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钢琴家相约
与钢琴家相约
看了太多的关于二战的电影,无论是《辛德勒名单》还是《美丽人生》还是最近的《南京,南京》,每一部电影总是给我们最深刻的心灵震撼。再次看到当时的场面,那是一种锥心刺骨的痛,让人窒息,但却不会让你昏过去有体会不到那种痛苦。对于太过残忍的事物我一直都是选择逃避,就算是电影中近视主人公的逆境人生都会让我觉得不忍。二战留给人们的是太多的伤痕和反思,我们始终无法忘记的是那些在生死边缘的人们发出的凄厉的呼喊和绝望的眼神,就算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无论是不是亲眼见证了这次人类史上史无前例的屠杀,我们都无法不震撼犹太集中区,南京大屠杀,广岛长崎的原子弹。。在人类进步的同时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次次原本不应该发生在在这个日益人道的世界的惨案。今天又一次的让我了解了战争给与我们的是何等的惨烈和对正义的践踏与蹂躏。
除了战争,和战争背后那些人类灵魂中最龌龊的思想(劣等民族、种族灭绝、殖民和暴政),还有什么能让一个钢琴家变成废墟里流窜的老鼠?你应该看看那瘦消的犹太钢琴家在1945年华沙废城中流窜、游荡的狼狈样,满脸肮脏的胡须让他看起来就像十字架上受难的耶稣,但那猥琐,是的,作为一个孤独流放者的猥琐,作为一个饥饿和病痛囚徒的猥琐,让他没了人形儿,然而作为一个音乐家和犹太人,他没有因此丧失起码的尊严。
开始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并不是抱着多么严肃的态度,但是不管是谁,只要涉及到人道的问题,我们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容忍同类的自相残杀和以见他她人的尊严以及生存为乐趣是一件正确的事情。这不应该是人类经历了几千文明社会的成果。但是我们确实是有一次体会到人性灭绝的痛苦,那就是二战,那就是在集中营中。没有例外,波兰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也选择了犹太人这个二战最长出现的名词来诠释他对二战的理解与反思。当然,作为一个波兰导演,自己的祖国在二战中是最先被纳粹德国占领的,或者这部影片就融入了作者更多的感情,不仅是对人类道义的诠释,还有对自己祖国的感情吧。
我们的社会中最残忍的事情也莫过于对生命的漠视与冷酷。这部影片中当然也从这方面为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我们没有看到战场上的马革裹尸,没有荡气回肠的呐喊与惨烈的战争,可是正是那平凡中的死亡才给了我们最大的触动。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说战争是残酷的,双方的军队为了自己的生存
牺牲别人的生命为代价换取自己的存活,这样我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我们是在争取自己的生存机会,可是,为什么面对的是那么多手无寸铁的人们,对自己的根本不会有任何的威胁而且和自己没有丝毫的仇怨,那些纳粹的刽子手却能够痛下杀手。我不明白,因此更加的心痛。面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儿童,仅仅是忍受不了饥饿出去寻找食物,代价却是自己的生命,那种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在自己眼前消失,俄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感觉,我不曾真正的的体验过,我也不愿去体验,那会是一种痛彻心扉的撕裂,我宁愿自己去逃避。当看到孩子死的时候,那么坚强的男人哭了,那是我们无法体会的绝望,当我们对自己的生命都不能把我的时候,实在是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了。
整部电影,导演都在控制情绪,就像波兰斯基自己说的那样——“你看不到导演的痕迹”,除了这里,废墟中钢琴演奏,借音乐把电影推向了高潮。就是在这种对谴责和批判极度的克制之中,在这种对是非观念极其含蓄的表达之中,波兰斯基重现了真实的二战犹太史,这和斯皮尔伯格先入为主的宣泄相比显然胜出一筹。说实话,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斯皮尔伯格对纳粹暴行的展示更多的是一种煽情,一种炫耀,缺少感情投入。
影片后半部分的主体是钢琴家在波兰朋友和抵抗组织的帮助下潜伏在波兰,并最终获救的经历。这一段,尤其是在他的歌唱家朋友离开波兰以后,他无论是在外部环境中,还是在心灵上都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流放者。求生的本能让这个幸运儿一次次躲过死神的追赶,但是他躲不掉孤独,无边无际的孤独,那是我们任何不曾经历那场战争的人无法体会的感觉。在战争中,一个普通人,没有革命理想,没有亲人和朋友,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艺术,支撑他的,就只能是活下去的本能。
我不知道那些纳粹军官到底有没有人性,我相信人深存在这个世界因他所属的社会关系,没有一个人会没有自己所关心和喜爱的人或者物,那么这个人就是有人性的,可是看到他们面无表情的屠杀着那些丝毫没有反抗的人们,我却对他们仅存的人性产生了怀疑,难道他们没有父母妻儿,难道他们当时没有想到自己的亲人或许有一天也会遭遇这样的命运,那他们应该怎么做,有人说这是因为他们所信仰的民族歧视造成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还不如不再要我们的信仰了,面对屠杀的时候,导演也很巧妙地安排一句:我不再相信上帝存在了。我们的生存连虚无的希望都不存在了。我们还能做什么?但是人活着终究会寻找新的出路的,当一切都不在时,我还在。或许只有这样才有了我们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即使在废墟之上我们也要站起来,开创人类文明的先祖所依靠的或许就是这种气魄吧。
第二篇:钢琴家
《钢琴家》被概括为“一个人的逃亡”,你是如何理解?
《钢琴师》讲述一个年轻的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时期躲过重重灾难,被迫过着四处逃亡的生活。他以其高超的钢琴技艺使得自己被人赏识,最终等到解放的那日。全篇格调低沉,被概括为“一个人的逃亡”,首先,我认为《钢琴家》是在没有人性的年代寻找人性光芒。席皮尔曼小时候即显露出钢琴天赋,经过深造和自己的努力成为波兰最年轻的钢琴家之一,华沙广播电台经常播放他的琴声。德国侵入波兰之后,作为犹太人的席皮尔曼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其父母和兄弟姐妹相继被送到集中营,自己则被迫开始逃亡的生活,四处躲避和等待救援。我觉得“一个人的逃亡”表层的意蕴,就是全影片都是着重表现席皮尔曼一个人的逃亡经历,其他灾难都是在塑造他的历程,反映他的经历。此刻,他显得异常孤独,唯有对音乐的执着和满腹的技艺伴随着他。
其次,“一个人”又是指艺术境界的孤独感。《钢琴师》在二战中华沙的废墟上徘徊了两个半小时,全是悲剧,没有喜剧。《钢琴家》赤裸裸的以人性的名义践踏了艺术。所谓“践踏”并非是说电影本身对艺术采取了蔑视的态度,而是说当艺术和人性冲突时,作为人,作为需要生存下去的个体,我们不得不抛弃艺术。席皮尔曼所拥有的钢琴天赋,在二战时期显得格外凄凉,没有适合的舞台给他展示,代替的只是无尽的逃亡,从一开始坐在波兰电台录音室里钢琴前俊逸的身姿,再到墙内劳动时一双佝偻肮脏的手,到最后跛着一只脚满脸胡渣的形象,都是一种落魄的演变。
《钢琴家》是侧面地以钢琴曲反映战争,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犹太钢琴家,在那场惨绝人寰的战争中生存了下来,靠自己的坚持。而作为德国的军士,却因为他的才华,而放生了一个本该杀的人,是不是也反映出,在战争中不是完全的绝望和灭绝人性,因为人对于美好,音乐,艺术是有通感的。“一个人的逃亡”,逃走的不仅是人,还有对音乐艺术的执着。
第三篇:钢琴家观后感
历时将近三个小时看完<钢琴家>,一度的看不下去或发出一声声哀叹之声,甚至屡次怀疑这是否是真实的,同 为人类的人们怎么竟能如此残忍的对待自己的同类,连我们我不齿的一些令人讨厌的动物都不如. 贴一篇自己比较认同的影评在这,以表纪念.
(一)这部电影是讲述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 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 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记得是在大二的时候看过。片子大概要三小时,我看的忘了时间,直到寝室熄灯电脑自动关闭,但第二天还是 看完了。当时失眠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就起来看。纳粹、逃亡、男人、女人、那个世界、离我太远,却又很近。我只能任凭自己跟着主人公一起逃亡,在那里除了活着。其他什么都失去了意义,让正处于感情脆弱期的我获得了救 赎。很感激为这部片子付出努力的人们。看过一本好书,感到心灵的震撼 看过一部电影,感到无比的纠结 人性的光辉,总是在泯灭是闪现----纪念我最爱的关于二战的影片<钢琴师> 灵动的手指如精灵般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自由跳动,神奇而美妙的音乐缓缓流出,充斥着耳膜,净化着心灵。我们的钢琴师优雅的沉浸于钢琴的艺术之中,然而这一切的美好,在忽然的爆炸声中终止了,拉开了残酷战争的序幕。温暖的大家人,开始为了藏钱而展开了争论。然而谁又知道,能够这样争论还是幸福的。被迫离开原来的居住 地后,真正的恐怖开始了,而钢琴师的爱情事业也随之冰冻了。面对一层层长高的围墙,面对没有缘由的枪毙,面对 饥饿,面对自己的无能为力,生之为何呢?那个在街上不停的寻找丈夫的妇女,那个被钢琴师从墙洞里拽出来却已经 死去的孩子,那个活生生被扔下楼的残疾人,那个只问了一句“去哪”就被杀死的女人,那个不停自责杀死亲生婴儿的 母亲,那20元买来分给大家吃得一块糖…… 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我都是不自觉地用手捂住了嘴,这是为什么呢,同样都是人类,有没有说的清楚德国人 为什么要这么对待他们呢,这是为什么呢,勒令内心正遭受无限恐惧的犹太人跳舞难道就真的那么好笑吗,枪杀无处 可逃的犹太人就真的那么令他们快乐吗?我以为整部影片就是这样了,可是,高潮在我意料之外展开了。面对救命的一 瓶罐头,钢琴师仍旧用虚弱的手想办法把它敲开,当罐头掉在地上,一位德
国军官的脚出现在眼前时,是面对死亡恐 惧,钢琴师的生命似乎停在了这里,必死无疑了吧 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桌上的照片,即使在战场上,依旧给人温暖的全家福,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将食物
拿给我们的钢琴师,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坦然地说“我们投降了”,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将自己的大衣脱下来 给钢琴师,说他还有更暖和的。他做的这一切,都不是想要报答,甚至他还以为自己会有机会再从收音机里听到钢琴 师的音乐。我哭了,因为钢琴师的命运在人性的美丽下得以长久,音乐可以继续了。我哭了,原来即使亲人离散,即使 惶恐害怕,在陌生人之间依然有芬芳的人性在,在感动着我们。我哭了,我为钢琴师美好的命运而哭,为德国军官善 良的人性美而哭,我为我生存的世界有芬芳的音乐而哭。我再次以为影片该结束了,然而我又错了,影片还没有结束。战争结束后,苦难的人们得以解脱,我的心情似乎有些好转,但是当德国军官在一群俘虏堆里,忽然站起来抓住说自 己救了钢琴师,说要找钢琴师救他的时候,我的眼泪奔涌而出,军官的话依旧重复着,然而俄国的军人依旧以残酷的对 待俘虏的方式拽住他。任凭他怎样的追求也许并不现实求生希望。这就是战争,犹太人刚刚受完罪,德国士兵反过来 是同样的遭遇。钢琴师回到了以前的生活,录音室里优雅的钢琴师在弹奏钢琴,那个人告诉了德国军官的遭遇,然而命运多 舛,虽然做了努力,仍然没有得到最圆满的结局。片子结束后,很长的一段钢琴,双手在琴键上,精灵般的跳动。结 尾的字母居然告诉我这部片子的故事是真实的,而德国军官死于俘虏的服刑期间。我的泪不自觉地大滴的掉下来,这 并不是一个反映战争的编出来的故事,而是真实的事情。战争使人恐惧,然而人性却又让人看到希望。结局并不都是 美好,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然他变得不那么残酷,我们依旧有音乐听,依旧有如此感人的故事留给我们不是吗?然而 有的人却把德国军官的死归于他救了一个犹太人也不能弥补他杀害很多犹太人的事实。我想说的是,不要这样好吗,无论让多少德国士兵死,都赎不了这个罪,这个罪不是他们犯的。只是让我们把这位美丽的德国军官的死归为战争的 不幸吧,这样他的死才似乎有些价值。真希望有天堂在。
(二)这是一部很有名的电影。据说男主角以此片获得了奥斯卡。我一直先入为主地以为这是一部说钢琴师在二战期间 如何弹琴的故事,因此片子买来,躺在碟片包里也有年头了。其实这部长达140分钟的片子从头到尾,只有两个长镜头是男主
角在弹钢琴,其余的绝大部分时间,犹太裔的男主 角都是在纳粹的枪口下胆战心惊地躲藏和逃命。他在一个个好心人的帮助下,侥幸没有踏上开往集中营的列车,侥幸 被送到不同的房间,在纳粹的眼皮底下每天怀着恐惧和饥饿生活。能够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幸福的。我们衣食温饱,生活安逸,身体健康,自由自在。而对于生活在纳粹铁蹄下的犹 太民族,早已失去了作为人的起码的生存尊严,连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他们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被纳粹就地 处决,不需要任何理由。那时杀死一个人,根本就不会引起任何震动,仿佛生命就象灰尘一样,一弹而逝。自由?那是妄想,没被送进集中营就算幸运了。从划定犹太居住区到监狱、从监狱到躲进不敢开门不敢见人不能 发出声音的无人房间,以至于一个钢琴家,坐在一架钢琴前,却只能用手指在空气中虚按,生怕发出一点声音招来杀
身之祸自由早已成为一个不敢去想象的神圣字眼。食物?饥饿的人什么事情都干得出,一个老人当众抢夺一个老太的饭盒,饭盒打翻了,稀糊糊的杂食粥洒了一地,饥饿的老人毫不犹豫地趴倒,贪婪地把街道上的稀粥全部扫进嘴里,全然不顾老太的哭喊和路人无言的沉默。睡眠?只要能够找到一个能把身体放平的地方,就算是床了。即使躲在堆满弹药的半个壁橱里,也要感激上帝至 少赐给了自己一个安全的栖身之地。当钢琴师从监狱里逃亡出来踏进朋友家门,看到一张可以睡觉的沙发时,他心里 的满足感连观众都可以感觉得到。战火纷飞时,连纳粹医院的手术床,也可以作为一个睡觉的上上之选。衣服?兄弟俩还曾经为了领带的颜色而发生口角,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告别了笔挺的西装和呢子大衣,穿上破旧 的劳工服,象落水狗一样在泥水里摸爬滚打,在炮火的废墟中,能够御寒已经成为第一需要,为此钢琴家甚至披上了 纳粹的军服,以至于差点被苏联红军当作纳粹打死。一个面包、一杯清水、一张床、一件衣服、一个朋友、一个家庭、一个可以走在大街上不用担心随时被枪毙的日 子,这些在我们看来如此唾手可得而从未有过任何感恩的事物,在另一个时空环境下,就会变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那么,当我们每天拥有这些最重要的东西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过实际上我们随时都有可能失去这一切?我们是否应 该用一种更加知足、更加感恩的心去对待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每天争吵、生气、忧虑的事情,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们应该每天都想到那个衣衫褴褛、在废墟中发了疯似地四处寻找一口脏水的钢琴家。我素来缺乏音乐细胞,但是片
中男主角两段钢琴演奏,确实给人以深刻记忆。一次是他在饥寒交迫之际,在生命 随时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在一位纳粹军官的注视下,战战兢兢弹奏了一段充满哀伤、愤怒、冲突的曲子,一缕从窗外 透进的阳光照在钢琴家双颊深陷胡子拉喳的脸上,由于极度饥饿和营养不良,阳光几乎照透了钢琴家那单薄的鼻子。因为寒冷而几乎冻僵的手指,刚开始几乎难以弹奏出连续的曲调,但是内心压抑的痛苦很快通过急速飞舞的手指宣泄 到琴键上,悲凉愤怒的琴声甚至让纳粹也屏住了呼吸。第二次是战争结束后,恢复了健康和衣着的钢琴家,在乐棚里灌制着唱片。此刻,他的曲调是柔美的,是舒缓的,是长途奔波的旅人的憩息,是久困牢笼后的解脱,当历经劫波的好友出现在录音棚外时,钢琴家流下了无声的泪水,琴声在继续,影片的结尾,演奏的场景转移到了万众鸦雀无声的剧场中,在经历过战火、生死离别、家破人亡的苦痛 之后,人们又可以坐在剧院里聆听一场优美的钢琴演奏,每个人的心中是带有怎样的感慨和激动呵,此时此刻,音乐 成为他们历经磨难后接触到的精神上的最温柔的抚慰,抚平他们那饱经痛苦蹂躏的心灵,让他们重新燃起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和憧憬。音乐,就是他们的精神天堂,就是他们心中最神圣的精神洗礼。钢琴家放心地、毫无保留地演奏着,尽情地展示着他那炉火纯青的技巧,他要把最纯洁、最优美、最动听的音乐,用尽可能长的时间,充分输送到每一个 干涸的心灵中。。优秀的电影,会启发你思考生命的意义,会让你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会让你感受振奋和愉悦,《钢琴家》就是这 样一部电影。为此,即使违反生活规律,看到凌晨两点半,也算值得了。
第四篇:《钢琴家》观后感
我是流着泪看完《钢琴家》的,导演给了我太多震撼。罗曼·波兰斯基,一位秉承着黑暗的宿命论世界观的艺术大师,以他穿透现实的深邃目光,不停的带给我们新视角。影片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逃过德国纳粹迫害的故事。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影片是根据著名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尔曼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斯皮尔曼生于1911年,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钢琴天赋,后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场个人演奏会在欧洲音乐界得到高度评价。回国后成为波兰最年轻的钢琴家之一。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犹太人,斯皮尔曼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的父母、亲戚相继被送到集中营。他被迫开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阴影时刻相伴。直到一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被他的钢琴曲打动,决定冒险保护年轻的音乐家。在他的庇护下,斯皮尔曼苦撑到二战结束。波兰斯基作为一名二战的亲历者和幸存者,在很长时间里他都没有触碰过二战题材,他坦言还没有办法面对那段经历。他的童年与斯皮尔曼很相似,作为波兰犹太人和俄国移民的儿子,波兰斯基在1933年生于巴黎,3岁时父母带他迁回克拉科夫,1940年德国入侵波兰后全家被送往集中营,他的父亲被捕前想尽办法使年幼的儿子得以逃生。正是因为曾经亲临其境,所以波兰斯
基在写实风格的基础上,倾注了更多的个人情感和强烈情绪,《钢琴家》很真实,这离不开导演的个人经历,从大屠杀中躲过一劫的波兰斯基,用他的才华搬回记忆,让银幕前的我们感同身受、体味感动。
灵动的手指如精灵般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自由跳动,神奇而美妙的音乐缓缓流出,充斥着耳膜,净化着心灵。我们的钢琴家优雅的沉浸于钢琴的艺术之中,然而这一切的美好,在忽然的爆炸声中终止了,残酷战争的序幕拉开了。于是,绝大部分时间,犹太人男主角都是在纳粹的枪口下胆战心惊地躲藏和逃命。他在一个个好心人的帮助下,侥幸没有踏上开往集中营的列车,在纳粹的眼皮底下每天怀着恐惧生存。那个在街上不停的寻找丈夫的妇女,那个被钢琴家从墙洞里拽出来却已经死去的孩子,那个活生生被扔下楼的残疾人,那个只问了一句“去哪”就被杀死的女人,那个不停自责杀死亲生婴儿的母亲„人们亲身经历的都在清晰地指控着德国纳粹的暴行。在那个充斥着纳粹、逃亡的世界里,除了活着,其他什么都失去了意义。我最难忘的是父亲用最后20元买来一块糖,切成几小块一家人分着吃的画面,尽管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步步紧逼,但内在的凝聚力与温暖的情感仍存在„
电影的高潮是,钢琴家虚弱地挣扎着想把救命的一瓶罐头敲开,当罐头掉在地上,一位德国军官的脚随之出现。在那个德国军官命令下,他蹒跚的走向钢琴,手不停颤抖,因为饥饿和恐惧,可很快他就融入了音乐,一首小夜曲被他弹出了悲愤和激昂。德国军官被钢琴家的才华所震撼,后来,他将食物拿给钢琴家,坦然地说“我们投降了”,看到钢琴家瑟瑟发抖,便将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他。这一切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甚至还以为有机会再听到钢琴家的音乐。战争使人恐惧,然而人性却又让人看到希望。
战争结束后,恢复了健康和衣着的钢琴家在乐棚里灌制着唱片。此刻,他的曲调是柔美舒缓的,是长途奔波的旅人的憩息,是久困牢笼后的解脱,当历经劫波的好友出现在录音棚外时,钢琴家流下了无声的泪水,琴声在继续,影片的结尾,演奏的场景转移到了万众鸦雀无声的剧场中,在经历过战火、生死离别、家破人亡的苦痛之后,人们又可以坐在剧院里聆听一场优美的钢琴演奏,每个人的心中带有许多感慨和激动,此时此刻,音乐成为他们历经磨难后接触到的精神上的最温柔的抚慰,抚平他们那饱经痛苦蹂躏的心灵,让他们重新燃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音乐,就是他们的精神天堂,就是他们心中最神圣的精神洗礼。钢琴家毫无保留地演奏着,他要把最纯洁、最优美、最动听的音乐,输送到每一个干涸的心灵中。
对于生活在纳粹铁蹄下的犹太民族,失去了作为人最起码的尊严,连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被纳粹处决,不需要任何理由。相比之下,能够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是幸福的,许多在我们看来如此唾手可得而从未有过任何感恩的事物,在另一个时空环境下,就会变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应该用一种更加知足、更加感恩的心去对待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优秀的电影,会启发你思考生命的意义,会让你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会让你感受振奋和愉悦,《钢琴家》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第五篇:钢琴家影评
钢琴家影评
——站在死亡边缘的音乐救赎
一、影片简介
犹太人瓦列.席皮尔曼是波兰一家电台的钢琴师,有着很高的音乐造诣。二战爆发的之后,他们全家饱受欺凌,忍饥挨饿。席皮尔曼为了养活一家人,给欺辱他们的德国人弹奏,甚至变卖了他心爱的钢琴,后来他们全家被赶进了犹太区。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中,家人和亲戚最终被纳粹杀害,而他本人也受尽种种羞辱和折磨。后来,他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帮助,暂时有了藏身之处。战争越来越残酷,朋友为了新出生的孩子,不得不抛下他,逃亡安全的地方继续生活。然而此时尽管席皮尔曼恶病缠身,却还要在搜捕中逃亡。敌人袭击了他居住的公寓,席皮尔曼带着耳鸣、拖着病体,穿过公寓逃向外面的世界。他好不容易在医院里找到地方躲藏却又被纳粹烧毁。无奈中他逃到了一处废墟,在废墟的阁楼上他遇见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要求下他弹奏了钢琴曲。美妙的琴声触动德国军官的内心,他暗暗帮助席皮尔曼直到俄军对波兰的解放到来。
二、分析
主题分析
刚开始看到影片的名字,如果没有老师的介绍,我一定会以为他是讲述一位钢琴家成长的故事。看完影片后,我感觉这是一部非常令我震撼的片子,他太过于真实,太过于残酷,太容易使人对战争产生恐惧,对生命产生敬畏。影片并没用什么华丽镜头,绚丽的布景,而是以平实的手法讲述着战争的残酷——人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恐怖之中,没有人能预料到死亡什么时候来临,没有人知道战争什么时候结束,今天已经很糟,但亲人们还都活着,没有人知道明早睁开眼时自己会不会已经在另一个世界了。深刻的阐明了热爱和平的主题。
经典镜头及段落分析
影片分几个段落讲述了席皮尔曼从战争开始到逃亡,最后迎来新生的经历,在席皮尔曼逃亡那个的过程中,一共三次获得了别人的帮助。
第一次帮助席皮尔曼的是一个勾结纳粹迫害同胞的犹太败类。席皮尔曼同家人走在去纳粹集中营的路上,被犹太同胞拉了出来,幸免遇难。但他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兄弟姐妹,父母亲一步一步的走向未知的死亡。
后来,几个波兰人帮助了席皮尔曼。在这些波兰人中,有肝胆相照的朋友,也有卷款逃跑的卑鄙小人。开始时,席皮尔曼在犹太区外的公寓里住着,整天观察犹太区发生的一切。他亲眼目睹了犹太区发生的反抗,看着自己的同胞惨遭杀害却无能为力。后来,朋友的行踪暴露,被迫转移,席皮尔曼决定留下来坚持,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找到了昔日的好友一家,朋友将它重新安置起来,并安排专人照看他的生活。然而,占看他的波兰人带着为他筹集的善款逃跑了,留下奄奄一息的席皮尔曼。这时候朋友一家貌似前来探望,但最终又不得不丢下他逃往更为安全的老家生活。
影片的结束部分,德军的坦克袭击了席皮尔曼的公寓,绝望中的他开始了到处躲藏的生活,俨然一副流浪汉的样子。后来在一处废墟上,他认识了一个叫韦恩的纳粹军官。他被席皮尔曼饱含辛酸、愤恨的演奏打动,暗地里帮助他直到俄军对波兰解放的到来。其实历史上席皮尔曼并不是韦恩唯一救助过的犹太人,二战期间韦恩利用自己的职务保护了一些人,但在战后他的命运却很悲惨,因为德国军人的身份入了狱,斯普尔曼等人曾和苏联方交涉想要营救他,但苏联出于政
治考虑予以了拒绝,韦恩最终于1952年死于狱中。可以说韦恩并非一个狂热的纳粹份子,他救助斯普尔曼,只是他想这么做,与彼此之间是什么“德国人”、“波兰人”、“犹太人”没有关系,而他之所以叫斯普尔曼弹钢琴,也只是因为他喜欢音乐而已。实际上根据席皮尔曼本人的回忆,韦恩对他的帮助远不止是影片中表现出来的这些,可是由于导演波兰斯基显然没有打算煽情,对韦恩的这次救助,既没有塑造成“醒悟”,也没有描述成“壮举”,而只是简单的进行了叙述。
影片中最打动我的应该是这个镜头,没有找到更好的剧照。其实我是想粘上席皮尔曼那双手来的。刚开始席皮尔曼看见韦恩时,眼神里充满了恐惧,我知道他内心应该断定自己的死期就要到了。当韦恩问他在这里做什么的时候,他支支
吾吾不知道怎么回答,但当问到他的职业时,席皮尔曼很自豪的说——钢琴家,战争并没
有消灭他内心对艺术的渴望。后来韦恩带他
来到一架钢琴前,让他弹奏,他久久的握着
双手,那双属于艺术的手上粘满了泥巴。我开始还替席皮尔曼担心,我想也许是长期的流亡生活让他的技艺生疏,或是在逃亡过程
中他的双手受到什么创伤已经不能继续弹
奏。然而当席皮尔曼按下第一个音符时,我所有的疑虑全然被打消。这是镜头特写给到了席皮尔曼的双手,他用双手演奏的音乐里包含了太多他对于战争、生命、音乐的理解,我想即使音乐一停他就此离开世界他也不会后悔。
演员表演的分析
找了半天,不确定这个演员是不是叫Jessica Kate Meyer,不过她是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之一。记得去集中营前的晚上她被纳粹选出来留下,可她眼神中的坚毅告诉我她不会就这样丢下她的亲人独自活下去。最终她跟亲人们一同踏上了前往集中营的火车,谁都知道这是一次未知的旅途,有去无回,然而这个女孩的坚毅告诉人们即便是死,跟亲人们共赴黄泉也是幸福的。我觉得这个演员的表演实在令人过目难忘。
这是这部影片的主角,艾德里安·布罗迪,全剧也是围绕他展开的。阿德里安扎实的表演,将温文而雅的斯皮尔曼忧郁之情演绎得感人至深。他凭借此影片
先后获得了法国恺撒、波士顿影评协会、美国影评人
协会最佳男演员奖,第56届英国学院奖、第60届金
球奖最佳男演员提名、第75届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成为奥斯卡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作为演技派的代表
人物,阿德里安·布劳迪在本片中令人赞叹的表现,将他的演艺事业推到了顶峰。本片的男主角是个温文
尔雅的艺术家,他说话时总是微笑着,他的微笑十分害羞,经因战争后也是如此纯净,虽然他的眉毛长得很奇怪,修长而呈八字倒撇在眼睛上,但那也沾上一点让人亲近的笑意。那双手仿佛是神赋于他一种魔力似的让人失魂,镜头很多放在他在琴键上飞掠轻拂的修长手指上„„在最接近野人和始无前例的饥饿中,当他接触琴键时他就是一个艺术家,别人操纵了他的生活和生命,可是他身上的音乐赋于他的神般技艺同时在他身上注入了无穷的力量。看他佝偻着背,白晰的脸藏在脏乎乎的胡子下,甚至只能隐约看到那个显著的犹太人大鼻子,肥大的裤子挂在腰上,走路有点罗圈腿,在废墟里象只老鼠样东身西藏,东逃西蹿„„在最后
碰到的那个德军面,他惊慌无措的眼神,他的脸就象一堆黑鸦鸦的毛丛中的一块大理石,死抱着那个得之不易的橙子罐头,这些无一不表现出演员高超的演技。
影片综合分析
《钢琴家》是在讲故事,但他讲得非常好。那么多的苦难,那么多可以控诉、煽情、挑衅的地方都被波兰斯基以古典主义叙事手法里最简洁的手段回避了。他首先追求的是要把故事讲的流畅,无论他内心是多么想要表达感情,表达观念,最终他做到了。这是我所知道的很多导演越来越难以做的事情。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担心会中途离开,担心它太沉闷,但事实上的感觉却像是在欣赏一气呵成的古典主义文学作品。它饱满,而且沉甸甸的,却像雨果的《悲惨世界》那样让人着迷。
在战争面前,一切生命都显得那么卑微,活着就是底线。一个人的悲剧就是全人类的悲剧。间或地,有爱、有温暖、有希望,但是多泯灭了。这到底是一个悲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本片不仅是犹太人的沉沦史,也是全人类的沉沦史。在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些高高在上的力量:自然、社会、宗教„„将悲戚加诸沙砾一样的人的身上。人总是太渺小以至于甚至不能理解其悲剧性,就当作宿命来接受了。然而,最终还是会有人反抗,最总以其人还是可以重新变好的,无论怎样的沉沦,总会等到救赎的那一天的。