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泰戈尔“觐见”末代皇帝(合集)

泰戈尔“觐见”末代皇帝(合集)



第一篇:泰戈尔“觐见”末代皇帝

泰戈尔“觐见”末代皇帝

文章来源:文学报

此事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引起很大争议,后来也使他因此大感尴尬。

1924年,泰戈尔抱着沟通中印两国文化的目的来到中国。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特殊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以及泰戈尔对这种特殊环境的不了解,最终使这次难得的文化交流变成了不欢而散的聚会。来访之后,泰戈尔做了一件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引起很大争议,后来也使他因此大感尴尬的事,那就是与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见了一面。

1924年4月27日,从这天早上起,末代皇帝的内务府大臣郑孝胥一直在心里闷着一个葫芦,因为这天一大早皇帝忽然降下一道手谕,令他今天暂不要离开内务府。郑孝胥莫名其妙,但又不好直接问为什么这样做,虽然皇帝的神威已不像以前那样使人噤若寒蝉,可余威总还是在的,所以郑只好待在府里待命。当宫里的大钟敲响十下时,泰戈尔及其随员恩厚之、鲍斯、诺格、沈教授及徐志摩等忽然乘一辆汽车出现在神武门口,早有宫人在门口等候,一见泰戈尔到了,赶忙把他们引入宫内,转了一个弯又一个弯,一直往御花园方向走去,而溥仪此时正身着便服在御花园等着他们,听说泰戈尔已经到了,他马上让人把郑孝胥召来,至此郑孝胥才明白溥仪为什么一大早就把自己留在宫里。不过辛苦自有辛苦的报酬,作为内务大臣,郑孝胥还从来没有到过御花园,这次因沾泰戈尔的光,终于生平第一遭到里面一游。他先接待了泰戈尔一行,随后领着他们去觐见溥仪。

当泰戈尔一行出现在御花园门口时,溥仪一见大喜,先举左手给泰戈尔让座,并用右手按郑孝胥的肩膀,示意他也坐下。待泰戈尔坐下,溥仪对他说:“先生为印度大诗人,郑孝胥则吾国之大诗人,今日相遇于此,实不易得之机会,吾先为两大诗人留影以为纪念。”说完溥仪站起来,让人为两位诗人照相,照完相,泰戈尔对郑孝胥说:“君为中国大诗人,亦解英文否?”郑孝胥用英语回答说:“吾所知者甚浅。”随后溥仪开始用英语与泰戈尔交谈起来、说得还算流畅,之后溥仪亲自作向导,领着泰戈尔游览御花园。泰戈尔一边走,一边赞不绝口,为中国园林的优美和富丽而折服。大致游览之后,泰戈尔就和溥仪告辞,随后与随从一起步行到神武门口,乘车而去。

泰戈尔这次之所以能觐见溥仪这位“末代皇帝”,主要得力于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的介绍。泰戈尔在杭州与陈三立见过面,在北京又与郑孝胥见面,并且都留影纪念,而这两位大诗人在当时已经被不少人视作老古董,视作早就该进历史博物馆的人物,泰戈尔是外来人,当然不了解其中的玄妙,不过最后却因此而沾了不少晦气,倒有点得不偿失。

当晚,北京各学界代表在金鱼胡同海军联欢社公宴泰戈尔一行,主人为梁启超、胡适、林长民、傅铜、陈源、张歆海、张逢春、蒋百里、徐志摩、林宰平,陪客有德国人威礼贤,英国人庄士敦,加上泰戈尔随行人员五人,总共有30多人参加。按原来的安排,大家这一天决定让泰戈尔先生安静一下,不再安排什么演说。

刚开始大家确实在安分守己地吃饭,但谈话总是免不了的。曾在英国和徐志摩彼此模拟情人的口气互写情书的林长民谈话自然也是一个好手。他在席间对在座的诸位京城学界翘楚侃侃而谈,他说自己这次之所以如此热烈地欢迎泰戈尔,并不是因为泰戈尔是什么哲学家、教育家、宗教家,而实际上是把他当作一位世界的诗人、革命的诗人来欢迎的,所以我们的欢迎

实际上是有无穷的深意的,而泰戈尔此番中国之行实际上也是大有价值的。我国本也有诗,但一向缺乏系统的整理,现在正是诗的革命时期,而泰戈尔又是世界上诗界革命的先驱,所以我相信泰戈尔先生一定能把他的学识传授给我们的。不知林长民这番话是不是故意说的,总之他的这番话打动了泰戈尔。在吃饭之前,泰戈尔已经声明自己这次只来吃饭,不发表演说,也算稍做休息,作为主人自然不能强人所难,但大家都是性情中人,彼此都了解作为诗人最容易为什么而心动。

此时中国刚刚经历过五四文学革命浪潮的冲击,文学正处于蜕旧趋新的转折时期,而自黄遵宪等在清朝末年提出诗界革命以来,中国诗虽然取得了一些改革,像胡适的《尝试集》就是一个极端,但从中国诗歌的整体来看,还没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而泰戈尔在印度文学史上也是以改革家的身份为世人认同的,是他把孟加拉文学由印度推向了全世界,从这个角度讲,林长民的话实际上正触到诗人的兴奋点,所以这边林长民的话音刚落,那边诗人就已心潮起伏,坐不住了,于是不由得站起来,以自己惯有的雄辩,滔滔不绝地演讲了近一个小时,这不仅在今天已算破例,就是与平时的演说相比,这也算是难得的长篇演说。他先是接着林长民的话头谈到自己为什么要对印度传统的诗歌进行改革,以及自己在这个改革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还谈到自己诗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结果愈说愈有劲,竟收不住口,一直谈下去了。

泰戈尔演讲完,已经是晚上10点,宾主又欢谈片刻,然后才散。在告辞的时候,胡适建议泰戈尔将今天晚上的演讲回去再略微修改一下,完全可以作为将来公开演讲的底稿。泰戈尔没有明确表示意见。(孙宜学)

(摘自《泰戈尔与中国》,有删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第二篇:《末代皇帝》影评

无奈的人生

——看《末代皇帝》有感

生活是一道门,当我们出生时,就已经被锁在里面了。溥仪一次次地去把那门叫开,但一次次的被拒绝。

其实,他的一生,是一次次想努力走出门而又无可奈何走回去的过程。电影中处处透露出他的无力感和无奈,从开始时被迫成为皇帝,到选妃选后,再到奶妈去留,再到“被离婚”,再到被立为傀儡,再到婉容被引诱吸毒、被带走,再到……他想要去做一些事情,但是却一次次的被逼得走投无路。到了最后被劳改后,想要在文革中救一下好老师“监狱长”都做不到。无力、无奈的感觉充斥着影片的始终。想说一下婉容,那个开始时特可爱,后来特可怜的女人。日本战败投降后,在溥仪准备逃跑时,被送走的她回来了,那一幕,我很难忘却。十几年未见了,心中的她终于回来了:她,也再次见到了一生钟爱的他。因吸食鸦片而枯瘦如柴的她不愿见到他,甚至要装作无视他。溥仪想要再去望她一眼,帮她理一下头发,给她说句“多年没见,你老多了”都没有机会。蓦然间,我想起了他俩刚结婚的那一夜,想起了那个可爱的女孩。突然发现,能和心爱的人平平静静地活到老是一种多大的幸福啊!这是许多人朝思暮想而又难以实现的美梦,这也是许多人难以体会的。

再说一下老年溥仪回宫吧。溥仪——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在他的晚年,要回一次皇宫——故宫(也许只有对溥仪来说,故宫才是真正的“故宫”),却需要买票。我感到一份悲凉,青年离家白首回,而回家看看却是需要买票才能进门,这是人生中多大的悲哀啊!溥仪走在他的家里,走在他的童年里,或许在品味着他的一生,也或许仅仅是心情复杂地走着。当他走进了太和殿,又看到那张曾令无数人眼红的龙椅时,他笑了,笑得那样真,那样质朴,似乎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对他一生的回应。也许这位老人想到了登基时站在龙椅上的胡闹,又或许是看透了龙椅背后的风风雨雨。他显得那样的洞悉明了,显得那样的淡看风雨红尘。在这个无人的宫殿中,在这个再也没有亲人的世界上,回到童年的世界里,回到童时的房间里,找回丢失很久的回忆,也许是件很美的事。真的很美,但在溥仪这儿,却真的很伤、很凉。

当那个门卫的儿子出现后,问溥仪拿什么来证明自己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一种凄凉就再次涌上心头。我是皇帝,哪需要什么理由?我就是!但是,如今却需要来证明!楚王台榭空山丘!历史啊,时间啊,难道你们就真的这么无情,要把我的一切都要掩盖、淹没吗?为了给那小孩一个证明,溥仪在龙椅下面拿出了登基那天得到的装蝈蝈的小罐。而那只蝈蝈,却又像穿越历史时空一样爬出了小罐。

蝈蝈啊,也许你在小罐之中只是茫然度日,不知过去了多久的时日。你只知道大约过去了很长的时间,你可知道,你的主人已经经历了一生的风雨,半世的沧桑。对溥仪来说,与其当个人,来过他这样无奈的一生,或许他更愿当一个蝈蝈。其实,许多人亦是如此。

最后,再添上我的一首杂诗吧。诗名呢,就叫《偶感·观溥仪回宫》吧!此诗所描绘的溥仪,纯属个人理解中那个的溥仪。仅供参考,聊以解慰。

《偶感·观溥仪回宫》

一十六年此门中,嫔娥婢奴躬身迎。四十二载城墙后,树倒猢散冷且清。一生风雨多变幻,半世沧桑几人经。无语笑眼望龙椅,天子应叹未为虫。

注:

④ 一十六年:1908-1924年,溥溥仪在皇宫中待了十六年。四十二载:1924-1966年,溥仪在外飘荡了四十二年,1966年回故宫。“天子应叹未为虫”:亦作“悔做天子愿为虫” 虫:指那只蝈蝈。它活过了五十八个年头,却没有那么多的无奈,也没有那么多的痛苦。

第三篇:《末代皇帝》观后感

《末代皇帝》观后感

历 史 的 命 运

——有感于《末代皇帝—溥仪》

从来都不知道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像他那样曲折,而他,一直都是命运的玩偶,直至暮年,才有了重生的机会,看其一生,仿佛自己也历尽了沧桑,心里竟然涌上了阵阵的愁绪„„

看着影片里面的角色叽里咕噜的用英语讲述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也许那些故事已经泛黄,但是没想到被拍出来却又是如此的震撼,震撼于一个外国人竟然可以如此深刻的剖析一个中国的角色,对于一个人物的把握可以如此的到位。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导演贝托鲁奇对溥仪是充满同情的,但他的同情是艺术化的,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了解,这部影片并没有过多的涉及政治的解读,而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解剖,贝托鲁奇曾经说:“这些人物虽是可憎的,但他们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并不谅解他,可他们也是命运之神的玩物。所以,任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牺牲品。”

165分钟内不断闪回叙述了溥仪61年的人生,其实更多是叙述了中国那61年动荡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下的所有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似乎显得更清晰些。要说艺术原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末代皇帝》是一典范。贝托鲁奇版《末代皇帝》可能和“史实”和“传说”都无关,他眼中的溥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无法摆脱被囚禁命运的生命个体,成份复杂、面目模糊的一个可以和观众进行心灵沟通的人。

从片名来看,“末代皇帝”,仅仅末代一次就让人大致的可以预测一个悲剧的诞生,唏嘘的同时也产生了探索这位末代皇帝的兴趣。历史的车轮从来都不会为一个人而停留,即使是皇帝也无法抵制其前进,无法把握历史奔跑的方向。而这个末代皇帝溥仪貌似威仪天下,手握天下人的生死大权,却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他和我们一样,只不过是历史马车上的一名可怜乘客。甚至比一般的乘客更可怜,因为他的前半生都是被囚禁起来的,没有自由的人,是一种何等的悲哀。

紫禁城那么小,小到永远是斑驳的朱红的墙,辉煌的金銮殿,蓝的天,白云略天而去。紫禁城那么大,大得推开一扇门,还有一扇门。这个地方,困住了溥仪一生的美丽,誓言,梦想,信仰。

一个天真无暇的孩子已被送进一片千疮百孔的禁宫中,在目睹慈禧驾崩全过程后全然不知此时残酷的现实,依然天真地走到已是摄政王的阿玛前,问他是否可以回家了,阿玛无任何言语,却是向他深深一拜,瞬时间,一切不言而喻。孩子的地位立刻变得何等的尊贵,何等的独特,何等的不逢时代!一个政治牺牲品就这样诞生在即将崩塌的王朝中。由此便可想象,孩子将来的成长过程是多么扭曲。黄昏的紫禁城,似乎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语一个末代皇帝的悲剧的开始。

万年皇帝,带给他的究竟是什么,还记得在他母亲死的那天,十三岁的溥仪平静的说“我母亲今天死了吧”。然后他推着自行车走遍皇宫的每一个门,朱红庞大的门。门外是匆忙的市集,褴褛的乞丐,玩耍的孩子。他想出去,门却在恭敬的侍卫手上怦然关闭。门外有他的母亲,他的模糊的短暂童年,有他遥远而又触手可及的世界。他绝望,叫着:“open the door”。第二次喊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三十年后了,另一个牢笼关住了他,那就是满洲国,在世人的唾骂声中,他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当染上毒瘾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总督府的时候,雪地上,溥仪一路狂奔,那是不是他一生所爱的女人,已经不重要,只是,那是一辈子爱他的人,唯一的,仅有的,所有的。同样朱红伟岸的门,应声合上。“open the door”溥中国文化概论

《末代皇帝》观后感

仪喃喃着。命运是不公平的,生旦净丑,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命运又是绝对公平的,每个人扮演角色时候都是被动的。

童年时候,他想做个快乐的孩子,人们却强迫他坐在皇位上,从此与骨肉亲情绝缘。少年时候,他想做个真正的皇帝,却只是成为一个符号象征,豪情壮志成为一江春水。青年时候,他想创立一个国家,变革中却被敌人蒙骗成为傀儡,沦成为民族的罪人。中年之后,他以为自己是个罪犯,以为难逃一死而割脉,却柳暗花明重获自由。一次又一次,他被命运戏弄,身不由己。溥仪曾经讲过一句话,我这一生啊就是高墙,在宫内,一生下来是王府,三岁就进宫当皇帝,一眼看到的就是高墙,紫禁城的高墙。但是紫禁城的高墙,仅仅束缚了溥仪的身体自由,可是腐朽的不合时宜的皇权意识却筑起围困他一生的高墙。正是这种自我围困,使得溥仪答应日本人去做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成为民族罪人。这样的自我围困,不仅没有满足溥仪做皇帝的意淫,更摧毁了溥仪作为普通人的幸福生活。溥仪的一生,是自我囚徒的一生。

但是,他的身不由己没有被大家所看到。国人总是喜欢用一种鄙夷的眼神去看待溥仪,冠在他身上的名字很多,却没有一个是好的,“卖国贼”“傀儡”“汉奸”“民族耻辱”„可是有谁真的去了解这个末代皇帝的身不由己,高高的围墙横在他的周围,造成了他的无知,也造就了他的悲剧,身为“囚徒”,他的雄心壮志也被那高高的墙壁渐渐的磨平,直至什么都没有了„摆脱了一身的束缚,最终脱离了“囚徒”的身份,虽成为一介平民,但是却拥有了心灵的宁静,这或许才是他最想要的吧。

“„„溥仪已成为历史,他象征着一种观念,即通过教育,-个人能得到彻底改变。” 贝尔托鲁齐曾说。是的,在那个红色风暴的社会,连交通也变成了绿灯停红灯行,改造溥仪的共产党人最终同样被共产党人“改造”着,一切都逃不过历史的变迁,一切都是历史的一个轮回。

在这部电影中,溥仪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他是难以诠释的符号,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是命运的傀儡,历史的玩物。贝托鲁齐身为一个艺术家,凭藉自己的良心和真诚呈现给大家一个最生活化得溥仪,虽不能完全有助于我们去深刻理解溥仪这个在中国显赫一时的政治人物,但至少给予了我们某种启迪,溥仪的一生无疑是悲剧性的。贝托鲁齐从艺术的角度窥见的那个溥仪与现实中真实的溥仪虽然有一定的距离,但溥仪的一生却是同中国**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的。溥仪从政治傀儡被改造人后,亲眼目睹过去那些改造他的人如今被视为“牛鬼蛇神”从人的地位上驱赶下来,这是历史对人的命运的一次嘲弄。

电影最后,溥仪独自登上太和殿,告诉在故宫门卫的儿子说:“我是中国的皇帝”。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从宝座的座垫下掏出了50年前从陈宝琛那里取来的蝈蝈笼子。在红红的夕照下,一只蝈蝈从笼子里爬了出来,这个活生生的历史见证者就这样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灵。看到这,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愁,继而就释怀了,导演独具匠心在此设立了一个隐喻,目的就是想告诉大家,溥仪就是那只蝈蝈,本该在原野里,却被圈养在笼子里。蝈蝈是人的玩物,而溥仪是历史的玩物。

世界那么小,小到我们就像生活在巨大的玻璃缸里,透明的世界,我们彼此遇见。世界那么大,大得有些地方,我们一辈子也无法到达,这就是命运。

从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满洲国,再到监狱。被历史牵绊着的,就是这个万年皇帝。历史的背后,是我们碌碌的背影。我们坚信我们在创造历史,其实,我们一直在沿着历史给予我们的轨迹向前走,无法抵抗。我们总以为我们看清了历史,其实,我们只是在门内无助得向外张望。身在历史中,我们无法知晓什么。溥仪投靠日本人,是因为国民党背信弃义地掘了满洲的皇陵,慈禧的尸体被撕成几块,脖子上的项链做了宋美龄的结婚礼物。而他的决定背后,是日军哈尔滨的细菌试验厂。这是他所不知道的。在监狱中的溥仪,看着记录片,惊愕的缓缓站起。溥仪在满洲,也是坚决的回绝过日本人的无理要求,他在国会上愤怒的说,满中国文化概论

《末代皇帝》观后感

洲国和日本一样是平等的,只是没人听他,这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所以,我们知道的,永远只是事实,而不是真相。

历史是很玄妙的东西,我们在门内,时间在门外流过,不留任何痕迹。我们一直在向门外张望,希望能看到永恒,结果,什么都无法预知。我们只是在盲目的行走,无法主宰什么。

中国文化概论

第四篇:《末代皇帝》观后有感

《末代皇帝》观后感

一部由法国,意大利,中国,英国,香港四国合拍的电影,导演是意大利人贝托鲁奇,令人惊奇的是它是首部在大陆获得拍摄的电影,是政府允许的,创建于1987年。那时作者还未出生,而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于1976年,片中主要人物,主角溥仪在现实逝世于1967年,出版过着作《我的前半生》。片中全片采用英文对白,那么由此可想剧本当然是由导演的国外团队编写。片中也有日本人,中国人使用本国语言。不过不都涉及在影片重要的角色之上,那么这样来说剧本也会涉及到别国的文学影响,只不过不太重要。它是一部很综合的电影,由西方人主导,历史戏剧观的角度拍摄并且制作的。并不是中国人,自己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讲述,而是第三者他人对这段历史的看法。相对来说是比前者客观,公正的,有说服力,也会有他国的政治思想观念,对待人物的观念,简化了中国对于皇室,对于政治事实主观的描述,对正视人物的歪曲的纠正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那么这样来说片中的溥仪是很普通人的视角,淡化了很复杂的因政治缺乏的人性感,人性观。是有着正常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道德价值取向等观念,由一个复杂的历史政治人物,因他国的介入由此简化了实在一个普通人的人物命运,对于事实事物的选择,更能的凸显一个因上时代的变化,因家庭出身等等原因产生的个人的不幸,而对于共同历史来说又是万幸的,由于他的下台,结束了长达208年满清专制的统治,由于他的离开结束了长达5000年中国封建的社会制度,而由此走向了现代化。

令作者影响之深的是导演背景的音乐与镜头的运用十分的打动人,经典的片中台词“Open the door”一共出现了3次以上,实在让人联想起由当时慈禧太后统治的旧时代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而极具讽刺的是溥仪的家人死于吸食鸦片,而鸦片正视当时英法等国,敲开旧时中国的很重要的敲门砖。科技思想的落后终于促使我们“Open the door”了。不在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就像片中经典的段落溥仪趴在古老的故宫地砖上,听到陈旧的厚实的城墙外,喊杀打的声音,仿佛那时的旧中国被厚厚的城墙所隔离,与外部世界断开了联系了,外界发生的任何事物与我们好像没有任何的联系,英法等西方国家已经经过过工业革命,文艺复兴,不断的推翻重来推翻重来,而这边中国还在置办慈禧的六十大寿而大费国力……实在让人啼笑皆非。等待被日本人,英法国人的大舰大炮兵临城下时才猛然醒来。溥仪1908年接手慈禧,他父亲是清光绪弟,于1927年正式下台。而于后一直生活在紫禁城故宫,后被民国军队赶出此地……

总之这部电影很让人再次想起那段不堪的历史,片中溥仪提到的台词“他们就好像唱戏一样,在戏台一样,我也不知道怎么会成这样,”这是对他老师说道的,他看到那些他的仆人,后解放后溥仪成战犯,关押10年释放后回到北京,他遇见了关押他的所长,他的同胞弟弟,被当时的文革批判,打倒,指控关押。让人可笑的是那时的红卫兵,念叨的“什么造反有理”还有那些片中女战士在跳舞歌颂“新中国,革命”等等,让作者实在是不得不想起溥仪的台词“他们好像是唱戏一样,戏班子的”对于现实的描述,对于封建的遗留!让人可怕,憎恨。那时不尊重任何人,不尊重任何事物,……宪法有用吗?就像溥仪最后的那段他走到那个上面,把别人送给他的那个小盒子交到那个带着红领巾的少年手中一样,小少年在看守着这一切,如同“新的中国”一样年轻,无畏,不顾道德法??

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再也对国内,或是其他讲诉民国的电影再次索然无味了……它实在是太优秀了,本片获得了奥斯卡9项奖项。很值得我们去关注它!那时的西方文化与传统中国文化之间的对立,矛盾,让人不得不想起今天的种种的来源,今天世界中国文化的产生,未来历史,科技思想的进步……改变不再只是割掉隔断那个陈旧的长长的让人耻辱的辫子,还有心中的辫子什么时候才能断开呢?是要对于愚昧无知的完全摒弃……对于今时今日,世界的,智慧的,先进的。要加于重视!盲目愚昧封建让人可怕,陈旧落后让人心酸退避。当有一天明白这一切时,任何人都是不得不叹息的……

还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的音乐,美术的应有采用了大量的日本人,而今天的电影人张艺谋在<满城尽戴黄金甲>《十面埋伏》的主要音乐,美术设计也是由日本人完成……而这几部电影都是很有历史感,很需要年代,文化的经验……而这经验也并非本国,传统中“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国”所能取代了……极具讽刺。本国益于为荣的艺术,所欣赏所观赏的是由他国完成的……中国无人吗??可笑。

第五篇:观看末代皇帝有感

“末代皇帝” 有感

翁琳琪

学号: 20122030

(计算机一班)

联系电话:***

沉痛,是那一声再一声的“open the door”;阴寒,是那斑驳罗汉旁慈禧的高床;失落,是那库房中的一把大火;绝望,自由又再次消逝。

神龟汤已经喂下,黑珍珠含在嘴里,至尊无上的慈禧太后离开她的帝国,留下了年幼的万年皇帝。朝曦进,天色明,溥仪笑了,三岁的皇帝,跌跌撞撞,满是好奇。“我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吗?”稚嫩的问题,得到的是肯定的回答,蛮横的命令身边的太监喝下墨水,却也只能在让袁世凯的的军队冲击着心灵。这并不是他的世界,孤单的走着,一个人跑着,这不是他的世界,这不是他的世界!

朱红的大门外是他短暂的童年,衣衫褴褛的孩童,吆喝的街贩,“我的母亲死了。”平静的语调,换来了同情的眼神,和关门声后冷漠的背影。只有帝师庄士顿的愤慨和怜悯:“这个孩子的母亲死了!”可悲的万年皇帝,可悲的十三岁少年。

再抑郁的生活也有幸福的一刻。上苍总有一分怜悯之心。婉容和文秀的双双到来,给溥仪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愉悦,他不在孤单一人,除了老师庄士顿,他还有志同道合的皇后,和温婉的妃子。

他们遣散了宫中太监,穿着西式的服装,在明媚的阳光下打着西

方的网球。被逐出宫,新的生活在洋酒灯舞中一天天度过。然而,生活在改变,人心也易改变,文秀走了,带着对自由的向往走了,婉容走了,带着颓败的身体走了,就像很早很早的奶娘那样,走了,就再也没有回来。“open the door”,没有人回应。

溥仪的一生是跌宕的,先为帝,后亡国,成为阶下囚,最后回归社会,生命的纯真从一只蝈蝈开始,又从一只蝈蝈结束。历史是如此的会捉弄人,让人不停得拥有,不停的失去,最后又回到起点。我们自以为是的评判他人的人生,自以为是的所述己见,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就是历史的主宰,多么可笑,多么的不可一世。我们或激情昂扬,或嗟叹人生,在忙忙碌碌中起起伏伏,却不知道历史永远不会为任何人“open the door”。或者生活就是这样,只不过溥仪的线条更加曲折更加波荡。终有一天,最爱我们的人会一个个的远去,或者是我们离他们远去,呼不应,换不回。就这样珍惜吧,从一只蛐蛐开始,从最平淡的生活开始。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8/139761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