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渗透法制教育计划及总结
新华小学20 12 ——20 13学年第1-2学期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学科教学进度计划
新华小学20 12 ——20 13学年第1-2学期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总结
------邓强
一、使我充分认识到了学法用法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依法施教、依法育人,必须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宣传法律知识、贯彻法律知识,当然,前提是要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带好头。老师如果带不好这个头,自身法制观念不强,会直接影响到班级的管理水平和班风的形成。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严格依法办事。这是学好法、用好法的关键。学法是前提,用法是目的。只有将学法与用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使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遵守法律贯穿于班级管理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同时,还要坚持依法解决问题。班里的学生出问题是正常的事情,一旦问题出现,必须严格按照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教育和处理,不搞“土政策”,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到防微杜渐。
三、注意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成因,预防我班学生出现违法犯罪现象。当我听到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每年以10%左右增加时,很是吃惊。因此,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尤为重要。
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年龄不成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心理上充满着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反抗性的矛盾,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缺考虑;而且他们的人生阅历浅,社会环境却又非常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得法的引导,他们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违法犯罪。
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作为自己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大力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从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附:本学期渗透内容
1、《未来的交通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第七十二条 侵夺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非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权和本法规定的其他权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2、《走进自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土地、森林、草原、水、矿产、渔业、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的破坏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承担法律责任。导课时结合各种环境的图片,告诉学生,它们在破坏,从而相机进行渗透。
3、《新街古韵》《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破坏国家设
施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承担法律责任。导课时结合各种环境的图片,告诉学生,它们在破坏,从而相机进行渗透。
4、《鸟语花香》《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第三十一条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篇:小学美术渗透法制教育总结
小学美术渗透法制教育总结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就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这种运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的“法眼”解读,以及运用艺术眼光对法律文本、法律事件的“文学”欣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必将使得法制的神圣光芒照进美术课堂,照进学生的心灵。
一、利用教材中的篇目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例如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九课《保护文物》《校徽设计》《精美的邮票》《趣味汉字》等。只要我们深入挖掘、刻意引领,便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意识。学生立即意识到这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违法行为。我趁机为同学们介绍了和该法律有关的相关条例,让学生对此行为性质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给“社会的蛀虫们”写一封信,谴责他们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社会责任感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
二、挖掘课程资源,让“法制”服务于“语文”
教材中的课文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那么,课本以外的“法制”能否反过来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和法律文书中挖掘课程资源,就能找出对学生学习语文大有裨益的“营养”来。我让学生搜集《今日说法》标题,体会作文拟题技巧。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深受学生喜爱,它的成功除了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外,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
三、开展美术活动,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
利用美术综合性学习,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美术与法制,这样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经过教师稍加点拨和引领,便能如此密合交融、浑然一体――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科之间的整合?由法制而推及其他领域,如经济、医学、艺术、乃至体育、军事等等――便该是语文与社会的整合、与生活的整合!
第三篇:美术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专题
美术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第9课 :精美的邮票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与学习领域和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新课程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提出,尝试不同工具,用于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体。•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邮票图案独特的构图和丰富多彩的内容,认识邮票这一独特的美术作品。•
2、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欣赏各种邮票的内容和创意时形成自己的独特想法,有意识的进行设计并制作精美的邮票,培养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适当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知道保护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4、通过本课的学习,除了让学生了解邮票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外,还要让学生思考相关法律问题,增强法制意识。• •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
• 教学重点:
1、设计张图案简洁、主题突出、色彩鲜艳的精美邮票。•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中的相关内容,思考相关法律问题,增强法制意识。•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创作一枚邮票。• 教学准备:
教具:邮票课件(包括相关法制内容)、范例、创作材料等。• 谜面:
• 薄薄一张纸、四边细牙齿、两地朋友要谈心、必须请它当差使
精美的邮票
我们在尽情欣赏邮票的同时,老师这里有一封破损的邮件,是一位小朋友为了集邮而私自把别人的信给撕了,请问这种行为对不对? • 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它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三条
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检查、扣留邮件、汇款。
这节课,同学们不但设计出内容丰富、色彩鲜艳、作品效果好的邮票图案,同时还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的有关规定。作业:自己设计邮票,进行美化设计图片。多构思,多思考如何设计好看,你自己觉得可以了就好。
第四篇:高中物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和总结
物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
湄江中学 物理组:吕天鸿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在青少年中进行法制教育已迫在眉睫。《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要确保中小学法制教育的质量,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推进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纲要》还明确指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法律意识、法制素质是未来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试想,如果一个物理学家没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法制素质、人文精神,他可能不但不能为国家为人类带来进步和文明,而且会助纣为虐,给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由此看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对包括物理教学的所有学科教学的要求,是物理教师的本职工作之一。在本学期里,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要认真挖掘教材内容,把教材内容与现实融为一体。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如同一切物理学及其技术成果都被理所当然地作为物理教学的资源一样,与法制教育有关的一切现象、规律、事件都可以成为法制教育向物理教学渗透的资源。物理教材中与法制教育的结合点很多,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就能找到大量的适于法制教育渗透的好素材。
在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中》。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为例:
第四十二条机动车上道路行驶,不得超过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
速。在没有限速标志的路段,应当保持安全车速。
物理性交通安全是多方面的,主要超速、超载、醉酒驾驶等等。都与物理直接相关,实际上,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为物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物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这里说的是渗透,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
二、要“渗于课内、寓于课外”,以教材为蓝本,补充一些新内容,增加法制教育的深度、力度和广度。在课内外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中与法制教育目标有联系的因素,引入与法制有关的知识、原理、技能,使学生对法制教育问题有所理解,在此基础上变为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行动。
1、找准合适的“渗透点”。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例如,在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中,汽车火车等从刹车到停止因为具有加速度,可看成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所以停下来需要一定的时间。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五条全国实行统一的道路交通信号。
第二十六条交通信号灯由红灯、绿灯、黄灯组成。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准许通行,黄灯表示警示。
第二十七条铁路与道路平面交叉的道口,应当设置警示灯、警示标志或者安全防护设施。无人看守的铁路道口,应当在距道口一定距离处设置警示标志。
第四十三条同车道行驶的机动车,后车应当与前车保持足以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的安全距离……
第六十七条行人、非机动车、拖拉机、轮式专用机械车、铰接式客车、全挂拖斗车以及其他设计最高时速低于七十公里的机动车,不得进入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不得超过一百二十公里。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恰当的“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例如,在第三章《相互作用》的教学中,上到《摩擦力》时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四十二条 机动车上道路行驶,不得超过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在没有限速标志的路段,应当保持安全车速。……
第四十三条 同车道行驶的机动车,后车应当与前车保持足以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的安全距离……
在上到《弹力》时也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第十七条 使用计量器具不得破坏其准确度,损害国家和消费者的
利益。
第二十一条 处理因计量器具准确度所引起的纠纷,以国家计量基准器具或者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检定的数据为准。
第二十七条 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给国家和消费者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没收计量器具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
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掌握是适合的“渗透度”。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总之,法制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大课题,这有待于我们广大教师去认真探讨和研究。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相信,只要我们一线教师端正态度,勇于探索,结合教学实际,在法制渗透方面探索一些可行的途径,把传授科学知识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会逐渐培养深厚的法制意识,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祖国接班人和建设者。
2014.10.25
第五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
汇川区沙湾中学
2018年春季学期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工作计划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教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201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