘暴就是一路经过这些地区到达上海的。煤矿是几千年形成的自然资源,是大然给予人类的馈赠,目光短浅、利欲薰心的人恨不能马上挖空,殊不知不科学、无节制地开采煤矿既破坏生态又污染环境,无异于杀鸡取卵。来到内蒙古准格尔旗的一个大型露天煤矿,你会看到山体被开采破坏,完全没有植被,已经完全沙化,周围的村庄常年笼罩在黑乎乎的沙尘里,天气干旱少雨,庄稼很难种活,已经不适合居住了。
三、水资源的不当使用
水是生命之源。翻开地理图册,我看到黄河、嫩江、辽河都流经内蒙古高原,可是有些地方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综合考虑,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局部,不顾整体,不但使水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和有效使用,还破坏了生态环境,结果就是局部受益,整体受害。比如在半干旱带和干旱带,人们在河流上游修建星罗棋布的大大小小的水库,用于发电、养鱼、灌溉等等,致使下游河流干枯,下流的人们没有地表水就大量打井提取地下水,长期过量提取地下水导致湖泊干涸,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衰败,生态环境恶化,土壤沙化,耕地荒芜。内蒙古额济纳旗的东西居延海总面积300平方公里,曾是中国西北边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林
草丰茂。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上游建坝拦水,居延海河水大幅度减少,西居延海首先干涸,到20世纪90年代东居延海也彻底干涸,额济纳绿洲面积从6440平方公里锐减到3200平方公里,戈壁沙漠面积增加了460多平方公里,1700多万亩的梭梭林仅剩下300万亩的残林,胡杨林也以每年1.2万亩的速度消亡,它现已成为成为影响我国北方的一个沙尘源地。
通过上述沙尘暴形成原因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防治沙尘暴最主要的方法是增加地表植被覆盖,也就是通过植树种草,固结泥沙。如此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如此难付诸实践?归根到底是人类对财富、对舒适生活的无休无止的贪恋。
我们要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目光看远一些,不能“焚林而猎,竭泽而渔”。限制山羊饲养数量,完全实行舍饲,彻底与草原隔离,虽然眼前成本增加了,利益减少了,但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草原难道不是巨大的财富吗?采矿也是一样,开采两年,马上恢复地貌,恢复植被,爱护大地母亲,她会以更丰饶的物产哺育我们的子孙后代。
爱护地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其实可以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我们每个人每天节约一张纸、一升水、一度电可能就会使一棵树免于被砍,一条小河免于干枯,一块草场免于沙化。
我还有一个梦想,今年秋天我要采集很多的草种,寄给内蒙古的同学们,让他们在春天把草种撒在大草原上,我企盼小草用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塑造一个一碧万里的大草原。
春天挟着沙尘来了,那是大自然给我们敲响的警钟,无论是处于沙尘源头地区的人们还是暂时未受沙尘影响的人们,都要建立生态忧患意识,共同呵护环境,共同改善环境。我们都盼望有一个“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的春天!
大连市第五十中学 一年六班
2010年4月28日
第二篇: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是大自然敲响警钟 阅读答案(共)
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是大自然敲响警钟
最近,素来高温炎热的沙特阿拉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在首都利雅得早晚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北部的拉夫哈、泰布克等地区最低气温达到零下7摄氏度,并出现了当地罕见的霜冻、降雪和树挂等现象。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也下了百年来的第一场雪。在全年平均气温25摄氏度左右的科威特,最低气温竟降到零下3摄氏度。
近年来,诸如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也加大,气候问题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性问题。1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指出,人类深受气候变化影响,尽管气候变化是逐步的、渐进的,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却可以是突然的、急剧的。气候变化是全球公共健康面临的一个主要威胁,人类社会必须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所谓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与历史同期相比出现较少的小概率天气气候事件。造成极端天气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球变暖。尽管海湾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寒流袭击,与全球变暖之说似乎相悖,但实际上全球变暖和局部严寒并不矛盾。全球变暖只是指全球气温呈总体上升趋势,并不排除局部地方发生严寒。
暖冬曾于2006年入冬后在世界上流行。在北美洲地区,隆冬气温堪比夏季:美国纽约到当年年底前片雪未下,最高气温达22摄氏度;加拿大历来被称为冰与枫的国度,但其北部特有的冬季风情日渐消失,以全球最长滑冰场而闻名的丽都河迟迟不结冰&&在北半球本应最冷的季节,一些国家的路人却身着短袖,熊不冬眠,候鸟忘记迁徙,植物在冬天发芽,高山滑雪场无雪可滑。
气候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反常的严寒和暖冬,还导致了夏季高温热浪,海平面上升、岛国消失,南北极地冰川消融。洪涝、大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对人类的生存形成直接威胁。据统计,在过去20年里,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数量增加了3倍多。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20起自然灾害,而现在已增至每年500起左右。受灾人数在过去20年内增加了68%,1985-1994年间,全球平均每年受灾人口为1.74亿;而1995-2004年间,平均每年受灾人口增至2.54亿。全球气候变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地球上几乎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
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评估报告指出,人类若不重视环保,到本世纪末,估计平均气温最多将上升6.3摄氏度。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仅在亚洲,每年就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袭击,全球将有1亿多人陷入粮食不足的窘境;如果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到8倍,北极海冰将减少35%。
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应该参加到保卫自然的战斗中,尽自己的努力,从身边小事做起,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
1.请为极端天气下一个定义。(2分)2.请分析文中加点词的意义及作用。(4分)
(1)&&科威特,最低气温竟降到零下3摄氏度。
(2)海湾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寒流袭击,与全球变暖之说似乎相悖。
3.根据文意,说说如果气温上升,会有哪些危害。(3分)
4.文章为了说明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及危害,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答案:
1.极端天气指的是与历史同期相比出现较少的小概率天气。
2.(1)竟,竟然,出于意料之外,能够准确说明极端天气变化确实让人没有想到。
(2)似乎,好像的意思。表明了寒流袭击与全球变暖表面上好像相悖。
3.洪水袭击;粮食不足;面临缺水;热浪侵袭;海冰减少。
4.主要是数字说明。通过大量的数据,准确而具体的说明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人类造成和将会造成的巨大危害。
第三篇:沙尘暴科普知识
沙尘暴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是一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的知识文字,用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沙尘暴科普知识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近几个月以来,我国北方遭遇多起沙尘暴,3月15日更是遇到了近十年来最强沙尘暴,大部分地区的能见度不足1千米,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味道。
时间拉回2004年,由福克斯公司翻拍的一部冒险电影《凤凰劫》上映,沙尘暴正是该影片故事延展的关键。影片中,一架名为凤凰号的C-119货运飞机,要运送一批石油工人和物资到北京,在途中突然遭遇沙尘暴,机长原本以为可以凭借多年的经验成功穿越,可是却低估了沙尘暴的破坏力,飞机的通讯天线、螺旋桨接连损坏,剧烈的颠簸让机长无法正常驾驶。随着引擎的爆炸,飞机只能迫降在沙漠中。当他们走出飞机时,发现飞机已残破不堪,无法飞行,但幸存者们克服种种困难,最终用飞机残骸制造了一架简易飞机,逃离了沙漠。
其实,沙尘暴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专属产物,它作为一种天气现象,由来已久。据科学家对深海岩芯和冰盖沉积物的测定,早在白垩纪末(距今约7000万年),地球上就有沙尘暴;3000多年前,我国史书便有西北地区发生“黄沙”“雨尘”“雨尘土”等记录;《诗经》注释中称“终风且霾,传霾雨土”,《尔雅》曰“风尔雨土曰霾”,其中,“终风”“风尔”讲的都是风后降尘的天气现象,由于古代扬沙降尘天气不时发生,“霾”成为这一天气现象的专称。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世纪至今,我国发生大型沙尘暴天气至少70次,平均逾30年一次。
但现代意义上的沙尘暴和古书记载又有所不同,它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通俗一点讲,就是大风将地面的沙子吹了起来,形成了一股风暴。
要想测算沙尘暴的高度,目前尚未有仪器可以准确测出,但是强沙尘暴发生时至少是8级以上大风,而这个条件只能发生在大气层中的对流层,即0至7-12公里以内,也是最接近地面的大气层。
倘若有一天我们坐在某航空公司的飞机上,恰巧遇到了沙尘暴,机长靠什么安全降落机场呢?
根据民航局规定,严禁将飞机放行至实况或者预达时间前后一小时内预报有沙尘暴天气的机场,因为在大风天气下无法形成稳定的气流,紊乱的气流无法给飞机提供足够的升力,反之在降落过程中无法为降落提供有效的阻力。因此,理论上只要大家遵守这个约定并且天气预报准确,我们应该可以避免重现电影中的情节。
回到影片,幸存者们通过改造飞机成功逃生,那是他们对生的迫切需求,而改造地球上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源于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地球,我们能做的不止有“改造”,还应更多去思考如何“共处”。
第四篇:战胜沙尘暴
活动名称:战胜沙尘暴
活动背景:
在上一次开展的《树真好》活动中,在请孩子们说说树的作用中,王文琪说到了“树可以挡住沙尘暴的。”接着,有的孩子对沙尘暴产生了兴趣,一一都谈论起来。于是,我就利用讨论、故事等形式引导孩子们知道沙尘暴的成因及对环境的污染,并了解植物对战胜沙尘暴的作用,知道要爱护植物。
活动目标:
1、知道沙尘暴的成因及对环境的污染。
2、了解植物对战胜沙尘暴的作用,知道要爱护植物。
活动准备:收集“沙尘暴”天气给人们造成的危害图片供幼儿了解。
教学重点:
沙尘暴是当下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环境污染是每个人应该要注意的。教学难点:
孩子们能了解沙尘暴的起因。活动提示:
一、讨论了解
(价值分析:通过看录像、讨论等方式等了解“沙尘暴”对环境的污染。)
1、提问:“沙尘暴”天气是怎样的?(播放视频)(风很猛,风中夹着很多的沙子,时间有时长,有时短。)
2、讨论:“沙尘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播放视频)
小结:使沙尘暴使城市沙化、造成交通事故、形成酸雨、对人的身体不好、土地干裂、沙漠扩大,覆盖草原等,使人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
二、听听说说
(价值分析:了解“沙尘暴”形成的原因。)思考:沙子从哪儿来?了解“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1)提问:平时空气中并没有这么多沙子,这些沙子是从哪儿来的呢?(幼儿讨论)
(2)我们来听一听小沙子是怎么说的吧?(听录音)
故事:《大树和沙子的对话》 附后
(3)再提问:沙子是从哪儿来的?(三个主要来源——工地、内蒙古大草原、沙漠)
(4)它们怎么会飞到这儿来的呢?(播放图片)(老鼠等动物的破坏、放牧过多的牛羊、人们随便开垦等)
小结:原来形成沙尘暴的原因有这么多,所以我们要呼吁大家都要来保护环境,使我们生活的地球更适合人类居住。
三、战胜沙尘暴
(价值分析:了解植物对战胜沙尘暴的作用,知道要爱护植物。)
1、那我们怎么样来战胜沙尘暴呢?(幼儿讨论,引导幼儿说出多植树,保护绿色植树。)
2、看看科学家们想了哪些办法?(播放图片)(大面积播撒种子、封山育林、退耕还草等)
3、大家一起来种树。
(1)幼儿用粗水笔在浅绿色纸上画出不同大小形状的树木,在树与树之间不断进行添加,画出更多的树,用细水笔添画树叶和树干上的花纹。
(2)连成一排排的“防沙林”。想象沙尘暴无法穿过树林,只能灰溜溜地溜走了。
附:故事:《大树和沙子的对话》
院子里有一棵大树,一天中午突然刮起了大风,风中卷着沙子,铺天盖地地刮着,越刮越大,沙子越刮越多。沙子打在大树身上,树叶疼的受不了了,就问打在他身上的沙子:“小沙子,小沙子,你是从哪来的?”小沙子说:“我是从工地上的沙土 中来的。”树枝也疼的受不了了,问打在他身上的沙子:“小沙子,小沙子,你是从哪里来的?”小沙子说 :“我的家本来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姐妹兄弟很多。我们被草根紧紧抓在一起,不管 是风来刮,还是雨来冲,我们都没有离开过家。后来,牧羊人的羊把草都吃光了,连草根都吃完了,我们就被风吹到这里来了,兄弟姐妹也被冲散了,我好想它们呀!我好想回到原来的家呀!”风越刮越大,沙子越刮越多,树干疼得受不了了,就问打在他身上的沙子:“小沙子,小沙子,你是从哪来的?”小沙子说:“我是从很远很远的沙漠来的,一路上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我们一直被风带到这里来了。”
风越刮越大,沙子越刮越多,大树疼得被折弯了腰,它流着眼泪说:“小朋友,快来救救我吧!”
第五篇:沙尘暴教案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沙尘暴的成因,2、初步了解防治沙尘暴的措施,树立环保意识。
活动重点:初步知道沙尘暴的危害。
活动难点:树立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课件、课前经验准备,事先了解沙尘暴
活动过程:
一.观看新闻,了解“沙尘暴”天气
师:老师给准备了一段新闻,让我们看看新闻中发生了什么事?
提问:①.刚才从新闻里看到了什么?
②这是什么样的天气?
③沙尘暴有什么特点呢?什么样的天气就是沙尘暴的天气?
小结:这种刮风可不是一般的刮风,它风力很大,风中夹着很多的沙子,时间有时长,有时短,这种天气就是沙尘暴天气。
“你们见过沙尘暴吗说说你的感受。”引导幼儿从风沙的声音,风沙的速度,风沙吹在人脸上的感觉,当时空气中的味道等多方面展开讨论。教师根据讨论情况给予小结。
二.看图片,观察知道沙尘暴天气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图片,请你们仔细看看这些图片,说说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刮风,人们捂着口…‥
讨论:这种天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危害?
:空气污染,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三.思考:沙子从哪里来?了解“沙尘暴”形成的原因及植树能阻挡沙尘暴。
①提问:平时空气中并没有这么多沙子,这些沙子是从哪里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